北洋之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北洋之始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2
ISBN:9787807136330
作者:汤姆森
页数:367页

作者简介

《北洋之始》详细描述了各国传教士和教会在推动中国新式教育和医学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教会学校和医院所起的重要作用。虽然有些内容有对教士歌功颂德之嫌,但也并非全无依据。另外,在讲述中国的疾病和卫生方面时,作者表达了对鸦片贸易和罂粟种植的谴责,并对中国能够迅速根除鸦片吸食和罂粟种植大加赞赏。作者还专门用了两章的篇幅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城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主要城市的。此外,《北洋之始》还阐述了中国当时的内外政治、以及各国对中国的影响;严厉批判了日俄等国企图蚕食国的狼子野心,并表达了作者认为英美等国对此应坚决予以制止的强烈愿望。另外,作者还通过《北洋之始》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描述,甚至列出了当时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的市场价格,真可谓细致入微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革命的起源和历史
第二章 中国的智慧和幽默
第三章 中国的工业和商业
第四章 中国的财政和预算
第五章 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商方法
第六章 中国的铁路
第七章 中国的船运和水路
第八章 美国在中国
第九章 中国的人物
第十章 中国的国际政治
第十一章 中国的内部政治
第十二章 中国的公共工程
第十三章 日本的影响
第十四章 俄国和法国对中国的压迫
第十五章 满人
第十七章 中国的陆军和海军
第十八章 中国的新式教育
第十九章 中国的文学和语言
第二十章 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
第二十一章 外国在中国的殖民城市
第二十二章 中国的城市
第二十三章 中国的宗教和传教
第二十四章 中国的法律
第二十五章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第二十六章 气候、疾病和卫生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女性现状
第二十八章 中国的农业和林业
第二十九章 中国的建筑和艺术
第三十章 中国的社会学
第三十一章 美国对中国的兴趣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爆发之时,作者恰当好身处中国,深切感受了革命爆发前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并对此作了详尽的描述。同时,作者还以一个美国传教士的视角,对孙中山、伍延芳、黎元洪、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当时的风云人物进行了品评,其中很多看法、观点和角度是我们平常很少触及的,但却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此外,作者还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描述,甚至列出了当时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的市场价格,可谓细致入微。  ——译者

图书封面


 北洋之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名八〇后眼中的辛亥百年——读《北洋之始》小评程远《北洋之始》,作者[美]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朱艳辉、叶桂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08年2月第1版。从本书的出版说明中,可知该书写于1912年。我们现在看来写的是历史,而作者当年则是记录时事。本书的写作时间无疑是最接近百年辛亥的,甚至可以说就是同步的。换句话说,辛亥革命有多长时间了,本书就有多长时间,辛亥革命一百年,此书写作亦有一百年。而当代的翻译,贴近现在的生活,又让我们阅读起来陪感轻松。对于作者,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John Stuart Thomson),我对他没有任何了解,只是通过本书的出版说明和书中的字里行间中,知道到他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中国人对他的了解,也不会有太多的记录。他本人在书的结尾,引用了孙中山和他的通信,这里引用出来,也就是孙中山先生可以看作是官方对他的看法:“悉知你曾多次写信并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敦促美国尽快承认中国共和政府,对此,我深表谢意。你通过接受采访、著书等方式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努力,我本人和所有中国人民都深表感激……”过去,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于清末的所谓传教士们,对他们多少会有很深刻的偏见。可在看过本书之后,至少对作者本人,只能是由衷的佩服。作为作者的他,此时好像并不是一名传教士,而更像是新闻记者或是记录片导演一般。况且我所生活的城市——南京,当时也处于辛亥革命的风暴中心。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受到的历史、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同时,更有着长眠于南京东郊中山陵的共和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强大气场和感召力。因此,当到了百年纪念的这一重大时刻,在心潮澎湃之余,不由得不想提起笔来写点东西。辛亥百年,一百年过去了,按照通常的说法,二十年一代人,经历了五代人的时间。我的祖父生于1915年,距辛亥革命4年;我的父亲生于1951年,距辛亥革命40年;我生于1981年,距辛亥革命70年。而作者1909年才到中国来传教,来到中国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便写作了内容非常丰富的本书。从本书目录的三十一个章节标题中可以看出,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更包罗万象,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一部辛亥革命时期的小百科全书亦不为过。不禁令我这样生于斯,长于斯已三十年的国民来对本国国情的了解来说,也自叹弗如。书中,我们今日所见当年之情景,用现在的眼光审视,也似乎并不全然落后。看见的都是一片蒸蒸日上,一片进步景象。诚然,落后的是我国的综合国力,落后必然挨打。书中引用了美国一位将军1887年的评论:“中国很快会建造铁路、开采矿藏,只要他们发现自己有财力做这些。”这是多么精准的预言啊!在经历了百年的苦难、兴亡过后,我们才应该倍加珍惜现在所处于历史难得机遇期的和平时代。只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始终不渝的走下去,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当然,总得给书挑挑毛病。我由于能力所限,无法看到作者的原文,只是从金陵图书馆借阅了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今译本,故只是将我在阅读中看到的一些问题罗列出来,供读者们探讨。1、关于作者的生年:出版说明中指出,作者生卒年份是(1867——1950)。由于时过境迁,作者又是美国人,很难查询到关于他的详细资料。但是通过网络,可以却查寻到两个不同的结果。卒年没有问题,关键是生年,其中不同的说法中,比较具有权威的是以下两个:“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Stuart_Thomson)和“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http://tulips.ntu.edu.tw/search~S5*cht/a?Thomson%2C+John+Stuart%2C+1869-1950&search_code=a),均记载作者生年为1869年;其余同出版说明,为1867年。2、关于本书题名:原著书名为《China Revolutionized》,直译过来的话是“革命(化)的中国”,虽然激进一点,但是更符合当时的状况。中文版书名《北洋之始》,相比较可能更温和一点。但是“北洋”这个名词,用在本书题名中,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以及本书的内容上来看,都未免有跑题之嫌。3、关于书中的照片插图:未对拍摄作者和拍摄时间另外说明,是默认为作者自拍,还是引用别人的作品,无从判别。4、一处硬伤,P193倒数第二行:“天聪皇帝推翻了明崇祯皇帝,占领北京。1643”短短的这一句话的记录,很遗憾,人物、时间这两个要素都错了。应该是“李自成推翻了明崇祯皇帝,占领北京。1644”也难免一个来中国不久的外国人会犯这种历史常识性的错误,那一年的中国真的太乱了,先后有过五个皇帝,朱由检(大明)、李自成(大顺)、朱由崧(南明)、张献忠(大西)、爱新觉罗•福临(大清)。而作者所指的天聪皇帝,即皇太极,1643年就去世了,没能亲手推翻明朝政权,更别说进入他日思夜想的北京城。5、其它一些不准确的地方:P50第八行,“使用清朝‘黄’帝的年号……”。黄帝纪年并无年号,显然应为“皇帝”;P59第六行,“德国军队占领了哈‘达’门和城楼……”。哈达门作为地名,在今内蒙境内。这里应为“哈德门”,即崇文门;P229正文第三行,“‘斯坦’博士”,众所周知是“斯坦因”。最后,感谢主办方和承办方举办的这次书评活动,能推荐了包括本书在内的一批佳作供大家阅读,让我受益匪浅。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北洋期间的百科全书,但失之粗浅
  •     被书名骗了,以为是探讨北洋时代的,结果只是类似于西洋镜一类的走马观花,作为一个传教者,作者的见识也有限。唯一可取的,是可以看到当时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一些观感,当中很多还是道听途说。
  •     读了一点 没太大兴趣了
  •     一位美国传教士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细致入微的考察。这对我们以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重新考察中国革命,是极有帮助的。
  •     看了最长的第一章(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359783/),感觉像是辛亥年对中国政治局势新闻报道的汇总+批注,秉持美国的前一战的进步主义观点。虽说是外部视角并略显天真,但还是有史料价值滴~第二章(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359798/)倒是很逗~
  •     寫中國幽默那章好可愛..天津原來那時起就是個很無趣的城市..
  •     文盲表示这书都是字。
  •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使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那段你似乎非常熟悉的历史,让你有不一样的发现.
  •     南图本
  •     一段时间非常关注晚清和之后的近代中国的外国人写的关注中国人的书
  •     以外国人的视角看待我民国,但美国也是乌鸦!
  •     零零碎碎的记录,读来不流畅。
  •     者分数挺适合他 外国人看国史 除了材料里引用一下装逼 这书实在不值得一看
  •     国外研究北洋初期中国的著作。
  •     烂书一本
  •     虽然有的地方,但是,还是一本不错的书,有一种时空旅行的感觉
  •     对中国北洋时期的各方面情况做了介绍。
  •     这是一本“大书”,它将民初的中国历史横切一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横断面。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开篇首页,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共和对古老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接下来,作者的回答不可谓不精辟,即便是在共和主义还没有真正实现的今天,读来依旧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     以一个外国传教士的视角,展现了清末民初那个风云巨变的年代的各个方面,民俗,经济,政治,军事,战略,和各种生存状态。作者很有国际主义情怀。不过对传教士这个群体过于歌功颂德。
  •     感觉起来,作者如果不是依靠国民党方面提供的宣传材料,要不就是根本就是国民党雇佣的枪手;但其实还有一种极大的可能性,作者并未受到严格的历史学训练,他依据的材料很有问题。从格式上看,第三种可能性很大。作者一方面妖魔化晚清政府,另一方面神话了孙中山等人,他神话的有些过分了,于是,我极其厌烦的看了20多页之后便合上了这本书。
  •     北洋,承前启后
  •     国人的角度是不能理解的。
  •     书中可以看出传教士汤姆森对中国的热爱,以及它当时的显赫声誉,只是他的文笔很糟,看到一多半我才发现他文章的上下句其实都不挨着,每一句基本是个自然段,你要用跳跃思维来体会。而且他罗列起事物洋洋洒洒好几页,那些过去的人名除了是个注脚都已无人知晓,这是一本难熬的书,无数个昏睡过去的时刻终于将它读完,除非你有看报表的素质。
  •     文化碰撞的背后是深刻的认识,黑色幽默的文笔和必然的误解。
  •     北洋,武夫治国,大乱之中孕育大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