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前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世界史前史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10035296
作者:布赖恩•费根(Brian Fagan)
页数:424页

作者简介

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由来已久,《世界史前史》就为读者解答了这样的疑问和困惑。
世界史前史权威学者布赖恩•费根以其科学的视角和完善的理论生动地讲述了史前人类活动与发展轨迹。本书结合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多门学科,甚至遗传学与心理学,探索人类的起源、流徙,以及农业生产的出现,以至国家的形成,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越长达 250万年的时空之旅。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向读者简洁地介绍了历史、文化、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并系统概括了人类史前时代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概述解释人类及其他灵长目动物的起源和科学研究方法。其中涉及最富争议的现代人的迁移路径问题。在这一点上,作者赞成“非洲迁徙理论”。第三部分着重讨论了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农业的起源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关系。最后一部分,针对西亚、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和美洲的古代文明进行了广泛讨论。

书籍目录

前 言1
关于年代和度量单位5
致中国读者7
第一部分 史前史
第1章 世界史前史导论2
1.1 “天地之初” 4
1.2 伪考古学 6
1.3 史前史、考古学和世界史前史 6
1.4 人类史前时期的重要发展 8
1.5 循环和线性时间 10
1.6 文字记录、口述历史和考古学 13
1.7 学习世界史前史 15
1.8 文 化 16
1.9 文化史、时间和空间,以及“对民族志的现在的迷思” 17
背 景 17
时 间 18
空 间 20
类型学和“民族志的现在” 21
科学专题:为过去测年 23
1.10 文化进程和过去的生活方式 23
1.11 文化变迁机制 24
1.12 文化作为适应 27
多重线性文化进化 27
遗址专题:古埃及底比斯战争灾难 28
科学专题:古代社会组织形式 29
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 30
1.13 诉诸无形:意识形态和互动关系 31
意识形态和信仰 32
互动关系 33
1.14 小 结 33
第二部分 地球上最早的人类
第2章 人类的起源36
2.1 大冰期(180万年~15 000年前) 38
2.2 早期灵长目动物的进化和适应 40
灵长目 40
“从树上下来” 42
2.3 人类进化的化石证据( 700万年 ~ 150万年前 ) 44
最早的人族? 44
科学专题:钾氩测年法 46
什么是南方古猿? 47
拉密达猿人 48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 49
2.4 各种南方古猿(300万年~250万年前) 52
纤细型南方古猿:非洲南方古猿 52
粗壮型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亚南猿、鲍氏南猿和粗壮南猿 52
南方古猿惊奇种 52
2.5 早期人属:能人(250万年~200万年前) 53
急剧的骤变? 55
2.6 谁是最早的人类? 56
遗址专题: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 58
2.7 最早的会制造工具的人类 59
2.8 是猎人还是清道夫? 62
2.9 最早的人类心智 64
2.10 语言的发展 66
2.11 最早的社会组织 67
2.12 小 结 68
第3章 走出非洲70
3.1 背景:冰期 72
3.2 非洲匠人(约190万年~约60万年前) 75
3.3 从非洲辐射出去的人类 77
欧洲和亚洲的直立人 78
3.4 直立人的生活方式 80
古人的生活方式 80
遗址专题:德国舒宁根遗址 82
热带森林的竹器和砍砸器 84
语 言 86
3.5 古智人(约60万年~13万年前) 86
3.6 尼安德特人(约20万年~3万年前) 87
科学专题:DNA与考古学 89
3.7 现代人的起源(约18万年~15万年前) 93
连续还是替代? 94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智人 95
生态与智人 97
3.8 走出热带非洲 99
3.9 小 结 99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的诞生
第4章 大流散102
4.1 冰期晚期的世界(距今50 000~15 000年) 105
4.2 居住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居民(距今45 000~15 000年) 106
遗址专题:外邦岛民:弗洛雷斯人 108
科学专题:放射性碳测年 109
4.3 冰期晚期的欧洲:克鲁马努人(距今约43 000~15 000年) 109
克鲁马努人的生活 109
克鲁马努人的技术 111
世界上最早的艺术 113
遗址专题:法国肖维岩洞 116
4.4 欧亚大陆的狩猎—采集者(距今45 000~15 000年) 116
4.5 东亚地区(距今35 000~15 000年) 119
中国型牙和巽他型牙 120
4.6 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早期人居(?距今25 000~15 000年前) 120
4.7 最早的美洲人(?距今15 000年前~公元前11 000年) 121
30 000年前的聚落? 122
遗址专题:智利的蒙特沃德遗址 123
距今15 000年以后的聚落 124
4.8 克洛维斯人(约公元前11 200~前11 000年) 125
4.9 小 结 127
第5章 食物生产的起源128
5.1 全新世(公元前10 000年以后) 131
5.2 狩猎—采集型社会的变革 131
5.3 狩猎—采集者的社会复杂性 135
5.4 农业起源理论 137
早期理论:绿洲和侧翼丘陵区 138
5.5 复兴革命 139
5.6 多重起因理论 139
人口和资源理论 139
科学专题:浮选法和植物遗存 140
生态理论 141
科学专题:AMS放射性碳测年法 142
5.7 食物生产的影响 143
进度的不同和原因 143
人类生活的改变 144
5.8 营养与早期的食物生产 148
5.9 小 结 149
第6章 最初的农民150
6.1 动物的驯养 152
6.2 小麦和大麦的栽培 154
6.3 亚洲西南部的农民(约公元前10 000~前5000年) 155
遗址专题:阿布•胡赖拉人 158
遗址专题:土耳其东南部的宗教仪式建筑 160
6.4 埃及和非洲的早期农民(公元前7000年前~前1000年) 162
6.5 欧洲的农民(约公元前6500~前3000年) 164
遗址专题:英国的伊斯顿石圈和埃夫伯里怪石圈 164
6.6 亚洲的早期农业(公元前6000年以前) 168
中国南方的水稻栽培 168
中国北方的最早农民 170
6.7 美洲的早期农业(公元前8000年以前) 171
美索美洲:古伊拉•纳奎兹和早期耕作 172
玉 米 172
安第斯山地区的农民 174
6.8 小 结 176

第7章 酋长及酋邦178
7.1 互惠原则及“大人物” 180
7.2 太平洋上的酋长和领航员(公元前2000年至现代) 182
7.3 美国西南部的酋长们(公元前300年至现代) 187
霍霍坎文化、莫戈隆文化和史前普埃布洛印第安文化 188
科学专题:树木年代学(年轮测年法) 189
7.4 北美东部的造墩人(公元前2000~公元1650年) 194
阿登纳文化和霍普韦尔人 195
密西西比传统  197
遗址专题:阿拉巴马州的芒德维尔遗址 200
7.5 小 结 203
第四部分 早期文明
第8章 国家组织型社会206
8.1 什么是国家组织型社会? 208
8.2 城 市 209
8.3 国家起源理论 211
“城市革命” 211
早期生态模式 212
技术与贸易 213
科学专题:黑曜石探源 214
战 争 216
文化体系和文明 217
环境变化 218
8.4 社会路径:权力的三个范畴 218
派系之争和意识形态 220
8.5 作为变革主体的人类 222
8.6 文明的衰落 223
8.7 小 结 225

第9章 美索不达米亚和东地中海世界226
9.1 起源(公元前5500~前3000年) 229
遗址专题:埃利都神庙 230
最早的城市:乌鲁克 232
文字和冶金术 232
声音专题:苏美尔文学 234
9.2 苏美尔文明(约公元前3100~前2334年) 235
9.3 阿卡德人和巴比伦人(公元前2334~前1650年) 238
9.4 赫梯人和海上商人(公元前1650~1200年) 238
赫梯人 239
乌鲁布伦和海上贸易 240
冶铁技术 242
9.5 米诺斯人和迈锡尼人(公元前1900~前1200年) 242
米诺斯文明(公元前1900~前1400年) 242
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 600~前1200年) 244
9.6 海上民族和腓尼基人(公元前1200~前800年) 246
9.7 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公元前900~前539年) 247
9.8 小 结 248

第10章 埃及和非洲250
10.1 前王朝时期的埃及:古代“大富翁”(公元前5000~前3100年) 252
科学专题:阿比多斯的古代佳酿 254
10.2 王朝时期的埃及文明(公元前约3000~前30年) 256
古风时期与“伟大文化”(公元前3000~前2575年) 257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约2575~前2134年) 258
遗址专题:埃及萨卡拉阶梯金字塔 258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前1640年) 261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30~前1075年)  263
声音专题:阿巴纳之子——阿赫摩斯 264
近代时期(公元前1070~前30年) 265
10.3 埃及和非洲中心论 265
10.4 努比亚:库什之地(公元前3000~前633年) 266
10.5 麦罗埃和阿克苏姆 268
麦罗埃(公元前593~公元330年) 268
阿克苏姆(公元100~1000年) 269
10.6 古代非洲王国 271
铁器的传播(公元前约500~公元250年) 272
加纳、马里和桑海王国(约公元800~1550年) 272
大津巴布韦(公元1100~1500年) 274
10.7 小 结 276
第11章 南亚、东南亚和东亚278
11.1 南亚:哈拉帕文明(公元前约2700~前1700年) 281
成熟的哈拉帕文明 283
11.2 哈拉帕之后的南亚(公元前1700~前180年) 286
11.3 中国文明的起源(公元前2600~前1100年) 287
王 都 287
皇家墓地 289
青铜器制作 289
商朝勇士 290
11.4 诸侯争霸(公元前1100~前221年) 291
遗址专题:秦始皇陵 292
11.5 东南亚文明(公元1~1500年) 292
吴哥王朝(公元802~1430年)  293
遗址专题:柬埔寨的吴哥窟 294
11.6 小 结 297

第12章 美索美洲低地文明298
12.1 起源:前古典时期的低地人(公元前2000~公元300年) 300
12.2 奥尔梅克文明(公元前1500~前500年) 302
遗址专题:圣巴托洛的玛雅壁画 304
12.3 玛雅文明的起源(公元前1000年以前~公元300年) 306
圣巴托洛、纳克贝和埃尔•米拉多尔(约公元前1000~前300年) 306
王权、象形文字和政治周期 308
玛雅文字 309
政治周期 309
12.4 古典玛雅文明(公元300~900年) 310
蒂卡尔和乌科克滕的崛起 311
卡拉科尔和卡拉克穆尔 313
帕伦克和科潘 313
12.5 古典玛雅的衰落 317
遗址专题:萨尔瓦多的赛伦惨剧 318
科学专题:从科潘看玛雅文明的衰落 321
12.6 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公元900~1517年) 322
12.7 小 结 323

第13章 美索美洲高地文明 324
13.1 高地文明的崛起:瓦哈卡河谷(公元前2000~前500年) 326
13.2 阿尔班山(公元前500~公元750年) 328
13.3 墨西哥河谷:特奥蒂瓦坎(公元前200~公元750年) 329
遗址专题:特奥蒂瓦坎的聚集区 331
13.4 托尔特克人(公元650~1200年) 333
13.5 阿兹特克文明(公元1200~1521年) 335
特诺奇蒂特兰 336
遗址专题:特诺奇蒂特兰的马约神庙 337
第五太阳纪 339
声音专题:阿兹特克人眼中的人类 339
阿兹特克国家 340
西班牙人的征服(公元1517~1521年) 342
13.6 小 结 343
第14章 安第斯诸文明344
14.1 安第斯文明的海洋基础 347
14.2 沿海初创期(公元前2600~前900年) 348
14.3 初升期和查文•德•万塔尔(公元前900~前200年) 350
14.4 起始期 353
沿海地区(公元前1800年以后) 353
的的喀喀湖盆地: 奇里帕和皮卡拉(公元前1000~公元100年) 353
遗址专题:秘鲁西潘诸王 354
14.5 莫希王国(公元前200~公元700年) 356
14.6 中兴期:蒂亚瓦纳科和瓦利王国(公元600~1000年) 357
蒂亚瓦纳科 357
瓦 里 358
14.7 晚期中间期:西坎文化和奇穆文化(公元700~1460年) 359
14.8 晚期:印加帝国(公元1476~1534年) 362
14.9 西班牙人的征服(公元1532~1534年) 365
遗址专题: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 366
14.10 小 结 368
科技词汇 370
考古遗址和文化词汇 375
延伸阅读 387
后 记 399
出版后记 402

编辑推荐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7版)》:跨越250万年的生命演化全景记录,精彩图文,生动破解历史谜团费根教授秉承其乐于承担向公众传播人类学和历史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之旨趣,以其渊博的知识、散文式的笔触、颇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优美文字,间以穿插于书中的实景图和复原图,引导读者深入认知人类的发展轨迹,阅读《世界史前史(插图第7版)》仿佛亲身经历一次充满冒险刺激的历史风景之旅。全球视角,全面概括前沿成果书中涉及史前时期各个地区的概貌,关注史前社会一系列备受瞩目的议题,尤其提到中国的考古发现为世界文明带来的革新性变化,以开放性思维将考古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和成果与原有版本巧妙结合,使史前文明渐趋清晰化。特色专题细致勾勒人类文明各章的科学、遗址、声音专题辅以撼人的图片,生动描述了文明肇始时的传奇人物、重要事件和辉煌成就,并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了在这一漫长时段中遍布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深入讨论了关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原始风貌鲜活再现生命迹象,《世界史前史(插图第7版)》结束于地理大发现,在未被外力侵扰的诸文明中,我们看到的是费根教授对古老文明自由与纯洁的向往。这些零星散落的遗址,唤醒了我们对古代世界的认知欲望,也给现代人洞悉那些失落的文明一些提示。

内容概要

布赖恩•费根(Brian M. Fagan),当今世界顶级的考古学作家之一, 国际公认的世界史前史权威。他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史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先锋。 自1967年开始,成为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人类学教授(后成为荣休教授), 并开始专职于面向大众写作和讲授考古学。
费根教授撰写了多部畅销教材:《古代生活:考古学和史前史导论》(Ancient Lives: An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 and Prehistory)《简明考古学导论》(Archaeology: A Brief Introduction) 、 《地球上的人们》(People of the Earth:An Introduction to World Prehistory) 等,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 费根的大众作品包括《尼罗河的劫掠》 (The Rape of the Nile)、《洪水、饥馑与帝王:厄尔尼诺和文明兴衰》(Floods,Famines and Emperors:El Niño and the Fate of Civilizations)、《大暖化》(The Great Warming)等。 他是《牛津考古学指南》(Oxford Companion to Archaeology) 的主编, 出版了多部有关非洲考古的学术专著, 后因其在教育界和考古学界孜孜不倦的努力而获得美国考古学会颁发的首届公共教育奖。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如果说热带非洲是现代人诞生的摇篮的话,那么,智人为什么以及是如何扩散到欧洲和亚洲的呢?距今10万年-45000年前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此时亚洲西南部已经确切出现了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撒哈拉沙漠是当今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在热带非洲与地中海地区之间流动的唯一障碍。从距今10万年-约4万年前,北方极度严寒的冰川作用为这片沙漠带来了更凉爽潮湿的环境。在那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东非和地中海之间的这片地区是可以通行的,片片开阔的草原星罗棋布,成群的猎物在那里繁衍生息。尼罗河谷一直都非常适宜居住,即使在沙漠地区发生大旱之时依然如此,所以小股的现代人很可能早在10万年前就依靠狩猎和觅食活动,横穿撒哈拉进入尼罗河谷和亚洲西南部。这一人口流动很可能被苏门答腊岛上多巴火山(MountToba)的一次大规模爆发所打断,这次火山爆发使得南亚很多地区都被几米厚的火山灰所覆盖。据…位古人类学家推测,只有约1万名现代人在这次大灾难中幸存下来,但有关多巴火山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在进入5万年前以后亚洲西南地区变得日益干旱贫瘠,少数现代人很可能花了几千年的时间穿过当时将土耳其与欧洲东南部连接起来的宽阔的陆桥,来到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家乡,以此来应对人口压力和食物短缺。

图书封面


 世界史前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今天,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还保留着完全未被现代文明染指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亚马逊盆地深处,在新几内亚高地,还有一些族群尚未与工业文明形成持久的接触。这些社会处于被灭绝的危险当中,就像在工业文明的血盆大口之下,雨林遭到砍伐,环境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一样。但是,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和企图,250万年前发祥于非洲的古代世界已经消失得几近被遗忘,以至于就目前这个程度而言,我们也只能从现代科学研究中对其窥探一二。
  •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样的判断,已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所推翻,事实证明,文明古国绝非四大,即使硬性规定出四个,中国也不在其中。国人很少知道,世界最早的农业诞生在中亚,较中国早数千年,这有偶然性的因素,人类常用的食物中,绝大多数产生在这里,相比之下,原产于中国的只有几种。小麦产自中亚,大米则产自东南亚,斯基泰人带来了马和马车,今天我们在中原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家禽与家畜,它们的祖先都是舶来的。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一些主食在朝鲜可能出现得比中国还早。人类的诞生,是一个集体事件,不同文明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脉络。然而,在相当时期,考古成了一件为国争光的面子工程,很多国家都试图挖掘出自己很古的证据,日本一位学者甚至不惜去自己制造古物。然而,古真的是荣誉吗?文明发端早,与文明的发展成果,真的具有决定性的逻辑联系?事实上,历史是存在“蛙跳效应”的,后发文明往往居上,先发文明因为后来的衰败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个文明的光荣在于它与时俱进,能根据当下的需要而调整自己,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反,那些固步自封、只想以实力示人的大帝国,往往难以长久维系。本书是美国大学的一本教科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全球最新的考古成果,材料之新颖,梳理之细密,令人耳目一新。人类从蒙昧到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回望这个过程的艰难,可以拓展我们视野,可以满足我们无法遏制的对过去的好奇心。总之,对于有一定知识的现代人,“四大文明古国”已是过时的说法,应予剔除,否则难免贻笑大方。
  •     随着大众旅游和探险的兴起,人们开始注意玛雅文明、吴哥窟、复活节岛文明的离奇衰落,大众媒体也不断靠它们来引起话题。学者们其实也感兴趣,考古学教授布莱恩•费根的作品《世界史前史》和《大暖化》在谈述上述文明的考古史时,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上述文明的衰亡,而生态环境的恶化跟人的活动不无关系。如果你人云亦云地批评其为“环境决定论”,的确有些落入俗套,因为环境对于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的见识有时其实就是剑走偏锋的。美洲地区玛雅文明处于远离江河湖泊的地区,当地的降雨量也颇少。为了维持城市的运转,他们修建大型的蓄水工程,发展汲取地下水的技术。甚至在城市的设计过程中,他们已经充分考虑了收集雨水的功能。总之,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掌控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世纪暖期促发的持续干旱,人口增加导致的过渡开垦,给本就恶劣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他们热衷修建大型的祭祀建筑,毫无节制地祭祀天神,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更是加重了文明的危机。在人口较少,资源相对丰富的时代,人们在遭遇特大干旱时还可以通过迁徙来抵御灾难。不过,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避无可避,大规模战争成为争夺资源的重要手段,文明的危机愈演愈烈。与此相反,东南亚的吴哥王朝身处热带,雨水充沛,但是也不免“在沉默中死亡”。无独有偶,吴哥王朝跟玛雅文明一样热衷于修建大型祭祀建筑和精细灌溉工程。风调雨顺的时候,贵族凭借着在祭祀典礼和灌溉工程中树立起的权威,顺利地统治着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和奴隶。文明运转顺利,他们对于祖先和神祗的祭祀更加虔诚与奢侈。象征极权的吴哥窟,工程浩大,供养着成千上万不事耕作的神职人员,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中世纪暖期临近,极端气候侵袭,时而洪水滔天,时而极度干旱,远远超过精细灌溉工程能够承受的极限。河道淤积,水利工程失修,战争频仍,人们被迫疏散到小型城镇和乡村,人口过百万的城市被遗弃在热带雨林中。玛雅和吴哥窟的故事讲述的是大型文明的覆灭。而太平洋上复活节岛文明的衰落揭示的是小型聚落的悲剧。西方探险家到达这个岛屿时,岛上有1000多根气势恢宏的巨大祭祀石像,但是岛上却人口稀少,树木奇缺。考古学家异常疑惑,慢慢才发现原因。岛屿居民为了表达对神祗的虔诚,建造大型雕像,砍伐了大量的树木来运输石像。对于资源极度有限的岛屿文明来说,种植、捕鱼、房屋建筑本来就需要大量木材。无节制地砍伐加速了区域内生产增长极限的提前到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产遭受重创。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部落居民的冲突异常剧烈,导致大量人口的直接死亡,发展就此止步。数种古代复杂文明的崩溃很大程度上跟“气候和社会原因导致生产增长极限的出现”有关。无独有偶,今日的人类文明,繁荣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人口超过70亿人口,全球变暖,地壳中蕴藏的能源日益减少,人们日益鄙视作为生存基础的农业生产。危机四伏之际,布莱恩的《世界史前史》、《大暖化》讲述文明兴衰,让后工业时代的读者感受到一丝冷意。尚有热心的读者,其实可以去读读另外一些作者的作品,比如张光直、陈星灿等。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内容较为新颖,详略得当,不愧为名作;更难得的是译笔水平也蛮不错的,因为我最担心的就是翻译拙劣。
  •     超级有分量的一本书。250万年跨度,结合考古学、生物学、地质学等探究和解读人类起源、迁徙及发展。涵盖西亚、非洲、东南亚和美洲古文明,颠覆和更新了很多旧有思维和知识。推荐都来读一读,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历史,也能系统的扩大知识面。
  •     品质不错,喜欢,下次还来
  •     为什么是二手的……
  •     史前史,大家可以了解下
  •     挺好的教材,但选取的个案过于传统- -还就是稍微贵点~如果不从人类学角度来理解考古材料,中国考古学完全不值得一看
  •     关于人类史前史的研究,可看的书实在太少,或者说是有价值的书实在太少,再过几年,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会彻底颠覆以前的许多认识吧。
  •     一本教材类的简明读物,对人类演化的过程和世界各地文明有简洁的介绍。
  •     非常有趣,简介性质的书,配了很多照片,让人心驰神往啊。
  •     似乎还不错,不过作者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有点让人受不了。
  •     这本书是比较新的对各国最初文明的介绍,图文并茂,虽然我觉得图太多的书似乎减低了其深度,但这本书的文字还算详细,主要对西方和西亚的古文明介绍得详细,对中国的部分个人觉得还是简单了,当然这与西方对中国文明的认同有关,西方一般认为夏朝是传说的,这里少有的介绍了夏和黄帝。
  •     还不错,观点公正。
  •     有益的补充
  •     非常有趣,科普读物般的枕边书。书到货包装完整,质量也很好
  •     《世界史前史》是一本揭开人类起源和发展进程的历史。从考古学的发展来看,似乎人类起源的历史都伴随着考古的最新发现得以重新的修改和论证;考古学的作用不在于发现多少的黄金和宝藏,而在于让我们重新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艰难历程,从这些历史中来认识人类社会演变中所产生的种种迹象,为一切人类的迷茫打开一条通往史实和真相之路!
  •     翻译很好。
  •     书中插图很多,分析性的文字很多,学术性强一些,故事性差一些,不过,此书的优点是:在你了解史前史的同时,会增加很多考古学的知识。翻译水平一般。总的来说,还不错。
  •     比较谨慎,没有留给其他人撕的可能性,所以就成了一个大纲,书名应该叫《世界史前史大纲》。
  •     有很多插图可以参考。
  •     如果要看《The man from the earth》,这本书是必看,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他能跨过英吉利海峡,11月5日 在 @西西弗书店-成都 春熙店 与 @逍遥V98
  •     所谓否定之否定,在考古学上大概是演绎的最为清晰的了,不同于物理学中,新发现的规律往往只是前一规律的更为精确地表示,考古学中则是动辄出现推翻,重建等字眼,这种螺旋式前进也算是考古学的魅力之一吧。不过未经训练的读者,譬如我,也因此就就很容易迷失在各种数字之中。
  •     写的比陈淳那本好,比发现我们的过去那本更丰富,观念也很新,已经把系统子系统这类自动化概念很好的应用在文化和考古领域了,只是关于过程啊后程啊功能学派结构学派的扯逼大战讨论的少了,不如那本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看着过瘾,但是也修正了一些科普纪录片里过于简单化的解释。
  •     最近刚刚把这本书看完,感触良多,不愧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权威著作,看了这本书,这本书大概有以下几点特点,这本书用精彩图文生动破解历史谜团: 费根教授秉承其乐于承担向公众传播人类学和历史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之旨趣,以其渊博的知识、散文式的笔触、颇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优美文字,间以穿插于书中的实景图和复原图,引导读者深入认知人类的发展轨迹,阅读本书仿佛亲身经历一次充满冒险刺激的历史风景之旅。用全球视角全面概括前沿成果 书中涉及史前时期各个地区的概貌,关注史前社会一系列备受瞩目的议题,尤其提到中国的考古发现为世界文明带来的革新性变化,以开放性思维将考古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和成果与原有版本巧妙结合,使史前文明渐趋清晰化。用特色专题细致勾勒人类文明 各章的科学、遗址、声音专题辅以撼人的图片,生动描述了文明肇始时的传奇人物、重要事件和辉煌成就,并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了在这一漫长时段中遍布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深入讨论了关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原始风貌鲜活再现生命迹象:本书结束于地理大发现,在未被外力侵扰的诸文明中,我们看到的是费根教授对古老文明自由与纯洁的向往。这些零星散落的遗址,唤醒了我们对古代世界的认知欲望,也给现代人洞悉那些失落的文明一些提示,自人类最后一次驻足你身处的这方土地以来,三四千年已经过去了。然而,放眼四周,处处尽是鲜活的生命迹象——放在门口的半碗灰泥浆,熏黑的油灯,壁画上新鲜的指印,遗落在门槛上的告别的花环——让你感觉恍若昨天……如此这些的小细节顿时令时间消弭于无形,你觉得自己竟像个闯入者。作者以全球性视角,虽不是面面俱到,但基本涉及史前时期各个地区的概貌,关注史前社会一系列备受关注的议题,尤其提到中国的考古发现为世界文明带来的革新性变化。他坦言,将在未来再版时,增加更多的中国认识与发现,并进一步预言,21世纪最精彩的考古发现必将出现于亚洲。同时,作者也认识到现有对人类的认识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更多的考古发现、更科学手段的出现有可能使我们的既有认识发生颠覆性变化。这种开放性思维尤其难能可贵,费根教授也在践行着他的这一主旨。我们将要看到的是一块块未被外界人力侵扰的飞地。在这片土地上,自我发展的需求决定一切。早期的人类,甚至包括一些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类——人族,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斗争。面对一定的风险——周期性的干旱、漫长的冬季、不可预测的洪水等,人们要么迁徙,要么发展出一套新的贮藏和保存食物的技巧。而这又催生了一连串的社会效应。接下来人口增加了,为解决食物短缺,原有的狩猎采集方式不再能满足需要,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而这又带来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同时面对自然,人类也有了新的态度。……最终人类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人类社会也越来越复杂了。当然,这里并不是没有权力的争夺、土地的争夺,但是这种争夺是发生在相对内部的地区的。作者最终以地理大发现结束了这次旅行,想来也是极具深意的。这样的安排与作者所受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费根教授早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深受剑桥传统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他们更向往古老文明的自由与纯洁。所以在现代化大门前,费根教授止步了。因为在他看来,这之后的世界是欲望决定一切的。曾经的主人被边缘化,西方现代文明染指之处无不发生着灾难性的变化,再也没有一块不受其影响的土地,古代世界渐行渐远,甚至不留痕迹,对他们的认识,也只有这零星散落着的一处处发现能够给现代人一些提示。
  •     翻译问题不少
  •     史前史和上古史的很好读本 也介绍了一些考古知识
  •     好书,了解历史的好书。
  •     此类书很少,还是很不错的
  •     标准读本
  •     介绍太过简略,分析不足
  •     赞!
  •     比史密斯的《人类史》好看。
  •     不花点心思看,还真难看懂
  •     多少有点吹嘘的成分。特别是看到中国的劳动工具,不由得笑了,哈哈
  •     既有学者的专业 又有作家的笔锋 极富吸引力 值得拥有
  •     看了《地球上的人们》是不是可以就不买这本了。。。
  •     本书反映了撒海尔人和弗洛勒斯人等较新的古人类发现成果,内容比较详尽,但是作者常年在拉美工作,书的内容偏重美洲。后面还写了大量的古埃及、苏美尔、古希腊、商周秦汉中国和印加帝国等内容,拜托,这些不属于史前史的范畴呀。
  •     印第安 爱斯基摩 北欧 没有涉及 印度简略 中南美洲的文明篇幅大猛料多 看完再去刷一遍微软帝国时代
  •     不知道为什么 没我想象中的好读
  •     书很厚,但孩子很爱看
  •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     是针对世界范围的史前史,是我们了解国外史前研究状况的一扇窗口。
  •     : K11/5849
  •     翻译太差,错误太多
  •     不敢说看过,只是翻过。
  •     放入塑料袋 套个薄膜就开始艰辛的旅程了
    书像教科书 但没教科书质量好 内容不错
  •     条理差 干货少 后半段沦为极简古代史 作为一部严肃学术作品的译本 出现“忽悠”这种用词太过儿戏
  •     时间轴有点乱
  •     其实只看了一半。没了耐心
  •     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
  •     原著还好,但是翻译得相当不靠谱!!!!
  •     国内关于世界史前史的书包括译著很少,该书从人类进化写起,直到上古时代。可惜有关中国的内容偏少,深度稍差。
  •     读完这个会觉得我们目前认识的历史真的只是沧海一粟
  •     书很好,无论纸张还是装帧.
  •     非常满意,发货快,效率高,价钱低
  •     从介绍各地古文明发展开始就跟蜻蜓点水差不多,前面倒是还不错
  •     不错的入门书,内容相对比较新。但理论提炼不够,显得比较散。关于中国的部分相当不准确,其他可想而知。
  •     朋友推荐的书,被书名就给吸引了。足以满足我的好奇心。
  •     价格43.5,使用200-50图书券
  •     粗粗翻阅一遍,有点小失望。 配图、尤其是地图,很粗糙。在排版上和文字对应得不好,不知是否是中文版排版不同的缘故。文字中提到的很多古地名没有体现在地图里,让人莫名其妙。貌似还有一些人名,在不同的段落中的翻译不一样。 本想看到的一些各种种族、民族的在史前的流变,比如闪族人后来的演化分化、维京人的来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来源的变化等,没有看到。 想来还是喜欢《枪炮,病菌和钢铁》那种风格的写法。读了一半儿,继续读完吧。
  •     略过人类学书籍共有的文明起源,只读了各地域部分,写得太简略没什么收货。噢,忘记书名是World Prehistory: A Brief Introduction,中文译名把”导论”给吃了!
  •     第一部分是原始人类的演化过程,古人类的考古发现以及直立人的迁徙过程。这部分可以看另一本书,《重返人类演化现场》。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现代人类的生活。第三部分主要说了农业的发展,使人类由狩猎变为种植。第四部分是氏族与国家的行程。第五部分是各个地区的史前文明,这部分可以看《崩溃》。
  •     大学堂真的很有爱...第四部分我搅得如果不是完全没概念的话可以不用读了,书的重点不在这里。
  •     未知总是那么诱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