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史II:肖像中世纪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知识读物 > 私人生活史II:肖像中世纪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531721819
作者:[法]菲利蒲·阿利埃斯,[法]乔治·杜比
页数:542页

作者简介

在《蒙塔犹》中,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通过大量的证据,描述一个小山村的女人们,出于得到闲言碎语的谈资,甚至更多是出于好奇心,她们把眼睛贴到门洞上,窥探别人家房子里发生的一切,以便能够与邻居们谈论她们所看到的。他总结说:“直到我们的时代。随着关注私生活的更资产阶级化的社会的来临,女人这种喜欢窥探的好奇心才日趋减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抑制。” 这是对本书所希望回答的问题的一个清晰的论断。“隐私”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那个时候社会在建立“资产阶级”文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那么,谈论中世纪的私人生活,转向一个如此遥远的时代求诸“隐私”观念,这样做可以(不只是恰当不恰当的问题)吗?通过详尽人微的考量,我确信,这个问题肯定能够得到解答。对历史学家来说,用阶级斗争的概念分析封建时代不再合理,尽管它在历史学家们过去这么做时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实践不仅仅表明“阶级斗争”概念是多么地需要精炼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澄清古代社会系统中权力关系的本质,尤其是那些与阶级冲突无关的关系。因此,我们毫不犹豫地使用了“ 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尽管它可能带来时代误植的问题。但我们力图辨明中世纪社会中的人们所认为是“隐私”和不认为是“隐私”之间的分界线,并试图缕清与我们当今时代所说的“私人生活”相对应的社会关系领域。
无论如何,我们进行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尝试性,你即将读到的文本留有许多问题的印记。犹如考古学家开始探究14世纪“大瘟疫”之后被遗弃的村庄一样,我们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像他们一样。我们期望只发掘少许材料丰富的领域——其他地方则付之阙如。我们冒险之旅的结果依赖于历史遗存的密度和质量:不仅仅是文字资料,也包括那些人工制造的器物,以及能够告诉我们有关当时人们是如何生活的雕刻和绘画等。
我们的研究从公元1000年左右开始,那时的文件记载突然之间变得较为丰富。颇具戏剧性的另外一个转折点,发生于1300年和1350q:之间的时段里。此后。每件事物都呈现出一种新的色调。这种变化部分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尤其是1348~1350年突如其来的“黑死病”),它在数十年内深刻地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个与之关联的现象就是欧洲发展的中心地带发生转移,主要是从法国北部转移到意大利,同时也转移到西班牙和德国北部。其他变化影响到我们资料的来源,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清我们称之为“私人生活”的真实面貌。14世纪上半期,那些以前遮蔽着这些真实面貌的巨大面纱突然被揭开了。
意义深远的发展,引导那个时代的人们以更大的明确性和更多的注意力去研究物质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在中世纪社会上层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鄙夷俗世态度”开始衰微,曾被他们认为是肤浅表象、虚假的和罪恶的东西,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憎恶谴责。因此,约1300年左右,艺术——通过线条和卷轴以及画家和雕刻家的技艺表现生活方方面面的艺术开始转向我们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尺度标准超越人们的视觉维度,艺术家开始运用他们能够支配的所有幻想技巧,精确地绘制出他们所看见的事物。由于绘画享有这种技巧最为丰富的宝库,因此它在各种艺术当中脱颖而出,第一幅描绘私密场景的油画开始出现。通过画家们的眼睛,我们可以透视1350年后房屋室内,透视隐秘的私人空间,就像早于此几十年的蒙塔犹那些好奇的女人所做的那样。历史学家第一次有了扮演 “窥阴癖”患者的路径,认真细致地观察这个封闭世界中发生的一切,譬如,观察范·德·韦登把报喜圣母和天使放在室内什么样的位置。
当然,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对历史学家大有用处的私人生活中的实物,在14世纪中期之后大为增多。考古活动业已复原了许多日常生活的遗迹,它们显露出中世纪最后两个世纪的图景。大多数考古发掘都是在遗弃的村庄上进行——“黑死病”后数目庞大的村庄被遗弃了。城堡、城市民居和村庄房屋依然保留完整,最古老的要追溯到14世纪,极少有例外,毫无疑问,这是瘟疫造成人口急剧减少后,因此造成居住总体标准的提升。
家具和家居饰的遗迹亦反映了这种情形。考察任何一座博物馆,譬如说在吕尼,1300年后的陈列品与此前的陈列品之间明显不成比例,果我们只看那些与私人生活有关的陈列品,比例失衡则更大。当现实主义的影响扩及到文学领域的时候,文学作品开始展现先前仅仅出现于小品文中的物事。
传奇文学完全退隐,迷失于幻想的雾霭中。在档案馆里,当你走到中世纪晚期的档案柜时,遗存下来的数量空前巨大的文献档案,比此前时期的材料透出更多信息且更有研究价值。如同新风格的绘画一样,这些文献档案使我们可以窥到家庭内部所发生的一切,看到家庭的幕后情形,让我们迂回曲折地潜入家庭内部,窥探其居住者。
在这些新材料中有大量的官方文件,因为到14世纪或15世纪,国家比过去更加强大更加有力,它已怀有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最大限度地盘剥其臣民的雄心。为了这个目的,它需要了解人们的头脑在想什么,以便更好地从他们身上勒索财产,并压制他们叛乱的倾向。公共主管当局进行调查、要求人们坦白交代,以及用各种各样其他办法穿透私人生活的秘密。
作为审讯法官和未来教皇的雅克·富尼埃的“审听”记录手稿源于14世纪初,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所有关于当时农民私人生活的知识,正是从这本记录手稿里习得的。富尼埃的记录手稿不过是当时许许多多类似审听调查中的一个,只是这本记录手稿不知何故神奇地躲过了时间的损毁。
在这个时期里,由于不同公共权力机构之间对私人生活控制权的争夺日益增强,人们在顽强抵抗的过程中,试图在私人生活周围构筑一道“墙 ”。到14世纪,因为个人写作比以前更多,因为他们开始为私人生意雇用公证人,还因为我们首次能看到那些业已证明对历史学家非常有用的完整而丰富的文献档案:不动产清单、婚姻契约以及遗嘱,所以我们对那道墙后面所发生的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不久之后,档案馆开始收集有对历史学家更具启发意义的私人文字:书信、回忆录和家庭记录簿。
随着14世纪曙光的来临,我们看到了一个以前几乎完全被遮蔽于阴影中的巨大全息图景。为人们普遍喜欢的中世纪、常常作为历史小说背景的中世纪,我们追随着维克多,雨果和茹勒·密歇莱纵横想象的中世纪,既不是1000年左右的那个时期。也不是菲利普·奥古斯都时代,而是——从情感、爱的方式、用餐方式、礼仪规则、家庭生活以及信仰虔诚方面来说 ——圣女贞德和大胆查理的中世纪。这本书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4世纪上半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呈现于前的是更多的问题意识,我们的目的不在于提出主旨性的论断。
由于持续的物质进步及其对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公元1000年左右,遮蔽我们视线的雾霭开始云拨雾开。且继续蒸发殆尽迎来14世纪的曙光。三个世纪连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是一个需要认真考量的事实,然而,我们这里关注的是经济增长对私人生活本质的直接冲击。货币使用的日渐普遍对私有财产观念——也就是什么东西只属于一个人的而不属于其他人的思想— —有着重大影响。进步的另外一个影响是从群体杂处逐渐转向更加个人化的存在,这带来了更多的内心自省。在房子里不受干扰的独处中,形成了一种更加隐密的心灵保护地,亦即自我的内心隐私。随着环境的全面宽松和文艺复兴的持续行进,这个时期开始了比较大规模地了解远方的或业已埋没在历史陈迹中的文化:伊斯兰、拜占庭、古罗马,人们在其他文化外来的行为中发现,公共与私人的关系结构迥异于他们过去习惯的那套公共与私人的关系结构,因此,这种发现逐渐地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水平稳步持续的提高、不断扩展的庄园制生产模式导致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角色的日益分化,加剧了城市与乡村、富人与穷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与此同时,劳动力、思想和时髦风尚的流通速度日渐加快,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和在整个西方世界传播统一的行为标准。
在这样一部著作中,我们必须尽可能精确地弄清楚所有的研究材料的时间。然而,我们起步于如此初步的水平上,以至于不可能总是严格按照编年史的方式组织起我们付之阙如的知识。因此我们决定,以不同于编年史的方式组构这部著作,会更适合更有助益。因为我们并不想掩盖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有多么的琐碎,因此我们将本书分为不同的章节。前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关注1000~1220年间的私人生活,主要集中于1150 ~1220年期间(其时,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代际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直到近代方始改观。而且,材料首次开始揭示人们在教会之外的观念态度);另一部分是研究时代、地区和社会分层,我们对此拥有特别丰富的材料。即14、15世纪托斯坎那的地方名流。本书后面的主要章节充满着更加大胆的尝试。在这些章节中,我们研究了西欧社会在扩张时期(家庭空间的转变和个性的张扬)发生总体转变的两大方面,重点探讨个性在宗教和艺术上的表达。把这两大部分分隔开来的是研究想象的那一章,它以创作于12~15世纪的法国北部文学为基本材料。小说,尽管它必须以细腻的笔触加以诠释,但它能给私人生活的真实方式提供不可替代的信息来源。
本书是一个合作项目。在早期阶段,我们梦想能进行天衣无缝的合作,令著作浑然一体,让人难以分辨出每个个人创作了哪一部分。但很快证明,这不过是奢望而已。我们确实进行了相当有效的合作(尤其在集体研讨会上,我们一起聆听邀请来宾的工作报告,获益良多)。我们之间每个人相互取长补短,帮助修正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但最终,将每个部分或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分配到每个个人头上,才显得人工造作成分较少且更加公平公正。

书籍目录

前言 乔治·杜比
1. 引言
私人权力与公众权力
2. 肖像
封建时代法国的贵族家庭
公共生活
血亲关系
文艺复兴前夕托斯卡纳的显贵们
私人世界的内涵

共同生活
个人隐私
私人团结
团结受到考验
私人单元
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当局与私人生活
3. 想象自我
对文学的探索
空间和想象
社交
身体
个人
4. 私人空间的使用
城堡的文明化进程:11~13世纪
农民壁炉到教皇宫殿:14~16世纪
5. 个人的出现
孤独:11~13世纪
走向亲密:14和15世纪
主体性的出现
单数第一人称
个人影像
穿着衣服的身体
裸体
知觉与情感
孤独

内容概要

菲利浦·阿利埃斯是法国年鉴派领袖人物,世界著名历史学家。

乔治·杜比是法国年鉴派领袖人物,世界著名历史学家。

图书封面


 私人生活史II:肖像中世纪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在整理近期新书的时候,跟朋友戏称今年是个“生活史年”。确实没错,托菲利浦·阿利埃斯的洪福,《私人生活史》年初出了第一卷,上个月又出了第二卷。似乎是某种巧合,《私人生活史》的出版,立马带动了今年国内生活史的出版热,这里既有上海世纪集团策划的一整套“日常生活译丛”,从古希腊众神生活一直编到希特勒时代的柏林,而且还有几本中国人自己原创的生活史,如老中医陈存仁两卷生活史的再版(《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还如朱鸿召笔下的《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等等。这些生活史尤好在琐事上极尽所能,大书特书,细到日常生活的一针一线,微到普通人物的一颦一笑,让人觉得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 这些生活史的出现,令人欣喜。它们正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习惯。这要归功于法国年鉴学派,像《私人生活史》这样的作品不仅直接启发了很多后人的研究,而且这种小历史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评价。“日常生活译丛”主编许钧先生深受阿利埃斯的影响,闲暇时随意翻翻这五大卷的书,便觉得“以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小历史虽显渺小,琐碎且微不足道,但却丰富,生动而富于人情味。读《私人生活史》就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作者说,“私人生活应该是墙壁后的生活”。那里的生活不同于“公共生活”,它不受法律管辖,它不受舆论影响,在私人生活中,人大可以免除一切的伪饰,一切的装扮,自由自在,倾吐衷曲。但作者告诉我们,对私人空间的认识并非自古就有的。今天人们强烈的私人空间意识,在古罗马人看来多少有些荒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样令人激动的语言,在古代根本提不起任何人的兴趣。那个时代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界限迷离,从摇篮到坟墓,人的一生都摆脱不了来自外界权力的干涉与规训。政治的、宗教的或是习俗的,各种权力无孔不入地渗透于私人空间之内,即便身处私密的家庭之内,个人怀藏隐私亦被认为是可鄙的。在那样一个以公共精神为主导的时代中,“与别人生活在一起是你的责任”,“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人们是不谈论自己的”。五大卷的《私人生活史》试图在公共与私人之间划定界限,从而“向人们展示在时间的长河中影响私人生活概念和面貌的或急或缓的种种变化”。为此,著者们广泛搜寻原始材料,从私人账薄、编年史、日记、回忆录到个人肖像、文学作品,极尽所能地勾勒出历史生活的本来面貌;此外,他们还动用各种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试图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例如从统计学角度研究肖像画,以便推断中世纪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那时期人们的骨骼状况,以便判明人们的劳动强度;此外,各种文字记录和历史书写都潜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存处境和心智结构,通过这些,人们才能理解当时建筑的各种风格,才能相信裸露的身体竟能保持纯洁,男女在一块洗澡,“几近赤裸的年轻人彼此看着对方,可是眼里却没有欲望在燃烧”。不少学者对年鉴学派的方法论提出过质疑,认为这种试图以计算来衡量心态的研究方法很可能剑走偏锋。这些批评都是合理的,任何历史的诠释都有它的盲点与不足。但除此之外,我们无所指摘,只有赞美。说实话,今天很少有人还愿意花这么大力气,鼓足这样大的勇气来做这样一件吃力不一定讨好的事情。虽然生活史的细节是那样的琐碎和繁杂,但研究者依然试图以细密画的方式展示一幅人类日常生活的宏大画卷;虽然他们深入的是这样具体的私人生活领域,但背后支持他们的那股动力却是如此强大的公共精神。“私人”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关心“私人生活”的人往往富有公共关怀。 今天的时代是个私人化的时代,人们热衷于经营自己的小世界而不再对大世界怀有太多的公共激情。十九世纪法国思想家贡斯当曾提醒我们:“古代自由的危险在于,由于人们仅仅考虑维护他们在社会权力中的份额,他们可能会轻视个人权利与享受的价值。现代自由的危险在于,由于我们沉湎于享受个人的独立以及各自的利益,我们可能过分容易地放弃分享政治权力的权利。”在自己的身周打造围墙,体悟墙里安全的生活,但也不要忘了墙外的世界。让友谊和温暖的阳光透进来,心灵间才不会隔道墙。在私人时代读私人生活,需要安静的氛围、闲散的时光,也更需要自由和开放的心灵。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当然还是这种小市民的生活最好玩了。看托斯卡纳那一段的时候正好还在锡耶纳,走在街上都会想着书里讲的建筑的构造。
  •     非常好!图文并茂!对学历是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希望快快出完!还差两本呢!
  •     当乱七八糟书看的,其实是很棒的,可惜了
  •     很不错画面
  •     00
  •     长久以来,在我的印象中,中世纪都是黑暗、阴郁、停滞不前以及宗教迫害的代名词。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都知道在那个时候,从经济到社会,封建依附制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则,从哲学到艺术,经院哲学一统天下,宗教题材成为唯一,从物质到精神,人们都被牢牢的禁锢在一个无形或有形的牢笼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呢?自然不可能好,肯定也不会好。然而,事实却雄辩地证明,我在历史知识上的这一“刻板印象”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是不尽符合事实的,存在很大的谬误。让我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是年鉴派历史学家乔治·杜比和菲利浦·阿利埃斯主编的《私人生活史Ⅱ:肖像》。

    这是《私人生活史》系列的第二卷,主要以中世纪的个人生活为研究对象。全卷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由乔治·杜比写得意义深刻的关于本卷的一个引言,在这里,他详细阐明了因为权力而造成的私人生活与公众生活的对立。随着社会日益封建化,私人权力对公众权力的不断侵占与挤压,私人生活的空间的日益缩小,以及个人在这个空间内部与外部的不同权力。第二章研究了封建时代法国与托斯卡纳的贵族的私人生活,主要涉及个人与家族、家庭内部与外部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当时代的文学作品入手,通过对各种文学主题及人物形像的分析,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私人生活以及精神世纪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则从私人生活的壁垒-家庭内部空间的划分上力图再现人们的生活场景,这里主要从城堡和壁炉为切入点,对两者的不断演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一章则是最令人鼓舞的内容,虽然仍然处在中世纪的黑暗中,但人们已经渐渐苏醒,个人意识开始萌芽,个人影像开始成为艺术的主题。无疑,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将要迎来私人生活的新纪元了。

    读完本书,掩卷沉思,我不禁要问,中世纪比起古罗马,物质生产无疑是发展的,但为什么中世纪的私人生活的空间却比第一卷中古罗马人的还要小、自由度还要低呢?历史即使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却也不会大踏步的后退,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乔治·杜比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不一样,不把把克思主义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力量生产力作为这一切的推动力量,而是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公权与私权此消彼涨的变化造成的,也很有道理的,但这并没有说服我,因为权力的转移还是因为经济基础的变动吧。因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因为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君权神授的概念被灌输进民众的大脑,国王被视为上帝的代理人,他也逐渐的被看作是一名父亲,被赋予了与统治每个家庭的父亲的权力别无二致的权力来统治整个国家,使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家庭那样样运作起来。君主权力被作为私有的、个人的,进行政治世袭,整个国家的关于全体民众的事务就成为了国王自己的私人事务,所有的行政机构都成为国王的私人服务机关。对所有的事务都有他来裁决,民众非但没有人身自由,婚丧嫁娶等一系列的事情都要服从于家族、领主的利益,甚至连自己的独处空间都没有。而且,独处也被当作是危险的,敢于从公众视线中走开,敢于独处的人就要冒着被当作疯子的风险。而大大小小的领主又在自己的封土上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统治。所以,随着社会日益封建化,权力在所有方面都越来越私有化,私人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少。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封建社会所谓的“家国”概念。当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以一个家庭的模式来运作,来组织社会生活的时候,家与国的概念混同一致,公共与私人的概念就模糊了,界线就消失了,两者之间不再有分野,不再有区分,而是相互重合的,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无疑,在这一阶段,东西方的社会形态是一致的,但两者却存丰着极大的不同,中国是皇权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制结构,而西方却是如孔子极力推崇的西周一样的封建制,谁先进,谁落后自然是一目了然的。

    扯得有些远了,再回到本书。中世纪无疑是黑暗的,我们看到书中引用的大量的画作,都是宗教题材的,画面人物表情呆板,毫无生机。也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故事情节大部雷同,人物形像单一,了然无趣。可以说,在被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欧洲,所有的民众都被隐匿在一个个宗教的形像之后,千人一面,我们看不到一个有生机的,鲜活的个体的人物。可以说,中世纪的黑幕遮蔽了整个社会,让我们无从分辨个体的存在。然而,在这个黑幕之下,那些无名的生命个体确确实实默默无闻的生活过,正是乔治·杜比他们从历史进程的蛛丝蚂迹着发掘着这些人曾经的生活和走过的足迹,才让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然而,最是黑暗的地方,也最有可能产生光明,最为绝望的事情,也最有希望产生转机。在中世纪的后期,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从大家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新的社会阶层开始萌芽,从群体杂处转变到更加个人化的生活,再加上私有财产观念的再次普及,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私人领域的重
  •      K10/A110/:2
  •     就是有点枯燥 其它还好
  •     从事历史研究的人绝对值得购买此书,并藉此想一想,为什么不能模仿一下,写一些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私人生活史。事实上,《老照片》的出版已经为大家提供了足够的史料。
  •     和第一本的质量差了好多,很多地方根本就读不通.....
  •     可以快速浏览,2个小时就搞定。
  •     我对内容没意见,对不加注释有意见。
  •     这一套蛮有趣的。
  •     成套的没了,攒的,呵呵,辛苦归辛苦,乐在其中,实在是好书。因为有大量插图,纸张的选用有点问题,影响了印刷质量,略有不足。
  •     换个角度看历史
  •     啊我很久以前读过。。。那时我拥有可怕的耐心
  •     老实说,真的是一般,没想象中的那样有意思。
  •     为什么好书都是外国人写的?
  •     略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