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普及读物 > 战天京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2
ISBN:9787500832553
作者:谭伯牛
页数:331页

作者简介

《战天京》讲述的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郭嵩焘等晚清军政名人的故事。作者在充分了解正史的基础上,大量利用书信、奏折、笔记等史料,抱“同情之理解”的态度,鲜活再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晚清军政名人。本书体例融正史、史学论文、演义、评书、历史小说为一体,不仅富有故事性,而且言必有据、杜绝“戏说”,开历史论著之先河,堪称一本前所未有的晚清人物评著。

书籍目录

一、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
三个湘乡人
团练之弊
新军
起隙
出长沙记
决裂
猪子出得湖
办与朕看
二、祺祥故事
文宗继位异闻
咱们旗人混蛋多
圆明园
清文宗不是汉武帝
“肃党”和后党
太后垂帘的阴谋论
祺祥政变
三、战天京
势围和力围
二李战一曾
曾九呆子
奏折速成培训教材
李泰国舰队事件
替补队员李鸿章
李鸿章告别青涩岁月
苏州杀降
曾九的禁脔
战天京
四、白云可杀不可留
夺枪
病退
入京
绑架
附录:陈国瑞与谭廷襄书
五、相期无负平生(上)
忘八蛋,滚出去
“著名劣幕”
有忍乃有济
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出幕
迂琐的郭巡抚
纯刚与至柔
查办亲家
向亲家诉冤
六、相期无负平生(下)
挽联
左宗棠论夺情
伪幼主是死是活?
文人李元度
烈女怕缠夫
道旁苦李的蒂儿
相期无负平生
七、曾九暴富传说
天京的圣库
曾国荃在富豪榜上的排位
算术可以破谣
传说的背后
附录一、本书大事年表
附录二、引用及参考书目

内容概要

1973年生,长沙人。自由职业者。致力于研究清史,尤为关注太平天国战争及湘、淮军史实,拟新撰湘军史。

图书封面


 战天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翻翻停停地读完了《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颇有些关于为政之难的感触。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做皇帝是一件相当的安逸的事——荣华富贵享受不尽,亿万命运一语而决。对一个昏聩无耻的皇帝来说,倒也未必不是如此,但是,如果是对一个有着中人之资,中人之善的皇帝来说,却真不是这样。清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集权的国家——明的相权与帝权之争,到了这儿,留下的只有“奴才遵命”而已。但是,在如此集权之下,在久战天平天国的紧急态势之下,皇帝大人的命令,也并不是“凛凛而尊”的。对皇帝大人来说,人生第一难,只怕是“识人”。天下,是官员治理的,皇帝大人能控制的是官员,可是,这个官员能干不能干,忠心不忠心,并不是皇帝大人一眼就能看得透的。皇帝大人的眼睛,既要受官员本人表现的干扰,又要受奏章臣工的干扰,更会受时局的干扰。皇帝大人对官员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先信任者”身上,对某位官员的信任,自然对他所倾向的官员也抱一定的信任感,便如曾文正在左宗棠与郭嵩涛的对攻中,择时上书,帮了左一把,左便摆脱了发配的命运。可是,又怎么知道这个“先信任者”就是真的可信的呢?谁知道他是不是有私心?谁知道他所保所参就不是党同伐异,建党异志呢?难啊。对皇帝大人来说,人生第二难,只怕是“识事”。识人难,就导致了识事之难,放在各地的军政要员,其所上奏章,是否真就是事态的实情?这些大员小员们,所上之奏,往往不过就是自己立场的表现,该瞒的时候瞒——明明大败说成小输;该骗的时候骗——明明斩敌不过十,却也能编出几万而花名册;该赖的时候赖——明明是自己防堵不周,却也难怪友军的纵敌来奔……有些时候,几个方面大员的奏章根本就是互相矛盾,机变百出,如此一来,皇帝大人又如何能尽知形势如何?实事如何?又怎么能居中指挥若定……难识人难识事的皇帝大人,有些时候真是有些无奈的,该杀的,不能杀,该撤的不能撤,该训的不能训,只得和和稀泥,如曾左之争,只得“优容不究”,两不得罪,又岂是老百姓言中“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大到国家如此,其实,做些小事又岂不是如此?在工作、合作的过程中,总是不得不生出如此的感叹——“得人非易”啊,在我们身边,那些聪慧而负责、踏实而灵活,能把事情处理得丝丝入扣的人,实实在在是太少太少了,若能得此一二人,又有什么事处理不好呢?
  •     瑕不掩瑜的史话评论集。长处明显,勾画当时风流人物,心态风貌、性情禀赋、恩怨纠葛因而影响的战事政坛变化,十分贴切翔实,考证朴信,补了洒家许多咸同史事的无知,人情物理,上下风约,种种牵连,得益菲浅;略有不满的是来往谕旨奏摺,引以证信阐述自家主张时,迂回繁复,让人不耐。盖伯牛不但是以写意画人之笔,复活百年前人物状貌言行、曲折亢达,还要解一解史家公案,析理旁证,以求吾家之发现--此难能事,亦有非科班出身、底气不足进而详加叙述、仔细辩难的嫌疑.与同样出身天涯,风行当下的当年明月的白话明史札记,呵呵,长舌难忍,姑且说道两句。明月的文字偶嫌游戏太白,但情节取舍有致,叙事畅达,人物分析虽不细腻入微(恪守正史的本分),往往一针见血,抓住外在可以总结的主要性格特点;伯牛先生以学人自居,宁炼词藻,不肯太白(我亦困顿此间:)。其次,明月虽然说书人口气满卷,不避俗语(自称“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和滑稽推想,但大节严谨,没有蔓延引申,史谜就是史谜,提供几种后世说法可以,不作胡乱揣测(譬如很自然的姚广孝与阵前怪风的关系联想,这个居靖难首功的阴谋家难道就主要是劝反燕王的功绩吗?!);传信录则无正史演义的意思,伯牛是取史一瓢饮、六经注我心,说说当时朝野热点的牛眼之见:) 明月有吞吐有明300余年的志气,伯牛还有一本断章取义晚清史的天下残局可供互补辉映,回头读了可以和老唐的《晚清70年》砥砺琢磨一番。砍柴十年引《蓝衣社碎片》与本书对照,体裁上似更合适--都是史证与论说结合,正史和时评参照的切糕笔法,从各个侧面述说评论,以尽量还原本来人物的所感所想所恨所谋。这应该都是万历15年以来的传统吧!从故事小说的角度不合理要求,战天京没有具体述说天京攻防战的厮杀细节,少了一份揉身参与的读者代入感,略有被标题忽悠的遗憾:~ ~~前些天看凤凰台的一集晚清专题,讲彭玉麟,有伯牛先生现身说话,以为欣慰,严谨轻讷,终于不至太丑,呵呵~
  •     看这本书的起因是受罗辑思维节目的推荐。正好在读远网上看到此书,便下下来通读之,觉得还是很不错,很是佩服作者用心研读分析晚清的奏折,家书,与各种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述。有些部分的确不愿意读下去,自从高考结束以来貌似我就没有度过古文,甚至是古白话文的书了。对古文突然变得陌生的我突然接触奏章书信等文字,只想看作者最终的分析结果,不愿细细品读,玩味其中的蕴意。所幸作者基本上都将自己对蕴意的体会详细地写了下来,分享给我们读者。先说一下大致内容。1.湘军的创建历程。此部分基本上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也有介绍,虽然这本书介绍地略微详细,但是因为有些人物从此就没有了后文,让人不免觉得说之何用。前面大张旗鼓地讲了许多,原来只是个跑龙套的。2.祺祥政变。这部分让我觉得眼界大开的是清廷皇室的绯制,譬如专门记录皇帝房事的官员等等。至于政变的过程,梗概知道即可,不用知道什么肃党之流。至于政变所得的经验教训则没有什么新意了。3.围困南京这部分是战天京真正的内容,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湘军战法,淮军的发展壮大,中间外国势力的影响都是第一次知道。尤其以苏州杀降的解密分析部分很是精彩,将故事涉及的所有人当时的心态刻画地栩栩如生,就好像在拍电影一般。4.曾国藩与左宗棠由于前面读了一本专门介绍曾国藩的书,所以对曾国藩有了稍些了解。这本书介绍的曾国藩与上一本书里的形象基本符合。因此感兴趣的部分就转到了左宗棠身上。幕客的悲凉,刚猛的性格,恃才的放旷,即便有这些性格的左宗棠依然成功了。所以我觉得左宗棠能到封疆大吏这一步真的是靠个人才华和能力达到的。至于其间介绍的其他人物李元度等人则不甚感兴趣了。5.曾老九的财富分析完全不感冒。总的而言还是觉得战天京那一部分写的最为精彩,虽然整体内容也是乱糟糟的没有整体的构架。其实整本书又何尝不是如此。我通过前言知道了这本书原是天涯论坛上的帖子的集合。如此想来,行文的特点就能够完全理解了。我想作者应该不是什么清史名家,应该是草根兴趣者。因此作者才能另辟蹊径地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史实和分析。但同样,因为没有系统地规划和整理,有些部分与主要人物脱离开来描述略显轻浮。有些部分则没有得到接续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让人比较遗憾。然而鉴于作者细研之深,笔力之巧,如果好好整理续写一番必然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曾国藩处世之道,逻辑思维太强大!曾国藩、左宗棠亦敌亦友。此书酣畅淋漓,评论鞭辟入里。
  •     湘军苦战十年,曾帅实属不易
  •     越到后面越精彩,分析入情入理,史料扎实,但总体逻辑和布局略欠缺,略遗憾。但作为非专业人员作品,已经难能可贵了,
  •     好多文言文
  •     看到第二篇讲咸丰的时候,我以为作者会从围剿将领、权力中央再到太平天国内部这些角度一一阐述,可惜后面直接讲到了左宗棠。 其实跑题了,真正战天京倒是没有花太多篇幅,不过此书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
  •     每逢春风怒号则寸心欲断…
  •     从书中看到了曾国藩处事的智慧,一张奏折就能将其智慧提现的淋漓尽致。从其教导曾国荃写奏折,也能略窥官场生存之道。
  •     怎样读历史,才不会为古人所欺。
  •     有一种猪队友写序霍霍
  •     1、有史实。2、有史识。3、文字也不错。这种从一个点入手来写一个历史时期的文章体例确实让人很受启发。我读了两遍。
  •     以书信与奏折来看湘淮楚三军经历,文正,文忠,文襄,忠襄之杯葛。视角很独特。围绕天京重围各人的心思。很精彩,也很有根基。可惜写得有些杂了。也是非纪年体所必然的结局。
  •     谭伯牛,牛!此书也是一牛,倘若客观你不是庖丁,又觊觎这美味珍馐,但好在庖丁也可苦练而成,无他法,唯多读,方可大成解牛神功。骨骼脉络,筋肉纹理了然通透,来一场只属于阁下的饕餮盛宴。与君共勉。另:谭伯牛可更牛
  •     通透
  •     主要写曾,副左,再次写李、郭。曾最被推崇。然,曾执意要其弟获剿灭太平军之大功,私心大于公心,一憾。太平天国覆灭,曾、左、李都有功,不假。但是其他的人、事呢?财粮供给、其他战场的牵制,中央的支持,国际的大势(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等国都支持清政府)也值得一书。
  •     基于历史,有趣有料。
  •     文笔不错,抓了几个不错的细节叙事。很好的
  •     有理有据有八卦。曾国藩跟左宗棠打嘴仗好笑。慈禧太后与肃顺夺权紧张。好玩、好看。
  •     酣畅淋漓!能够带读者直接接触最原本的史料,见微知著,由微言而晓大义。曾左李一时之豪杰也,清季洪杨一节亦波澜壮阔之故事,此书以书信着眼而代战事,读来胸中豪气未因此而减,且此中提炼之官场机巧文牍心思更可而后对比诸古事今事。
  •     罗胖的推高之作
  •     整体一般,不是通史也是理所当然,围绕的是曾李左三人,以书信为主,切入地方尚有新意,不过评述就不是很有趣。国内做晚清史的少,支持此类读物出版,战天京只是草草几笔,全程分析人物关系,对一般人来说还是乏趣了些
  •     2015-03-17
  •     结构缺乏逻辑,文笔实在平平。部分论断可见用心,奏折里的智慧有意思。
  •     来龙去脉,蛛丝马迹,值得一读。
  •     2016
  •     精细。
  •     抽丝剥茧、庖丁解牛之力
  •      本书以曾、李、左三人为叙述主线,引用大量史料,例如密扎,奏折,书信等,有理有据,定论精准。行文风格偏向评书,多有揭秘索隐和一词一句的分析,语言精炼,文采飞扬。稍显不足的是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似乎不够紧密,全书结构不甚清晰。
  •     这是一本写得很好的关于晚清历史的书!值得一看
  •     唔,学习了湘军各位大人的信函和奏折,领略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呢。
  •     读的电子书,不知哪个版本
  •     感叹作者做学问研究之深刻。着实佩服。
  •     很历史。
  •     自己古文功底太差 读起书信来还是会有问题 读得有点累 要追求一种不局其名 能行其实的境界
  •     化干戈为玉帛的文体和事实
        ——读谭伯牛的《战天京》
        
    “手持长矛抢火枪,这是浪漫主义;写秉上诉,规定文体为现实主义风格。文体和事实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马尔克斯或者残雪的叙事才能,估计谁也写不清这件匪夷所思、耸人听闻的事件。”
        
    谭伯牛在《战天京.白云可杀不可留》中这样调侃清名将陈国瑞和刘铭传之间的一场传奇般的火拼。读到这里,不禁敬佩,这些名动一时的将军,果有过人之处,武能征战破敌,文能刀笔官司,且进可用状似平实文风攻敌,退足以看若公允字句自保。当然,清代以至历代军中皆有幕僚文书,但是,仍可看出叙述方法,即使对于武夫也是性命攸关所在。
        
    武夫如此,文人更如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立言载道都要靠适当的文字,能够彰显增色自然是好,虽说不能因辞害意,至少不能辞不答意。为有效起见,文体成为规范文字的一种简便的圭臬。
        
    至于治史,特别讲究叙述体例,“名正则言顺”,治史之人,即便是有孔圣的春秋笔法,或如太史文正公削伐裁度,必当遵守一经创建即已沿袭成规的体例,才不失为严谨大度的正史巨著。别传固然在取材方面灵动活泼,尽得遗闻佚事之便,但是,征信的要求还是基本的。谭伯牛先生的《战天京》,以传信录为副题,征引了大量往来公文、奏折、谕旨和信函,不仅兼顾志状述传略记言录等别传体例,而且征引处随手别裁,文言白话,旧章新词,无不妥帖,若符合契,行云流水中法度严谨,六经注我时浑然天成。
        
    咸同年间多战事,如开篇提到的匪夷所思、耸人听闻的事件不知几何,以二十万字篇幅描摹状写以曾李左为代表的军政要员之间千丝万缕的家国恩仇,如果没有如椽巨笔,确难调度停当。
        
    汉语极具表达张力,既可丰富隐晦,亦可轻灵显白,前者常常是隔着一层窗纱,一旦点破就无比亲近,后者则像剥葱,一清二白间,也许就别有滋味,伯牛论史兼具两种功夫,遑论细节上的万千气象,直笔刻画者有,亦不乏曲笔夋描。
        
    史实寥廓开朗处,堂堂皇皇,幽暗隐秘处,微微茫茫,做到这样地步,已属不易,然终究在描摹状写之列,文体和事实本无违逆,若于隐微处开出强悍辞章,张扬显著,在开阔中凸现曲水流觞,臧否议论。于论史者,要达到文体与事实最终化干戈为玉帛的要求,故需奇技妙语,造成强烈创作反差,这样出来的史,于读者,更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跟随论者殷勤寻觅后,终于找到“中有”“字太真”的佳人的惊喜。
        
        
  •     开始看第三遍
  •     近代中国,湖南人负责出血,这部作品就是近代中国湖南帮第一次创业生动记录。
  •     相期无负平生 2016
  •     政治玩的好的人,不能简单说是心眼多了,就像围棋高手一样,国情人情,面面俱到。
  •      这本历史评注主要围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历史人物在剿灭太平天国前后的经历展开,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历史人物在面对特定的人与事、尤其应作出重要决策时的内心活动与外在行动,试图以更为理性的、怀抱一种理解之情去进行点评。本书体例比较别致,叙事论人时利用大量书信、奏折、笔记等史料,旁征博引而又剪裁得当,作序者认为在体例与语言上本书是开了历史论著之先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曾、左等人的某些重要奏章、信件的点评非常精道,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考究他们对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更使读者清晰的了解到那些人物的一些内心煎熬。
  •     每个人都在想尽办法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但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又不尽相同,看不透的人心,讲不完的人情,无法打破的体制。每个人尽量妥协,又尽力坚持。对上进忠,对下负责,一切都显得小心翼翼,一封封书信,一道道严令,一句句宽慰,一声声叹息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凉。乱世而出,名垂者留芳。
  •     以前和作者在推特上小吵过(可能他都不记得有此事了),一直有些瞧不上他的意思,《战天京》也是几次想着打开却又放下。这次读完很是佩服作者的功底,史识能再提高点就更好了——他也在豆瓣,不知为何如此低调
  •     作者语言功底很强,叙述娓娓道来,可是每个人物都不讲透,每次一讲到关键点了,就换题目了,让人摸不着头脑。
  •     以史料为据加之注解,注重客观性,也平易近人,以论述晚清(镇压太平天国)政局战事,来详谈湘军领袖等的权力角逐力量抗衡,更能以此窥之整个晚清政局,过瘾有趣,其文采也辅以增色。
  •     史料信手拈来,读完知道不知道的都挺多,但有弊端是材料多堆砌,多没有为书者自己的观点见解,让人不知其所以然,不过不能否定是一本好书。
  •     跟自己以前读的书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     晚清激荡一百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通过书信和具体事件来介绍整个晚清人事与状态,写历史最忌讳的就是先入为主,把历史人物脸谱化和戏剧化,人都是多面复杂且善变的,即使现在乱七八糟的公众号吹曾国藩怎样的,在具体事件上,不管目的手段都存在不那么光明的地方。书很好看,但是章节之间联系不是那么紧密,有点断裂的感觉。
  •     不得不佩服曾国藩的八面玲珑,官场为人处世之高明。不愧是个谙练宦情的老干部!
  •     对曾左二人有了新的认识,就是线索好繁杂,总是从一个话题岔开到另一个话题,看的有点晕。
  •     用兵千里之外,决胜朝堂之中。
  •     名为战天京,其要却不在战,而在攻陷天京前后一段时期从曾左李胡郭等人奏折、书信以及时人笔记中推演出来的内心戏。虽有厚黑之嫌,但基本能自圆其说,看着还蛮有趣味性的。#大梦书屋#
  •     出了书名尚可,其他言过其实,乱糟糟一堆材料。可读性差劲,用语过于顽劣随性。缺乏洞见与诚意,且有哗众取众之闲。给两分,一分给作者收集信息之浩繁,一分给装帧。
  •     写的挺不错,也有大量的史料考证。不过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区别就是,作家真是什么结论都敢下,什么推断都敢写。主观有余,客观不足。
  •     伯牛很勤,但这本书根本称不上战天京,碎杂,冯唐说好说的近似于伪,他喜欢的原因无非厚黑之学罢了。高级帖子罢了想到哪写到哪,总之让人失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