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简地名辑证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考古文物 > 战国楚简地名辑证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307075733
作者:吴良宝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套书分地理、习俗、宗教、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周易》、《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最新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第一章  楚簡紀年資料所見國名  第一節  殷周時期的紀年方式  第二節  戰國楚簡中的“以事紀年”資料  第三節  楚簡以事紀年資料所見國名第二章  楚簡中的都郢地名  第一節  楚都郢地望的討論  第二節  文獻與出土楚文字中的都郢地名第三章  楚簡所見楚國封君輯考  第一節  楚簡所見楚國封君及封邑地望考  第二節  其他戰國楚文字所見封君輯考  第三節  楚國封君資料及相關問題小結第四章  楚簡所見縣名考  第一節  楚簡縣名資料的認定  第二節  楚簡所見縣名考  第三節  其他楚文字資料所見縣名輯考  第四節  楚縣資料小結附錄  一、再說曾國之謎  二、說包山簡中的“陽城公”    三、楚地“鄞易”新考    四、《地圖集》戰國楚地名校補  五、楚簡所見州、邑、里的資料参考書目地名索引

编辑推荐

《战国楚简地名辑证》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基本成果。

前言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是2003年年底立项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基本成果的一部分。1925年,王国维先生敏锐地提出:“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也。”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先秦楚国故地,今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为这一论断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发现的这类简册,有30多批、10万字以上。其中如荆门包山简、江陵望山简、随州曾侯乙简、信阳长台关简、新蔡葛陵简,有墓主生前卜筮方面的记录和关于丧葬的记录;包山简的大部分和江陵砖瓦厂370号墓竹简是司法、行政文书;信阳长台关简的一部分、荆门郭店简、江陵九店简、上海博物馆购藏竹书以及新近披露的清华大学购藏竹书,则是各种珍贵的思想文化和数术方面的典籍。对这些简册的整理和研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在中国古代出土文献这门学问中,开辟出一个生机勃勃、前景宽阔的新领域。概略地说,楚地出土简册的发现与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长沙五里牌406号墓出土楚简,这是现代意义上最先发现的战国简册。

章节摘录

插图:楚简中所见的楚地名,除楚都郢地各以及封君的封邑地名外,和楚国政府联系最直接的地方行政机构就是楚县。楚简中的楚县地名,常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简文中。有些地名可以直接从简文的相关内容可判断出其为楚县名;有些则需要借助简文以外的相关材料来证实。本章研究的重点,首先是结合战国楚简资料来确定楚县的认定标准,然后找出楚简中的县名,并对这些楚县的地望加以考释。第一节楚简县名资料的认定关于如何认定楚简中的县名,陈伟、颜世铉等学者在研讨包山简文时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图书封面


 战国楚简地名辑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好吧,我是不懂古音学或者音韵学,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我想我基本的逻辑思维还有,但是我实在玩不懂古音学,因为他们似乎没逻辑,或者说是一些脑洞大开的论证逻辑。这几天看先秦地理的书籍,今天看了本《战国楚简地名辑证》,当然,我不是黑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第三章对一些地名的考证基本上是“集释”性质的。所以,他里面引用了许多前人论证一个简帛中出现的地名是现在什么地方的论证。当然,一部分我还是能理解的,在我看来,他们的手法大概是三步:第一步:查《说文》和陆德明的《释文》看一个简帛中的字还通现在的哪些字,如“荇”通“莕”,那么“杏”也就算,只要后来地名中有“杏”的,就可以考虑是这个古地名的变形。当然这类通假的书很多,比如《古字通假会典》、《古文字通假释例》、《广韵》、《广雅》等等。第二步:查到这个通假的字后,便检索《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制》等汉代方志文献,当然其实所有的先秦典籍都应该用数据库检索,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地名。第三步:在确定对应的汉代地名后,再检索《读史方舆纪要》看明清的地名,这一步大概就能确定现在的地方了。当然,很多的例子并不是这么规矩,在我看来,实在是脑洞大开才能论证的。随便举一个例子吧:p114页他第23条“俈陵”一地的考证。对于“俈陵”所在作者征引了两种说法:第一条他征引了何浩、刘彬徽的《包山楚简“封君”释地》一文,这个观点认为“俈=造”(作者说这是因为楚国铜铭中两字相通,至于怎么通,也没举例子)——接着就说“造=皂”(当然,也没原因,就是通假,然后举了个现代的例子,什么“造口江”就是“皂口江”敷衍过去)——按这么说就是“皂陵”了吧,不,他又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搜出一条“皂角镇”,然后又用了一条《寰宇记》对皂角镇的说明。得出结论,皂角镇就是今皂市。所以一开始的“造陵”便是这里。我去,完全没有逻辑啊。我相信历史上地名中有“造”或者“皂”字的不止这一个吧。而且为什么通皂呢?下面那个人就说通“召”,况且我还可以查各种小史料,说通更多的字,关键是后面什么通“皂”的“皂口江”,不仅不是先秦的史料,更不是两汉书的地理志史料,而是明代甚至口头的东西啊。这怎么就论证了先秦地名了呢。第二条,他则征引了刘信芳的《包山楚简解诂》,这个更彻底就与上面那位不同,他说“俈”应该读“召”。好吧,让我们看看他的论据,他说是“诏、告古音近意通”,等等,不是说通“召”的么?怎么这里论证开“诏”了?他没有解释,好吧,大概古音学就是这种原理吧。那来看看他怎么论证的呢?他举的例子居然就是我们熟悉的“皇帝诏告天下”的“诏=告”。我不用想都知道这种例子很好找,果然,他搜罗了《离骚》、《礼记》、《周礼》等不同书中用“诏”的例子,然后用别人的注疏说明“诏”就是“告”。——最后,他结论是“俈陵”就是“召陵”,并且在我看来他还“假模假样”找了《左传》、《水经注》和郭守敬的几句话说明了一下召陵在现在的什么地方。我去,作为一个不是学音韵学或者上古音的学生,我实在搞不懂他论证的关键性的那几步逻辑在哪里,怎么着“俈=诏”“诏=召”了,他所征引的史料完全就不是在论证这两个关键环节,而是一些看似相关,其实无关的东西啊。所以,我实在搞不懂,这音韵学有没有规矩啊,历代地名这么多,如果仅仅凭感觉找一个音同或者形同的字来通假一下,我想任何一个地名都可以有十几种解释吧。而且关键在于,他们看似史料充分,实际上都没有在关键环节上用啊,都是一些逻辑形成后的附属文献,根本没起作用啊。请问有大师能给我解释解释么?附原文: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帮朋友代买,没细看,应该不错!
  •     研究楚地历史的必备!
  •     书的装帧、印刷都很好。基本是辑证性质的工作,搜罗宏富,便于读者了解相关学术史。地图绘制较简略。
  •     书很好 很专业啊
  •     地名学研究必然涉及到新出土资料中的地名考索,通过地名演变而推知当时之社会发展程度及生产力发展,进而探讨地理环境的演变,此书所作工作甚为基础,不过也是必要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