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地方史志 > 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7
ISBN:9787307035294
作者:冯天瑜,陈锋
页数:465页

作者简介

武汉是中国重要城市之一,关于武汉的现代化议题一直是有关专家讨论的焦点与难点,《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这本书收录了二十余篇有关武汉现代化发展的论文,是一本优秀的社会学术论文集。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层层深入,编者从早期现代化入手,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有助于读者轻松获得武汉现代化的全面观照,启迪读者思考关于武汉现代化进程的相关问题,快选择本书,轻松开始武汉现代化之旅吧!

您了解武汉吗?作为中国重要城市之一,武汉的交通、商业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于武汉的现代化议题一直是有关专家讨论的焦点,《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是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书系中的一本,编者从早期现代化入手,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分别介绍了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近代前汉口商人的文化生活、明清汉口的对外开放、张之洞与武汉现代化、辛亥革命与近代武汉及湖北工业、民国年间汉口棉花市场、武汉旅游发展的近代化历程,武汉人的形象以及新世纪武汉现代化的比较、评价、对策与展望,本书重温武汉的昔日辉煌,窥探其中奥秘,可使读者可以获得武汉现代化的全面观照,也对今后武汉建设有着启迪的意味。

书籍目录

导言: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一、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二、汉口:近代前夜的社会保障  三、近代前夜汉口商人的文化生活:1800-1840  四、汉口模式与中国商业近代化  五、晚清武汉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六、晚清武汉社会的变迁  七、晚清汉口的对外开放  八、近代汉口开放与武汉城市功能转换  九、交通现代化与武汉城市经济演变  十、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化  十一、近代化、权威主义与张之洞效应  十二、辛亥革命与近代武汉及湖北工业  十三、抗日战争爆发前的汉及湖北工业  十四、民国年间武汉经济地位下降原因述论  十五、民国年间武汉经济地位下降原因述论  十六、武汉旅游发展的近代化历程  十七、武汉人的形象  十九、武流一同代化现状:比较、评价与对策余论:新世界武汉展望附录:国外学者笔下的汉口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论  导言:武汉早期现代化刍议  我们面对的“武汉现代化”议题,跨越时段颇长,并且涉及到几种社会形态,为避免泛泛,这篇短文从“早期”现代化人手。而“武汉早期现代化”可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级次展开讨论,也即从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武汉早期现代化逐层辨析。至于对“武汉现代化”的全面观照,则可从本书全篇获得。  (一)  发生在近几个世纪的现代化,是继人猿揖别、农业萌生之后人类史上的第三次跃进,这是一个多侧面、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相综合的结构一功能变革。现代化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它们又交融互摄,彼此渗透,呈现多元一体的共生互动状态。  就现代化的物质基石——经济领域的工业化而言,约指由自然经济主导的农业文明向商品经济主导的工业文明演进。其显著标志是,有生命动力系统(人力、畜力)为无生命动力系统(矿物燃料、水力、核能)所代替,机械生产取代手工劳作,人类获得财富的手段由驯化利用天然物为主,变为加工改造天然原料为主,“高效率”和“标准化”成为经济生活的准则。这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动力之一,来自科学技术革命;反之,工业化过程又为科技革命提供源头活水、用武之地与无尽资源。因此,工业化与科技革命是互为因果的。它们互相间的生成次序,颇类似鸡生蛋、蛋生鸡孰先孰后,难以断论。  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相为表里,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领域发生“专制一人治体制”向“民主一法治体制”转化;社会领域发生静态的、彼此隔绝的“乡村式社会”向动态的、被种种资讯手段联系起来的“城市式社会”转化;观念领域发生“神本”向“人本”、“信仰”向“理性”的转化;教育则从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变为大众共享。总之,近几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状貌和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空前巨大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赢得一种持续的加速度,并在地理空间上不断拓展(由西欧扩散到世界各地),在文明的现代性上愈益向深度进军(如当前正从工业化转向后工业化或称信息化)。  时至今日,现代化已是一个遍布全球的,但各区间又极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根源于早期现代化生成史的特色:它不是在全球各地纷然并起的,而是在某一角落率先勃兴,渐次弥散开来的,因此,其间有先行者与后起者之分,原创者与学习者之别。后起者中则有快速追进者与迟缓跟随者的差异,而迟缓者又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为快速者。  早期现代化,即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需要一系列内外条件的集合,除前述的科技革命外,关键条件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而西欧的某些地段十分难得地最早集合了这些条件。以15、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和世界性远航开其端绪,现代化过程在西南欧(意大利等)首先启动,而其正式展开则是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于18世纪在西北欧(英国、尼德兰、法国等)陆续发生。生成于西欧的工业文明伴随着殖民扩张,延及到土著尚处石器时代的北美与澳洲,又与中南美、中东、南弧、东亚一系列悠久的古典文明发生剧烈的冲撞与融会。世界历史以统一市场的形成为契机,从分散走向褴体,五洲四海的国家与民族,或主动或被动,或从被动转为主动,先后汇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大潮之中。  ……

章节摘录

  第一,关注自然环境变化,及时捕捉、欣赏四时美景。由于生活较为闲适,以范锴为代表的汉口商人对时令、节气变化非常敏感,并追随其变化安排各种活动,因而社会活动基本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以下几种为较具代表性的活动:  (1)踏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古人一年中最为重视的季节。初春在经历瑟瑟寒冬之后尤让人沐浴希望,心情舒畅,因而初春时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春,墨客骚人们更有感于春意萌动,留下了大量诗篇。汉口商人对初春踏春活动亦兴趣盎然,并吟诗唱和,抒发胸臆。  后湖和月湖的郭公堤(今江汉桥一带),是汉口人踏春的胜地。后湖风景四时不同,但“以看新绿为第一”①。后湖分上湖(指原后湖西北部分,今长堤街上段观音阁至和平剧场一带)和下湖(指原后湖的东南部分,今江汉区满春路以下地方),踏春以下湖为盛。每年初春与友人们赴后湖、月湖踏春,欣赏“几抹远山轻染黛,千条新柳嫩含烟”的初春美景,是范锴等汉口商人流连忘返的一大乐事:  “软衬红罗艳点梅,“几叠遥岚几抹烟,能消几日翠成堆。迷漾翠映蔚蓝天。窗娘眉黛窥深浅,东风吹染离亭柳,踏尽斜阳未肯回。”照影春波亦黯然。”②  当然,踏春不仅仅是欣赏自然的春色,士女纷纭的盛况本身,在禁律众多的古代生活中也是一道难得的风景。所谓“大河南岸郭堤悠,柳绿莎青三月头。人面赛花还赛雪,广藤轿子揭帘游”①的盛况,是一年之中其他节日无法比拟的。踏春,是古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一道风景,以至人们对此一旦有所耽搁,便会生出诸多遗憾,发出“几时重把袂,堤下踏青莎”②的邀约。  (2)纳凉  由于地理位置和大气压带等因素的影响,汉口夏季和初秋酷热,历有“火炉”城市之说,因而纳凉消夏便屡屡入了诗文,反成为商人雅士们的又一种社会活动。  炎炎夏秋之夜,对于一般百姓而言,厅堂院落甚至街衢里弄都是乘凉的好地方(汉口市民在街头乘凉、露宿之风迄今不绝),而富商们显然更钟情于荫凉、幽静的寺院、山林、茶寮、湖堤,谈禅论道,品茗纳凉。“赤日郁炎蒸,寻凉隔湖水。舍舟蹑云梯,振衣上梅子。远公(晋高僧慧远,此处指梅子山僧侣友人)若先知,瀹茗早相俟。真香涤尘烦;微言参妙旨……”③人还未到,僧侣们已做好迎接准备,可见双方友情是真挚的。而由于纳凉的关系,商人们与僧侣的交游往来以夏秋为多,这也是个有趣的现象。  盐政公所所在地的天都庵是范锴等人自己的会所,夏季纳凉最多(如前所述),郭公堤附近风景清幽,寺院众多,也是商人们时常伫足的地方。雨后湖边散步,“绵衣凉袭,浑忘夏半,疑是初秋”④,湖边凉爽可见一斑。若在晴天,是又一种情景:“夕阳在山,云彩绚眩,变幻不可端倪,呼舟泛湖,叩舷互倡。复登卉木林僧舍,凉月浮空,秋声出树,顿觉胸次超然,二鼓始返。翌日,余赋五言四首纪其事。芝仙作《卉木林纳凉图》横卷,笔力遒劲,烟云欲飞,而佛屋灯青,阶级参错,荒山蟠木,夜影微茫,一老衲子陪三客坐于林月下啜茗,清谈之状,一一毕具。”⑤地段较好的茶楼如前述白楼,一到傍晚“逭暑者接踵而至,绵衣挂树,凉风袭人”,自然亦是纳凉胜地。  (3)赏花酌月  花、月以其美好的意境,在古人意识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名句,是花前月下孤清心境的典型反映,亦十分符合汉口商人“寂寥羁旅,春思全无”的沦落之感。因此赏花时举杯邀月,赏月时不忘吟花,赏花酌月是汉口商人生活的另一美事。  除较为集中的寺院(如前述天宝庵、药师庵盛况)等地外,赏花吟月之地还以湖边、楼阁饮酒为盛。如范锴等人在白楼赏月所作“水调歌头”:  千里楚江客,瞥见岁时催。十年月夕花朝,能几共衔杯?片片碧云流尽,又早蟾宫开镜,清景满楼台。人在水精阙,定不远蓬莱。倚朱栏,挥玉麈,醉新醅。天涯照我鬓丝,如许那胜怀。何处锦屏香阁?何处利机名鞍?对此亦徘徊。风外试吹笛,黄鹤合飞来①。  其他如黄昏夜半湖上泛舟,“从教净洗筝琶耳,来昕渔歌月上时”;“红灯照市人沽酒,明月吹箫夜放船”等活动就更为频繁了。  (4)冬日赏雪  商人们一年四季的交游,大约以冬日较为沉寂。但即便如此,一逢下雪,便又是友朋聚会的良辰。例如辛巳年(道光元年,1821年)春初的一场大雪后,谁园主人洪旃林折柬相邀,范锴同程浩亭、常芝仙等登谁园问青阁赏雪。“墒爨璐霰,纷飞于梅香竹影间,酿玉弦丝,歌郎一曲,迨夜分始散。”其诗云:  访戴谁园路,同云望杳漫。雪深迷径曲,梅瘦傲春寒。  灯影明高阁,歌声绕画栏。胜游良不易,莫却酒杯宽②。  春夏秋冬四季美景,与士商的诗画应和互为渲染,提升了汉口商人的生活韵律、生活品位和文化素养,毕竟这比竞奢斗靡的思想意识和恶俗更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  第二,所有重大节日都是汉口商人社会活动的高潮。全身心投入、关注各个节日,与古人日常生活内容较为单调密切相关,与汉口商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客旅心境也是不可分割的。更重要的是,商人友朋圈内大都醉心于唱和,人们能在共同的兴趣中互相切磋诗艺、沟通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因而节日对他们来说,不过如四时变化一样,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对象,而其过节内容,除物质准备上大致随俗之外,友朋往来的诗画酬答仍是主题。正因如此,他们留下了众多关于汉口节日的记叙,成为近代前夜汉口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篇幅所限,现仅举数例。  (1)除夕(农历腊月三十)  道光元年(1821年)除夕,范锴过九华禅院(今汉口六渡桥),毛晓沧留饮,同用东坡《馈岁》、《守岁》、《别岁》诗韵三首。其中一首云:  我诗一饯腊,君酒得相佐。少壮不复还,造物居奇货。  夜半庵中来,雪珠如豆大。甘为访戴人,不学袁安卧。  执手君颜开,灯花笑佛座。残年纷俗累,有似蚁旋磨。  到此得少休,流光一霎过。试问夜其何?寒鸡唱复和①。  (2)元宵节(正月十五)  “汉镇于元夕前后,灯市颇盛,刻翠镂花,裁云缀鸟,极为斗工争巧,半属武昌渡江而来者。耕云有诗云:上元将近月波澄,人集江头语沸腾。竹马鳌山争上市,梅花风里卖春灯。”②  又己巳(嘉庆十四年正月十五,1809年)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后一日,(林琴庵)招集梅子山看梅,同用杨铁崖《花游曲韵》,邀同心盒、白舫登黄鹤楼,偈饮崇府山之霭园③。  (3)修禊(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曹魏以后,确定为三月三日)  大概由于较具情致,汉口商人十分重视这个节日,经常于三月三日外出游历、宴集聚会。  修禊欣逢天气清,招提临水快相迎。  峰峦历历窗间出,士女遥遥柳外行。  丝竹远过王逸少,风流谁继谢宣城。  酒阑屋角花飞尽,却怪东君太薄情。④  “是岁上巳雨中(嘉庆十四年,1809年),(夏)芳原招同心盒、谷原及予子涛修楔于烟鬟阁。出所藏书画,共为赏玩。……觞咏竟日,备极清娱。”⑤  (4)端午节(五月初五日)

图书封面


 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补记 可以读
  •     以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主线,方可正当的绕开政治纷争,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