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形状》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时间的形状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5
ISBN:9787513304238
作者:汪洁
页数:280页

亲,你知道相对论吗?

一直觉得能把相对论薛定谔猫之类的词挂嘴边的人都是遥不可及的,直到遇到这书,科学变得如此亲切。作者用心良苦把理论故事化,真心觉得小时有过科学家梦想的都应该看一下这书。看完这书之后,你也可以谢耳朵一回哦~

科学也可以像悬疑大片

在这个充斥着穿越、无厘头搞笑、盗墓、恐怖幻觉题材小说的世界里面,终于出现了几本看完了能让人记住并愿意向朋友推荐的好作品。毫无疑问,《相对论史话》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看、最精彩的科普作品,没有之一。相信很多朋友都还记得几年前一个署名曹天元的人写了一本科普书《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首先连载于新浪论坛,迅速地在网络上窜红,出版后立即热销,一直畅销至今。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科普类书籍的看法,很多人开始知道,原来科学史也可以读来如此之有趣。本人也是个多年的科普迷,凡是出名一点的科普书我基本都读过,当时读到《量子物理史话》的时候,着实让笔者眼前一亮,尤其是当我知道作者本人并不是科学家,甚至都可能不是学理科出生的人时,更是相当地佩服。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我相信都会跟我一样留下一个很大的遗憾:现代物理的两大基础理论中的量子物理已经有曹天元著书立说,让我们体验到了微观世界的惊奇。可是,谁来给相对论著书立说,让我们能体验到宏观世界的神奇呢?这个遗憾现在终于被弥补上了,当我一口气读完《相对论史话》后,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承认,这种读完一本好书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感觉已经离开了我整整10年。我想说的是,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宇宙。他绝不是一本为量子物理史话续弦的跟风之作,《相对论史话》在整体结构上已经远远超越了《量子物理史话》,一个相对论史,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部完整的好莱坞悬疑大片,你可以在里面找到大电影的所有元素,并且悬念一直持续到全书的最后一个字。我该怎么描述这本书呢,如果说它是一本科普书,显然它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书,这里面有极富想象力的科幻短篇小说,有穿越时空的睿智对话,有现代人的幽默。如果说它是一本故事书,这里面又有严谨的思维实验和数学推导。总之,我无法把这本书归类到传统意义上的任何一个类型图书中,我想来想去只能把它归为“畅销书”,或者叫“必读书”。虽然讲的是物理学的高深理论——相对论,可是我相信任何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人都能轻松地看懂,相对论也可以离你如此之近,这个曾经让无数人感到神秘、高深莫测的爱因斯坦的理论原来也可以被普通人所理解。我可以这么断言,如果你是一个平时很少接触科学史,尤其是很少接触物理科普知识的文科生的话,首先我可以保证你能看懂这本书,而且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你的世界观会发生巨大的转变,这个世界和宇宙在你心中原来的形象被完全颠覆了,你将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真的,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书,这是一个新的宇宙。作者在前言中说:自小到大,你可能一直会有这样的疑问:时间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能跨越未来吗?我们能回到过去吗?光到底是什么东西?宇宙到底长什么样?有大小吗?有生死吗?我们能像星际迷航一样穿梭在银河系吗?这个世界的物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可以无限分割吗?……科学家到底是如何找到上述这些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的答案的?看完这本书,你将对以上这些问题不再感到疑惑,不但不会疑惑,你还可以很自信地给你的亲朋好友解答他们心中同样的疑惑。你可能会认为这一定是作者的大言不惭,或者纯属广告,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些你看来肯定无法解答的问题在科学界都是有较为统一的结论的,只是我们平常能接触到科学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也缺乏好的科普书、科教片、科学杂志,因此大多数普通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会超过300多年前牛顿时代的人。然而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在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方面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这些让牛顿时代的人无比困惑的问题在今天大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相对论史话》会为你一层层地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逐一解答这些问题。说老实话,我从来没有这么激动地写过一篇书评,搞得我像是个被雇佣的枪手一样。写到这里,我的心绪已经渐渐趋于平静,我把上面的文字又再浏览了一遍,是的,我承认,貌似写的有点肉麻了。但是我确实舍不得修改上面的文字,反而恰恰是在心情激动的状态下能让我准确地表达我看完书后的感受,你让我现在再重新写出上面的文字,我或许还真无法准确地表达我的内心感受了。每当我看完一本好书,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与人分享的冲动,今天,这种冲动尤其明显,我迫不及待地想跟我所有认识的人推荐阅读这本罕见的、精彩的必读书——《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我不是做广告的,真的。

《时间的形状》之浅论~

呀呀呀~!你们是不是对时间啊,相对论啊,霍金啊……非常感兴趣?任何一个对自己生存空间感兴趣的人都是既平常又特别的~唔,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时间”这东东呢?“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像很多理论那样是人提出来的呢?关于“时间”,人类可以与它产生什么火花抑或是有什么关联呢?最最神奇的一点,时间怎么会有形状呢???唔唔唔,所有的关于“时间”的一切解释,请看——《时间的形状》~!这是一本不仅可以充实自我而且能够在趣味的氛围中获得知识的科学书籍。如果你看过《非是非非》(一本将悖论讲得头头是道又趣味盎然的书),那么你该能理解《时间的形状》的美妙了。~~~啦啦啦,一起阅读它吧~!

思维的盛宴

开始阅读《时间的形状》,是在离开上海的动车上。在《伽利略与牛顿的世界》(第二章)里,理解两位物理大师的所提的原理并不算难。只消比对飞驰而过的高铁,立马就有了“参照系”,“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牛顿的绝对运动观”便也不难理解。更何况,初高中阶段对它们已有学习。所不同的是,彼时学习是一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只记得公式,却难知其味,不明白这些原理背后的有趣故事。回上海的快车上,则在阅读书中的《广义相对论的宇宙》(第五章)、《时空那点事》(第七章)。躺在哐当节奏规律的卧铺上,思维却像被置入一个实验场,眼前的世界好像突然变了,时空扭曲了。时间旅行、星际旅行与贸易,扑面而来,直抵梦境。整体而言,这是本压根没有什么架子的相对论科普入门书——更准确的说,是一本史话。它一改大多传统科普作品的冷面形象,将知识形象化,富于故事性,按层次深入展开。当然,作者自谦非科学人士,仅为“自然科学狂人”,对这本耗时42天的作品的看法是“带点科学知识的饭后闲书”。它并非只“博得读者一笑而已”,而是将原本对相对论敬而远之的人们,拉入一个精绝奇妙的物理世界里。从此之后,时空不再是“身外之物”,我的阅读与关注视野将会扩大。就个人而言,我要感谢作者的这本“闲书”。这是本既谦虚又骄傲的书。前言首段里,“我可以保证,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这本书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普及类图书,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可以用来当作茶余饭后休闲翻阅的书,就像阅读一本有意思的小说。”说它骄傲,是因为作者傲娇的既可爱又有气势。恰如后记所言:“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在我老得快要死掉的时候,收到几张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的信或者卡片或者电子邮件什么的任何东西,上面说: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您写的一本好像是科普类的书,虽然名字和内容现在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当年我看完以后就毅然投身物理学了,以至于有今天这样的一点点小成就,非常感谢您,祝您老一路走好。如果真有这样的一天,我想我会带着非常满意的神情上路……”这段话很让人感动!作者大约并非为了出版一本书而着手写作“相对论史话”,而是希望用好看的语言,将艰深的理论相对简洁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因此,整本书倒也闪现着网络帖子的特点,具有很好的片段性与承继性,懂得制造玄机,吊起读者胃口,又肥瘦皆宜,满足你的阅读快感。作者颇像一位耐心温和的说书者,他不急不徐地讲解相对论。口气是平和亲近的,喜欢将历史融入场景,不时地设计些虚拟对话,激活或还原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发现,成为一场古今穿越的对话;牛顿的绝对运动观,化为一堂只有两名学生的物理课。这本书,既让人有阅读网络热贴般的快意,也考验你的思维。建议诸位,找个完整的时间,将第四章《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一口气读掉。只有这样,你的思维才不掉队,也更能享受爱因斯坦思维实验的乐趣与惊异。这就是思维的盛宴!让脑袋大胆一些,狂放一点,将诸种观念放置于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场,乐趣就慢慢闪现出来。当你好像又那么一丝明白狭义相对论时,略微懂一丁点时间会膨胀、空间会收缩时,这趟惊奇之旅也才刚刚开始。相对论,无疑是本书的核心。谈论它,绕不开光。光“引导着懵懂的人类拨开草丛,沿着蜿蜒的小溪进入一个幽暗的洞穴,穿出洞穴,然后一切豁然开朗,桃花源就在眼前”。光正是开启这段旅程的绝妙介质。也正是光,启迪着爱因斯坦,终致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发现。由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尽管只是“文字上的一小步,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步”。这一步,爱因斯坦整整跨了10年。自此开端,时间与空间模糊起来,时空变得可以弯曲,引力也不是力了,黑洞终于出现了……相对论、时空观、黑洞、E=MC2等等,原本只是耳闻知晓的科学名词,能说出口,却不知其味。“平常之所以感受不到物理学的神奇,那是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普通物理学现象背后隐藏的秘密。”作者的此种判断我倒认同。想起填鸭式的中学物理教育,在一串串挂着国外人名的公式里颠三倒四地计算,却压根体会不了其中的妙处。非常伤感!第六章《红色革命》是篇小说,但“所有故事以及历史背景均取材于真实材料”,旨在展现爱因斯坦、相对论与中国发生的交集,详解相对论是如何从一个科学理论变成了文革政治斗争工具的。我且武断的以为,这是在向刘慈欣的《三体》致敬——两者的叙述均依托于文革背景。更何况,作者说自己是标准的“磁铁——刘慈欣的粉丝”,并认为《三体》这部神作是“人类历史上,倒目前为止,从东方到西方最棒的科幻小说”。顺着作者的思维,你走上了这宇宙间最奇绝的大冒险。你的思维受到挑战,你的观念将被刷新。“潮起潮落,斗转星移,这些平常司空见惯的大自然现象会突然在你眼里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意义。” 合上这本书,再看窗外的世界,天上的飞机,行走的人们,云里的太阳,一切好像都变了。对了,提醒诸位别错过物理学上最著名的一张照片(P77)。那是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合影。那张黑白照片,是“物理学全明星梦之队合影、科学史上最珍贵照片、地球上三分之一最具智慧的大脑合影”。

一场有趣的科学旅程

说实话,这年头关注科学的人真不多了,更别说宇宙是个什么,时间是个什么,我们在成长中渐渐失去了好奇心和最质朴的科学精神。一切都是向着钱看,关心的无非是房子票子车子马子,为了让你聪明一些,作者没有收版税,唉,应该看看

通俗易懂。推荐给一直需要一本书搞懂相对论的兄弟们。

下面是零散的一些笔记: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与伪科学的量尺。 只有满足了“预言”和“证伪”这两个条件,我们才能冠以科学之名。反过来说,如果你提出的一个理论并且做出的预言是永远不可能被实验推翻的,那么这个就可以称之为伪科学了。 波普尔认为所有的物理规律都能只能算作一种“假说”,它们可以做出大量的预测,指导我们的发明创造,但总有一天会因为找到一个不符合理论的反例来要求我们修正理论,但在没有找到反例之前,我们仍然认为该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相对论也不例外。 我们应当把所有一切不能被我们所感知和检测的条件都毫不留情地像剃刀刮肉一样从我们的理论中刮去,毫不犹豫。 科学构建的基础是预言与证伪,证伪之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可知论,人类必须可知。奥卡姆剃刀是另一种基础智慧,以最简方式构建科学,多重假设概率太小,科学根基就弱。时间是运动节奏,不一定均匀,同一手表不同场景,主观节奏相同,客观上可以不均匀。 世界的奇妙在于如果我们能坦然地抛弃我们对时间的绝对化的概念,则真空中光速恒定不变就会变得可以理解和接受。 光速恒定是因为不同坐标系时间不同。 如果你能意识到你在飞船上感受的时间和你在地面上的亲人感受的时间是不同的,你的一秒钟相当于他们的一小时,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仍然看到那束光瞬间远离你而去,因为你所感觉到的快,就是在1秒钟内,那束光就跑得很远很远了,这就叫快,而对于地面上的人来说,他们看到那束光用了1个小时才拉开和你的距离。 我们至今尚未成功地探测到引力波 。魏嗣銮于1992年逝世,享年97岁。 周培源于1993年逝世,享年91岁。 讲文革这一章比单纯讲科学更有意义,一反衬人心比科学的莫测高深,二表现追求真理的不易,三反思人立于世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空间中运动得越快,在时间中就越慢,时间空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物体都是在时空中做着相对运动 如果时空扭曲成这种神奇的形状,那么你就完全有可能坐着宇宙飞船从21世纪出发,到19世纪返回,穿越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如果继续往前又会返回21世纪。第四个空间维度,四维图景想象不出来。

值得珍藏一生的好书

作为一名中学生,一直对相对论怀有敬畏与敬仰之心,曾听过无数人说过相对论怎么怎么样,多么高深,多么伟大。自己也越来越好奇,想了解相对论,看看相对论的真面目。但又苦于自己的物理知识贫乏而无从下手(曾到书店里翻了很厚的一本《广义相对论》,看了一段果断放弃),于是这成为我想再过10年,我应该能看懂了吧,不过那好遥远啊。。。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就像在乌云密布的黑夜里,一道亮光从乌云中照射出来,犹如在河中苦苦挣扎的我抓住了一块木板,我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本书从伽利略开始讲起,模拟一个又一个幽默科学的场景,使我们犹如在读故事一般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相对论。科学牛人们做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实验,本书都描述的让人仿佛身临其景。幽默通俗的语言和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比喻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没有哪一本科普书能像本书一样这么引人入胜,简单而又深刻的阐述一个理论。我在看完第一遍后意犹未尽,又重看了一遍。我想,若干年后我去看了相对论原本,也许会更加感叹这本书的神奇,我为相对论着迷,更为这本书着迷。《时间的形状》真的是你值得珍藏一生的好书 。

重新激发你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完整的文章看这里:http://blog.xavierskip.com/2014-03-22-shape-of-time/最近看了《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确实很过瘾,很久没有这种被书中的内容揪着一直看下去的感觉了。从小到大就对于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但是可能是由于智商的原因吧,应该属于并长期属于需要被科普的对像。小的时候就对于 儒勒·凡尔纳 的作品非常着迷,像《神秘岛》,我记得好几个暑假是翻来覆去看过好多遍,不信?--- 我知道硝化甘油是个很厉害的玩意,还有把鲸须掰弯用冰冻住涂抹脂肪做铺兽诱饵。几年前拜读了大名鼎鼎的《三体》系列,随后又看了《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让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又浓厚了起来。看完量子物理史话,并不敢说对量子物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但是给我的感觉就好象上帝的源代码被我看见了一样,在书中的内容带领下仿佛触摸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好奇心就来自偷窥欲的本能?一口气看完了《时间的形状》后,从书中的世界走出来,世界在我眼中依旧还是那样,至于什么 $E=mc^2$ ....那些个公式和定理似乎也想不起来了。确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知识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就算我们知道有这么个玩意,至于它们为什么是这样你也还是摸不着头脑。所以我更看中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思考习惯,这些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与伪科学所有的物理规律(或者说科学定律)都是永远无法被**证实**的,通俗来讲就是科学规律永远不可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给你证明,尤其是证明给那些伪哲学家们。比如我说我发现了一个科学规律:天下乌鸦都是黑的。那我怎么证明这个规律呢?我只能到全世界去抓乌鸦的样本,每抓到一只都发现是黑的,但是你质疑我说:“不,你又没有把地球上所有的乌鸦抓来给我看,你怎么知道地球上没有白色的乌鸦呢?就算你把乌鸦都抓来了,你怎么知道宋朝的乌鸦也都是黑的呢?总之你说什么我都不相信”。确实,我没有办法**证实**我做出的规律是对的,但是我可以保证,你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任何时间抓到的乌鸦都是黑的。你每抓到一只黑色的乌鸦就使我的这个“黑乌鸦”理论增加了一分可信度,直到你抓到一只白色的乌鸦,我的理论自然而然的就被推翻了。科学理论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可以被**证伪**,也就是说这个科学理论做出的判断是有办法通过反例来推翻的。举个例子,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屁是香的。于是我去全世界到处去闻屁的味道,可是当我闻了很多的屁之后却从来没有闻到过香的,我疑惑了,可是我还是没有办法去推翻他的“有一种屁是香的”理论,因为他说:当你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寻找香屁的时候,我在天朝帝都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地铁站里闻到了香屁。我顿时无语了,我的屁都白闻了吗?转过头来想想,你那伟大的理论不能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在何年何月何时何地何人会放出一个香屁来。**因此,当一个理论只能“证实”而无法“证伪”时,我们还不能承认它是科学的,只能当作一种“见解”来对待。**#### 奥卡姆剃刀原理---科学需要什么样的假设“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如无必要,吾增实体“在我的车库里有一条喷火的龙!”他这样声称。 “太稀罕了!”他的朋友连忙跑到车库中,但是没有看见龙。“龙在哪里?” “哦,我忘了说,这是条隐形的龙。” 朋友有些狐疑,他还想了些奇怪的办法想让龙现身。我们可以撒一些粉末在地上,看看龙的爪印是不是会出现。但是他声称,这条龙是飘在空中的。 “既然这条龙会喷火,那我们用红外线检测仪做一下热扫描?” “也不行”,他说,“隐形的火也没有温度。” “要么对这条龙喷漆让它现行?” “这条龙是非物质的,滑不溜鳅,油漆无处可粘。” 反正我找不到一条方法可以检查到这条龙的存在。那么,这样一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飘在空中喷着没有温度的火的龙,一条任何仪器都无法探测的龙,和“根本就没有龙”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观察不到那就是不存在,是不是有些唯心主义呢?奥卡姆剃刀原理是说,当两种说法都能解释相同的事实时,应该相信假设少的那一个。比如,地球“本来”是方的,但是“观察时显现出圆形”,这和地球“本就是圆的”说明的是同一件事。但前者引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的不必要的假设,所以前者是胡说。你也许对这种实证主义感到反感,反驳说:“一片无人观察的荒漠,难道就不存在么?”可是“无人的荒漠”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观察的。说到唯心,就不能不提人择原理。#### 人择原理“宇宙,或者我们的太阳系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是个问题?如果我们用人择原理来解释,就是说我们存在的这个事实本身,决定了宇宙的某些性质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如果宇宙不是这样的,就不会有我们站在这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讨论所有的问题的前提是:事实上已经存在了一些像我们这样的智能生物来讨论这些问题,如果宇宙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像我们这样的智能生物来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管什么问题,你首先要保证有一个“人”来提出这个问题,不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思故我在”??太唯心了!,我个人觉得这样解释是很不负责的,给人的感觉是在玩一个逻辑游戏。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神奇的规律:如果你是男的。那么你爸爸有个儿子、你爷爷也有个儿子、你曾祖父还是有个儿子……一直上溯到任意n代祖先,不管历史上冰川严寒、洪水猛兽、兵荒马乱、饥饿贫瘠,他们不但都能存活,而且子嗣不断,始终有儿子,这可是一个非常小的概率(如果你是女性,可以往娘家那条路上推)。你是不是对上面的判断的惊呆了?我觉得用已经有的事实来推理缘由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还是以时间线性发展不可逆转为基础的,毕竟在我们人类可以感受到尺度下这个世界还是是符合因果律的。好,我们来看看相对论,先看看什么是物理学。下面引用维基百科上的解释> 首先它是一门自然科学,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尤其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经过严谨思考论证,物理学者会提出表述大自然现象与规律的假说。倘若这假说能够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检验,则可以被归类为物理定律。但正如很多其他自然科学理论一样,这些定律不能被证明,其正确性只能靠着反复的实验来检验。可以说物理学就是研究世间万物以及他们的组成和之间的关系的学问,是自然科学的根本、基础。(数学不是自然科学哟!)**相对论是什么**,相对论是研究时间、空间、运动这三者关系的理论体系的总称。其实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一点也不高深,不神秘,也不难理解。我们都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和物体的质量无关,只和重力加速度G有关,这个现在随便抓一个天朝中学生都知道的东西,可500年前没人知道(直到这个观点被伽利略提出,就是那个传说中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实验)。所处在这个信息时代的我们完全有必要去了解这个100年前诞生对我们现代社会和人类发展带来巨大变化的理论。看完了这本书你可能对相对论其中的某些观点有所了解,能够想象出相关的概念,跟着书中内容做点思想实验。至于这玩意是怎么来的,推理的过程,我想你还是要拿起笔和纸,推理点数学公式才可以。我也就捡我还记得住能够理解的写下来记录一下。#### 相对论相关概念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公设:1. 在任何惯性系中,所有的物理规律保持不变。2. 对任何参考系来说,在真空中光的速度都是一个常数C。* 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引力和加速度是等效的。加速度就是引力,引力就是加速度,他们在物理性质上是完全等价的。对于任何参考系来说,我们都可以把它分解为一个在引力场中的惯性系来考虑。这样一来,所有的参考系就平等了,参考系与参考系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 信息和能量的传递速度不会超过光速。爱因斯坦说的没有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准确地说,是没有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能超过光速,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那么超光速得到“东西”可就多了。最简单的是,你找一个晴朗的夏夜,站在满天繁星下面,来个360度大旋转,乖乖不得了了,整个宇宙都在你的眼中转了一圈,这宇宙转动的速度何止光速,简直是神速。你可以认为这个神速是超光速运动,但是并不违背相对论,因为没有实际的信息和能量在这个运动中传递。* "时空"的概念我们再也不能只谈空间而不谈时间,或者只谈时间不谈空间。爱因斯坦指出时间和空间不仅不能独立于宇宙,而且不能互相独立,引力不可能只使空间弯曲而时间却安然无恙。我想你可以想象出来空间,也可以想象出时间,但是你却无法想象出时空的模样。这个宇宙中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其实都是光速C,只不过这个速度不是在三维空间中的速度,而是在“时空”中的速度,除了空间的三个维度以外,我们在增加一个时间维度,多了个时间维度,空间就不再是空间,时间就不再是时间,而是纠缠在一起成了时空,时空就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四维空间中,我们在时空中的速度都是光速C,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距离上一秒的你有30万公里。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速度会分走在时间中的速度,空间中运动得越快,在时间中就越慢,时间空间上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都是生活在低速世界中的生物,我们在空间的三个维度中能达到的速度和光速相比实在小的可怜,这才会让我们产生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疑问)可是为什么时间的那个维度只能朝一个方向运动,而其他的三个维度可以朝正反两个方向运动?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解释不够美,不够简单。simple is better,less is more。其实相对于这些高深以及高度抽象的理论和让人生畏的数学公式,我更感兴趣的是历史。物理大厦从奠基,到封顶后的晴空万里,突然飘来两朵乌云,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中轰然倒塌,却又在熊熊火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这是是个从混乱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混乱过程,这些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无不痴迷于探索上帝隐藏着最深的秘密。从哥白尼否认了人类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也只是一颗位于银河系的普通恒星。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最大的进步就是意识到自己不是宇宙中心……而量子理论被开创以来,“人是宇宙的中心”似乎又回来了。他赋予了观察者以巨大的权利,透过双缝的电子到底是通过了那一边还是都通过了,还有那又死又活的猫。“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欢迎大家继续观看《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真想好好回到那个时候认认真真的做那些该死的物理习题。最后的话,如果你真的想去了解相对论,看维基百科的相关条目比看此书靠谱。

人人都应该读的书

5岁到21岁读书,之后开始上班,我的人生平凡到这二十多年几句话就可以描述完,在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定型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从此,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了变化。一直以为世界就是我看到的这个样子,人生的奋斗目标就是钱,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我知识缺乏、目光短浅导致的,我相信在中国,不管是什么学历,真正理解相对论的人绝对不多。吃一顿饭可以让你几个小时不饿,睡一觉可以让你一天不困,但是看了这本书却可以改变你的世界观,了解真实的宇宙是怎样的。

TOE

初步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解,对于爱因斯坦以及所有科学家都十分敬仰,初次看这本书是为了了解空弦理论和宇宙的本质,看后感觉物理,数学,哲学的美丽与魅力。看完这本书后,你将了解宇宙的本质,美丽而充满诱惑,上帝将最简单的东西教给了这个世界,同时用魔术的手法制造出了各种物体,包括人类,并赋予人类灵魂和大脑,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将一一打开谜团。

激发你的思考!

在果壳网偶然看见此书。。闲暇时看了前面一部分,又让我回到了大学时期在图书馆看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的日子。阅读中带来的愉悦是显而易见的,而更多的是阅读之后随之带来的思考,关于时间、空间,关于宇宙的本质,随之你会思考光速,物体接近光速会如何,超光速会如何,光速因何而决定?假如光速不是299792.50±0.10km/s,而是299792.50±0.10m/s,这世界会如何变化?思考未必会发展成理论,却是生活的一种别样乐趣!时间的形状,不仅仅是科普,更是发散思维、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面对人生,每个人,都应该是思想家!

提起门外汉的兴趣

此书对于物理学稍有兴趣但却望而却步的人是莫大鼓动,即使正如有人指出书中有这样那样的异议的地方,科学理论本来就可以讨论,但作为一般性科普物,确实很不错了。本来作者在一开始就说过了,所以为了在茶余饭后增加一点谈资或让人投来一点崇拜的目光是我读此处的主要目的,邪恶吧,哈

给初中以上的孩子提供一个宽阔的科学观,给自己恢复一个远去的求知欲!

别被金钱遮蔽了双眼,虽然现在的中国大多数人为了生存而以钱为核心,但是不久的将来一切会改变,恢复对自然界的求知欲,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因为原子弹的原因E=MC² 知道的人很多,但是沙漏一样的光锥是什么呢?慢慢看别着急,一步一步来,都能看明白:)

作者简介读后感

作者简介,虽然只有寥寥数语,拜读以后,但我想说:哥们,你想多了……哈哈,正在很开心的读。怎么不在我16岁时出版,投身物理学界,已经由不得我了。哥们,我这里你现在就不用等回信了。偷偷告诉你,我已经投身生物学界了。

适合所有人的数学、物理、哲学和科普书籍!

《时间的形状》能够用简单语言准确地将数学和物理领域难懂的相对论有效地讲解给所有人,作者用生动的、漂亮的语言将生涩的数学和物理原理——相对论想讲故事一样叙述给大家,同时又极为准确地揭示了其中的根本道理,作者的数学物理功底和文字功底是非常棒的。这是一本有价值的数学、物理、哲学和科普书籍,希望少年和少女们通过这本书大大地提升自己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修养哦!当你理解了人类文明中最为重要的数学、物理方面的某些根本道理后,你会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有着不一般的认识的!

我从未离相对论如此之近

也许你会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帮助美国制造出原子弹,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也造成了世界的核武危机;也许你会说,相对论告诉我们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而且只要超过光速,我们就能回到过去。这些,也对,也不对。尽管已经过了100多年,但是相对论依旧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我们“迷信”相对论,只因为我们对它仍只是一知半解。现在,是时候让相对论走下神坛了。相对论,这三个字,对我而言一直和“天书”是等价的,我对相对论的所有认识仅仅是知道它是爱因斯坦发明的,除此之外,我就只知道它跟天书一样高深莫测。我从未想过在我有生之年能理解相对论之一二,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然而,这个奇迹却真得发生了,因为一个无比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时间的形状》,我的本意是很无耻地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早点睡着。没想到,我是真的没想到,我不但没睡着,而且还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合上书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但我完全不后悔这一夜,这是一个让我多年后仍然会记得的美妙夜晚,我从未离相对论如此之近。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科学史书的印象(其实除了上学的时候看过老师指定的一些科普书以外,我工作后从来没想过要看这种类型的书,也不知道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个印象告诉我:科学史书 = 催眠书。从第一章开始,我就掉入了作者精心编织的一个连环计中,不断地把我套上、解开、又套上,而且一个套比一个套来的彪悍,直到最后一章结束,我才发现,原来整本书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套,看完全书也就是意味着我被彻底套住了,彻底被物理学给震撼地套住了,我承认我这个文科生在未来的后半生可能会经常买点科学类的杂志看看,因为作者在书的最后留下的悬念实在太让我纠结了,我想,不光是作者想知道答案,所有看完这本书的人也都想知道答案。这是一本不能剧透的书,这本书就好像是一部10集的美剧一样,看之前最好不要被剧透,一旦被剧透,会很胸闷,因此,我本着朴素的道德良知,我不能在这里给广大网友剧透。大家自己去慢慢欣赏吧,总之,我很有把握你会中计。

在不跳船不推箱子的情况下学习相对论

我们的社会有个很好玩的现象,那就是只要是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活动,都喜欢在幕布啊背景啊什么的地方写上一个方程。或许参会的人大多都不知道这个方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为用这个方程而乐此不彼。假设你还没有看过《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假设你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看到上面一段话的时候,你想到的是哪一个方程?我的答案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不是和我的一样?回答e^(iπ)+1=0的都是拥有大学数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牛人,这些人可以略过这篇小文了。一般普及相对论的书都是从一个小故事开始的。那个故事是说相对论的本质就是:你在一个身着齐B小短裙的干女儿旁边坐了10分钟,你觉得像是只坐了1分钟;你在一个凤姐(原谅我用“一个”来限定凤姐,因为这儿的凤姐是代称,1000个观众心里有1000个凤姐。)旁边坐了1分钟,你却觉得像是坐了10分钟。这个故事的二逼之处在于它解释的根本就是社会科学上的“相对”,而不是自然科学上的“相对论”。但是有很多所谓的学者或者所谓的科普作家仍然用这个例子来解释相对论。本书作者没有用这个例子,所以我说这本书是难得一见的科普好书。你不要觉得我武断,有时候判断科学和伪科学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对于本书的内容,我实在不好做过多评价,因为我根本不会。我的物理天赋很好,从上小学开始就就将所有的课本撕掉折纸飞机,我会折各种各样的飞机。传说钱学森也有这个爱好。我之所以没有成为第二个钱学森,主要是因为他不用课本折纸飞机。后来的高中物理将我的物理爱好彻底抹杀了,之后我的物理就一塌糊涂至现在的水平。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知道,物理其实很简单的,不过就是一个人要么在河里从左边船跳到右边船再跳回左边船;要么在坡上把箱子从上推到下再从下推到上。这么简单的东西还有什么意思,所以我选择不学物理。然后我就错过了传说中的经典——相对论。还好有《时间的形状》这本书的存在,让我可以不跳船不推箱子直接了解相对论,免去很多苦力活。这本书的理论体系和高中物理教材基本一样,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学习那些枯燥的力学理论时,顺便翻翻这本小书,必然有不一样的收获。而对于高中生外的人来说,看看这本书,最起码在穿越的时候能找到方向,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新星出版社或许是第一次出版科技方面的书籍,有科技类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新星在科技方面想继续有所作为,这方面的编辑还得加强。看得出来新星几乎没有专业的公式编辑器,所以印刷出来的公式都很难看,甚至用中文格式的字符代替英文格式的字符。这些失误忽略不计的话,本书最大的错误在于有些公式中的矢量用标量代替。我不清楚这是作者的错误还是编辑的错误,但是这确实是科普作品里不应有的错误。提醒读者一点科学知识:力和速度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只有大小的量叫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矢量。

一点小感悟

我只是初中生,而本书的读者标定位是受高中以上教育的普通人。所以对于本书,仍有不解之处,希望数年后重读能理解。对于相对论,阅读此书前我是不懂的,而且受阴谋论影响,一直认为相对论是错误的,是爱因斯坦一生中最大的败笔。阅读过程中,我开始膜拜牛顿,对相对论理解了部分,知道了物理学的过去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对红色革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些东西,就像后记所说,教科书是无法给你的。后记中写到作者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在我老得快要死掉的时候,收到几张全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来信或者电子邮件之类的任何东西,上面写道: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您写的一本好像是科普的书,虽然名字和内容现在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当年我看完以后就毅然投身物理学了,以至于有今天这样的一点点小成就,非常感谢您,祝你一路走好。”我应该不会成为谢耳朵那样,但本书确实让我对学习物理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此传播作者的愿望,希望有人能完成。

爱她就像爱生命

从小到大从看了不少科普谱,有看懂了的,没看懂的,看懂的忘了的,没看懂后又明白的。学历高一,所以关于评价书是否是一优秀的书技术活还是小小的推脱一下子。但书评还是要做的,所以我要避开锋芒,说说《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的另一些东西,至少是我有资本说的:院长写的有感觉,该激动时激动,带着一股热血。距侠骨柔情儿女情长还差哪嘛点,但那意思还是有够了的。科普想的是让不懂科学的人学会科学,而不懂科学的人是那些认为科学晦涩难懂的人。我相信对于大部分人他们缺的不是知识的来源,兴趣可能才是主要的原因吧。这就是为什么好好的入门书籍硬扯到热血什么的身上。我从小有时一片旷野,顿时油然而生对生命的震撼,我开始构建自己的世界,然后我发现了规律,打破窗子要挨打,县城是个很远的地方。那里与最大的街....现在想想震惊呀,尽管我上课睡觉,发神,但小时候就开始研究宇宙(虽然那个宇宙只有几十公里),我自认为热爱科学,科学是什么,我觉得他不应该是相对论,不是数学,不是伽利略。姑娘伤心我去安慰,日落天黑。尽管不严谨,那它又不是可学吗?牛顿力学(我们上可学的)不也是在低光速这个不严谨条件下成立的吗?科学是对这世界的认知,我想,即使没这些认知世界也会依旧那样。科学是纸窗上开的有小洞,透过它剽窃宇宙的身子吧我们生于一个低速的世界,就如同我看不见前三十年的历史一样。没有人惶恐,少有人追问,很少人知道答案。我们可以辈子不去管他,不懂相对论还是可以开豪车,当CEO。但你心中是否有过冲动,你想去只到答案,有木有,骚年呀!那感觉就像爱上了有个姑娘。“食物,金钱,律师博士”这些都是你生存的条件,但这些冲动才是你生产积极性的原因,你什么的目的。回到这本书一下,我觉的要学知识,系统的教科书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科普书籍的意义也不该是人人都能读懂,它还需要一种精神,精神!!!!!!!!!!!!!终于码到它了。院长是个热爱科学的好青年,书里洋溢着一种热情,也许不太成熟,但真实。kindle吧。科学是每个人的情人,但深深藏在丛林里。你要用刀拨开草丛,科学就是那道,懂吗?但现在我们已经有锋利的刀了,科普不仅仅是让人更简单的那刀。还要让他们懂的爱情。“我怎么来,为什么。我想要知道这些,我就去探索。我想知道宇宙,梗着自己的心走,”还记得康德的那句:“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是我在一本叫间客的小说你第一次看见的(打个广告)最后,码一晚上了,要书呀!!!!!!!有时我觉得我还年轻(高一党)我热爱着宇宙,我还信着康德。我爱着科学,并时刻创造者它有时候我觉的爱她就像爱生命一样,后来我想通了或许它本来就是生命本身,四维在三维的投影那般关系

很有意思

读完就对人生选择后悔得不得了当初为啥没学物理呢奇妙的恍惚感甚至超过了宗教因为结论都是通过一步步有理有据的推演和证明得来的而不是强加的,信则灵的狡辩但实验和推理的坚实基础最后竟导致了不可捉摸的玄妙作者写得深入浅出让科盲也领略了科学的美好书,引得我想再多看点其他的科普书了。

诚意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很容易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是带着怎样一种感情去写的。本书的作者用浅显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勾起了我们尘封许久的好奇心。单从一本书来说,它的效果已然达到了,然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想人们通过阅读本书,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作者没有期望人们看完书就会立刻投身探索真理的革命队伍中去,他只是希望能够为这条未来之路埋下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作者写作的诚意。

其实我是冲着赠书来的,嘿嘿嘿~

我对中间第六章比较感兴趣哎,因为我觉得真正的历史真相会时不时的颠覆我们的旧有观念,会有一种整个价值观都被反过来的感觉。有时候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或是什么可歌可泣的保卫战,如果细翻历史,其实都是历史长河里发生的一个插曲而已。我觉得在历史这个环境下是没有什么正恶之分的,只是一些人在一些历史环境下做出的一些事而已。。。为什么一定要以我们现在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衡量他们呢?又或者说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是考虑的结果,凭什么我们要对他们妄加指责呢。。

《时间的形状》:白话相对论

这本书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崭新的宇宙观。其实,这多少有些言过其实,但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书中描述的事物都不至于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的地步,所以实在算不上崭新。但是,这并不是在定贬低这本书的基调,其实是想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明我对这本书是多么的推崇。如果我是高中或者大学的物理老师,我会极力推荐我的学生们读一读这本书。当然我不是老师,但是我还是要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除非你已经没有梦想,已经对世界、对宇宙失去了兴趣,已经没有仰望星空的欲望,那么朋友,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如果在上学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大概不会再认为物理是枯燥乏味的,说不定还会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真的去搞点儿什么研究呢。这本书的作者就不是科班出身嘛,我想他比许多专门研究物理的人都更懂物理。这是一本关于相对论的通俗读物,能够让读者在不必理会晦涩难懂的物理公式的情况下,了解相对论的来龙去脉。读者也许不会去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相对论,还有更高深的量子理论、弦论神马的。但是从世俗的角度讲,读完这本书,对黑洞、虫洞、时间旅行、超光速飞行等等,都会建立起一个相对系统的印象,下次再看《星际迷航》之类的科幻电影,就不会是一头雾水了。这本书的行文很轻松,略带幽默,对于一本科普读物来说,很是难得。6月20日的微博中,我这样记到:花了几个晚上,读完了@科普斯坦汪洁的《时间的形状》,可以这样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度过的最好的科普书——喂,你好像也没读过几本嘛!(画外音)——它让我第一次(自以为)真正的理解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还有弦论。说点题外的话,作者的行文风格很像我大学一位老师,让我感到十分亲切。但是对于书中许多地方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推进我却不以为然。兴许是我不习惯这种讲述的方法,兴许是作者想留住更多的作者。现在正在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几乎可以肯定,@科普斯坦汪洁是受了前者的影响,因为《上帝》中的故事讲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许这是这本书的亮点吧,想想一直以来,我的兴趣和主流比起来都略显奇怪,这次他们喜欢我不喜欢也算是扯平了。最后是几句与本书的内容无关的事情:作者仅仅使用42天就完成这样一本书——大部分还只是晚上写作。我本人有严重的拖延症——这本书的书评也是在看完书之后两周才写,更何况其他的事情(现在手头就有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在被我拖延着)——所以对有如此高效率之人往往会产生脑残级别的崇拜。6月20日的另一条微博: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近17万字的包含着晦涩难懂的各种理论的著作,是在42天的时间里完成的,而且还都是晚上!不知道作者在提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如果是我的话,我在42天就写完这本书,那我肯定会自我膨胀到认为这个世界没什么是可以难道自己的了。呵呵,还好我有拖延症,否则真的要膨胀起来了。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8f98570101dldb.html

绝对的相对论

关于相对论,听到过最不靠谱的一个比喻是:“你和美女呆在一起,时钟总是走得太快,而和老头呆在一起,时钟总是走得太慢。”这其实是一句调侃,和相对论没有直接关系,偏偏许多国人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定义、概念的思维,喜欢从相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特别擅长矛盾分析,其实,这种相对主义没有任何科学价值,可我们却往往把这看成是最科学的。所以,当我们站在右边批评别人左,站在左边批评别人右,并因此产生了一种幸福感:世界之大,原来我才最中间、最公允、最客观。我们终于没能创造出现代科学来,与这种似是而非、粗糙的思想模式息息相关。在逻辑循环中,一代代人被否定、被耽误、被麻痹,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清醒的,可集合在一起,历史却发生了停滞。要突破历史的宿命,就要改变思维习惯,真正回到精确的定义思维模式上来,本书作为科普类著作,堪称是大脑的一次有氧体操。所谓相对论,其实是绝对论在牛顿力学中,时间、质量是绝对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都一样,质量在任何地方都一样,这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可解释不了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而爱因斯坦则相信,光速才是绝对的,如果人的速度越来越接近光速,那么时间会改变,质量也会改变。比如,当你的速度达到0.9倍光速时,你的身高已达250多米,时间在你手中,确实会变慢,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生命延长了,而是你的每个举动在正常人看来都变得异常缓慢,你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喝茶而已。经常有小说家幻想超越光速,回到未来,其实根据相对论,真的达到光速,你的质量已经和整个宇宙相等,由此可见,文学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东西。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相对论,你坐在火车上,你的手表肯定比在陆地上的人要慢,只是这个速度比光速差得太远,你体会不出来,可在卫星上,这个差距已被实践所证明。令人震惊的是,相对论是用理性推导出来的,在它问世时,没有任何实验能证明它,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革命,在我们钦佩爱因斯坦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深思:他的思想资源从何而来?而同样的思想资源,在我们的文明中是否具备?由此可知,现代性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它源于人的改造和文明的改造。

相对论的那些事儿

本文原发于南方都市报 2012-02-26 南方阅读 科学 一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作者突然独立写作了一整本科普书籍,而且选择的是一个很难的题目。再看了一下作者简介,惊喜有点成了忧虑。作者自称“自然科学狂人”,写的又是这样———一个“民间科学家”的最爱相对论,这书靠谱吗?我曾经负责过一个科普组织的对外邮箱,平均一个月能接到几封这样的信:作者先是讲述自己的故事,往往是凄惨搅拌着传奇;然后是一段所谓“证明”,宣布推翻了相对论,或者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最后,是对于科学界歧视与迫害的控诉,宣称自己的发现远远超越了很多学者的思想,于是不能够发表。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证明都没有超越初中代数,但是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也漏洞百出。看到一位自称“狂人”的作者再次写作相对论,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赶快找到这本书捧读,而是给学物理的朋友去信,问问他们的意见。很快,我不仅得到了对这本书科学性肯定的答复,还接到了一个任务:以一个物理外行的角度读读它,这是一本好书吗?于是我用了一晚上一口气读完,决心推荐一下这本书。以我外行的看法是,如果你能读《明朝那些事儿》,就可以读下这本书。相对论的知识第一次出现,大约是在中学物理课。老师告诉学生,牛顿力学研究的是物体在低速和宏观状态下的运动,当他们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会接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于牛顿力学,相对论确实更难学,我们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就能体会到牛顿三大定律,而对于光速之类的问题,当离开公式进入具体讨论时就会发现,它和我们平时感知的世界是有一定距离的。这种距离造成了一些麻烦。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科学的很多人,一些明显和生活经验不一致的理论是非常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时间的形状》就试图弥合这种距离。作者非常推崇科普书《上帝掷骰子吗?》、科幻小说《三体》系列和美剧《生活大爆炸》,文章力求轻松愉快,常常用与读者聊天的方式展开。同时,文风多少受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种通俗历史读物的影响,不时组织科学人物、读者来一场对话。对于涉及的物理知识,作者并不想太过深入,狭义相对论部分有几个公式,更多的时候都是带领读者用思想实验来解决问题。以科学史和科学知识夹杂,仿佛一出“相对论演义”。读罢该书,对相对论是说什么的,会有初步的了解。下次再遇到讨论相对论,就不需要讲那个美女与热锅的老掉牙笑话,然后报以尴尬的一笑了。难得的是,全书配上了很多插图。这在普遍比较粗糙的国内书籍写作中让人眼前一亮。很多内容涉及复杂的空间概念,一幅好的插图经常能够涵盖不少知识。但是,这本书也是遗憾之作。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从开始写作到完稿,只用了42天。书中的一些文字欠缺修饰,口语不免冗长啰嗦。一些文字过于自恋,如突然打断叙述提到自己是弹球高手的内容太多。而追求轻松的叙述方式,导致全书的详略安排也可以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作者自称高等数学知识已经还给老师了等等,这可能也是到后面不得不依靠大量的思想实验的原因,后半部分的力度较前面有所下降。作者在后记中说,希望自己的这本书能激发别人的科学热情,也提到曾经以为需要经济自由了才能从事科普,后来发现,应该动手去写。这种精神让我这个同样参与科普写作的人感到共鸣。这不是一本一流的科普书,却是很多同学开始了解现代物理的一个门径,一次轻松的阅读体验。

笔记

第一章·不得不说的废话关于相对论的谣言粉碎机你必须了解的四个概念第二章·伽利略和牛顿的世界相对性原理伽利略变换式史上最牛炼金术士牛顿牛顿的绝对运动观牛顿水桶实验中的绝对时空观第三章·光的速度伽利略吹响冲锋号光速测量大赛惊人的发现科学史上最成功的失败第四章·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两朵乌云巨星登场第一个原理:光速不变第二个原理:物理规律不变环球快车谋杀案环球快车伯尔尼站的监控室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会膨胀空间会收缩速度合成质速神剑光速极限质能奇迹四个疯狂的问题第五章·广义相对论的宇宙爱因斯坦的不满生死重量等效原理太空大圆盘时空弯曲引力的本质水星轨道之谜星光实验没见过这么黑的洞从黑洞到虫洞压轴大戏莫比乌斯带左手套转一圈变成了右手套星际旅行以自己的感觉,你没有用多少时间就从地球飞过来了,但与此同时,地球上的时间却在飞速流……办了几天公事再回到地球的时候,你的老板早就过逝了星际贸易星际贸易的成本主要是金钱的时间成本……因为动不动就是50年100年的闵可夫斯基时空图牺牲一个空间维度,把三维压缩成两维……宇宙中的任何事件只能影响他将来光锥内的物体定域的,locality,任何事件之间都不可能超越这个范围而产生相互影响——客观存在的,realism,运动规律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对于一个系统的测量结果,应由系统的物理性质决定,物性先于测量并且独立于测量(即所谓“实在论”,realism)。爱因斯坦同时认为,测量结果不会受到远距离事件的即时影响(即所谓“定域性”,locality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单个光子到底是通过了左缝还是右缝”——“一束电子流也有双缝干涉现象……一旦电子被观测到了,双缝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波尔……它的运动轨迹……只能用一朵概率云来表示……没有什么真正的因果,只有互补原理,原因和结果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先后关系”ERP实验"A、B两个粒子分开……A粒子如果时间哦左旋的,B粒子必定是右旋的,否则就违反守恒……在观察A粒子之前,是不确定的,那么A粒子的自旋方式一旦确定是左旋的时候,B粒子是怎么知道自己必须是右旋的……波尔……量子缠绕态,与距离无关"——“比尔不等式……如果飞过来一个量子,我们从x、y、z三个方向去测量这个量子的状态,然后计算各个方向的概率……如果两个量子是在分开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决定了自旋方向的话,那么我们后面测量的结果必须符合贝尔不等式弦理论维尼齐亚诺——欧拉β函数——各种粒子数据——“用一维的振动的弦来模拟基本粒子,他们之间的核作用力”超弦理论——任何基本粒子都不是点,而是一跟闭合的弦——六维的橡皮胶圈

读下去还算有意思

讲得挺通俗有意思的,虽然作者不是专业搞物理的。相对论那堆思维实验(尤其是广相那些)、光锥、EPR 佯谬都讲得很清楚。基本可以看作是《上帝掷骰子吗》的补充。丢掉一颗星是因为有些部分语言略浮夸……

相对论,真有意思

相对论,这个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因为这个词出现频率太高了;而说它陌生,是因为就算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解释它的时候也只能冒出“时长尺缩”这四个字。相对论是什么?我想几乎没有人还能在枯燥的教科书面前保持好奇心。但《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的作者给我们开了个好头。也许很少有人在看到这个题目之后还有翻阅的勇气,但我要说,这本属真的非常有趣,它深深的吸引了,以至我一有空就看看,花了三天就看完了全书。而且这本书非常值得回味,因为我写这篇书评是在看完书之后的一个月,而其中许多细节我还记忆犹新。好吧,我承认是自己拖拉,不过这书评我可是写了三篇。第一篇是读完之后很热血,晚上写了几百字,第二天醒来发现写不下去了;第二篇写的挺抒情,写到一半自己受不了了;这一篇拖了这么久写,就是希望自己能说实话,赶快写完发了,不要过几天看了又不敢贴了。其实,对于物理,我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高中学物理时,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虽然下了一些功夫,但成绩并不太给我面子。追《生活大爆炸》时,对里面四位极客研究的东西是挺感兴趣的,可具体看解释时,就头大了。如果说《生活大爆炸》是给我们秀了物理学美丽的一面,那么这本书就是真正给予了我们物理学美味的果子。作者在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小爱(对爱因斯坦的爱称,作者也是这么叫的)思考相对论时所做的梦——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有引导我们思考一些好玩的问题,比如二维世界人的血管什么样,四维时空是什么样子的(别问我为什么相对论的书扯起这个,自己看书去:-p)。当然,我也有点不解的地方,作者说一个立方体延伸到四维时空中有八个体,可我怎么数(上下,左右,前后,加上中间一个)都是七个啊!有点不明白。其实读点相对论也是件很好的事情,作者常常在饭局上和别人谈相对论忘了吃菜,而我仅仅在一次偶尔的情况下讲了一点狭义相对论的那几个悖论就被别人好生崇拜。当然我至今没实践过“笛卡尔坐标系”这样矫情的词汇,不过从此围观民科时再也没有了说话就会被别人笑话的自卑感。作者在书中写到,希望自己的书可以影响到一些人,以至有一天能有位科学家给他打电话,感谢将他引到今天这条路上。我想这是肯定的,起码我也对霍金的书开始感兴趣了。读完书后我觉得,相对论也挺有意思的,生活在这个宇宙中还是挺愉悦的。当然,如果可以多一些这样的书,那该多好啊。

苹果树下

苹果树下读汪洁著《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近来买了几册散文家董桥先生的集子,董生是香港《苹果日报》的社长,该报有个专栏叫“苹果树下”,上面刊登的文章真是妙不可言。看董桥先生的文章才见识到什么是美文,才意识到自己肚子里那点墨水是多么的贫乏,少的可怜。坐在苹果树下真是一种雅然的享受,苹果树下,不见不散。在《圣经》旧约全书“创世记”中,在伊甸园中有一棵果树,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吃了树上结的果子,他们的眼睛明亮了互相看见了对方赤裸的身体,之后便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据说这“禁果”便是苹果。300多年前,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苹果树下,牛顿(Issac•Newton)无意间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了下脑袋,从而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发现了使他流芳人类文明史的“万有引力定律”。 1687年牛顿不朽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得以出版,构建了经典物理学大厦,而这一切也源于一个苹果。英国诗人蒲柏(Alexander•Pope)为牛顿写下了如下的墓志铭: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在牛顿离开150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一颗闪亮的巨星,他就是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905年史称“爱因斯坦奇迹年”,这一年26岁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的伯尔尼专利局当三级技术员。这一年他完成了6篇论文,在3个领域取得4项历史性成就,其中就包含俗称“狭义相对论”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和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十年后,也就是1916年他在物理学界最有声望的物理学刊物《物理学杂志》(Annalen der Physik,德国莱比锡出版;这是一份月刊,却时常被人误译为“年鉴”、“年刊”等)上发表了长达63页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修正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改变了人们宇宙观。传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很深奥,当初全世界只有十来个人能懂。当然现在我们知道,狭义相对论高中生(高中物理课本中有相关介绍可知)也能懂,而广义相对论因为使用的数学工具是“黎曼几何”,这个工具比我们通常学习的“欧几里得几何”难懂的多。然而,人们依旧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充满好奇,想一窥其究竟。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近百年,全世界出版了各式各样的相关书籍,有关于他的传记,有他自己写的文集,有关于相对论的各种科普读物,令人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我是在高中开始真正接触爱因斯坦的,并试着想深入了解爱因森的生平、学术和思想。并且经历了“世界物理年”的盛况,故而买了不少关于爱因斯坦的书籍来读,虽然相关的中文出版物不少,但是也有部分是水货,写的很烂,漏洞百出,主要原因是作者没有做功课。当然关于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论文的书籍我也有几册,但是一直心生胆怯,因为自己的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很有限不敢翻书。心心念念要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一切,特别是我不易理解的相对论。上帝总是眷顾人类的,恰巧有这么一本介绍相对论的科普书籍出版了,这就是自然科学狂人汪洁著的《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书中巧妙的将深奥的相对论融入到一个个小故事当中去,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着“天书”,使一般的读者和青少年可以领略到物理学的精彩奥秘。书中介绍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实验、思维实验及时空旅行,还有神奇的思维空间。虽然我对书中介绍的大部分都已经熟悉,但是还是带给我不少惊喜,使我对爱因斯坦及其物理学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本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封面上“世界物理年”的光锥标识,因为自己熟悉的缘故。这个标识是沙漏形的,有四色组织。蓝色代表将来,红色代表过去,黄色和绿色代表连接过去与未来。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进一步的了解了这个标识更深层次的涵义。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小疑问(虽然书中许多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我看到的两个疑惑是科学史方面的问题,所以想说明一下。),这是非常遗憾的,虽然这些错误的存在不会影响这本书籍整体的价值。我想谈两个有偏差的地方,在该书P132中,说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Eddington)是爱因斯坦的第一个粉丝,似乎是不恰当的。当然是他第一个完成日食观测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但是早在1913年爱因斯坦就和德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弗罗因德利希(Erwin•Freundlich)商谈观测日食一事,这次日食出现的时间是1914年8月21日,观测地点在俄国的克里米亚半岛。在美国加州利克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坎贝尔(Campbell)也加入了这次观测行动,他是日食观测领域的专家。但是由于观测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德国对俄国宣战,弗罗因德利希被俄国的士兵抓进监狱,而美国是中立国,坎贝尔没有被抓继续他的观测计划。造化弄人,当天天气情况非常差,乌云密布,根本无法观测,计划流产观测失败,观测仪器全部扔在了克里米亚半岛。后来,爱因斯坦发现了他的引力方程存在致命的局限性,在1915年得到了修正。1918年6月8日又有一次观测日食的机会,地点在美国的黄金谷,坎贝尔再次对日食进行了观测,但是由于上次的设备全部扔了,这次临时组装的拍摄设备有失水准,拍摄的底片经过分析得出惊人的结果“爱因斯坦错了”!但当时他并没有急着宣布结果。1919年5月29日在巴西和西非又可以观测到日食现象,这次爱丁顿率领了一支队伍到西非的普林西比岛进行观测,另一支由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克罗姆林(Crommelin)带队前往巴西的塞阿拉州。这次观测巴西天气晴朗观测顺利,但是普林西比天气很糟糕还下着雨,漫天云遮,但是奇迹发生了,云朵突然散开,爱丁顿的小组也完成了日食观测,拍摄到16张照片,其中10张有云看不见任何星星,剩余的6张中有两张每张各显示了5颗星,这恰好能得到他们需要的结果。爱丁顿在拍摄地冲洗了照片并进行了测量对比,结果与坎贝尔千年的观测结果恰恰相反“爱因斯坦是正确的”!11月6日爱丁顿来到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做报告,向世界宣布了这一惊人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并没有一下子被接受。1922年9月在澳大利亚又有一次观测的机会,这一次坎贝尔准备充分又出发了。这次观测总共有七支队伍参加,坎贝尔的得到的观测结果和爱丁顿的一致,关于星光弯曲的验证终于完美结束了。由此可见爱因斯坦的第一个粉丝当属弗罗因德利希,并非爱丁顿。(内容可参见阿克塞尔(Amir•Aczel)著《上帝的方程式:爱因斯坦、相对论和膨胀的宇宙》一书)第二点是该书第六章整章(P147-P174)中关于中国物理学家魏嗣銮在接触爱因斯坦的过程中及文革期间遭受批判的事情,其中提到“李柯”这个人,书中说李柯是魏嗣銮在同济医工学堂的同学,一起去听爱因斯坦从日本讲学结束第二次经过上海发表相对论演说,后来受张春桥和姚文元指示在上海成立“上海理科批判组”(“上海市理科革命大批判写作组”的简称)来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魏嗣銮进行批判的主要人物。但是,据我之前的记忆“李柯”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而是因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发表文章借“理科”谐音而来的笔名。我的记忆中好像在我们著名科技史家许良英先生的文章中看到过,许老当时与这个批判组是针锋相对的,他们强行占有了许老在反右和文革期间在家乡浙江临海翻译爱因斯坦的文章的成果。我于是翻遍了手头的资料,特别是许良英先生的文集《科学•民主•理性》和《爱因斯坦文集》(3卷),但是没有找到详细的记录。当然许良英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的教授胡大年的博士论文《爱因斯坦在中国》中有详细的记载。这个批判组的负责人是朱永嘉,他是姚文元任命的,并非文中所说是魏嗣銮的同学李柯。因此推断这章内容是不真实的,有必要说明。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因病去世,英国的约翰•斯奎尔爵士(John•Squire)紧接着诗人蒲柏为牛顿写的墓志铭写道:没过多久,魔鬼吼道,“哦,让爱因斯坦去吧!”黑暗遂重新降临。如今,我们又在期待着一位天才站在苹果树下,希望他能得到神的眷顾,像牛顿一样被苹果砸中,激发他的灵感,解释人类在探索自然中碰到的疑窦。爱因斯坦在他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末尾特别对他的挚友贝索(Michele•Besso)致以衷心的感谢。他曾用“蝴蝶不是鼹鼠;但是,任何蝴蝶都不应为此而惋惜”来说明他们的特点,他把贝索比作蝴蝶,因为蝴蝶会飞,又很美丽,讨人喜爱。贝索富有灵感,常闪耀思想的火花,对青年时的爱因斯坦有重要影响。这个人不仅要有蝴蝶的特性还有像鼹鼠有善于挖洞的科学探索的持久的钻研精神。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曾说过具备三样特性的人容易出成就,分别是诚实、理解力强和有创造力。“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在我老得快要死掉的时候,收到几张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的信或者电子邮件什么的任何东西,上面说: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您写的一本好像是科普类的书,虽然名字和内容现在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我记得我当年看完以后就毅然决定投身物理学,以至于有今天的一点点小成就,非常感谢您,祝您一路走好。”作者汪洁在该书《后记》中写道。不知哪位青年会在若干年后来到苹果树下?我们期待着。牟剑华 2012-3-27

看不太懂啊

看完了, 但是很多地方不理解和当时看完 <上帝掷骰子了吗> 一样..后来有看了<时间简史>, 感觉还是<时间简史>里写的更详细一点, 但是还是很多不懂..看了这东西还是要慢慢来理解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书籍

好吧,从第一次接触物理开始就认为我绝对不是学物理的料。高中时候曾经阅读过一点点《时间简史》,据称是简单易懂什么什么的,但是看得我还是一头雾水。对于相对论我也是浅尝辄止了。在这之后,学习其他的东西,PS、摄影等等,每次从图书馆书架前走过,都在发愁,中国作家写的书也好,教材也好,要么完全像是作者自己在炫耀自己的才识——语言与内容都是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手把手到了极致,授之以渔到了极端,读者只能死记硬背操作的方法,却无法举一反三。中国的高校教材也大多如此,大学生们大多仅仅在期末死记硬背浓缩的学科重点,真正的知识又没能掌握。反观国外有很多优秀的作品,看似讳莫如深的知识,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读完整部作品,了解这些知识。这些作品或者语言朴实,或者内容有趣简单,或者运用新颖的书写手法。教材也好,科普读物也好。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怀斯特的《怪诞心理学》等。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我们需要国人能够著出这样的作品。然而可喜的是,现今这样的国人作品也慢慢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如《一本摄影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26611/我想,《时间的形状》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类比时间简史

最初看时间简史的时候,感叹霍金能把那些高深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也是从那时候起,对时间的概念,对量子的概念,对相对论产生了兴趣。虽然现在仍然知之甚少,但我迫切的想要了解更多。时间的形状,我不仅要浮想联翩了,哈哈。期待走近那段历史,看见新的光明

让相对论从神坛上走下来

我几年前从《量子物理史话》接触物理科普,非常希望有更多和《史话》一样的科普书籍出现。《相对论史话》文笔通俗,且比《量子物理史话》更简洁些,可读性更强。让相对论从神坛上走下来,走到普通人中间去,这本书做到了。非常推荐。另外,非常喜欢里面设计的对话场景。小遗憾:这本书的图片做的不够精美。

从“心”寻找相对论

你知道相对论吗?也许你会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帮助美国制造出原子弹,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也造成了世界的核武危机;也许你会说,相对论告诉我们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而且只要超过光速,我们就能回到过去。这些,也对,也不对。尽管已经过了100多年,但是相对论依旧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我们“迷信”相对论,只因为我们对它仍只是一知半解。现在,是时候让相对论走下神坛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正在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和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伽莫夫的这本书,曾经是一大批中国人的科普食粮;他的语言风格远非教科书那般枯燥,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糅合在一起,即使在今天也同样是适合于科普教育的佳作;曹天元的《量子力学史话》,最早是在论坛上的连载,后来汇编成册,下笔看似随意,但是妙语连连,令人拍案叫绝,在他之后,这样的写法被众多人所借鉴。写一件事,最简单地是平铺直叙,不带感情。尽管有些作家善于以白描手法展现不同的风采,但这显然不是快节奏阅读下读者的首选。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即使是虚构的,即使还带着一点作者的意淫,但是并不妨碍它抓取读者的目光。读这本书,其实就是读一个个故事:当然,它们首先拥有公共的主线,就是相对论的逐步发展;随后,作者就巧妙地将这些故事犹如珍珠般串在这条线上,完成了这串珍珠项链。这种写作的手法,和英国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流浪汉小说颇为相似,而且两者的作用也十分相似:在流浪汉小说中,各种风趣、荒诞的故事,是为主旨服务,对世俗社会阴暗面进行各种讽刺;而在本书中,这些故事则充分发挥了闲笔的作用,故事说完,一些本来费解的概念也就条分缕析,显而易见了。和以往一些介绍相对论的书相比,作者在如何解释相对论上下了功夫。作为物理学的前沿,相对论中有着大量的公式,不仅是让读者头疼,作者也毫不讳言自己对相对论这些公式理解的困难。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尽量避免使用公式和进行大量计算,往往直接给出结论。在我看来,这倒是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毕竟,能够理解公式和进行计算的读者,总可以自己完成计算的工作,最多耗去一些时间而已(甚至可以成为打发时间的一个方法),而没有能力自己直接由上而下的推导出公式的读者,也不介意先直接接受结论,以便得到一个连贯的认识,等到感兴趣或者有了一些积累以后,再对这个公式的推导做些思考也不迟。当然,作者也保留了几个重要的公式,例如质能方程E=mc^2等,倒算的上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实践——“如非必要,勿增实体”。但没有公式,并不代表不需要严谨与科学。作为科普作品,如果普及的科学本身就是错的或有问题,那么就是南辕北辙,愈行愈远。从这一点上来说,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东西都不容有失,一切与科学有关的用语都要精心琢磨,尤其是猜想与结论的区别,相关与因果的区别等等。但在本书中,却并不需要担心这一问题,仅从作者弃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离心力”而改用在物理学上解释离心运动的“向心力”这一例就可说明,作者对于科学用语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尽管是相对论史话,但是作者并没有将眼光局限在相对论本身的历史上,而是由相对论的基础——现代科学的诞生开始着笔,洋洋洒洒上万言,直到宇宙的未来蓝图为止。读完这本书,不仅仅是让读者了解了相对论的知识,更多的是给了读者一份科学的精神与对科学的向往,让读者重新建立在相对时空下的全新宇宙观。这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放纵,是让读者从生活、工作甚至生命的枷锁中走出来。有句话叫做“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直接感知的世界。我们的科学,也并不直接在感知的世界中存在。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将感知的世界放进心中,加工、提炼般地思考,才能创造科学。在相对论之前,我们将世界固化在绝对的坐标之上,将时间固化在脱离于空间的另一维上,我们的运动与空间无关,与时间无关。但是相对论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随着我们的运动而运动,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哲学所告诉我们的,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绝对的静止。不妨回想一下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以及那些“答案”。相对论与原子弹真的有关吗?光速是最快的吗?我们真的能够回到过去吗?这些问题,也许你能够在任何一本介绍相对论的书或者教材或者文章中找到回答。但是我们还有别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知道相对论?宇宙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我的建议是:读读这本书,问问你自己的内心。你会找到答案的。

我们终于可以欢呼了!

当《时间简史》、《果壳里的宇宙》出版中文版时,我们惊叹于霍金竟然把如此复杂的理论用如此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给普通的读者。同时,我们也在叹息,为什么我们中国就没能出版这样一部优秀的关于纯理论的科普作品呢?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欢呼了!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书评

刚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极其晦涩难懂的科学类书籍,和初高中的物理课本一样虐我千百遍,我怎么还会再看这类书。但网上的好评让人有想读的冲动,于是耐着性子看完了。看完这本书后,对物理发展史算了有了入门级的了解。虽然自己已经学了十几年物理,但对于其中的发展历程算是无知。主要是枯燥冗长的公式都已经虐人千遍,谁还有心思去了解这些和考试成绩没有太多关系的这段历史呢。然而作为一个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十年的人,还是需要一点科普么知识的。幸好作者没有像现在讲台上的老师一样,给定理公式然后教你解题方法。他站在了和我们一样的高度来写此书,物理让人头大,想大家都爱看就得说大家都明白的大白话,还要通俗易懂的例子,并且还得照顾读者看不懂时沮丧生气的心情,这些他都做到了。如果你认为自己也学过一些物理知识的话,这本书很适合你去读。当然更适合正在教授物理学的老师们去读,可以把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讲出来,课堂气氛肯定会活跃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这本书首先用几个我们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切入,不破不立,立即对于我们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观念加以否定,然后以轻松平常的语言给我们娓娓道来。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一个个大咖登场,把相对论的发展史串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有机整体。虽然你看与不看都对我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地球还是在转,太阳每天都在发光,光速还是30万公里每秒,但是谁不希望自己多了解点知识呢。不了解你永远也不知道卫星上面的时钟会比地面上的时钟走得快,每天大约快38微秒(0.000038秒)。当你对这些一点点了解并向别人分享的时候,别人会也会对你认为你学识渊博。当然,我们不是物理学家没有必要真正去研究,只需要在看《星际穿越》这类科幻电影时,能明白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也就不会对电影看的云里雾里。我觉得,看这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兴趣是一点点被激发的,当我看了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多了解关于时间空间宇宙的奥秘。我还会去看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和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这类书,因为我想知道更多。我们的宇宙和浩瀚星空如此之大,而我们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可是却是世界的主宰,就是因为我们有思想,去发现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正是我们人类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所以多了解科普知识也算是推动世界的发展。说的好像很夸张,可就是这么回事。谁让我们对宇宙无知呢?

科学其实并不难

  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实在是太晚了,我以前觉得这些“高深”的自然科学是遥不可及的,我本人自然科学也不是太好……作为一位初中学生……我对科学这门学科的态度是很复杂的,第一时间是抗拒,觉得这些知识是我不可理解的……  但是,自从我无意中看到果壳网上连载的这本书——《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后,突然发现,科学是如此简单,我也突然发现,我们的智商还是可以的!  一开始看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看一本小说,也像在看一本史书,很有趣,看着看着,就发现自己以前难以理解的知识,渐渐的都会了。  最后建议大家都看看着本书,也别是对科学不感兴趣同学们,相信我,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力荐哦!

科学的魅力

科普书的最基本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在我这确实做到了,特别是还占着相对论这个热门话题,确实能拽着你憋着气老老实实看完。特别是说潘建伟现在做的六量子纠缠态部分,写着中科大三个字,我看着还挺开心的。文章里公式推演的成分很少,更重视思维实验的叙述,而且总是能由潜入深,大大地帮助了读者理解。只要有最基本的力学、光学、电磁学知识,基本上就能完全看懂。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门槛确实挺低的,就算在科普书的领域来讲,也算是初等入门系列。当然值得商榷的地方也有几处。比如文字冗长、拖沓,大量无意义的人物对话信息,特别是一些不冷不热的“笑话”,不仅不能活跃气氛减缓阅读疲劳,反而让人摸不到头脑——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些部分应该砍去。或许是因为成文时间太短的缘故,加之作者的文字功底一般,看完总感觉有些食之无味。物理学的美丽,小小的一本科普书,当然连冰山的一角都不能够揭露。希望让读者仅仅凭借洛伦兹变换就爱上物理,结果尚未可知。但自然科学浑然天成的简洁、优美却真的可以赢得足够的尊重。通过科普,可以有更多的人发现并体验这种魅力,也算是科普的意义了。小时候看基地、基地与帝国,亢奋的晚上睡不着觉,躺在床上勾勒另一个世界的形状,梦想能够写出科幻小说,描摹幻想的天地。后来想象力逐渐干涸了,就把目光放在周围的人群,希望能写出最普通的故事,普通却真实的人生。看过万物简史以后,想法又变了,科普作家更酷一些。科学也许的确是精英的领域,但其魅力却理应征服所有人。stare at god,这是人类一直在做的事。如果可以,我很想讲一讲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故事,地球科学真的很有趣~

现代物理学扫盲丛书

这本书总的来说写的还是可以的,但是作者为了通俗易懂,加了很多对话的成分,有点多余了。现代物理学的很多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作者尝试把基本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表述比较精炼。推荐大家读一读,有些章节实在难懂,跳过去就成了。

不想当科盲

用“淋漓尽致、畅快”来形容我一天多读完的感受。去年读完好评如潮的《三体1》之后,觉得有必要补补自身贫乏的科普知识,毕竟后面还有更精彩的三体2和3,于是到图书馆借了《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虽然这两本书也是科学著作,作者霍金这个名号也足够响亮,在中文版的简介中你还能看到《时间简史》的全球销量多少、被翻译成40种文字...可是,在我这种科学知识低水平的读者翻了一下之后,还是无法认真读完,感觉它并不那么科普,尽管书中大把彩图(个人认为这对科普书籍来说非常必要、关键),最后草草了之,依然是个科盲。但是这本《时间的形状》实实在在是一本科普书,你看作者敢在前言说“我可以保证,这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最近距离接触科学的真相。”看到“真相”两字,我会很怀疑这是一种夸张说法,进而带着怀疑的心态瞧瞧书中内容是不是这么神奇。果然,这本书吸引我一口气读下来,在作者笔下那些艰深的物理定律、知识都结合图片轻轻松松地表述出来了,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实在理解不了就再多读一两遍。显然,最终“科学的真相”我不可能接触得到,但是关于相对论等内容完全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使我一次次惊叹,这种感觉跟读着《三体3》那种奇妙感受很类似,所以昨天同学还疑问我怎么看着手上的kindle却笑得那么“猥琐”(我的笑容应该没这么恐怖)...没办法,有人这么善于将宇宙中这么奇妙、华丽的规律、现象解说给你听,没理由无动于衷,心里那句“天啊,这样都行?!”是一直在喊着,这也是在读《三体》时经常会发出的声音。一直提起刘慈欣的《三体》(其实本书作者也提了好几次,他是“磁铁”来的),这里不得不反省一下,三体3部曲被我读得可真是业余,因为我太科盲了,虽然读的过程频频惊叹宇宙美妙,却不知关于宇宙规律那些最基本的“为什么”。现在被《时间的形状》科普了一点点,再去回味《三体》应该有底气一点了。这篇评书就说“我愿意将《时间的形状》比拟为《三体》的某本‘参考读物’”(via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72929/)。如果我是科盲,以后还怎么读科幻小说呢?感觉我自己很幸运,刚读过《三体》马上又有《时间的形状》这本好书读,我的确是被《三体》和《时间的形状》震撼到了,所以读玩《三体》,我就想到以后要让我的儿子也读优秀的科幻作品;读完《时间的形状》,我就觉得这书以后也可以作为儿子的科普入门。哈,想多了...另外,和《三体1》一样,本书在正文中穿插了“第六章·红.色.革.命”讲相对论在中国的故事,让你去看看那段荒诞的历史(这叫结合XX基本国情?)。最后,你知道吗,作者在后记中说的这段话,我如何能不敬佩他呢?!“我写书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因此,我跟出版社约定,这本书我不取一分钱版税,所有我该得的版税全部由出版社代为用作宣传推广费用,我非常乐意为所有的读者免费打工42天。”再最后,有个问题:为啥这书的名字叫“时间的形状”,作者在书中后部分可是着重强调了“时空”这个概念不应分解成时间+空间。

另一种方式让你了解科学

之前在果壳上浏览,无意间看到这本书。读了第一章就一个感觉,这个作者太有才了。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每当看到学校里那些厚厚的,充斥着各种定理定律的大部头们,都觉得苦不堪言。因为,在试图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书简直就是天书,各种的证明,各种绕口的读都读不通句子,更别提理解记忆了。我曾经读过霍金教授的《时间简史》的译文版,这也是一本有趣的书,但是他是建立在阅读者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的条件上。书中的很多物理定理定律的使用并未给出说明,仍旧让人有一定的晦涩的感觉。但这本书完全不同,有趣的语言,易于理解的例子,还有对于在相对论历史上各位名人的介绍。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牛顿的炼金术士身份的简绍及模拟牛顿大神给学生上课那一段,及其的有趣且易懂。加之书中很多流行用语,很多生动的比喻表述。只要你有初中水平,只要你有初级阅读能力,这本书就可以让你认识到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记得高中毕业,我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就是不用学物理。高中三年,物理很难,有木有!!!上了大学,基础课大学物理还是挂掉了,伤不起啊!!但是,这本书却改观了我对物理的看法,让我对这个学科有了向往之情。因此,我及其建议各大初高中将这本书列为必读的课外书籍,不要老是逼我们读一些什么翻译的各种不懂的外国名著和各种不能理解的诗歌了。让我们在阅读中爱上物理,爱上科学。

相对论对文傻也是有用的!

我承认《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这本书最初引起我的兴趣,是《后记》里的一句话:“这本书我不取一分钱版税,所有我该得的版税全部由出版社代为用作宣传推广费用,我非常乐意为所有的读者免费打工42天。”据我的经验,这种情形一般出现,是在诗人出版诗集,或是给家里长辈整理遗著的状况下。然而看书名,似乎不太可能是诗集,爱因斯坦也没听说过跟一个在上海的中国人有何瓜葛。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作者迫切希望与任意读者分享他的知识或文字。能让一个写作者有此激情的因素,只有两个:智慧或美。看完本书我才发现,我并不是作者心目中的最佳读者。他最希望感染的,无疑是那些有可能爱上物理,进而走上物理之路的大好青年。而我是已经被方舟子及其粉丝判断为“文傻”的文艺中年,据说我辈的存在还影响了中国社会进步(据中青报调查)……这种尴尬的状况无疑会影响我评论的有效性,更何况我确乎是一个科盲,我也不知道作者写的这些东西对不对……好在书名副题里有“史话”两个字,科学史也是史,说到史我总还是有点发言权的,虽然我也不是学历史的。作为我已经被这本书感染的例证,请允许我模仿爱因斯坦的口吻说上几句:一本书好不好,取决于它的参照物为何。比如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研究中国文学,随便逮着作家就能吹得天花乱坠,因为他不熟悉整个中国文学的背景,尤其是现当代文学。用汉学界的行话来说,这个作家是不是个“大土豆”,了解整个谱系的人是很清楚的,就不敢说过头话。但如果只精读过这么一个作家,论文也只写这么一个作家,难免现代性呀都市性一通乱捧。乍一听觉得,哎呀,这么伟大的作家我们怎么都不了解。其实如果不是政治原因,哪有那么大的遗珠等着你去挖。扯远了,再说一遍:一本书好不好,取决于它的参照物为何。参照物的选定,当然跟写作质量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跟主题有关,跟写法也有关。选定参照物不仅能帮你判定书的好坏,也能帮助你尽快进入该书的语境,让你读过一本本书勾连起来,而不是东一本西一本地乱放在脑子里的书架上。作者自称是“磁粉”,那我们就把刘慈欣的《三体》列为第一个参照物。我仿佛听见作者在抱拳说“愧不敢当”,当然,在小说的想象力、叙事节奏以及结构能力方面,两者的确不可同日而语。我想指出的,只是有关相对论、多维空间、弦理论等物理学知识的演绎方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体》将知识夹在叙事当中,更恢宏也更抓人,而《时间的形状》无疑更系统,知识的来源也描述得更完整。我愿意将《时间的形状》比拟为《三体》的某本“参考读物”,正如你一边读《哈利•波特》,一边去读《霍格沃茨,一段校史》或《神奇动物在哪里》一样。第二个参照物是人见人爱的《生活大爆炸》。要知道《时间的形状》讲到的最后那个超弦理论,正是谢耳朵痴迷不已并发誓要凭此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个东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当潘妮和莱纳德还在一起时,两人滚完床单后,潘妮饶有兴趣地问:“到底谢耳朵整天在干些什么?”可怜的莱纳德,书呆子不懂得敷衍无知的爱人,他就会认认真真地从——当然不是谢耳朵开口便是的古希腊——伟大的艾萨克•牛顿讲起,重点会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他的同行们。不过你知道,滚完床单很累的,潘妮不久就睡着了。体贴的书呆情人多半会找一本普及读物放在他的高中女孩床头。唔,如果《时间的形状》有英译本,他真的可以考虑去亚马逊订购一本。或许你永远也猜不到我列出的第三个参照物是什么。先来看一段狗腿文字:“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这段话可以用来夸《时间的形状》,大致不差。事实上,这段话是天涯网友给一个叫“当年明月”的人的颂歌。就文字而言,我给《时间的形状》打分远远超过《明朝那些事儿》。且慢拍砖,这不是因为我自己也搞历史写作,同行相轻,而是基于我对历史与科学普及写作的不同认识。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基本忠于史实,但在叙述中使用了过多的现代语词与现代概念,“那种简约化的对接,固然引人入胜,却也会示人歧途,让人忽略历史演变的细微处。而且我越来越相信,历史的本相,就在众多琐碎而杂乱的细节之中,一以贯之的历史,过度阐释的历史,虽然可惊可叹,但也予人靠不住的感觉”。这是我2007年一篇评论中的看法,现在我仍然坚持。《时间的形状》文字非常活泼,有讲课,有破案,也有叙史(相对论在中国那一段),叙述中更是充满了对话体与小调侃,但这一切都是附着物,都不影响史实与推论的严谨:科学追求简洁而优美,历史则立足于人与事的复杂性,因此科学史的普及化写作,尽可以在叙述的花哨俏皮上出尽一切法宝,也不太会影响知识本身的严谨。历史写作则不同,通俗化现实化一旦过头,跟历史本身的联接就岌岌可危,比如,当你把曹操比成CEO,读者也就直接将他想象成一个现代社会的CEO,问题是,现代职业经理人的政治、伦理、社会观念,都跟东汉差得天遥地远,用CEO思维去套魏武帝,除了亲切有趣,对于理解历史,坏处大于好处。好了,三个参照物列完。我们大致可以判定《时间的形状》这本书的位置与属性了。1、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而且是从常识出发,专业术语解释非常清楚,只要你喜欢《三体》或《生活大爆炸》,即使你是像我这样一个初高中物理都忘得七七八八的资深文傻,也能看得兴致盎然。2、 虽然作者自谦说这甚至不是一本严谨的科普著作,只是一本茶余话后的闲书。但我觉得它的严谨性还是有所保障,至少书里的知识点都给了出处,不信你就去追查,查出漏洞来,咱们再一起扁作者。3、 这是一本很必要的书。有谁不知道相对论呢?不过我们只是接受书本上给出的“常识”:相对论伟大,爱因斯坦因相对论而伟大。问题是何以伟大?我一直在研究1905年的中国精神生活。那一年的中国,我不敢说肯定没人,但知道这一年有一个叫爱因斯坦的瑞士青年连续发表了石破天惊的五篇论文者,肯定无限接近于零。可是知识一旦诞生,世界一旦混一,对接的速度非常之快,1922年,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就打算邀请爱因斯坦来校演讲么?这位伟人不就影响了周培源与魏嗣銮两位中国青年么?一个世纪后,我想,让相对论的初步知识,成为中国社会高中学历以上者真正的“常识”,应该不算奢望。最后我想说,对于我这样的文傻,相对论的常识也有触类旁通的意义。在2011年,我刚刚完成了一本讲辛亥的书。我写的所有人、事,基本都局限在从武昌起义到清帝逊位,那短短的120天中。对于其间的每个人来说,这段时间的意义并不一样。有人已经活在新的国里,有人还在旧国度里浮沉。这样去套相对论也许有些可笑,但对于一颗正在思考叙事与时间关系的大脑来说,谁说爱因斯坦就一定帮不上我这个文傻的忙呢?

让我们慢慢拨开相对论的外衣吧

刚拿到书的时候心理期望比较高,但是本书还没有完全达到我的期望。我本身对于物理还是比较爱好的。汪总的《时间的形状》让我对于相对论的认识清晰了不少,可是我现在还不认为我理解了相对论。过多的公式确实是限制读者阅读的很大的障碍。我可以理解汪总希望能将整个故事叙述的更加完整有条理的心情。可是《时间的形状》作为一本让大众普及知识的书这么多公式对于心理的压力很大。《形状》并不是一本课本,我真的没有心情去仔细阅读各个公式是如何推导,他们的意义如何。——看到公式我首先就会跳过去,我绝对不会去细看公式。另外我在读书的时候书本给我一种感觉是汪总写书的时候是从作者的角度来写这本书的。我觉得作为 一本科学普及的大众读物从读者角度来写,让读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读书更容易让读者理解书本的内容。----------------------------------------------------------------------总结小建议:1将公式单独列出来作为Tips作为每章节后的一种延伸阅读单独放出来而不要放在正文里。2是不是以读者的口吻写。----------------------------------------------------------------------另外,我现在在想一个问题。希望能和大家讨论绝对时间的概念。 首先我现在在想我们对于时间的定义。比如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我们把一天分为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以上是我们对于时间的定义,然而我们平时虽然在说时间理解的确实一种生物意义上的时间——比如我一秒钟可以呼吸一次,心跳70下。我们把一种生理上的“绝对时间”返回作为了时间的定义(可能我们还是对时间有一种心理上的绝对的定义,但我不知道我们是如何定义它的绝对尺度的。)。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因为我还不认为我真正理解了相对论。可能还没读懂——准备再读一遍。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还是一本你会有所收获的好书。因为你可以看到很多的图示,读到很具有亲和力的文字。你会对于相对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果你没读懂也没关系,和我一样慢慢读,再读一遍,会有点新想法的。哦!~——我们爱科学PS:还想去看看汪总推荐的其他的东东啊~~《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三体》、《银河英雄传说》

悲剧了

这不行啊这书,口水多的叫人发指,非常影响阅读,虽然作者可能是为了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调侃手段去表现当年那风起云涌气壮山河的物理界史话,但是这充斥着脑残、基佬、不着边际的小故事里边透露的都是作者对读者们智商的无尽的鄙视啊鄙视!!——作者你骗稿费也不要这么低端好吧...

这就像我赤裸奔跑的快感

知道这本书是在「哪些书你看之前以为很枯燥,结果一看却欲罢不能的?」小组。说实话,在图书馆借本书之前我对书中所写内容是完全不了解,纯粹奔着别人的推荐去的。好在翻开书页迎来的是风趣智慧的金光。我讨厌历史。这种讨厌延续自初中高中时期对历史课本的讨厌,因为从小接受到的史学信息一概是官方、冗长、无趣以及要记忆。但这本关于相对论史的“博人一笑”的闲书却紧跟《明朝那些事》、《坐天下很累》幽默风趣不失客观实在的脚步,为我们演绎了不同于传统的宇宙的奇妙风姿。别看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情节跌宕起伏(真的有情节啊,作者就是在讲一个一高潮迭起的故事),其实信息量大得吓人。像什么希尔伯特空间啊,什么宇宙常数啦,即使作者教会我们如何像他一样简易地去描述,大概泡妞也无法如作者愿了。什么,你说你看到泡妞二字了?没错本书不单讲相对论史,还教我们怎么摆脱单身!不要犹豫了,错过可惜!回到正题,虽然所以这些信息都是可以把脑袋撑破的,但好在全都经过作者自己的理解与加工,使得没有智商的我吸收起来也豪不费力。也是这点让我好佩服作者。其实如果有小说爱好者,这本书也是值得推荐的。它不单像一本小说,推荐科幻小说《三体》还教我们如何辨认伪穿越小说。当然,可能就有人要问了,主角无敌流作者yy流小说不好看吗,为什么非要追根究底看是不是伪穿越呢。我首先肯定回答,好看。就我关注的网络小说写手三少、番茄来说(好多作者都被我抛弃了,什么跳舞啊月关啊土豆啊等),他们的小说就是为了伪穿越才穿越的,他们就是想说,伪穿越才能在其它地方绕回来,不然坑太大填不掉作者就被埋了。三少说他想写一本主角无敌流的小说,突破下自己,我能吐槽说你的主角无敌好多年了吗。虽然这样很爽,但我保证再爽的文也没看这本书爽。呵呵,我当然没有高潮。借用后记的几句话,「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在我老得快要死掉的时候,收到几张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的信或者卡片或者电子邮件什么的任何东西,上面说: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您写的一本好像书科普类的书,虽然名字和内容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我记得我当年看完以后就毅然决定投身物理学,以至于有今天的一点点小成就,非常感谢您,祝您老一路走好」,我肯定成为不了科学家,但在您弥留之际,我会寄来我当年的欣喜:裸照一张。这种赤裸追逐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最后,「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观」。

关于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一些相关阅读

简要说下吧,这本书1~8章是讲相对论的,第八章光锥挺喜欢的,第九章量子力学,第十章引入了弦理论。首先,关于相对论部分呢,由于是史话性质的,并且是科普类的,那就是科普写作的一般模式了,没有什么公式推导,作者直接给出相对论的最终公式,然后在公式的基础上讲了些公式能够推导出什么有趣的结论。由于最近在看科学元典的那本《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所以这本书相对论的部分,就觉得太科普了,有点简单,毕竟是理科的东西,没有公式推导,自己不算一遍的话,是很难深刻理解公式中所隐藏奥秘的。不过就以科普书来说的画,如果你只是作为了解的话,这本书的对于相对论的普及讲解倒是做得不错!对于第九章量子力学的话,建议读者直接看曹天元的那本《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目前本人见到科普写作里面写的最好的一本之一了,不单单科普那么简单,作者讲的很深入,但是读者不会感到有任何的阅读困难的,这就是作者的功力问题了!对于第十章会涉及到弦理论,读者可以去看下布莱恩·格林的一部书《宇宙的琴弦》,如果你想更省事的话,可以去看根据这本书改编的一部纪录片,PBS的《优雅的宇宙》,主讲弦理论,目前看到的关于弦理论最好的纪录片了!第七章前面一点时空的速度分解,可以看看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那本书里面有个例子,觉得比本书的好一些。另外推荐一本《20世纪的物理学》,这本书各大电商已经找不到货了,但是网上有电子版,此书相对论那一章也讲得很好,算是对相对论各个知识点的一个再深化解读,另外整个这本书也是一本五星级好书,对20世纪新物理的各个方面,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还有就是伽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里面的相关介绍,这本书很好。再者费曼的《费曼讲物理-相对论 : 相对论》,费曼这部书能更加深入一些,看读者自己的需要吧。好啦,就这些了,如果读者没有什么理科基础的话,想了解相对论,这本书是你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平时这一类就看的比较多的话,这本倒就没有买的必要了~~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你相对论科普类的读的差不多了,想更好的了解下相对论的话,还是应该首先读科学元典的那本,里面没有什么知识难点,但是讲解就系统的多了,毕竟是爱因斯坦本人的书。耶鲁大学有个基础物理的公开课,里面有一节是讲洛伦兹变换的,一节课基本上可以搞定狭义相对论的所有公式了,至于相对论的哲学部分,要看读者自己的理解了。

简洁之美

读此书,像听一场精彩讲座。当然不敢说自己就此看懂了相对论,但至少不再畏惧它的艰深。或者说,作者引领我,一览相对论之脉络,让我触及它的简洁、深刻与状美。上帝喜欢简单。物理学家们勾画的意象多么迷人——天体引起时空扭曲、光是弯曲的、万物在所有维度中的总速恒为光速、运动中的物体长度与质量都会改变、引力与加速度等效、黑洞与虫洞、十一维的宇宙、弦、玻色子。。。一场接着一场盛大的思维游戏,让人感动的不是宇宙的神秘复杂,而是隐藏在一切神秘、复杂的现象背后,答案竟然如此简单。越简单的,越接近真实。现在我迫切的想看到霍金的赌局揭晓。2019年,万物理论真的会被破解吗?

期望

——简短标题也许不能表达我真诚的期盼。牛顿和爱因斯坦——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后者大胆反对了前者提出的理论,包括“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等。而在此书中,作者以轻松愉快的故事,来简述其中的恩恩怨怨,並简述复杂难明的相对论。也许,这不是一本书,更像好莱坞大荧幕上的纪录片,记录着上百年来的科学界的史事。我期望着用这本书来说服文科的同学们——物理不是像他们想象般繁琐,这本书没有公式,没有图标,没有漫画。但是我相信人人都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感觉到作者对物理的热爱。我很期待能够一睹此书的风采。我相信虽然此书没有《时间简史》般揭露了宇宙的真理,没有《相对论》般颠覆物理界,但此书的精彩相信是前者比不上的。在此,客套话不再说了,我只是想深刻的表示此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这是本更加适当的科普读物

看完该书导致我回去重新翻了下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么.就其易读性趣味性来说该书无疑是最合适的一本.科学性一点也不比时间简史差.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真髓.使常人可以简单形象的了解那些微观和宏观的原理和现象.

比《上帝掷骰子吗?》好,逻辑架构清晰,语言通俗幽默,抒情合理

看到晚上2点半,两个晚上看完,欲罢不能啊。感觉比《上帝掷骰子吗?》好看,反正很多在《上帝掷骰子吗?》中不太明白的概念,看来这本书后就明白了。了解了很多《星际穿越》中的提到的知识,比如在引力越强的地方时间越慢,奇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寻找一个常数来解爱因斯坦的方程后才能拯救人类。作者从光的速度不变这一定律,讲解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大爆炸、黑洞、时间穿越、星际旅行、虫洞、超弦理论等知识,逻辑架构清晰,语言通俗幽默,抒情合理(《上帝掷骰子吗?》中的抒情有些过了),强烈推荐阅读!

有感~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可以说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正儿八经的科普著作了。虽然它看上去的确不那么正儿八经。今天终于把它看完了。很多人看见“相对论”这三个字,马上就有一种敬而远之甚至顶礼膜拜的想法,从小我们对相对论就抱有一种误解,相对论看起来很神秘,很深奥,是大科学家理解的东西。包括我给很多人、说万有青年大烩上一些讲者的内容,开始听的津津有趣,一听到汪洁先生的“外星人防御计划”的时候,大呼这是“宣扬神秘主义”、“胡扯”、“忽悠”。很有幸听了汪洁先生的讲座,也在业余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我突然发现看似深邃不可理解的宇宙、时间什么的变得那么近了,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宽广了。在看书的过程中,吸引我的倒不是了解“相对论”的冲动,而是书中字里行间告诉我的“科学有意思”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奥卡姆剃刀原理”,用两句话解决了很多问题,能让我们看清真相,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喜欢用大量的知识去证实或证伪一件事,而有人竟然用“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简短的8个字就去大胆剔除影响我们判断的东西。再如文中的各种有趣实验,佯谬的例子,让我对这本书更加青睐。仿佛小时候在看《十万个为什么》。汪洁先生用了“生命、宇宙以及万事万物的终极答案”的天数去完成这本著作,我却用了不到半个月就把这本书看完了,中间的确有囫囵吞枣的嫌疑在里面,书中有些名词和语句到现在我也没太搞懂,但是这并不妨碍阅读的流畅,一本书下来不说是酣畅漓淋,也算是激动人心了。从没想到自己能跟“相对论”走得如此近,这可以算是一个奇妙的科学体验了吧。从高中讨厌物理选择文科后就与”赛先生“分道扬镳再到如今结识果壳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科学的巨大魅力让我叹为观止。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教科书里那种阴阳怪气的调调,对科学的本来面目反而忘得一干二净了吧。在作者看来,“了解科学知识就跟看美剧、打游戏、健身娱乐一样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能给人带来享受的活动“,我完全赞同这种看法。我相信总有人能看完这本科普启蒙读物后,能够投身于物理学的发展,我真诚希望汪洁先生的愿望能够实现。

果壳粉冲着乌龙汪洁先生来~

弯的?直的?圆的?方的?看了这本书,汪洁告诉你,时间是怎样的。可以让你看到牛顿、爱因斯坦研究科学的面貌,让你了解四维时空,让你明白相对论……科学穿越数百年的时间,这本书同你一起穿越。ps.高三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青睐,得到时间的性状。

好书一本,值得去读!

所有喜欢侃大山的男人都应该必读的书籍:科学不再是那么深奥,理论不再那么苦涩!对我来说有了酒桌上吹牛资本!哈哈“跟随作者,你可以进入爱因斯坦的梦境,坐在牛顿老师的课堂,来到星光实验的现场……最近距离接触科学的真相。”真是如此啊!

活熊取胆汁,熊孩子到底疼不疼?

高中的时候,我自愿成为了文科生,自此与赛先生兵分两路,直到。。。看到生活大爆炸这个美剧。让我又燃起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当这么一本书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觉得扫盲运动终于轮到我了。如同汪洁老师自己说的,“我写书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最大的理想是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做点贡献”。因此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深究书中数学公式过少,语言过于通俗化的问题。作为一个非10的整数倍的人数一起吃饭AA制就算不清的文科生来说,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本书我看懂了,爱因斯坦,已经,不咳嗽了!根据《时间的形状》这本书清晰的脉络,我觉得汪洁老师为我解决了几个人生的重大困惑。请让我一一列举。一,活熊取胆汁,作为熊,到底疼不疼。归真堂活熊取胆的问题,最近被归结为,这个熊,到底难受不难受的问题。如果熊难受,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是无法接受的,如果熊自己也爽,那么人民群众就别没事儿找事儿了。根据归真堂和央视记者的说法,活熊取胆,是不疼的,熊,很爽!“如果你发现一个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要对它进行解释而不得不做很多各种各样的假设,可能不同的解释需要不同的假设,但是记住,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那个需要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根据奥卡姆提到原理,那么很显然,活熊取胆疼是一个需要解释最少的假设。而无论是央视记者还是归真堂的各位,想要证明熊不疼,需要更多的假设和更多的解释。所以,我相信熊孩子们是疼的。二,美剧LOST,为什么Jack在岛上引爆了氢弹,但是却没有改变过去?为了能够让时间回到大西洋815航班在岛上坠毁之前,同时也为了避免Sayid死去,Jack决定相信物理学家Faraday的话,去引爆在70年代岛上的氢弹。Faraday曾经认为引爆核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已经发生的历史是不可能被改变的。不过后来他又决定引爆氢弹的原因,是因为Jack等人,是这个公式中的变量。结果Jack在引爆氢弹之后,不仅他们没有回到815航班坠毁之前,Juliet还惨死井下。这是为什么呢?汪洁老师在解释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之后,引出了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根据莫比乌斯带的设想,人类是可以回到过去改变历史的。但是这又出现了祖母悖论。不过美国物理学家费因曼提出了“多历史说”理论:“当下你做了任何改变历史的事情,世界就会分成两个世界”。这一理论得到了最多物理学家的支持,包括霍金。因此我们看到,在Jack引爆氢弹之后,虽然他们回到了现在的世界,但是却没有回到815航班坠毁之前。与此同时,同样的815航班和那些乘客却在洛杉矶顺利着陆。剧中几位主角根本互相不认识。这就是改变了历史之后,分割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三,德先生和赛先生《时间的形状》第六章叫做红色革命,讲的是相对论和中国的故事。虽然这个可能是最不科普的一章,但在这一章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性的丑恶和民族的悲哀,看到“毛主席教导我们”和“爱因斯坦教导我们”的针锋相对。我们也看到,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如何维护尊严、如何坚持真理。倒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专家基本都是为政府服务的。自打有我以来,生平第一次被问到长大的理想是什么,根据我妈的回忆,我的回答是:“朕”;后来,小学的理想是当爱因斯坦;到了初中,理想变成了当王朔。可以看出来,我的理想是按照从困难到简单的级别排序的,简单概括:分别是民主、科学和文化。白岩松说,我们的社会,要“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如果我们可以把民主看成一种信仰的话。那么科学和文化就是“捍卫常识和建设理性”。如果我们不能捍卫常识和建设理性,赛先生先死了,德先生也肯定没戏。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在一个不捍卫常识,不建设理性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瞎扯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意思是,汪洁老师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谈论科学和理性的机会。在一个每天都谈论房价和股价的国家,我们不可能有诺贝尔奖,我们只能有诺贝尔瓷砖,而且一旦某些人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瓷砖也跟着遭殃。我们只有先谈论起科学,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民族。《时间的形状》让我们先谈论起科学来,即使是美剧里面的科学,即使是《银河系漫游指南》的42。别瞧不起大众文化,看看美剧LOST的知识含量,再看看咱们国家的电视剧,都他妈是穿越的事儿,一下就显示出两个国家的文化素质了。虽然我无法投身物理学,完成汪洁老师的“遗愿”(哎!人在呐!人在呐!),但是若我有孩子,我肯定让他看这本《时间的形状》,让他看生活大爆炸,让他看银河系漫游指南。我相信谈论的力量。

时间的形状,触手可得

在阅读此书之前,想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相对论?在读大学的时候,因为是工科的关系,《高等物理学》教材的最尾巴上讲到了相对论。老师唰唰唰的讲完,看着下面大家一脸的迷茫,无奈的亮出了底牌:“这一部分,属于选修内容,考试不要求……”哈哈,那个时候是真的没听明白相对论是怎么回事,唯一有印象的就是一个“时钟膨胀”了。更没弄明白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一辈子不会有机会与宇宙航行、光速、量子论搭上关系的普通大学生,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相对论呢?这个困惑一直留在我的脑中飘啊飘啊~然后大学毕业了,然后又工作了,然后又念书了,然后……继续困惑着。直到——当当当当,汪洁的这本大作诞生了!刹那间,天地一片通明,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啦。其实这本《时间的形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完全是为了一个物理学的外行,比如我,而创造的。因此,全本书中没有很复杂的公式,没有很抽象的物理学术语,相反,它更像是一部连续剧,从万物混沌世界初开讲起,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领着你一步步跟随着人类的物理发展,见证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没错,确实是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也正是我找到的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普通人,我们之所以要了解相对论,要读一读你手中刚刚翻开的这本书,理由就有一个:你,和我一样,即将见证这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如何摆脱蒙昧状态,从双足行走的灵长目动物逐步进化为具备抽象思维、高度理性的物种,如何开始探究这神奇宇宙的终极奥秘,如何用这些知识来改造我们的世界。而那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在这本书中化身为演员,按照导演(作者)的安排,排着队闪亮登场,各自咏唱出一段那激动人心的乐章,组成了一个华丽的思想歌剧。在这一个多幕剧中,人类像一个好奇的小孩,一点一点的长大,一步一步的走向外部世界,甚至开始触摸到那上帝制定的神秘法则。其实,在上帝造人之处,就给人类赋予了一个特别的礼物:好奇心。正是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东西,引着亚当与夏娃偷尝了禁果;也正是这个小妖精,勾引着为数众多的航海家、冒险者,不惜以生命作为筹码去挑战一个个未知的领地。而相信这个奇特的东西,也会在你,我,普通的人心中蠢蠢欲动,如果你翻开了这本书页的话。这本书会让你透过门缝,一窥宇宙那神奇的秘密,直至洞悉万物背后那简洁却又玄妙的运行规则。实际上,书里头记录下来的,就是和你我一样好奇的人类,在好奇心(当然也可以说成是求知欲)的唆使下,像个探险家一样扬帆远航,使出浑身解数,执着的一步步揭开物理学的封印。甚至我也相信,这本书的读者里头,没准还能再出几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呢。这本书里如此回答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当人类了解相对论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不再发笑,而是开始发慌了”,相对论,也许就是人类认识我们自己、认识宇宙的终极奥秘的一把钥匙。当然,即便是这样神奇的相对论,并不能使得你这个月的工资增加千分之一,也不能让你餐桌上的美味黑椒猪排变重几毫克。然而,它却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对世界的看法从此改变,甚至能让你的胸襟豁然开朗,在赞叹宇宙的精妙与神奇的同时,也能为我们自己,为人类能够理解这些精妙与神奇而感到自豪。而你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引领你轻松的踏入这条历史长河,一览这激动人心的一百年风景的船票,也是坐在沙发里,轻松的观看牛顿、小爱与玻尔,在舞台上争得面红耳赤的戏票。哦,作为一个新千年的人类,如果错过这样一个伟大的理论,错过这一本如此深刻却又轻松的书,我还真要为你可惜哩。快,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魔杖,去亲身经历这一段激动人心的思维之旅吧!

有趣的书!

2013年,读的第一本科普类书。只能说是读完了,还处于“是懂非懂”状态中。从另一角度,认识到这些物理学家们,个个充满超…想像力。回忆起初中的物理老师,讲的那些公式,概念,越解释越不明白。想想,也算是正常现象哈!从此书中,我得到了很多同感,还有一点启发,有机会显摆下!哈哈哈……对于妈妈级的读者,至少还能影响到宝宝们。谢谢汪洁!根据他的推荐,会读读曹天元的大作。

相对论在中国那章完全可以做附录

有些地方多余,很多论述啰嗦,对话体完全可以简单说完非得写成一大段。公式不多,虽然是科普,看此书的人一般水平也不会太差,公式要是再具体点就好了。但总体还是很有意义的阅读!推荐看看量子物理史话。

我的收获

相对论的书也看了几本了(包括大学的物理教材~),每次都觉得有新收获,把相对论搞得差不多明白了,但是每次拿到一本新书又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看新书又会有新收获。这次用三四天的功夫把这本《时间的形状》看完了(在网上看的,最后一章的介绍超弦理论的部分没有看到),感觉收获颇大,阅读过程中也注意了自己的总结,就是害怕读完了过后又忘记了。现在用这篇书评形成一个读书笔记吧,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以后如果又对这些东西陌生了,可以起一个提醒作用。都是我自己的理解,应该会有很多错误。狭义相对论部分:伽利略提出,不能用做力学实验的方法区分所在环境是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统称为“惯性系”。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一切惯性系中,力学规律不变。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上帝不应该偏爱力学定律,因此在一切惯性系中,不应该仅仅是力学规律,而应该是所有物理定律(包括光速)都维持不变。光速虽然也是速度,但和通常理解的速度(如小球运动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点是看本书才有的收获,也是之前一直对光速理解不透彻的一个原因吧),因为光速不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而是描述光这一运动形式(光是震荡的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作者用了一个军训时一排人从1开始报数的比喻,决定报数速度的是人们的反应速度。因此光速和光源的运动情况是无关的,光速是空间对光的振荡的反应速度,因此是一个物理性质,一个物理常数,在所有惯性系中不变,为c。光速不变是狭义相对论的大前提,从它可以推知:1.同时性是相对的,一个惯性系中的同时在另一个惯性系中没有意义;2.运动使时间膨胀,即,使时间变慢,“光子钟实验”;3.运动使空间收缩,运动的长度会收缩;4.运动使质量增大,接近光速时质量趋向于无穷,从而使得光速不可超越。广义相对论部分: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引力场和加速度不可分辨。任何非惯性系都可以看做引力场和惯性系的叠加。引力场使得时空弯曲,“爱因斯坦的圆盘实验”:1.引力场中不同位置,时间的膨胀不同;2.引力场中不同位置,空间收缩不同。这样,任何不受引力之外的物体运动轨迹都是直线。受引力的物体运动之所以不是直线正是因为引力造成了空间弯曲,所以引力是通过将空间进行弯曲来起作用的。这种“空间的弯曲”在空间中传递是需要时间的,传递的速度正是光速,即引力的振荡——引力波。引力来自于质量,质量造成空间弯曲,使得逃离这个空间需要一定的速度下限,该速度下限与造成空间弯曲的实体的质量和半径有关,若半径足够小(小于史瓦西半径)则逃逸速度超过光速,这样的实体就是黑洞,是一个质量和半径之比非常大的实体造成的空间极度弯曲的存在,像是一个洞。黑洞是广义相对论最重要的推论之一。因为宇宙空间是不平坦的(被各种有质量的实体弯曲),因此可能会有两个黑洞连接在一起的情况——虫洞,但这并不能用来进行时空旅行,因为即使从黑洞A掉落后会进入黑洞B,也不能逃离黑洞B,除非在另一头与黑洞A相连的是一个白洞,然而白洞从没被观测到过。广义相对论预测宇宙不可能是稳定的,要么膨胀要么收缩,哈勃观察到宇宙在膨胀(哈勃的另一个贡献是发现了银河系以外的宇宙),而且在加速膨胀,这也说明了宇宙是没有中心的,从任何一个点来看,其余所有点都在加速远离自己。宇宙膨胀算是相对论的一个结论,那么从此推论的话便得到宇宙是从一个点一点点膨胀来的,这就是大爆炸理论,也算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推论吧(?)。时空的概念:爱因斯坦认为,时空不可分,物体在时空中速度恒为c,只不过要分解为在时间中的速度和在空间中的速度。空间中速度越大,时间中速度就越小,因此运动的物体时间会变慢。光子在空间速度为c,时间中为0,因此现在看到的光子仍然和大爆炸时一样,没有变老。说到光子,光的波粒二象性,更应该强调的应该是它的波动性,而不是粒子性,强调粒子性则会引起误解,至少引起了我曾经的误解,这次算是理解的比以前好了些。关键在于光子没有质量,这应该就根本区别与其它的传统概念上的微观粒子了。所以,我更愿意将光理解为“表现出某种粒子性的波”而不是“表现出某种波动性的粒子”。说回时空。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可以同时引起时间弯曲和空间弯曲,这里就可以说成是时空弯曲了,即宇宙的时空是不平坦的。不平坦是否有可能成环呢?貌似提到相对论的一个解允许这种时空闭环的存在。作者这里提到了莫比乌斯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莫比乌斯环作类比,不明白在这个问题上莫比乌斯环比普通的纸环有何特殊之处。莫比乌斯环的特点应该是“只有一个面”和“沿着其运动一圈改变手性”这样的性质,我看不出这和时空闭环有什么关系,此处存疑。时空概念的一个推论就是“光锥”了,将时间作为一个维度,来画任何一个事件的世界线的话,都不可能超出其光锥,因此两件事情要想发生关系,一个必须在另一个的光锥中。简单地说就是,此处的事件要想对(空间上的)远方发生作用,需要时间去传播(最快光速,即光锥的边界),要想对越远的地方产生影响,也就需要越长的时间,因此对于一个空间上距离很远,但时间轴上又距离很近的时空中的一点来说,显然不在此处时空的光锥中,也就不会受到此处时空发生事件的影响,(只能影响到人家的未来,而不能影响到人家的现在)。而后又给出了一个“宇宙终极图景”——所谓果壳中的宇宙,即我们宇宙的过去光锥。这个图景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方就是为什么会有“超大密度引起光锥弯曲”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为什么宇宙的过去光锥是果壳型?不甚理解,作者也没有说。此处存疑。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在三维中理解四维空间的一些办法,“展开面”和“投影”,此处和主题关系不大,但还是很有意思的。最后分别介绍了量子物理和超弦理论。前者因为看过《上帝掷骰子吗》,而且作者只用一章的篇幅介绍,所以没有太多新的收获;后者是我很感兴趣的部分,可惜作者没有全贴出来,也许等有了实体书再补上这一课吧。对了,超弦理论认为,“一切都是空”,物质分到细处是基本粒子——夸克,而夸克是蜷缩在低维的高维的空间,因此一切都是空间,或者说宇宙不是物理的,而是几何的。算是把全书的内容回顾了一遍,除了这些理论的部分,还有很多对经典物理实验和思维实验的描述,都很精彩。这本书是我读过的讲解相对论最清楚、最负责的一本书,作者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好像是说他喜欢的一位科普作者),对读者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非常清楚,这本书解决我对于相对论的疑惑是最多的,虽然我还是没有全部明白,不过真的已经有非常大的收获了。对作者说一声谢谢。虽然难说完美,但绝对值四星半。期待作者的下一本书。PS.另外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机缘巧合地了解了一个概念叫“民科”,挺有意思。。。呵呵。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好书!

全书都很有启发性。很久没有这么愉快的看过一本有关科学的书了。看完之后感觉对相对论比以前清楚多了,而且还激起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进一步的思考。这是一个畅快的阅读经历!最后看到后记的时候感动了。作者是一个有大爱之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相对论,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于发展

本书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科普读物,是非常成功的,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相对论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读此书,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上世纪初那个众多科学大脑激情碰撞的年代,领略到了物理的魅力,有时候甚至都有自己踏入物理研究的冲动。其实这次阅读这本书,已经是第二次了,有些书我放在手机里是舍不得删掉的,这本书就是其中一个,我有时候甚至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在家里的书架里开辟一块天地,放上我认为优秀的科普书,等到我的儿子,女儿长大了,他们会有一天打开着美丽的瑰宝,领略其中魅力。想想这应该是很幸福的事情吧。

相对论,我终于懂你了!

尽管已经过了100多年,但是相对论依旧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我们“迷信”相对论,只因为我们对它仍只是一知半解。现在,是时候让相对论走下神坛了。在读这本《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之前,我正在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和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伽莫夫的这本书,曾经是一大批中国人的科普食粮;他的语言风格远非教科书那般枯燥,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糅合在一起,即使在今天也同样是适合于科普教育的佳作;曹天元的《量子力学史话》,最早是在论坛上的连载,后来汇编成册,下笔看似随意,但是妙语连连,令人拍案叫绝,在他之后,这样的写法被众多人所借鉴。《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正是其一。写一件事,最简单地是平铺直叙,不带感情。尽管有些作家善于以白描手法展现不同的风采,但这显然不是快节奏阅读下读者的首选。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即使是虚构的,即使还带着一点作者的意淫,但是并不妨碍它抓取读者的目光。读这本书,其实就是读一个个故事:当然,它们首先拥有公共的主线,就是相对论的逐步发展;随后,作者就巧妙地将这些故事犹如珍珠般串在这条线上,完成了这串珍珠项链。这种写作的手法,和英国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流浪汉小说颇为相似,而且两者的作用也十分相似:在流浪汉小说中,各种风趣、荒诞的故事,是为主旨服务,对世俗社会阴暗面进行各种讽刺;而在本书中,这些故事则充分发挥了闲笔的作用,故事说完,一些本来费解的概念也就条分缕析,显而易见了。和以往一些介绍相对论的书相比,作者在如何解释相对论上下了功夫。作为物理学的前沿,相对论中有着大量的公式,不仅是让读者头疼,作者也毫不讳言自己对相对论这些公式理解的困难。因此,在本书中作者尽量避免使用公式和进行大量计算,往往直接给出结论。在我看来,这倒是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毕竟,能够理解公式和进行计算的读者,总可以自己完成计算的工作,最多耗去一些时间而已(甚至可以成为打发时间的一个方法),而没有能力自己直接由上而下的推导出公式的读者,也不介意先直接接受结论,以便得到一个连贯的认识,等到感兴趣或者有了一些积累以后,再对这个公式的推导做些思考也不迟。当然,作者也保留了几个重要的公式,例如质能方程E=mc^2等,倒算的上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实践——“如非必要,勿增实体”。但没有公式,并不代表不需要严谨与科学。作为科普作品,如果普及的科学本身就是错的或有问题,那么就是南辕北辙,愈行愈远。从这一点上来说,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东西都不容有失,一切与科学有关的用语都要精心琢磨,尤其是猜想与结论的区别,相关与因果的区别等等。但在本书中,却并不需要担心这一问题,仅从作者弃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离心力”而改用在物理学上解释离心运动的“向心力”这一例就可说明,作者对于科学用语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尽管号称《相对论史话》,但是作者并没有将眼光局限在相对论本身的历史上,而是由相对论的基础——现代科学的诞生开始着笔,洋洋洒洒上万言,直到宇宙的未来蓝图为止。读完这本书,不仅仅是让读者了解了相对论的知识,更多的是给了读者一份科学的精神与对科学的向往,让读者重新建立在相对时空下的全新宇宙观。这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放纵,是让读者从生活、工作甚至生命的枷锁中走出来。有句话叫做“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所直接感知的世界。我们的科学,也并不直接在感知的世界中存在。我们需要思考,需要将感知的世界放进心中,加工、提炼般地思考,才能创造科学。在相对论之前,我们将世界固化在绝对的坐标之上,将时间固化在脱离于空间的另一维上,我们的运动与空间无关,与时间无关。但是相对论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随着我们的运动而运动,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哲学所告诉我们的,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绝对的静止。不妨回想一下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以及那些“答案”。相对论与原子弹真的有关吗?光速是最快的吗?我们真的能够回到过去吗?这些问题,也许你能够在任何一本介绍相对论的书或者教材或者文章中找到回答。但是我们还有别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知道相对论?宇宙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我的建议是:读读这本书,问问你自己的内心。你会找到答案的。

很不错的科普书

看了2遍,好看,易读,很受益。文字一般,也就是通顺的水平,贫嘴的较做作,读起来反而不太舒服。有些地方理论觉得没有讲透,或者不太准确。第六章《红色革命》完全就是败笔,内容与主题关联不是很大,这方面内容明显也不是作者的强项,建议再版时整章删除。想评3星半,没这选项,考虑到第六章,3星吧。

浅显易懂 一语中的

本书文字清新可人,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但道理说得透彻,复杂深刻的科学原理也能用如此语言表达,使人轻松理解,印象深刻!希望作者能延续此文风,写出更多的好作品,让没有机会或没有时间接受过理工科高等教育的读者了解经典理论,作者也尽到了为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等巨人歌功颂德的心力,虽然他们是如此伟大,也不差您这一本书的歌颂,但作者实在是用平易幽默的语言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了巨人是如何伟大,经典是如何经典!

找到了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觉

真的很不错的书!读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障碍,不是专业领域,不太了解这方面专业知识,但它从科普和宏观的角度解释了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原理,仿佛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我童年时的那种好奇心。真的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这种科普书籍,一来是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二来是集思广益,科学家们可以从不同领域的读者的反应得到不同的启示。

中国目前太少这种书

一句话:“这本书我不取一分钱版税,所有我该得的版税全部由出版社代为用作宣传推广费用,我非常乐意为所有的读者免费打工42天。”还有最后的后记中的一句话“中国的希望在于开启民智,而且开启明智在于科普”,比较同意。当然我已经不是可以选择人生方向的年纪了,作为一个高考物理低分的人,居然可以看懂其中的内容,这本书真是不错

的确有趣

很高兴能看到这本物理历史的闲书。虽然自己中学时代是物理学粉丝,物理成绩也不错(化学却很惨了),但到现在很多基本的东西都忘光了,能有这样一本小书重新提起以前的物理兴趣,是件值得怀念的事情。可惜的是,书中提到的很多较“新”的理论和发现(其实也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却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只字不提,我们学的和知道的东西似乎都是上百年前的老东西,无趣而且落后,怪不得那么多人(尤其是文科生)对理科提不起兴趣了,这是我国教育界的不幸啊!

《时间的形状》——最为简洁的解释

我读的那个专业,大学物理中自然会讲到相对论,而碰巧量子力学又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而讲这两门课的老师都是同一人,讲课风格也非常生动。所以我个人对这两门课的印象还算深。相比之下,我觉得相对论比量子力学更好理解,公式也更好推——尤其是狭义相对论。当时上大学物理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关上书,对我们从:你们就从光速不变这个设定出发,把相对论推出来,马上推!当时试了一下,我没推出来,然后翻开书看公式,老师一边讲我一边在下面看,觉得其实狭义相对论并不难理解,公式也非常有亲和力。也许这就是这本书中讲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会大量引入公式来讲解的原因。因为这些公式真的不难,只要有高中物理的知识,基本都能看懂这些公式。虽然霍金说《时间简史》里的每一个物理公式都使书的销量减少一半,但个人觉得公式的好处是简洁直观,具有美感,而且从公式入手理解理论会比纯描述性的文字更能让人理解深刻。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很多东西一看公式就一目了然。此外,作者讲解相对论,没有一上来就从爱因斯坦出发,而是把关于参考系的来龙去脉从伽利略开始一一道来。大学所用的教材和科普书籍差不多是两个风格。教材用语相对简练,公式多,但对物理学发展的整个流程可能会涉及不深,因为教材的着重点是知识和试题而不是物理学史和各种八卦。相比之下,科普书籍就比较侧重八卦和物理学史的来龙去脉,如果是真要深入研究物理学的人,我想两者都是必须要看的。通过这本《时间的形状》,差不多可以完全了解狭义相对论的理论知识。提供光速不变的设定,然后进行推导,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相比之下广义相对论就要难理解一点,可能是公式更加复杂的原因,书中讲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罗列公式,而是采用文字和图像说明的方法。到了讲量子力学的部分,除了一个贝尔不等式,也都是采用文字和图像来描述。书中最后讲到的超弦理论倒是特别有意思,如果把基本粒子看成高维空间在三维空间中的蜷缩,用来解释基本粒子的话,那么量子力学比相对论更难理解的原因也就可以找到了。相对论让我们认识了宏观高速的三维空间(当然那也可以扩展到多维空间),但量子力学相当于直接涉及到多维空间,所以我个人觉得量子力学更加难以理解。但我个人并不认为短时间内就能发现T.O.E。一般来说,理论的发展和实验是密切相关的,实验要么是用来验证理论,要么是用来挑战理论。理论的突破很可能就是为了解释意料之外的实验结果,所以如果理论物理没有特别大的突破,那多半是因为没有离经叛道的实验结果。越往宏观,越往微观,对实验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想要有更多的理论突破,就去做实验吧。从实验中得出意外的结果,然后根据这些结果构造新的理论,是前人一直在做、而后人也按部就班的事情。所以这个世界不是很奇妙么?量子力学可以运用在制造CPU中,而制造出性能更好的CPU,我们就可以创造出更好的实验条件,然后可以越来越往微观的方向做更精确的实验,做更精确的实验又能得到更多意料之外的结果,然后这些意料之外的结果又推动了物理理论的发展。你看,就是这种相互推动的过程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当然,也许艰深的公式不好理解,但科学家在研究科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在研究实验的时候想到的奇妙法子,我相信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应该是通用的。科学是解释我们所处世界的唯一手段吗?不是。解释世界并不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就如你可以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也可以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这样的运动是相对的。同样,如果你想用另外的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也丝毫没有问题,当然要能自圆其说。科学不是解释世界的唯一途径,但科学多半是解释世界、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中,最为简洁的那种。PS:书中提到的多维空间,因为静态纸张的二维平面可能比较难理解,这里推荐一下教你认识四维空间的视频,动态画面可能更好理解一些。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MDIzMzQw.html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3MDI0Nzcy.html

于是世界充满光明

某位文科生表示说到伽利略我只知道望远镜,还有基督教堂的吊灯;爱因斯坦的话相对论? 好吧才知道他老人家比较喜欢叫不变论,其实我以前一直认为他的高智商才更令人向往;至于牛顿爷爷的苹果,第一第二第三什么的,都在上课睡没了。- = ! 真的没想说伽利略和相对论也有关系,如果老师说过那么估计是我课上睡得太死了。第一次觉得说科普文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可读性的,好吧一直觉得说那什么专业术语出现频率过高的会很郁闷他说A=B+C然后我不知道C是什么那么A可想而知,然后又要去别处看,不过这这书却鲜有的从主观表述,以前上课听老师说都是他们云云,现在却以一种说故事的方式出现,很有趣,我从没想过“伽利略:“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众人齐声:“保证完成任务!””这样的伽利略一下子鲜活起来。好吧,这样的书对于某只来说,信息量有点大,难道要很丢脸的承认的要复制黏贴到记事本整理完了继续消化....? ! 嗷嗷! 捂脸以31.5万公里/秒的速度遁走....

非常有诚意的科普书籍

在网上看的这本书,一开始看就被吸引了,两次熬夜把它看完。我以前对相对论是一无所知的事情。但作者这么用心和诙谐的叙事方式,却让我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而且让我对相对论的内容好几次感到震撼,对物理的未来感觉到向往。一本科普书籍能做到这样子还不失趣味,我觉得已经够了。

不如听赵峥的公开课。

看《三体》后,留意到杨早推荐此书,当是《三体》的科普读物吧,且汪洁也是磁粉。汪洁不收版税,用42天赶出此书,难免不够精细且略啰嗦 ,当是激发兴趣的星星之火吧。 不过,如果你有时间,我推荐听北师大赵峥教授的《宇宙》公开课,六十课时。PS:为什么我觉得书里的很多例子像赵教授讲的?

认识真实的相对论

相对论,一直是高深学说的代名词。人们对相对论是又好奇又畏惧。据说有一位记者曾经采访过爱丁顿,问他:“听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懂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吗?”爱丁顿当时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沉思片刻,然后回答:“我在想第三个人是谁?”。相对论的难,从上面的故事就可见一斑了。但是请不要马上妄下定论,毕竟那个时候是一百年之前。而一百年以后的今天,成千上万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掌握相对论,稍有数学基础的小学生都能够懂得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你有还有什么理由说不懂得呢?相对论,如今不再是纸上谈兵了。你也许不知道,相对论已经深深的嵌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是你车的GPS,要是没有相对论,GPS时钟每天就会积累误差,长年累月之后,误差甚至会上大数千米。你可不希望去纽约结果开到了华盛顿去吧。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相对论。相对论数以百计的预言,已经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得到了证实。你也许会说,我有没有接触到学术的最前沿,我为什么需要掌握相对论这样高等的理论呢?的确,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你不需要用到相对论。你买菜不需要用到相对论,你排队用不到相对论,你读书也用不到相对论。但是,学习相对论,并不需要许多时间,顺手拈来,轻轻松松地读上几页。再说,多得点知识,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也绝不是坏事。更有可能将你引上了物理学的道路。等等?你说相对论很轻松?我翻开讲相对论的课本怎么满是数学公式、微分方程。但是,我们业余学习相对论并不需要严谨的数学推理与证明,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语言的描述与直观生动的事例。但是找遍现在的图书,很难找得到这样的精品。但是,《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却是这种难得的精品。书中深入浅出,将原本需要很高知识基础的相对论如同茶余饭后谈话一样,通俗易懂,只需要基本的数学和推理能力就可以了。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争取通俗的同时,我们牺牲一些准确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若要完完全全地掌握相对论,仅靠本书是不行的。根据霍金的讲述,每在书中加入一条公式就会吓跑一半的读者。是的,毕竟我们只需要基本的原理而不是看那些枯燥的公式。这本书不能够作为相对论的课本,但作为想了解物理前沿的人,已经绰绰有余了。在本书中,在讲述原理之前,都会有一两个虚构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往往可以引人入胜,拿起来就放不下。在虚拟的故事中,原理往往得以放大,清晰地得以呈现。另我们耳目一新。这本书,除了讲述相对论以外,还讲到了现在物理学的最前沿,包括令物理学家苦恼已旧的量子力学,还有万物理论候选者的弦理论。令我们看到了现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更令我感动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无私地把版权贡献给出版社以及各位读者。并在果壳网上连载。在今时今日,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无私的举动了。我忠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物理学的启蒙书。翻开这本书,开启你的思维革命吧!

可以添加关于有关史料的出处

整体不错,故事写得很吸引人,不过我建议作者讲的一些故事注明下出处和来源,一方面可供读者扩展阅读另一方面也方便读者辨识真实度,毕竟整个文章框架都是古今人物的交流,所以会有假设成分,有时我分不清作者说的那部分是想象哪部分是史实。比如爱因斯坦做的环球火车谋杀案的梦,我只在这本书见过,可作者的意思好像是真实的。另外红色革命部分也许大部分有理可依,但如果要讲真实故事还是不要把不同人物的故事汇编到一起比较好?另外陈伯达是中科院第一副院长我也没查到撒。毕竟是科普读物,还是要严谨些的不是?

认识真实的相对论

相对论,一直是高深学说的代名词。人们对相对论是又好奇又畏惧。据说有一位记者曾经采访过爱丁顿,问他:“听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懂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吗?”爱丁顿当时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沉思片刻,然后回答:“我在想第三个人是谁?”。相对论的难,从上面的故事就可见一斑了。但是请不要马上妄下定论,毕竟那个时候是一百年之前。而一百年以后的今天,成千上万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掌握相对论,稍有数学基础的小学生都能够懂得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你有还有什么理由说不懂得呢?相对论,如今不再是纸上谈兵了。你也许不知道,相对论已经深深的嵌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是你车的GPS,要是没有相对论,GPS时钟每天就会积累误差,长年累月之后,误差甚至会上大数千米。你可不希望去纽约结果开到了华盛顿去吧。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相对论。相对论数以百计的预言,已经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得到了证实。你也许会说,我有没有接触到学术的最前沿,我为什么需要掌握相对论这样高等的理论呢?的确,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你不需要用到相对论。你买菜不需要用到相对论,你排队用不到相对论,你读书也用不到相对论。但是,学习相对论,并不需要许多时间,顺手拈来,轻轻松松地读上几页。锻炼一下你的思维。再说,多得点知识,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也绝不是坏事。更有可能将你引上了物理学的道路。等等?你说相对论很轻松?我翻开讲相对论的课本怎么满是数学公式、微分方程。但是,我们业余学习相对论并不需要严谨的数学推理与证明,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语言的描述与直观生动的事例。但是找遍现在的图书,很难找得到这样的精品。但是,《时空幻想曲——相对论史话》却是这种难得的精品。书中深入浅出,将原本需要很高知识基础的相对论如同茶余饭后谈话一样,通俗易懂,只需要基本的数学和推理能力就可以了。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争取通俗的同时,我们牺牲一些准确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若要完完全全地掌握相对论,仅靠本书是不行的。根据霍金的讲述,每在书中加入一条公式就会吓跑一半的读者。是的,毕竟我们只需要基本的原理而不是看那些枯燥的公式。这本书不能够作为相对论的课本,但作为想了解物理前沿的人,已经绰绰有余了。在本书中,在讲述原理之前,都会有一两个虚构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往往可以引人入胜,拿起来就放不下。在虚拟的故事中,原理往往得以放大,清晰地得以呈现。另我们耳目一新。这本书,除了讲述相对论以外,还讲到了现在物理学的最前沿,包括令物理学家苦恼已旧的量子力学,还有万物理论候选者的弦理论。令我们看到了现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更令我感动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无私地把版权贡献给出版社以及各位读者。并在果壳网上连载。在今时今日,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无私的举动了。我忠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物理学的启蒙书。翻开这本书,开启你的思维革命吧!

太空中的浪漫

喵,下面这段是根据《时间的形状》这本书里的小例子想到的。如果在茫茫太空中,你坐在宇宙飞船里和另外一个宇宙飞船里擦肩而过,假设你拥有超凡脱俗的心电感应能力,which 足够让你在这短暂的一个瞬间,注意到隔壁那只宇宙飞船里,坐着一个让自己超级心动的人人。这样的故事如果放在日常生活里,大概就是乘坐公交车擦肩而过,然后跳下公车打上出租车追着对方的公车,直到他下车,想想挺浪漫的。现在放在宇宙里,假设最初分开时候的相对速度是0.995c,你跳下宇宙飞船,窜上一辆宇宙飞的,仍然以这个相对速度去追寻也许是你人生中的soulmate的那个人。6年以后你终于追上了此人,可是时间对于他已经过去了60年,于是你抱着他问,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这个大爷摇摇晃晃的看着你,其实他已经老的快不行了,60年前的匆匆一瞥什么的,早忘光了。囧囧囧所以各位,要珍惜现在的幸福,邂逅什么的,都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好缓慢才会有机会。哪怕错过的再久,也有机会重来一次。待到人类生活在茫茫太空的时候,错过了,就真的是错过了,连个回头的机会也没有了。好吧 ,还有一个宇宙萌定律:在宇宙中,“谁去追另外那个人,谁就会变得更年轻,换句话说,谁要是掉头去追另外一个人,就是在向着对方的未来前进”。那么想想宇宙里的小情侣吵架,一人踏上一艘宇宙飞船向着相反的地方飞去,如果他们的相对速度不够快,还有机会再在年龄相差不大的时候重逢,那么先后悔追向对方的那个人(which根据地球文化,是更爱对方的那个人)应该就是在向着对方的未来前进哦。我在未来等你来爱什么的,星星眼。上面啰嗦了半天的这段话在书中P122。扣掉一星因为作者总是插一点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的无厘头在书里,好啰嗦,搞的我需要在一堆笑点里找笑点。。。

每天抽十分钟看书

终于地,如愿地,大学毕业了,可以摆脱那令人厌恶的课本,还有那催人命的考试,以及那怎么也记不住的薛定谔方程。开始工作了,忽然地没书看了,总感觉生活缺了点什么。用手机上天涯看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等待着更新就像等待美剧一样令人着迷。然后就跟到了果壳网,现在终于出实体书了,正计划着哪天去买一本。真的写得很好的一本书,很感谢作者的努力。我会继续支持你的下一本大作。

可叹自己生的太早

恐怕在我有生之年,也看不到世界的终极解释。我依然要带着迷茫离开。对我来说算是入门了,在此之前,我不知时空一体,不知时间旅行的意思,不知弦理论是个啥。我觉得理解世界才是我所有欲望中最大的一个。

思维的放大

作者用非常非常通俗易懂的描述,介绍了相对论的发展史,从中穿插么的各种物理学的解释也是非常的有吸引力的,特别是爱因斯坦的梦境,设计的非常好。特别喜欢其中的各种实验设计介绍,让人大开眼界,基本让我这个类文盲都理解了。希望大家也都多看几遍,一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力挺汪洁!

一口气读完

上学的时候很喜欢物理,但到了大学学习相对论的时候,无论书本还是老师仅仅都只是简简单单的过了一遍公式,让我理解的似是而非的。中学时候还去买了霍金的时间简史,也看得云里雾里的。这几天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么一本相对论的科普读物,毫不犹豫就去购买了kindle的电子书(比豆瓣电子书便宜不少),没想到看得废寝忘食,几近连夜读完,连续几天梦境中也不再是之前见过的梦境了,都是带各种维度的,并恨不得自己发现一套新的物理理论来。我们就需要这样的科普读物,正如作者最后面一部分文字所言,其实非专业人士对很多科学现象是抱有浓厚的兴趣的,但极少有非专业人士来站在这些读者的角度来写书,这就是这么一本让有高中文化水平的读者就能读懂而且爱读的书,且能把连我这个科班出生的人都没有搞懂的相对论写得这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推荐给大家读。

——————

人们对宇宙对世界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对物理从来就没停住过追逐的脚步,在时间沙漠上,人们以前人的脚步为方向,一直沿着脚步走的。可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并没有像常人那样的探寻未知的道路,而是以接近先知的直觉和智慧,在沙漠的大前方——那片从未有人到达过,甚至未曾看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方向标,他的名字已经妇孺皆知了,没错,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可是,那个方向标似乎没有多少人去仔细眺望过,也许是真的离我们太远,也许是方向标上的字实在太小,也许是人们早已把它当成是一种信仰,或是一种未来。科学似乎就是掌握在那几个人手中,从未走向大众化。而现在,就有这么一本书,名字很简单,就叫做《时空幻想曲》。其实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时空与宇宙,我们这些“普通人”从来就没去了解过,也没有说专门就去研究啊怎样的,因为实在是看不懂。也就是看不懂,以至中国很少有像菲利普鲍尔这样的人专门来写给大家看的书,而这本《时空的形状》就是为数不多的这类书。这本书的作者在写时就没有抱有一种严肃的态度,甚至有点想象不到的幽默穿插的其中。没有了严谨的科学名词与用语,也没有了那些在我们眼里乱糟糟的公式,一切都是文字与故事,还有易懂的各种的结论,完完全全占据了整本书。时间本就是永恒的,文学的世界中本就不应该有时间的隔阂,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科学家物理学家,在作者的笔下想一场穿越过时间的宴会那样,统统都聚在一起。不仅如此,那些伤脑细胞的公式定理,就像在宴会上一样,与我们一起开学的畅谈着,一起开心的在科学的前沿领域中游玩。而作者也没有放掉那几个重点的公式定理,一切进行的很有规律,是一个十分开心的宴会。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的上帝,是一个非人格化的上帝,他凌驾在一切这上,生命啊科学啊什么的的终极奥义便是解开这个黑乎乎、阴森森的宇宙的构造过程。而作者在“时空”写得非常好,作者书中写到的:“我们都是生活在低速世界中的生物,我们在空间的三个维度中能到达的速度和光速相比实在是小的可怜这才会让我们产生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想象宇宙中有一种日常生活的速度都是接近光速运动的智慧生物,那么在那些只会生命的概念中,讲不在区分时间和空间,在他们的感觉里面,时间和空间只不过是不同的方向而已,他们看狭义相对论的各种效应都会想我们看太阳的东升西落和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一样平常。”我们都知道,在爱因斯坦之前的人们,普遍认为的就是,当宇宙间没有了物质,就只剩下时间和空间在空洞得运行了。而事实上,没有了物质的宇宙,也就没有了时间,没有了空间。而狭义相对论并不是所谓的离我们十分遥远的,而是离我们很近,只是空间长久的蒙蔽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我们像被放置在莫比乌斯带上,在这个永无尽头的跑道上奔跑着。茫茫的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人我们并不知道,但这个空洞的宇宙创造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就像那个古老的哲学题:没有人类“发现有了变化”,何来时间?时间是否如果没有人类的记录,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了么?书中又对很多我感兴趣的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像那个“时空穿越”这是个在我们眼里十分神奇概念,近几年的穿越剧不少,穿越的办法却是十分单一,不是什么“九星连珠”就是拥有什么道具。我的知识面还不能做出系统的解释,一般的书籍有关时间旅行便是一些什么难懂的概念,而在书中这是一种诙谐的话语去谈论这一假象的科学技术,书中并没有过多的去谈论实现这一技术的,只是基本的一些理论,但是重点写得是时间旅行后的结果和各种各样的事例。像最后举出的那个报社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束。这个事例让我们不禁对这一科技的可行性之类方面发出联想。而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相对论什么,而是我们希望借助相对论对我们知道少之又少的宇宙的一个冰山角作出解释,以满足我们人类特有的求知欲和拥有智慧而不滥用的表现吧。作者便很照顾得少讲或干脆不讲那些费我们脑细胞的内容和公式,而是借助一个又一个典型有趣的小故事来帮助我们去理解相对论,让我们更容易去记住他的内容。也许有些穿插的小语段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但却让我们学习相对论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在与知识共谈时拥有停下来休息的时间。让我们有时间去看看宇宙,看看这个被上帝设计得十分精致、美丽的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生活。在我眼里的世界内,时空就是星星的伴侣,他们依偎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他们在绚丽的宇宙中一起等待着,等待一把打开宇宙之门的钥匙,门后边就是通往上帝与死亡终极意义的道路,而这把钥匙的下落,便藏在那块像密码似的叫做“相对论”的方向标中,看穿就能看到永远。也许这本书不能带你直接走向科技的前沿,不过,跟着书走,你就可以见到那思维所带来的乐趣与知识满足的欣喜。山就在那儿,相对论就在那儿。方向呢?在那本叫做《时空的形状》的书中。

Heros in my heart

大一时,我看到一本叫《heros in my heart》的小册子,集合了北大一个数学系学长在未名发的帖子。里头用年轻人特有的笔触和气息,洋洋洒洒地写了许多数学家的故事。看着这些仿若金庸笔下的一代宗师的传奇,过瘾之余,对原本就喜欢的数学的爱也再上了一个层次。书里前言说,写完之后给一个数学系的学弟看,学弟看完很感动;给一个非数学系的学妹看,学妹说后悔没选数学系。《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以同样愉快的基调将晦涩遥远的相对论介绍给大家。这大概是中国目前唯一本真正只需要高中学历就可以完全看懂并理解相对论的书。虽然书中绝大部分文字都算不上内行地相对论科普读物,但正是因为作者坚持以外行的姿态来理解和阐述,这本书也才会显得如此亲民。果壳网说“我们相信,基于兴趣和专注,人人都能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相信这也是作者这个“外行”想传递给我们的更为重要的信念,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在文末期盼着老年时会有几个大科学家的感激的明信片。相对论在读书时就有学过,但未深入了解。还想得起自己当年只了解狭义相对论部分时对许多问题的质疑,只是那些公式都忘记了。说回这本书,不用说作者用心有趣地介绍相对论的发展过程,不用说狭义相对论中令人记忆犹新的小故事,也不用说广义相对论部分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更加统一和漂亮的真实、解决了人们对狭义相对论的理解中最常出现的四个佯谬,单看最后章节里展开的万物理论,多维空间,以及将身边的一切比作瑰丽的交响乐的激情,就足以感受到作者对科学的炙热的感情。现在每每想起这些超过三维生物的界限的事实,身上的所有细胞都仿佛被激活,不得执剑狂舞一番难以平息。希望各位在阅读这本书时,不仅仅是从中了解人类最前沿的理论,更是能从中地感受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感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裨益和乐趣。

随想

一直对科幻感兴趣,只要跟科幻相关的就会一睹为快。看完《三体》以后,对刘慈欣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又很好奇刘老师怎么知道这么复杂的物理学知识,所以也就对物理产生了好感。接着看同学推荐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真是对这本奇书跪拜了,其实更要跪拜的是里面的一个个科学大咖。看完后于是开始搜集关于相对论、量子物理、时空和玄论等等的书看,我不是去学物理知识的,我是拿这些书当科幻作品看的,哈哈哈!如果我能在中学的时候就能读到这些课外书,那真是幸福死了。我也建议,现在的中学生能够做一些这样的扩散阅读就好了,肯定会对自己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甚至人生观都有很大的影响或改变。言归正传,在搜集我所谓的科幻书的过程中,豆瓣推荐了《时间的形状》,一本关于相对论的科普书。我当然不能放过,入手后看得有点爱不释手,作者就跟我对话似的,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虽然我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看完后更加深了我对相对论的理解。书中有3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第1是关于时空的,就是如果你到宇宙中以接近于光速航行一段时候又回到地球以后,你会发现对你来说可能就几天,但地球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第2是关于利息,在时空旅行之前你在地球上存一笔钱,等回来以后,你就成为千万或者亿万富翁了。第3我想有点哲学了,但是作者没有展开讨论,那就是(大概意思)“我们能看到,都已经是过去,过去决定现在,现在也是未来”。我想,这本书(确切的说不能说这本书,是关于相对论,关于量子物理,关于宇宙等知识的书)带给我的是: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可忽略不计的,而作为个人,在宇宙中更是无足轻重,稍纵即逝。但在我们身边,也在我们身上,每天却为生活、为一些莫名的事情烦恼,争吵,打闹。短短的一生却被这些事情占去了大部分生命,真是不值得,也觉得有点可笑。所以,多读点书,多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宇宙,从容点去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宇宙。

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呃,得对老大(的奖品)说声抱歉!拖了好多天才看到80页……当然一直拖是有原因的,本文末尾会说明。开始吐槽:门槛】开始前注意事项关于本书,作者说并不需要专业知识,我觉得这话不妥。现在看了80页多,我不得不说的废话是,阅读本书,你必须准备以下知识:① 懂认会读汉字如果你常将某伟大科学家的的名字【伽利略】与姓氏【伽利雷】搞混,请不要阅读本书;② 具备基础记忆力不要学我母亲,隔两天就把牛顿记成莱布尼茨,他们虽然是同时代的同行,但之间有巨大的不同呢;③ 能理解数学符号当我写出12+5=17算式时,你必须明白这里的符号“+”与“=”所代表的含义;如果连这个都不懂,请不要阅读本书;如果你确认自己符合以上三条基础条件,恭喜你,你可以阅读本书了,而且,相信会挺爽的。数学】我真有点失望原本听作者意思,本书通俗易懂不会有数学公式,但是||||他说谎||||||只是看到了第25页,就冒出了一个数学式子!虽然我看得懂这个式子就是传说中的自由落体位移-时间方程,相信对于某些没时间细究数学运算的读者,也是一项方便的举措。但这可是欺骗感情耶!有木有!我原以为不会出现数学公式的耶!后面还有洛伦兹变换!还有四维坐标!还有——我知道了,可能是为了满足某些数学生的思考欲吧;哼哼,挑明了,“现代科学是离不开数学语言”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吧?好哇,明明白白是嫌弃那部分憎恶数学憎恶科学的人民群众了呀!!……好吧,个人立场上,不谈数学与逻辑的科普(特别是相对论题材)我是还真不想读……该段只是代表数学的敌人发泄不满而已……个人立场?嗯,很高兴的说……狭义相对论】我们的质能方程以前读过很多相对论的读物,最优秀的当属科学咖啡馆的《相对论时空》;那本书使我知道质能方程E=mc^2推导过程(原来没有用上广义相对论,AA爷太牛了),很遗憾的是,那段推导,没学到偏微分的我,压根没懂=_=。然后,2012年的春天,本书到手开始阅读,给了咱飞一般的感觉。(之前果壳网连载我不追,因为我有实体书收藏癖,特别是好书)展开说,表现简单地说有三点(清点……政治课遗留的陋习||||)1st 网络语言,清新活泼,90后大爱2nd 贴近生活,时代脉搏,栗子特多3rd 小清新与geek通用的排版风格(估计不是作者干的==)说是很难感受的,入手一本吧同学,反正也就一顿M蜀黍快餐的钱^o^剧情】我讨厌剧透党因此,不对内容进行透露。对了补充一下,这书措辞就像一本通俗演义,一般科普用不上剧透这个词对付,它却必须了。照应开头】我为何一拖再拖本人有雷打不动的欠揍习惯:觉得是好书的书,得挑时间精心读,于是就——呃,不说了。读书去。

在科普相对论方面少有的好书

我是最早在天涯看到这个本书的,这本书是我这几年看到最通俗的介绍相对论的文章,很多读者惊呼,如果当时作者是他们的物理老师,他们对物理也会充满兴趣,虽然是一面之词,但是也说明了好的科普文章对于开启民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国要从大国成为强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与德国、日本相差甚远。希望家里有高中生的父母,让孩子看看这本书,有了对物理兴趣,比请家教要强的多。

轻松史话相对论

大概用了2个小时时间看完了连载的前10篇,说说感受吧。首先,看到文章的第一瞬间,当出现了各种人物对话,各种场景的演绎,突然想起多年前读《苏菲的世界》时候,那个在屋前屋后,森林湖边不断地汲取哲学历史知识的小姑娘。那种代入的情境很能抓住人,说得生动有趣,看上去真的是轻轻松松。文章开头的关于相对论的笑话,确实很早就听过,并且自那时起就和吃惊的记者一样,坚信世界上一直都只有3个人懂得相对论,直到后来接触各种相关知识。其次,和《苏菲的世界》一样,情境代入感强,以简单明晰的叙述,配上各种实验配图,更加解说有力(各种潮),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说实话,第一次这么看相对论的历史,感觉有趣,轻松,读起来氛围很好。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去看了,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科普是干什么的?

科普是干什么的?大概在七年前,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江晓原教授来学校讲座,主题是关于时间旅行和科幻电影。这两者都是我所喜欢的,看过的科幻电影很多自不待言,宇宙大爆炸、相对论、虫洞这些东西在阅读中也略有涉及,于是作为哲学系学生,我带着极大的热情去听了这场讲座。江晓原当时讲了些什么已经完全忘记,但是这场讲座下来,我对时间旅行和它的物理学根据,也就是相对论丝毫没有更多的了解,这点却始终记得。我自己并非完全没有阅读物理学的基础,实际上,我在高中时就曾因物理成绩优异而参加过省级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并不理想)。我最终选择入读哲学系,有一半的原因在于当时阅读的关于物理学的著作,尤其是那些大科学家撰写的关于宇宙大爆炸的通俗著作,它们最终都坦承物理学的发展无非是证明了在宇宙发展的因果链条中,量子物理学不是证明了上帝不存在,恰恰相反,它证明了只有上帝才有可能是“第一推动力”。这些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物理学的范畴,只能由哲学才能给出解答,我于是才半推半就地成了文科生。作为文科生来看科普著作,即便是用大白话和小说语体写成的《时间的形状》,书里面的那些试验也足以让我看得如当年听完江晓原的讲座一样,一头雾水。《时间的形状》一书作者希望他的读者能因这本书爱上物理学,最好是从此走上科学道路,成为知名的科学家,我显然不是这样的读者。在“相对论史话”这五个字中,我唯一感兴趣的只是“史话”。遇到书中那些用小说语言写出来的思维实验,看得有趣的就读下去,遇到不理解的则直接略过。这样一路读下来,感慨还是有的,尤其是书中讲到关于相对论在中国所遭遇的那些故事,我相信很多人读到此处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科学成为宗教的附庸固然可悲,如果科学推翻了宗教却与政治搅和在一起,后果简直是可怕。假设我在读完《时间的形状》之后,只是得到了这样一点收获,不知道作者是不是会自认失败?——毕竟他预想的读者应该得到更大的启发。在我看来,科普固然是要普及科学,但是如果读科普的最终目的就只能是爱上科学或者学会科学知识,则恐怕是科普创作中的误区。以《时间的形状》为例,书中大量介绍牛顿定律、伽利略与其他科学家的思维实验、相对论、量子物理等科学知识,毫无疑问都是在普及科学,能真正想通这些东西人只怕还是少数,那么作者的创作是不是徒劳呢?作者用时下通行的语体讲述的那些历史故事,最典型的如上面提到的相对论在中国的发展,隐晦一点的如科学家怎样产生困惑,为什么设计思维实验,怎样设计思维实验,这些附着在科学之上的东西,如果给了读者更深刻的关于人生与思维方式的启发,这算是科普的意外收获吗?假设有读者在读过《时间的形状》之后,和我在读过那套著名的“第一推动力丛书”之后一样去选择哲学而非物理学,这算是作者的荣耀吗?我不是说科普的目标应该是“为人生”,但是科普作者或者科普图书的读者对科普图书的期待视野过于狭窄,在我看来还是有问题的。科普书最终的要推广的,应该是对科学的尊重,这份尊重中有人类思维的最基本原则,如果读者能从这些基本原则出发获得与科学无关的收获,都应该算是作者的荣誉。实际上,我认为科普最应该干的就是这个。如果科普读物最终造成的是《生活大爆炸》中那几位聪明得可爱,傻得也很可爱的科学家,恐怕不是好事——隔着完全距离去看他们的故事固然好玩,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太悲催。如果《时间的形状》的读者只是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相对论,即便他将来真成了很厉害的科学家,却最终沦为极权的帮凶,或者是无趣的呆瓜,只怕也不是什么好事。好在这本书中那些“史话”所负载的信息含量足够化解这种情况。        

趣味横生的相对论科普作品

简介:一本讲述物理学发展的趣味科普书,其中重点介绍相对论,并进行了相关的推导。关 键 字:爱因斯坦 科学 牛顿 时间 相对论 伽利略脉络:本书上部(前五章)和大家一起回顾物理学走过的坎坷历史。在伽利略、牛顿等巨星纷纷谢幕之后,超级巨星爱因斯坦闪亮登场。他就像一位横空出世的大侠,无门无派,但出手即震惊天下,他的绝招就是“相对论”。中间的第六章是一段小说体的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真实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尘封已久,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但真相往往比小说更惊人。最后四章是本书的下部。在下部中,作者将细致地剖析时空的真相,带你领略神奇的四维时空奇景,了解整个宇宙的终极图景,再回到原子的深处见识不可思议的微观世界,最后看一看当下物理学的最新进展——万物理论。第一章 不得不说的废话: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用来解释原子弹的理论,而不是制造原子弹的理论,对于人们对相对论的普遍误解,霍金在《果壳中德宇宙》中指出:把原子弹归咎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如同把飞机失事的责任归咎于牛顿的万有引力一样。2、必须了解的四个概念: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和伪科学的量尺:所有科学定律都是永远无法被“证实”的。奥卡姆剃刀原理——科学需要什么样的假设: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需要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思维实验——在大脑中运行的实验佯谬——乍一看肯定是不对的,但没想到确是真的(例如:辛普森佯谬)第二章 伽利略和牛顿的世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任何惯性系中,力学规律保持不变。(惯性系: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统称)第三章 光的速度菲索的旋转齿轮法测量光速迈克耳逊-莫雷实验(MM实验)第四章 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重点)基本原理:(1)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  (2)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是与惯性系无关的常数。洛仑兹坐标变换:  X=γ(x-ut)  Y=y  Z=z  T=γ(t-ux/c^2)由洛仑兹变换公式可推导以下三个效应:速度变换:  V(x)=(v(x)-u)/(1-v(x)u/c^2)  V(y)=v(y)/(γ(1-v(x)u/c^2))  V(z)=v(z)/(γ(1-v(x)u/c^2))尺缩效应:△L=△l/γ或dL=dl/γ钟慢效应:△t=γ△τ或dt=dτ/γ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质速公式:m = mo/√[1 - (v/c)^2]再根据动能公式推导出质能公式:E=MC^2第五章 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包含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中,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等效原理而建立。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爱因斯坦-罗森塔尔桥:虫洞第六章 红色革命第七章 时空那点事这个宇宙中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在思维时空中)都是光速C*(比如光年,小时候可能认为是时间单位,长大后懂得多一点认为是距离单位,现在应该明白是时空单位。宇宙空间因为时空的不平坦,所以无法用公里来定义距离,就像海上要用海里来定义距离,因为地球是圆的,海上的直线其实是根圆弧线)靠谱的时间旅行:时空被弯曲成莫比乌斯带的形状。第八章 再谈思维时空宇宙中德任何事情都只能影响它将来光锥内的物体,凡是在事情将来光锥外的物体不会受该事情的任何影响。果壳中的宇宙第九章 上帝的判决万物理论第十章 宇宙是一首交响乐超弦理论收获:爱因斯坦:“宇宙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在于它居然能被人理解。”

终于等来了

早几个月前就在天涯上看到作者的连载贴了,作者ID叫subdesigner。帖子是随手打开的,一开始看到作者在前言中说物理学历史的精彩程度跟战争史和好莱坞悬疑大片不相上下,我还真怀疑是作者故弄玄虚,但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令我很是喜欢,忍不住看了下去,没想到还真看得入了迷。我原本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有科学精神的人,因为本人从来不相信什么求神拜佛的迷信和血型星座这类玄学,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自己距离真正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还差了很远。比如作者在正文一开始提到的波普尔的证伪说,乍一看感到违背常理呀,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是有道理,我想我现在更可以底气十足地对深信星座之说的童鞋们说:停止吧,这真的不是什么科学,因为根本无法“证伪”!奥卡姆剃刀原理、思维时间和佯谬也都是头一回听说,原来科学界有这么多有趣的概念。对于相对论和物理科学史方面的收获自不必说,曾经令我想也不敢想的相对论已经解开了她的神秘面纱,亲近了许多。更令我喜爱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我自认为笑点不低,可看帖的时候却经常被逗得嘿嘿傻笑。我猜想作者在生活中一定是个十分会逗趣和自嘲,一开口就必定成为快乐焦点的那种人。在帖子里,一个个科学历史人物都活了过来,并且都变成了优秀的喜剧演员,真是太可爱了!我最喜欢的一段是介绍小爱(就是爱因斯坦)出场的那一段,我记得当时连看了好几遍,边看边傻呵呵地笑,浑身抖动,引来了老公奇怪的目光。但作者并不只是会搞笑,帖子连载到后面还提到了相对论在中国WG的那段历史,那一定是一段沉重的故事,很想知道,不过帖子只展示了一点点,完整的肯定在书里了。难得写书评,在豆瓣的处女书评就献给这本书了,很开心:)

文科救星,入门基础

作者自我简介写的是最大的理想是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做点贡献。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在老得快要死掉的时候,收到几张全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来信或者卡片或者电子邮件之类的任何东西,上面写到: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您写的一本好像是科普的书,虽然名字和内容现在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当年我看完以后就毅然投身物理学了,以至于有今天这样的一点点小成就,非常感谢您,祝您老一路走好。 所以我想如果这个理想有一天真的实现,那么跟这本书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一 这本书确实好懂,时间简史出版的时候也被评论是通熟易懂,两本书都是从伽利略那个时期慢慢推演到相对论的产生和以后。但就知识面广度来说,这本书虽然没有时间简史涉及的多,但是足以满足想要了解相对论的心。二 如果你还对分文理科犹豫不决,读这本书是你最好的好选择前五章只能让我无限怀念的高中上物理课的情景最后三章是我最喜欢的,解决了我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些不明确的地方,非常的好懂,还有TBBT开头的解说现在我已经清楚的不能再清楚了~四维正方体也非常诡异的想象出来了。。唯一一不足的就是在量子力学这方面写的很少,强烈希望作者也能用这种有趣的文风把量子力学也清楚的展现出来。 最后我这个伪宇宙学迷想吼一句:如果这本书能早几年出来我高中物理也不至于这副模样,摔!

没有质量的物体能产生速度吗?

   本人大三文科学生,日前在调剂学习状态时阅读了汪洁的《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时对于第90页(第四章:爱因斯坦和侠义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还记得牛顿第二定律吗?物体的加速度和受到的里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通俗的讲,就是你要把一个物体推得运动起来,物体质量越大你要用到的力就越大,想想看,质速公式告诉我们,物体的速度越大,则质量越大,那么要推动它加速度的力就越大,水涨船高,速度无限接近光速,质量也会逐渐变得无穷大,那么显然要推动它继续的力也必须变的无穷大,对不起,无穷大的力是不存在的,谁也不可能创造无穷大的力,你就是把全宇宙的能量都集中起来,那也比无穷大还小。这就证明了没有任何有质量的运动能达到光速,达到都不能,别说超过了。那光本身呢?光没有质量,所以它能达到光速,同时也说明了光必须以光速运动的形式存在,它就不存在了。”   对于这最后一句无法理解(以我目前的仅有的了解),有这么几个疑惑:   1、 光、电这一类的物质的的确确没有质量吗?光、电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所体现的物质没有质量吗?还是我们现有的条件无法测量?   2、没有质量的物体能产生速度吗?   ……   诸如此类问题万莫见笑,希望有人能不吝提供给我一些解惑的资料,为谢!

好书好书

爱因斯坦曾大致表达过这么一个意思,如果你能把一个事物给三岁小孩子讲明白了,才能说你是真正的理解这个东西了。相对论一提起来,很多人都觉得高深莫测,非常人可以懂也。在我内心里,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没有东西是不能被理解的,很多富有真理性的东西都是很简单的。很多时候,它的发现过程很难,导致我们在理解它的时候就很难。 乌龙院先生的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谨的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相对论。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时空观。很大程度上,作者丰富了我的知识。。比如说里面提到的剃须刀原理,可证伪性等等。这些东西对我毫无疑问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希望大家能多看看这本书。相信你会收获很多的。个人认为,本书适合读者: 初中毕业生即可。 不分文理,不论老少。 只要你对相对论感兴趣,就可以读懂。

触摸时间的形状,了解真实的相对论

物理是一门神奇的学科,物理的发展史充满着跌宕起伏。在常人眼中,物理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在学生眼中,物理是一门头痛的科目。似乎物理就是公式与深奥的道理,相对论正是其中最被人所仰望的,最令常人所难以了解(或者说少有了解或没有了解)。相对论,一直是高深学说的代名词。人们对相对论是又好奇又畏惧。如今不少人都认为物理等科学只有科学家需要了解(或者说只有科学家才能了解),从内心深处畏惧苦涩难懂的物理。相对论作为物理王冠上的明珠,是100多年来人类最伟大的两个理论之一。先前,我曾阅读过曹文元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掩卷之后仍回想起书中令人惊心动魄的物理发展史,经典力学的建立,又在烈火中倒塌,量子物理又在黑暗中诞生……作者流畅地叙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现在《时间的形状》也继承了这种语言,以深入浅出的笔调为普通的读者娓娓道来相对论的诞生、发展,以平实的语言解释相对论,丝毫没有教科书的枯调与乏味。首先书的封面就很有文艺范,那个漏斗的形象借鉴了国际物理年的标示,体现了世间万物都体现着相对论。本书从写作伊始就以“《上帝掷骰子吗——量子力学史话》姐妹篇”作为目标,我认为作者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时间的形状》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书,像作者保证的那样,在这本书中除了少数必要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公式。全书语言浅显易懂,把相对论的发展轨迹穿插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令习惯了阅读网络小说的我们没有丝毫不适。虽说作者不是专业学者,但字句之间还是很下功夫,不瞎编乱造,了解普通读者的需要,作为外行,作者已经尽力了。虽是讲述相对论但作者也不拘谨于此,从现代物理的起源开始说起,讲述了现代物理几百年的纷争与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这本书给我了不少科普知识,也让渴望了解物理的人一个绝好的机会。希望还能看到与此书一样精彩的著作,也希望作者能早日推出下一部作品。

个人评分:75分。一本很不错的关于相对论的科普读物

书评:一本很不错的关于相对论的科普读物。虽然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去研究相对论是什么,但通过这么一本简单的书可以让普通人也大致了解相对论、牛顿理论、量子理论的大致关系。投入这么几个小时可以浏览物理界几百年的概况,想想都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书中有些内容过于口水,甚至低级,可能是作者为了迎合不同人的口味吧,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不过也无伤大雅,总的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书。对于为什么不能达到光速我也暂时获取了答案:速度越快,加速所需要的力就越大。光速航行需要无穷大的力才能使事物接近光速,然而宇宙所有的力加起来也并不是无穷大,故人类无法光速航行。世界真的很神奇,万物皆空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一个原子如果比作一个足球场,那么原子核就等于是足球场里的一颗沙子,电子甚至等于一颗灰尘。准确的说原子核只占到整个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本书结构:以相对论的发展为线索,写了关于相对论产生之前、产生之后物理学界的发展内容。这本书讲了什么:序很有意思,甚至于有点浮夸第一章 关于科学的概念1、波普尔的证伪说——科学无法被“证实”2、奥卡姆剃刀原理——假设越少越可能是正确的3、思维实验有时候比真正的实验更具说服力4、佯谬——乍一看不对,但没想到是真的第二章 简介伽利略和牛顿的理论体系第三章 人类测的光速的过程。最后还提了一个麦克尔莫雷实验,推到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一台学说第四章 详细介绍了爱因斯坦推导出相对论的过程第五章 广义相对论、引力、黑洞第六章 文革期间中国主流度相对论的打压,着重写了魏嗣銮被批斗第七章 高速运动(接近光速)会造成你高速奔向未来第八章 宇宙维度的解释;量子理论第九章 介绍了相对论、牛顿理论、量子理论的关系,引申出TOE万物理论第十章 超弦理论读这本书的动机:对时间这个东西很好奇读这本书的目的:想了解究竟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时间是如何产生的作者:汪洁书中的感兴趣点:相对论、时间、引力、黑洞这本书的阅读方式:3-4小时通读评分:75

有人问:看这类书有什么用

有人问:看这类书有什么用?当时愣住,说喜欢、感兴趣,但我知道还有什么是我没深思没想到的,直到我看到一句话:为了多一份感动。当我再看到沙漏我会联想到世界物理年的那个标志的意义,当我看到面前快速行驶的列车我会想到时间膨胀空间压缩,我想这样便足够了。

读书笔记

introduction根据相对论,地球同步卫星和地球上的时间每天会快0.000038s,那么造成的垂直方向上的误差是10km。波普尔:科学与伪科学:当一个理论只能被证实而不能被证伪的时候,只能认为这是一个假说而不是科学。奥卡姆的剃须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推论:假设越少,越有可能接近真理。(空间中的喷火龙)思维实验:佯谬:乍看不对,但思考后是真的伽利略和牛顿的世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任何惯性系中,力学规律保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系统)伽利略变换式:x’=x-vt t’=t1642年,伽利略逝世,78岁1643年,牛顿出生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F=am,力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的绝对运动观:绝对空间。水桶实验,时间是均质的。光的速度1849年 菲索的旋转齿轮实验测量光速1873年麦克斯韦方程组,啊,完美。1888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迈克尔逊—莫雷:质疑了以太的存在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1900年4月27日,开尔文勋爵的两朵乌云(看来光的波动和粒子争论在这之前)光速不变:真空中电磁波其实是以震荡磁场产生震荡电场如此往复传播的,实际光的传播速度是每一个人的反应速度?物理规律不变:在任何惯性系中,物理规律不变(如果变的话那么物理规律在每一个不同的空间取向上面都该不同);在任何参考系中,真空中的光速都是常数c同时性的相对性:所谓的同时发生,只对在同一个惯性系中的人才成立,时间的非绝对性时间会膨胀:直角三角形得出洛伦兹变换,,伽马(洛伦兹因子)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空间会收缩:在火车上长度会变化,运动的物体在静止的人看来长度在运动方向上收缩了。速度的合成公式:由动量守恒定律得出:质量与速度的关系,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也越大,那么推动他加速的力也越大;光之所以可以达到光速是因为光本身是没有质量的,光也必须以光速的运动形式存在,一旦停下里,光就不存在了。光速极限:暗影之疾,没有信息和能量的传递速度能超过光速。EPR实验质能方程E=mc^2四个问题: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所有的参考系都可以等效为一个在引力场中的惯性系来考虑,不管是加速减速直线还是圆周或非直线运动,都可以分解为惯性系不变,引力在发生相对变化。思维实验:引力会使光线弯曲从这里开始看不懂了爱因斯坦圆盘实验:啊?引力使时间膨胀?推不出来啊,不是速度是时间膨胀么?因为圆盘的半径与周长之比不是2pie,那么可推出这个引力场中空间不是平直的,是弯曲的。时空弯曲:然后解释了四个问题中的两个引力的本质:是空间的弯曲,空间的弯曲引力真的有超距作用么引力波的传播速度也是光速星光实验黑洞:史瓦西半径虫洞,白洞宇宙不可能是稳定存在的,要么在不断膨胀,要么在不断收缩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希尔伯特空间奇点,大爆炸这个宇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神奇。宇宙最让我难以理解之处就在于它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第六章红色革命第六章让人看的有些沉重,两位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在文化大革命的运动中也不能免俗,想来那些中学生,大学生也是幼稚啊,还有背后黑手,为了利益更是不顾科学。真是一段让人不愿提起的历史。第七章时空时空是一个整体,我们在时空中的速度恒为c,在时间和空间有两个分量,在空间运动快,那么时间轴上就运动慢。四维时空:莫比乌斯环和克莱因瓶宇宙是定域的,即一个时间的将来光锥决定了这个时间对时空的影响范围,而它的过去光锥决定了什么样的时空范围可以影响到这个时间本身宇宙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人的存在(哦,唯心论看起来被彻底否定了)因果律:宇宙万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从爆炸那天起就按照既定的方向演化。???下面进入了量子世界,然后测不准原理。ERP实验好吧,合着爱因斯坦那个定域性,因果律都被推翻了。量子纠缠态

可以改变人生道路的书

对于一个曾经的现代物理专业学生,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想是:如果在那年那月那日那时能有象这样的一本科普读物启蒙,也许我们当中许多人的人生道路都将因此改变。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人因为曾读过这本书而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并由此推动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

读书笔记

Special Relativity由两条公里出发一:任何惯性系里物理规律不变二:光速对任何参考系速度相同推出:1.同事的相对性2.洛伦兹变换3.时间膨胀4.空间收缩5.速度合成公式改变6.质量变化问题:双生子悖论General Relativity一:加速度相当于引力场,非惯性参考系和惯性参考系等价二:时空弯曲 引力并不是一种力,引力的实质是空间弯曲在理想实验中(太空圆盘),圆周率大于Pi,相当于空间弯曲了四维空间一:四维时空中,所有物体以光速运动二:时空中,任何事件都可以作为坐标原点,事件的影响范围称为光锥

物理英雄江湖老

噢我刻薄了,需要检讨一下,读完我觉得。这是本很有必要的书,科学史的魅力丝毫不亚于武侠小说,从某些方面说颇有些宇宙江湖高手过招的感觉。且看吧,波普尔原理、奥卡姆剃刀、思维试验、佯谬这四门兵器,在一个个大家手里用的眼花缭乱。伽利略以思维试验这把刀,破掉了亚里士多德百年功力,自此经典力学这一门开始在物理江湖上兴盛起来,凭借相对性原理这一秘籍,传到掌门人牛顿时以如日中天,牛顿祭出一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经典力学大厦建起,同时想借一种传说中的神奇”以太“已达到一统江湖的目的。可惜天不遂人愿,迈克尔逊-莫雷这两人把牛顿震出内伤,也找到了经典力学这一门功夫的罩门所在。从此江湖上又英雄再起,逐鹿风云。直至爱因斯坦这横空出世,29岁凭借狭义相对论闯出名头,在江湖瞩目的星光实验之后更名声大噪。至此参得一门独特内力,谓广义相对论——此内功打通时空隔阂看透引力本质,且道出有一种邪恶如吸星大法的黑洞存在。至此爱因斯坦潜心参悟大统一理论,可惜天不假年未有建树。事有兴必有衰,广义相对论流传于江湖几十年,竟然被一些无名小辈挑衅,一饮一啄必是前定,当年MM实验使用双缝干涉这种方法测量光速,找出经典力学的罩门,而如今又是双缝干涉这该死的玩意,给了相对论颇伤元气的一击。和相对论一门颇有渊源的量子力学一派,竟然是始作俑者。”因果律“这种浑然天成的法则,竟然也受到了量子力学的挑衅。从此开始江湖又不太平,直至今日纷争仍未平息。后事,就要看上帝是不是掷骰子了。

“ 2005 世界物理年”徽标

“ 2005 世界物理年”徽标 其构图像一个光锥。它的 红底 代表 过去 , 在物理学中,光谱发生 “红移”, 是物体向 远离我们的方向运动 的 光谱特征 ;红色又有 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它的 蓝顶 表示 未来 ; 天空是蓝色的 ; “ 蓝移” 是面 向我们方向运动 物体的光谱特征 。黄和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体现出 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 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 “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 因此,这个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 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共建光明的未来 。只要我们大家向这个目标努力,就能够做到 有益于社会的新发现 。

一本很棒的科普读物

忙忙碌碌的路上,偶尔停下来思考下,看看路边的风景,前行时候便多了些美好的回忆。空间和时间的奥秘,每个人都好奇。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门,一个世界。即使你不是自然科学狂人,只要你对这个世界好奇,你就会被这个书吸引。在古老年轻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个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孩子,只是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而已。


 时间的形状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