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物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科普知识 > 社会生物学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64006846
作者:爱德华·O·威尔逊
页数:717页

作者简介

当1975年这部经典之作首次出版时,它创立了一个新学科,并触发了一轮围绕先天和后天古老议题甚嚣尘上的争论。尽管得到了国际动物行为学学会官员和同仁的赞誉,但更广为人知的是,《社会生物学》这本历史上有关动物行为最为重要的著作却成为当时学多社会科学家和其他学者猛烈抨击的对象,他们强烈反对人的社会行为,即人的天性,具有生物学的基础。这种争论自本书出版以来激荡不已。

书籍目录

世纪之交的社会生物学
致谢
第一部分 社会进化
第1章 基因的道德
第2章 社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第3章 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第4章 群体生物学的有关原理
第5章 类群选择和利他主义
第二部分 社会机制
第6章 类群大小、繁殖和时间-能量预算
第7章 社会行为的发展和饰变
第8章 通讯:基本原理
第9章 通讯:功能和复杂系统
第10章 通讯:起源和进化
第11章 攻击
第12章 社会空间(其中包括领域)
第13章 优势系统
第14章 角色和职别
第15章 性与社会
第16章 亲本抚育
第17章 社会共生
第三部分 社会物种
第18章 社会进化的四个顶峰
第19章 集群微生物和集群无脊椎动物
第20章 社会昆虫
第21章 冷血脊椎动物
第22章 鸟类
第23章 哺乳动物内的进化趋势
第24章 有蹄类动物和象
第25章 食肉动物
第26章 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
第27章 人类:从社会生物学到社会学
术语解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出版社骄傲地宣布,重印《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完整原创版,自此本书第一次有了经济适用的平装本。当1975年这部经典之作首次出版时,它创立了一个新学科,并触发了-轮围绕先天(nature)与后天(nurture)古老议题甚嚣尘上的论争。尽管得到了国际动物行为学学会官员和同仁的襄赞,但更广为人知的是,《社会生物学》这本历史上有关动物行为最为重要的著作却成为当时许多社会科学家和其他学者猛烈抨击的对象,他们强烈反对人的社会行为,即人的天性,具有生物学的基础。这种争论自本书出版以来激荡不已。  ——英文原书导读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本身就是一个进化事件,它向所有耳聪者宣告:我们已经站在努力理解人类在世界万物进化过程中的场景取得突破的边缘。  ——John Pfeiffer,《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如魔似幻,……倘若你得到本书,……你可以期待获得心灵之光去洞悉人类社会。  ——Lewis Thomas,《哈泼》杂志  为一门新科学激动人心的未来贡献出如此辉煌的基石,在我们的世界里是史无前例的。  ——John Tyler Bonner,《科学美国人》  本书内容素朴简洁,逻辑严谨,论述明晰,的确是透彻、权威的新综合。  ——V.C.Wynne-Edwards,《自然》  《社会生物学》是一部卓越巨著,充满真知灼见,尽展动物王国的美丽动人和诗情画意。  ——《时代》杂志·文学写作增刊  如果未对一个人的人生意识产生永久的戏剧性的扩展,就忘记了威尔逊的书,那是不可  ——Fred Hapgood,《大西洋月刊》

内容概要

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 O.Wilson)是哈佛大学“佩里格利诺大学研究教授”,著有《论人性》(On Human Nature)、《生命多样性》(The Diversity of Life)、《昆虫社会》(The Insect Societies)、《生物共好天性,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纽带》(Biophilia,The Human Bond with Other Species)、《学科汇合,知识的同一性》(Consilience,the Unity of Knowledge)、《自然主义者》(Naturalist)、《蚂蚁的旅行,科学探索的故事》(Journey to the Ants A Story of Scientific Exploration)等,曾两次获普利策奖。威尔逊是当代无可争议的科学巨人之一。《社会生物学》是他的代表作,该书是社会生物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出版30多年至今无人超越。

章节摘录

  第1章 基因的道德  加谬(Camus)说过,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即使从严格的意义上看,这种说法也是错的。关心生理学和进化历史问题的生物学家认识到,位于视丘下部和大脑边缘系统的感情控制中心限制和决定了自我认识。这些中心通过恨、爱、内疚、恐惧等所有情感,侵蚀了我们的意识,那些凭借直觉想要搞清楚善恶标准的伦理哲学家们考虑过这一问题。于是我们不得不问,是什么造就了视丘下部和边缘系统?是自然选择导致的进化。伦理学和伦理哲学家(如果不是认识论和认识论学家的话)必须在所有层面上用这种简单的生物学的观点来进行解释。自我存在,或者自我存在的终止——自杀,并不是哲学的中心问题。视丘下部一边缘系统借助内疚和利他主义感情的反击方式,自发地否定这种逻辑上的简化。因此,哲学家本人的情感控制中心要比他的唯我论意识智慧得多,它“知道”在进化时间内个别有机体几乎都无足轻重。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看,生物并不是为了自己而生活的。生物的主要功能甚至并不是产生出另一个生物,生物产生出来的是基因,生物本身则只是基因暂时的载体。有性生殖产生的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独特的,所有基因偶然的集合构成了物种。自然选择就是一定的基因,胜过其他位于同一染色体位点的其他基因,在下一代中有了自己的代表。当每一代制造新的性细胞时,获胜的基因分开,然后再聚集、制造出新的生物,而同一基因在该新生物中的平均比例较高。但是生物个体只不过是这些基因的载体,是利用尽可能少的生化扰动来保存和传播这些基因的精巧装置的组成部分。萨谬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的名言“鸡只是一个鸡蛋制造另一个鸡蛋的途径便有了现代版:有机体只不过是DNA制造更多DNA的途径。因此,让DNA长存于世便是视丘下部和边缘系统的天职。

图书封面


 社会生物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儿时最想读的书系列】:重读《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乱感这本汉译出版不久就第一时间阅读。后来又有了电子版,放在笔记本里也好多年了。很入迷地阅读。从出版到现在,一晃竟然八年过去了。二〇〇八年还是很入迷地读书的啊!现在无目的碎片化阅读占用了太多时间,很久没有享受投入地阅读这类大部头书籍的乐趣了。最早读到这本书是在中学时代的“走向未来丛书”的那个白书的节译本,里面的插图就够引人的。再到快高考时开始更多购入并阅读戴蒙德、洛伦兹的书,洛伦兹的《攻击与人性》的台译或港译的那个版本。当年还有关于这本书的若干讨论,我在高中时代都很关注,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章,还买了一本苏联人(名字记不清了)所写的批判社会生物学的淡绿色封面的书。还有那本深蓝色封面的《比较心理学概论》汉译也是学生时代阅读并详细笔记的的。当时我家还自费订了《动物学杂志》、《昆虫知识》、《野生动物》、《大自然》等等……学生时代与几位动物学家的通信……因为对动物的强烈兴趣,从小直至高考前,人生的志向一直是搞生物学。包括从小养动物,观察笔记,兴趣小组之类,可惜阴错阳差,选择了另外的职业。大学时代给威尔逊写过信,当时年轻时的梦想就是——特别想有朝一日去哈佛他主办的那个生态实验室搞研究。当然,梦想破灭了,人生就是享受儿时梦想不断破灭的旅程嘛。这本书沿着目录,读起来很轻松。你还可以就某个具体议题,把目前出版的更新的相关著作与这些章节进行参照阅读。关于翻译:个人感觉翻译得还不错,因为我本人做过相当长时间的专业翻译,深知这类书的难译之处。只要译者态度认真,不影响阅读,别有过多明显的错误就成。这本书的翻译合格了!中国的专著汉译,往往比较差。比如科学出版社就经常出极差的翻译书。例如,动物学类译著最差最坑爹之一的是——绿色硬封面精装《动物学大全》(上、下册)(198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买过并读过的最让人气愤的书之一。书中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比比皆是,从物种名称译错,到行文描述完全不正确,阅读这本书的汉译,几乎需要手工做25%以上的校正。《动物学大全》原著英文版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早期九十年代的,还有一个是二〇〇年代的修订版,不惧专业术语的话,还是原版读着更过瘾。
  •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9月04日 来源: 南方周末作者:郑也夫http://qixianglu.cn/20080910081620.html当代生物学思想家威尔逊曾两次荣获普利策奖在分子生物学占据压倒优势的今天,博物学家已成为古典与绝响○《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美]爱德华·威尔逊著,毛盛贤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125元□郑也夫这部书的中译本终于问世了。在原著出版(1975年)33年后,中文摘译本出版23年后,爱德华·威尔逊的煌煌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的中文全译本终于面世。广大的中国读者是从当年”走向未来丛书”中的《新的综合》初识威尔逊的。我也不例外。那是个摘译本,仅及原著的十分之一,原著130余万字,摘译本 13 余万字。它引导我们知道了威尔逊及其社会生物学,也误导我们以为该书的全部价值都系结在一个核心词上———社会生物学。原书知识思想之博大厚重,摘译本它显然无力传递。我阅读生物学的兴趣是在摘译本问世(1985年)十年后勃发的。有时的阅读是手不释卷,昏天黑地,兴趣越十年而不衰, 读过的书恐怕近150本了。当代生物学思想家堪称群星灿烂。乔治·威廉斯的《适应与自然选择》(1962/2001,”/”前为原著出版年,”/”后为中译本出版年。下同)是里程碑,他对进步观的质疑,直到今天仍闪烁着先知的光芒;道金斯承认,《自私的基因》(1989/1998)中的核心思想威廉斯27 年前就已提出;元老级学者迈尔的《生物学哲学》(1988/1992)精当地概括和分析了此前的全部生物学思想;古尔德以其生花妙笔融合科学人文,其《生命的壮阔》(1996/2001)惊世骇俗;汉密尔顿和特里弗斯,在我的心中是该领取诺贝尔大奖的。惜乎汉氏为研究艾滋病已命丧非洲;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1997/2000)以其卓尔不群的思考能力雄踞美国畅销书榜;《性趣探秘》(1997/1998)对灵长目动物的三种婚配方式作了独出心裁的探索;莱特的《道德的动物》(1994/2002),特别是《非零年代》(2000/2003)显示出他一以贯之的透视力;瓦尔的《类人猿和寿司大师》(2001/2005)和《人类的猿性》(2005/2007)深入地比较黑猩猩、倭黑猩猩和人类行为之异同;达马西奥的《笛卡尔的错误》(1994 /2007)是”大脑世纪”(双螺旋发现者沃森说:21世纪是大脑的世纪)的前驱。漫步在这星汉灿烂的杰作中,我一直在想,威尔逊在其中占有什么地位?在一段时间里,我以为威尔逊只是社会生物学的”教父”,在西方的语汇中,教父者,”命名人”也。我一度不觉得在知识和思想的创造力上他能和上述诸位媲美。很多朋友知道我嗜好这类图书,常作寒暄:”还在读社会生物学呢?”我的答复是:”我读的是广谱的生物学,包含社会生物学而已。”像古尔德就是反社会生物学的。虽然那时没有太高看威尔逊,我还是一路读下了他的全部中译本。读其《人类的本性》(1978/1988),我觉得超过《新的综合》,难怪这本书荣获普利策奖;读他与拉姆斯登合著的《普罗米修斯之火》(1983/1990), 我知道在探讨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交叉问题上他走在最前沿,当然大家都没有真正的突破;读其自传《大自然的猎人》(1994/2000)我似乎了解了这个人;读《论契合》(1998/2002)和《生命的未来》(2002/2003),我不觉得有太多认知上的刺激;直到阅读《生物多样性》(1996 /2004),我才被深深地震撼,惊叹他的博学,以及惟有奠基于如此博学才能产生的真知灼见。由这本书才达到了读其自传都没有达到的对他的理解。其自传的中译本书名”大自然的猎人 “(Naturalist)完全是不谙背景的随意和放肆。威尔逊在哈佛的时期,由于沃森的存在,生物学系日益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天下,他们占据了多数进人名额和话语权。新派如此看待老派:让集邮者回到博物馆去吧。老派的立场则是:不打算臣服在连红眼蜻蛉和蚁蛄都分不清的”试管操作员”手下。自传的书名应该老老实实地译为”博物学家———威尔逊自传”,因为那是分子生物学家们长期包围下的一个弱势者的姿态,刻意给自己戴上的冠冕。《生物多样性》这样的书,只有博物学家可以写出来。威尔逊在书中强有力地捍卫着自己园地的价值:多样性的单位是物种,不是基因,每个物种是封闭的基因库。即便我们掌握了全部基因,能够复制出东北虎吗?道金斯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从达尔文以来,还没有一个人对生态学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一切都因为他是博物学家,自达尔文以来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在分子生物学占据压倒优势的今天,博物学家已成为古典与绝响。认清了威尔逊在生物学界的位置与地位后,我立刻联想到他在自传中对自己两部书的描述。”1989年一个国际性的团体’动物行为协会’成员票选《社会生物学》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专著,评价甚至于超过达尔文的经典著作《人类与动物的表情》。”"《蚂蚁》这本书,199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印行,722双栏页,数百张图表和彩色插图,3000条参考书目,总重3.4公斤,符合我所谓的’巨著’标准———从三楼掉下来时,重得足以砸死人。”《蚂蚁》使威尔逊第二次荣膺普利策大奖。从此,阅读和收藏这两本书的愿望就在内心扎根。获悉其《蚂蚁的故事》、《昆虫的社会》两部中译本问世,我喜出望外。从书店中找到后,一上手便料定《蚂蚁的故事》是摘译本。对此我已兴味索然。《昆虫的社会》是沉甸甸一块”板砖”,里面图表不少,可惜不是彩版。我兴冲冲买下,当时觉得这就是TheAnts的中译本,只是出版者更改了书名。拿回家一看,才知道,这是他1971年出版的另一部巨作 TheInsectSocieties。惊叹他能造出三块”板砖”级巨作,同时也只好继续等待《蚂蚁》。买了《昆虫的社会》没几天,喜从天降———素昧平生的编辑范女士来电话,要送我一本《社会生物学》。我难以置信:”是威尔逊的?什么? 你们出版了全译本?多大开本多少页?”两天后我拿到这本书,16开,735页。和当年的摘译本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个摘译本告诉我们一个新的理念。全本则是百科全书一般,包含了渊博的动物行为学知识。尽管价格不菲,但我以为,酷爱生物学和有藏书癖的人均不可错过。范编辑说,她和社领导力争,印制了4000 册,我以为此书不会重印。中国读者阅读威尔逊是溯流而上的。摘译本不反映全貌,可以不算。我们是从他后来的著作读起的,他上世纪70年代的两部巨作,我们最后才读到。我阅读生物学几乎可以说始自威尔逊,却是十几年以后才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我和威尔逊在学术鉴赏上还享有一个小小的共识,汉密尔顿和特里弗斯同为我们最钦佩的两位生物学家。我半生以来笃信白板说,认为人类天性上无利己利他可言,一切都是后天注入的。汉密尔顿的思想轻易地颠覆了我多年的认识。想不到威尔逊这样的学者同样是在一趟火车旅行中”皈依”了汉密尔顿:初读大不以为然, 再读满腹疑惑,到站前第三次阅读已经钦佩不已了。以后他拿出了他演讲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宣讲这位研究生的思想,同台下坐着的汉密尔顿一道回击反对者。他讲述作为研究生的特里弗斯:”他会直接推开我办公室的门,一屁股坐下,完全不顾及旧日哈佛办事预约的传统。我感觉上好像得立刻系安全带,准备随时进行火箭航程,前往某个不知名的目的地。接下来,潮水般的点子、新知以及挑战,便夹杂在嘲讽和欢笑中,泉涌而出。只要和特里弗斯相处两三个小时,就能让我疲累一整天。”我深信这两位天才少年的超群绝伦,更钦佩这位哈佛教授的童心,他可以直率地表达他对晚辈的钦佩之情。最后,摘取《社会生物学》中的一些段落,以飨读者。“大西洋红鼻海豚的脑约有人类的大,重量接近1600—1700克,并且其皮质回纹的程度也可以与人类比拟。……海豚的脑为什么如此之大?其答案可能在于海豚真正强大的模仿能力。……把大西洋红鼻海豚和太平洋原海豚放在同一池中,红鼻海豚只要看一次原海豚的旋转跳就可以学会。在野外,红鼻海豚不会做旋转跳。……仅有脑的大小和皮质面积还不能对智力进行精确测量。脑容量随身体大小的增加而增加。抹香鲸的脑重达9200克。大象的脑接近 6000克,是人类的4倍。其智力可能相当于较聪明的猕猴和猿。智力上红鼻海豚可能位于狗和恒河猴之间。”"家犬完全起源于狼。狼强烈的社会特性、通过趴伏和仪式化的舔食来表达其顺从的殷切、服从首领的心甘情愿和成群猎食的习性,都使它们曾经适应地成了人类的共生伙伴。”以后其他学者说:”那是两个技能互补的动物的合作互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威尔逊说:”狼像马拉松运动员那样持续、不知疲倦地快速奔跑,它们在24小时之内可以跑100公里,甚至200 公里。……野狗依赖速度、耐力、数量等综合因素甚至可以捕捉到跑得最快的动物。野狗奔跑速度每小时55公里,爆发时时速达65公里,有时会在5000米甚至更长一段距离内保持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雄性角马展示其领地的炫耀在脊椎动物中是最为复杂和奇特的。首先它们动用了狷羚的全部的基本信息储存库:抬头姿态、扒土和仪式化排粪、下跪和用角争斗。……每一雄性每天都要巡视其边境邻居,依次同每一邻居巡视7分钟,一天中同所有邻居通报交流至少45分钟。这一挑战仪式的明显功能在于雄性在巡视中重申自己的领主权。”“当(蛙类)雄性在一起进行’大合唱’鸣叫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形成与鸟类中相似的求偶场。这种类群的鸣叫声比单个雄性的鸣声要传得更远、维持得更久。’大合唱’中的成员要比单独鸣叫与同类竞争时得到配偶更为容易。……南美洲蛙的大合唱是由十余个物种组成的,其疯狂程度类似于精神病院中的状况。……1949年戈因有个惊人的发现,啾鸣雨蛙的雄性以三重奏形式鸣叫。以后在其他物种中发现了二重奏、三重奏甚至四重奏的鸣叫。……音调的交替和间隔往往很精确。”本书专门讨论的动物就有三十余种,当然包含昆虫乃至蚂蚁的章节,那是他的独门绝活,此不赘述。因为本书出版15年后精美绝伦的巨作《蚂蚁》凝聚了这方面更新鲜、全面的成果。我们期待早日见到它的中译本。国人早已斥巨资请来了帕瓦罗蒂、皇家马德里,为什么不能译制《蚂蚁》呢?那是一道知识的盛宴大餐。野生动物已日益稀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野生动物的研究还有灿烂的未来吗?说不定威尔逊就是最后的博物学家,他的《社会生物学》和《蚂蚁》就是华丽而凄美的天鹅绝唱。
  •     爱德华.威尔逊的故事一、 塑形岁月如果一个小男孩在7岁的时候瞎了一只眼睛,8岁时父母离异,然后被送入一个严厉而乏味的寄宿军校,稍大了一点,发现自己比身边的伙伴都要矮小瘦弱,并且不得不跟着父亲与继母满美国乱跑,以至于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入当地孩子群中,被迫忍受他们的挑衅与欺辱而装聋子做哑巴,那么他的童年能被称为“幸福”吗?作为一个“正常”人,我认为谁要是有着上述那样的童年,那可真是倒霉透顶了,然而拥有所有这些不幸经历的爱德华.威尔逊却不这么认为。一方面,他确实不同于“正常”人——他是著名的生物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将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对美国当代影响最大的25位美国人之一(1996年《时代》周刊所评);另一方面,童年时代,他拥有一个独立、自由的天堂,并徜徉其中,自得其乐。“对于小男孩而言/天堂海滩真是名副其实的天堂/每天用过早餐/我便离开面对海滩的小屋/独自徜徉在海滨/搜寻宝藏。”60多年后,威尔逊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童年。正如诗中所言,7岁的威尔逊经常站在天堂海滩外的浅滩上,低头凝视水中的一只只大水母,“海水如此平稳、澄清,水母身上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在我面前,仿佛它是被放在玻璃瓶中似的......它那乳白般的粉红钟罩上面布着许多细细的红线,这些红线由中央辐射向钟罩的边缘。钟罩边缘垂下一圈触手墙,环绕并稍微遮盖里面的一条摄食管,以及其他器官。这些器官翻来覆去的,就好像湿嗒嗒的窗帘布似的。”常常一观察就是数个小时。当然,吸引小威尔逊的不止是冲刺水母,还有身体如绿色水雷、上下颌长如喙的颌针鱼,爱好集体生活的蓝蟹,长着吓人尖刺的黄貂鱼,“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大鳐。除了“挂眼科”,威尔逊还经常亲手抓些小东西,与虾兵蟹将们来个亲密接触。这种生活总是悠闲、愉快的,只有一次出了意外。一天,威尔逊钓鱼时,因为用力过猛,将一种长得像鲈鱼背上有尖刺的家伙扯到了自己脸上,结果一根尖刺恰好刺穿了右眼的瞳孔,他成了一位“独眼龙”。威尔逊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从此远离难以捉摸的大自然,“不管怎样,我一定得找出一种动物来研究,因为心中的火种早已点燃。所以,我能找到什么就研究什么。于是,我剩下的那只眼睛转向了地面。从此以后,我开始颂扬地球上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夹起来仔细观察的小动物。”潘莎可拉、莫比尔、奥兰多、亚特兰大、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艾佛林格、布鲁顿、狄卡特,从小学到高中,威尔逊跟随父(继)母过着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11年下来换了14所公立学校,身边的面孔不断变化着,不变的是对大自然与小动物的热爱。他在奥兰多的街边抓收割蚁,养在泥土中,以观察它们如何打洞,花上好几个小时,凝神欣赏水边公园水泥池里的大鳄鱼;在华盛顿特区的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国立动物园中凝视西伯利亚虎、犀牛、食火鸡、帝王眼镜蛇、大鳄鱼、蜥蜴、鹦鹉以及菲律宾树鼠;在莫比尔捉山羊草蝴蝶、仙女黄蝶、狗面黄蝶、无忧黄蝶、燕尾蝶、大毛纹蝶;在布鲁顿当一个沼泽流浪者,活捉水蛇。二、 大自然的猎人有一种说法,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如果喜欢读《十万个为什》,他未来会选择理工科;若对《上下五千年》更感兴趣,将来更可能走上人文科学的道路。这种预言的准确性着实值得怀疑,本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外,但它强调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未来人生的巨大影响,这一点却不容忽视。对于威尔逊来说,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小动物浓厚的兴趣已经奠定了他大学时代的主修专业,甚至未来的职业生涯。不同之处在于大学专业学习要求兴趣点集中一些,对动物的描述需要套上学术化、专业化的外衣。另一方面,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后,威尔逊将不再是游荡在阿拉巴马州、美国南部的“沼泽流浪者”,更加开阔的前景浮现在这位阿拉巴马大学的年轻人面前。进入大学后,除了学术方面有了几位良师指导,他探险的范围也更加广阔。“多雨的春季夜晚,我们驾车驶过荒凉的乡间小路,默默无语地倾听蛙鸣大合唱。有时,我会坐在车子前头的保险杠上,由罗尔斯或瓦伦丁以低速驾驶。我用左臂抱着车灯,右手则抓着一只采集瓶,凝神注视是否有青蛙或蛇被明亮的车灯扫到。只要一有发现,驾驶者就会立刻停车,让我冲过去捕捉动物标本。”就这样,在无数个野外采集的日子里,威尔逊的探险范围由阿拉巴马扩展到整个美国,接着跨出国门,来到古巴、墨西哥,终于圆了多年来的“热带之梦”,接触到许多神奇的物种,还亲自发现了若干新的物种。阿拉巴马大学毕业后,威尔逊申请到哈佛大学奖学金,开始了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的哈佛生涯。同时,他有机会实现更大的抱负——在整个南太平洋搜集蚂蚁。从维提拉武岛到新喀里多尼亚,从新赫布里底群岛到新澳大利亚,从巴布亚到新几内亚,长达10个月,纵横数千里的旅程,使威尔逊掌握了充足的第一手材料,为将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自然的猎人”。三、爱德华.威尔逊VS詹姆斯.沃森历史上总是少不了那么几对冤家,他们之间好像天生就缺乏好感,甚至相互仇视,不过,在某种成度上,二者又相互成就了对方——古有勾践和夫差,孙膑与庞涓;今有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巴顿与蒙哥马利。威尔逊与沃森同样算得上一对冤家,只不过二者的关系还没有达到前六人那样你死我活的地步。威尔逊在他的自传中如此不加掩饰的写道,“沃森,这位DNA构造的发现者之一,正是扮演了我生命里的一位负面英雄。在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他还是年轻人的时候,我发现,他真是我见过的人当中最令人讨厌的家伙。”威尔逊与沃森,二人年龄相仿,同样的青年才俊,还共同工作在哈佛大学生物系的同一座实验大楼中,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会如此的相互仇视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二人的性格差异太大,相比于威尔逊谦谦君子的作风,沃森的脾气真可谓傲慢而古怪。“在系务会议上,沃森轻蔑的态度更是射向西面八方。他特意避开寻常的殷勤及礼貌性对话,显然是认为这样的态度只会鼓励保守的人留在四周。”“沃森年纪轻轻便已赢得历史性的名声,顿时成为生物学界的卡利古拉(罗马皇帝,生前即命令臣民称他为神)。”当二人在实验楼的走廊相遇时,沃森可以从未察觉对方的存在,而秉持南方人礼貌的威尔逊只好咕哝一句寒暄词,草草带过。以至于二人在哈佛共事12年间,直接面对面的对话不超过五六次——一次是1962年10月,“恭喜你获得诺贝尔奖。全系都有荣焉。”“谢谢。”还有一次是1969年5月,“恭喜你被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多谢了,沃森。”另一更加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植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物学界内部的纷争。众所周知,这一时期随着沃森-克里克的划时代发现,分子生物学异军突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这种发展必然会对传统生态学、博物学,或曰“宏观生物学”产生巨大冲击,威尔逊的研究方向很不幸的使其成为“时代潮流的逆行者”。哈佛大学生物系的8席教职任命案中,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很长一段时间保有7席。一次系务会议上,威尔逊提议引进一位新的进化生物学者。沃森听后轻声哼道:“他们发疯了吗?”“什么意思?”“只有疯子才会想要聘用生态学家。”“卡利古拉”如是说。分子生物学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再加上那位不可一世的“卡利古拉”。威尔逊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终于,在1962年秋天,哈佛大学生物系全面分裂了。威尔逊和他的同仁们成立了新的“进化生物学委员会”。不过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所言“当旷野中没有敌人时,老师和弟子都会昏睡在岗哨上。”威尔逊也承认才华出众的敌人使自己受益匪浅,“因为他们令我精力倍增,而且还鞭策我踏上新方向。”沃森的存在使他不甘心成为讽刺者口中“集邮者一般的的角色”,因为“进化生物学家可不打算臣服在这一群连红眼蜻蛉和蚁蛄都分不出来的‘试管操作员’手下”。威尔逊梦想着建立一个与分子生物学等量齐观的学科,而这门学科探讨的问题一定不尽然能以分子生物学的逻辑来推演建构......            四、社会生物学    1975年,威尔逊在大量具体的田野调查和抽象的理论建构基础上,积数十年之功,完成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这是一本足够满足作者本人的野心之作,这本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会生物学”的学科范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文学科以及社会科学将缩小为生物学里的特化的分支;历史、传记及小说,则是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报告;至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加起来,也只不过构成单一一种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生物学而已。”由此可见,这门学科的范围之广、包容性之大。准确说来,社会生物学是数个科学学科的結合,藉考量社会行为的演化优势來试图解释所有物种的行为。它被认为是新达尔文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了科学方法学的一个学科,它还借鉴了包括动物行为学、演化学、动物学、考古学、族群遗传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同沃森所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正好相反,社会生物学的没有将重点集中在实验室试管中、显微镜下分子层面上的细微分析,而是以更加宏大的视角考察了从寄生性微生物直到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行为之生物学基础。这本书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的好评,1989年,国际性的“动物行为学会”组织票选《社会生物学》一书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专著,但是,这本书同时激起了巨大的批判浪潮,将作者卷入到意想不到的政治风波中。几乎一切争议都集中在的第27章——《人类:从社会生物学到社会学》,批判者强烈反对的是他们所看到的两个所谓的严重缺陷:第一个是不合时宜的还原论,即认为最终可以将人类的行为还原到生物学中去理解;第二个缺陷就是遗传决定论,即相信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性。对此,威尔逊解释说,《社会生物学》中强调的是“人性的共通之心,而非文化的差异所在”。他称该书的目的在于颂扬进化生物学里的多样性,在于展示进化生物学里的智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有关动物章节和人类章节的整体分量超过了其两者的总和,因为讨论人类的章节因动物学文献增添了可信度,而有关动物的章节则因为和人类行为具有相关性,而增加了知识分量。但是,20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强烈的追求解放与平等的讲究“政治正确”的年代,威尔逊的辩解并没有说服激进主义者,1978年,他在参加一次社会生物学的讨论会时,被国际反种族主义协会的一名支持者当众泼了一瓶冷水——“威尔逊,你全身湿透了!”   事后,威尔逊宣称“这次泼水事件是近代美国史中,科学家仅仅为了表达某个理念而遭到身体攻击的唯一一宗案例”。     先天还是后天,到底是什么决定我们成为我们自己,决定人之为人?这也许不止是生物学需要探讨的,它也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本人一门选修课的期末作业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看了南方周末上郑也夫的介绍,毫不犹豫买了这本书,虽然很贵不过数量有限,是真正可以珍藏的经典1989年一个国际性的团体‘动物行为协会’成员票选《社会生物学》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专著,评价甚至于超过达尔文的经典著作《人类与动物的表情》.
  •     书是不错,可野心没必要的大,名词也不必要的新
  •     从生物学视角看社会的形成,结构及其发展。可供一哂。
  •     很好的一本书,很久之前就在找类似的书,但是一直都找不到。作为一位业余爱好者,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按照这本书上面的知识写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关于周遭的生物世界。
  •     刚出版时引起不少争议的一个大部头,被误解被利用,但科学还是科学,真理终归是真理,好多事情还是要靠时间的检验,靠良心去说话
  •     刚开始看,有点难度,大概是我好久没看书的原因吧,慢慢来,给自己定下了规划,应该会有所收获,物有所值读成物超所值。
  •     非常棒的书,可惜对于生物学知之甚少,因为用得到,以后需要补的知识。
  •     相关专业的一本学习指导书
  •     照射人类社会中兽性的一面。
  •     你和你的基因,谁是谁的主人?
  •     为我辈提供了大量谈资资料
  •     对有志于研究知识观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须看的书。
  •     这本书有两块板砖的分量。【重点在哪里
  •     书16开,字很小,书很厚,可见是一本非常棒的书。
  •     很不错的一本书,一直都想买,恰好大减价,一举两得。作为一名海归,我想对读者说,读书要读权威,要读该领域鼻祖的著作,比如,我还推荐大家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尽量少看所谓的畅销排行版上的书,因为它们的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卖书,赚钱,而不是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
  •     专著,但又半科普,系统全面的大部头。我仅仅是看过。
  •     慢慢读,很厚一本。基本罗列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     我比较喜欢看生物学的书,所以买了这本书,觉得还不错,就是学术性太强,居然还有公式,还是吓一跳,不过内容还是我喜欢的。
  •     整合了生物学和社会学,资料详实严谨,自负的人类该醒醒了。
  •     还是原文看起来舒服些。
    最近20年中国的书的严谨方面质量大大下降,甚至赶不上文革及以其时期的书。可能大家都图赚快钱吧。
  •     经典书,待学习。
  •     太强大,启发太大了。
  •     喜欢这种厚重的感觉!
  •     绝对是一本好书,但是一本大部头的书,有一定的专业性。要多花时间精力去阅读。
  •     难怪,这套书中,这本特别贵。杂志一样大小,一寸多厚。吓着了我!
  •     不适合非专业阅读,书中有个别错误。
  •     一本一本看下去!2016-07-15
  •     先不说内容,就是书籍本身的质量也是很不错的,印刷清楚,纸张也不错;
    内容没来得及细看,翻译质量就不好评价,但资料来源丰富还是可以看的出来的,还翻到了一个讲数学模型的,正好借鉴学习一下。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值得认真读。
  •     内容充分,对于外行人来讲也非常具有可读性。只是太厚,捧着看很累
  •     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个概念,买回来看看。不知道好不好玩
  •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是一部的经典,它与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样,深刻揭示了生物及其最高的进化产物--人的各种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读后会给人一种颠覆性的震撼。读者如若想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社会,读一读《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及《自私的基因》,将是不错的选择。
  •     好厚呀,历时一年,拖拖拉拉的看完了。 书挺好的,脉络很清楚。翻译挺差的!
  •     大开本(16开),715页,字小而密,估计要看一阵子。刚看完了第一章,内容及翻译都不错。
  •     一开始读,不知所云,找到英文版读,不难理解。对照发现,翻译错误太多了。不推荐这个译本。
  •     科学挺进人文领域的宣言
  •     我的偶像,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决定了我很长一个阶段的人生的人。
  •     -------------------------------------------------------------------------------------------                             威尔逊《社会生物学》中文版面世 -------------------------------------------------------------------------------------------     人的行为像所有其他动物一样具有适应性,用生物学家的话来说则意味着其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在决定人类在个体和文化的水平上的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各种行为的遗传成分都有其进化的基础……30多年前,上述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生物学“新论”第一次出现在爱德华·威尔逊的煌煌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及随后的一些相关论述中,旋即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风波,至今仍还可以说余波未消。然而,在新时代里,威尔逊和他的《社会生物学》却越来越受到关注,“名头”也越来越大。在原著出版(1975年)25年后哈佛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新版,而33年后130 万字的中文全译本也终于面世(毛盛贤等翻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77 年8月1日,《社会生物学》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11月22日,爱德华·威尔逊从卡特总统手里接下了褒扬他对这门新学科贡献的国家科学奖。然而,两个月后,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于华盛顿所举行的年度会议上,当威尔逊正准备发表演讲时,一个示威者冲上讲台把一罐冰水倒在了他头上……据知,这次“湿身事件” 是迄今为止的近代美国史上科学家仅仅因为表达某个理念而遭到身体攻击的唯一一宗案例,尽管攻击的程度很轻微。“湿身事件”前后,他的一些同行、同事乃至朋友也纷纷向他发动“攻击”。理查德·勒沃汀和斯蒂芬·古尔德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两位,他们宣称人类社会生物学不仅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同时还具有政治上的危险性,进而指责威尔逊是为一个旧的诡计提供一个新样本,“是按阶级、种族或性别为某些群体的统治现状和既得特权提供一种遗传辩护……”威尔逊自己也承认,《社会生物学》之所以“恶名昭彰”,主要在于它的混合特性,尽管其本意不过是试图为人类行为的起源提供一个进化论的解释。他自己做过总结,批评者主要反对的是他们所看到的两个所谓的严重缺陷:第一个是不合时宜的还原论,即认为最终可以将人类的行为还原到生物学中去理解;第二个缺陷就是遗传决定论,即相信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类的本性。威尔逊给社会生物学所下的定义是“有关动物社会行为与复杂社会组成这两者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在他看来,社会生物学的“目的”在于获得关于整个社会的生物特征的普遍原理,而就人类而言,社会生物学的任务就是从进化意义上科学地解释人类行为的起源与进化的生物学机制。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生物学真正的学科意义却被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争论掩盖了,威尔逊坦言:“在1975年时我可以说是个政治白痴。”他称自己对意识形态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也为批评者认定他一定怀有某种政治动机而抱屈。在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甚嚣尘上、以致平日里熟悉的同事都对他惟恐避之不及的时候,威尔逊也忍不住怀疑起自己来:“我把社会生物学这个主题扯上人类行为,是否犯了某个推理上的致命大错?”多年以后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处境:“当时我想到,我正面临被贬为贱民的危机——被认为是一个差劲的科学家以及社会上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不过,“我又把自己所使用的证据和逻辑重新思考了一遍,认为我的说法在科学上完全站得住脚,我所遭到的攻击完全是政治上的,而非有凭有据的。”此时他的支持者辩称:科学家有发掘真实的责任而不论其政治正确与否;社会生物学并不一定如许多批评者所担心的那样会导向特定的政治理想。      《社会生物学》全书共27章,其中95%以上的篇幅在介绍如何用进化论解释动物的社会性行为,乍一看来这是一些很传统也很平常的学问,而麻烦出在最后一章《人类:从社会生物学到社会学》。在这一篇幅并不是很大的章节中,威尔逊将该书前面部分的研究成果做了推广,试图将进化论也用于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像其他动物的社会行为一样,是由基因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指出进化社会生物学的贡献之一是“研究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同时他也敏感地意识到:“当我们发展到足以按照这些机制的术语解释我们自己,并且社会科学也发展到了充分繁荣的时候,其结果可能是难以接受的。”让威尔逊感到欣慰的是,近十几年来,行为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已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足以证明至少人的某些行为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而且可以推断遗传因素必定经由长期进化形成。如此一来,用进化论解释人的本能行为的缘由就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社会生物学》出版20年后,威尔逊在其自传中不无酸楚地写道:“或许,我在写《社会生物学》的时候应该在写到黑猩猩的地方时就此打住,许多生物学家都希望我真的那么做。好几位评论者甚至说,如果我没有添上最后一章有关人类的章节,《社会生物学》将会是一本伟大的著作。”1999 年12月,威尔逊为再版的《社会生物学》写了一篇带有“导言”性质的文章《世纪之交的社会生物学》,文中他为自己辩解说,该书中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绝对不是严格的还原论,而是相互作用论;读者应该看得出来,他也重视综合与整体论,没有哪个严肃的学者会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方式和控制动物本能的方式一样,而不存在文化的影响。
  •     系统性强,交叉学科,书够厚实,可以看很久
  •     书挺不错的,现在还在看那。
  •     这本书很好,但专业性较强,并不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书的内容很扎实,整体性价比较高。但是,书的字太小了,排版不好,看起来比较吃力。
  •      forcode:昨天晚上极度疲倦和郁闷之中,翻看南方周末,读到郑也夫老师的文章:《威尔逊:最后的博物学家》,精神为之一震,所有的不爽马上烟消云散。在北大社会学系的所有老师里,我的兴趣应该和郑也夫老师最接近。在考研复试之后,我曾经旁听了他开的全校公选课:”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一节不落地上完了,非常喜欢。尤其郑也夫老师推荐的十来本社会生物学方面的书籍,我陆陆续续看了一些。我在考研之前读过《裸猿》,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不止一次在课堂作业的PPT里提到此书和引用其中的观点。之后阅读的《人类动物园》、《性趣探秘》、《细胞生命的礼赞》、《自私的基因》、《枪炮、病菌与钢铁》等书同样给我极大影响。可惜郑也夫老师从06年起就没有去深圳开过课,我和他也没有机会认识,如今回到本部,如果有机会,我希望选修他的课。这本《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我一定会读的。郑老师的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关键词,我会将这些关键词转化为帖子体现在奇想录今后的内容里。
      ****://qixianglu***/20080910081620.html
  •     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     砖头一般的体积,也给学术界拍了一砖( ̄▽ ̄")
  •     生物专业的人一定要看看
  •     经典大部头,有很多神奇的知识
  •     多年前曾经读过节译本,走向未来丛书,这次有全译的,当即拿下,要认真研读。
  •     这是一本很经典的的书,我忠诚的希望大家能把它当圣经一样来信奉!
  •     泛读。
  •     一本我读了都不想记得作者名字是谁的书……居然就是赫赫有名的蚂蚁王。按图索骥当靶子。
  •     不能苟同作者的社会价值观。人的一切观点其实都脱不开他的价值观,人对一切材料的处理都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况且,人对生物学的事实材料真的占有了多少呢?人有没有了解生物方方面面所有状况的1%呢?
  •     史诗巨著。
  •     知识性很强。适合生物学和生态学学生使用。不过,后面的备注和英文文献目录实在是太多了……
  •     ethology
  •     A.O.威尔逊的名作,以前在图书馆读过,翻译水准一般,但这次活动价格很实惠,故买入。
  •     读过一章 论两性 ,太生物了,以后再看吧
  •     已收到,未读回头再说
  •     无意当当看到这本书,感觉很好。毫不犹豫下单,买下。及时收到。感觉很真,很实。不过封面有褶皱,不平整,质量还不错。比较正版。迫不及待看了几章,感觉有点乱。貌似很深奥。不是很懂。建议这本书。最好是浏览浏览。点到为止最好。如果较真。太难。比较专业!
  •     了解了动物内部社会,启发了我对社会组织学的认识
  •     图片非常精美,内容很新颖
  •     其实没看完。不过以后一定会接着看完的。记住爱德华·O·威尔逊。
  •     以前很喜欢这种有坚定论据与说服力的书,不过现在慢慢改变了一些看法
  •     活动时买的,很喜欢很好
  •     可以作为儒学的人类普遍性的证明
  •     听介绍及其他书的推荐是不错的一本书,还没看过,推荐阅读
  •     大部头著作,但是内容非常有趣切实用,是研究性社会学的必读书目。
  •     书很好,不过字有点小
  •     一本跨时代的读物,综合生物学、社会学、哲学、数学、行为学从DNA的角度来考虑人类历史的多种行为性,打开了新的一扇门,不知如何形容,令人爱不释手,可堪经典之最。
  •     这本书对于生物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者而言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内容还是蛮吸引人滴
  •     200-100时收藏
  •     还没看,但觉得近40块能买到这样的作品,相当不错,不要浪费了机会……好好研读!
  •     自私的基因 p120
  •     确实从生物视角/进化视角综合了社会学,深刻而直白。
  •     哲在: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社会的人
  •     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成就了一部好书。
  •     威尔逊这本大书,二十多年前“走向未来”丛书曾有简译本,令我耳目一新,颇受启发,并曾在自己二十年前的论著中引用。而今见到此书全译本,如同邂逅老友,惊喜莫名!
  •     作者说争议都集中在第一章和第二十七章,很有自知之明嘛hhhh野心非常大的一本书,有勇气说“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理应一起思考将伦理暂时从哲学家之手转移过来的可能性并将其生物化”绝对不是一般人物。。。虽然不同意但不得不说中间25章写的不错。。XD
  •     自杀严格的来说 并不是哲学的问题。 人类的自杀行为,作为一种利他主义的代表,是基因在进化中选择的。有机体只是DNA传播的工具。
  •     书是好,可惜太全,没那么通俗,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看个大概。
  •     4.12大致浏览一下,不算读过。要读这本书,存在专业知识和时间上的困难。概言之,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也有社会性行为。社会生物学即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动物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边缘性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生物学根源。但显而易见的是,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物种组成的社会。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社会,所能获得的解释力可能是非常有限的。
  •     确实很详细扎实,不过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     6社会:属于同一物种并以协作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个体15十个社会性状:类群大小、统计分布、内聚性、联络性的数量和模式、渗透性、区域化、角色的分化、行为的整合、信息流动、贡献于社会活动的时间分数33反社会因子:大社会低繁殖率、哺乳动物食物短缺、性选择、近交58社会进化可逆105利他主义基因进化不可能229攻击形式
  •     原因的探讨
  •     吹得牛B让人后背冒汗,挺好玩的,看个乐
  •     人是动物,但文明进化了,有的人高尚,但也有的人不如未进化的动(俗话:“是个畜生”),原因何在?读读《社会生物学》大概会明白些,更懂得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因此社会生物学——是值得通过阅读学习和知道的科学知识,此书就是最好的读物。值得花银子。
  •     一切都好 只是缺货了
  •     作为一本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虽然一时半会看不完,收藏是必须的
  •     看看
  •     喜欢《蚂蚁》的人应该读读威尔逊
  •     这是非常好的一本政治、社会、管理、。。。。。。书!
    新的综合!
    这是社会生物------人类,所仍然不能正确面对自我,总是认为自己是“高级生灵”,所带来灾难和困惑的原因所在。
  •     对于我们理解我们很重要,经典著作啊
  •     wilson的好书,内容还没看,但是印刷很精良
  •     难以赞同
  •     社会生物学的经典著作啊,很详尽,数据、论据很充分,也有很多动物活动场景绘图。还是有很多地方不懂,囫囵吞枣了。
  •     印刷好 开本足 价格便宜
  •     我!去!你!妈!了!个!逼!社会你妈了个逼!
  •     在他的领域博学到家了……不过我最关心的当然还是人类,所以27章才有意思,虽然我不完全同意。理论部分没有用到太多的数学。BTW,认为人类行为没有生物学基础的“社会科学家”全部都是渣。
  •     内容还没有读
  •     字小内容多,朴实,送货还快,不错,可以当知识普及看
  •     给孩子看的,要增加阅读的眼界,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     : Q111/5223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