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当前位置:首页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与数据通信 > 我++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112080151
作者:威廉·J·米切尔
页数:247页

作者简介

随着《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Me++:The Cyborg Self And The Networked City)的出版,《比特之城》(City Of Bits)和《E-托邦》(E-topia)的作者完成了一套检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之衍生的非正式三部曲。威廉·J·米切尔描述了自马可尼以后的百年间无线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的不断扩大,发送和接受装置的不断缩小。正如他所说,这就像“大人国重启进入了小人国”。马可尼用高塔和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已经被手掌大小的手机所取代。如果马可尼的发明的操作者可以被看作固定的机器的附加肢体,则今天的手持设备就可以被看作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这一转变逐次改变了我们和周边事物的关系以及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9·11那天,从即将坍塌的世界贸易中心和被劫持的喷气客机中打出的手机电话,就是这种连续的电子卷入新状态的力量的证明。 
由此米切尔提出,比特(信息的基本单位)和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的“试分离状态”已经结束,以渐增的频率,物理空间中的事件反映出电子空间中的事件,反之亦然;例如数字信息可以指挥一架飞机或一只机械手的运动。在本书中,威廉·米切尔考察了无线互联、全球互联、小型化、可携带对我们的身体、服饰、建筑、城市、空间和时间使用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电力供应的连锁中断、恐怖分子对交通网络的渗透、街道上的手机通话,都是一种生动的新城市状况的征兆——那无处不在的、无法逃离的网络互联。他指出,这个渐少为边界所管理、渐多为连接所管理的世界,需要我们重新设想、重新建造我们的环境,并重新思考设计、工程和规划的伦理基础。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边界/网络第二章  连接的生物第三章  无线的两足动物第四章  缩小的物品第五章  蜕落的原子第六章  数字复制第七章  电子记忆术第八章  自由地制造第九章  后定居空间第十章  反计划第十一章  电子人类的竞争第十二章  逻辑的牢笼结语注释致谢英中词汇对照译后记:想像空间

编辑推荐

  本书是威廉·米切尔数字城市三部曲(另外两部是《比特之城》和《E-托邦》)的最后一部,充满超前意识和想像力。该书描述了自马可尼以后的百年间无线技术的发展变化:网络的不断扩大,发送和接受装置的不断缩小。本书睿智、富有洞察力和煽动性,是任何一个置身当下、关注未来人士的必读图书。

内容概要

威廉·J·米切尔(Willam J.Mitchell)是建筑学、媒介艺术和科学专业的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媒介艺术和科学专业的主任,以及建筑城规学院院长。他的著作还有:《E-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比特之城——空间,场所和信息高速公路》以及《重新定义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威廉·J·米切尔(William J.Mitchell)再度推出力作!至少和前两部  一样,这部‘米切尔三部曲’的终结本富有令人不安的洞察力和闪耀着的火  花。如果你真想了解我们的世界是如何被网络通信所深切改变的话,现在就  看《我++》。”  ——彼得·霍尔爵士(Professor Sir Peter Hall),英国社区研究院院  长,  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与规划学院规划教授  “威廉·J·米切尔对于正在出现的网络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  ,连同对建筑和城市以及居住于其中的对象的改变方式,有着杰出的理解力  。《我++》睿智、富有洞察力和煽动性,是任何一个置身当下、关注未来人  士的必读图书。”  ——马克·C·泰勒(Mark C.Taylor),哥伦比亚大学和威廉姆斯学院  “机智、文雅、异常广博的参考涉猎,《我++》观察着数字技术改变世  界和改变我们自己的方式。对于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我无法想像还会有比  威廉·J·米切尔更好的引导。他能看见一未来,同时也没有忘记过去,他  具体表述了技术的实际知识同时又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立场,这是我们赖以理  解和评价我们的技术将把我们引向何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它们所需  要的。”  ——N·觊瑟琳·海尔斯(N.Katherine Hayles),Hillis文学教授,  英语系和设计/媒介系,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  “一部关于人性是如何被他们的机器所重新塑造的,令人愉悦的、但有  时也让人恐惧的报告。这是为数字当下的辉煌新世界已经写出的最好的漫游  指南。”  ——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死亡的城市》作者

章节摘录

  位置的选择  如果给移动电子人系统规定一个特定的规模和间隔尺寸,储存和处理场  所设置——在内层还是外层,在固定的基础设施网络还是可自由移动的子网  络——的设计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设计者必须考虑强度、紧急程度、需  求量的预计、储存器的体积和重量、网络的速度和能力、网络连接的连续性  或不连续性、重新连接和再供给点的频率、所传送的资源的数量和易损程度  、安全要求,以及复制的容易程度。也许有必要把场所设置在空间充足的地  方,以成功获取集合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也许还有一个政治议程——是希  望通过把资源和功能定位在内部的个人管理层中来加强个人自主性,还是与  此相反,通过把它们转移到外部的集体管理层中来加强社区凝聚力。  例如,水的重量大,体积大,而且通常我们不是马上需要它,因此(年  轻时髦的慢跑者和体育馆迷除外),我们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才随身携带  水瓶。与此相反,我们建造庞大的水库和储水池系统,并传输到遍布于建筑  和城市环境中的各用水点。在许多文化中,建造、管理和维护这些系统的行  为已经成为政治活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并对社会凝聚力起着关键作用  。  另一方面,现在要运行可穿戴的和便携的电子设备需要持续的电力,因  此我们很多人发现自己要携带多个微型电池。如果我们仅仅是需要几毫瓦或  几瓦电力来维持低耗能电子系统运转,那还算简单,但是如果我们需要数千  瓦或者数兆瓦电力来维持大型机器的运转,携带大块电池、大体积发电机乃  至电线会是一个大麻烦。  储存下来的数字信息就不一样了;当网络速度有限时,复制的简易性使  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携带文件的副本。但是当信息易于变化并很快会过时之时  ,当信息能够通过宽带网几乎瞬时传递之时,将数据保持在中心服务器并在  需要时再传输的方式就更合理。或者正如类似Akamai所运行的内容传输系统  所证实的那样,更高效的方式,是在接近终端用户的众多缓冲储存器中复制  和储存内容,然后在收到传输请求后,采用成熟的优化软件找到从该特定位  置传递数据的最快路径。  如果你的常用物品不便携带,那么有时候你可以依靠网络的固定人口。  因此在手机普及以前,公用电话问和电话亭是许多城市的一大特色;你需要  打电话的时候可以很快地找到这样的地方。如今,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私人  的便携手机,公共电话人口的重要程度大大降低了。然而与此相反,许多大  学学生宁愿在公共网络人口查看邮件,却不愿携带体积相对较大的无线笔记  本电脑。而对小孩进行使用厕所的训练,使得他们从对尿布的持续依赖中解  放出来,偶尔也能使用固定的设施。  通常说来,假如你做了一个更大的可移动的箱子,你就可以携带更多的  东西,使用更多的移动功能;比起一辆小型双座车,你可以给一辆运动型多  用车加载更多的功能,而旅行房车的功能还可以再多一些。但是近来技术发  展的总体效应已经动摇了高度功能化的固定盒子(建筑)和较少功能的移动盒  子(即交通工具、便携设备、可穿戴物品以及植入体)之间的界限。微型化(  尤其是电子设备)使得设计者可以将更多的功能塞进小型容器中,同时遍布  的网络减少了补给点之间的距离。武器设计者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许多早  期的微型化电子技术背后的推动力,就是希望在进行远距离摧毁时用导弹制  导系统代替人类飞行员。在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建筑电信派(Archigram)  的戴维·格林(David Greene)和迈克·巴纳德(Mike Bamard)发现微型化的  更广泛的用途;他们想像出“用电的土著居民”,预测了“微型电力设施对  生活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宣布——稍稍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人类  就是行走的建筑”。  人工心脏和其他人工组织的使用显而易见地反映了这一影响。曾经把使  用者和不能移动的建筑牢牢固定在一起的庞大的床边设施,已经转化成为背  包和捆绑式用具,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小到可以植入身体。过去被束缚和固  定住的病人一步步地得到了解放。

图书封面


 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美]威廉•J•米切尔 著刘小虎 等译赵冰 校马可尼的操作人员曾经是一部巍然屹立的机器的附属物,今天我握在手中的这个东西却变成了我运动的身体的一个解放性的延伸。于是,逐渐地,延伸着的网络的连线,而不是那些盒子,消耗了空间和金钱。就像最终显现的那样,电子商务并不是用服务器和远程通信取代砖块和灰泥,而是把数字网络和物理供应链更复杂的整合。换句话说,如果你利用高速的计算机来压缩进程,你可以消除同时发生以及顺序发生的区别。只有这样“虚拟现实”才成为可能。网络所产生的不连续性是为了追求效率、安全和保密。工程师希望限制接入点的数目,来提供点对点的快速不间断传输。所以你可以在一条溪流流经的任何地方喝水,但是你只能在水龙头那里获得自来水。在一条泥土路上散步时,你可以随意停下,但是乘坐火车就只能使用火车站,使用高速公路就必须经由入口和出口匝道,使用航空网络时就只能通过飞机场了——对于这些点之间的地方你所知甚少。爬楼梯的时候,你可以体验建筑物楼层之间的过渡空间,但当你使用电梯的时候,在电梯门的开关之间就只能体验到建筑过渡状态了。曾经,城市具有不透明的自然特性;建筑师通过设计门窗的开口、纵向照明、开放式房间和公共空间来获取有限的透明性。今天,默认的状况就是电子化透明,你需要努力地制造有限的私人区域。在许多情况下,形式由反馈决定。当前的控制理论的共识是,蜂群、鱼群和鸟群是由小范围的反馈循环圈结合在一起的。黏液菌细胞根据信息素的变化而聚集,并应对生存环境中的整体变化,其反馈尺度更小了。这样的积聚是自发的;它们不需要领导者。它们的空间黏合性以及复杂的适应行为出自一种简单介质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它们能够观察邻居的动作,并对自己的动作进行相应的调整。现在由SMS设备武装起来的一群群青少年与它们也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电子的反馈圈使他们的行为扩展到视线以外,也许是好几公里之外。正如贝特森(Bateson)所意识到的,我们并不是完全包裹在皮肤之中。我们扩展的网络和分散的聚居地使我们成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模糊的实体。如果给移动电子人系统规定一个特定的规模和间隔尺寸,储存和处理场所设置——在内层还是外层,在固定的基础设施网络还是可自由移动的子网络——的设计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水的重量大,体积大,而且通常我们不是马上需要它,因此(年青时髦的慢跑者和体育馆迷除外),我们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时才随身携带水瓶。与此相反,我们建造庞大的水库和储水池系统,并传输到遍布于建筑和城市环境中的各用水点。从本质上说,蓝牙系统和其他类似系统为房间大小的社会技术系统提供了移动自由以及空间安排的灵活性。由于这些基站系统在房间和建筑的范围内提供覆盖,因此它们可用于加强已有的居住社区里的相互联系。如果对来访者开放,它们就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待方式。通过提供免费互联网连接,它们给公共空间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位于曼哈顿中心区的布莱恩特公园就是最先提供这种待客礼仪的公共场所之一。在这些后定居的情况下,接入的能力和特权比传统形式的财产所有权和控制权更为重要。即使是最粗陋的日用人工制品,当它们极度变小变轻时,也可以突然得到使用,扮演新的角色,并形成新的空间形式。正如瑞萨德•卡普辛斯基(Ryszard Kapuscinski)曾经指出的,“便宜的、轻的、塑料容器”对非洲社会的影响。至于照相机,问题就在底片上面了。底片的大小控制了光学系统和底片传输装置的尺寸。缩小底片形式(从玻璃制品转为赛璐珞)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小型化;但是发展到了数码相机,CCD(电荷耦合装置)阵列的替换则完全改变了游戏的规则。有时,这样的重组会带来新的机会。即时摄影术使得在影像拍摄的场景里讨论和评价影像成为可能,而不是之后或在不同的地方讨论和评价。同样,数码相机与手机的结合为用户提供了显示他们的谈论对象的机会,而不仅仅是用语言描述它们。当它开始把它们作为个人符号佩戴,而不仅仅是作为工具携带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从前,设计师用尺寸和相关的功能种类来区别他们的领域;电路设计师和纳米技术专家在纳米和毫米范围内操作,产品设计师的工作范围是从毫米到米,建筑师在细部处理时经常在毫米范围内,处理整体建筑的主要尺度则是几十或几百米,而城市规划师和土木工程师处理基础设施和土地使用体系时则扩展到好几公里。今天,这样的尺度沙文主义显得毫无意义。一个给定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在任何一个尺度或综合不同尺度得到解决——而且那些曾经用大型、固定的结构和机器才能完成的功能,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压缩进便携的、可穿戴的、甚至是分子大小的装置中。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对皮肤表面及其周边紧缺的“地产”的兴趣。……但当我们决定携带手机时,我们必须在我们有限的口袋、腰带、或手袋的“地产”中找到空间。地形学决定了马可尼设计的条件,而解剖学决定了手机的设计。你可以将这些设备品种看作是既依赖寄主,又能给寄主带来利益的电子寄生物。这些电子寄生物快速进化以在贴身的个人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很自然地,美国军方很快就设立了“士兵纳米技术研究所”,专门研究“危险探测,危险排除(比如防弹衣),伪装,个人性能增强,实时自动医疗处理,后勤足迹的减少”。我们可不要忘记牙齿。如果你必须装金牙或是瓷质齿冠,为何不附带装上微型电子设备呢?如果你的牙齿有一个无线电波频率识别标签(RFID),你笑一笑就可以购物或是打开酒店的房间。也许植入牙齿的记忆器是一个存放重要医疗记录的一个更好、更安全的地方。如果你将一个无线扬声器植入臼齿中,你可以享受这样的好处,即你的下颌骨能有效地传送声音,不必使用手机耳机了。推而广之,用到指甲和睫毛上也是显然可行的。在聚会上用立体声音响系统播放音乐是一种社交姿态,而用随身听听音乐则意味从群体中退出。在位于爱尔兰首都的国家图书馆里,研究《尤利西斯》的学术界领袖们在午饭后会聚在一起,是书籍把他们吸引到这里,而思想的交流也随之而来。但是,和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它们也为慕名而来的学者提供了住房与公共空间——当然不是以砖和灰泥的形式,而是提供在线的个人工作空间、会员简介、论坛、新闻、日历、工作信息以及合作工作空间等。随着这种社区重要性的不断增长,它们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长期的社区资源。当你传真一个文件时,你实际上并没有用“心灵感应”的奇迹实现一张打印纸长的传输,但是效果确实一样的。一个好的柏拉图主义者知道如何去描述这一过程。你把一个物体的形式及其物质载体分开,仅仅传输非物质化的形式,并最终通过新的但是看不出区别的物质材料对其进行还原。你经历了非物质化,然后是物质还原的过程。你保留了比特,但是却用新的原子代替。这样的变化也产生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新的艺术品。在手工生产的背景下,艺术品都是唯一的。我们重视这些艺术品与艺术家双手的直接联系,我们关心它们的出处;……但是在需要物质化一个数字文件的条件下,不需要存在在原件;新的实物可以在任何时候生产出来,这些实物有可能风格迥异——例如,有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分辨率或是不同的材料。随着实践的发展,计算环境发展出了更为复杂的抽象层,使得利用数字片断重组新结构的过程更为模块化,更容易重复使用,性能也更加增强了。通过选择性地放松地点和地点之间的邻近状态的要求,有线网络队和熟悉的建筑类型和城市模式进行了分段与重组。例如,本地银行或分行在数字时代的早期大片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城市中的存取点——即自动柜员机和台式计算机上的电子家庭银行。这些分散的存取点和集中的后勤服务设施以及电话服务中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规模经济。例如eSuds系统(由IBM和USA Technologies开发的系统,能让学生使用信用卡或在手机上键入代码来支付洗衣或烘干衣物的费用,而不必在背包或抽屉里找硬币付款¬——译者注),把大学宿舍的洗衣机和干洗机连成网络,当有机器空着的时候,或是当机器停下来的时候,这些机器就会自动发送电子邮件或是短信息报告其状态。例如,意大利的广场之所以可以发挥其社会效力,依靠的是其中心的位置以及意大利人在固定时间出现在那里的根深蒂固的传统;现在,意大利人只需要给对方打个电话,就可以一边走一边安排会面了。广场看起来还是一样,而且依然是运作良好的公共空间,但是其使用模式却灵活得多了。抵抗运动很快地意识到:力量对峙的有效场合越来越难以确定了。如何确定抵抗运动的时间和地点?在哪里示威?占据哪些地方?出租车队伍的壮大戏剧化地展示了空间使用和控制的转变。过去,城市的人口密度太低了,出租车司机不能只是依靠顾客在街上招呼他们,他们要依靠集中的无线调度设备处理顾客的电话并分派任务。现在,出租车司机也配备了移动电话,他们依靠流动的、分散的、点对点的网络获得交通路况的信息,以及潜在客户的 分布情况。在更为先进的系统中,客户通过地址编码的移动电话呼叫,出租车上配备GPS导航系统,软件则根据距离的远近分派任务。这就是从集中调配和控制向电子媒介人群的转变。对于建筑师来说,存在域及人与场所的不稳定,要求他们从根本上反思建筑的基本原则。活动的时间分割复用要比空间分割更为有效。我们甚至还需要重新考虑已经确立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的观念。过去,通过使用模数、可拆卸的部分和家具、可移动的组件、插入式设备等等,建筑师可以增强建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现在,重点转移到了自我配置的电子环境——相互接近的电子设备可以立即开始进行无线通信,而且可以共同支持任何正在进行的活动。
  •     《我++》(2003)作为威廉•J•米切尔非正式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虽在探讨深度上比前两部(《比特之城》(1995)和《E托邦》(1999))要略微浅显,但视野和探讨对象却更为广阔。作者基于十年来的实时学术研究,通过对“实时”问题的思考,探索发生在当下这个无线网络及嵌入式智能的时代,以连通为主要特征的世界中人的自身和建筑、城市所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因此《我++》区别于前两部将关注点限定于网络时代下城市建筑、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变化,而是转向探讨一个物质主体——“人”(body)在新的网络连接背景下的变化:人的身体不断延伸、扩展,服装、电子设备、建筑甚至城市都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此时的“我”成为了“我+”。同时随着比特和原子分离的结束,物质的“我”和电子的“我”也连接成复杂的系统。“我”成为了一个全球的、不连续的、交互的系统,即“我++”。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之中,作者以题目的方式提出两个关键词:电子自我(The Cyborg Self)和互联城市(The Networked City)。因此本文则因循着这两个线索,试图理解作者在互联的物质比特世界中构建的新世界。电子自我(The Cyborg Self)对于“人”的关注是本书的立足点:人的生活方式被互联的世界所改变,这一改变在作者看来始于古列尔莫•马可尼在1903年的创举:首次成功传送了穿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息。“忽然之间,各个大陆以一种新的方式连接了起来。”(ⅶ)从此,人们和他构筑的环境之间、个体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都被逐渐变大的无线网络和缩小的发送与接收工具所改变。连接、无线、小型化和比特化成为了电子自我存在的基础。1、连接从皮肤、衣物、房间到建筑、城墙、无形的雷达网和导弹防御系统,人被各种边界所围合限定。同时,各种路径、管道、线和渠道穿越其中。由边界和连接组成的网络构建和制约了人们日常行为的领域。人们通过控制围合中的传输和争夺网络资源而交互作用并相互影响。随着网络的扩展以及我们对其依赖的增长,边界和连接的关系逐渐颠倒。正如作者所说“连通性成为21世纪城市状态的定义性特征”(5)。因此,来自身体的隐喻也逐渐具体化和表面化,快速发展的道路和电能成为了“我”延伸的“肢体”;给水和排水网络、废物管道成为了“我”的“消化道”和“呼吸系统”;基因库和血库成为了“我”的“生殖系统”;电话、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成为了“我”增强的“感觉中枢”;高速通信的网络增强了“我”的“神经系统”;“我”对于环境的反馈圈覆盖了从厘米到数千公里的范围;“我”的心智被机器智能延伸到几乎任何地方;“我”的记忆被芯片进化城全球化的自适应性网络。因此我成为了一个“空间上扩展的电子人”(32)。2、无线然而,在空间上扩展的电子自我,却被管道限定了活动范围。如何更加具有流动性的渗透任何边界呢?无线连接提供了“天衣无缝的、全球的、无线的互联技术”(40)使我们可以穿越物质的和虚拟的边界。从数厘米的无线微波到覆盖全球的同步卫星,无线世界构建了错综复杂的看不见的风景,无线世界使得物体可以像人一样的移动,我可以在物质和虚拟世界中电子漫游,“我是一个有两条腿的终端,一个会行走的IP地址,也许甚至是临时移动网络里的一个无线路由器”(48)。这样的机动性让我获得更多的优势,地理的位置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接入的特权”,因此“我不仅仅是一个联网的、空间上延伸的电子人,还是一个后定居时代的电子人”(51)。3、小型化小型化对于新的漫游时代的社会生产至关重要。电话、相机、电脑的小型化使得延伸的电子自我成为可能。微细加工、微机电系统和纳米技术提供给设计更多的可能性,甚至重构了设计师的任务。皮肤成为了小型设备争夺的“地产”;多功能性成为产品的关键性能;衣物纤维的多功能和可编程给予了智能化全新的意义;而城市和建筑多具有的功能也逐渐转移到身体上来,我们逐渐成为了“行走的建筑”。4、比特化随着虚拟空间和物质空间之间界限的消失,被原子所限制的物质小型化由信息比特化继续着。文字从图书馆到电子图书馆、绘画从墙壁到画布再到摄影和图像处理软件、货币从硬币到纸币再到电子货币、音乐从胶盘到磁带再到MP3,信息逐渐被比特从其物质集体完全剥离出来。这带来了数字信息的压缩储存,也为对于信息产品的重组提供了条件,同时彻底改变的后勤学:“利用计算机智能来自动管理复杂的物流和传送过程”,也增强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流动性。在比特的世界中,代码自由自在的流动着,这也与物质空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你处理的非物质的东西越多,你就越不会关心地点和距离,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联系。”(89)因此,“我”被“缩小的物品”和“蛻落的原子”逐渐武装成为“连接的动物”和“无线的两足动物”,“我”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电子自我。互联城市(The Networked City)1、互联城市的观察和描述米切尔通过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告诉我们,在互联时代要用新的方式来看待城市。首先通过“电影眼”和“广播耳”的电子手段,托比的矛盾(无法让所记录的故事与它们所描述的事件同步)得以解决,利用摄影机、广播等方式,对于城市的描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你可以以历史悠久的那种方式漫步于混凝土城市之中,或者你可以直接切换到它的电子双胞胎。”(100)另一方面,地理信息和比特之间以一种重要的、全新的方式交织在一起。通过电子定位追踪技术、GPS系统和雷达、异频雷达收发机以及射频标签等技术,信息和物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GIS等地理编码的比特也代表这信息和居住空间之间重要的新关系的开端。这种数字领域和物理领域的交互使得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集中建设的记忆的宫殿,为巡回其间的居民传递信息”(115)。而无线的电子人在城市中的本质则是可以追踪的位置和轨道。比特在物质空间变得无处不在。2、互联城市的私人和公共空间正如查尔斯•摩尔所意识到的,这种延伸的、不连续的电子互联的同步状态对于我们的日常空间场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质空间上的零碎和分散,以及电子空间增强的凝聚力成为了我们的后定居时代的主题。通过有线网络对于地点和地点之间邻近状态的选择性放松,建筑类型和城市模式发生了第一次分段和重组,接下来通过无线网络和便携式接入装置所创造的连续的存在域,人和地点之间的邻近状态也被选择性的放松了,这次创造的是另外一种程度的空间的不确定性,它从根本上改变的资源的可利用度和空间的使用。无线教育网络为思维提供服务,无线医疗网络则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关注身体健康。工作场所可以变得松散、家庭和工作空间的关系也可以重组。这带来了工作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随意性。同时连续的网络存在域也迅速改变了公共行为模式以及空间的使用。如“传统的公共行为所统治的空间中插入了电话交谈的私人行为”,“可以在未知的地点安排专门的会面场所”(142),“原本束缚在固定地点的活动也变得更为流动,同时城市的公共空间也以新的方式获得了活力:在这里,随身听取代了家庭娱乐中心,移动电话取代了家庭电话,笔记本取代了家庭桌上电脑。”(143)基于连绵不断的存在域与建筑、城市空间的叠加,作者认为新的时代对建筑和城市规划也突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建筑师来说“存在域以及人与场所的不稳定,要求他们从根本上反思建筑的基本原则”(148):活动的时间分割比空间分割更有效;相比僵化的功能计划,应该致力于创造灵活多样的人性化居所,为电子设备支持的游牧化居住服务;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首要原则。对于规划人员来说,列斐伏尔所强调的“空间多元化”为灵活和自由选择提供了可能性,适合网络时代的规划“最多只应该建立决议框架”,“为动态决议提供的信息基础结构比庞大的物理建筑物更有影响力”,因此网络时代推动了一种需求,即“反应敏捷和灵敏的、装备电子设备的空间管理策略代替预定的空间计划和僵化的规划”(152)。反思通过这两条线索的梳理,可以看出米切尔在《我++》为我们开出了一张由无线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现象的清单。当然他并没有完全乐观的认为一切都是好的。他对于其负面的反思正如Samuel Kinsley(2013)所说来自于2000年以来美国的文化和经济背景。米切尔位于MIT的研究机构与兰德智库(the Rand Corporation)和硅谷未来学家咨询机构之间的联系为理解书中所体现的冷战思维和充足的高新技术资料提供了背景。在书中多处可以看到911事件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环境。在“电子人类的竞争”这一章中,对于网络时代的安全和防御技术重要性的强调正是一大例证。同时,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米切尔也认识到了在电子互联时代,关于接入的身份认同、监视、恐怖主义、主观性和访问特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结语中,他强调在电子漫游的后定居时代,重塑互惠互利原则的重要性。他将网络社区视为规模化了的“Gemeinschaft”(社区)。“它不是一个虚拟城市和扩大的民族国家。在物理上、空间上、道德上,它是一个新事物。”(189)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个由互惠原则建立的社会集合体,“由应用于新的空间模式的,古老的互惠原则来维系的”新的公民社会。显然,在《我++》中米切尔的很多立论较为激进,对于网络时代的社会变革具有乐观派的表征。而且美国社会所具有的连绵不断的网络存在域和物种空间充分的流动性这一基础设施条件,与我国现实仍有较大差距。但是,笔者认为米切尔所分析和预想的电子自我和互联城市是人类自身和城市发展不可逆的趋势。其对于建筑和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是从业者所必将面对的。现阶段的个人、城市以及国家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互联的时代,个人的微小的选择也是受到这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影响而形成的。而我们对于建筑以及城市的计划也会对这个系统产生影响和受到反作用,因此米切尔为我们所描述和设想的电子时代将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未来。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没有逻辑清晰的分析,只是些名词解释、堆砌。
  •     帮同学买的应该是好书不然干嘛叫我给他买这本书....
  •     书名不错,内容也可以
  •     以前看过比特之城,所以才买,翻译的比金山词霸好一点,心疼我的银子。
  •     电子化的生存,人生逐渐虚拟、模糊、碎片,在解构后如何重塑呢……
  •     书皮上居然一层灰,一摸满手是灰尘,未免也太不负责任来吧,我是买书又不是买**!
  •     作者旁征博引,从各方面阐述了信息化对我们自身的影响,思路开拓,思考很深。非常不错,还有前两部分别是《E托邦》和《比特之城》。
  •     很有幸读到这样一些文字,它完全颠覆了自己曾经对建筑、对建筑哲学的理解(所深信不疑的),给了我们一种全新思考建筑的方式。……心里甚为畅快,可能是好久没有看到让自己备受痛击的文字了,可是这一次不一样了……不敢轻易敲下上面的文字,因为觉得自己在论坛一直都只是虔诚的小小潜水者(从来没有过什么像样的大作),现实中也是再不上眼的建筑系学生了,加之又没有人在愚之前评论过,所以心里就更为忐忑了,我怕自己拙劣的文字会折损这样一本好书!译者是在学校最为熟悉与敬重的老师了,译后记写的一些事情是我们都再熟悉不过的了,觉得他写出了自己对生活、对建筑、对原著的真正理解,而不像其他的著作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我觉得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了
  •     读后感觉到真正的头脑风暴,有掏出笔写出关于未来世界科幻小说的冲动
  •     我们在cyborg的世界
  •     书封有折痕。。。
  •     信息社会的城市如果不寻求新的发展思路,那将是条死路
  •     翻译质量太差!严重影响阅读,如果没有一点专业英语基础的话阅读起来会觉得很奇怪!
  •     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     买了原文和此书对照阅读,毕竟看中文还是流畅的多。每每遇到前后不连贯的地方,就是要翻原著了,现在很难找到一本翻译的很好的著作,当然城市建筑学翻译的确实还是很不错的啊。内容没得说,学习城市规划的必读书目之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