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807522348
作者:郭岚
页数:289页

作者简介

《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是在梳理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有关区域差异的观点基础上,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过程、表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地理位置、制度因素、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在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缩小区域差距的做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对我国区域政策的借鉴意义;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格局,指出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板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体制困境、动力机制和保障措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义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一、研究方法二、思路与结构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一、创新之处二、本文的不足第二章 区域、区域差异的界定与理论阐释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分类一、区域的概念及实质二、区域的分类三、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第二节 区域差异的界定及其客观性一、区域差异的界定二、区域差异的客观性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有关区域差异的理论观点及其评述一、新古典增长理论二、新增长理论三、平衡增长理论四、不平衡增长理论五、倒“U”型理论六、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七、“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第三章 中国区域差距扩大的过程、特征与趋势第一节 关于中国的区域划分及区域差距的测算方法一、关于中国的区域划分二、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指标与方法三、关于区域差距指标选择的几点说明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一、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研究二、对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距变动格局的再考察第三节 多视角下的区域差异特点一、以人类发展指数(HDI)反映的地区差距二、市场化水平的差异三、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四、新经济实力的差距五、对外开放度的区域差异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差距第四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未来变动趋势一、有关研究成果二、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未来变动趋势的分析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俱乐部”趋同第四章 中国区域差距的成因分析第一节 自然地理因素与区域差异一、自然地理因素与区域差距二、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区域发展差异第二节 制度因素与区域差异一、制度与经济增长二、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及制度演进的非均衡三、中国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区域差距第三节 资本因素与区域差异一、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中国区域资本形成的空间特征三、我国区域资本形成失衡的原因分析第四节 人力资本与区域差异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二、中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及其流动三、东部人力资本优势:技术进步与外资吸纳四、政策启示第五章 国外解决地区差距的区域政策及启示第一节 美国的区域政策一、美国“西进运动”的主要政策措施二、促进“阳光地带”崛起的区域政策三、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开发措施第二节 德国、日本的区域政策及特点一、德国的区域政策及特点二、日本的区域政策及特点第三节 英国、法国、加拿大的区域政策及特点一、英国的区域政策及特点二、法国的区域政策及特点三、加拿大的区域政策及特点第四节 各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启示一、经验总结二、政策启示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格局第一节 区域经济差异的效应分析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正面影响二、区域经济差异的负面影响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基本思路与目标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第三节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第七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困境、机制与保障措施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一、传统行政区行政的治理理念和模式刚性,不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二、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与政府目标效用函数的复杂性,使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共享难以实现三、地方政府恶性竞争及地方市场分割严重,而相关的约束制度安排十分脆弱四、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不完善,现代区域政策框架尚未成形五、流域治理制度弊端甚多,区域间环境关系失衡六、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区域与农村区域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外部动力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一、市场机制及其协调机理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三、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四、健全区域协调互动的四大机制第四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一、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重建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构建区域管理制度框架三、加强区域合作四、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五、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六、统筹城乡发展,尽快建立城乡统一制度参考文献后记

前言

  中国在“举世罕见”的“起点特征”基础上推进的现代化事业,为人类贡献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增量改革为重要特征的渐进式改革,推动了中国持续30年年均9.7%的经济增长,在我们这个占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度里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经济增长的奇迹在我国地域、人群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地区经济增长的失衡导致区际冲突加剧,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并在其间形成一种自增强机制,迫使经济落后地区处于更加不利地位,引发落后地区生态危机;而经济增长收益和成本在不同人群间的分配失衡,使收入差距不合理拉大,大量贫困人口的产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说过:“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理念下,缩小区域差异,致力于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攻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

内容概要

  郭岚,1965年生,重庆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992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作为主研人员曾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2004年参与的国家发改委招标课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四川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集体奖)。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章节摘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从域名资源、网站数还是IPv4地址的拥有量看,排在前几位的都是沿海发达省市,西部省份比例非常小。域名总数最高的广东是青海的14l倍;网站数第一的北京是最末位的青海的189倍;I.Pv4.地址拥有量北京是西藏的121倍。IPv4地址的地区分布从一个侧面更加深入地反映出了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差异状况:经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比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出很多。  从网民普及率、每万人域名数和网站总数指标来衡量,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也存在很大差距。东部地区网民普及率已经达到14.O%,中、西部地区仅为6.5%和6.9%;东部地区每万人域名数为44.5,中、西部地区仅为7.9和8.2;东部地区每万人网站总数为12.2,中、西部地区仅为2.0和1.8。  城乡互联网发展差异也非常大,并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006年6月份的数据显示,互联网的城镇普及率是农村普及率的6倍。从分城乡中小学生上网规模来看,尽管农村和城镇的初中学生数量相当,但城镇的初中学生网民规模接近农村的两倍;城镇小学生的数量仅足农村的l/2,但网民规模则几乎是农村的4倍。信息化的差距会转化为知识获取能力的差距,造成中西部地区知识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使后来者丧失追赶先行者的机遇。四、新经济实力的差距

图书封面


 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