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中关村史话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区域经济 > 当代北京中关村史话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15401201
作者:柯小卫
页数:199页

作者简介

《当代北京中关村史话》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了解当代北京人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了解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这是当代北京编辑部和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着力探索和追求的一个目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大本营
一、中关村地名的来历
二、新中国的科学城
三、科学城的记忆
第二章 科技人员“下海”
一、中关村第一人
一、“两海”“两通”
三、中科院“—院两制”
四、当代毕异一王选
五、1984,中关村拐点
六、海淀区第四次党代会
七、四海市场与颐宾楼
八、对“电子一条街”的调查
第三章 “联想"之路
一、由“三产”起步
二、“倪柳之争”
三、经营之道
四、“联想”新生代
五、困境中的转身
六、“蛇吞象”引发争议
第四章 中关村的企业家
一、用友神话
二、风靡一时的WPS
三、反病毒软件
四、“爱国者”的故事
五、新东方
六、为什么选择中关村
七、泰山会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
一、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关村发出
二、“瀛海威”始末
三、从“利方在线”到“新浪”
四、张朝阳与“搜狐”
五、“8848”与电子商务
六、中文搜索引擎
第六章 中关村科技园区
一、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二、上地一中国第—个信息产业基地
三、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
四、海外揽才
五、邓中翰的“中国芯”
六、中关村“二次创业”
七、中关村科技园区
八、资本的力量
九、中关村科技
第七章 中关村经济圈
一、中关村西区开发
二、IT产品大卖场的变迁
三、北大南墙的—拆一建
四、中关村“商圈”
五、中关村的后花园
六、香港地铁进人北京运营市场
第八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温总理的两次考察
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三、科技改革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四、股权激励改革试点
五、“千人计划”
六、“高聚工程”与“海聚工程”
七、民族企业“集结号”
八、“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
九、中关村“人才特区”
尾篇
参考书目

内容概要

柯小卫,1957年9月生,汉族,文化学者。现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作品:长篇人物传记((陈鹤琴传》,文化丛书《当代北京餐饮史话》、《当代北京剧场影院史话》,纪实文学《我的父亲柯在铄》等。

章节摘录

  关于中关村地名的来历,有一种说法,现在中关村所在位置在数百年前曾经是永定河故道,周围是一片自然沼泽地带,被当地人称为“中湾”。从明代起,一些太监们看中了这里的风水,陆续购买“义地”,作为自己身后的居所。到清代时,中关村附近形成太监墓葬群。许多从“皇宫”获准“退休”的老太监出宫后无依无靠,聚集在这一带为有钱的大太监守墓、烧香祈福。当时的人们称太监为“中官”,故有“中官儿”地名。另有一种说法,清朝雍正时期在京城的兵营之一蓝旗营设立东、西、南、北、中五关,其中中关为中枢所在地,控制通向其他四个关隘的交通要冲,后来中关的军事作用不再,逐渐形成农田与自然村落,人称“中关屯”,后来又称“中关村”。此外,还有如钟关、中关、中官儿、中官屯等多种称谓。康乾嘉时代,皇家在京城西郊造园不止,畅春园、清漪园、圆明园等,最多时曾多达90多处,绵延20余里,蔚为壮观。自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清漪园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浩劫,圆明园只剩残垣废墟,清漪园后重建为颐和园。据《海淀地名典故》考证,宣统年间《京西图》上标为“中关”地名。1912年《西郊图》标为“中湾”地名;过去从西直门外一直到颐和园、玉泉山、八大处等统称为“西郊”,其间的海甸镇地处京城通往西山要道,自清朝中期以后,逐渐热闹起来,商铺兴盛,可谓“一尺道路五两银”。海甸附近的许多地名与水相关,如大坑沿、大泥潭、小泥潭、长河、巴沟、长春桥、北下关等,因而被后人称为“海淀”。距此不远的皇庄(现称黄庄)、陈府(现称成府)、蓝旗营、保福寺等都曾是领略过宫廷官韵的地方。当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的皇家龙凤车辇从城里前往圆明园和清漪园(颐和园前身),都要途经海甸与中关村一带的“御道”。有人考证,区别于其他地方用黄土铺成的“通衢驰道”,专供皇家仪仗使用的“御道”是一条由人工铺设的石板路。  民国初年(1912年)时,从大钟寺与海甸镇之间,大部分是农田和稀疏的村落,人们走夜路时需提着灯笼。从西直门出城到西山、颐和园要走很长的路,人们进出一趟城很辛苦,可以乘驴车,后来通了公共汽车,不论对于前往西山、颐和园的游客,还是往来清华、燕京校园的师生都方便了很多。现代作家梁实秋记述:  出西直门走上一条漫长的马路,沿途有几处步兵统领衙门的“堆子”,清道夫一铲一铲的在道上洒黄土,一勺一勺的在道上泼清水,路的两旁是铺石的路专给套马的大敞车走的。最不能忘的是路边的官柳,是真正的垂杨柳,好几丈高的丫杈古木,在春天一片鹅黄,真是柳眼挑金,更动人的时节是在秋后,柳丝飘拂在人的脸上,一阵阵蝉噪,夕阳古道,情景幽艳。我初上这条大道,离开温暖的家,走向一个新的环境,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旧北平的地图上,保福寺所在18保,划归北平市“郊六区”管辖。有一份资料显示,1949年前,中关村只是一个自然村,70户,276口人,以经营农业为主,坟地占土地面积约30%。北平和平解放后,保甲制被废除,18保改称保福寺村。1952年海淀区建制成立,保福寺村改称保福寺乡。如今的中关村就是在当年保福寺乡所辖区域不断扩大、发展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1年将清华以南、海淀以东、京绥路以西地段数千亩土地划为中国科学院作为建院基地。有人说,当初中国科学院之所以选择中关村,其中考虑的理由有三:一是这里位于“燕大东南,清华以南”,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学府在教学资源和人才等方面资源;二是北京市有关方面将西北区域规划为高等院校集中的文教区;三是这一带大多为农田,人口不多,建设施工较容易。据1953年迁入中关村的老人们回忆,当时这里就叫中关村。  有资料显示,至1959年7月,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宿舍区居住户为1971户、7572人。由于办理迁转户口和办理粮油关系、结婚登记等手续要到相距较远的大钟寺,十分不便,科学院向海淀区提出在中关村设立办事处、派出所。海淀区经过研究,决定先设立居民工作站,全称为“东升人民公社中关村工作站”,后将蓝旗营、三才堂两村计666户、2802人划人中关村,属东升乡大众四大队管辖;同时成立了派出所。1961年中关村街道正式成立。从此,中关村有了“出牛证”。  ……

图书封面


 当代北京中关村史话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一个产生创新与突破的地方背后是使命与担当。
  •     太沉闷了点,不符合预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