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ISBN:9787305055737
作者:鲍德里亚
页数:221页页

作者简介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书籍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符号之谜:物质存在的化蝶幻象
第一章 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
1.符号-物的社会功能
2.社会学的视野
3.物的差异性操持
4.隔离的逻辑
第二章 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
1.作为一种意指逻辑的消费
2.消费:作为一种交换和差异的结构
3.作为一种生产力体系的需要体系和消费体系
第三章 拜物教与意识形态:符号学还原
第四章 艺术行为与签名:当代艺术中的符号创作
第五章 艺术品拍卖:符号交换与奢侈价值
1.政治经济学的另一副面孔
2.与经济交换的差异
3.经济权力和统治
4.象征价值和审美功能
5.结论
第六章 关于一般理论的讨论



第七章 使用价值之外
马克思和鲁宾逊。克鲁索
第八章 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1.意识形态的神秘思维
2.符号的形而上学
3.指涉物的幻影
4.指称与涵意
5.超越符号:象征性
第九章 媒介的挽歌
赞美诗
恩泽斯伯格:一种“社会主义的”策略
没有回应的言说
颠覆策略与“象征行动”
传播的理论模型
控制论的幻象
第十章 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
符号的运作
功能主义的危机
环境和控制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阶段
第十一章 交换价值中欲望的实现
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这本书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鲍德里亚于1972年完成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他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实话说,这本书是早期鲍德里亚学术理论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我以为,鲍德里亚的这一“观念革命”只是一种看走眼的学术戏法,作为社会历史存在真正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符号性化蝶不过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障眼法。固然,符号标识的差异性逻辑的确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主导性制约因素之一,可是,它的结构性统治却并非真能离开客观物质生产的现实大地。  ——张一兵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曰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语),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棱镜”本是物理学上的术语,意指复合光透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所以取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意在透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并反映出选编者的理解和匠心,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内容概要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年-2007年)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知识的“恐怖主义者”。波德里亚生于1929年,作为家族中上大学的第一人,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章节摘录

  “角色”在主体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如同需要在物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同样地同义反复,同样地被赋予神秘色彩。  最终,你可以发现购买一辆汽车将被归结为以下这些可能性的动机:留下纪念的、技术的、实用的、心理象征性的(过度补偿、富有攻击性的),社会学的(群体的规范、对名誉的渴求、从众或者标新立异)。最糟糕的是,所有这些动机都有其合理性。很难想象,这些动机中的任何一种与之不相符合。然而,它们却常常在形式上相互矛盾:对安全的需要与对冒险的需要相互对立.试图从众的渴望与试图标新立异的想法相互冲突.等等。究竟哪个是决定性的呢?究竟该如何将它们纳入一个结构之中,又该如何排列顺序呢?最终,我们的思想者们只好尽其所能地建构了他们同义反复的“辩证法”:他们总是谈论相互作用(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动机与另一种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经济学家们不喜欢这种充满变数的辩证法,他们迅速地后退到他们可进行计算的方法之中去了。  混乱不可避免。这些在不同的抽象层面(需要、社会期望、角色、消费模式、边缘群体等等)所获得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意思的,而是偏颇和危险的。心理一社会的经济学如同一头斜视的怪兽,所能看到的非常有限。但它确实发现了一些东西,捍卫了一些东西,它驱除了极端、单向度分析的危险,在那些分析中有意识地将物既不视为群体的物,也不视为个体的物,而是将其看作社会的逻辑本身,以此来作为创造一种分析原则的必须。  我们已经透露了这种逻辑即是差异性逻辑。但现在很显然,将声望、地位以及差别等等视为诸多动机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这一点已经在当代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然而,这种社会学的延伸所时沦的问题并不比传统心理学更多。显然,个体(或者被个体化了的群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总在追求社会地位和名誉,当然,在这一层面上的物也应被纳入到分析中来。但基本的层面则应是无意识的结构,这种无意识的结构组织了差异的社会生产。符号交换的逻辑:差异的生产  每一个群体或个人甚至在基本的生存得到保证之前,就已经体验到了一种压力,要让自己在一个交换和关系的体系之中拥有存在的意义.与商品的生产同时产生的还有意指关系与意义的细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为自己而存在的同时还要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而存在。  因此,交换的逻辑似乎更为原始。个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无(rien)(如同我们开始的时候所谈论的物)。无论如何,某种语言(由词语、女性或者商品构成的语言)总是先于个体而存在。这种语言是一种社会形式,它是一种交换结构,却是无个体存在的结构。这一结构同时在两个层面上成为一种差异性逻辑:  1.它在交换的意义上将个体的人转变为合作者,虽然不再存在个体,但却存在差异,他们的关系受到交换原则的规范。  2.它将交换的物质载体转变为差异性的、具有意指性(signifi-cant)的要素。  这是真正的语言交往。它同样适用于商品和产品。消费就是交换。一个消费者从来都不孤独,就如同一个说话者不会孤独。而对于消费的分析的全部革命也就在于此:预设个体需要说话,并不能解释语言的产生(这种设定存在两个不可解决的问题:这种需要基于个体的存在;同时,在一种可能的交换中来阐释这种需要),然而语言存在着,它不是作为一种自发的绝对体系,而是作为一种与意义同时产生的交换结构而存在,并且言说着一种个人的意愿。同样,消费也并不源自消费者的客观需要,或者主体对物的一种最终意图:相反,在交换体系中,在物质的差异的体系中,在一种意指关系的符码体系中,在规定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社会生产——商品的功能性,个体的需要只能追随着它,适应着它,在将这种基本结构机制理性化的同时也压抑了它。  意义从来不存在于一种经济关系之中,即一种被理性化了的选择和计算之中,从来不存在于那些既定的、被预设为自发的、有意识的主体之中,也从来不存在于那些依据理性的目的而被生产出来的客体之中,而是向来存在于有差异的、被体系化了的一种符码之中,与理性化的计算相对立。意义是一种构建社会关系的差异性结构,而不是主体本身。凡勃伦和设定的差异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参考一下凡勃伦的理论。尽管他是从个体而非从阶级的角度,从声望的相互作用而非交换结构来阐发差异性逻辑的,但他的理论却显然优于那些追随他的人,以及那些假装“超越”了他的人。这些人自认为发现了整个社会分析的原则、本质逻辑的基础以及差异性的机制——的形势,而是给出了一种变化了的关系性结构。凡勃伦的理论向我们表明:社会阶层(包含差异性的阶级以及地位的竞争)的生产是如何成为一种基础性的法则,以用来安置和吸纳其他的逻辑,例如意识的逻辑、理性的逻辑以及意识形态的逻辑、道德的逻辑等等。  社会通过具有区分性的物质载体的生产来调节自身:“关于消费品的取得和累积这类行为,一般总认为其目的是消费……但是如果要说明为什么对商品的消费必然会引起对商品的累积的动机,那就得撇开上述的简单意义,只有在相差很远的另一意义下才能有所领会……占有了财富就博得了荣誉,这是一个带有歧视性意义的特征。”

图书封面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更新:2016.11.28 补上了法文原文(Gallimard, 1972)。译后记提到英译很多误译,下面列出来的这些似乎不存在这个问题。此外波德里亚原文多用« »来表强调,中译本很多情况下没有进行标示。】以下是我在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译本与英译本(Charles Levin (trans.), St. Louis: Telos Press, 1981)进行对读时发现的中译本的不妥之处。因为没能找到法语原文故只能将其中明显可推断为是中译本较严重误译者列举如下,以资商榷,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1. 中译P45,“物不能脱离其进行交换的具体的关系[……]一方面,它具有(相对的)任意性:它并不在意究竟是什么物被卷入其中,基于它所被给予的,它完全能够指示一种关系。”英译P65,“It is on the one hand (relatively) arbitrary: it matters little what object is involved. Provided it is given, it can fully signify the relation.”原文P62, "...il est indissociable de la relation concrète où il s'échange, .... C'est le paradoxe du cadeau: il est à la fois arbitraire (relativement): n'importe quel objet, pourvu qu'il soit donné, peut signifier pleinement la relation."按:此处“the relation”当指前文提到的“其进行交换的具体的关系”,而这句话重点在表达物在象征性交换中只要能够被交换就无所谓被交换的物本身是什么,因此具有任意性。中译对“pourvu qu'il soit donné”的处理不太理想。个人译文如下:“一方面,它具有(相对的)任意性:具体什么东西被交换并不重要。只要这件东西被给出,它就能指示这一交换关系。”2. 中译P45,“所有不定性(ambivalence)的象征交换的物质介质(注视、物、梦、排泄物)都来源于此:……”英译P65,“The ambivalence of all symbolic exchange material (looks, objects, dreams, excrement) derives from this:[…] ”原文P63,"D'où l'ambivalence de tout matériel d'échange symbolique (regards, objets, rêves, excréments) : ..."按:这一句当译作“所有象征交换的物质介质(注视、物、梦、排泄物)的不定性都来源于此:[……]”3. 中译P46,“我们可以通过‘象征’物(如礼物,也包括传统的、仪式化的以及手工艺品中的物)来发现整个欲望关系(不定性的,并且因为它的不定性而完整)的具体显现,而且还可以通过在一种双重的或者被整合的群体关系之中,物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关系的透明性来发现这一点。”英译P65,“What we perceive in the symbolic object (the gift, and also the traditional, ritual and artisanal object) is not only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a total relationship (ambivalent, and total because it is ambivalent) of desire; but also, through the singularity of an object, the transparency of social relations in a dual or integrated group relationship.”原文P63,"Ce que nous percevons dans l'objet « symbolique » (le cadeau, et aussi l'objet traditionnel, rituel et artisanal) c'est non seulement la manifestation concrète d'une relation totale (ambivalente, et totale parce qu'ambivalente) de désir, mais aussi, à travers la singularité d'un objet, la transparence des rapports sociaux dans une relation duelle ou une relation de groupe intégrée."按:此处象征物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欲望关系与“la transparence des rapports sociaux (transparency of social relations)”显见是与下文“在商品中,我们发现生产的社会关系的不透明性”的对比,而中译中“perceive”的对象模糊不清,参考译文如下:“在象征物(如礼物,也包括传统的、仪式化的以及手工艺品中的物)中,我们能发现的不光是整个欲望关系(不定性的,并且因为它的不定性而完整)的具体显现;此外,通过物的独特性,我们还能发现一种双重的、或是多重群体间的社会关系的透明性。”4. 中译P47,“它的意义来自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性关系中。有点像列维-斯特劳斯所谓的神话,符号-物在它们之间交换。”英译P66,“It assumes its meaning in its differential relation to other signs. Somewhat like Lévi-Strauss’s myths, sign-objects exchange among themselves.”原文P64,"Un peu comme, les mythes chez Lévi-Strauss, les objets-signes s'échangent entre eux."按:这一句中译“它们之间”的具体所指不明显,"s'échangent"的相互性没有体现,窃以为译作“符号-物在它们内部交换”更妥。5. 中译P50,“3. 在它们与主体的象征性关系之中(或者在相互交换之中),所有的物都具有潜在的可交换性。”英译P68,“3. In their symbolic relationship to the subject (or in the reciprocal exchange), all objects are potentially interchangeable.”原文P67, "3. Dans leur relation symbolique au sujet (ou dans l'échange réciproque), tous les objets sont virtuellement substituables."按:此前鲍德里亚在提到象征性交换时使用的都是“exchange”一词,窃以为“exchange”指的应当是物作为一个礼物从送出到被接收的过程。而根据下文“任何物都可能成为小女孩的玩具。然而一旦选定了,那么就只能是这一个,而不能是其他了”,可知此处所谓“interchangeable”强调的是在被送出之前任何物都具备成为被交换物的可能性,也即,作为被交换物的候选,这些物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因此尽管不妨碍理解,私以为此处仍应该对送出-接收的“exchange”和被送出前的“interchange”这两个阶段做一个区分,而非都译作“交换”。原文的“substituables”最清楚,不存在歧义。6. 中译P54,“同义反复的力量”英译P71,“The ‘circle’ of power”原文P71, "La tautologie du pouvoir"按:首先标题的中心词是“tautologie/circle”,则当译作“力量的同义反复”。此外,据下文“这样一种同义反复总是某种权力体系(système de pouvoir)被理性化后构成的意识形态”可知,“power”译作“权力”更妥。因此也许更恰当的译法是“权力的同义反复”。7. 中译P55,“一方面是不定性的逻辑,另一方面是差异性逻辑,它们与平等的逻辑不相容(而这一逻辑对于经济学来说则是神圣的)。”英译P72,“The logic of ambivalence on the one hand, of difference of the other hand,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logic – sacred to economics – of equivalence.”原文P72, "structures sociales. Logique de l'ambivalence d'une part, logique de la différence d'autre part sont incompatibles avec la logique, pour elle sacrée, de l'équivalence."按:此处显而易见讨论的是“意指的逻辑”一节中提到的四种不同的逻辑,而其中市场的逻辑对应等价(equivalence)逻辑并区别于不定性的逻辑与差异性逻辑(cf. 中译P47,英译P66),则为了保持术语的统一,此处译作“它们与等价逻辑全不相容”为优。8. 中译P58,“与商品生产同时产生的还有意指关系与意义的细化,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为自己而存在的同时还要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而存在。”英译P75,“Concurrently with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there is a push to elaborate significations, meaning –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one-for-the-other exists before the one and the other exist for themselves.”原文P76, "Simultanément à la production de biens, il y a urgence à produire des significations, du sens, à faire que l'un-pour-l'autre existe avant que l'un et l'autre existent pour soi."按:据上文“每一个群体或个人甚至在基本的生存得到保证之前,就已经体验到了一种压力,要让自己在一个交换和关系的体系之中拥有存在的意义”,可知这一段讨论交换体系先于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则最后一句似乎以“在个体和他人为自身而存在之前,就为他人而存在的个体就已经出现”为妥。此外,私以为这里的“significations, meaning”两个词指的是上文中的“存在的意义”(英译P74,“to produce themselves meaningfully in a system of exchange and relationships”),中译处理成“意指关系与意义的细化”不免有些所指不明,不知可否译作“与商品生产同时产生的还有对(生存)意义的精心构建”?原文中动词用的是"produire",再清楚不过。不知是否这一段是按照英译本翻的出现了这个问题。9. 中译P58,“这一结构同时在两个层面上成为一种差异性逻辑。[……] 这是真正的语言交往。它同样适用于商品和产品。”英译P75,“This is tru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原文P76, "Ceci est vrai de la communication de langage."按:当译作“这一逻辑适用于语言交往。”10. 中译P58,“然而语言存在着,它不是作为一种自发的绝对体系,而是作为一种与意义同时产生的交换结构而存在,并且言说着一种个人的意愿。”英译P75,“Before such questions can even be put, there is, simply, language – not as an absolute, autonomous system, but as a structure of exchange contemptuous with meaning itself, and on which is articulated the individual intention of speech.”原文P77,“...mais bien d'abord le langage, non pas comme système absolu, autonome, mais comme structure d'échange contemporaine du sens lui-même, et sur laquelle vient s'articuler l'intention individuelle de la parole...”按:参照前文“预设个体需要说话,并不能解释语言的产生”,则鲍德里亚在此强调的是语言作为一种交换结构先于个体的言说欲望存在,因此“并且言说着一种个人的意愿”一句不确,改成“而在这一结构中个体言说的意愿被表达”似更能突出语言结构的先在性。11. 中译P60,“在此,自由时间是一种交换和意义的载体。如同巴塔耶(Bataille)所谓的‘被诅咒的部分’(part maudite),它让交换自身具有价值,或者在破坏中产生价值,由此,休闲成了象征性运演的一个核心。”英译P76-7,“Here, free time is a material of exchange and signification. Like Bataille’s ‘accused share’, it assumes value in the exchange itself – or in destruction – and leisure is the locus of this symbolic action.”原文P79,“Le temps libre y est matériel d'échange et de signification. Comme la part maudite de Bataille, il prend valeur dans l'échange même ou dans la destruction, et le loisir est le lieu de cette opération « symbolique ».”按:“它让交换自身具有价值”一句明显有误,当作“它在交换这一过程中,或是在(对它自身的)破坏中产生价值。”此外此处的“destruction”似乎指上文的“时间……是一种浪费”、“对这种空闲时间的消费”。若是,则似乎“破坏”改为“消耗”更妥。(cf.,中译P102,“消费是一种财富的显现,它显示了财富的消耗。这种价值在超越交换价值的层面上展现出来,并以对其的消耗为基础,[……]”;英译P113,“(The act of consumption) […] is wealth manifested, and a manifest destruction of wealth. It is that value, deployed beyond exchange value and founded upon the latter’s destruction […]” )又:这一段引文中“a manifest destruction of wealth” 译作“它显示了财富的消耗”不确,当作“它也是对财富的明显消耗。”)综上则可译作“它在交换这一过程中,或是在(对它自身的)消耗中产生价值。”12. 中译P67,“相反,需要最好应该被界定为一种通过个人的内在逻辑体系推理得出的功能:更准确的说,并不是作为被丰盛社会所解放了的消费的力量,而是作为体系自身的功能运演,即幸存以及再生产的过程所必需的生产力。换言之,需要的存在只是因为体系本身必需它们的存在。”英译P82,“Rather, they are better defined as a function induced (in the individual) by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system… ”原文P87,“...mais comme fonction induite dans les individus par la logique interne du système... ”按:这一段解释“需要”为何存在,也即,出于体系本身的需求而导致了需要的存在,而与个体无关。体系外在于个体,而非个体的逻辑体系。则更恰当的译法也许是“相反,‘需要’最好应该被界定为一种由体系内在逻辑而诱发出的、存在于个体中的功能。”13. 中译P71,“人只是作为一个幸存者而被再生产出来(一个生产力的幸存者)。……这个体系需要人自身的再生产,以便能够使得体系再生产它自身:它需要人。如果它需要‘奴隶’,那么就不存在‘自由的’工人。如果它需要无性的机器人,那么就不存在有性的繁衍。如果体系可以不必供养工人,那么就不会存在面包。”原文P93,“...il a besoin d'hommes. S'il pouvait fonctionner avec des esclaves, il n'y aurait pas de travailleurs « libres ». S'il pouvait fonctionner avec des esclaves mécaniques asexués, il n'y aurait plus de reproduction sexuelle. Si le système pouvait fonctionner sans nourrir ses hommes, il n'y aurait même pas de pain pour les hommes.”按:中译似乎没有翻译出虚拟语气,而是翻成了普通的条件句。试译作:“假如这个体系有了奴隶就可以运行,那么‘自由的’工人也不会存在。假如这个体系通过无性的机器人就可以运作,那么有性繁衍也不会存在。如果这个体系可以不必供养工人就运作,那么甚至连给人吃的面包都不会存在。”14. 中译P72,“迫于体系的需要,这种本能会消逝,人将乐意付出生命(显然,这是一种升华)。”英译P86,“When the system requires it, it cancels this instinct and people gets excited about dying (for a sublime cause, evidently).”原文P93,“quand le système l'exige, il fait que les hommes résilient cet « instinct » et s'exaltent de mourir (pour une cause sublime évidemment).”按:当作,“当体系需要时,人们有必要消除这种'本能'并且乐意付出自己的生命(显然,出于一种崇高的理由)。”15. 中译P128,“同样,对拥有道德意识与需要的主体的绝对简化,使得他能够作为一个抽象的个体进入到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与操持当中。”英译P134:"The same absolute simplification of the subject as the subject of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needs permits him to enter the system of values and practic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s an abstract individual."原文P160,“La même simplification absolue du sujet comme sujet de la conscience morale et des « besoin » lui permet d'entrer...”按:当作:“同样,把主体绝对简化为一个拥有道德意识与‘需求’的主体使得他能够……”15. 中译P130,“所有的本能在需求中都被合理化、被赋予某种目的,并被客观化,由此,象征性被取消了。所有的不定性都被还原为一种等价关系。”英译P135,“All instincts are rationalized, finalized and objectified in needs - hence symbolically cancelled. All ambivalence is reduced by equivalence.”原文P162,“Toutes les pulsions se rationalisent, se finalisent et s'objectivent dans des besoins, donc s'annulent symboliquement. Toute l'ambivalence est réduite par de l'équivalence.”按:此处讨论的是人的需要通过商品这样一种形式被表现出来,因此私以为objectified翻成物化更妥当些。试译为:“所有的本能在需求中被合理化,被赋予某种目的,并被物化 ——从而在象征层面被取消了。所有的不定性都被等价关系消解。”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颠覆历史唯物主义
  •     除了第十章,都读了。 然,没看懂 虽然没看懂,但真的都看完了,这是何等境界
  •     有人说作者只是批判,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那是因为你没有读懂他。
  •     难读……“符号的赘余”印象深刻
  •     老师推荐的,呵呵
  •     翻译功夫有点欠缺,语言没有译出鲍德里亚的风格。弄得《论诱惑》和这本书似乎两个作者写的。
  •     这本书最后,布希亚好像已经开始不说人话了
  •     送货速度快,很好
  •     除了拜物教和意识形态那段,其余翻译还算不错吧,鲍氏形而上与转喻果然了得我被观点所诱惑但其中的过程却如很难体会
  •     前面及其中间的一些社会学分析有亮点,整体胡言居多。另:相对于布尔迪厄的确更哲学(贬义)
  •     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符号化,值得一读
  •     关于符号,必读的书就是鲍德里亚。。当最初看这本书竟然是在华科的研究生课上= = 当时讲课的教授印刷了第一部分,读起来极为痛苦,用桃花源记中的一句形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这翻译也是很不咋地。读原本很顺溜。
  •     开头意思不大,到后面思想的闪光随处可见,但也没有达到尼采德勒兹那样的深度。例如他分析夸富宴止步于发现物巨大的象征价值,却没有像德勒兹那样进一步分析对财物的摧毁浪费至于整个经济政治体系的意义。整体上是唯心主义的,不喜欢,法国味道太重了
  •     鲍德里亚大师你总是那么眩,到最后有些乱阿
  •     ms true的教材,其实只读了前两章MS true就对我们绝望了
  •     夏莹
  •     书读年,仍不明。
  •     鲍大师真是神邪啊。。
  •     当然这是必读物,只是我还需要时间去消化。
  •     确实有些故弄玄虚了,最有价值的是对于使用价值可比性以及与能指拜物教的关系的分析那里
  •     永远别回头看欧律狄克,直到走出地狱之门。
  •     断断续续地读了近两个月,图书馆都催了两次了。。。。
  •     符号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通过操持符码来主导社会关系和驾驭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这一”政治经济学“由几重意指逻辑组成:使用价值的功能逻辑、交换价值的经济逻辑、符号/价值的差异性逻辑。在这几重逻辑的作用之下符码关系抽空了物使用价值的”本真性“,于是使用价值完全成为了一种在差异性结构体系内的符号/交换价值,因此人类社会的本真关系也就荡然无存了,有的只是一切被符码关系所主导的拟像世界。各种先锋的艺术、超越性的尝试也在这个符码体系中丧失了它们原初的激进本质,同样被整合在这个符码关系里,仅仅丰富了能指的多样性。只有恢复具有无限能指的、不定性的象征交换才能从这个符号序列中断裂开来。话说这本书翻译的很不错~
  •      比消费社会更为深奥。
  •     物的实用意义与象征意义,消费的逸乐性与象征性。
  •     这是鲍德里亚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开创性力作,直至影响到他后期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符号作为一种交往的中介,随后演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梦魇,真实一度失去了它的本真状态,成为了主体生活在到处充满了超真实的环境里。
  •     符号价值是现代性批判的一个新维度
  •     序言部分内容胡说八道,作者有时唠唠叨叨,有些看不懂
  •     为什么我觉得一般啊。。
  •     代译序写的,无语
  •     唯心主义与符号概念。先不要看代译序以免对此书的观点遭受第一印象的干扰。
  •     断断续续读的。需结合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索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来读。鲍把使用价值剥离,抬高符号/价值交换,将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结合放在消费文化语境来解读。传播理论编码解码的不均等,包豪斯建筑的符号体系化。奢侈品和拍卖象征交换的等级意义。前三章有空可以再翻翻。
  •     不时会胡言乱语,但也尚可一读。
  •     别怪翻译了,看看原文就知道能做到这样不容易了。我还是觉得鲍大师有点跑偏了
  •     2015.6.12
  •     大家都和Heidegger扯不清楚
  •     其实被折磨良久后已然无力吐槽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