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通俗读物 >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108027580
作者:吴敬琏
页数:460页

作者简介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收录了世纪之交以来作者的五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分析了当前社会病害的制度根源,指出权贵资本主义的危险,呼吁切实推进改革,建立公正法治的市场经济制度,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捍卫者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作者也做出了回答和辨析,希望与正在严肃思考中国的前途与未来的人们共同切磋。

书籍目录

前言明辨是非  坚持改革  关于中国改革前途的对话  三种社会力量对待改革态度的分析  正本清源,分清是非  中国改革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  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澄清的几个原则问题  现代化中国的临产阵痛  推进改革不能因噎废食  改革必须攻坚  把握三个关键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反思改革,明确方向  为了迎接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市场经济与政治改革  努力实现向法治市场经济的过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新形势下政府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两种不同的转轨战略  法治中国  再谈法治  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  发展民间商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对话青木昌彦教授:中日两国的经济和政治  从《大国崛起》看各国富强之道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我为什么研究起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来  警惕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  全面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问题  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  发展高技术产业与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  转变增长方式与转变政府职能  解决内外失衡的出路在于推进改革,实现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铲除腐败基础,实现社会公正  腐败寻根: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揭穿黑幕,填平陷阱,净化市场环境  股市七题  中国腐败的治理  腐败溯源与清源  警惕寻租新动力  社保基金为何“亡羊”,又如何“补牢”?  保持社会公正是转型时期的一个尖锐问题  妥善处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政府应当归还对老职工的社保欠账  建议完善公益捐赠法  建立全民低保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当尽快推行经济学与中国改革  经济学家、经济学与中国改革  “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改革  创新还是寻租:中国转型时期的制度环境与企业家才能配置

编辑推荐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讲述改革中的市场经济。改革的两种前途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一条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一条是权贵资本主义即官僚资本主义的道路。在这两条道路的交战中,后者的来势咄咄逼人。

内容概要

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章节摘录

  笑蜀:吴敬琏的法治梦  50年代我们要赶英超美,结果非但未能如愿,反而招来三年饥荒,葬送了数千万同胞的生命。又过了整整半个世纪,虽然超美之路仍迢遥而曲折,但经济总量赶英却已毫无问题。只是,我们却没有美梦成真的狂喜。  这固然是一种理性,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经济总量赶英,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有限,梦已成真,但梦并不那么美。经济总量节节攀高,而底层社会依旧广泛存在,普通人的生活品质没有实际改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比不上GDP和财政收入的增幅,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岿然不动,就是有力的印证。  经济增长不能让老百姓受益,这种现象早就不是鲜为人知。而要追问这种并非鲜为人知的现象,吴敬琏最近推出的《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不能不说是一本必读书。    两种主要危险    吴敬琏是以“吴法治”的身份,来推出这本书的。早年,也就是1990年代之前,吴敬琏的社会形象基本上可以叫做“吴市场”。换句话说,那时他是以市场经济的主要倡导者而著称于世的。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落地生根,吴敬琏发现他早年对市场经济的幻想过于浪漫,“在我国改革的早期阶段,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不少市场取向改革的支持者都认为,只要放开了市场,就能够保证经济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没有认识到市场的正常运行是需要一系列其他制度的支撑的。没有这种支撑,市场经济就会陷入混乱与腐败之中”。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变形走样,社会越来越无序和失范,吴敬琏大梦渐醒,从前的“吴市场”,就逐渐变成了“吴法治”。但他对市场经济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变化,只是更理性,更成熟罢了。如何用法治来规范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成了吴敬琏晚年思考的主题。  在这点上,吴敬琏完全是以三娘教子的心态,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主要就汇集了他多年来反思市场经济,多年来主张法治与民主的言论。  在吴敬琏看来,中国现在面临着两种主要危险,一种危险来自左,一种危险主要来自自己的阵营,对手主要是他原来的同道,即当年和他一样因主张市场经济而成为另类,后来却越来越主流、越来越飞黄腾达的某些老朋友。个人友谊的淡漠固然令人伤感,但最让吴敬琏忧心的,还是那些老朋友所代表的那种势力,那种思想倾向。与老近卫军不同,这批人“并不愿意回到计划经济的体制中去,然而他们也不愿意看到规范化的、平等竞争的市场的建立,而是希望维持甚至扩大目前的市场混乱和行政权力广泛干预市场的状态,以便继续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自由自在地弄权‘寻租’、发财致富。”在过去20多年中,“要求进行规范的改革往往被有些人说成是‘理想化’乃至‘保守思想’,而花样百出的‘寻租’活动,例如,圈地运动式的‘土地批租’、掠夺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金融魔术、鲸吞公共财富的‘产权改革’等等却被这些人以‘改革’的名义歌颂备至。”在吴敬琏看来,腐败之所以蔓延,就在于有那么一种强势力量,以行政权力干预市场交换,把市场体制变成分肥体制。他们只会在混水中摸鱼,水清了,他们就无鱼了。所以,强大的法治体系,规范的市场秩序,恰恰是他们的噩梦。但是,正是他们往往占据着改革的话语高地,他们一切混水摸鱼的丑行,都套上了改革的炫目光环。  两种力量,一个是因分赃不均而不满现实的老近卫军;一个是垄断了资源分配大权的当红新贵,他们互相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组成了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同盟军,导致了市场秩序的倒退和混乱。  如果说,在整个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吴敬琏主要是跟反市场的老近卫军角力,那么在1990年代中期之后,吴敬琏就陷入了两面作战,而且是把主要精力用来跟本来同属于市场派的新贵们交锋。反市场的老近卫军对他自然是咬牙切齿,如有杀夫之仇;新贵们则认为他多管闲事,碍手碍脚。吴敬琏就这样两面不讨好,两面不是人,挣扎于两种力量的夹缝之中。    三个方向的挑战    好在,虽然在精英层面几乎落落寡合,但在群众中间,吴敬琏以其独有的道德形象,而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但随着市场经济无序状态愈演愈烈,底层乃至中产阶层都因为市场的无序而饱受煎熬,一度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市场经济,其声誉一落千丈;群众开始走向市场经济的反面,作为市场经济主要捍卫者的吴敬琏,因此在群众中也开始失去原有的尊敬,彷徨孤立达于极点。市场经济的这种尴尬境遇,吴敬琏其实有所预言。第三次改革大论战爆发前夜的2004年,他曾这样预言: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中,弱势群体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了损害,但对于是什么样的制度或政策使他们受到损害,可能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如果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两种力量结盟蒙蔽群众,就有可能把群众误导到反市场的方向上去。第三次改革大争论中,本来已成明日黄花的老近卫军,竟然赢得部分群众的喝彩;甚至某些自由派学者,也盲目附和群众的激愤,扮演起民粹主义先知的角色。这在在印证了吴敬琏预言的精确。所以,争论巅峰中的2005年12月,吴敬琏曾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著名论断来结束自己的演讲,以此提醒同道:  自由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组织生产和安排分配的方式。然而,它的发展需要一系列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为其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这种政治环境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威胁,第一个威胁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还企图继续维持其地位。第二个威胁来自庞大的贫困人群。这两方面的人群,看起来彼此地位极其悬殊,可是它们一旦在反对市场体制的问题上结成联盟,就会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政府对市场采取干预行动。这种行动表面上打着改进市场缺陷的招牌,实际上却妨碍市场的有效运作。而大众不但不会抗议,甚至还要喝彩,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会因此受到损害。  无论是老近卫军的狙击,还是新贵的作祟,这一切其实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因而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对人杀伤力最大的,应该是部分群众的倒彩。群众往往是非理性的,他们只是凭感觉做出选择,凭义愤采取行动。实际上因为信息不对称体制,他们也根本不可能获取足够的资讯,也就不可能理性得起来。而嘈杂的剧场效应,比的只是姿态,比的只是调门高,谁敢于附和群众,谁就容易得到群众,也就容易最后操纵群众。这已经是被历史千遍万遍证明了的铁律。不幸的是,这个铁律在当下中国还很管用。第三次改革大争论就部分呈现了这个特点。吴敬琏看出了这个危险的苗头,但有多少人能够认真倾听他呢?“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吴敬琏的这声呐喊在民粹主义的喧嚣中,那么苍白乏力,那么孤苦无助。  老近卫军,当红新贵,以及从底层抗议中派生出来,而为部分精英推波助澜的民粹主义潮流,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就面临着来自这样三个方向的挑战。市场经济走到今天,其力量的确在不断壮大之中。但毋庸讳言,反市场的力量,并没有因为市场力量的壮大而稍有衰减。老近卫军固然已是气息奄奄,但政府管制的力量,行政垄断的力量则仍在不断强化之中,民粹主义也在潜滋暗长。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并非不可逆。事实上,市场经济发展进程被人为终止的悲剧,无论是别的国家,还是在我们自己的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发生过。对此吴敬琏有清醒认识。他曾反复提醒人们: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搞市场经济,但是好的市场经济并不多,它们的教训值得借鉴。他并这样语重心长地告诫道: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初期总是比较乱的,经济发展了,自然就会规范起来。这种想法可能过于天真。亚洲有的国家曾经有过很好很快的发展,但是几年十几年以后,因为缺乏法治,都陷入了一个坏的市场经济的泥坑,遇到一点风吹草动,或遇到一种外来的冲击,经济一下子就崩溃了,而且长期不能从泥坑中走出来。历史发展存在路径依赖,这种情况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经济结构的背后    吴敬琏坚信,自由市场经济是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组织生产和安排分配的方式。但自由市场经济在当下中国遭遇的困境充分说明,没有一系列良好的制度安排作为其基础设施,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是不可想象的。法治则是支撑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洋洋数十万言,全部旨趣无非在此。  中国必须要法治,这其实早已经是人所共知。但法治从何而来?吴敬琏的答案反反复复就一个,那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这答案了无新意,但问题是,除了改革政治体制,我们确实也没有别的法子可想。  开篇已经讲过,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没有让最大多数国民受益。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经济结构问题。我们的主导产业,都是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因而附加值最低。这就注定了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的劳工阶层,必然收入微薄,从而注定了中国必然存在一个庞大的底层社会。  但是进一步追问就不难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经济结构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结构。既然加工制造业附加值最低,我们为什么不选择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呢?是我们笨,是我们知识不够,因而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失去竞争力了吗?当然不是这样。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发展不起来,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一个制度环境问题。  对制度环境问题,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有过很好的解读。陈志武教授认为,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对制度环境敏感度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度环境敏感度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跟人打交道,主要是一种非人格化交易。而非人格化交易必须保证安全,才能持续。而要保证交易安全,就需要一整套的规则体系。没有一整套的规则体系做保障,交易成本就会居高不下,就会让人望而却步。  交易成本从根本上说,无非一种社会关系成本。社会关系越简单,越规范,交易就越简单,交易成本就越低。社会关系越复杂,越失序,那么交易就越麻烦,交易成本就越高。当下中国的社会状况显然属于后者。既然没有确定的规则体系保证跟人的交易的安全性,人们就只好主要跟物打交道。主要跟人打交道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发展得起来。这就是说,制度环境注定了中国只能做世界加工厂,而做不了世界设计师。  其实,知识经济时代之前的西方国家,也曾遭遇底层社会庞大的困境。工业化的突飞猛进,并没有对无产阶级的生活品质有多少实际的帮助,反而导致无产阶级普遍的贫困化,进而导致席卷世界的社会主义潮流。只是从19世纪中期起,依托于宪政民主的制度框架,西方国家迅速实现了产业转型,在转向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之后,从前的无产阶级队伍才逐渐消失,劳动者才逐渐上升为中产阶级,由此缓解了全面的阶级对抗,而进入了和平发展阶段。  今天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根子就在这里。看看发达国家的财富巨头,他们大多是知识经济的弄潮儿,他们的个人成功,往往主要凭借于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创造非但不需要以盘剥他人为前提,反倒给他人提供无数高附加值的工作机会和创业机会,带动更多人致富。比尔?盖茨就是如此。而我们的财富巨头,除了来自非市场领域,真正来自市场领域的,则往往是加工业巨头。他们的巨额利润,大多是底层劳工贡献出来的,与古老战争年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尝有本质区别?  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还是套用古老战争年代的人海战术,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的制度环境。实际上是整个底层社会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在为我们的制度环境买单。为什么老近卫军即便气息奄奄仍能在一段时间内蛊惑人心?为什么反市场的力量尤其是民粹主义在中国有社会基础?原因只能从这里得到解释。只要庞大的底层社会仍然存在,市场经济之路在中国就不可能不坎坷。    改革我们的规则体系    正因为如此,一直强调社会公正的吴敬琏,并不满足于主张全民低保,主张划转国有资产供国家偿还老职工社保欠账之用。在他来说,仅仅这些救济型的社会福利措施,并不足以让底层真正走出困境。西方国家是通过产业转型来改善劳动阶层的处境而实现均富的,这条路中国也必须走。所以吴敬琏坚决主张增长模式转型,坚决主张转向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而要实现增长模式的这种转型,就必须改革我们的规则体系,就必须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使一切权力皆受制约,“而不容许有任何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主体存在”,以杜绝权力搅买卖、权力搅市场。西方国家增长模式的转型,主要依托于宪政民主体制;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也必须以政治体制改革,以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为前提。没有政治上的平权作为依托,政治上的特权就必然导致经济上的特权,就必然导致垄断和腐败。只有政治上的平权才可能带来经济上的平权,才有真正的经济自由,和建立在经济自由基础上的平等竞争可言。  市场经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始市场经济,一种是现代市场经济。身处文明时代,中国已不存在发展原始市场经济的空间。沿着原始市场经济一路狂奔,中国最终必然要面临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上半叶所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反市场力量的膨胀就会无从遏制;而中国的国际国内环境,注定中国不能承受大的震荡。中国必须完成增长模式的转型,转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才能普遍提升底层社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解。而从原始市场经济转到现代市场经济,起化学作用的关键元素就是法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法治,促成政治平权和法律平权,使得任何权力主体都在公认的规则体系的制约之下,这是吴敬琏晚年最大的梦想,实际上,这也应该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梦想。

图书封面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两种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读吴敬琏的《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文/任孟山这是吴敬琏先生自2000年以来的文章结集,有正经八百的论文,有会议讲稿,也有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的策论。吴敬琏大名鼎鼎,他发出的声音不时会给社会带来些震动,比如当年关于“吴敬琏一言毁市”的争论,参与者阵容强大,包括同样大名鼎鼎的厉以宁、董辅礽、萧灼基、吴晓求、韩志国等经济学家。颇有影响的《证券市场周刊》将吴敬琏的观点总结为三个方面:中国的股市是个大赌场;全民炒股不是正常现象;市盈率过高。对此,吴敬琏写出《股市七题》做出了详细回应。这段历史公案在本书中有体现。不过,这只是书中收录的小部分内容,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呼应本书题目的文章,即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吴敬琏在不同场合的发言和诸多文章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两个种类,即坏的市场经济和好的市场经济。这个观点的出处是美国贝克莱加州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钱颖一教授的《市场与法治》。区分的论据是,当今世界宣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占了绝对多数,但是建立起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并不多。许多国家仍然在无规范的、由权力支配的市场经济,或者叫做坏的市场经济的陷阱中挣扎。所谓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正、透明的游戏规则之上的,即法治的市场经济。按照吴敬琏的观点,坏的市场经济也可以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后者是他经常强调要警惕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对于转轨国家更应该提高警惕。因为改革是在保持原有行政权力体系的条件下从上到下推进的,某些有权力的人往往有方便的条件谋取私利。阿城在《八十年代访谈录》中与查建英的对话中表示过:“我觉得现在中国还没有商业,只是权力释放出一些资源,谁有能力,谁近水楼台,谁迂回曲折,就去把释放的资源拿到手。”这里所谓的商业其实就是市场,阿城是个文人,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家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现在很多人都感受并观察到了中国的这种场景。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表明了经济与社会的现实呼唤。问题是这个任务完成的并不顺利,迄今为止“公权不彰、社会失范、腐败蔓延等情况还在继续恶化,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威胁”。近几年关于“企业家原罪”的讨论之所以没有结果,其实与上述状况的存在是有关联的。一方面,很多企业家的发迹都是在原来改革初期的体制漏洞中找到的机会,他们利用各种与权力相联的关系,比如裙带关系、血缘关系、朋友关系等,或拿到优惠政策、或拿到低息贷款、或低价购买国有资产等,这样的大大小小的企业家数目巨大,而且现在很多已经是各级政府的座上宾;另一方面,当下的权力设租寻租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人仍然是靠与权力结盟发家,其中的不规范之处经不起审查。不仅如此,正是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进程迟缓,这几年否定改革的声音才逐渐形成了力量。他们利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改革不彻底引发的问题做文章,从而达到否定改革或停下脚步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的市场经济的建设进度,在宏观上具有相当的政治与历史价值。其在微观上的价值则在于,规范市场秩序,不仅是交易秩序,也包括生产秩序。类似于血汗工厂、黑砖窑等内部殖民问题的存在,其实都不是法治的市场经济秩序下能够出现的问题。我们知道,欧美人现在即使在进口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要求生产过程中不能有侵犯人权的事情发生。否则,他们会加以拒绝。吴敬琏承认,在我国改革的早期阶段,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市场取向的支持者都以为,只要放开了市场,就能保证经济昌盛和人民幸福,而没有意识到市场的运行是需要其他一系列制度支撑的。这些制度不仅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包括法治建设。改革初期能够实现让全体人民享受到改革红利,但进行到现在的重要问题是,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不是谁能够分多少的问题,而是通过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来分配的问题。显然,这个过程缺少公共参与的法治意识,肯定无法达到改革想要的结果。
  •     最近看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不多,看了快四分之一,都是一些演讲稿或者以前文章的集合,尽管吴先生自己说,校订时已经删去了一些重复的话,但这书翻来覆去还是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好吧,吴先生的意思就是要将这样的常识普及给“沉默的大多数”,很好,效果达到了。一遍两遍,形成印象、加强印象,终于,记忆。不得不说,这书的名字起得真好,短短9个字,把本书的内容基本囊括入内。按其逻辑,这题目完全可以用三个关键词串联起来,市场经济——法治——呼唤。先说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出现了对教育重视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支流,也出现了腐败与权利寻租等逆流现象,但市场经济的主流和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非但不能怀疑市场经济的正确性,还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所以“市场经济”是本书也是吴先生所要表达的核心观念所在。也正因为出现上述支流逆流,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我们才要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限制行政权力,减少行政审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必要的行政许可置于监督之下。但这些目前做得远远不够,于是要“呼唤”。连起来,我们要一起“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就是这样。观点描述到此为止。是否接受另当别论,但如果能从其中只言片语还原某些本不为我所知的史实,进而有所教益亦不枉费一段虽无聊仍宝贵的时间。青年学生如我,竟然对自己国家近代史实,尤其是当代的一些事情毫无所知,呜呼哀哉~!
  •     读吴老的书很放心,观点中肯,起码不会让人怀疑他的动机和利益取向,这跟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家非常不同。然而,将几年下来的演讲和约稿集合起来,固然能给人“学而时习之”的加强功效,重复的地方却也太多了。下面辑录下我读此书时概括出来的观点,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难免(或者说肯定会)出现断章取义的地方,如果对下面的摘录有疑问,还请参考吴老的原著,如果有兴趣也可以给我QQ(785960708)联系大家讨论~~1. 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平等、自由和人权;2. 发展民间商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3. 法治(rule of law)而非法制“rule by law”。后者仅仅是把法律当做了统治的工具,而且还暗含着一个问题:“by who?”,即由谁来统治?“依法治国”的口号也有这个问题。法治的主语应该是“法”。4. 法治不仅”治人”,更“治政府”;5. 应该建立经济学与法学的桥梁,经济学家把蛋糕做大,法学家把蛋糕分好;6. 民主政治的敏感问题:(1)民主政治与党的领导(2)党内民主与党内纪律;7.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中国被错误翻译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8. 中国公司法是由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本土规则混合而成的;9. 在汇率问题上,牺牲资本自由流动其实是牺牲了效率;10. 500年来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1)自由市场经济制度(2)宪政民主(3)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4)法治(5)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即两头小中间大);11. 设定了某种终极目的地理想主义极容易由于其领袖认为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甚至包括专制和杀戮来实现这一目的而转化为专制主义(顾准);12. 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利用效率的底下(保罗•克鲁格曼);13. 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资本以及其他资源的推动转移到人力资本的积累上来。与物质资本的报酬递减不同,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的;14.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是越来越高的(冯国经的“软三元”理论);15. 全要素生产率为内生变量,而非外生变量。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对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绝不是简单靠引进科技就能推动经济发展的;16. 本国货币的低估,降低了本币计算的商品成本,短期看对我们的出口有利,但同时也降低了我们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压力,中长期来看并不有利甚至还有害;17. 政府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惯性的,很难想象它会由于思想认识到了而发生转变的,更何况它还意识不到(财经访谈,记者问);18. 结果的平等与效率的提高在很多情况下呈负相关关系,而增进机会平等和提高效率的方向是相同的,现阶段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机会不平等;19. 地方政府最有效的评价体系不是上级政府,而是老百姓的打分;20.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与法治所要求的司法独立是可以兼得的;(我保留意见)21. M型社会容易产生地方保护注意;22. 社会公正具有普世价值;23. 企业家寻租会导致创新不足;24. 归还国家队老职工的社保欠账是牵涉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25. 社保财务机制应有“现收现付制”(即代际转移支付)转为“个人账户制”;26. 个人帐户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稳定的证券市场;27. 现代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的学问,作为一个经济学者,如果没有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训练,思想难免混乱;28. 完善的市场机制必须要求放弃任何形式的所有制教条。

精彩短评 (总计98条)

  •     吴敬琏呼唤,江平呐喊......学者中的急先锋。
  •     我是因为对中国经济走向认识不清才想到要买吴老的书的。我觉得看完这本书后,发现这本书能清晰的分析以下几个事情:1、影响中国经济走向的力量。2、如果区分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如何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3、中国经济近年来的突破。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其实和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种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须抓住共同点:以渐渐实现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
  •     吴老的文章很犀利。
  •     吴老的书不会错
  •     好书,,值得一看
  •     这是影响我的一本书,当时正在乡镇工作,对中国未来十分关心,吴老观点解答了我的心中疑惑,但心里感到悲哀的是,中国正在走向权贵资本主义。
  •     吴教授把他几十年对中国经济以及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东欧等国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很好的凝聚、体现在这本书中。其中几篇关于权贵资本主义,寻租现象,经济发展模式的讲话,让我受益匪浅。吴老敏锐的眼光和揭露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把问题的症结剖析得非常清楚。虽然由于年龄的差异,我对书中谈及的一些改革初期的现象不甚了解,不过通过网上查阅,让我对中国这短短30年的经济发展轮廓有了大致的了解,非常喜欢和感谢这本书。推荐!
  •       最近看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不多,看了快四分之一,都是一些演讲稿或者以前文章的集合,尽管吴先生自己说,校订时已经删去了一些重复的话,但这书翻来覆去还是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好吧,吴先生的意思就是要将这样的常识普及给“沉默的大多数”,很好,效果达到了。一遍两遍,形成印象、加强印象,终于,记忆。
      
      不得不说,这书的名字起得真好,短短9个字,把本书的内容基本囊括入内。按其逻辑,这题目完全可以用三个关键词串联起来,市场经济——法治——呼唤。
      
      先说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出现了对教育重视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支流,也出现了腐败与权利寻租等逆流现象,但市场经济的主流和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非但不能怀疑市场经济的正确性,还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所以“市场经济”是本书也是吴先生所要表达的核心观念所在。也正因为出现上述支流逆流,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我们才要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一方面,要限制行政权力,减少行政审批,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必要的行政许可置于监督之下。但这些目前做得远远不够,于是要“呼唤”。连起来,我们要一起“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就是这样。
      
      观点描述到此为止。是否接受另当别论,但如果能从其中只言片语还原某些本不为我所知的史实,进而有所教益亦不枉费一段虽无聊仍宝贵的时间。
      
      青年学生如我,竟然对自己国家近代史实,尤其是当代的一些事情毫无所知,呜呼哀哉~!
      
  •     市场经济天天有人骂。世界**然没有完美的市场经济,但相对来说,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远比我们这里的市场经济要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连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都不具备,也没有什么独特的技能,都能在西方国家生存并且发展。如果游戏规则缺失,或者说游戏规则荒谬,或者说有游戏规则但吹哨人特别黑,或者说吹哨人与被吹的人其实都是一伙儿的,或者说有些人同吹哨人搞猫腻想让比赛出现什么结果就出现什么结果,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足球场。

    因此,吴敬琏先生的这本书是必看的。看完之后有没有用再说了,但无权无势的人看完此书后脑筋会清楚一些,不至于为了五毛把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如果还有的话)毁掉
  •     如果不是经济学入门者,这本是最推荐去读的一本经济学书籍。最推荐,无之一。尤其是关于权力寻租和股市七题两个部分。
  •     法治的市场经济,当代人必读
  •     从2003年作者指出以来,从未改善,愈演愈烈。无奈....
  •     其实还不错
  •     由于是广泛收集了吴老在各个场合发表的文章,而不是独立写作的一本书,因此感觉观点内容重复较多,选择不算精炼。最后一部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介绍,对于不熟悉1949年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的读者来说,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     有观点
  •     身处中国。。应该一读,就算不是学经济的
  •     道理还是不错,可执行的可能性无法预计。
  •     吴老的书都不错。
  •     对现实中国很有意义!!
  •     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了诸多学者对这本书的评价,买回来一看,确实不错,很有见地和深度!
  •     介于学术与一般评论之间~~~不错
  •     市场经济是基本,法治是保障
  •     没有办法一定要尊敬这位吴先生,因为他是为中国着想的经济学家。这样的老先生真的在为中国的经济把脉。我认同书里吴先生的观点,特别是中国需要的“法治”而非“法制”,非常精准。
  •     吴先生说当今有三股社会力量,其实何止三股。对于吴先生想要普及的理念,敢问迄今,30年来,我们到底走了多远?
  •     刚读了一部分,很不错。
  •     文章有点琐碎
  •     吴老在今年两会召开前 呼吁改革的声音多了起来,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确实是改革走向良性循环所必须的
  •     系统梳理了吴先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关于法治与市场经济的观点,受益匪浅。
  •     读了吴教授的书之后,总会觉得受益匪浅!书中对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分析很深刻、全面!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很有启发!
  •     但是的有时间踏踏实实坐下来看才体会的到。
  •     吴敬琏老师对中国的问题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说得也很克制。可惜多少年前就提出的问题,到现在也得不到解决。
  •     注意是“法治”不是“法制”,吴敬琏老先生还是分析的很独到的,可以说,吴老先生是一个很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     市场经济的先锋,呼唤法治的斗士。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走上的真正的法治道路,吴敬琏老先生应该被国人记住。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文章一直在强调中国现在的种种弊端不是因为市场经济导致的。而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引起的。所以我们因该做的是完善市场经济及健全法制体系这才是我们当今的唯一出路。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方向应该改,也就是说国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市场发挥它看不见的手调控来增加效率。
  •     希望有机会可以和吴老对话
  •     吴敬连等人的经济集子,他们是市场经的拥护者,讲究的是法制,在我们权力经济面前那有多难啊?
  •     货物渠道不错,值得消费。人多是个大麻烦!
  •     法治的市场经济离我们还有多远
  •     从此书中,我知道我学经济学要做什么了
  •     吴老的文章,学理深厚,但表达简洁,文章所指问题切中要害,都是当下需要改革的难点。
  •     吴老经典的评论见解\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拨云见日,在当今改革的潮流中引领方向,我很喜欢.
  •     经济学家的良心
  •     很多东西与中国国情不相符,毕竟是人治,还不是完全法治,即使有法,到地方上就权利耗尽,不能掌控!法治失效!
  •     一般般,内容跟他的其他书重复太多,还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增长模式抉择两本书好
  •     吴敬琏老先生在当下经济发展过程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法治与经济发展应该是共生的,没有不要法治的市场经济,也没有不要市场经济的法治。
  •     正常的市场的确需要法制加以规范!
  •     吴敬琏坚持市场化改革,同时他更坚持法制的市场经济,提醒中国警惕权贵资本主义的倾向。
  •     一本很好的书,吴老在15年前提到的问题,到今天依然没有获得任何的进步反而愈演愈烈。中国正在滑向权贵资本主义的路上
  •     孤独的大师。
  •     吴先生了解国情,他的书值得看
  •     偶不太稀饭,观点还是真知灼见
  •     敢讲真话,有真正科学感的学术家,政治家
  •     看这个书,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拨云雾见天日的豁然开朗感!
  •     吴老的研究。 问题是把一堆讲座和约稿凑在一起重复的地方太多了。
  •     茶语小品即可,非学术可引,非教材可专。
  •     文章浅显易懂但整体体系性较差哦内容重叠较多
  •     给别人买的,他说还行。
  •       我相信吴老是个善良人,但中国经济学家的普遍毛病是虽有经济学知识,缺乏战略思维,虽有相关研究的局部深入,但缺乏关系国家全局、民生的长远全面观察。 中国最需要呼唤的是信仰,是道德支撑,是伦理,是宗教心灵。 孰不知,没有宗教信仰,法律信仰如何建立。  
  •     “我发现我们中国大学的经济学课程好像很死板,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总是在死板的教授一些西方的经济学成果。而不是让我们结合我们的自己的国情慢慢的揣摩,估计教玩了,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经济政策和国情是什么样的?但是结合吴老的这本书,我相信我们的学习会变得更加有用武之地。也更能理解政策的效果。”
  •     良心,教育,呐喊
  •     发牢骚是可以的,但很多人的牢骚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这本书可以帮你做一个矫正.权贵资本主义+权力寻租!老吴是客观理性的"愤青".
  •     可惜了,多好的见解呀!这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     书店的纸质还不错,内容还带细品
  •     本以为是吴敬琏先生的论文集,结果有许多是发言稿,重复内容太多。
    如果只是了解一下吴先生的立场、观点,倒是一部不错的书。
  •     这本书还可以,至少其中的分析还比较符合实际,读来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
  •     可以让你对中国存在的很多问题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
  •     我一向是很钦佩吴老的,读书如见其人,严谨细致,论理和实践感悟都很强,豁然开朗的感觉
  •     有些文章虽然久了但依然好,好就好在吴老前期预言成了今日的现实!
  •     印刷质量相当好,小文章不长,保证看完一篇坐不过站;而且没有特别深的理论,看着不累,而其中的很多判断还是很经典的,读过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短文集,贯穿提倡自由思想的保守主义
  •     邂逅:2010.12.3.文图; 旅程:2010.12.3.-2010.12.9.; 地点:家中; 读了吴爷爷的书会让人觉得政府这十年屁都没干T.T一些很基本却也很重要的道理,都被这位老人家说透了,其治学之严谨与责任之担当均让后生敬佩不已。
  •     布坎南说:经济学家应该成为教育者。吴敬琏说:把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反复讲,在实践中讲,让大众和官员明白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建立信心。这本书讲述的就是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的一本书,但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进而延展到政治经济学的层面。说他反复讲,是因为这本书中讲述的道理早在2001年的另一本书《改革:我们正在创大关》中已经有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但是再读此书依旧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从中你会从中发现虽然事过7年,中国的改革在关键的问题上依旧止步不前,诸如: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民间资本的国民待遇问题、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和法治。总之,7年前吴敬琏先生大声疾呼的改革闯关之举,现在依旧是踏步不前,甚至倒退。比《改革:我们正在创大关》更进一步,吴敬琏先生在本书中更加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什么是能够支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力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和谐社会?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中国改革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不过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敬琏先生提到的两点:其一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是继续搞计划经济,同时借改革之名掠夺大众。其二是关于宪法精神讨论。中国法治社会的不能建立,关键是整个社会根本就缺乏最基本的宪法精神。
  •     吴敬琏老先生的肺腑之言。
  •     聚聚应验了
  •     是他一贯观点的再次重申。
  •     吴教授言辞犀利,指陈当前改革利弊,言之有据,观点宏观博大,读后头脑清醒,获益良多。尤其对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腐败问题和贫富差距过大,给出了理论上的解释,对于问题的解决,颇多启发。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
  •     书的内容是选编吴老的不同时间段的一些论文、著作以及报告等组成的,选编的也很有条理性!书本的纸质和印刷质量很不错,给人感觉很厚实!
  •     选看了几篇.感觉没有论证,多宣传性的文章.或许我没有经济学基础所致?
  •     原来是文集,不过收藏了也好。
  •     增长方式转型的经济学解释
  •     分析的相当透彻,任何一个想要了解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的朋友都值得去读一读!而且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起到了对国人“法治启蒙”的作用!
  •     通俗易懂的经济学书,切中中国经济改革的要害。作者不愧为“最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     吴敬琏老先生真的很令人佩服。尽管有些人攻击他文革时的行为。可那是整个民族的狂热。吴老文章。精彩不断
  •     很好,思想上升了!
  •     很多现实中的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案,被阐述的非常清楚。
  •     2010-04-10;浏览了一遍。收录的文章很多是时评,但是现在读起来,似乎依然适用,真是社会的悲哀。如果想对中国的经济学有所了解,这本书倒是应当读一下。遗憾的是,不是系统性的著作,只是一些评论而已。可以考虑买一本。
  •     社会应该如此,大家才会幸福。
  •     张维迎之流已经堕落为官僚或特殊利益集团的走狗了,大家不要轻信他们,陈志武被骂了几次有变好的趋势
  •     不愧是当代主流经济学家,对于以前和当今一些主要经济问题,作了一番经济学和政策层面上的解读。
  •     与其说这是一位经济学家的著作,不如说这是一位富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使命感、责任感的学人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与呐喊。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中国的前途在于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执政地位稳固与否的关键。吴老在不同场合对法治中国的呐喊,希望能引起所有关注中国前途命运的读者的关注。一本不错的书,易读,易懂,不白花钱。
  •     小文章结集所以深度和逻辑都欠佳~许多类似的话看到了N遍,显得单薄啊~
  •     很多问题现在愈演愈烈,吴老当年的眼光真是犀利!
  •     切实推进改革,建立公正法治的市场经济制度,对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提问。
  •     做的工作和这本书基本上关不上边。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最后,提到这本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于是就买了这本书。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感悟,确实验证了吴老提倡的一句话,制度大于技术。这本书的宗旨就是提倡一种制度——法治。... 阅读更多
  •     印刷精良,价格适中,内容非常通俗,阅读感较好各种会议、论坛等场合的发言、观点集合,所以内容重复较多
  •       书中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属于演讲稿性质的,不过吴先生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只能是通俗的文章。十年前书中提出的问题,现在还是问题,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关于增长模式的问题,前几年依靠出口和投资推动,当时就提出了增加内需,但是在现行的GDP优先的考核模式下,投资和出口成了见效最快的方式。今年,面临全球经济危机,这种增长不得不停了下来,原来隐藏在高速增长下的矛盾凸现出来了。关键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总有一天需要直接面对,唯一不同的是时间的早晚。
  •     法治在哪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