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战争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行业经济 > 中国房地产战争

出版社: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203063353
作者:叶檀
页数:283页

作者简介

房地产行业关系国计民生,有关它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新出台的法规,某部门的新动向,都引发经济震荡,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在房地产的世界里,法规乱,政策多,博弈繁杂而激烈。
叶檀的文字向来以深刻、犀利、一语中的著称。《中国房地产战争》承袭了叶檀一贯的风格,厘清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三方关系,透彻地解析政府愿望、政策本质、开发商现状、消费者困局,以及房地产市场走向,拨开云雾,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切实的参考。

书籍目录

序言 “流血五步”的评论人前言 为房地产行业沉默三分钟第一篇 房地产三国大战第一章 忽左忽右的政府态度房地产业:为何绝望地收获跳蚤怎样才能反映房市的真实需求楼市“限外令”等于一张废纸?看!韩国房地产这面镜子不要用纸面数据忽悠购房者铁规不铁房地产政策效用面临耗散危机发改委的房地产紧缩政策建议是为房价推波助澜为高端群体建廉租房是个馊主意政府采购高端经济适用房吃力不讨好第二章 时远时近,开发商与政府在博弈开发商与地方政府掐架是好事楼市、股市都要稳定房地产业绝不会采取休克疗法房地产市场为何反智反商对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不能进行明确的市场化调控地产股遭弃只是假象财政部、央行与银监会打仗将损害市场预期房地产市场价格崩盘无法保障住房民生第三章 消费者,抱怨与投资两不误消费者主权沦丧之日就是房价持续上涨之时开征物业税能降房价是呓语从平方米到平方米:旦夕之间科学变谬误“9·27”房贷新政让外资抄底只有抑制通胀才能抑制房价房价为何又创新高贬值、通胀与投资品种过少共同扭曲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中介乱象说明什么问题房价股价、大小房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第二篇 政府是最大的得益者第一章 土地真相应先问问国土资源部门土地审批之责土地新政推高房价纯属吓唬政府与购房者扩大土地供应政策风向向市场化渐变圈地自肥的土地政策是政府最重要的投机表现只有解决土地问题才能解放房奴土地以租代征现象的背后是产权难题为何囤地囤个没完处理闲置土地收效的关键在地方政府三理由促成土地价格下降地方政府为何救楼市住宅年大限彰显土地国有与降低房地产税费的必要性拥地自重为何?第二章 税费的意义政府不要奢望土地增值税一项政策数利并收土地增值税是在革开发商的命?物业税的核心是找到土地财政与地方税收的平衡点征收物业税必须满足三个前提物业税为什么能够降房价谁说没有保有税?第三章 房地产与拉动消费房价上涨大势不会变楼市寡头将独霸房地产市场为高收入者购买限价房开闸属头脑发热小产权房与第二套房房贷标准齐下意味房价不会急跌房价什么时候会拐增加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与扩大内需是两码事第三篇 房地产是个扭曲的市场第三篇房地产是个扭曲的市场第一章 刚性需求资金为王坐庄为王,楼市是股市的缩影房地产市场离熊还远房地产防急涨与防急跌同样重要银行与开发商之间的囚徒游戏对赌房价毫无意义为什么潘石屹敢逆势涨价房地产市场会出现反弹但不是反转第二章 投资需求房地产业何以成为“老虎机”抑制住房投资不能走火入魔目前的房地产政策还算明智为什么房价急跌无法挽救资本市场股市反转房价就不会跌深圳房价大涨不是温州炒房团的功劳第三章 房地产商投奔政府政策原罪追溯换不来守法的开发商房地产抵押贷款难在使用权得不到保障房地产商在现金榨汁机下颤抖万科是个风向标万科被伪造松山湖会议讲话一点不奇怪王石:以“教父”姿态过地产寒冬住房公积金不再离题万里让碧桂园走出劫难如何把地方政府从卖地财政困局中拉出来深圳楼市该救亿做空房地产第四章 博弈小产权以非法之身在市场热销的小产权房无意间挑开了高房价真相廉租房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资金能否到位小产权房被禁房价走势如何小产权房合法化是迟早的事第四篇 消费者困局第一章 高房价是无奈的事实房地产街头理论家是在忽悠低收入群体二手房交易必须公证是哪门子规矩?在房地产市场严惩中等收入阶层是大错房贷证券化之后房价才可能大幅下挫提高房贷首付额:将低收入赶出商品房市场房地产市场大局初定,贫富各归其位用供求关系解读高房价是误入歧途银行房贷风险靠资产证券化缓解别被提高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忽悠了房价为何又创新高房价稳定才是利国利民的上策第二章 消费者,维权无门的不买房运动住房公积金应转型为中低收入职工住房公益基金提高保障性住房标准必须有合理的理由房地产商大洗牌公积金用于未缴纳者的住房保障有违物权法万科“不退房”于法有据于理有亏第三章 激情的反市场稳定房价前提是承认市场规律房价涨不涨十年,都是伪命题房贷紧缩房地产宏调政策将出组合拳两大措施解决保障性住房防止住房保障体系成为浪费公共资源的黑洞地震降低房价是无稽之谈第五篇 房地产,回归保障与市场平衡时代第一章 政策愈见理性和有效破除隐性垄断才能让温总理的房地产指令落到实处调控房地产市场需要明确的政策与更多的投资渠道房地产市场定律:伪市场化注定无法保障民生任志强说了大实话中国楼市走到危急关头深圳经济适用房丑闻说明应停建经济适用房重庆购房退税被紧急叫停是个标志房贷新政难产是因为不信任市场房地产振兴无用会有一轮大探底第二章 房地产业已在调整房地产业怕什么政府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救楼市房地产行业必须刮骨疗毒房地产行业救不起,兼并重组是王道房地产业发展只能弃车保帅房地产假按揭导致成交回暖,当银行是猪?微服私访造就房地产市场巫师第三章 房地产业的未来日渐明晰房地产业洗牌开始房地产市场将成外资天下房地产市场春天已到?房地产业迫切需要长期纲领性文件房价上涨是经济复苏的罪魁

编辑推荐

  政府、房地产商与消费者,三足鼎立各有河山,风起云涌势分天下。作者别开生面地用历史学眼光看待经济问题,剖析中国房地产真相。为高端群体建廉租房是个馊主意,房地产业为何绝望地收获跳蚤,中国楼市走到危急关头,假按揭导致成交回暖,这说法当银行是猪?地方政府为何救楼市,圈地自肥的土地政策是最重要的投机表现,物业税能不能降房价,如何把地方政府从卖地困局中拉出来。  揭示在中国如何做好房地产这门烫手生意,洞察宏观政策变迁的趋势走向,破解行业震荡之中的机会和危险。

前言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为表、权力为里的行业。我们在教育、金融等行业都见识过这套逻辑,动辄以市场化为名向消费者收高价费用,究其实是垄断者收取溢价。  这是渐进式改革的一大特点,在改革时期难有本质变化。这样的行业发展到极致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噩梦,因为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得不品尝高房价与高度管制导致预期收益缩水的双重痛苦,一旦压力到达临界点,就会爆发。  某个行业成为消费者的痛苦之源,甚至成为贫富差距的替罪羊,指导该行业的政策与消费市场肯定出了大问题。所以,房地产行业的反思不仅需要开发商、房地产学者,更需要政策制定者、消费者的参与。  房地产行业恢复理性的标志之一是,房地产市场正在细分消费市场,开发商意识到细分市场,拥有固定的客户群、稳健的财务管理与精良的专业素质,才是度过严冬的不二法门。消费群体的细分,带动开发商经营模式的细分,不同的开发商或以高端住宅、或以不同品级的写字楼、或以中高收入的白领、或以普通工薪层为目标消费群体制定战略。  更理智的表现是,境况不算太差的房地产企业对于高息融资保持谨慎态度,但现金流不足时背负高息债务,无疑是慢性自杀。房地产标志性企业万科、金地、招商、保利等的龙头地位有所动摇,这些公司的过度扩张政策受到质疑,公司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均为负值,且创下五年来最低值。  万科是中国转型过程中典型的分裂式企业,他们具有专业与职业的精神,在商品房的专业化方面孜孜以求,对于扩大市场份额念念不忘,谁也不会忘记万科在2008年年报中对市场份额得意的强调。但万科也是个投机的企业,他们在2007年的地产炒作狂潮期四处拿地,成为土地与股市泡沫链条中的重要推手,在2007年年底又由精神领袖王石提出拐点论,在全国掀起降价狂潮。  我们应该鼓励理性反思,这是市场正常的第一步。  但我担心反思能否通过制度性的推进,成为下一轮房改的有益积淀。从根本上来说,房地产市场是投机政策而不是长远规划的产物。在政府1998年后通过艰苦努力,如愿以偿地使房地产市场部分商品化,2003年SARS之后为了拉动内需,修改保障型住房政策,为渊驱鱼,把大多数工薪阶层逼成商品房的消费者。政府如愿以偿使房地产行业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产业后,却发现陷入了外有愤怒的消费者、内有急速扩张的无技术含量开发商的重重矛盾,以及资产品价格急剧上涨高至难以为继的窘境。政策因此不断变化,一月几变并不鲜见,本意是为了让房地产趋于理性,结果是激起了房地产非理性的恐慌和狂热。  房地产行业的反思契机是紧缩性金融政策的强大压力,出发点是缓解社会矛盾,化解资产泡沫,而不是出于对房地产市场规律的尊重。  房地产市场政策的翻云覆雨,导致投机主义者增加。远的不说,从2007年到2008年,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变化。在泡沫期,房地产市场成为挤泡重灾区,经济紧缩周期,房地产再次被当作居民消费的法宝,受到政策的支撑。而保障房分配的失衡,投资品种过少、寻租空间的广阔,也让房地产市场无法树立正常的规律,时常处于大起大落的悲喜交集之中。2009年3月,房地产市场出现小阳春,万科表示珠三角房价已经触底,显示出对于政策的领悟水平,万科局部地区的降价之风已经是过去的一页。

内容概要

  叶檀,著名经济评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专攻政治史与经济史。2000年开始撰写经济类评论,迄今为止已为《每日经济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上海证券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中国企业家》等报章杂志撰写专栏,亦常受邀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东方卫视、深圳卫视等评论嘉宾,现为《每日经济新闻》报首席评论员兼评论版主编。

章节摘录

  房地产商的愤怒,是因为“两会”期间的一份提案公开化。这份名为《减少政府收费环节遏制房价上涨》的提案由全国政协委员王超斌提交、九名代表附议。从这份提案的题目可知,提案意在为房地产商推动房价上涨的定论翻案,指责政府高昂的收费导致房价上涨。作为地方政府官员代表的陕西省铜川市副市长任勇,也许是在记者的逼问下作出谨慎回应,指出“本地好像并不存在乱收费现象”,“说政府从中捞好处,有点瞎胡说”。  作为暴利行业,房地产的利益之绳上既拴着开发商、炒房者,也拴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官员。我们无法否认地方政府掌握着土地资源,掌握着土地定价权,和各种税费的征收权;我们同样无法否认,开发商曾经拥有不愿公开的暴利,一些坐拥巨资的开发商常挂在欠税榜单上。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我们既不会认为开发商代表的提案无懈可击,也不会否认地方政府从中获利的事实。地方政府与开方商的表态,都是利益中人的一面之词,按照最简单的推论,单边证据不足采信。  在房价上升期,蹿升的成本由购房者承担,利益中人相安无事;一旦面临巨大压力,楼市信心不稳,房价在局部地区下降,长期积累的矛盾就如长期郁积的火山找到了爆发口。近两年,不止一个知名开发商甚至建设部门的人士暗示,房价高缘于地价高,而国土资源部不止一次澄清地价与房价关系不大,推出的土地面积够市场所需。此次则是房地产开发商代表与地方政府之间矛盾公开,而且是在“两会”层面,规格够高。房地产症状如此严重,说明房地产市场的信息链与利益链出现肠梗阻,房地产市场的组织与管理架构并不牢固。我们必须重新整合这一组织,同时通过独立的中介机构对房地产市场作出接近事实的评判。由于地方政府深陷房地产利益漩涡,已经不适合担当此任。  首先,改变房地产信息发布弊端,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市场合理定价的前提。很可惜,一些可资参考的信息发布平台被地方政府以各种借口关闭,房价成本是商业秘密不能公布,而公开的发布平台存在将所有数据一锅煮的现象,不分区域、不分地段,不分房子品质种类——结果可想而知,一方是姑且发之,另一方姑且看之,导致调控措施同样无法精准到位,只能凭感情而不是科学与经济理性对房地产业的未来作出长远规划。现在应该由符合信息发布资质的中介机构,公开、及时地发布房地产的分类信息,使消费者可以得到一手的真实资料,破解房价谜团,让房地产隐性成本无可遁形。  第二,厘清政府与房地产商之间的利益构成,至于购房者,有借贷成本与高昂的所得税加以约束。  政府的房地产税费亟待清理,尤其是王超斌委员所说的不可预见费等庞大收费在预算外的黑幕里运行,这一积弊不除,房地产市场无论涨跌,都难脱市场病态。具体措施包括,政府的土地税费与土地拍卖收入必须纳入公开财政预算,受到审计部门的严格审计,按照现行规则严格专款专用制度,房地产收费用于住房保障;按照地方政府收支缺口,决定房地产税收的高低,为将来征收物业税打下基础;同时,坚决、无条件地取消所有不合理的收费,使市场恢复明确的预期。对房地产商采取严格的法律约束政策,欠税不纳者采取市场禁入制度,产品质量不合格损害消费者的开发商给予低等信誉评级,使之在市场丧失容身之地,由此培育房地产的信用市场。  政策的出发点在于明确责权利,厘清责任,使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各担各责,按照市场定价与公共收支平衡法,各自获得属于自己的合理收益,改变房地产商、地方政府、税收部门与土地规划管理部门、央行、甚至未婚女性成为高房价罪魁的可笑局面。  从信息的公开来看,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利益取向不一致是件好事,起码掀开了铁幕一角,让我们闻到了暴利与预算外收入种种陈腐的气息,房地产市场彻底改革的希望即孕育于此。  股市要稳定,楼市也要稳定。  新华视点关于中国股市的通信,给股市打了一股强心针。但新华视点对房地产的解读却在纷纷扬扬的深圳房价打赌闹剧中被忽略了。房地产行业应该怎么走?新华社一篇题为《破解2008楼市迷局》的文章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既不能刻意打压,也不能有意制造泡沫,让房地产行业回归高效与理性的发展轨道,是希望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人的共同期许。文章首先肯定房价稳步回落是好现象。房地产市场逐渐降温,交易量下降是事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继多个月份出现涨幅回落之后,2008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的环比涨幅又分别回落0.6 %和1.5 %。  全文曲终奏雅,要害在于理性二字。此轮房价下调属于正常回调,值此关键时刻既不宜煽动消费者情绪,使房价出现暴跌,导致房地产行业的损失蔓延至其他实业与金融领域,也不能夸大调整危害,要求政府在房地产行业实行救市举措。因为,“房价问题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上关乎数万亿元的商业贷款和个人贷款,下涉及几十个相关行业,中间还夹杂着千家万户。这决定了任何过速的‘休克疗法’都是危险的,楼市调控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只能采用‘渐进疗法’。专家建议通过不断释放调控信号来干预市场预期,切实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房的有效供给,以舒缓供求关系;同时,收紧房贷,让银行缓释风险”。  我国房地产之所以大起大落,原因就在于房地产行业成为政策催热市场或者给市场降温的工具。2003年开始的房价上升,目的很明确,抑制SARS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使经济与内需保持一定的增速。当时制订的信贷紧缩政策从未认真实行;而此轮房地产下挫,目标恰好相反,为了控制急剧上升的经济温度和越来越失控的资产品价格。本轮下调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调控,银根与地根两根齐收,银行提高第二套房首付比例,降低利率优惠,增加二手房税费与收紧开发信贷,严控土地开发期限,增加房地产投资者的负面预期,由此挤压出房地产投资需求,导致投资需求高的地区的房价节节下降。  从深圳与上海两地不同的房价表现可见一斑。深圳2007年房价最高期,投资需求最高占比70%以上,挤压投资性需求之后,房地产价格直线下挫。而上海房价基本保持平稳,原因在于上市市场的自住性刚性需求占比较大:从2007年到2008年,自住性需求一直稳定在七八成左右。严厉的调控政策并没有使上海房价出现大幅下挫。事实上,上海有前车可鉴,2005年5月,政策打压导致占比达到总体需求五成以上的投资性需求下挫。中国股市、楼市,各个行业受政策影响极大。因此,在经济转折的关键时刻,有关方面必须要以冷静的头脑科学决策,而不能受制于利益集团与某些为一己之名考虑的民粹主义观点。这些利益中人出于一己之私,罔顾大局,观点极端,证据匮乏。  我们一方面应该承认,前两年的房价高速上升已透支房地产行业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体力,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房地产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牵涉到50多个相关产业,房地产贷款是银行风险与收益的重要来源。急升固然会透支未来发展体力,急挫则会使中国经济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渐变与高效是中国房地产行转型的关键词。  中国经济模式被捆绑在以房地产业为主的既定的经济发展路径上,这种模式不是好事,却是现实。面对这样的情况,考虑到各方的承受能力,采取渐变政策才是社会成本最低的方法。与此同时,政府应该提供优质房地产企业以发展空间,通过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使房地产企业利润逐渐下降,将低效与低质企业驱逐出市场,而使有信用、市场效率高的企业支撑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达到优币吞并劣币、澄清市场秩序的目标。从现状来看,小地产商林立的局面未能改观,王石所憧憬的房地产产业化链条遭遇资金、原料、土地各种围墙封堵,还是比较遥远的梦想。  最后,并非最不重要的是,不同地区应实行不同的政策。各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消费格局不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市场可以降低投资性需求,但不可能彻底消灭投资性需求,二三线城市的挤泡行动与大城市的挤泡理应区别对待。如果为了基本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任由政府之手深入资产品定价系统的各个细节,会让经济彻底失去活力。  附记:晚与几个老友以及沪上房地产李、胡等房地产研究人士一起,谈到房地产现实中的围城,大受启发,日后当着之于笔墨。产业链、配套、土地分割状态、投资品的定位,种种存在矛盾之处。

图书封面


 中国房地产战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要做房产方面的论文,意外上来看到这本书,很惊喜是叶老师著的,翻开里面一看,原来是叶老师的平常在报刊、博客上发表的言论。大呼不值,立刻想到的是,出版商收集叶老师的文章,随意打包成一本书出版,挣出版费,纸张费。且这类文章大都是针对当时一些政策而成文的,有一定的时间性,里面涉及到的论题我们也忘记得差不多了,只能说拜读叶老过去的文章会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对于我们这些经济知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毛头小孩,更甚。决定把它扔回图书馆。爱谁谁看去。
  •     《中国房地产战争》,叶檀房地产和股市市场都便于资本运作,都是经济泡沫载体,并且都有一头通国家金库、一头通百姓钱袋的大吸管。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异化为“癌变”的资本游戏场,其游戏规则与获取利润的手段与证券市场无二致——以距离官场的远近测量商人的敛财能量,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段检验银行的愚蠢程度,以毫不留情的攫取手段测量普通投资者的耐受力。事实上,在许多地方,土地收入已经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统计表明,在整个房地产建设、交易的过程中,政府税费占房地产价格30%~40%,土地价值占20~40%(欧美国家两者合计约20%)。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流入,并且炒房。房价与房租远不成比例,说明更多的购房人并非出于居住需求,而是投资需求。政府部门勇于指责市场而怯于自省,正源于承诺的暧昧与含糊,以及对于普通消费者力量的习惯性漠视。2006年土地出让金约7000亿元。市场会说真话,民众的切身感受无法欺骗。人们的投资需求与投资成本无关,而与收益有关,投资渠道少,需求足够多,就无法阻挡追逐收益的脚步(房产税并非万能)。实际上,税收成本必定被转嫁到买卖双方的弱势一方头上,征税抑制的是交易量而不是价格。所谓“房地产存在投资过度问题”这一假设本来就是错误的。取消预售使得融资困难的小开发商没有无息资金。财政补贴给了不该补贴的高收入群体,最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税收负担,败坏了市场的基础。房地产涉及多个相关产业,急升会透支未来发展潜力,急挫会使中国经济处在巨大的风险中。渐变与高效是房地产转型的关键词。我国房地产从来都是一个以拉动内需、解决地方财政短缺为己任的政策市。消费者主权沦丧之日就是房价持续上涨之时(温州个人合作建房)。在一个相对浑浊的初级市场,允许消费者发挥主动选择功能,可以起到澄清之效。在房地产方面,国人不可能有恒产。抑制房价首先要抑制通胀。通胀风险会促使消费者急于把人民币兑换成实物资产。房价无理性上升是中国经济金融无理性的症状。不要被房地产商关于拐点论的片言只语所迷惑,那是房地产业洗牌的先兆。股市与楼市一荣俱荣,但股市与楼市的资金释放周期不同。(所谓穷人买房,不过是牺牲25~30年的优质生活,换取一套不断贬值的只有70年的质量不咋的房子。房子无疑就是奢侈品。假以时日结婚,我宁愿捧着首付的现金到丈母娘家都不愿意贷款买房子。)农民进城腾出土地。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地少人多的大国,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是必经之路。中国房地产业政策之多举世无双,表面上都是为购房者着想,其实扰乱了市场,加强了政府的利益分成。所谓救市或者抑市,本质上都是政府力量在房地产市场的分配权而已。货币流动性已经造成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涨。一旦民间投资真正恢复,而保障房体现为实际供应量,到时候房地产的风暴便来。全世界的房地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平均利润的行业。可惜的是政府惯坏了开发商,让他们以为暴利是常态。在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之前,房地产投资都能享受人民币升值的溢价。按照米勒定律,资产价格与供求无关,资金收益与资金成本无关,加息并非使货币坚挺的手段,而是贬值的补偿。一旦房价崩盘,引发的社保、失业等问题,恐怕难以收拾。对于万科金地等寡头企业而言,国内外的融资渠道已经通过上市等各类手段打通,好处自不待言,坏处是国内银行的融资渠道已经不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以行政手法进行调控难度极大,房贷调控的成本最终将由房奴承担。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寡头的形成,说明定价权越来越向政府和大开发商倾斜。以小产权房为契机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是治本之术,而抑制投资信贷需求是治标。房地产业并购重组是事实,也是政策推动的结果。只要人民币还有上升空间,房价就会继续上涨,这是由房地产作为人民币资产的特性所决定的,一直到人民币升值到位,人民币资产将失去优势为止(2007年3000亿美元热钱)。上海、北京等地的房价并没有像广州、深圳一样大幅下挫,就是因为其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资产溢价高。不同城市的地块不同的房屋品质有不同的溢价水平。郊区的住房由于保障房的供应,不可能存在多大溢价,而市区中心、高品位的由市场定价的住房还有上升空间。楼市到达的价位基本与具体的供求无关,而与人们的心理价位有关。各种资产证券化目的是化解风险,而不是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拐点的意思,一交易量下降,二则不再处在上升通道中运行。一个处在观望期的市场,不能叫市场拐点出现。我国信贷以抵押贷款居多,导致在企业信贷中,房地产抵押贷款比例直线上升(占银行的一半,一旦土地、房子价格下挫,不良贷款剧增)。银行、地产商、政府与购房者(含投资购房者)之间的博弈永未到结局之日。银行与开发商联手,将风险转嫁至个人购房者,可以消化未来可能成为风险之源的房地产存量贷款(温总理叫租房子那就租房吧,别买了)。挑破资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战略的组成部分。美国次贷危机显示房贷风险对金融领域额有可怕的摧毁力。成熟的矿山收益远在房地产之上,约300~400%。一个城市家庭通过买一套房可以马上从一个净储蓄家庭变成一个净负债。环顾欧美日等地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全都由央行逐步而坚定地加息开始,而后引发投资客撤出,交易清淡,市场下行。万科是个风向标,万科倒,中国房地产市场会崩溃;万科顺利度过严冬进行收购兼并,中国房地产市场会走向良性循环。政府应该认识到,房地产市场景气周期下降是整体经济下降的伴生现象,钢铁、水泥、建材等价格与产量都将随之下降。房价下挫带来的痛苦与上涨一样。万科2008年策略“敢于降价,用于降价,将手头的存货和正在开发推出的新货以最快的速度卖掉,我们再去买更便宜的土地,以更快的速度建设处更低成本的房子,以更低的价格快速出售。”小产权房价格如此低,反证了我国的房价不是不能低,而是有各种或明或暗的理由不让低。据报道,小产权房省去的两部分费用,一是购地成本,二是税费,共可以省去70%的费用。“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在不占用耕地和扩大宅基地的前提下,让农民免费住上漂亮的楼房,并将多出来的居住面积以低于正常房价的价格卖给城里中低收入者,让更多的人有房子住,何错之有?”小产权房解禁意味着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是化解风险的重要途径。当金融机构从房地产这辆战车上成功脱身之后,再严厉的调控政策都不会让人觉得意外。任志强说,房价要2020才将,唯一的理由是到时候人口红利才会消散。现行的土地制度不动摇,这就表示支撑房价的最大支柱仍然屹立不倒(房地产行业各权贵集团的利益博弈也是一场持久战)。
  •     古有以文会友之说,我对叶檀的欣赏正始她的字里行间折射出的特有的魅力。套用何建晔于07年初给叶檀博客写的评语:“叶檀博客是文章修辞和个人风华结合的最好范本。她尊重历史更敬畏现实,运用常识更涵运思考,游笔于股市、楼市、能源等国计民生诸多领域而肝胆自如,为博客世界展示了一个女性剖析当下的优柔之心,摇曳多姿,但从未失去对现实的信心和热切感应……”此评述实在恰如其分,再为妥帖不过。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听说这本书不错,也想通过这本书理解房地产市场,但是奈何实力太差,对经济实在提不起兴趣,书中专业术语也挺多的,就抽着浏览了一下。一个感觉:房价问题是个综合问题,不是单单政府的腐败问题,还有很多因素。也罢,暂且放下,等以后有兴趣再看。此外,作者有个Blog,书上内容应该就是Blog的
  •     历年评论生搬硬凑,态度啊态度,很伤
  •     4+91
  •     哈哈,找不到『欧神文集』的评论之地,只好借此宝地说感想。要分析中国房地产的形势,首选欧神,他的观点很可能颠覆我们在书本学到的经济认知(奥派经济学、二阶经济学),但我认为很贴合现实,他教给大家的是基本框架,具体操作还得看个人修行。宏观调控是房价大涨的原因,但不调控屌丝不答应,不收税政府没收入。降房价的方法诸多,但付诸实践太难,任凭哪一任领导都不敢这么干。静等着2025年上海25W一平米的到来。 2017.02.01
  •     物极必反!房价阿,你快点继续涨吧!我就是不买。中国人就是不团结,如果不满房价全不买,看房价降不降?
  •     了解了点东西。终于知晓为啥嚷嚷土地供应量。也知道谁才是魔鬼。
  •     全书就仨关键词:土地、货币、税收
  •     叶老师分析的淋漓透彻,房奴的苦日子还是要过滴
  •     中国房地产问题真是老树根问题,盘根错节
  •     一句话,都是税。
  •     哎伪命题
  •     1234566
  •     数据有点老,到09年上半年为止。反正读之前我对房地产是一窍不通,算是迈出学习摸索的第一步了。
  •     送人的,看起来不错。送货速度快
  •     专栏文章合集
  •     已购
  •     政府铁心 开发商揪心 消费/投资者担心
  •     from 2.26//2.26 r 2h//2.27 r 1h//2.28 r 1h//2.29 w 1h// 3.1 r 1.3h w 1h//3.2 r 0.7h//3.3 r 1.5h//3.4 w=====r7.5 w2 看过《中国房地产战争》。叶檀从金融经济心理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房价为什么怎么调控都压不下去。之前仅靠常识认为增加土地供给、扩大廉租房、施行小户型、提高第二套首付、增收物业税、期房改现房等方法能够逐步调低房价,看过本书后方知这些政策令房价不降反升的深层原因。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是博客合集 全书缺乏体系,扣一星)
  •     看了一小半,说得有道理
  •     为应聘房地产企业补了补课~汗,书还是不错的
  •     随便翻了翻
  •     这是09年出版的书,到现在貌似也还没失去时效性,而这,真是个悲哀。节选一段:公积金的愿意,应该是职工集资购房……政府本可以往前再进一步,建立面向所有中低收入普通职工的保障融资管道,但现在,政府居然将公积金收益全部纳入公共财政范围,这是如同通胀一样的对职工的一种隐形剥夺手段。
  •     有些深度,但是不够系统,甚至有点乱。重复的东西太多,很多事情翻来覆去的重复,就是博文转移到书上,如果能更加系统一点会是本好书
  •     主要都是作者平时评论的汇总,拼凑成书为满足框架的合理,却很难避免赘言重复。同时不同评论也是发表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因此作为书不可能非常一气呵成。但是书总体来说,写的很好,分析的很透彻。
  •     个人觉得一般,没有很明确的逻辑感,只能算是各篇实事杂文的合集
  •     2.8星,叶檀的书洋洋洒洒,但是脉络不清,并不算大家。中国的地产市场,可以用官(政府)、匪(地产商、炒房者)、民(自住消费者)的博弈模型来描述。。
  •     承认,我从未看懂过中国经济,总是后知后觉。今年最后几个月打算补补课。
  •     刚刚买,正在看,老叶是个猛人,现在,敢讲真话的不多了~~ 说白了,房地产其实很简单,国家永远是最大的股东,开发商不过是小庄家而已,而消费者,有的时候连散户都不如~~
  •     就是一些评论的集合,不过按照政府、开放商和消费者三个主体展开,也算有条理。似曾相识的政策,作者的主张亦慢慢彰显。就是个别地方重复了,有注水之嫌。
  •     读完忘记了,是本垃圾,扔了
  •     (读了二分之一) 土地货币税收三大核心;2007-“如果地方政府拍卖土地的资金仍然占据地方基建资金的40%以上,如果加大对廉租房资金的投入力度仍然停留在纸面,或者对经济适用房之中的寻租现象缺乏约束能力,那么还是先不要提房价下降了吧,只要能稳定,就是奇迹了。”
  •     并非书写的不好,但房地产市场的时效性太强,而整本书的内容没有做一个更为深入的修订和更新,仅仅把过去的博客文章简单排列,以2010年的时点,很多文章甚至是2006年的老文,非常大的影响可读性。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128347.html 没有帮助
  •     挺好
  •     稍有不适
  •     虽然不懂房地产 首先分析的是2007年前后的 很多方面感觉没有从大局上分析到位 没有《香港房地产百年》让我觉得有说服力 等再多看基本 总结一下
  •     叶檀的这本书与其说解读的是房产经济学,倒不如说是本质上对不公平社会的批评与分析。
  •     很散乱,但是道出了很多问题
  •     在这里读懂中国房地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