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财政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1
ISBN:9787300149080
作者:陈共
页数:346页

从历史学学生角度的一点议论

我是以一个外行的身份自己研读这本教材的,因而以下所言在专业人士看来或甚为浅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因为研究生的方向大约是宋代经济史类,在本科的最后一年我希望了解一些经济、财政和货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中便选择了朱青老师的“财政学”一课去旁听。朱老师指定此书为教材,遂不定期地翻看(彼时花费大量精力在黑田明伸和高桥弘臣的书上)。不过,因为临近毕业琐事颇多,朱老师的课半途而废,而这本教材终于在暑假阅毕。一、 什么是“财政”本书《财政学》的英语译名为’Public Finance’,换句话说就是公共经济或者公共金融。“财政”一词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日本人创造,后由新派学人传入中国。传统中国多用国用、国计、邦计、岁计等词表达类似含义,其中“国”、“邦”等词已表达此钱为国家所有、为国家所用。而“财”仅表示钱财,不光国家有,个人也能有,“财政”的国家主体性无法体现。不过,“政”字的连用颇为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政”不仅明了了钱物的所有者,更表明国家用钱是政治的一部分。这里有一个所谓词汇史的问题。财政、税、货币等一些名词普遍存在中国使用(或近义使用)、中国失传、日本再发现(再定义)、回传中国的情况。拿税字来说,唐宋时期有“两税”一说,但自张居正改革至光绪维新这段时间,“税”字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其后经由日人译介,“税”字重回历史舞台直至现在。这不仅关乎到单个字词的取舍,更涉及到当时制度和观念的更迭。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时期不存在概念名词而该概念实际存在的情况。比如资产负债表,这类东西传统时期一定存在,但名称和表现形式或许不同。二、 本书中我所关注的几个概念1、 替代——规模效应2、 税收超额负担3、 挤出效应4、 税收中性5、 粘蝇纸效应6、 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以上几个概念对宋代财政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宋代财政开支庞大,若经战事则更上一个台阶,这非常符合“替代——规模效应”。另如税收中性,这在传统时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至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更是无需讨论。税收超额负担更是易于理解。传统时期,政府运用税收工具远不如现在熟练,大约只有简单的调整税率或增减税基(增加税基为常态,而减削税基则多是“开恩”),而且手笔颇大,未必符合经济规律。因此,这样看起来是经济手段的调控方式,实际包含超经济的内涵。拿我曾经略作研究的遏籴问题举例:地方官遏籴,会采用擅自提高税率、增加税基或乱征杂费的手段,使得商人不敢前来从事粮食贸易,干扰市场运行。由此造成的商人无利、灾区无粮可买正是这种“超经济”税收造成的超额负担。至于挤出效应,在传统时期则并非因利率造成。古代没有利率这样武器,政府在货币上的工具主要有二:货币的数量和流通性、货币的品位。当然,传统时期的挤出效应最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超经济市场管控上,商人承受着比市场风云更为突然和严厉的风险。粘蝇纸效应(Flypaper Effect)。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1、宋代中央政府有多少资金可以转移支付回地方;2、即便加上中央回拨的资金,地方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宋代地方财政拮据,粘蝇纸效应恐怕很难成立。因为资金似乎在选择进入公共服务和个人收入的哪个管道前,就已被日常的行政运作消耗殆尽了。三、 历史学与社科理论上文采取了史实和概念对照的方式,由此我又想到了这个老议题。历史学研究同社科理论究竟应如何相处?实际上,所谓的社科理论其实也是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因为中国历史学太缺少理论了,学人见到稍显理论化些的成果便冠以“理论”这顶帽子。而对于真正的理论,许多学人由颇为不屑,以局限性强、有很多限制条件、没有事实依据、不符合中国国情等等种种理由将其打入冷宫。问题是,限制条件多不代表理论本身错误、理论有限制条件不代表不能拿来参考。历史学的所谓问题意识,产生途径有二。其一,由研读史料而来。为了解决该问题,必须扎实考据。往往这样的小问题会如引子一般牵出一串的大问题。其二,由理论而来。理论高屋建瓴,学人一旦提出问题,必然是牵涉甚广的大问题。由此为基础,再拼接、串联、组合史料,先解决小问题(或一方面的问题),再回答大猜想。这两种方式我认为均是正途,而且更倾向于后一种。


 财政学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