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比较视野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教师用书 > 教育的比较视野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33666477
作者:饶从满
页数:347页

作者简介

《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4辑):教育的比较视野》中汇集的是我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以来的部分研究心得。出版这本自选集,为回顾自己作为比较教育研究者的成长与发展历程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1989年9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就注定与比较教育研究结下了一生之缘。1990年参加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年会所提交的论文《美国教育改革:80年代与90年代》被《外国教育动态》(《比较教育研究》前身)杂志选中刊登在2001年第4期上,更是给了我一个极大的鼓励,也坚定了我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决心。

1992年7月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留在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工作。此后尽管工作单位有所调整,但是一直在东北师大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
 日本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的考察
 日本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战后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学校道德教育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道德教育与日本的教育病理
 日本道德教育的方法特征
 战后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嬗变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论的特征
 愉快有效的道德教学何以可能
 主体性与综合性的交融:综合单元性道德学习论解析
 “一个主题两课时”的道德两难教学过程模式述评
 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
 主动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走向
第二编 教师教育研究
 德国教师教育的演进
 德国教师职前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
 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述评
 中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动向与课题
 中国教师在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课题
 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
 国际新教师专业特性论介评
 教师发展若干基本问题辨析
 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第三编 教育制度与改革研究
 战后日本职业训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战后日本职业训练管理体制研究
 政府、市场与战后日本的职业训练
 日本企业的新职工教育
 日本学位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强化研究生院的人才培养功能
 走出义务教育的困境
 关于东北师大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后记

内容概要

  饶从满,1966年生,安徽六安人。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教师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日本学会理事,长春市政协常委,吉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  1998年12月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2002年9月,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在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发展科学研究科从事博士后研究。1985年7月-1988年8月,任教于安徽省六安县三十铺中学。1992年7月以来,一直工作于东北师范大学。其间于2006年11月-2007年5月,被东京学艺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工作于东京学艺大学教员养成课程开发研究中心。  先后主持了“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研究”、“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周期实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东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比较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9项;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道德教育》(日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教育》、《当代日本职业训练》、《当代日本小学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

章节摘录

  一、从现代化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意义  现代化研究是近30多年来国际学术界逐渐衍生出的新兴边缘学科。促使其形成的基本动因和大背景是战后高科技革命带动的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由第三世界工业化推进的世界现代化第三次大浪潮。世界经济、政治与各国社会发展的日益一体化与全球化趋向,使以往社会科学分门别类的学科划分无法适应需要,于是现代化研究应运而生。  关于现代化,学者们的解释是见仁见智,就连现代化的定义也难以达成共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者们对现代化的解释众说纷纭固然与研究客体即现代化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主体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因而研究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有关,但人们把对作为历史概念的现代化的探讨与作为普遍概念的现代化的沉思混为一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日本学者十时严周早有所言:“现代化作为一个术语出现混乱的基本原因在于,人们把对‘现代化’过程规律的探讨与‘实现现代化’的规范性方向的探讨混为一谈。人们常常不去解释现代化过程的普遍规律,而是首先设定‘实现现代化’的理想概念,然后根据人类社会变迁的特定的和理想的规范,从常识出发,断定一切人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都经历了这样一个特定的演进过程,甚至断定将来所有社会也将如此变迁。和进化论者一样,他们首先将关于人类社会变迁的特定原理作为大前提,在此前提下解释迄今为止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变迁的秩序问题。按照某种特定的价值标准设定一种理想状态,然后不是去搞清这种价值标准的客观依据,而是主观将个人理想的观测与断断续续的经验贯穿起来:目前关于现代化理论的论战正是处于这种前科学的混沌状态。”②虽然这番话是对早期现代化理论缺陷的指摘,但是综观当今的现代化研究,仍然有许多研究者不自觉地就落人了上述的陷阱。  所幸的是,现代化研究中的上述缺陷很早而且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针对早期现代化理论框架的偏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历史学家西里尔·布莱克(Black,C.E.)教授提出了用比较历史的方法和跨学科的方法展开现代化研究的主张。他主持的研究小组首先对俄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出版了《俄国和日本的现代化--一份研究报告》(1975年)和《现代化的动力》(1967年),为现代化研究指出新的方向,并大致反映了现代化理论主流派的新近研究动向与水平。①已故的罗荣渠教授在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则反映了中国学者的现代化研究水平。②罗荣渠教授基于“历史学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对于现代化的总体认识,对于现代化内涵的各种分歧看法与争论,只有对现代化的实际历史进程和大趋势有较好地把握之后,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这样的深刻认识,“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③,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宏观历史学派,把由布莱克教授等开创的比较历史学派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依据比较历史学派特别是宏观历史学派的思想,“现代化”就不仅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用以分析社区性变迁的一般概念和方法,也不是用若干抽象变项构成的超时空分析架构,而是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为研究客体,旨在揭示其内在规律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其研究范围在时空上与世界近、现代史和当代史大体重叠,但同时又着眼于当今与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向,是对整个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宏大领域。  现代化研究作为代表国际学术界最新发展方向的领域,已成为当前社会科学中极富活力和前途的学科成长点。它不但使社会科学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形成契合,使之与中国及世界现代化的大潮更加贴近,而且使社会科学自身也在发生新的分化与整合,给老的人文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

图书封面


 教育的比较视野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