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20岁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外观设计 > 建筑师的20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
ISBN:9787302111269
作者: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 编
页数:201页

后记

历经二十一个月的努力,《建筑师的20岁》终于付梓了。其实每本书在正式出现在书店之前,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也不例外。从编辑的手中转到读者的手中,这中间有过紧张,有过兴奋,有过期待,有过沮丧,有过喜悦,最终回归到平静。原本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其中的点滴,和读者一起分享,但是真正开始落笔时,却发现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了……首先我要感谢本书的六位主人公,国际建筑大师伦佐·皮亚诺先生及其助理Stefania Canta女士,让·努维尔先生及助理charlotte Kruk先生,理卡多·雷可瑞塔先生及助手Virginie Vernis de Velasco,弗兰克·盖里先生及助手Keith Mendenhall先生和Laura Stella女士,贝聿铭先生及助手Nancy Robinson女士,多米尼克·佩罗先生及助手Sophie Dauchez女士。他(她)们帮助我解决了本书部分图片的版权问题,同时还热情地提供了一些日文版中没有的新图片,为本书增添了新的亮色。最初我和他(她)们素不相识,又远隔万里,当我以忐忑不安的心情给他(她)们发Email的时候,并没有奢望能得到他(她)们的回复。当一封封回信从美国、法国、墨西哥纷至沓来的时候,我有些喜出望外。感谢建筑大师们对本书的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法国朋友EmmaneuaI Py先生和在加州的同学王刚博士以及同事张彤女士,他们帮助我与六位建筑大师和他们的助手取得了直接联系。其次,我要感谢我的朋友张亦依女士,她旅日多年,是个独立小说翻译人,为了落实本书的版权,前后花了八个多月的时间和精力。我还要感谢本书的翻译者东南大学的王建国老师、王静老师和费移山女士。能找到最佳的翻译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寻觅许久也未能如愿。最后,在同事邹永华的帮助下,我幸运地结识了王建国老师。他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细致、耐心、认真,使这本很有意义、很有趣的书的中文版更具可读性。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徐晓飞和本书的设计师宁成春老师。在徐晓飞的介绍下,我有幸请到了宁成春老师为本书做设计。因为是双语对照,而且还有不少图片,加上原版书精致的版式设计,都给这本书的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和压力。宁老师最终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现在这个朴素、干净的版式。最后我还要感谢负责本书的终审王仁康老师、校对刘玉霞女士以及为本书顺利出版而付出努力的所有同事们。对于和我一起经历这本书的所有朋友们和同事们,在此一并表示我真挚的谢意。谢谢大家陪我一起走过这二十一个月,你们给我和这本书都留下了温暖的回忆。汪亚丁2005年12月于清华园

作者简介

在当今建筑学领域,伦佐·皮亚诺、让·努维尔、理卡多·雷可瑞塔、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多米尼克·佩罗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大家对他们的建筑作品也都耳熟能详,但是他们作为一位建筑师的成长道路却鲜有人知。1998年,时任东京大学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邀请了当今世界上这六位炙手可热的建筑大师到东京大学和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他们年轻时的求学生涯和从业经历,《建筑师的20岁》这本书即是当时的访谈内容记录。
这些访谈生动而轻松,提供了一般画册、图书难以涉及的细节.其中有坚持,有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透露出大师们独一无二的鲜明个性,坦率真诚的人格力量以及他们对建筑设计的执著热爱。
中文版的出版得到六位建筑大师的关注,他们提供了一些日文版中没有发表的照片,为这本书增添了不少亮色。

书籍目录

译者弁言引言  启示和收获访谈录  伦佐皮亚诺  让努维尔  理卡多雷可瑞塔  雷姆库哈斯  弗兰克盖里  贝聿铭  多米尼克佩罗座谈会  建筑与教育——如何制造“场所”编译者简历  座谈会出席者简历  演讲者简历撰写者和注释执笔者简历  译者简历  责编后记

前言

除了像安藤忠雄这样的少数人以外,一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人在20岁左右,大概应处在大学求学阶段,大学期间的心绪和场景,常常是后来人们追怀反思的有趣话题,也是支持事业前进和学术发展的起点。建筑学子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那种“无知而无畏”的激情和热望,可贵而难得。“年轻”虽然通常意味着稚嫩和脆弱,但也有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富有活力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于那些已经成为世界大师级的建筑师心怀景仰,趋之若骛,乃至表现出如同“追星”般的痴狂,正如安藤所说,“那时我们只要看到世界上有名的建筑师的身影就会感到强烈的震撼,期望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变得像他们那样。”不过对于这些大师早年与他们年龄相仿时的建筑学习经历、所思和所想,今天的建筑学子大多了解甚少。正因如此,安藤假东京大学任教授之际,邀请六位国际建筑大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切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年,中国与国际建筑界往来频繁,学术交流和合作丰富多样,但是就我所知,国外建筑师在高校举行的讲座大多是介绍其已经取得成功的一面,如介绍设计作品、创作理念或国际趋势等,讲与同学们如此接近和具有亲和力的话题还是很少的。从这些世界一流的建筑师所谈到的当年经历和建筑理念,我们不难产生不少共鸣,如学建筑的应该多外出旅行以增加阅历;应该多接触建筑实际建造和材料使用以克服当今信息时代与物质时空的疏离;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建筑的情有独钟和挚爱,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当年曾经因经济窘困而开卡车谋生的盖里,或许就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世界设计水准和事业颠峰。他们的经历也引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努维尔和佩罗谈到的美术基本功与建筑创造性之间的取舍矛盾、皮亚诺当年求学时的“半工半读”以及所谓的“无师白通”(No Education)、佩罗完成的别出心裁的毕业设计等,这些都与我们今天常规的建筑教育有所抵牾。建筑教育如何在保证社会对建筑职业人才需求的同时,兼容一定的对多元性和学生自我个性发展的肯定,对这一问题读者自可深思。所以,《建筑师的20岁》不仅是对日本东京大学,对中国的建筑学子同样也有着良好的可读性和借鉴意义。初识《建筑师的20岁》,我感觉全书字数并不算多,且认为对我国建筑学子有很好的阅读和学习价值,于是承担了翻译的任务。翻译过程中,才发觉翻译此书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其一,因为是访谈性质的图书,书中语言都是口语,口语不如书面用语严谨,句子大多十分简单且随意,这一点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个别地方我们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揣摩建筑大师们的意思,然后再翻译成文。其二,书中内容涉及大量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对此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和每位建筑师的相关网页,并补充增加了一些译者注,尽量给读者提供更加充实的背景资料,以帮助他们加深对建筑大师们的认识和理解。其三,当时访谈采用的是英语或法语,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相当于中国大学中的建筑学院)安藤忠雄研究室根据访谈录整理了一份日文稿,并加了一些注解,原书出版时则采用了英文/法文和日文对照的形式。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英文访谈部分以英文为基准,日文部分作为参考,这样以保证原汁原味;法文访谈部分以日文部分为基准,同时请我的一位懂法语的研究生沈芊芊进行校对。翻译时,我们尽量做到“信、达、雅”,但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我们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以期如有机会重印加以纠正。王建国2005年4月

章节摘录

书摘被退回来的毕业设计    努维尔——当时的一个倾向是,做这样的方案也是可以的,但并不是学校应该鼓励的一个方向。但是,“68年”改变了这一切,在那一年我也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小住宅。这座建筑明显受到巴兰和维利利奥的强烈影响,同时也有詹姆斯·斯特林的影响。建筑着重表现三个倾斜的面,玻璃面像水族馆那样伸出来。这是和克劳德·巴兰的事务所的一位朋友一起设计的,他在1968年进行了他的毕业设计。    1968年这一年,是校园斗争的一年,谁都能够拿到毕业证书。但是有一个人没有拿到,就是我的这位朋友。虽然他和我一起提交了设计作品,但被退了回来。那个时候是一个非常容易毕业的时代,即使什么都没有提交,只要拿革命做借口就能够得到认可并顺利毕业。我呢,是在几年后提交了别的作品,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书。    我们的方案受到巴兰和维利利奥的影响,建筑空间是一个没有垂直墙壁的,完全由倾斜的墙壁组成的空间。当我把要塞和军事设施等作为设计资料进行说明以后,立即就被称为是法西斯主义。在西班牙的弗兰克建有一座专门进行刑讯的监狱,那座监狱为了搅乱人的视觉而没有垂直的墙壁,这被拿出来作为证据。    这个住宅在两三年后得以实现,从建成后的效果来看,完全没有老师们严厉批评的那样用来刑讯的空间形象。相反,主人还非常愉快地住在那里。    那位朋友在两年后再次提交了完全相同的方案,拿到了毕业证书。当年的巴黎美术学院就发生了这么重大的变化。    P61-62

图书封面


 建筑师的20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5条)

  •     读这本书只花了一下午时间,但很多话到现在也还记得。设计是最容易让人徘徊的职业,看看那些人在20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对自己多少有所裨益。记忆深刻的有这么几句话,共勉。Renzo Piano说,不要忘记自己的历史。Frank Gehry说,不要过多关注别人的活动,关注别人容易失去自己,别人做出的好东西,会让自己沮丧。我不知道它是否是可行的,不知道它是否是优秀的,我只知道自己有想法,并且想要实现它。安藤忠雄是拳击手出身。所以未来,真的,谁也说不清。唯有勉力前行,凭着梦想或者理想。
  •     这一歇便是好久。跟他们说话的时候经常会说起过去,那些有趣或难过的事情,但我从来不敢说及未来。因为我觉得它是充满诱惑与危险的领域,我无法拒绝,却也无法把握。在那辽远的未来的尽头,埋藏着专为我一个人准备的辉煌场面,还有使我的生活焕发异彩的东西,它将抵消之前所有的艰苦与辛酸。过去的不多,未来却很长,虽然现在已经害怕用舌头去触碰过去了。过去的美丽总是伤感的,就好像扔在墙角的喝光了的酒瓶子。可是,未来也变得令人害怕起来。从来没有过这种迷惘的感觉,以前在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都能信心满满,可是下面这一脚踏下去会踩到什么是真的无法预计。地平线的下面是海洋,海平面的下面是沉船,可是彼岸在哪里?安腾说:“那时候的我们只要看到世界上有名的建筑师的身影就会感到强烈的震撼,期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变得像他们一样。”确实,可这是安腾这位天才在“那时”对“自己的有朝一日”的憧憬,不可能仅仅因为我对这句话感动不已就转而成为我对未来的向往。“20岁开始之前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所以只能在晚上或去旅行的电车以及飞机上阅读我喜欢的书籍。对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我来说,世界各地的旅行便成了我唯一的老师。从1965年开设事务所到1969年间,我走访世界各地,观赏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亲身感受到了以前只能从杂志、媒体才能看到的西方建筑以及它们的内部空间。”我们知道的、了解的知识越来越多,真正体验过的,对现实的认识却是少之又少。该用怎样的一种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心中感到对“明天”的惶恐与期冀,且放弃过去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可如叔本华所说,世界为我们准备了很多东西以待赏赐,这是一个根植于我们头脑的大谬不然的观念,因而我们应当在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同时,保持平和与自足的纯粹认知心绪,要把这些东西转化为现实,意味着要让咄咄逼人的意志席卷一切,这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痛苦。可还是要坚信的是,山外的山外另有一个同一日头照耀的世界在熠熠生辉。
  •     “为什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怎么不能这样?可能这样,也可能不这样。”-----------------------题记先声明,我不是学建筑设计的,22岁的我,现在还不明白自己的内心,设计这条路,愿意走吗,并且,能走好吗?到目前还没有答案。我想,抱着这样的态度写的评论,大约是不甚靠谱的。-------这书---------------书的质感很好,厚实,封面、封底的纹理也不错,但是不喜欢它的配色,大概是觉得这本书外形有点老旧了。很休闲的一本书,最适合晚上要睡的时候,或泡脚或躺床上,翻上10来页,粗粗看过,沉沉睡去。就不必细细体味了,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没啥深刻的内容,也不会让人热血沸腾睡不着觉心想“我也要这样成为一个建筑师”云云。道理在我们的20多年成长史中可以听到很多,往往也很正确,重点永远是它们适不适合自己,自己又做不做得到。书讲了几位大师的20岁,他们是怎么开始走向建筑师这一职业的。对我个人来说,多旅游、要有主见、在追求信息与慎独思考中保持平衡,都是很有意义且贴合自己想法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问清楚自己的心,不清楚就多问问,直到找到自己确实想要怎么走为止,当然,没答案也没关系。世界上从来不缺乏庸碌一生仍然快快乐乐的人。唯一的遗憾是因为是从日译版本转译过来的,所以从我的角度看,总觉得行文、对话有点别扭。PS:SORRY,MY ENGLISH IS POOR.BTW:Thank u for watching.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愿自己能像这群大师一般,永远热忱
  •     现在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发现自我。学校可以提供一个场所,使你知道怎样做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不要被学校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大师的共同点:好奇心、丰富的经验、爱好旅行、发现拓宽自我//书的角度很新:为什么做一名建筑师?适合刚入专业领域的大学生。
  •     大师成长经历
  •     杰出的建筑师们在20岁时都在旅行。柯布西耶在东欧和近东游历,安藤忠雄在做欧洲建筑和艺术史的朝拜,贝律铭在穿越太平洋的邮轮上追怀家国,同时期待新世界。所以,这本书告诉我们,旅行是20岁时最该干的事情之一。
  •     六位大师的访谈记录,比起从他们的作品中揣测他们的意图与思维,更直接的吧大师们的思想展现在了我的面前,书中的观点也脱离了空假打,很具体而具有参考意义。总之值得一读
  •     因为很喜欢建筑,有学长推荐阅读,真的很不错哦!可以了解建筑大师曾经的世界,觉得都很亲切,没有很遥远的距离感。
  •     晚了3年遇到这本书,这才是一个讲座访谈整理应有的样子。虽然几位大师来自不同的背景,学建筑的初衷也都十分迥异,但其实他们都谈到了一些共同的话题,对建筑的始终如一的热爱,清楚自己的定位,每天要有时间独处,远离杂志和各种传媒,还有到处旅行(阅读历史之后)。神奇的是学建筑的人对于大学和社会给自己的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些疑问和争论,努维尔甚至把大学只是当成了晚上睡觉的地方,不过如果把大学看成一个相遇和交流的场所,还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的。
  •     我买了《建筑师的20岁》这本书,感觉还行吧。
  •     不知道什么感觉啊…学习的感觉真怪。 虽然不是建筑系的,也想作建筑… 书应该读…吃不惯怪兽。“高冷的大师”
  •     读了这本书之后想多出去看看
  •     挺好玩的一本书~
  •     本书是以访谈的形式写出来的,就像在是看一本访谈录,适合年轻设计师或有志成为室内和建筑设计师的人员看,会得到一些启示。
  •     看完柯布西耶24岁时的游记,干脆把这个也找出来看
  •     智慧用简单幽默的语言表达,这是成为一位建筑师必须有丰厚的阅历才行~~~
  •     对于刚刚踏入建筑学专业,并且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同学。在枯燥的技法练习和一遍遍修图改图的日子里,这本书就可以消遣而读了。 通过建筑大师们的口头讲述,来坚定我们自己的建筑梦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靠的的不仅仅是技法,而是学会独立的思考。
  •     不只纠结于建筑,生活不止只有建筑
  •     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与建筑师打交道,更不要说我会去作一名建筑师,但丝毫不妨碍这本书的阅读,中英对照的编辑方法,然后因为那些大师的侃侃而谈,让我觉得每一个人的20岁,都可以阅读。
  •     这本书是安藤忠雄在东京大学任教期间请来六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来共同分享学习建筑的心得体会,并对正在学校里面学习建筑的孩子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无论如何,进入这个专业就要发自内心的去爱他,要有对于建筑的执着热爱与自主思考能力,对于书中的访谈内容我都是看英文版本的,最近对于汉字的阅读出现障碍,而且书中汉语的翻译让我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就内容而言这本书真的很好,很值得一看。推荐大家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看。你会更明白建筑与自己的关系更能够明白以后怎么学习建筑。
  •     通俗易懂。若要去践行,必须努力和付出,加油!
  •     这本书太好了,我主动想写点评论.虽然包装很朴素,但是书中建筑大师的话却是意义丰富..大师之所以以被人称做大师就是因为身上有太多的发光点,学习建筑的同学可以把它看成一次经验的交流不是学建筑的可以把它当成一本立志书,一本毫不感性的立志书.
  •     看看建筑师们的建筑路
  •     基本都是富二代或者贵族出身…简直看了更悲伤
  •     里面有很一些以前听说过的..也有很多没有听说过的..可能从中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还有就是.不一定要是一个建筑师或是要成为建筑师的人才可以看..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都可以看..可以学习和看到成功的道路是怎么走的..
  •     我的20岁,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     买书之前就已经看过电子书了,后来还是决定买一本。安藤忠雄邀请很多位建筑大师的访谈录。借以了解大师的思想,能解决很多学习中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困惑。书皮有点脏脏的。
  •     很好的一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看到建筑大师们的20岁,不禁让人心情澎湃啊
  •     翻了翻
  •     这本书的风格清新而直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当代大师们口述的成长历程,有些段落堪称经典,读后让人非常感动,更加肯定自己,坚信自己的建筑之路。里面讲述的大师们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建议非常中肯。
  •     世界级建筑大师面对面交流他们的成长历路,人生感受;远见卓识,不得不让热播佩服。
  •     听几个大师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谈论他们的建筑背后的故事,是多么令人享受的一件事情啊!

    他们都述说了自己不同时期的一些故事,基本都是从童年开始。他们有些尊崇学院有些叛逆,但是永远共同的一点是对建筑的激情和通过不同的方式孜孜不倦的学习。

    看看大师们在不同阶段在做什么样的事情,然后惭愧地不由自主的把自己拿出来跟他们比较。。。

    虽然脸早就红彤彤了,但是庆幸知道了要培养和学习他们共同的精神!
  •     当成故事看就很好,要想去找什么可以复制的东西,那就是错的离谱。
  •     迷茫时可以看看,坚持下去总会看见曙光
  •     少年干了这碗鸡汤
  •     看的第一本建筑入门书籍
  •     如果要从旅行中获益,就必须先学好历史。 ── 贝聿铭
  •     我只想说.安藤的现状你们都懂得...只记得西瓜头很好玩.哎...奇怪的关注点啊.
  •     6位世界顶级建筑师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回顾。
  •     很好的书,介绍了几位建筑大师的故事,对学建筑的童鞋很有帮助~
  •     很适合建筑新生看的一本书,看大师如何前进如何看待建筑
  •     建筑设计为主要职业的人。建筑师通过与工程投资方(即通常所说的甲方)和施工方的合作,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在逐步复杂的建筑营造领域,
  •     好喝有营养
  •     20岁生活的太不一样
  •     很诚恳,很美好,想起AA shanghai school的氛围。最好玩的是安藤说Jean Nouvel的柏林百货公司“从整体上看并不是很成功,或许努维尔先生也很清楚”。…建筑师这个职业赋予他们成为英雄的可能,那没有成为英雄的大多数呢?
  •     可能读这本书,适合一些初步接触现代建筑的同学。可以了解现代建筑的一些鼻祖吧。可以普及一些知识,能对一些建筑师和一些派别之类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些了解。推荐大一还在玩耍的小学弟小学妹们。
  •     如同书的题目,著名建筑师们的20岁是怎么样的?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我们青年时,应该怎么做
  •     大师面对面访谈,受益良多!
  •     一本让人读后受益匪浅的书,他能告诉你世界级的建筑大师是怎样成长的,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这本书就是一个巨人的肩膀,让你看到更远的天地。
  •     看了潘卡琳推荐的书单来看的,大师的二十岁,反思良多,但是缺少条件难以复制,倒是可以当作考研后的生活参考
  •     我已经不知道我会不会真的坚定下去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筑师了,但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一边戳中一边觉得备受鼓舞。年轻虽然具有脆弱的一面,但也有着勇往直前的坚强力量。喜欢这句话,希望我能够一直勇往直前。
  •     朋友借我的书,看的才香
  •     为买书之前,看到后半部分的网评,真有点左右我最初的想法了。到后来,我还是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将这本书拍下来,下订单。无论是直观的看书的质量还是去品读书的内容,都是物超所值的,因为只花了几十元钱,便在最短的时间和书中的几位大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让自己的大脑吸收到了营养。评价书的好坏不客观,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鉴赏分析能力和认知水平各不相同的,仁者见仁吧。
  •     书中介绍的六位建筑名家都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了解他们的青年时代,对我们的学习是莫大的帮助。作为不学建筑的学生,了解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也能从中获得启发。书中在日本东京大学,大师们与在校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真让人羡慕啊
  •     大二的启蒙读物
  •     了解六位建筑大师的童年经历和当时的思想,对学习建筑的学子很有帮助。
  •     研究生毕业之后又用了两天来看这本书,有很多新的感触。偶然发现竟然跟某大师是校友。。。
  •     感觉大师也是平凡人,只不过他们用心生活,用心思考,热爱建筑,并永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     千万不要小看这么一本小书,阅读它你可以和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对话,不但可以学习到一些建筑学知识,更是对理想对人生的一次思考,阅读后使人热血沸腾!
  •     《建筑师的20岁》是非常难得少见的一本书,里面的内容是我们常常看不到的!尤其是在普通大学得大学生,甚至是没有读大学又喜欢建筑的朋友。我是看完了这本书才来评价的,并不等全懂里面大师所说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话就像是路标、就像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的20岁在做什么,从而联想到我们的20岁又在做些什么呢?不仅仅只是指引,更多的是他们多年从事建筑的一些经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处事方式等等,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若不是安腾忠雄,我想我们也不会看到这本书!感谢这些伟大的建筑师对我们所做的这一切!
  •     实际上的质感远比图片上要好很多,不错不错。六位大师的小传记。
  •     还记得是在大学前的暑假读的
  •     建筑学励志书( ´▽` )ノ大师们都是工作狂~~
  •     让我们了解了著名建筑师的年轻时代
  •     其实,也就一句话,好多建筑师,都是从画图而喜爱上建筑,进而成为大师的。
  •     我不是学建筑设计的,但是现在正往这个方向发展。不过我对这些名人的人生经历不怎么感兴趣,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访谈有英文的原文。帅。印刷也不错,很有质感。
  •     很有趣的书,因为好奇建筑大师在20岁的年纪都在做什么 有哪些经历 所以买来 值得读
  •     这个是一本很好的书,可以叫我们这些初学建筑的人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大师的奋斗历程。。。。
  •     大学是个场所,遇见机会的场所
  •     写了六位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来东京分享他们成名前的故事,六位大师各有特点,但是他们都深深热爱建筑,大师们建议建筑学生旅行,了解历史文化。所以建筑的学子们一起加油吧!
  •     <<建筑师的20岁>>在大二就听说这本书很好的,当时跑了几家书店,也没找到,后来也不了了之。等到现在刚上班了,在工作中,时常的问自己倒底是不适合做设计?怎么去做好一个设计?我应该在做设计上应该具备哪些精神?有一天,我猛地想起了这本书,就很快在网上买了。现在读了一半,我就有很多感悟了,对我在现在的设计中帮助很大。后来觉得,我应该早点买这本书的。很值得建筑学学生读的书,而且要经常拿出来看的书!
  •     建筑学学生必看,看看大师们年轻时在干什么。
    不过,因为是访谈录,所以不够深入,只能是了解些皮毛。
  •     嗯。因为正值20岁,所以想看看了不起的建筑师们当年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会给我很大的启发~
  •     挺有趣的书,喜欢。
  •     聪明人不在学校?
  •     挺好的
  •     很快就能读完,但是启发很大,适合初学建筑的新人读,给年轻建筑师规划人生方案以启发
  •     是安腾忠雄请世界各国著名建筑师去东京大学讲学的谈话录,对于初学建筑的同学有一定启蒙作用吧,个人比较喜欢
  •     初学建筑的人必看的书,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经验是可以学习的,信心是要培养的
  •     有点平淡,或许是觉得大师们的年轻时代都有多么轰轰烈烈。
  •     我现在刚刚大一,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在学习建筑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我,这本书让我感到,学习建筑需要各方面的知识,需要求知欲,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大师们的话令我受益匪浅~
  •     大师们所表达理念之间的重叠碰撞使我受益很多,尤其是信息获取与个人风格这一方面。“那时我们只要看到世界上有名的建筑师的身影就会感到强烈的震撼,期待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变得像他们那样。”现在的我大概是处于这样的阶段。看着他们在我的年龄已在不停地汲取,不断地尝试,突然感到自己的渺小。想要从17岁这年开始全力地成为自己。
  •     建筑是一座冰山,真正可见的是浮在水面上的少部分,而水下的才是建筑的主要部分,其中包含了社会,人类学,历史…… 如果选择了建筑,就坚持下去,即使很累,但阳光终会透过枝桠斑斑驳驳地洒下来,照亮黑暗……
  •     “如果你对设计感兴趣,那么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发现那些属于你自己的“语言”和“词汇”,发现最适合你做的事情,然后形成自己的语言,我不认为你可以在传媒中发现这些。”
  •     学生时代的大师,正淡出视野,曾经学生的我们,正进入围城。
  •     学建筑前先灌上一口鸡汤,但问题在于成功的定义不同且成功几乎是不可复制的。所以这本书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稍稍了解一蛤这些大师。说真的,想在传记中学到什么精神或者什么一生受用的东西,太荒唐了,想要得到成就的精神是什么其实你都知道,只是你做不到而已。况且人的一生当然要靠自我奋斗,当然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这本书在某些老师和学生的心中的定位有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本书拐去喊着要当大师。而且的的确确的是形式大于内容。看书扉页上的“安藤忠雄工作室”的时候我就了然了,毕竟建筑界的鸡汤大师。这很安藤。
  •     啦啦啦没看过但是没啥意思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慢慢体会和感知每一位大师的成长之路,无论你是在读学生,还是工作的设计师,都会让你受益匪浅。
  •     很好的书.帮助20岁的年轻建筑师走出迷茫,找到自己的路,绝对是一本可以读几遍的书,和大师的交流应该是互动的,不仅是看大师的作品,更应该了解大师的思维方式和想象精神.
  •     加油吧 入门书籍 一点一点靠近建筑师
  •     太浅了,老师推荐的建筑专业熬夜画图的励志鸡汤书。
  •     独立思考热忱专注并持续不断努力…哈哈挺成功学的 不过确实有可取处,同时别忘记即使你有了武林秘籍也未必成为一代宗师哦何况这本来就是普遍真理。建筑师,好像在当下深深地吸引了我,凝聚理念和思想转为设计语言并用建筑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形成空间和时间的永恒对话。原来每个建筑师都是思想家…
  •     封面感觉不错,手感也满好。里面是双语的,有中英的,也有中法的。书主要是讲建筑师的经历吧,了解一下也好,但是时代不同了,个人感觉借鉴意义不是非常大。就是要热爱建筑就是了。
  •     是一位朋友推荐的,目前为止看了有两遍了,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看,个人认为很多地方值得摘录。讲的都是一些当代建筑大师们的历程经验还有心得非常适合学建筑这方面专业的朋友借鉴,能从中得到不少领悟。推荐!!
  •     20岁,你在干什么。
  •     作为启蒙还挺有趣的,时至今日再读,又多了几分感悟。就好像上了年纪的人去看一幅稚拙的画一样,看着看着,或许会落下泪来
  •     给年轻迷茫的建筑师指明了方向
  •     读了一半了 封面设计不好看,但是内部排版设计却做得很干净利落又巧妙。 羡慕他们,同龄于我时就知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读完了 不赞成"读这种书就是借鉴"这种论调 没有任意两个人的能重复,所以要从中发掘对自己有意义的内涵 至少作为一个专业和建筑完全不搭边的人来说,这本书对我仍很有启发
  •     分别都说到了旅行的重要性。
  •     通过大师们的对话我有了对于建筑的全新看法
    值得细细品味
  •     里面讲的是建筑大师们的经验,适合我这种初学者
  •     刚搜索建筑初学用书的时候,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所以毫不犹豫就下订单了,订好了才发现作者是日本的老师,略有点纠结,原谅我有点这方面的固执,但是里面的内容还是吸引到我了,我还是会认真看完的。希望会有启发。
  •     第一本看的关于建筑的书,感觉有些地方翻译变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