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新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外观设计 > 与古为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1
ISBN:9787506038287
作者:冯纪忠
页数:214页

作者简介

目录
总序:传承与超越——冯纪忠的现代之路
总论
论方塔园规划
一、规划背景
二、整体布局
三、塔院广场
四、水岸
五、北门
六、甬道
七、东门
八、堑道
九、垂花门和长廊
十、楠木厅
十一、赏竹亭
十二、石础
十三、石砌
十四、植物
十五、旷与奥
论何陋轩设计
一、与古为新
二、总体构思
三、时空转换
四、意动
五、台基
六、竹构
七、屋顶
八、方墙
九、弧墙
十、色彩
十一、修旧如故
附录一
在松江方塔园规划方案讨论会上的发言
方塔园规划
致程绪珂同志函
何陋轩答客问
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和方塔园的设计
附录二
方塔园的一段往事
新的途径
富有创意的“方塔园”规划
孤独而庄严的方塔
冯纪忠先生
方塔园与维也纳
“冯纪忠和方塔园”展的缘起
冯纪忠的“与古为新”
解读方塔园
回想方塔园
从“花港茶室”到“方塔园”设计
冯先生规划方塔园
方塔园随笔
方塔园·恩师·我
导师轶事
走进方塔园
冬日何陋轩
后记

书籍目录

总序:传承与超越——冯纪忠的现代之路总论论方塔园规划  一、规划背景  二、整体布局  三、塔院广场  四、水岸  五、北门  六、甬道  七、东门  八、堑道  九、垂花门和长廊  十、楠木厅  十一、赏竹亭  十二、石础  十三、石砌  十四、植物  十五、旷与奥论何陋轩设计  一、与古为新  二、总体构思  三、时空转换  四、意动  五、台基  六、竹构  七、屋顶  八、方墙  九、弧墙  十、色彩  十一、修旧如故附录一  在松江方塔园规划方案讨论会上的发言  方塔园规划  致程绪珂同志函  何陋轩答客问  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和方塔园的设计附录二  方塔园的一段往事  新的途径  富有创意的“方塔园”规划  孤独而庄严的方塔  冯纪忠先生  方塔园与维也纳  “冯纪忠和方塔园”展的缘起  冯纪忠的“与古为新”  解读方塔园  回想方塔园  从“花港茶室”到“方塔园”设计  冯先生规划方塔园  方塔园随笔  方塔园·恩师·我  导师轶事  走进方塔园  冬日何陋轩后记

内容概要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章节摘录

  地形整理  到了80年代做方塔园,当时有人说,50年代做的还比较现代,方塔园怎么又突然成了一个大屋顶了呢?怎么又成了中国形式的了?我说,这不是主要问题,这是形式,这些还是侧重体现了我一贯的思想过程的。  就说东湖的两区两所,就已经是风景区的建筑了。那个时候,我们也是按照风景区的首要因素理解、联系四周的环境协调。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从一个建筑看上去,四面八方都要联系起来。  方塔园,我还是用的这个方法。首先一个,方塔园当时有一个好处,它的南边基本上没什么建设。也有人说,我们能不能从东边限制一下新建筑的高度?我们光设计方塔园不行,做好了以后周围怎么办?我们讲了首先一个先决条件:东面、南面不可能有高层,北面有一个五层楼的工房在那里,很不好看,所以周围这个问题得首先解决。  然后,这个基地本身原有的经费也很少,不重要的地方不花钱。当时在塔的南边堆了瓦砾,塔的西边现在是一座山,当时也是一堆瓦砾,这两堆瓦砾,将来造地形可以省一些费用。广场东边现在的一个小山堆也是原来的,所以这些原来的土堆,我基本是完全保留,保留以后可以再加大。当时东面的一堆我就加大了,因为北面的五层工房很难看,所以堆土就要堆这一块,把它加大,这是讲地形。  塔院广场  另外就是,塔是主体,我们整理地形主要是为了它。首先,它太低,从北门进来到塔,相差差不多两公尺。所以,塔无论如何要最后到跟前,下来一点才能看见。  广场,我们就是根据这个定下来的。所以,无论如何,塔要再低下去一些。我们现在做的这个斜坡,下去前面就是硬地,已经很勉强,再少不行。但这个广场的高度已经到了最高水位线,不能再低下去。这样一来,我就决定:广场往下低下去,建好四周让它能保留的高坡,这样,到达塔,就有一个层次。  我们觉得广场很重要。因为广场有几个东西:一个照壁、一个桥、方塔。后来就决定,要把天后宫从苏州迁来。不管要不要,决定先迁来。后来发现,迁来不错,我是赞成的。我为什么赞成呢?方塔园作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工程,方塔分量不够。  其实不能讲它的分量不够,因为还有桥啊……零零碎碎的还可以。那时候已经搬了明朝的楠木厅,我觉得很好。广场就有塔、天后宫,还有两棵大银杏树把它挡着。基本上当时保留的大树有五六棵,这里两棵是最好的,另外就是东门进去的垂花门两边正好对着两棵大的银杏。这两棵正好遮挡了广场。所以,这儿还有几样东西,做起来就很有意思了。  南草坪  草坪这里,基本上就是南边游园的主要方向,所以南边就稍微堆点土,做大的斜坡。草坪上的一边岸线是硬的,一边是入水的,又有点变化。原来还有几株竹子,这个我们也照它原来的样子保留。  大的格局基本上是这样定了。  (2007年7月17日)  北门  当时我们做了个北大门,里面怎么样还没定。塔院做了,所以说,跟塔院有点关系。对北大门整个的大小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一定要大气,再多也不可能了,也还是一步一步地增加。但是,到做塔院广场的时候,基本上思想都定了:大水面、大草坪那都有了,这个北门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当时还没那么清楚,反正这三个东西一定有“分量点”。  (2007年7月24日)  甬道  然后就考虑从北门进来。游人肯定是从北门进,因为北门那里有一块窄地进来,进来后右手边是一道墙,这道墙的界线就是园子原来的界线。而且非常好的是:沿着墙有一排树,这排树在那时都有点蓬勃,这就很好了,等于路旁边有一排树。但这些树是歪着的,不是正对着塔。那也正好,如果是直对塔的话,往下看塔,不舒服。所以,左边就不再做墙,这边用花坛,正好,花坛曲折的线与另一边的直线形成了曲折对比。  如果路是一直这样低下去,给人一种往下走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路是用一块板、再一块板,这样一点一点错开,让人走路有一种变的感觉。这样的变动,就能让人少抬头。因此,差不多到了再抬头,这样下去已经到广场了,问题就不大了。  (2007年7月17日)  东门  然后是东门的问题。东门从市区进来,原来以为从市区进来的人多,实际上还是从北门进来的人多。  现在看来,东门当时是看重了点,没有北门自然。如果东门现在做,我会将它缩小一点,进去的院子也没必要那么大。一进去,应该直接到那个塔,结果用院子、墙一挡,好像有点不自然。  另外,从东门进来正好对着竹林,看不到塔,而使得游人一进来就看见北边的两棵大树。那两棵大树,我估计是过去别人墓葬的古树,所以就做了一个小的垂花门,引入到北边去。  堑道  又在北面做了一个堑道。这个堑道也是事先想好的,因为要挡后面的五层的工房。做“堑”就是两边堆土,所以就把北面的土堆了,然后就做墙,否则挑土的工人就麻烦了。做了堑的墙后,再堆堑南边的土,这些土基本上都是用园子里的土,正好差不多够用。  堑道,我主要考虑,要跟方塔的主体广场组成一定的关系。所以它虽然只是一条路,但路有一定的分量,像北门进来的那条路一样,都要有一定的大小,太小就小气了。  茶室  最后就是堑道到了尽头,有一个吃东西的地方。本来准备是做一个茶室,方案里做了,当时没钱,白做。后来想,白做也好,因为总体上不是很重要。  水、土、石的处理  水,基本上就是原来的这条小河,把它扩大,然后,取土也有地方了。通过取土,形成一个大的水面。其他的,就随它原来的自然状态。这里本来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溪。水、植物基本上都保留了原来的自然状态。  另外,有些土方就在内部解决,然后通过高低变化,尽量自己解决。石头,我们用得也不算多,只有堑道上的石头是从外面运来的。  这就是整个布局、做法和思想。我想就尽量简洁明快,不要太哕嗦。  (2007年7月17日)  ……

图书封面


 与古为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回望中国的近现代建筑史,方塔园跟香山饭店都是绕不过去的。设计者分别为冯纪忠与贝聿铭,两位大师是早年的同窗,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者留学维也纳后,回国教书;后者留学美国,成名海外。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中国正式对世界敞开大门。与世隔绝许久的中国建筑,又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面是富足的西方文明,一面是深远的东方文化。于是,现代主义跟民族主义的争斗无法避免,这时产生了类似摩天大楼上加大屋顶的折中构成。这个阶段,这两个人,对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出路用他们的作品交出他们的答案。1982年,上海松江方塔园建成;同年,北京香山饭店建成。方塔园,未有幸去过;香山饭店却是去了两次。三十年光阴,如今的香山饭店已经难掩颓败之势。当年不远千里从云南挖来的石林,单价媲美鸡蛋的鹅卵石,磨砖对缝的窗沿,如今由于管理不善,已经看不出设计师的精心经营。当年的香山饭店类似于现在的鸟巢,砸大钱只为面子二字。请来已经扬名国际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来设计,设计师在设计时得到了极高的尊重--设计,用料都是尽量遵从贝老的意愿。贝老在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中寻求了他的答案--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精神+现代技术。然而,这个设计犹如一枚投入污沼的白石,虽然荡起了涟漪,却没有改变什么。同样是对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思考,冯老先生的路途恐怕要比他的同窗艰辛得多。方塔园是上海市园林局委托冯老先生设计的。冯在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后,战战兢兢地思考,创造。造价卡得很紧,批判的声音更是火上浇油。‘见到天然石砌堑壁也会联想到坟墓’‘此门像道士帽‘ ....冯老都感叹一个小公园怎么如此麻烦。在多方努力的最终,宋塔,明壁,清殿屹立在方塔园中。分割的垂花门,钢构架挑起的瓦片,垂直伸出石凳的茅草亭...冯老也在民族主义与现代主义中寻求了他的答案--与古为新。新的东西可以与古的东西在一起成为新的东西。比香山饭店更悲剧的是,这个园子,从八十年代建成以来,都未曾引起过大众的关注。贝老当年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当代建筑指引一条出路,然而,二十多年后,他自己宣称了当年香山饭店预言的破灭;冯老当年突破众议的创造,本会孤立于浦西远郊,然而,十多年后,由于一个年轻人的访问,引发的心灵震动,把何陋轩作为根本原型经行的创造,令冯老的思想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而这个人叫 王澍。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对自身的文化缺乏了信心,崇洋着,媚外着,这是我们这一代的特点。多少人追逐PRADA的尼龙,而鄙夷秀娘的苏绣。多少人追逐ZAHA的曲线,而鄙夷江南的回廊。哎,要知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院庆六十之年读这本书,百感交集。我们既丢失了那样敏感的心性,也丢失了那股沉稳琢磨的劲头。另外想说,市面上写冯先生的书、纪念册不少,但多见文字访谈,少见大幅图纸模型,毕竟前者只消请人发言,后者却要花十倍的功夫去准备。内容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既谈到铺地就该配上铺地的测绘详图来分析,谈到植被就该配上植被的分布图、高度比较图,现在这本只有文字叙述,实在不过瘾。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文字确实像泡饭
  •     解惑。杰作。坦诚而言明,干净易懂。竹子属于柱子的原来应是本色的,只有横的属于屋顶结构的杆件要刷了白。盖的应是30cm茅草但只有稻草充数。重要的书。附录二也偶有信息,比如垂花门的铁管以前是油漆画了彩色图案的,现在的围墙是"透绿"运动弄的。答客问俨然苏子赤壁赋。读着对着游园,管理不善触目惊心简直要哭,成书4年只是更糟。冯是希望严肃的广场,没有那种热闹的玩乐的。文物园。有很多收获的点,书中自明,不欲言,按下罢。and可惜拆了花港观鱼茶室看不到了。
  •     有机会要去看看实景,在那个时代可以做出这样的作品实在不容易呀!
  •     简单明了,看后很受益
  •     学习了
  •     设计点——时空转换
  •     喜欢老一辈大师那种平实接地气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 里面图纸的质量和清晰度实在不敢恭维。
  •     看来看去,还真是冯这条路走的最稳而准,内外兼得,古雅脱俗!
  •     宋的味道~
  •     在图书馆借了看完了的,然后自己又买了一本,的确不错,可以看到冯老在各种不利环境下的坚守,对比今天,中学底子薄弱,终是难以继承传统,确实汗颜。
  •     没有人说这本书的纸啊装订啊烂到家了,额,感觉还是有点碎片化的信息,没实际上看过也是问题,而且书上的信息还是差点意思
  •     冯大师的作品,建筑和景观的设计
  •     能系统了解方塔园的现代性
  •     我为什么选了这些个问题来探讨……
  •     好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园内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景创造出"深刻";草顶竹构,自唐宋发端明清走向繁复的造园手法在冯这里返璞归真重回对"旷奥"的单纯追求;那堑道像是廊子的负形,"空"婉转穿过"实",与廊的空间体验产生的对比让人称奇。
  •     有点贩卖私货的感觉。写的冯纪忠著,其实里面只有一部分是他的文字,不少还是零碎的不同场合的语录,其余都是他人的评论,还好其中还算有些真知酌见
  •     通过空间语言表达人生 超然心定 独立自由
  •     感动得我一塌糊涂的景观及造园态度
  •     粗略看过,方塔下方面湖一侧的一道白墙令人印象深刻。
  •     读完之后很想再去一趟方塔园。上次去的时候竟是11年前啦!!!
  •     老先生的书 踏实做事的一辈
  •     设计的思考,语言平实,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     读完这本书就能宛然想见老先生当年神貌,何陋轩虽然只是个小品建筑,但是意境却与山水相通,作者的精神气质全在此处得到点睛,用心做园林的大都有种文人情怀,也免不了有受现实挤压的境遇。
  •     感动,热泪盈眶。
  •     冯老的东西让我很安静
  •     对谈的形式不错,能够发现不少冯先生的思考,更加期待能现场看看这个园子,从某个意义上它创立了一种类型学意义上的新园林,在融合传统意匠和现代理念上有了很好的探索,在某种意义上王澍走的也是这个进路。书中图纸太小太模糊,大概编辑并不觉得这样一本小书需要设计图纸作注脚,甚是可惜。附录二水文太多,大多都是些应景奉承之作,当今鱼龙混杂的业态可见一斑,读来倒也有些特别的趣味
  •     建筑设计,何在大小?要在精心,一如为文。精心则动情感,牵肠挂肚,字斟句酌,不能自己,虽然成果不尽如意,不过终有所得。。。禀赋不同,机遇不同,不在快慢,不在长短。
  •     比较全面的了解了一下方塔园的设计,除此之外感慨也颇多。把建筑这回事做好,要的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在于有没有花心思,有没有那个品味。沈复的浮生六记里就记述了自己和妻子如何在清贫的条件下照样把生活经营的有滋有味。可是中国的这种文人之气似乎已经丧尽了,大家喜欢谈论一些别的东西,而很少花心思在物质环境的营造上。冯先生那个年代人们喜欢上纲上线谈政治问题,''这个门像个道士帽'',诸如此类。现在的人关心的是这个房子有没有表明我很有钱?农村暴发户如此,各类领导,上海的地产大亨也是如此,可见有些人再有钱,骨子里依然是个农民。近年社会上对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之类的评论,也多这个东西像什么之类的调笑,很少见关于建筑本身的讨论。可能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建筑从来就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说到底就是个玩意吧!
  •     很清晰,就是得找来图集对着看。冯老对于很多东西的叙述非常诗意,不过这些并非建筑学本体的内容,而是老辈人的个人修养。
  •     非常服气,特别是何陋轩,非常的modern
  •     冯纪忠老先生的名作与名著。
  •     去过方塔写生,并没有太多感受。读完再去看看
  •     一定得去方塔园,才能真的见到先生。遗憾是,这么好的书,被做的那么差,就好像是那么好的何陋轩,竹子支架上却被后来的人全涂白了一样。
  •     老师推荐,挺好的
  •     呃、、像是老年时期的回忆。。
  •     虽然说的是方塔园 但还是在纪念冯先生 谢谢我很感动
  •     需要读一下
  •     书很不错,送货也很及时,是一个设计行业十分难得的好书,也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
  •     与古为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     语言平实近人,像当年与你谈话。做的是园林,但用了很多建筑人的思考方式:空间的处理、埑道甬道来消除高差影响、何陋轩…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园林也可以这样来做。去上海时专门坐三个多小时地铁去拜会方塔园,感谢冯纪忠老师的方塔园和与古为新这本书。
  •     后面的附录和廉价的纸张。。。唉
  •     个人认为要是可以附一张方塔园的图纸或者全景效果图就好了,书上的那些图纸根本就看不清楚
  •     方塔园,什么时候应该去看看
  •     趁考试间隙读完此书,很感动。
  •     真好看!若干年前某只学弟有一本,但是他没推荐给我们~前一阵某小孩去拍的何陋轩照片让人就很想了解这个建筑多一些!冯纪忠先生这个规划和设计真是洒脱游刃有余,以及我也很喜欢宋代的风格~anyway,虽然后面有些官腔文不好看,但是整本还是非常好读的!一些细节的设计和场景的构想太好了~
  •     拖了好久,今天才又拾起把最后一篇访谈看完了。 冯先生真是一个认真朴实的君子,他做得建筑和文章都陈诚恳恳清清楚楚地讲给你听。
  •     内容太碎片化,带上书去实地喝喝茶看看还不错。
  •     方塔园不可不去
  •     附录没有看完,但是前面的部分还是蛮好的
  •     书是好书,冯老讲自己的建筑故事也很实在,就是后面那一堆别人的屁话让人脑壳痛。
  •     内容五星❤️ 书的制作好差。
  •     是一本要写长评的好书。 先生千古。
  •     简洁 明了~!
  •     觉得真的挺不错的 前面规划的部分看得很慢 很理性的各种方法 读到论何陋轩设计时候则有畅快淋漓的感觉 看的快且爽... 个人认为其中很多东西很值得学习 对于我们这帮小毛孩子来说
  •     写的真干净,全是冯先生做设计的想法,先生留下的资料太少了,赶紧收一本。
  •     以方塔宋的风格为主线,强调空间的开合,比例与尺度,一本口述书,看着玩儿,想要亲自去看看
  •     2013/11/17,4:30pm,方塔园已经快要关门了,我买了一张12元的票,独自一人与正在修缮的何陋轩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     冯先生在这个项目上所付出的精力是诸多的,细节考虑十分周详,不过现实情况与其所思所想所预期之效果也是有很大出入的,不过730我去了,依然很打动我,甚至回忆起来当日走过的路线和气息依然清晰可见,现代园林和传统园林结合创新的最好的,没有之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