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园到燕园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从废园到燕园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108031389
作者:唐克扬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20世纪20年代起,在校长司徒雷登的主导下,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和燕京大学教授翟伯联手在前清的皇家废园上建立起了一座“世界最美丽的校园”(胡适语),这就是如今北京大学校园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燕园”。本书以第一手史料和百余张历史图片,尝试重构出这段从“废园”到“燕园”的历程。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废园
第一节 西山道上
从盔甲厂到海淀
满洲入的地产
第二节 废园劫后
湖山形胜和野火鸣镝
废池乔木
第三节 从麦迪逊大街到海淀
一个美国建筑师的“中国建筑复兴”

第二章 湖光
第一节 美景和美元
筹款
前途未明的未名湖
第二节 前生与今世
前度鸿影
冲突的眼光
第三节 “中国园林”,还是西洋景观?
场所精神?
校景,校园

第三章 塔影
第一节 伊甸园中一浮屠
“性质上基督化,气氛上中国化”
第二节 旧瓶装新酒
形式追随
屋顶之下的东西
第三节 玉泉山或通州
风格之争

第四章 燕园
第一节 修禊事也
乐园
如画
第二节 校址,校舍,校园
从私园到公园
墙和门
第三节 “孤岛”
失乐园,复乐园
尾声:一部未完结的历史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从废园到燕园》的一大特色是引用了百余张未曾在国内公开发表的历史照片和地图,这种形象的资料,或许会使人们从未名湖的物理遭际里,感性地认识到历史变迁的意义,视觉表现本身所引起的理论兴趣,也部分地说明了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内容概要

唐克扬,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现从事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研究、实践工作,并策划《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国家收藏馆,2008),《巅峰:当代亚洲艺术的群像》(博鳌亚洲论坛,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园林展(布鲁塞尔,2009)等展览,有《树》(中、法文版)、《透明石》、《长安的烟火》等艺术、文学作品发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废园  第一节 西山道上  从盔甲厂到海淀  从明朝初年北京在现有城址上建成以来,北京“城”有了几张截然不同的面孔,和这种形态差别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仅是物理建设,最重要的,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在它的发展扩展出二环线以前,北京看上去还不是一块似乎会漫无边际扩展下去的大饼,多少年来,在外来者觊觎的眼光里,它都是黑糊糊的城门洞子里密致模糊的一团——大致说来,一直到民国初年,北京城市的发展还非常局限于那一圈城墙,为城墙铁桶般围定的那座城池里面,人口拥塞,而它的外面却是稀稀落落,发展缓慢的农业聚落,只有在西北面得天独厚,坐落着诸多的皇家园林和离宫、庙宇。  1900年庚子之乱以后,由于政治军事上的惨败,一方面,清政府捂紧的国门从此不大情愿地向洋人洞开,在相对平稳的政治局面下,在北京的西方人拥有了最大权限的旅行自由,这座古老的城市,变得前所未有的“开放”;另一方面,一部分西方人对炮舰政策的反省,带来了更温和的价值观念的“侵略”,这其中积极的方面,突出地表现于他们对于北京近代市政建设的贡献:20世纪初以来,西方人在华事业的痕迹不再仅仅是教堂、领事馆和兵营,也包括医院、工厂和学校。  ……

图书封面


 从废园到燕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未名湖畔的湖光塔影的确让人心驰神往,在喧嚣的氛围中这珍贵而静谧的一隅,具备着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与文化价值。“未名湖”,不是简单的三个字,也不是简单的一个湖,正如其充满暧昧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的名字所提示的,在湖光塔影的美丽外表之下,掩藏着鲜为人知而又引人入胜的历史。如果没有历史与时间的维度,未名湖与博雅塔可能就不过是三维空间里的寻常景色,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公园或旅游胜地看到相似甚至更好的景致。但未名湖的风韵就在于,湖中的石舫以及翻尾石鱼,湖畔的花神庙,无时不在以静默的姿态向观览的人们“倾诉”着那些风尘往事。“倾诉”的意义就在于是否有人“倾听”,湖畔那些猎奇或者掠美的眼神一般不会想到,原来未名湖还有着如此绵密而丰厚的喃喃细语,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有倾听的能力以及心灵的感应。唐克扬先生的《从废园到燕园》,无疑是把石舫、石鱼以及花神庙“大音希声”的“倾诉”给文字化了。他将掩盖在未名湖上的灰尘轻轻拂去,向我们展示出了一幅更清晰的画面,也向我们传达了更响亮的声音。在北大的风景宣传册、学校网站以及校史馆中不会看到的内容,一下子落定在不足300页的纸页之中,就成了目前关于燕园最好的一本传记。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好的教会学校,但其草创之初的筚路蓝缕,以及司徒雷登等人的苦心经营,很少人能够知晓。书中梳理了燕京大学的来龙去脉,从立校意图,到蓝图勾画,到资金筹措,再到破土动工,这个看似行云流水的过程,却有着那么多的出人意料和感人至深。今天在未名湖畔的学子,一提到司徒雷登,大多会想到“别了,司徒雷登”的铿锵话语,但如果撇开政治因素,在如此美妙的校园景致中生活学习的他们,应该说“谢了,司徒雷登”,似乎才对得起“天地良心”。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在燕园建设的过程中,他以理性而实际的领导才能,调解建筑师墨菲以及现场指挥者翟伯的矛盾与争端,是关系着燕园建设航向的“船长”。关于墨菲在燕园建设中的功过与是非,书中也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与客观的评价,不错,墨菲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他所提倡的“中国建筑复兴”不管有没有领悟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义,但燕园的古色古香,却完全得益于他的勾画与设计。墨菲首先是一个建筑师,同时,他也是一个商人。所以,墨菲在其工作中肯定会考量自己的经济利益,甚至为了利益而刻意做出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这也在所难免的,我们必须全面评价而不能执于一端。作者还提醒我们注意约翰·M·翟伯在燕园落成中的作用。在一般的校园介绍中,翟伯都是“隐于无名”的,但无名不等于无用,相反,翟伯的作用实际上与墨菲不相上下。燕园的最初筹划是出于文化和经济的考量,但翟伯的出现,让校园规划最终出现了“转机”。燕园建设之初,未名湖畔还是荒凉偏远的“乡村”,翟伯提议要增加燕园“乡村生活的乐趣”,以抵消“乡村生活”的不便和与世隔绝,于是,“风景”逐渐成了燕园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更何况,翟伯还是燕园建设的现场指挥者。在对未名湖以及博雅塔的叙述中,唐克扬先生也揭示了“湖光塔影”的前世今生。未名湖一开始并未出现在墨菲的设计图纸中,出于一系列经济的考量和利益的冲突,未名湖的建设才渐渐浮出水面,博雅塔的建造也是在实用与美观的双重博弈中进行的,其中的曲折甚多,但也趣味横生。同时,未名湖的名字以及博雅塔的风格问题在书中也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说明。唐克扬先生在《后记》中说有三个写作目标,一是交代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实,二是讲述一个流畅有趣的故事,三是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理论问题。以上所述算是主要的“史实”,在故事的讲述方面,唐先生亦是娓娓道来,文采斐然,生动流畅,让人拿起书来就不忍放下,尤其是在对燕京大学学生生活的描述中,更是旁征博引,让人读来兴味盎然;而在理论的阐述方面,唐先生纵横于化史、建筑史、教育史等不同的领域中,游刃有余而闲庭信步,也着实让人叹服。
  •     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却被郑勇给糟蹋了图片印的极其不清晰而且有错处比如 轴线图部分 南北东西都会搞错明显是责编的问题
  •     如果有可能,我愿意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和一个穿白褂子黑裙子的女生谈恋爱,她捧着书本,走在老北京的城墙下面。我们坐着人力车,到燕京大学的校园,车过西直门,就是一片田园风光,北京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那乡村气息,运茶叶的骆驼队向张家口进发,送水的骆驼队往城里走。克扬知道我这个梦想,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他说,我给你送女学生来了,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他送给我他的新书《从废园到燕园》。我认识克扬是因为他上一本书,《洛城故事》,这本书由一本小说和一篇长文构成,前面的小说讲迷幻色彩的故事,后面的长文详细讲述洛阳城的兴衰——中国古代的建筑史就是一部古代的拆迁史。现在中国,以浮士德移山填海、造福人类的气势大搞拆迁,不过是自己文化传统的延续。后来,克扬给我传来他的新小说《长安的烟火》,这一次故事从两个德国军官在波罗的海度假的闲聊开始,其中一人开始讲述他所见过的长安。今年十一,我开车去西安,然后顺道再经过洛阳,没有任何思古之幽情,途中也看见一些所谓古迹,荒郊野岭之外树着的一座祠堂或庙宇,大多是根据书中记载或野史传说新建的。只有克扬这样有历史眼光的人,才能穿透眼前的荒芜看见古时的繁华。我问过他,怎么能保持那样好的语感,那么精细的写小说。他说,这大概和他生活在美国有关,平常交流都是用英语,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用汉语,这样就能保证作为写作用语的汉语干净明澈。《从废园到燕园》是他在哈佛大学读博士时的课题,他研究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收藏的大量有关燕京大学的档案资料后,以详尽的第一手史料和百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重构出燕京大学如何在前清的皇家废园上建起了一座“世界最美丽的校园”,这就是如今北大校园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燕园”。这个校园不像长安和洛阳那样不可触及,你可以到现在的北大校园里走一走。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次追忆。克扬在北大念书的时候,校园应该比现在更漂亮。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很不怎么样,读不下去。
  •     中国园林和西洋景观的碰撞,传统文化和教会大学的有机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燕大是一座建筑奇迹。
  •     一部燕园地标风物的沿革史,读来令人兴味盎然。作者在做了大量的案头积累与分析爬梳工作的基础上,将燕园的前世今生细细道来,既有风物名胜的故事钩沉,又有人物活动的形象描绘,可以满足读者对一段模糊历史窥视的好奇心。从废园到燕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艰难融合,期间多少人物为之付出辛劳,如司徒雷登,其人在中国解放战争年月的处境虽然颇为尴尬,以致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符号,但是他的历史地位似难低估,更无法轻轻抹去。作者为我们还原了一段沉寂的历史,对故园的情感溢于文字之中,叙述流畅,图片虽多模糊,但还算充实,也不能苛求了。
  •     有专业心之余又非常的可读,看到燕园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 建筑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     有血有肉的人
  •     【写稿资料】
  •     燕园确实美啊,是一种透过不多的几张黑白照片也能感受到的美。就是写的太乱,可读性不强。
  •     一本记叙性的书籍。。。文学性强
  •     看完这本书,忍不住去查了一下作者的资料,惊诧地发现他居然只是个70后,不过他的专业背景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能够把一部燕园的变迁历史写得如此出彩。书中的图片,以及他身在哈佛从而“近水楼台先得月”译介的各类史料(尤其是私人通信记录)都为全书增色不少。我很喜欢作者的叙述方式,这种笔法显然是经过了北大中文系的浸润。原先并不知道燕大选定后来的校址经过了多少的波折,感谢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带我这种无知的读者亲近历史现场,至少对那些依据不足的说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今后在研究燕园往事时,我仍然会把此书列为重点书目。
  •     要找一些严密的论证的时候,一些章节写得还是有些散且显得论据不够(比如玉泉山或通州那一章)
  •     可以清晰了解燕园的历史。
  •     历史的真实可能就是这样的无趣,但却也正是历史最有趣的所在~ nn ( '-')
  •     从某种意义上算是接续上了侯先生《燕园史话》的研究,并且超越了侯先生的研究模式,燕园不是一座各携其趣拼凑起来的园子,而是金钱、权力慢慢博弈出来的东西……尤见133页关于“校园”[也就是“园子”]的讨论。
  •     书中出现好几页空白,但是这段时间急需用,也就不想换了。
    还没有看过此书,对作者的研究方法挺感兴趣!
  •     前些天,去燕园走了一遭,真是喜欢这座园子。熟悉建筑史与北京城市地理、具有燕园情结的人,读这本书可能会有更大的感受。
  •     大概是学建筑文化出身的,文笔感觉欠缺,不够优美。。。。
  •     里面的一些图片很有价值,文笔也很不错,赞一个。
  •     以散文的形式,论文的严谨和逻辑写出燕园的前世今生,值得正在写论文的学生看,也值得想知道燕园历史的人看
  •     壬辰新秋,“我的”燕園。
  •     建筑界文笔第一人应该当得起。
  •     内容挺吸引人,图片质量太差。改天北大燕园走一遭
  •     没看出好,倒是人很有趣估计
  •     把燕园的诞生史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北大人用一种严格的学术方式来传递自己对母校的热爱,这一点让我很感动。书中的史料都弥足珍贵。
  •     很翔实,很生动。
  •     题材好的令人神往,可是写的有点混乱,编辑很垃圾
  •     在被挖得皮开肉绽的北大里,有多人知道从“校舍/校址”到“校园”这一字之差的变化经历怎么扯皮博弈?又有多少人知道“in campus”和“on campus”背后蕴藏着多少中西文化的交锋和磨合?亨利墨菲这位被人膜拜的燕园缔造者其实是燕园的最大破坏者。感谢唐校友,让我们得知燕园之所以为燕园背后的侥幸。
  •     唐文笔真的好
  •     燕园史。
  •     对城市湿地生态功能和水环境修复的再思考充满启示。
  •     还是相当不错的,作者重构了从“废园”到“燕园”的历程。历史的细节很多,描写的很有意思,艺术化的处理使得每个人物都很鲜活,一句话总结就是“历史再文字间鲜活地跳跃”。
  •     是我的误解么?读起来好像英译本……
  •     其實應該給編校扣星的,但這個題材真是扣住我了,每每想起每個星期去看花的隔壁校園裡自己總歸是一個過客,總是滿滿的失落……
  •     一般吧
    因为喜欢历史,本以为当时的背景会涉及得多一点
    读下来觉得当中穿插的不是很连贯
    看了有点枯燥
  •     讲述北京大学建造的始末
    非常有看头
    准备再买下另一本写清华大学的
  •     年初刚读的时候觉得这回是今年读到的最棒的一本书,暑假读完之后打算收回这句话了。选题新颖,材料不少都是前所未闻的,整体思路架构也不落窠臼,光看目录绝对惊叹于作者的洞察力。可是一展开论述就老是迷失方向,好些地方纯粹为串起宝贵的材料……四星半,装帧很喜欢,凑个五星。
  •     很不错的一本介绍燕园历史的书籍
  •     从来没见过印刷排版装帧如此差劲的书……后悔啊……
  •     文学历史学术性都挺强的园艺类书籍,很有意思啊。
  •     没想到最后一部分还讲到了燕园的生活……活的燕园……书很棒!
  •     新资料公布了不少,新结论大约只有一个。其它就要求了。现在的书,做的比写的要讲究。
  •     基本上这本书呈现了燕园形成的全过程,燕京大学一轮又一轮的规划方案的始末也讲得非常清楚,但有些啰嗦,文学性不强,专业性又比较弱。。。一般读读,然而似乎还没有其他书讲燕大当年的校园规划方案讲那么细致清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