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式语言(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科学 > 建筑模式语言(上下)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2
ISBN:9787800116285
作者:[美] C. 亚历山大 等
页数:2322页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亚力山大是美国杰出的建筑理论家。由他领衔撰写的《建筑模式语言》一出版就受到建筑界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赞誉,并对建筑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模式语言》别出心裁且有根有据地描述了城镇、邻里、住宅、花园和房间等共253个模式,提供了一幅幅设计、规划、施工等方面的崭新蓝图,构思新奇,妙想迭出,不同流俗。
作者写道:“我们深信无疑,本语言要比一本手册、或一位教师、或另一种可能的模式语言略胜一筹。这里的许多模式看来在今天和以后的500年间将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成为富有人情味的行动的一部分。”诚如美国《建筑设计》一则评论所说:这也许是20世纪出版的关于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一本书了。
这本书的生命力在于“以人为本”。它是此书的主题思想,像一条鲜艳的红线贯穿始终。各模式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对人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如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绿化美化城镇和住宅,反对建筑风格的千篇一律,鼓励人际交往,强调人、社会和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等等。

书籍目录

上册
本书使用说明
1 《建筑模式语言》
2 《建筑模式语言》概要
3 为你的设计选用模式语言
4 诗意盎然的模式语言
一、城镇 使用语言模式
下册
二、建筑 使用语言模式
三、构造 使用语言模式
四、城镇 使用语言

编辑推荐

《建筑模式语言(上下)》是这种后工业时代建筑的工作文本。它是一种原型语言。这种语言使任何一个或者一群非专业人士能够为他们自己设计环境的任何一部分。它同样适用于住宅、公建、街道、花园甚至富于个性的靠窗座位设计等……

内容概要

C.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最高研究勋章的获得者,是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和营造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教授,环境结构中心的负责人。

章节摘录

插图:现在我们要来描述一下你为自己的设计而挑选模式语言的大致程序:你可先从我们刊载于此的语言中选取模式,然后再补充你自己的模式。1.首先,复制一份模式语言的总目录表,并将其中可形成你的设计语言所需的模式标上小记号。如果你无法弄到一台复印机,你可从本书所印的目录表中标出模式,夹上纸条,标明。页数;利用书签——你喜欢的随便什么东西,在它们上面写下你自己的模式语言。现在万事俱备,为了清楚说明起见,我们暂且假定在你的面前放着一份模式语言目录表。2.先大略地浏览一下这份目录表,选一个你最中意的能描绘你的设计全貌的模式。这是你的设计的起始模式。用记号标出。(如果有两三个可能中选的模式,不必担心:那就挑选看来是最佳的一个,其余的待以后选用。)3.现在就参考本书的这一起始模式将它通读一遍。注意你正在阅读的这一模式的开头和结尾处指名提及的其他模式,都是你的语言可能选中的候选模式。在开头的那些模式总是比你的设计“要大”。先不必包括它们,除非你有本领,在你所设计的小天地内,至少小规模地能实现这些模式。但在结尾处的那些模式是“较小的”。它们几乎全部都是重要的。在你的目录表上将它们一一用记号标出。除非你有某种特殊的理由,不把它们包括进你的设计之中。

图书封面


 建筑模式语言(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很早就看了这本书,同楼上某人一样以为是圣经,边写边画。可能是当时太不懂了,很都东西都没记住,因为那些模式如同数学公式一样,只是某个绘图员下班过后的小散文。在当下的社会实现起来太难。空增加焦虑,一本本的不能当下用的却又都有道理的书即是失眠的焦虑。我只能说,这本书不是救赎建筑学的圣经
  •     《建筑模式语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的研究成果。其通俗而智慧的语言,完全没有专业研究机构的深奥与距离,让人们轻松了解建筑规划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并拓展至对人性的洞察。最最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崭新的启示,它给我们很多细微而具体可实施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经验与科学积累的结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分”和分到某个“度”,是贯穿全书的观念。大的方面,我们如何从最原始的最基础的那里找到我们未来应该的方向。具体到现实,一个“好社区”如何规律可循。以下是读书笔记——前言这些模式在今天和以后的500年间将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成为富有人情味的行动的一部分。模式一:独立区域1、大都会各区只有在它的每一区都成为小的自治区,并足以成为独立的文化区时才会趋于平衡。2、希腊式民主中全体公民都能聆听演说家的雄辩,并能对立法问题直接投票,因此,他们的哲学家认为一个小城市可能是最民主的国家了。3、独立区域是语言、文化、风俗、经济和法律的天然容器,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要竭尽权利促进独立区域及文化的发展。模式二:城镇分布1、小村庄不会产生现代文明,世界毁灭一定是城市过大。2、经济学和生态学论证:10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0英里,1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80英里,1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英里,1千人口的城镇相距8英里。3、睿智的政府应制定分区与土地转让政策刺激鼓励合理的城镇分布。模式三:指状城乡交错1、城市同乡村保持密切接触是一种生物学上的需要,现在还无法透彻理解人为什么一听到鸟儿的啼鸣就会产生心理的愉悦。估计跟遗传学有关。2、将市区扩大成蜿蜒曲折的向农田延伸的指形地带,每人应当在10分钟之内能够步行到乡村。3、城市指状带的宽度应不超过一英里,而农田指状带的宽度不应小于一英里。模式四:农业谷地1、适合农业的土地也最适合于建筑,而土地被毁坏多少个世纪都无法恢复。所以要慎重。2、保护农业谷地,即使不能成为农场,成为荒野也很好啊。3、城镇发展向山坡和高地转移,谷地一览无余,看城市或者从城市看出去都很美。模式五:乡村沿街建筑1、市郊是人类聚居地的过时的充满矛盾的形式。2、在城乡交会的地区,各乡村公里至少相距一英里,以便原野和农田保持至少一平方英里的完整性。公路沿线建筑家园,离公路有一宅基地的间距,宅基地至少半英亩面积,在住宅后有一平方英里的旷野和农田。3、听起来好象很奢侈,按照如此规划,一平方英里会出现400户人家,1600人口,其实和普通市郊人口密度相差无几。模式六:乡间小镇1、大城市犹如一块磁铁,乡间小镇保持繁荣的出路是保养乡味。2、政府激励对农业区进行农业性冒险投资;划分绿化带与城市区隔保护小城镇;小城镇提供不同于城市的社会分工服务,比如旅游、度周末、野营,还有那些不喜欢城市的老年人隐居。当然也包括一些过劳的年轻人。3、把每个小城镇当作政治社区对待,让其自给自足,不要成为外地工作人员的集体宿舍。模式七:乡村1、为了利用土地,土地应当属于一个大家庭的全体成员:其中许多人已经死去,少数人还活着,无数人尚未降临人世。2、我们把土地当作享乐的工具和经济利润源泉,土地就是迪斯尼乐园。公众将失去自由徒步的欣赏田园风光、充满乐趣的野餐和探幽。3、应该把所有非城市的土地——乡村,都定义为公园。模式八:亚文化的镶嵌1、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混合将趋向于产生毫无特征可言的人。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社区将毫无文化意义。2、可以有多元城市,但一个社区多元化是糟糕的。亚文化区是生态学领域的事,空间上是分散的,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区才能保持其特色。作为个人才能获得个性上的认同与尊重。尽可能把城市划分为数量众多的、小型的、彼此截然不同的亚文化镶嵌区。3、亚文化区是小规模的,小到足以使每个人都能到与之相邻的生活方式丰富多采的亚文化区去。最大的亚文化区直径为四分之一英里,7000人的社区。模式九:分散的工作点1、住宅和工作之间的人为分离造成人们精神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创伤。这种分离会强化如下看法:工作是苦力,家庭生活才是“充满生气的”。2、避免工作点的过分集中,和家庭生活脱节。小型的、分散的工作点更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与供应状况,创造性程度大大超过集中而又尾大不掉的大工业企业。记住,城市就是集中的全部实惠,不是其他。3、让工作有家庭感。大家可以午餐时碰头,孩子们能来串门,看看爸爸怎么工作。模式十:城市的魅力1、城市如果只有那些居住在最大中心富有的幸运儿才能饱览它的丰姿,那这个城市是一个徐娘。2、在大城市区内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地方设置具有城市魅力的商业区,五万人的城市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十万人的城市应该组织一个交响乐队。任何一个商业区都不能发展到为三十万人以上的人口服务的规模。3、城市的魅力就在于自己所处的商业区拥有城市所有商业文化中其中一种模式的鲜明特征。这样,所有的的城市商业区都值得光顾一番。模式十一:地方交通区1、一旦做出明确区分短途旅行和长途旅行之间的区别,汽车带来的交通与社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汽车本身不会产生问题,用汽车做短途的交通工具才是问题所在。2、当人们使用汽车时,每个人占据的空间是步行时所占空间的100倍。汽车仅仅由于它的几何形状而引起社会瓦解是完全可能的。3、把城区划分为地方交通区,每一区直径为1至2英里,区内交通步行或自行车,并设置障碍让汽车行使不便。如果10英里之内的距离仍然存在大量使用私家汽车的话,这样的规划和城市管理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模式十二:7000人的社区1、把“国家划分成区”是杰斐逊总统的竞选口号,这是防止犯大错误的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是人不够聪明能干,而是是人都会犯错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错误减小。2、在任何一个超过5000到10000人的社区里,个人的呼声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雅典全盛时期的拇指原则:地方机构的最高成员,与任何一个市民之间不应间隔两个以上的朋友,假定每个人在他的地方社区认识12个人,根据这一见解,一个政治社区的的最佳规模是5000人。3、把地方政府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而不是令人生畏的,感情疏远的、脱离现实生活的、隐藏的大楼内。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让他们暴露危险一些,会让他们更自觉。模式十三:亚文化区边界1、各亚文化区必须被一片尽可能大的无人居住的土地分隔开来。2、在自然界,同一物种的一部分成员和另外一部分成员彼此间被空间边界,诸如峻岭峡谷、大江巨川所隔断,会演变得具有明显区别的品质特性。两个民族相距太近会造成纠纷并让弱势的一方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3、天然边界可能是这样一些地方:乡村、通往水域、僻静区、珍贵的地方、池塘;人为边界可能包括环路、工业社区、工业带、青少年协会、有屏蔽的停车场。模式十四:易识别的邻里1、今日发展正在毁灭邻里,人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容易识别的空间单元。2、一个邻里的合理人口500人是比较现实的数据,空间直径范围不大于一个街区(300英尺)。不仅如此,道路每小时交通量超过200次,探亲访友就寥寥无几了,每小时超过550辆,街上邂逅聊天就凤毛麟角。3、易识别的邻里社区对街道的态度:街道生活并不侵扰我的家,从街上带进来的只是一片欢乐。我感到我的家扩展到整个街区。模式十五:邻里边界1、亚文化区边界的论述也适用于有独特风格的邻里,它就是亚文化区的缩影。2、从心理状态获知,邻里边界最重要的特征是限制进入邻里的道路,哪怕是感官上的,比如,社区形成更多的丁字路就比网格路更容易形成邻里边界。更比如,进入一条街道有标志性的门道。3、为了避免太过的封闭,街角有杂货店或是一些小聚会的坐椅,这是最亲切的邻里边界。模式十六:公共交通网1、瑞士和法国完全集中在巴黎的铁路系统不同之处是,即使在最遥远的山谷和最小的地方,铁路仍然为之服务。这样做赚不了钱,而是出于人民的意志。法国各地区的繁荣衰落都取决于同巴黎的联系,而瑞士工业遍布整个国土,这个国家社会结构稳如盘石。2、处理公共交通的传统方法是假设线路是第一位的,而把线路连接起来的换乘站作为第二位。我们的建议应该刚好相反。3、让地方社区来控制换乘站,以便社区只同为这些换乘站服务的那些运输公司签定合同,这样避免各种交通工具由于竞争而产生不合作的现象,公共交通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模式十七::环路1、不能分割社区。2、每一地方交通区至少一侧不和高速公路邻接,而能直通乡村。3、高速公路应低于地面,否则1-2英里范围内噪音都清晰可闻。模式十八:学习网1、城市应向它的青年传授生活方式,无正规学校教育的社会能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具有创造性、积极进去的人。2、实现学习过程的非集中化,通过城市的许多地方和市民的广泛接触,来丰富学习内容:车间、家庭教师、热心帮助青年的行家、教小孩子的大孩子、讨论会、兴趣小组、师徒。考察这些状况,描述他们,设想把他们排成“城市的课程表”。3、这种学习也应视情况付费,为社区纳税以便扩大和丰富学习网。模式十九:商业网1、每一个商店既可开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新区,也可开在希望能吸引对方顾客的剧烈竞争区,人们往往倾向于第二种。2、事实是第一种选择更安稳,商店要均匀的分散开去,少强调竞争而多强调服务,当然要保持足够的竞争,让经营不善的商店停业。但重点是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3、社区商业和中心商业有差异,最好的是,社区商业合作多一些,稳定一点,中心商业头破血流,顾客才能享受更好的服务。模式二十:小公共汽车1、公共交通必须有能力在大都会把旅客从一点运往任何一点。2、出租车费用昂贵,社会存在大量的没有轿车和收入更低的人群,包括残疾人,小公共汽车保证把他们送到家的拐角处而不是社区大门。3、建立小公共汽车系统,载客最多6人,由无线电控制,通过拨号打电话雇车,每条线上隔600英尺建立站点,并在站上安装电话并可直接与司机交流。在线上的小公共汽车为了接送客人可以适当的绕一下,拐一下。模式二十一:不高于四层楼1、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人发狂。精神病和犯罪率提升一倍。2、居住的房子,“不高于四层”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建筑的高度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3、当母亲在厨房的窗户看不见自己在街上的孩子时,心里就焦急担心,数据统计,仅仅因为建筑的形态,儿童与外界的接触交流,100分是满分的话,低层86分,高层只有29分。模式二十二:停车场不超过用地的9%1、人们下意识的认识到外界环境是他们社会交际的媒介。从社会和生态方面讲,那些富有人情味的,尚未被停放的汽车所毁坏的环境,用于停车场的面积小于9%。2、每块土地都必须自己照料好自己,绝不允许自己解决这块土地的问题而以牺牲另一块土地为代价,独立停车区遍布整个社区,独立自主、一丝不苟的运用这一原则。3、地下停车场无法满足所述条件,它会破坏植被而改变地面空间的性质。再重申一下,用地不超过9%,并且每一停车区不大于10英亩。也即300辆车。这当然会引起商务中心的巨大变化,所以公共交通网和分散的工作点社会意义深远。模式二十三:平行路1、现已证明,在今天城市街道上汽车的失速问题主要是交叉道路所引起,即左转弯和十子交叉路口。瑞士泊尔尼是没有遭到严重堵塞的几个欧洲城市之一,原因就是古老中心是由五条平行路构成,几乎没有交叉街道。2、主干路是交替单向平行路,相互隔开几百英尺的距离,它会造成很多绕道,但全面分析之后最感惊讶的是,相似的状况,旅程长度只会增加5%,但平均车速会提高三倍。3、为了使城市保持这种性质,必须阻止人们利用汽车做短途旅行。模式二十四:珍贵的地方1、人们不能维持他们精神上的根及与往昔的联系,如果他们居住于其中的物质世界不能维系这种根。简而言之,历史陈迹是区域的精华。2、在任何一个大的或小的地理区域,都要向一大批人征求意见:什么能体现或代表他们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的命运。3、一旦这些有意义的地方被选中,就要对它进行修缮保护,强化其公共意义,最有效的办法是人们要步行经过一段路程才能到达,避免源远流长的根遭到亵渎。模式二十五:通往水域1、人们具有一种天性,向往万顷碧波,但人们纷至沓来,会使水质遭到破坏。2、滨水区的土地必须保留作为公共用地,凡破坏滨水区的公路只能靠后设置,靠近滨水区的公路只能与之成为直角。3、滨水地带的宽度影响滨水区的生活方式,在高密的开发区域可能只是一条简易的石砌散步道,低密的开发区可能由海滩往上延伸几百码的一片公共用地那么宽。模式二十六:生命的周期1、为了使人的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每一个时期都要划分得一清二楚,各具特色,决不雷同。对此,社区责无旁贷。2、《认同感和生命周期》一书中,描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八对关系:婴儿的信任对不信任,幼儿的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儿童的主动精神对内疚,少年的勤奋对自卑感,青年的认同感对认同感的扩散,初出茅庐的成年人的亲密感对孤独感,成熟的成年人的开创力对迟钝性,老年的完整性对绝望。3、与此相关,平衡的社区包括对环境的历史记录,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世俗礼仪,婴儿要有栏杆的小床和诞生地纪念,幼儿拥有自己的地方和特殊的生日,儿童有邻里的游戏的场所和最初的朋友,少年有冒险的地方并付应付之款,青年有兴趣协会和毕业典礼,未成熟成年有夫妻的领域并建造家园,成年人有自己的书房和一些公共权益的集会,老人则有家庭相伴并准备好葬礼和墓地。模式二十七:男人和女人1、幼儿园的活妇女干,职业学校的事男子做,超级市场由妇女经管,五金商店由男人营业。在男女分离极端严重的社会中,人们忽略了以下事实: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纯粹是男人干的事或纯粹是女人干的事。2、只有男人和女人两者能够共同影响城镇生活的每一部分,我们才会了解什么样的空间模式将最好的与这种社会秩序共处。3、确信,从厨房到钢厂的任何规模的任何工程项目而言,均要切记男人和女的平衡。模式二十八:偏心核1、城镇即没有十分密集的活动区,也没有异常的安静区,地方密度的随机性搞乱了社区的个性,制造了混乱。2、居民总是下意识的朝着市中心的购物中心去采购而不是向着市郊走。这一顾客汇集现象,得出以下结论:社区的中心,也即最热闹的地方,应设置在社区朝向较大城市中心的那个点上,即中心应当设置于朝向城市的社区边界上。如果我们遵循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城市中一条优美的鳞状的梯度变化的曲线,城市获得如此高度连贯的结构,活动区和安静区就一清二楚了,而且人人都可以进去。3、在每一社区的边界内,标出最接近于最近的城市中心的那一个点,这一个点将成为密度峰,并成为“偏心”核心的核心,容许高密度区从边界向社区的中央凸入,从而扩大朝着中心的偏心核。模式二十九:密度圈1、方便和宁静,两种愿望的平衡决定住宅密度的梯度曲线。2、一旦社区核心十分清楚的选定了位置,则要环绕核心规定逐步递减地方住宅密度圈。因为实验证明人们的居住选择偏向,从方便到宁静的生活平衡选择,人数也是逐步递减的,有准确的数据规律可循。3、由于这样的选择,完全有可能在每一密度圈内可利用的住宅总数符合希望住在这些距离内的人数,这样,在离中心的不同距离内,土地价格就没有必要不同,无论贫富,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动静平衡。模式三十:活动中心1、为社区创建集中常去的地方,仅仅是独立分散的社区无补于城市的生活。2、修改社区内小路的布局,让人们要很方便的走到活动中心,同时这些中心要足够小,45乘60英尺就够了,它能使正常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的集中起来。而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互相支持的,一天的同一时间里,吸引相同的人。不能把小花园、嬉戏设施和物业保安集中,人们走进这两种地方心情是不一样的。3、在整个社区创立许多活动中心,相互散开的距离约为300码。模式三十一:散步场所 1、每个亚文化区都需要一个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中心:即你可以去那里观看他人和你被他人所观看的一个地方。 2、经过推测,在1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内,就能达到散步场所,人们将会经常使用他——甚至每周一两次,而超过20分钟才能达到的距离居民就不怎么去了。 3、若每150平方英尺内不到一人的铺装地面的地方,看起来将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1500英尺长的散步场所适合典型集中区的人口密度,如果它的宽度不超过20英尺,应能充满生机。 模式三十二:商业街 1、购物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交通的畅通程度,它必须位于主要交通干线附近,但同时,顾客还希望获得安静、舒适、安全的购物心情。 2、地方的商业街应以短的步行街的形式发展起来,它们和主路成直角相交,商店不在这些有汽车通行的街道上。而停车场辟在商店区的后面。 3、在商业街与公路十字相交的地方,要使交叉道路开阔,并向行人提供优先权。 模式三十三:夜生活 1、每个社区都应有某种公开的夜生活。人们乐于夜晚出门。城镇的夜晚别有情趣。 2、灯火通明,是吸引人夜生活的必要元素,人们才能感受到夜晚的安全,因此,独立的咖啡座、冷饮店、酒吧间、书店、小超市、加油站,本身都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它们必须集中起来。根据观察,形成夜生活活动场所的数量最小数字是6。 3、但是,另一方面,把各种晚间服务机构联合成大规模的夜市活动中心,也会使人在感情上产生疏远。应该鼓励把夜生活活动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 模式三十四:换乘站 1、特别需要公共交通的人的工作地点和住宅应位在换乘站周围。 2、使换乘站的内部和外部的行人网络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比如,停车场设在和换乘站一边,用桥梁和地下通道让换乘时的步行连续。 3、要使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距离缩小到300英尺,绝对最大值不超过600英尺。 模式三十五:户型混合 1、在生命的周期中,没有一个时期是自我满足的。 2、鼓励在每一个邻里内,每一住宅组团内发展户型混合,以便单人住宅、夫妻住宅、拖男带女的家庭和集体住户相邻共处。人们通过这种媒介才会感觉到他们的生命之路。 3、这种混合的尺度究竟是多大呢?就区域整体而言,应确定每一种户型需求的百分比,用百分比去指导邻里逐步发展的户型混合。同时,如果这种混合存在于一个小得足以具有某种内部的、政治和人情交往的群体中时——这可能是由12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住宅组团或一个500人的邻里,这种混合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模式三十六:公共性的程度1、人们是各不相同的,其最基本的区别之一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邻里内为自己的住宅选址。2、喜爱社区型和喜爱私密型的性格迥异,他们对安全的态度一致,对安全的方式不尽相同。外向型认为熟悉就是安全,内向型觉得不为人所知就很塌实。当然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士。3、在每一邻里内建造大致等量的三种住宅,僻静的地方道路弯弯曲曲,热闹的地方,从早到晚都有行人通过。模式三十七:住宅组团1、居民在各自的住宅内不会感到舒适,除非住宅能形成一个住宅组团,并有一块各户共有的公共用地在其间。2、在某一公共用地四周或道路两侧安排建造住宅,形成粗略但易识别的由8到12栋住宅构成的住宅组团。住宅组团的布局以每个人都能步行通过它而无侵入私人土地之感为准绳。3、人相互确认对方存在的价值,是不可或缺的最低限度的人性。模式三十八:联排式住宅1、典型的联排式住宅内部是昏暗的而且好象从同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缺乏生活的情趣并受到交通的干扰。2、解决上面的问题,联排式住宅要坐落在人行道两侧,而这些人行道与地方公路以及停车场连接成直角相交,让住宅只面向小路。3、同时,获得每一住宅的正面宽而进深浅,力争让住宅30%是固定周边,70%是自由变动的周边而不是与之正好相反的以往不好的模式。模式三十九:丘状住宅1、人们的生态需求,在居住中呈现三种特征,一,同地面和邻居联系,二,拥有私人花园,三,每一单元各具特色。2、为了在每一标准英亩内建造33幢以上的住宅,或为了建造三到四层楼高的住宅,建造丘状住宅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3、使它们形成层层退的阶梯形露台,每户都有私密的室外空间,呈缓坡面南,中央有一条室外楼梯,也面南,延伸至地面的公共空间。模式四十:老人天地1、老人需要老人,但老人也需要年轻人,而年轻人也需要和老年人保持接触。一旦老人被隔离进老龄社区,他们和过去的关系就会一笔勾销。2、老人需要事情做,老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小东西备加爱护,而孩子们又转过来成为他们虚弱的眼耳手足。老人由于过分的体贴入微的关照会变得意志薄弱,他们被好心的孩子送进全面护理的疗养院,反而不能自足。3、社区应保证正常的年龄分布,每600人中应该有30-5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就不会觉得生活寡闷,老人中5%的需要全时照料,也就是每50个老人中有2-3人需要全面护理,一般一位护士能伺候6-8名老人,这样,邻里集体聘请护士负责全面护理是可行。最重要的,是让老人住在他们熟悉的邻里内。模式四十一:工作社区1、确保工作就是生活而不光是在挣钱,最好的方式是工作点周围的地区应当是一个社区。2、各种行业老死不相往来,导致相互漠不关心,我们认为,各种职业都赋有内在的价值和尊严,不分高低贵贱,人们对社会负责的那种局面才会出现。工作社区有助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3、鼓励形成工作社区,让整个社区都有若干小的工作点,或是庭院、广场,或是一间小的咖啡馆,或是午餐的地方。但全工作社区的工作点不应超过10至20个。模式四十二:工业带1、被夸大了作用的划区法把工业和城市生活完全分离开了,并促使居民住宅的邻里变得非常不符合现实生活。工厂影响居民的宁静和安全,居民也把工厂当作疾病,可是又要依存其提供生活的保障。2、为工人提供福利,环绕在公园四周的花园更多是为了炫耀,相比起几个小小的内部庭院对工人们的用处,工业公园对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贡献为零。3、数据显示,9.9%的工厂才需要20—25英亩的土地,所以工厂有能力足够小,这样,就有可能在密聚的街区腾出一个必不可少的1-25英亩的场地。工业带宽度200至500英尺,分散到长长的街区去,让它来形成社区之间的边界。邻里边界区就不会是一个被人遗忘而危险的地区,小孩子也容易去玩。模式四十三:像市场一样开放的大学1、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2、大学如同传统的市场,成百上千个小摊点,来者不拒,能者为师,有人去授课,这门课就算开设了。3、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来看,这意味着大学向各种年龄的人开放,他们可以去上课,上到一半可以去小便,小便之后不回去。从物质环境来说,市场式大学有一中心十子路口,大学的办公室就位于此处,教室就从该十子路口向外扩散,沿步行街分散在两侧的小楼房内,与全城镇融为一体。模式四十四:地方市政厅1、居民缺乏政治力量,无法行使地方管辖权,因为物理环境上就没有提供这样的空间形式。2、地方市政厅不是有形的政府形象,他的目的是居民能够参与,代表自己,发表仅仅属于社区的意见。3、每一个7000人或更少的社区内,应建立一个装有扩音系统的论坛、长凳和张贴通知的墙壁。并把它设置在最繁华的交叉路口。模式四十五:项链状的社区行业1、如果地方市政厅周围没有居民们为他们自身创办的各种小的社区活动中心和兴趣行业,那么它将形不成履行社区职责的能力。2、社区自治政府的蓬勃取决于为数众多的、特定的政治团体和兴趣小组,但一般来说,这些团体规模小,资金不足,社区有责任提供不收租金或者极低租金的小小的活动场地。这些场地像个小店面,建造得妙趣横生,行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团体的思想和宗旨。让他们自由发挥功能,检验自己的思想。3、举点例子吧,想想这样的社区。比如这样的团队活跃在社区之中:为贫困儿童收集旧物,社区绿化爱好小组,小小的社区摄影展,自助的跳蚤市场,居民之间的物品置换空间。模式四十六:综合商场1、超级市场可能越来越大,和其他工业联系在一起,一排排货架,与收款员短暂乏味的接触,使得市场缺乏人情味的交往。2、提倡建立综合市场,有许多小店构成,建筑结构尽量简易,只提供屋顶、主柱和走廊,允许各种不同的商店,根据各自特长和需要,创造他们自己的环境。3、综合市场的经济基础如何抵抗超级市场的工业效率,一方面,小商店需要集群与协作,同时,与身材瘦削、活灵灵眼神的果农交谈与侃价的乐趣,可以不需要那么追求效率。模式四十七:保健中心1、在一个普通的邻里内,根据简单的生物学标准来评定,90%以上的来往行人是不健康的。2、大医院,病人被当作商品看待,更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保健中心尽管提倡保健而非治病,但只不过纸上谈兵,方法不当强化的却是病人对自己病的病态行为。3、英国著名的佩卡姆保健中心,两名医生负责管理,医生的注意力是游泳池、舞厅和露天的餐厅,而接受体检的,不是个人,而是全家人。这是一个日常的聚会。模式四十八:住宅与其他建筑间杂1、无论什么地方,城镇的住宅区和非住宅区截然分开,非住宅区将迅速变成贫民窟。因为,使用者不是所有者的那些地方,将缺少整体环境组织中不断进行适应和修正的序列,而破坏社区环境的整体质量。2、一个人在精心布置家庭方面总比在其他地方花时间多,要他在感情上平分秋色是不可能的。3、防止白天吸引人的地方正在成为无人居住区,所以,要把住宅间杂在各种建筑功能的结构中,使整个地区适于居住。模式四十九:区内弯曲的道路1、直达交通速度快,噪音大,非常危险,区内的道路都应该设计成弯曲的。2、过路汽车在此路上没有目的地,重要的是不能让司机找到任一条弯路有捷径。3、一条弯道为50幢住宅服务,让弯道服务的汽车数量低于50,安全和安静就有保障。并且务必使道路真正成为狭窄的:17至20英尺宽就足够了。模式五十:丁字形交点1、十子交叉点上的碰撞点多达16个,丁字形只有3个。2、更充分的证据,丁字形交点上垂直相交,最安全。3、知道该怎样设计公路了吧。模式五十一:绿茵街道1、沥青和混凝土只适用于铺筑高速公路,一条通往住宅的道路铺上寥寥的几块石头就足够了。2、地方公路铺筑得又宽又平,就会鼓励司机高速驱车通过我们的住宅。行人无可做坐,孩子无可玩,地表排水遭破坏,动植物无法生存。3、在路面上栽种绿草,上面偶尔铺砌石头,够车轮滚动就成,开车的时间毕竟是少数,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拥有绿草如茵的街道。模式五十二:小路网络和汽车1、汽车对于行人来说是危险的,可是各种活动恰恰发生在汽车和行人汇合的地方。行人和汽车分开各行其道,是普通的规划实践,可是,在任何车辆完全隔离的地方,很少有那种生机盎然的情景。2、模式五十一提供了一种人行路和车行路合二为一的方式,但在交通密集的区域,小路和公路并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建特别宽的人行道。3、如果把人行道设计成与公路直角相交,而不是并行,小路就会逐渐形成与公路截然不同的第二网络。模式五十三:主门道1、城镇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大小,都是它的居民可以识别的某种地区。强化这种识别,以使该地区的独特性被加强,显得生动,需要跨越边界的门道,也即社区的标志。2、边界标志意味着,一种活动的结束,另一种活动的开始。3、一扇门,一座桥,一个林荫道,或者穿过楼房的门道,使门道成为富有人情味的完整的建筑构件。模式五十四:人行横道1、公路交通量对于横穿公路的人足以形成2秒以上的延时,就应该在交叉路口造一个关节。2、让汽车减速的方式是人行横道比公路高出6到12英寸,并且有一斜坡与公路衔接,坡度为1比6,这样人在横道上从远处容易看清楚,强调了人在人行横道上的权利,而对汽车来讲也很安全。3、还有一些办法,比如,把公路宽度缩小到仅有直通车道的宽度,在车道间设置安全岛,你可以一个一个的跳过去,在宽阔的道路上适合这样的形式。模式五十五:高出路面的便道1、当人行道高到不能让汽车撞上他们,他们才会感到安全,舒适。2、首先要足够宽,超过12英尺。小到6英尺时,人就感觉汽车在身边呼呼。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在公路一侧设置人行道。3、其次是高度,汽车爬上6英寸高很容易,让汽车处于行人的视线之下,便道有18英寸高,行人就感到安全。模式五十六:自行车道和车架1、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受到正在他前面开车门的人伤害。2、骑自行车的人乐于在人行道而不是公路上骑车,因为这样对他们自己来说安全了,而且这样路程可能最短。3、有必要建造自行车专用道,低于人行道几英寸,将自行车道路引进每幢楼房100英尺内,并设置自行车架。模式五十七:市区内的儿童1、儿童不能探索成人世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成人。而城市险象环生,儿童没有探索的自由。2、为儿童专门设置有颜色的小路系统作为自行车道网络的一部分,绝不与汽车相交,让这条道路受到注视与重视。3、儿童骑着三轮车穿过人行街、货栈、商店、花园,了解有趣的城镇生活。模式五十八:狂欢节1、城市需要异想天开。2、城镇要留一部分空地供狂欢使用。3、人们需要发泄,如果不给予正当的空间,总会发展出病态的娱乐,比如打架斗殴。模式五十九:僻静区1、城市需要僻静区。2、城镇的一部分要利用围墙、建筑物和间距来保持静悄悄。3、剑桥是一个例子,每个学院都有静悄悄的庭院延伸到剑桥河边。当然不应该止于大学,是人都有此需求。模式六十:近宅绿地1、距离压倒需要,如果人们离绿地3分钟以上的路程,人们就懒得动。2、开阔的公共绿地最好不远于每一工作地点的市民750英尺的距离。这意味着绿地应该按1500英尺的间距均匀分散全城。3、绿地直径最少150英尺,面积至少60000平方英尺。模式六十一:小广场1、广场太大,人们会感到空空荡荡。在一片空地面积超过每人300平方英尺,人们就有荒凉之感。2、一个人的脸在70英尺左右的距离才能辨认清楚,洪亮的声音在直径70英尺之内人们才会下意识的感觉大家联系在一起。3、建造一个比你原先想象中小得多的广场。通常直径只有45至60英尺。这一点仅适用于它的横向宽度,纵向可以再长一些。模式六十二:眺远高地1、攀登高地俯视纵览,是人的基本天性。2、高地具备区分与仰慕两种功能。3、7000人的一个社区应该有一个高地,高地过少,会显得特殊而不能成为人们的标记。高地高度为全社区的人都能看到。在任何情况下,它们应当让人们自己攀登。不要让电梯公司打高地的主意。模式六十三:街头舞会1、今天人们不在街头载歌载舞原因何在?2、情绪的变化受到环境空间的影响。3、在广场和夜市中心,有坐靠和小商亭的地方,建造一个略高于地面的平台。人在人群中起舞会感到羞涩,在台上会觉得在表演,可以不那么正常一点。模式六十四:水池和小溪1、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巨大的水体表示做梦者的无意识状态。2、保存天然的水池和河流。让河流成为市内的天然障碍。3、把雨水收集在明沟,让它流经人行道和宅前。模式六十五:分娩环境1、分娩不是疾病,分娩是自然现象。2、产妇12小时之后才被允许抚摩新生婴儿,或许更长时间,才能看到丈夫。3、建造适于天然分娩的家庭护理室,全家人都可以住进来,分娩是在全家居住的一套房间内发生,大家都来接受训练教育。模式六十六:圣地1、仪式是人生的门道。通过习俗、社交而生根,成为圣地。2、神圣的东西是人们感受到它的神圣。经过重重回廊、高低台阶、许多牌楼与大门,耐着性子才能揭示真相,这是空间带来的圣地感受。3、在每一社区邻里中,都要一片容易识别的珍贵的地方作为圣地,并形成叠套的围墙,幽深圣洁。人们在那里举行人生不同阶段的仪式,包括出生和死亡。模式六十七:公共用地1、公共用地让自己感到与社会体系保持联系,并成为居民聚会的场所。2、邻里所需要的公共用地数量应约占私人土地的25%。3、这种公共用地和公园提供的空间不是一个概念,公园的公共用地缺乏住宅组团的功能基础。模式六十八:相互沟通的游戏场所1、儿童需要儿童的程度超过需要他们各自的母亲。如果儿童不能在一起痛痛快快的玩,今后一生患某种精神病的可能非常大。不是恐吓,作者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调查。2、儿童应该有安全的公共用地。父母就会减少担心而让儿童一起玩耍。3、每一儿童必须至少和5个同龄儿童保持接触,那至少要在每64户住家的范围内,一片狭长不横穿公路的土地连接起公共用地、小路、花园。把这片土地建成孩子们沟通的游戏场所。模式六十九:户外亭榭1、上面有顶盖,四周有立柱无墙壁,正好提供一种开敞性和封闭性之间的平衡。2、亭榭的设计合理会让空间变得富有人情味,考虑高出地面,低矮少暴露的坐椅、齐肘高的“靠人墙”,分别提供给交谈的中心和未允许但想听交谈的人。3、把亭榭设计在重要的便道旁,在住宅的视野内。模式七十:墓地1、在任何一个激励人们去生活的社会中活着的人纷纷谢世是每天司空见惯的现象。2、墓地设置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及向儿童隐瞒死亡之谜的忌讳,是不太健康的精神。墓地和葬礼最大的意义是给活着的人。3、缩小公墓范围,分散墓地,恢复墓地与社区的联系,安排围栏,墓旁小径,铭刻碑文,归属产权,让墓地成为圣地。防止墓地无止境,200年后,遗骸归大海。模式七十一:池塘1、人们在自然的水边平安长大,相反人工的池塘和游泳池能生出危险。2、自然的水域都是缓缓的由浅及深,上面各种东西、地形构造、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序列,这样的过渡富有人情味。3、池塘的起始水深为1至2英寸。模式七十二:地方性运动场地1、人体不会因使用而损坏,恰恰相反,不用才会损坏。体育活动是满足肌肉心理感情的东西。2、体育锻炼要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场地要分散在每个邻里中去,人们才便与参与,跑步、网球、篮球,就象在街角杂货店一样。3、运动场开放,使这些运动成为路人一睹为快的表演节目,并以此吸引他们参加。模式七十三:冒险性的游戏场地1、游戏主要功能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看起来干净、挺好的、有益于健康的其实恰恰让儿童变得消极。2、小城镇有条件灵活的发展冒险性和富于想象力的游戏场地,因为有更多的没有被沥青覆盖的地面,有泥土,有干树枝,有岩石。这比儿童攀爬的滑梯和秋千架强。3、给儿童空间,让他们再创造自己的游戏场地。模式七十四:动物1、保持与动物的接触对儿童的精神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是什么难事,到动物园看犀牛和在院子里观察蚂蚁有同样的价值。2、宠物令人愉悦,但太人性化,老鼠蟑螂又有害,适当的把动物引回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是完全可能的。3、明确规定一片有栅栏围护、水草丰茂的公共用地,允许居民自由放牧,养鸭喂牛,动物在那里随地排泄而无需清除。模式七十五:家庭1、核心家庭不是一种可行的社会形式,它太小了。2、鼓励8—12人的群体组成群居家庭,扩大家庭结构。3、满足夫妻领域等独处住宅之外,提供具有公共设施的公共空间,如烹饪、园艺和照料孩子。并在居住地的重要交叉路口,辟出空地,供群居家庭全体成员见面聚会。模式七十六:小家庭住宅1、很少有父母对家里成人活动的区域没有清净、安宁和干净而感到高兴。2、孩子围着大人转是十分自然的,有孩子的家庭却让住宅充满儿童的性质。3、使住宅具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双亲的领域、儿童的领域和公共区。三个区的规模上大致相似,儿童的活动没有大人规律,所以不要觉得儿童区就应该比大人的房子小,而最大的是公共区。模式七十七:夫妻住宅1、一对夫妇可能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双方几乎都不存在隐居或拥有私密性的机会。个性埋没在“夫妻”中。2、一旦隐退独处的需要得到满足,夫妻双方就会真正在一起相处,那时的住宅才能成为山盟海誓倾吐爱情的地方。3、设想夫妻的共同领域为半公开和半私密的,或许是两个小地方(房间),或许是一凹形空间,也可以是半矮墙遮挡的角落。模式七十八:单人住宅1、单人住宅的首要问题是简朴。2、单人住宅会让人感到一种妙不可言的连续性构件,就象调煮羹汤,满屋飘香,是多房间不会有的情景。3、单人住宅和其他住宅的平面应不同,周缘应该有大小不等的凹室,可促进空间的使用与情趣,总面积不超过300至400平方英尺。模式七十九:自己的家1、租赁的房屋违背形成稳定的、自我康复的社区的自然过程。2、追逐利润的房地产买卖诱使人们把住宅当商品来处理,是破坏性的,它是为了“再出售”,而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动机不再能使造房的人把住宅造得适合他们自身的需要。房东尽量减少支出保养和维修费,房客也无热情对房屋花园进行舒适发展。结果出租的住宅区总是最先变成贫民区。3、“安乐窝”发展是否成功取决于下面两点:住户都必须拥有住宅和户外空间两者所需的明确规定的基地范围;住户完全有权控制基地如何发展。模式八十:自治工间和办公室1、本模式所依据的前提只有一个:工作是一种内心获得慰籍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仅仅是机器中的一个嵌齿,谁也不会喜爱自己的工作了。2、当工具代替了富有人情味的那部分工作,它就是文化的毁灭者。而当人被视为工具,那就彻底的违背人性了。现象是工作被孤立,任务简单化,工作不具个性和自我调整的可能。3、鼓励成立5至20名工人参加的自治工间和办公室。一组工人运用手中掌握的最高权威作出决定的过程就是他们感情上相互共鸣的过程。模式八十一:小服务行业1、机构太大会形成衙门作风。2、衙门作风可以克服,一是机构小而自治。二是业主对社会机构要有谅解的积极精神。3、不准任何一个服务机构全体职工的总人数超过12名。尽可能自治。每一服务机构在易识别的建筑内工。在每一服务机构都能通往有顶街道(这点我不是十分明白,或者是场所产生对某种情绪的影响)。模式八十二:办公室之间的联系1、一个有行走状态的办公室是有生机和健康的。2、在行走频率和行走路程之间,人们会产生一个厌烦距离。比如,10英尺外的档案室你可以一日数次不烦,400英尺偶尔才可。3、计算两个部门之间的行走次数,在下面的数字中获取厌烦距离,并保证两个部门之间的距离小于厌烦距离。2次/小时50英尺,2次/日200英尺,2次/周350英尺。模式八十三:师徒情谊1、求学的人通过帮助懂行的人干活而学得知识。2、干和学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最成功的学习方法。3、按师徒传统关系组织工作,不超过6名徒弟,支持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把工作室划分为几组师徒朝夕相处的小空间。模式八十四:青少年协会1、青少年成长,传统社会各种满足过渡心理要求的礼仪随之而来,但在现代社会的“学校”中,对此完全不予理睬。2、青少年的成长,应有真正的报酬、真正的不幸、真正的工作、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成就和真正的负责精神。3、要获得这些,要建立名符其实的有社会结构的自我管理负责的青少年协会。鼓励12至18人的男女去组织小型社会。模式八十五:店面小学1、安排得当,儿童自身的求知心切就会直接引导他们去获得基本的技巧和养成学习的习惯。2、良好的教学秘密在于低的学生教师比,但学校花费金钱,数额巨大。3、在社区建立小而独立的学校,保持1比10的教师学生比,并让它有一个店铺门面和3-4间房间。模式八十六:儿童之家1、儿童之家是一个双亲和子女关系松绑的地方,可以徒步而去,步行上学的儿童比坐汽车上学的儿童学到的东西多,道理很简单,由于步行依然和地面保持接触,他们能在脑海里形成认知的地图,而不是坐轿车的从一地到另一地象坐在魔毯上。2、儿童之家是儿童的第二个家庭,而恰恰不是一个临时看管孩子的地方。3、在每一个邻里内建造一个儿童之家,一个可漫步的大屋或一个工作点,儿童能在那里逗留一小时或两小时。至少有一个管理员住在儿童之家的房屋内。大人也可以随时进去,和儿童交流。模式八十七:个体商店1、商店体现一种生活方式。商店规模越大。其服务就越缺少个性。2、社区必须力所能及使此地的商店控制在此地的所有主手中,禁止各种形式的代销与连锁,限制其规模。3、50平方英尺的商店面积存放若干商品已经足够大了,刚好供一个人经营。模式八十八:临街咖啡座1、临街咖啡座是城市人情味的展现,它使许多地方变得引人入胜。2、让临街咖啡座变得比加油站还普遍,它是社区的社交场所,通过调查,在街头喝啤酒交流比在实验室里智力和感情发展得分都更高。3、给人亲切感的咖啡馆有若干房间,朝向一条繁忙的人行道,并能将餐桌摆在馆外,甚至街道。模式八十九:街角杂货店1、街角杂货店是社区的“散步发生器”。2、一个街角杂货店生存下去的条件是,必须服务居民1000人。3、一个街角杂货店成功与否取决于位置,街角的小店租金应高于街区中心的。模式九十:啤酒馆1、人们能在什么地方可以饮酒、唱歌、喧哗,或发泄他们内心世界的悲哀呢?2、社区某处一定要有一个供上百人聚集的大场所。这样才能形成连续不断的人流交叉现象。3、而内部的环境功能要连续:柜台、炉火、投镖处、卫生间、门厅,座位布置要保障人来人往,都在边上。模式九十一:旅游客栈1、一个在陌生的地方投宿过夜的人总归是人类社会一名成员,他仍需要结伴交际。2、萍水相逢、吃吃喝喝、玩玩纸牌、讲讲故事,体验一番不同寻常的奇遇。可是,在现代的旅馆里,老板认为,陌生人相互戒心,于是客房被布置得自给自足。3、客栈的热烈和融洽的气氛取决于经营管理者居住在客栈内这一事实,他们视客栈为自己的住宅,并且,不能管理超过30间客房。模式九十二:公共汽车站1、公共汽车站不能让等车的人觉得孤独、焦急不安或感到等个没完。2、让公共汽车站处于一种关系网中:交通信号灯、报亭、鲜花、街道拐角处商店的遮蓬、一棵古树。3、公共汽车站还应该是公共生活的小中心,让它成为社区门道的一部分。模式九十三:饮食商亭1、人们希望能在街上、去购物的路上、去工作和找朋友的途中,都能随时的买到普通便宜的食品。2、饮食商亭集中在汽车和小路交汇的地方,并保持和邻里一致的性格。3、最佳的食品是家庭供应、自己制作的,饮食商亭散发的香味越浓越好。模式九十四:在公共场所打盹1、当游人能在公园、公共门厅或门廊内悠然进入梦乡时,这就是公共场所取得成功的标志。2、在培养人民具有高尚品德和信任感的社会中,有时人们想在公共场所睡一觉是人世间最合乎情理的事了。如果有人躺在人行道边或长椅上做一美梦,大家应把这当做一种生活认真对待,而如果他是无处可去的流浪汉,城镇居民应该感到高兴他至少能在这里甜蜜的睡上一觉。3、这是一种态度,务使周围环境内有足够数量的长凳,或席地而坐的舒适的地方。让这些地方相对遮蔽,不受来往人流的影响。
  •     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年的书。想起就翻翻,象一篇篇诗意的小散文,却又是那么的实在。当工作遇到这样那样的类似问题,“模式”就从头脑中跃然而出。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要装修不用看外面那些废话畅销书,就看这本足够!!!
  •     统计学、科学的透视人与建筑的关系
  •     太理想了 用不了
  •     两本辞典般的书,中英对照。即使建筑专业外的普通人,看了也能获益。另外,我想说这种硬壳书不是箱子运送难免书角被拗弯,封皮和书页都是好的。一点不影响阅读。02年的书价格就是实在,现在这种品相和质量的书肯定不止这个价。
  •     建筑学类图书中的经典了~非常值得学建筑的仔细读一下~双语的,也可以顺便学一下专业英语了~上下两册,读完需要费些时间,研究生应该更适合!
  •     这个评论环节做得太xx麻烦了
  •     新生必读
  •     很好,很有意义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     启蒙书
  •     亚历山大经典
  •     我喜欢,很生活
  •     在学习建筑的时候,没想到还能把英语给顺带学一下,真好
  •     很有人情味的一本建筑学书籍,从里面看到了广义的建筑学,在做设计的时候或多或少的会想到里面的几个模式(由我亲爱的老师老王推荐)
  •     考研有用很值得,以后要多学习,这对以后考研有用

  •     虽然成书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但还是很值得一看,经典的建筑理论书籍吧,和亚历山大的另外三本一起看会比较好,先看建筑的永恒之道,再是这套,从源头以很有趣的方式探讨了建筑的一些细部问题。保留了英文原版,可以当专业英语书使用,翻译的很好,语言感觉到位。
  •     很务实也很理性,虽然有些模式现在看可能过时了,但是仍有许多值得学习思考。
  •     一本阐述建筑价值观的好书,受益匪浅,建筑的理想国,唯一不足是客观到了唯美的地步,有些地方过于理想化。
  •     有的东西可以经历之后获得,谓之经验,有的东西必须经过学习和思考,经过孤寂的求索才能获得,谓之智慧。此书以经验和智慧写就。从区域的规划至城镇的设计,从街区的布置到房屋的设计,从庭院至室内,事无巨细,并且极有鲜明的特色——象主题一样的模式。
      
      设计和思考有了主题,就尤如进入了状态,可以开展了它的历程,这些模式是通盘考虑过的选择,再依据人性和当时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每个主题进行设计考察。此乃建筑学方向必读书。
      
      不过必须结合《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阅读,以了解在一种哲学理念下的设计思路,这是作者的建议。
      
  •     我的建筑理论启蒙书。
  •     老师推荐的人手一本的书 模式非常全面 很有启发价值
  •     1.专业设计方法读书;2.设计词典;3.专业英语读物。
  •     结构模式设计中的易经!
  •     建筑学的经典之作
  •     构建复杂系统的一个建筑隐喻
  •     书本身质量很不错~~内容页很细腻!非常有指导意义。做建筑规划的可以拓展思路。
  •     抱歉,现在才评论,此书不错,非常爱读。
  •     Pattern语言构建鼻祖
  •     学建筑的首先要学会生活,这本书就是教会你怎样去生活的。值得一读!!!
  •     在业内有口碑,而对不从事建筑行业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有趣的读物
  •     图书装帧精美,厚实,内容较科学,做研究看看还是有深度的。
  •     关于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原则,讲得比较具体,但今天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很多,不可拘泥书中所讲。
  •     估计读过,因为名字很熟
  •     上比较经典
  •     关于规划和亚文化的理论对我的影响将持续一生
  •     导师叫我再读一遍
  •     只看规划及景观的部分内容。用模式的网络去构建设计的框架,很有趣。经典不是操作说明,是拓宽视野了解历史的契机。自给自足(?)式的村镇童话生活。文学社会作品大可看百年前的,规划的,得多留个心眼。后悔作如此多笔记,惜时。双语好评。
  •     回头看看,当时做学生的时候真是读了一些如此书一样的crap,还引以为傲。艹
  •     很久就想买这本书了,绝对是经典,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书籍
  •     很经典的一本书,拿来丰富自己的视野。
  •     建筑的经典书籍|!
  •     给出了各种建筑的设计模式。 以人为本的生活环境设计。
  •     大二那会完全看不懂
  •     工具书一般。。
  •     中英双语不错,老师一直推荐,可先看建筑永恒之道,再看这个
  •     昨天下午下的订单,今天上午就到了。超乎想象的厚,向两本字典,中英文双语。
  •     建筑学经典必读书籍,值得慢慢看。
  •     确实是经典的作品,并不是多么伟大独创的主题,难得可贵的是扎扎实实的在做一件事。作者写书的态度值得当今中国学术届学习。
  •     有很多观点很好,但很多也难免老旧和过于主观,而且借鉴意义被我国国情折掉 了一些,又被翻译折掉了一些。
  •     信息量太大
  •     看看
  •     这本书是很好的,在评论这本书之前,我首先要感谢当当网的人员,送书,发货速度很快,还有非常感谢邮递员,我的地址写错了,但是他们很负责,打电话给我问清楚地址。太感谢了。评论一下这本书,中英文翻译,超好,而且说的很有道理,是一个性价比很好的一本书,希望我可以在暑假看完。看完我就十分开心了。
  •     《建筑模式语言》就像你不熟悉某个字一样,在字典里总能找到正确的读音(答案),大爱此书。
  •     140301参阅
  •     书的思路独具一格,内容系统而全面,是建筑设计者不可多得的参考~
  •     建筑师浪漫情怀的理性模式语言表达= = 做方案时可以当作字典的东西?hhh
  •     对于文章中的窗前空间等一些构思,很赞同。
    基本上融合了历史、文化、心理等各学科的知识。
    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
  •     建筑学必读书目 很喜欢
  •     值得买,书中提出了建筑的各种有活力的模式,但有些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这点要注意。
  •     本书是我们老师推荐的,内容非常好,是很好用的一本书。
  •     四星半 艾玛终于读完了 累使爹了。。
  •     真是充实,总结的都非常好,有的深有体会,有的学习到了。
  •     内容全面,虽然年代比较久了,但是很多基本的理念值得学习,细节很丰富。书是硬皮的,但是纸张不大好,发黄,偏薄
  •     对建筑专业的人太有用啦
  •     原来是两种语言的啊,书真厚,朋友们都说挺值的,可以当字典用了!
  •     对于迷茫的不知所向的建筑学学生来说,这本书至少有些方向,只求心安
  •     很经典的一套书,在我的收藏里放了很久了,终于等到5折,原以为这个折扣的书会有破损,送来以后发现非常完整,一点问题没有。终于可以好好拜读了。
  •     模式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对人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如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绿化美化城镇和住宅
  •     这本书所描述的各种建筑模式,完全围绕着人性化择居而展开,是一本西方式的风水著作,很具有实用性,通过对这些建筑模式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了解社会。
  •     一本好书,建筑 散文 管理都能看到
  •     为什么好呢?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我想到了,猜也猜到了,内容好就好最大好的,谢谢!
  •     建议仔细阅读,很棒!
  •     从现有建筑现实为出发点,将经验偶然统计归纳为一般规律,为建筑的一般模式
  •     可读性还可以
  •     激动人心
  •     纯兴趣 喜欢建筑 读一读 很不错 像看一本古老的书 细细品味
  •     这是一本建筑初学者的入门必看的书籍,感觉很好。可以学到很多很基础的东西,让自己的专业语言更加丰富。谢谢。
  •     寒假作业。满满的感动,仿佛在一个理想的城市正慢慢建成。完美地体现了建筑学与社会、心理、文化的关系。
  •     好书。让我重新去认识体会理解身边的世界。
  •     分为上下两册,很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啊。。。鼓励自己,加油
  •     有一本伯克利风格的书,反对冷酷的现代主义的书,带有浓浓的加州价值观,和上一本一样,读了更长的时间才读完。从最初的新奇到质疑到不屑到回归到敬佩到赞叹的一本书。
  •     囫囵吞枣的啃完了,涵盖内容挺全面,也有很多适用的地方。比如建筑语言表和设计思路出发点之类,比如停车场和空间理论之类非常有道理。但是有很多条目下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基本不可能实现。总而言之,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设计“词典”
  •     建築模式語言從作者的角度,歸納總結了不同的定式
  •     这本书对有志于建筑设计的同学兴许更有价值。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是建筑外行,但是对建筑的设计理念感兴趣,建议还是看《建筑的永恒之道》(建议看原版吧)。
  •     个人觉得适合入门时看。形而上,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建筑学的出路决不在理性。
  •     完全可以作为评价标准
  •     很全面的书,值得仔细阅读
  •     经典好书,值得推荐,尤其对不是建筑科班出身从事房地产行业的人来说帮助较大
  •     当你建造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绝不能孤立地来建造它,而且你还必须在它的内部和外界进行整理。。。结果,按你意愿所建造的建筑在大自然的网络就会适得其所。
  •     很经典的一套设计模式,某是通读后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公开课:环境心理学]的配置阅读材料进一步精读,还是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的,对于目前的城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真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模式。
  •     总算把这两本“字典”读完了。之所有给四星,是觉得有点像共党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解释中国所有为题一样,当然它对人的行为的总结,然后化为建筑的模式语言也是有些根基的。有些则需要重新思考和更正。作为一本常识读物很不错的。
  •     内容很丰富,是建筑类学生必读的一本参考书目~~~~~
  •     超好的书 经典的建筑理论 很有看头
    最喜欢的是 中英双版 不用担心 翻译不准 自己可以翻一下
    很不错
  •     本科时期影响非常之大的一本书
  •     嗯...在大舍翻到的。没怎么懂...
  •     很经典的书,不用多说很值得读
  •     翻译本保留了英文原文,所以两本都特别厚。但装帧不错,翻起来还好。稍微翻了翻城镇部分。对模式的解析吸收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读来很有意思。不合理模式必然带来先天问题。可惜现阶段丑陋而千篇一律的城市还在扩张着,真就像癌细胞一样。
  •     类分得很牛逼。不过我看真是网状逻辑啊。读着读着就傻逼了。不过幸好每次因工摘录才顾及看上两个模式,否则绝逼倒地身亡。
  •     好书,无论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都可读。
  •     昨天下午订的,今天下午就收到了,相当快,没想到,谢谢!
  •     经典的书,很厚两本书呀,只能有时间看看了,
  •     这是一本信息量很大的书,启发颇多,涉及方面很广,以人为本,并不是机械的功能主义,虽然全面是不可能的,未来还是会有许多模式的,但是作者的努力认真还是让人很感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