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科学 > 建筑空间论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12078264
作者: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
页数:239页

作者简介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为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理论名著。《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是作者在历经多年研究成果及心得的基础上总结撰写而成。作者在书中对相关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与探讨,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与定位。作者在书中抨击了用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评价方法来品评建筑的现象,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应运用“时间—空间”观念去观察全部建筑历史。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内容丰富,富有深度,学术价值高,脉络清晰,系统性强,论述严谨而中肯,分析和评论深刻而客观,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肃性。该书已被译成10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并被许多国家列为建筑学课程的基本教材,成为世界建筑理论的权威和经典著作。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为我国建筑师及建筑系师生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建筑师及建筑学专业学生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教学参考书和必读经典书目。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适用于建筑师及建筑学专业学生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建筑——陌生的事物第二章 空间——建筑的“主角”第三章 空间的表现方法第四章 历代的空间形式 古希腊的空间和尺度 古罗马的静态空间 基督教的空间中为人而设计的方向性 拜占庭时期节奏急促并向外扩展的空间 蛮族入侵时期空间与节奏的间断处理 罗马风的空间和格律 哥特式维度的对比与空间的连续性 早期文艺复兴空间的规律性和度量方法 16世纪造型和体积的主题 巴洛克式空间的动感和渗透感 19世纪的城市空间 我们时代的有机空间第五章 对建筑的解释 政治方面的解释 哲学和宗教方面的解释 科学方面的解释 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解释 唯物论的解释 技术方面的解释 生理一心理方面的解释 形式方面的解释 谈谈空间方面的解释第六章 为争取有现代意义的建筑历史研究而努力参考文献注释译后记 

内容概要

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历史学教授。1918年生于罗马一个古老的犹太家族一早年曾从事反法西斯斗争。1939年离开意大利,194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43年返回意大利。后在威尼斯和罗马大学讲授建筑历史。

媒体关注与评论

  “布鲁诺·赛维是我们时代最富洞察力和最坦率的评论家。他善于洞察建筑,深入到建筑的本质,并善于把一得之见用最传神、最大胆的语言加以阐释。”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布鲁诺·赛维不仅在意大利而且在欧洲都堪称建筑思想的领军人物。他一直引领同业界脱离那股胁迫建筑走上表面光鲜之途的、严苛而极度简化、屈从机器制造模式的趋向,这在美国也不能例外。再没有人能如他那样有能力去把老一辈那些最杰出的思想与年轻一代佼佼者鲜活的创见结合起来。”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他面对历史持占典意大利人的眼光,但评论起来却持美国人的看法,美国人是主张有思想就要付诸行动的。要是有朝一日美国文化中有些精华也会渗入他的血液中去的话,那可就……”  ——道格拉斯·哈斯克尔(Douglas Haskell)  “他在意大利和大半个欧洲都是建筑的代言人,他在为杂志的专栏周刊所撰写的有关建筑问题的见解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他写的书和办的杂志更拥有最广大的专业读者群,他对美国思潮和理想反应也是十分敏感的。”  ——弗雷德里克·顾西姆(Frederick Gutheim)  “布鲁诺·赛维这本精彩的新书为我们所有人——充分为专业人员也同样为非专业人员——提供了一把能够解开古往今来建筑疑团的钥匙。而这把钥匙竟然不过是这样一把:建筑实际上并非那些墙壁、屋顶,而应是这些东西所围合成的空间。心存此一意念,建筑既能超脱于优雅的古典柱式构图练习,或也能超脱于现代主义式的观念,那个游离于,座可住人的住房和一件可供绕圈观赏的雕刻品之间的观念。赛维先生的看法是,建筑就是为人所造的环境。对它的评价要看其内部空间,看它能否激起人们愿意到其中对神顶礼膜拜,或愿意在其中闲庭信步,体验舒适、优美和高雅。建筑应是内部空间这一概念,使我们能够洞悉当今与传统的一切营造物的真谛,这把钥匙由赛维先生牢牢地管住,并用它一举打开了人类营造物奇伟的全部历史。”  ——伊丽莎白·戈登(Elizabeth Gordon)  “布鲁诺·赛维身为建筑师、教师、作家和编辑,是当今建筑界最富青春激情又奋进的人物之一。  ——詹姆斯·M·菲齐(James M.Fitch)

章节摘录

  直到目前,还没有一本令人满意的建筑史著作问世,原因是我们还不习惯于从“空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又因为建筑史学者还不善于从空间的观点出发来形成一套合乎逻辑的建筑研究方法。  一个人哪怕只是稍为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就会懂得,建筑的特性——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维空间“语汇”。绘画所使用的是二维空间语汇,尽管所表现的是三维或四维的空间。雕刻是维度空间的,但却与人分离,人是从它外面来观看它的。而建筑则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  当你想盖一所住宅时,建筑师会画一张外观的渲染图,可能再加一张起居室的透视草图给你。他还会提出平面、立面和剖面图;换句话说,他得把围成和分隔建筑体积的各个竖直面和水平面,地板、屋顶、内外墙等,分别加以表现。我们对空间的“文盲状态”,主要就是由于应用这种表现方法而造成的,这种表现方法也流入建筑历史的专著和艺术史普及读物中。  建筑物的平面,不过是它所有的墙壁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一种抽象的投影图,它的实感只是纸面上的,绘制这种图只是出于施工的需要,用以量取构造上各部分的距离。室内室外的各个立面图和剖面图则可量出高度。然而建筑艺术却并不在于形成空间的结构部分的长、宽、高的总和,而在于那空的部分本身,在于被围起来供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但我们目前却把那种不过是建筑师在纸上标志确切尺寸以供施工之用的实用的表现方法,当作建筑的完满的表现方法。若是要供研究、评鉴建筑艺术,这种图样就无异于在绘画领域中标注画幅的尺寸大小、计算出不同色块所占面积大小并把每个色块分别表现出来一样无用。

图书封面


 建筑空间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本文已发表在《设计新潮》2006年第4期,总第125期写这篇文章时,恰逢设计课上与学生讨论空间问题。一名学生问我,为什么在现代建筑观念中,或者说在目前国内建筑学的基本认识中,空间——主要指视觉层面感受到的几何学意义的三维物理空间——往往占据了第一位的核心位置?中国建筑界常提及老子的那句,“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在说同一个意思吗?我想,他的潜台词实质是在问:靠什么来证明空间是建筑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实际上,这个目前似乎已成为建筑界公理的判断,在我心中也屡屡引出问号。半个世纪前(1957年)出版的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的《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就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书一开始,赛维就明确指出:建筑不应被当作“雕刻品或绘画那样来评价,也就是说,当作单纯的造型现象,就其外表进行表面的品评”(P4),“建筑的特殊性,即与雕刻、绘画的区别点”,才是“建筑独特的重要的本质特点”(P5)。而这个使建筑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独有特点,就是空间,即——人们能够进入其间、并展开活动的那个空的三维部分。赛维在以其富于洞察的眼光、严密的逻辑、激情的语言,论证出空间是建筑独有本质特征之后,又从空间三维特性角度,以“尺度、静态、方向性、节奏、格律、连续性、体积、动感、渗透感……”等概念,考察、品评了历代建筑在空间上的各种特征演变,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建立起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与体系的建筑学。看书到此,我同意赛维的部分判断,即——空间是建筑独有的本质特征。但是,“独有的”就一定是“最重要”的吗?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建筑学自明的地位与体系,而将空间放在首位,那这个论断,究竟是出于学术目的,还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呢?建筑其它的一些特征,如“材料与建造”,又有“多重要”呢?设计课我有个习惯,喜欢让学生讲述自身的生活经历,并借助这种个人化的时空经验,寻找可能的设计问题与解决方法。这种习惯,包含了我对建筑的一个基本认识,即——建筑是人创作(建造)的,更是为人创作(建造)的,人在建筑中的活动,才最为重要。因此,如果要说服我,空间在建筑中是最重要的,就应当有证据表明,空间是最能影响人的活动。赛维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维物理空间本身,对“空间与人的关系”没过多展开。直到全书快结束时,他才谈到空间中人的活动:“生活在建筑空间中的人们,他们的活动,实际上他们在空间中进行的整个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生活活动”(P161),才是建筑的真正内容。只可惜,这样的论述戛然而止。真正触及到空间与人关系深层次的论述——而非仅仅从环境心理学层面,以物—人互动的控制论行为主义模式进行的论述——我以为是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他在《存在·空间·建筑》[1]一书中,从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空间”概念出发,将建筑空间定义为“存在空间”具体化的一种方式,部分解答了我在赛维书中存留的困惑。舒尔茨提出,至少可以分辩出五种空间概念:实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Cognitive Space),纯理论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实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的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必不可少,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于空间可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在此论述基础上,“空间”似乎的确可以占据建筑学的中心地位。但是,舒尔茨所讲的“空间”,更多地不是指实体三维物理空间,而是一种包含了事物内在意义的“空间” 。因此,空间(三维物理空间)在建筑中究竟有多重要,依然没有答案。在空间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对“空间在建筑中最重要”论断的疑惑,低年级学生(自然人)表现得比受过更多(西化)专业训练的高年级学生(专业人)远为普遍。这提醒我,对空间重要性认识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生活背景有关。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少见到那种独立于周边环境,宏大、复杂的建筑单体空间——赛维书中实例,多为这种独立完整的内部空间类型——因而很少有被某个独立建筑内部空间打动的生活体验。普通中国人的公共生活,更多地发生在一些介于室内、室外的模糊复杂地带,如院落、园林、街道、胡同、弄堂……中,建筑单体空间本身则往往非常简单。所以,面对从西方语境移植过来的、通常由独立建筑内部空间发展而来“空间最重要”观念,产生迷惑,从内心难以自然接受,就可以理解了。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教育时总说“空间第一”,而学生一到社会上,就很轻易地转变立场为“立面第一”了。而西方基于宗教、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发展起来的对于独立空间(建筑单体内部空间或界面清晰的外部空间)的追求,使得三维物理空间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奠定了其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人们以日常生活中亲历的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等空间体验为基础,发展出空间在建筑学中的核心作用,就显得顺理成章多了。当然,西方当代建筑潮流中,也不断涌现出一些消解三维物理空间重要性的主题,如“建构”、“表皮”、“空间的扁平化、即时化”……等。不过,从西方当代著名理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建构文化研究》一书开篇处提到的,“建构研究的意图不是要否定建筑形式的体量性特点,而是通过对实现它的结构和建造方式的思考来丰富和调和对于空间的优先考量”,我们可以看到,弗氏主旨其实不是强调建构,而是试图调和建构与空间的关系,以继续维持空间的优先地位[4]。由此可以想见,空间在西方当代建筑体系的主流观念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写到此,想起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例子一,苏州园林里的整体环境。曾与一名西方同行共游苏州园林。园林中内外边界模糊的空间形式,简单的亭、台、楼、阁、廊等建筑单体空间,与植物、水面、山石共同构成的复杂多变的整体环境——其目的,是为了建造一个传统中国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都让西方同行难以用现有(西方)“空间”理论进行解析。此外,匾额、牌坊上的题字及对联,引发的不同“联想”,导致我们对同一环境的心理及生理(视觉的、触觉的……)感受,产生很大差异,这远远超出尺度、体量、形态、材料等实体因素的影响。此情此景中,空间如何定义(建筑外部的?环境内部的?),如何作用(三维物理的?四维时间的?文化联想的?),用塞维式(西方)“空间”概念,很难进行品评。例子二,萨伏伊别墅里(villa savoye)的空间。在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萨伏伊别墅里,我曾做过一整天“建筑漫游”。萨伏伊的空间观念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即把空间摆上核心位置,“装饰艺术、雕刻和绘画加入到建筑的‘语法系统’中,是以……‘形容词’身份出现,而不是作为‘名词’那种独立存在的身份出现”(P16)。柯布西耶通过不同层空间强烈对比、坡道引导行为、室内外空间多处转换等手段,将人的视线交流、功能使用、心理感受、生理体验、物理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达成了一种动态、交流、透明、消解、四维介入的效果。这一漫游让我最后认识到,柯布的目的,其实是要全方位创造一种“每一刻都是崭新”[6]的生活方式,提供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体验”,这源于柯布的一个基本观念,即建筑的交通与结构同样重要——“建筑学就是交通”[7]。建筑三维物理空间的巧妙设计,正是支持这种动态时空经验的关键。“空间究竟有多重要”,看来无法也无需找到标准答案。甚至,空间如何定义、如何作用,在追问下,也难以用同一模式解释清楚。对于空间在建筑中的作用,我以为,重要的是要以多元化眼光,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与现实问题影响下的空间内涵及其作用特性,寻找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具体情境下的、真实的“空间定义及重要性定位”,以此实现建筑本来意义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建筑类的书籍,往往翻译质量很让人头疼。本书的翻译真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建立在对建筑史相当熟悉的基础上来再阅读。书中的却为真不是泛读能体会到的。读书的主旨,不是看看讲了什么中心思想。我想应该是一路看下来的种种感触。各种旁白,各种举例,十分有趣。
  •     赛维是一个建筑历史学家,建筑知识非常渊博。此书如作者自己所言,不是常规的建筑史著作。不以实例分析的形式而选用概括归纳的方式写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但是赛维却能够触及建筑本质而具有洞察力。在第一章便区分建筑与其他艺术类型的本质区别--空间。比较深入浅出了论述了人是空间的组成部分亦是它的量度以区别与绘画雕塑的语言。对空间的阐释基本比较准确,唯觉若能以场所的内涵再丰富其定义,会更深层次地揭露空间。第二部分的品评历代空间案例选择相当经典,应该说是书籍的精华所在。阐述了欧洲的不同建筑时期空间的特征,与一般的建筑史关注社会的经济政治技术等等截然不同,触及建筑的本质部分,相当发人深省。第三部分对建筑的解析,从不同角度对建筑作出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需求,政治等等对建筑的影响稍作描述。它的多元拓展了对建筑的理解,可是不够系统,很多处经验上感觉正确时就收住了,没有再深究,沦为流水。总的来说,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空间只是最直观感性的结果 作为标准进行评价快捷方便?何不以心理知觉为评价标准更好 只是又不直观了
  •     挺不错的,具有很强的鼓动性。或许是因为和D校非常的合拍,现在还能回忆起来读的时候的共鸣。比较有启发的大概是史料的组织与观点呈现之间的互动,但是或许危险之处也在于此。
  •     前半部分很让我震惊
  •     哈哈,我就花了两小时快速阅读以明大意的……所以有遗漏和误解我自己都能想象到,见谅啊……你这厮:1,真冤啊,我没侮辱作者啊。你太上纲上线了。2,他的确关注其他要素,但一定不是物质性的建造要素,这是那个时代和赛维大神的背景决定的。3,剖面我还真没印象,劳烦指出,告诉我页码下。特别是在分析空间表现的那章。多谢了啊……
  •     无所谓,有个意思就好了
  •     有点启发
  •     作者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认真的剖析了空间。但是似乎没有把问题说完就草草完书了,而且我觉得作者在书里面暗暗宣扬了好多次,有机建筑才是解决那个时代建筑的唯一出路。注意成书于1957年,所以是那个年代的现象提出的观点,不要和现在搞混了……
  •     对西方建筑史有了新的认识,建筑史就是空间的历史
  •     可以反复看好几遍的书。。
  •     这句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比如《平面空间组合论》就有谈到。果然很常见。
  •     有时间要再好好读
  •       本文已发表在《设计新潮》2006年第4期,总第125期
      
       写这篇文章时,恰逢设计课上与学生讨论空间问题。
      
       一名学生问我,为什么在现代建筑观念中,或者说在目前国内建筑学的基本认识中,空间——主要指视觉层面感受到的几何学意义的三维物理空间——往往占据了第一位的核心位置?中国建筑界常提及老子的那句,“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在说同一个意思吗?我想,他的潜台词实质是在问:靠什么来证明空间是建筑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实际上,这个目前似乎已成为建筑界公理的判断,在我心中也屡屡引出问号。半个世纪前(1957年)出版的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的《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就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书一开始,赛维就明确指出:建筑不应被当作“雕刻品或绘画那样来评价,也就是说,当作单纯的造型现象,就其外表进行表面的品评”(P4),“建筑的特殊性,即与雕刻、绘画的区别点”,才是“建筑独特的重要的本质特点”(P5)。而这个使建筑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独有特点,就是空间,即——人们能够进入其间、并展开活动的那个空的三维部分。
       赛维在以其富于洞察的眼光、严密的逻辑、激情的语言,论证出空间是建筑独有本质特征之后,又从空间三维特性角度,以“尺度、静态、方向性、节奏、格律、连续性、体积、动感、渗透感……”等概念,考察、品评了历代建筑在空间上的各种特征演变,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建立起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与体系的建筑学。
       看书到此,我同意赛维的部分判断,即——空间是建筑独有的本质特征。
       但是,“独有的”就一定是“最重要”的吗?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建筑学自明的地位与体系,而将空间放在首位,那这个论断,究竟是出于学术目的,还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呢?建筑其它的一些特征,如“材料与建造”,又有“多重要”呢?
       设计课我有个习惯,喜欢让学生讲述自身的生活经历,并借助这种个人化的时空经验,寻找可能的设计问题与解决方法。这种习惯,包含了我对建筑的一个基本认识,即——建筑是人创作(建造)的,更是为人创作(建造)的,人在建筑中的活动,才最为重要。因此,如果要说服我,空间在建筑中是最重要的,就应当有证据表明,空间是最能影响人的活动。
       赛维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维物理空间本身,对“空间与人的关系”没过多展开。直到全书快结束时,他才谈到空间中人的活动:“生活在建筑空间中的人们,他们的活动,实际上他们在空间中进行的整个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生活活动”(P161),才是建筑的真正内容。只可惜,这样的论述戛然而止。
       真正触及到空间与人关系深层次的论述——而非仅仅从环境心理学层面,以物—人互动的控制论行为主义模式进行的论述——我以为是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他在《存在·空间·建筑》[1]一书中,从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空间”概念出发,将建筑空间定义为“存在空间”具体化的一种方式,部分解答了我在赛维书中存留的困惑。
       舒尔茨提出,至少可以分辩出五种空间概念:实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Cognitive Space),纯理论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实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的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必不可少,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于空间可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在此论述基础上,“空间”似乎的确可以占据建筑学的中心地位。但是,舒尔茨所讲的“空间”,更多地不是指实体三维物理空间,而是一种包含了事物内在意义的“空间” 。
       因此,空间(三维物理空间)在建筑中究竟有多重要,依然没有答案。
       在空间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对“空间在建筑中最重要”论断的疑惑,低年级学生(自然人)表现得比受过更多(西化)专业训练的高年级学生(专业人)远为普遍。这提醒我,对空间重要性认识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生活背景有关。
       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少见到那种独立于周边环境,宏大、复杂的建筑单体空间——赛维书中实例,多为这种独立完整的内部空间类型——因而很少有被某个独立建筑内部空间打动的生活体验。普通中国人的公共生活,更多地发生在一些介于室内、室外的模糊复杂地带,如院落、园林、街道、胡同、弄堂……中,建筑单体空间本身则往往非常简单。所以,面对从西方语境移植过来的、通常由独立建筑内部空间发展而来“空间最重要”观念,产生迷惑,从内心难以自然接受,就可以理解了。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教育时总说“空间第一”,而学生一到社会上,就很轻易地转变立场为“立面第一”了。
       而西方基于宗教、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发展起来的对于独立空间(建筑单体内部空间或界面清晰的外部空间)的追求,使得三维物理空间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奠定了其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人们以日常生活中亲历的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等空间体验为基础,发展出空间在建筑学中的核心作用,就显得顺理成章多了。当然,西方当代建筑潮流中,也不断涌现出一些消解三维物理空间重要性的主题,如“建构”、“表皮”、“空间的扁平化、即时化”……等。不过,从西方当代著名理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建构文化研究》一书开篇处提到的,“建构研究的意图不是要否定建筑形式的体量性特点,而是通过对实现它的结构和建造方式的思考来丰富和调和对于空间的优先考量”,我们可以看到,弗氏主旨其实不是强调建构,而是试图调和建构与空间的关系,以继续维持空间的优先地位[4]。由此可以想见,空间在西方当代建筑体系的主流观念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写到此,想起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例子一,苏州园林里的整体环境。
       曾与一名西方同行共游苏州园林。园林中内外边界模糊的空间形式,简单的亭、台、楼、阁、廊等建筑单体空间,与植物、水面、山石共同构成的复杂多变的整体环境——其目的,是为了建造一个传统中国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都让西方同行难以用现有(西方)“空间”理论进行解析。此外,匾额、牌坊上的题字及对联,引发的不同“联想”,导致我们对同一环境的心理及生理(视觉的、触觉的……)感受,产生很大差异,这远远超出尺度、体量、形态、材料等实体因素的影响。此情此景中,空间如何定义(建筑外部的?环境内部的?),如何作用(三维物理的?四维时间的?文化联想的?),用塞维式(西方)“空间”概念,很难进行品评。
       例子二,萨伏伊别墅里(villa savoye)的空间。
       在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萨伏伊别墅里,我曾做过一整天“建筑漫游”。萨伏伊的空间观念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即把空间摆上核心位置,“装饰艺术、雕刻和绘画加入到建筑的‘语法系统’中,是以……‘形容词’身份出现,而不是作为‘名词’那种独立存在的身份出现”(P16)。柯布西耶通过不同层空间强烈对比、坡道引导行为、室内外空间多处转换等手段,将人的视线交流、功能使用、心理感受、生理体验、物理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达成了一种动态、交流、透明、消解、四维介入的效果。这一漫游让我最后认识到,柯布的目的,其实是要全方位创造一种“每一刻都是崭新”[6]的生活方式,提供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体验”,这源于柯布的一个基本观念,即建筑的交通与结构同样重要——“建筑学就是交通”[7]。建筑三维物理空间的巧妙设计,正是支持这种动态时空经验的关键。
      
      
       “空间究竟有多重要”,看来无法也无需找到标准答案。甚至,空间如何定义、如何作用,在追问下,也难以用同一模式解释清楚。对于空间在建筑中的作用,我以为,重要的是要以多元化眼光,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与现实问题影响下的空间内涵及其作用特性,寻找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具体情境下的、真实的“空间定义及重要性定位”,以此实现建筑本来意义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空间本位主义
  •        赛维是一个建筑历史学家,建筑知识非常渊博。
       此书如作者自己所言,不是常规的建筑史著作。不以实例分析的形式而选用概括归纳的方式写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但是赛维却能够触及建筑本质而具有洞察力。
       在第一章便区分建筑与其他艺术类型的本质区别--空间。比较深入浅出了论述了人是空间的组成部分亦是它的量度以区别与绘画雕塑的语言。对空间的阐释基本比较准确,唯觉若能以场所的内涵再丰富其定义,会更深层次地揭露空间。
       第二部分的品评历代空间案例选择相当经典,应该说是书籍的精华所在。阐述了欧洲的不同建筑时期空间的特征,与一般的建筑史关注社会的经济政治技术等等截然不同,触及建筑的本质部分,相当发人深省。
       第三部分对建筑的解析,从不同角度对建筑作出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需求,政治等等对建筑的影响稍作描述。它的多元拓展了对建筑的理解,可是不够系统,很多处经验上感觉正确时就收住了,没有再深究,沦为流水。
       总的来说,推荐
  •     从毕业前看到现在,终于努力读完。非常非常经典的专业书。
  •     翻译的还挺顺口
  •     雖然語言還是有點兒生硬的翻譯范兒...但是內容確實不錯...對學習外國建築史有很大幫助...適合對外國建築史有一定初步瞭解的愛好者繼續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評價西方建築
  •     2小时啊,坑爹啊!好吧……剖面是p35倒数第二段第一句……
  •     对此书相见恨晚,佩服作者的犀利果断,宁可失之偏颇,绝不拖泥带水。把西方建筑史的“空间”问题清晰地梳理了一遍,并带出诸多十分有趣的小话题,值得作为基础资料进一步研究
  •     空间论是一种对建筑的看法,不是唯一看法。 建筑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建筑师可以理解住在里面和工作在里面的感觉。只学习一个理论是很要命的。
  •     空间。。只是一种媒介。。。。过去不曾是重点。不过因为历史的发展成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媒介。。。如同平面,如同立面。如同整体感受。。just a means
  •     不错。虽然空间是建筑最重要的特性还有待商榷,但书中对整个建筑史上建筑空间的独到见解让人受益匪浅!
  •     这本看的很慢。感觉理论的精华都集中在这种小部头书里。
  •     因为内容的重复所以没有精读
  •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空间不是单纯三维的体量。空间——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一种现实存在。“生活在建筑空间中的人们,他们的活动,实际上他们在空间中进行的整个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生活活动,才是建筑的真正内容。”空间是要靠我们的体验和感受来感知的。
  •     读过多次,完全不知所云。
  •     黑白而不是彩色插图,以及后面很多页的英文备注,让人无语。
  •     last.
  •     最近大二在做住宅设计,老师直接让我们做九宫格空间操作,做出“有意思”的空间,再安插空间,最后效果往往是随手做出的空间构成得到赏识,有意去安排入思想的空间构成反而不被看好。看完这篇文,似乎有点感触了,特别是对最近对于“怎么像日本新建筑那样做出中国新建筑“的思考很有帮助
  •     犀利……
  •     边看边想,若有所思
  •     很好的一本书,清晰、直接。你能进去的建筑空间才对你是最重要的,你不能进去的那就不是,那外表就是最重要的,其实这就有点像你喜欢多偷看别人的老婆长得漂亮一样。当然设计肯定还是要为具体的人做,而不是那些只是路过看一眼的人做。
  •     多重空间是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大多数研究物理和数学的人没有重视,只把这个问题当做是边缘性的、假说性的,所以并没有几人真正研究另外空间的问题。
  •     古董教材
  •     和我设想应该要说的东西不同。
  •     一边黑一边捧,以现代建筑的“空间”作为标准来评判历史建筑,到文艺复兴的时候就尴尬了。
  •       建筑类的书籍,往往翻译质量很让人头疼。
      本书的翻译真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建立在对建筑史相当熟悉的基础上来再阅读。书中的却为真不是泛读能体会到的。
      读书的主旨,不是看看讲了什么中心思想。我想应该是一路看下来的种种感触。各种旁白,各种举例,十分有趣。
  •     写毕业论文给了我一些提示的书
  •     刚看到,不过这章讲空间的表现,为什么对“剖面”只提这一个词而已呢……
  •     非常好的一本小书!
  •       以空间为主角,讲述了历代空间的形式
      揭示了一些演变的规律
      刚开始时顿觉眼前一亮
      大开眼界 爱不释手
      由于一直都是针对西方人所习惯的单一空间进行叙述
      读来并没有太大的共鸣
      但是
      使我的视线从纷繁的建筑史实中抽离出来
      去着眼于当中的一点
      摒弃更多的诸如社会 文化 历史 习俗 地理等因素的干扰
      就空间论空间
      虽然可能有时候过于牵强
      但似乎也不失为一种简化问题的有效方式
      作者一开始就强调应该在同一标准
      同一范畴中品评各种建筑
      但是抛开这一切
      如何将他们划归到同一范畴?
      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评价?
      似乎他的回答是空间
      但是抛开一切
      我个人觉得未免有些片面
  •     很好读的一本基础书籍。从空间的角度深刻剖析了建筑的重点
  •     待重读/二刷/觉得还需要看第三遍,这一次要配合网上的图看。。。
  •     我也开始这么觉得了
  •     配合建筑史,不二之选。
  •       
      
      一般写书籍简介的人貌似都没怎么读所要评论的书,本书就是这样,“作者抨击了用绘画和雕塑来评价建筑的现象,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应该用时间-空间的观念去观察全部的建筑历史。”首先,赛维大神并非抨击了绘画和雕塑的评价方法,读过全书就知道,赛维只是不同意照搬评价,他反而在后文的建筑的解释中应用了艺术史评论的方法和框架。其次,的确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全文也是按照这个中心来行文的,不过赛维强调的观察建筑历史的方法并不是时间-空间的,而是根据空间为主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评论框架。而这个框架并非是侧重时间-空间的。
      
      所以,本书得主要内容是:构建一个以空间为主角,但是兼顾其他的建筑评价框架。这是从作者意图出发而理解的。实际上,从内容上理解,本书将了历代的空间形式以及梳理了艺术史中,建筑的评论框架,并尝试用这种框架来分析建筑的主角——空间。
      
      显然赛维不关心建造,不关心材料,不关心任何具有时代意义的要素(空间的确是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不是唯一的话题),醉心与推崇空间,表现空间和评价空间,使自己更像是一位增加了空间观念的艺术史学者,和自己(我)理解的建筑相距甚远。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平面立面的认识,平面和立面,作为后期进行深入的施工图的前期工具,意义显然不仅仅是表现空间,另外对剖面不做任何提及也让人心头不爽。
      
      文中的编排显示出了清晰的结构,另外翻译不差,使我这样暂无能力阅读英文原版的三四流建筑学院学生能够很快的了解书得主要内容和细节的信息。图的这种编排则相当不便。
      
      而历代空间的评价则为建筑历史学习中,提供了另外一套认识体系,对建筑的解释也建立了其他要素与建筑的联系,很好很强大,赛维很牛掰。
      
      
      
      
      
      泛读架构:
      
      
      第一章 建筑-陌生的事物
      
      作者跟一般的建筑历史著作和建筑评论一样,抨击了外行,主要是艺术史作者对建筑评论的无知和非专业(实际上后文发现赛维又借用了艺术史的评论方法)。而当前的建筑历史和建筑评论又普遍的缺乏一种具有当代特质的评论方法而陷入了混乱的状态,这一点,赛维认为是因为丢掉了建筑的本质特点。而这一点就是空间。
      
      第二章 建筑的主角-空间
      
      赛维认为建筑艺术的关键在于围合而成的那部分空的部分,而这种空的部分需要直接的体验才能领会。增加了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给建筑的体验增加了另一个方向,但这种时间-空间的评价方法却不能评价建筑,因为缺乏“在场”特性。而这种空间除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外还包括城市空间,建筑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空间,但不意味着摒弃其他的要素,这是作者特意澄清的。
      
      第三章 空间表现方法
      
      赛维大神从平面图,立面图,照片等方面来说明传统表现方法不能表现建筑的空间,虽然我不这么认为。为此,他提出了一种表现空间的方法:在图底化平面的基础上,抽出空间的那一部分图,来集中得表现空间的边界形态和体积形态,或者抽出边界围合出的外部,来表现建筑的外部空间。立面,塞维认为应该增加阴影啊什么的,但仍然不能表达空间,而模型虽然能够表达一定的空间,但是没有与人参照的尺度关系,最后赛维推崇电影的方法,通过电影能够再现体验的过程。
      
      
      第四章 历代空间形式
      
      对应于后文提到的解释,赛维提到了影响建筑以及艺术的要素:社会,理性的前提(时代的思潮),技术,和形式和审美的理想。而对于建筑的评价,框架为:城市环境,建筑分析(主要是空间),体积分析,装饰细部分析,和尺度分析。
      
      古希腊
      优点在于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但是忽视内部空间,更像是雕塑,神庙的内部就是一种近似于雕塑的封闭空间。这个希腊气候温和,不需要在室内进行活动,依靠外部空间就能进行仪式活动有关。而后来的希腊复兴也是借用希腊的纪念性作装饰细部,表达造型处理和体积的处理。
      
      古罗马
      由古罗马帝国特性产生的静态空间是古罗马建筑空间的特点。由于在空间中增加了其他要素,比如柱廊,使空间产生围合,其他的造型装饰都是为了增进这种效果。静态表达在规律性和对称性,相邻空间都相对独立。
      
      基督教为人设计的方向性
      由于仪式的需求,和营造神圣感得需要,古罗马的双轴式的静态空间取消了一轴,保留一轴,形成人流的方向性,和长向布置的节奏感。而集中式则通过变化内部的分隔来加强向心的方向性,形成向心的动势。在古罗马静态的基础上,增加方向性,从而从静态过渡到动态。
      
      拜占庭时期
      在基督教的基础上,长向空间加剧长向的趋势,使空间节奏急促,产生紧迫的效果,而集中式则不同于早期基督教而产生离心的扩散感,使空间向外推进。
      
      蛮族时期
      打断方向性,复杂化空间,牺牲统一性。
      
      罗马风时期
      通过表现结构来使建筑物所有部件都联接为整体以及有韵律的间距,此外,增加了第三维的空间要素,提高了空间的体积感,内部空间的复杂感更强。
      
      哥特时期
      在形成了第三个维度的空间之后,加强了垂直和纵身向的对立,意大利,英国,法国相比,越往北,这种对比越强烈。此外,英国的哥特还显示出一种扩展性,每座建筑都存在相互联接的可能性。
      
      早期文艺复兴
      主要是寻求秩序,规律和章法,不再由建筑物来左右观者,而是由观者在建筑中漫游后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来认识整个建筑,合理和人性是内在的特性,建筑的规律性是有人来认识的,因为空间经历了一个修复的过程,各个空间变得统一,用轴线来控制。
      
      16世纪造型和体积的主题
      从前代的早期文艺复兴发展而来,侧重于发展建筑空间和外部体量的体积感,雕塑感。对集中式的追求进一步加强。
      
      巴洛克
      集中式所带来的静态感在巴洛克时期被打破,打破了规则,传统,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感,追求动态,非对称,变化,和迷幻的光影效果。而这种动态并非是通过空间的方向性产生的,而是通过更为表面化的空间表达来实现的。使视线沿一个表面转移。由于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因而使空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
      
      19世纪的城市空间
      控制都市化
      
      我们时代
      开放的平面,实现了空间的连续和使用过程中的便利和设计的自由。增加了建筑体验的动势,空间的规律性,和建筑的个性。而不同于密斯和柯布的自由开放平面,莱特的平面是从中心向各个空间扩展的。是和人在其中的生活相对应的。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第五章 建筑解释
      
      政治影响建筑,哲学宗教影响建筑,科学影响建筑,社会经济影响建筑,唯物论影响建筑,技术影响建筑,生理心理要素(移情)影响建筑。这其实在相对宏观的角度上论述了建筑的影响因素,因为局限到建筑师实际操作的角度,这些因素大部分都是无效的和无意识的。随之赛维大神建立了建筑评价前提之外的评价框架:统一性,对称,均衡,重点或强调,对比,比例,尺度,性格,真实性,贴切,文雅,样式。虽然有些要素赛维做了近乎相反的叙述表达。而空间的评价,赛维在列举了种种的不利和前例缺乏之后,依然沿用了前面建立的评价前提和评价框架来尝试解释建筑的主角,空间。
      
      
      第六章 展望
      
      赛维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适用于当代的建筑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空间。
      
  •     硫酸纸描这个插画描烂了。干!
  •     很好看,虽然不新,梳理了西方建筑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
  •     很犀利。突然发现可以跟考研复习的外建史配着看...
  •     学习了!受益匪浅!
  •     第三段真是让人心头不爽,作者在书里写得很明白了,空间他以为是最重要的,其他各种要素也很重要。这不仅在第二章说得很清楚,在后面对各时期建筑的描述中也很明朗他的观点,比如他对巴洛克的赞美。另外他对剖面哪里没有提呢,没有仔细阅读理解的情况下麻烦不要侮辱作者。
  •     以为会是空间体验感知的,没想到是从空间角度讲建筑史,可能火候不到,没感觉太大收获,插图排版看的难受
  •     经典,绝对的经典,有几章讲不同时期空间特征的是想背诵的
  •     大一读起来有点吃力,过了一遍建筑史。感觉可以再翻一翻。
  •     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书,说是建筑学的经典读物,于是在图书馆借回来读,断断续续读了2个星期才基本上看完了。书不是很厚,翻译的也很通顺,至少不拗口,作者的观点是“建筑空间”才是建筑的主角,突出了空间的重要性,最后的有些内容不是很懂,以后再多回味一下才能明白。
  •     经典读物。发现自己西方建筑史了解的太少了。
  •     毒害了中国一代建筑师的一本书,尤其翻译的很烂。
  •     超棒的一本书~看了一半,大学时看的,当时看起来还是有点吃力。内容也忘了。书放在家里。
  •     好的建筑评论总是出现在小说或是哲学、历史著作中。
  •     觉得啥?
  •     前二十页便可了解建筑了,空间才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以其第四向度与空间独立于其它艺术,要用建筑的语言来讨论建筑,而不是用绘画或雕刻的眼光与术语来评价。
  •     在作者的时代重新定位了对建筑的评论,把目光导向了空间。也重新定义了建筑评论的方式。文章中对过去时代的西方建筑风格一一总结,非常连贯,可惜个人觉得图片配的不够。在建筑理解的一章举了很多例子,解析清楚,很有帮助。
  •     空间才是建筑的“主角”
  •     空间是最能影响人的活动-------这是西方所注重的,但其只停留于人的理解层面,只达到其作用的一半,因为空间应分为小空间和大空间,而人为的能影响人的活动的空间是小空间,所以此句在语义上缺乏严谨,而应为----局部空间是最能影响人的活动,其一为自然局部空间,其二是人为局部空间,用现在的话就是建筑,由建筑师设计,而其最终的目的并非由此来影响人的行为或心理,而应是人受影响后是否能使人能理解整体空间,甚至能反过来改造整体空间,改造后的整体空间又化为新的局部空间,又给人去改造,由此不断完成人与物的更新------此才是东方所重。
  •     受教啦!
  •     还没看完伤不起啊
  •     提出當今對於建築品評的混亂,提出要以其最為突出的功能“空間”為品評對象。但似乎這對東方的建築不太友好。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063632/
  •     建筑空间的评论和历史
  •     从哲学以及心理学层次分析建筑空间
  •     吐槽吐得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