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科学 > 建筑空间论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12078264
作者: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
页数:239页

空间究竟有多重要?

本文已发表在《设计新潮》2006年第4期,总第125期写这篇文章时,恰逢设计课上与学生讨论空间问题。一名学生问我,为什么在现代建筑观念中,或者说在目前国内建筑学的基本认识中,空间——主要指视觉层面感受到的几何学意义的三维物理空间——往往占据了第一位的核心位置?中国建筑界常提及老子的那句,“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在说同一个意思吗?我想,他的潜台词实质是在问:靠什么来证明空间是建筑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实际上,这个目前似乎已成为建筑界公理的判断,在我心中也屡屡引出问号。半个世纪前(1957年)出版的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的《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就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书一开始,赛维就明确指出:建筑不应被当作“雕刻品或绘画那样来评价,也就是说,当作单纯的造型现象,就其外表进行表面的品评”(P4),“建筑的特殊性,即与雕刻、绘画的区别点”,才是“建筑独特的重要的本质特点”(P5)。而这个使建筑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独有特点,就是空间,即——人们能够进入其间、并展开活动的那个空的三维部分。赛维在以其富于洞察的眼光、严密的逻辑、激情的语言,论证出空间是建筑独有本质特征之后,又从空间三维特性角度,以“尺度、静态、方向性、节奏、格律、连续性、体积、动感、渗透感……”等概念,考察、品评了历代建筑在空间上的各种特征演变,并以此为基础,试图建立起一个具有独立地位与体系的建筑学。看书到此,我同意赛维的部分判断,即——空间是建筑独有的本质特征。但是,“独有的”就一定是“最重要”的吗?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得建筑学自明的地位与体系,而将空间放在首位,那这个论断,究竟是出于学术目的,还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呢?建筑其它的一些特征,如“材料与建造”,又有“多重要”呢?设计课我有个习惯,喜欢让学生讲述自身的生活经历,并借助这种个人化的时空经验,寻找可能的设计问题与解决方法。这种习惯,包含了我对建筑的一个基本认识,即——建筑是人创作(建造)的,更是为人创作(建造)的,人在建筑中的活动,才最为重要。因此,如果要说服我,空间在建筑中是最重要的,就应当有证据表明,空间是最能影响人的活动。赛维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维物理空间本身,对“空间与人的关系”没过多展开。直到全书快结束时,他才谈到空间中人的活动:“生活在建筑空间中的人们,他们的活动,实际上他们在空间中进行的整个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生活活动”(P161),才是建筑的真正内容。只可惜,这样的论述戛然而止。真正触及到空间与人关系深层次的论述——而非仅仅从环境心理学层面,以物—人互动的控制论行为主义模式进行的论述——我以为是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他在《存在·空间·建筑》[1]一书中,从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空间”概念出发,将建筑空间定义为“存在空间”具体化的一种方式,部分解答了我在赛维书中存留的困惑。舒尔茨提出,至少可以分辩出五种空间概念:实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Cognitive Space),纯理论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实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的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必不可少,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于空间可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在此论述基础上,“空间”似乎的确可以占据建筑学的中心地位。但是,舒尔茨所讲的“空间”,更多地不是指实体三维物理空间,而是一种包含了事物内在意义的“空间” 。因此,空间(三维物理空间)在建筑中究竟有多重要,依然没有答案。在空间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对“空间在建筑中最重要”论断的疑惑,低年级学生(自然人)表现得比受过更多(西化)专业训练的高年级学生(专业人)远为普遍。这提醒我,对空间重要性认识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的生活背景有关。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少见到那种独立于周边环境,宏大、复杂的建筑单体空间——赛维书中实例,多为这种独立完整的内部空间类型——因而很少有被某个独立建筑内部空间打动的生活体验。普通中国人的公共生活,更多地发生在一些介于室内、室外的模糊复杂地带,如院落、园林、街道、胡同、弄堂……中,建筑单体空间本身则往往非常简单。所以,面对从西方语境移植过来的、通常由独立建筑内部空间发展而来“空间最重要”观念,产生迷惑,从内心难以自然接受,就可以理解了。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教育时总说“空间第一”,而学生一到社会上,就很轻易地转变立场为“立面第一”了。而西方基于宗教、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发展起来的对于独立空间(建筑单体内部空间或界面清晰的外部空间)的追求,使得三维物理空间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奠定了其特殊而重要的位置。人们以日常生活中亲历的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等空间体验为基础,发展出空间在建筑学中的核心作用,就显得顺理成章多了。当然,西方当代建筑潮流中,也不断涌现出一些消解三维物理空间重要性的主题,如“建构”、“表皮”、“空间的扁平化、即时化”……等。不过,从西方当代著名理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建构文化研究》一书开篇处提到的,“建构研究的意图不是要否定建筑形式的体量性特点,而是通过对实现它的结构和建造方式的思考来丰富和调和对于空间的优先考量”,我们可以看到,弗氏主旨其实不是强调建构,而是试图调和建构与空间的关系,以继续维持空间的优先地位[4]。由此可以想见,空间在西方当代建筑体系的主流观念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写到此,想起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例子一,苏州园林里的整体环境。曾与一名西方同行共游苏州园林。园林中内外边界模糊的空间形式,简单的亭、台、楼、阁、廊等建筑单体空间,与植物、水面、山石共同构成的复杂多变的整体环境——其目的,是为了建造一个传统中国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都让西方同行难以用现有(西方)“空间”理论进行解析。此外,匾额、牌坊上的题字及对联,引发的不同“联想”,导致我们对同一环境的心理及生理(视觉的、触觉的……)感受,产生很大差异,这远远超出尺度、体量、形态、材料等实体因素的影响。此情此景中,空间如何定义(建筑外部的?环境内部的?),如何作用(三维物理的?四维时间的?文化联想的?),用塞维式(西方)“空间”概念,很难进行品评。例子二,萨伏伊别墅里(villa savoye)的空间。在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萨伏伊别墅里,我曾做过一整天“建筑漫游”。萨伏伊的空间观念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即把空间摆上核心位置,“装饰艺术、雕刻和绘画加入到建筑的‘语法系统’中,是以……‘形容词’身份出现,而不是作为‘名词’那种独立存在的身份出现”(P16)。柯布西耶通过不同层空间强烈对比、坡道引导行为、室内外空间多处转换等手段,将人的视线交流、功能使用、心理感受、生理体验、物理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达成了一种动态、交流、透明、消解、四维介入的效果。这一漫游让我最后认识到,柯布的目的,其实是要全方位创造一种“每一刻都是崭新”[6]的生活方式,提供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体验”,这源于柯布的一个基本观念,即建筑的交通与结构同样重要——“建筑学就是交通”[7]。建筑三维物理空间的巧妙设计,正是支持这种动态时空经验的关键。“空间究竟有多重要”,看来无法也无需找到标准答案。甚至,空间如何定义、如何作用,在追问下,也难以用同一模式解释清楚。对于空间在建筑中的作用,我以为,重要的是要以多元化眼光,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与现实问题影响下的空间内涵及其作用特性,寻找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具体情境下的、真实的“空间定义及重要性定位”,以此实现建筑本来意义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推荐相当不错,翻译给力。

建筑类的书籍,往往翻译质量很让人头疼。本书的翻译真的还是相当不错的。建立在对建筑史相当熟悉的基础上来再阅读。书中的却为真不是泛读能体会到的。读书的主旨,不是看看讲了什么中心思想。我想应该是一路看下来的种种感触。各种旁白,各种举例,十分有趣。

极具洞察力

赛维是一个建筑历史学家,建筑知识非常渊博。此书如作者自己所言,不是常规的建筑史著作。不以实例分析的形式而选用概括归纳的方式写历史,是非常危险的。但是赛维却能够触及建筑本质而具有洞察力。在第一章便区分建筑与其他艺术类型的本质区别--空间。比较深入浅出了论述了人是空间的组成部分亦是它的量度以区别与绘画雕塑的语言。对空间的阐释基本比较准确,唯觉若能以场所的内涵再丰富其定义,会更深层次地揭露空间。第二部分的品评历代空间案例选择相当经典,应该说是书籍的精华所在。阐述了欧洲的不同建筑时期空间的特征,与一般的建筑史关注社会的经济政治技术等等截然不同,触及建筑的本质部分,相当发人深省。第三部分对建筑的解析,从不同角度对建筑作出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需求,政治等等对建筑的影响稍作描述。它的多元拓展了对建筑的理解,可是不够系统,很多处经验上感觉正确时就收住了,没有再深究,沦为流水。总的来说,推荐

历代空间

以空间为主角,讲述了历代空间的形式 揭示了一些演变的规律刚开始时顿觉眼前一亮大开眼界 爱不释手由于一直都是针对西方人所习惯的单一空间进行叙述读来并没有太大的共鸣但是使我的视线从纷繁的建筑史实中抽离出来去着眼于当中的一点摒弃更多的诸如社会 文化 历史 习俗 地理等因素的干扰就空间论空间虽然可能有时候过于牵强但似乎也不失为一种简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作者一开始就强调应该在同一标准同一范畴中品评各种建筑但是抛开这一切如何将他们划归到同一范畴?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评价?似乎他的回答是空间但是抛开一切我个人觉得未免有些片面

【泛读】建筑评论指导手册

一般写书籍简介的人貌似都没怎么读所要评论的书,本书就是这样,“作者抨击了用绘画和雕塑来评价建筑的现象,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应该用时间-空间的观念去观察全部的建筑历史。”首先,赛维大神并非抨击了绘画和雕塑的评价方法,读过全书就知道,赛维只是不同意照搬评价,他反而在后文的建筑的解释中应用了艺术史评论的方法和框架。其次,的确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全文也是按照这个中心来行文的,不过赛维强调的观察建筑历史的方法并不是时间-空间的,而是根据空间为主题,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评论框架。而这个框架并非是侧重时间-空间的。所以,本书得主要内容是:构建一个以空间为主角,但是兼顾其他的建筑评价框架。这是从作者意图出发而理解的。实际上,从内容上理解,本书将了历代的空间形式以及梳理了艺术史中,建筑的评论框架,并尝试用这种框架来分析建筑的主角——空间。显然赛维不关心建造,不关心材料,不关心任何具有时代意义的要素(空间的确是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不是唯一的话题),醉心与推崇空间,表现空间和评价空间,使自己更像是一位增加了空间观念的艺术史学者,和自己(我)理解的建筑相距甚远。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平面立面的认识,平面和立面,作为后期进行深入的施工图的前期工具,意义显然不仅仅是表现空间,另外对剖面不做任何提及也让人心头不爽。文中的编排显示出了清晰的结构,另外翻译不差,使我这样暂无能力阅读英文原版的三四流建筑学院学生能够很快的了解书得主要内容和细节的信息。图的这种编排则相当不便。而历代空间的评价则为建筑历史学习中,提供了另外一套认识体系,对建筑的解释也建立了其他要素与建筑的联系,很好很强大,赛维很牛掰。泛读架构:第一章 建筑-陌生的事物作者跟一般的建筑历史著作和建筑评论一样,抨击了外行,主要是艺术史作者对建筑评论的无知和非专业(实际上后文发现赛维又借用了艺术史的评论方法)。而当前的建筑历史和建筑评论又普遍的缺乏一种具有当代特质的评论方法而陷入了混乱的状态,这一点,赛维认为是因为丢掉了建筑的本质特点。而这一点就是空间。第二章 建筑的主角-空间赛维认为建筑艺术的关键在于围合而成的那部分空的部分,而这种空的部分需要直接的体验才能领会。增加了时间维度的四维空间给建筑的体验增加了另一个方向,但这种时间-空间的评价方法却不能评价建筑,因为缺乏“在场”特性。而这种空间除了建筑的内部空间外还包括城市空间,建筑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空间,但不意味着摒弃其他的要素,这是作者特意澄清的。第三章 空间表现方法赛维大神从平面图,立面图,照片等方面来说明传统表现方法不能表现建筑的空间,虽然我不这么认为。为此,他提出了一种表现空间的方法:在图底化平面的基础上,抽出空间的那一部分图,来集中得表现空间的边界形态和体积形态,或者抽出边界围合出的外部,来表现建筑的外部空间。立面,塞维认为应该增加阴影啊什么的,但仍然不能表达空间,而模型虽然能够表达一定的空间,但是没有与人参照的尺度关系,最后赛维推崇电影的方法,通过电影能够再现体验的过程。第四章 历代空间形式对应于后文提到的解释,赛维提到了影响建筑以及艺术的要素:社会,理性的前提(时代的思潮),技术,和形式和审美的理想。而对于建筑的评价,框架为:城市环境,建筑分析(主要是空间),体积分析,装饰细部分析,和尺度分析。古希腊优点在于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但是忽视内部空间,更像是雕塑,神庙的内部就是一种近似于雕塑的封闭空间。这个希腊气候温和,不需要在室内进行活动,依靠外部空间就能进行仪式活动有关。而后来的希腊复兴也是借用希腊的纪念性作装饰细部,表达造型处理和体积的处理。古罗马由古罗马帝国特性产生的静态空间是古罗马建筑空间的特点。由于在空间中增加了其他要素,比如柱廊,使空间产生围合,其他的造型装饰都是为了增进这种效果。静态表达在规律性和对称性,相邻空间都相对独立。基督教为人设计的方向性由于仪式的需求,和营造神圣感得需要,古罗马的双轴式的静态空间取消了一轴,保留一轴,形成人流的方向性,和长向布置的节奏感。而集中式则通过变化内部的分隔来加强向心的方向性,形成向心的动势。在古罗马静态的基础上,增加方向性,从而从静态过渡到动态。拜占庭时期在基督教的基础上,长向空间加剧长向的趋势,使空间节奏急促,产生紧迫的效果,而集中式则不同于早期基督教而产生离心的扩散感,使空间向外推进。蛮族时期打断方向性,复杂化空间,牺牲统一性。罗马风时期通过表现结构来使建筑物所有部件都联接为整体以及有韵律的间距,此外,增加了第三维的空间要素,提高了空间的体积感,内部空间的复杂感更强。哥特时期在形成了第三个维度的空间之后,加强了垂直和纵身向的对立,意大利,英国,法国相比,越往北,这种对比越强烈。此外,英国的哥特还显示出一种扩展性,每座建筑都存在相互联接的可能性。早期文艺复兴主要是寻求秩序,规律和章法,不再由建筑物来左右观者,而是由观者在建筑中漫游后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来认识整个建筑,合理和人性是内在的特性,建筑的规律性是有人来认识的,因为空间经历了一个修复的过程,各个空间变得统一,用轴线来控制。16世纪造型和体积的主题从前代的早期文艺复兴发展而来,侧重于发展建筑空间和外部体量的体积感,雕塑感。对集中式的追求进一步加强。巴洛克集中式所带来的静态感在巴洛克时期被打破,打破了规则,传统,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感,追求动态,非对称,变化,和迷幻的光影效果。而这种动态并非是通过空间的方向性产生的,而是通过更为表面化的空间表达来实现的。使视线沿一个表面转移。由于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因而使空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透。19世纪的城市空间控制都市化我们时代开放的平面,实现了空间的连续和使用过程中的便利和设计的自由。增加了建筑体验的动势,空间的规律性,和建筑的个性。而不同于密斯和柯布的自由开放平面,莱特的平面是从中心向各个空间扩展的。是和人在其中的生活相对应的。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第五章 建筑解释政治影响建筑,哲学宗教影响建筑,科学影响建筑,社会经济影响建筑,唯物论影响建筑,技术影响建筑,生理心理要素(移情)影响建筑。这其实在相对宏观的角度上论述了建筑的影响因素,因为局限到建筑师实际操作的角度,这些因素大部分都是无效的和无意识的。随之赛维大神建立了建筑评价前提之外的评价框架:统一性,对称,均衡,重点或强调,对比,比例,尺度,性格,真实性,贴切,文雅,样式。虽然有些要素赛维做了近乎相反的叙述表达。而空间的评价,赛维在列举了种种的不利和前例缺乏之后,依然沿用了前面建立的评价前提和评价框架来尝试解释建筑的主角,空间。第六章 展望赛维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适用于当代的建筑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空间。


 建筑空间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