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全十二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史类 > 后汉书(全十二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0-05
ISBN:9787101003062
作者:[宋] 范晔 撰,[唐] 李贤 等注
页数:3684页

作者简介

《后汉书(繁体竖排版)(套装共12册)》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

书籍目录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和帝
殇帝
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顺帝
冲帝
质帝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光武郭皇后
光烈阴皇后
明德马皇后
贾贵人
章德窦皇后
和帝阴皇后
和熹邓皇后
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安思阎皇后
顺烈梁皇后
虞美人
陈夫人
孝崇�皇后
桓帝懿献梁皇后
桓帝邓皇后
桓思窦皇后
孝仁董皇后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
献帝伏皇后
献穆曹皇后
附皇女
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刘玄
刘盆子
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王昌
刘永
庞萌
张步
王闳
李宪
彭宠
卢芳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隗嚣
公孙述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齐武王�
子北海靖王兴
赵孝王良
城阳恭王祉
泗水王歙
安成孝侯赐
成武孝侯顺
顺阳怀侯嘉
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李通
王常
邓晨
来歙
曾孙历
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邓禹
子训
孙骘
寇恂
曾孙荣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冯异
岑彭
贾复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吴汉
盖延
陈俊
臧宫
卷十九 耿�列传第九
耿�
弟国
国子秉
秉弟夔
国弟子恭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铫期
王霸
祭遵
从弟肜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任光
子隗
李忠
万�
邳彤
刘植
耿纯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朱�
景丹
王梁
杜茂
马成
刘隆
傅俊
坚镡
马武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窦融
弟子固
曾孙宪
玄孙章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马援
子廖
子防
兄子严
族孙棱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卓茂
鲁恭
弟丕
魏霸
刘宽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伏湛
子隆
侯霸
宋弘
族孙汉
蔡茂
郭贺
冯勤
赵熹
牟融
章彪
族子义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宣秉
张湛
王丹
王良
杜林
郭丹
吴良
承宫
郑均
赵典
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桓谭
冯衍
卷二十八下 冯衍传第十八下
马衍
子豹
卷二十九中 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
申屠刚
鲍永
子昱
郅恽
子寿
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苏竟
杨厚
卷三十下 郎�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郎�
襄楷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郭�
杜诗
孔奋
张堪
廉范
王堂
苏章
族孙不韦
羊续
贾琮
陆康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樊宏
子�
族曾孙准
阴识
弟兴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朱浮
冯鲂
虞延
郑弘
周章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梁统
子松
子竦
曾孙商
玄孙冀
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张纯
子奋
曹褒
郑玄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郑兴
子众
范升
陈元
贾逵
张霸
子楷
楷子陵
陵弟玄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桓荣
子郁
郁子焉
焉孙典
郁孙鸾
鸾子晔
郁曾孙彬
丁鸿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张宗
法雄
滕抚
冯绲
度尚
杨�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刘平
王望
王扶
赵孝
淳于恭
江革
刘般
子恺
周磐
赵咨
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自东都主人以下分为下卷
班彪
子固
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子固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第五伦
曾孙种
钟离意
宋均
族子意
寒朗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东海恭王�
沛献王辅
楚王英
济南安王康
东平宪王苍
子任城孝王尚
阜陵质王延
广陵思王荆
临淮怀公衡
中山简王焉
琅邪孝王京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朱�
孙穆
乐恢
何敞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邓彪
张禹
徐防
张敏
胡广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袁安
子京
子敞
玄孙闳
张�
韩棱
周荣
孙景
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郭躬
弟子镇
陈宠
子忠
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班超
子勇
梁�
何熙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杨终
李法
翟�
应奉
子劭
霍�
爰延
徐�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王充
王符
仲长统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千乘哀王建
陈敬王羡
彭城靖王恭
乐成靖王党
下邳惠王衍
梁节王畅
淮阳顷王�
济阴悼王长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
李恂
陈禅
庞参
陈龟
桥玄
卷五十二 崔�列传第四十二
崔�
子瑗
孙�
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周变
黄宪
徐�
姜肱
申屠蟠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杨震
子秉
孙赐
曾孙彪
玄孙�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
千乘贞王伉
平春悼王全
清河孝王庆
济北惠王寿
河�孝王开
城阳怀王淑
广宗殇王万岁
平原怀王胜和帝子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张�
子纲
王龚
子畅
种�
子岱
子拂
�子劭
陈球
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杜根
栾巴
刘陶
李云
刘瑜
谢弼
卷五十八 虞传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虞诩
傅变
盖勋
臧洪
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左雄
周举
子勰
黄�
孙琬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荀淑
子爽
孙悦
韩韶
钟皓
陈�
子纪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李固
子燮
杜乔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吴�
延笃
史弼
卢植
赵岐
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皇甫规
张奂
段�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陈蕃
王允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刘淑
李膺
杜密
刘�
魏朗
夏馥
宗慈
巴肃
范滂
尹勋
蔡衍
羊陟
张俭
岑�
陈翔
孔昱
苑康
檀敷
刘儒
贾彪
何�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郭太
符融
许劭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窦武
何进
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郑太
孔融
荀或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列传第六十一
皇甫嵩
朱�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刘虞
公孙瓒
陶谦
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袁绍
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绍子谭
刘表
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刘焉
袁术
吕布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卫飒
任延
王景
秦彭
王涣
许荆
孟尝
第五访
刘矩
刘宠
仇览
童恢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董宣
樊晔
李章
周�
黄昌
阳球
王吉
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郑众
蔡伦
孙程
曹腾
单超
侯览
曹节
吕强
张让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刘昆
洼丹
任安
杨政
张兴
戴�
孙期
欧阳歙
牟长
宋登
张驯
尹敏
周防
孔僖
杨伦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高诩
包咸
魏应
伏恭
任末
景鸾
薛汉
杜抚
召驯
杨仁
赵晔
卫宏
董钧
丁恭
周泽
钟兴
甄宇
楼望
程曾
张玄
李育
何休
服虔
颍容
谢该
许慎
蔡玄
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杜笃
王隆
夏恭
傅毅
黄香
刘毅
李尤
苏顺
刘珍
葛龚
王逸
崔琦
边韶
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张升
赵壹
刘梁
边让
郦炎
侯瑾
高彪
张超
祢衡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谯玄
李业
刘茂
温序
彭�
索卢放
周嘉
范式
李善
王�
张武
陆续
戴封
李充
缪肜
陈重
雷义
范冉
戴就
赵苞
向栩
谅辅
刘翊
王烈
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任文公
郭宪
许杨
高获
王乔
谢夷吾
杨由
李南
李�
段翳
廖扶
折像
樊英
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唐檀
公沙穆
许曼
赵彦
樊志张
单�
韩说
董扶
郭玉
华陀
徐登
费长房
蓟子训
刘根
左慈
计子勋
上成公
解奴辜
甘始
王真
王和平
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野王二老
向长
逢萌
周党
王霸
严光
井丹
梁鸿
高凤
台佟
韩康
矫慎
戴良
法真
汉阴老父
陈留老父
庞公
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鲍宣妻
王霸妻
姜诗妻
周郁妻
曹世叔妻
乐羊子妻
程文矩妻
孝女曹娥
许升妻
袁隗妻
庞�母
刘长卿妻
皇甫规妻
阴瑜妻
盛道妻
孝女叔先雄
董祀妻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夫余
挹娄
高句骊
东沃沮

三韩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南蛮
巴郡南郡蛮
板�蛮夷
西南夷
西南夷
夜郎

哀牢
邛都
�都
冉�
白马氐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羌无弋爰�
滇良
东号子麻奴
湟中月氏胡
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拘弥
于�
西夜
子合
德若
条支
安息
大秦
大月氏
高附
天竺
东离
栗弋

奄蔡
莎车
疏勒
焉耆
蒲类
移支
东且弥
车师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前书直言匈奴传不言南北今称南者明其为北生义也以南单于向化尤
深故举其顺者以冠之东观记称匈奴南单于列传范晔因去其单于二字
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鸟桓
鲜卑
光武起后汉乙酉岁改建武元年传及十二帝至献帝建安二十
五年庚子凡一百九十五年
志第一 律历上
律准
候气
志第二 律历中
贾逵论历
永元论历
延光论历
汉安论历
熹平论历
论月食
志第三 律历下
历法
志第四 礼仪上
合朔
立春
五供
上陵

夕牲

高�
养老
先�
祓禊
志第五 礼仪中
立夏
请雨
拜皇太子
拜王公
桃印
黄郊
立秋
�刘
案户
祠星
立冬
冬至

大傩
土牛
遣卫土
朝会
志第六 礼仪下
大丧
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
志第七 祭祀上
光武即位告天

封禅
志第八 祭祀中
北郊
明堂
辟雍
灵�
迎气
增祀
六宗
老子
志第九 祭祀下
宗庙
社稷
灵星
先农
迎春
志第十 天文上
王莽三
光武十二
志第十一 天文中
明十二
章五
和三十三
殇一
安四十六
顺二十三
质三
志第十二 天文下
桓三十八
灵二十
献九
陨石
志第十三 五行一
貌不恭
淫雨
服妖
�祸
青眚
屋自坏
讹言


狼食人
志第十四 五行二
灾火
草妖
羽虫孽
羊祸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大水
水变色
大寒

冬雷
山鸣
鱼孽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地震
山崩
地陷
大风拔树

牛疫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射妖
龙蛇孽
马祸
人�
人化
死复生

投�
志第十八 五行六
日蚀
日抱
日赤无光
日黄珥
日中黑
虹贯日
月蚀非其月
志第十九 郡国一
河南
河内
河东
弘农
京兆
冯翊
扶风
右司隶
志第二十 郡国二
颍川
汝南
梁国
沛国
陈国
鲁国
右豫州
魏郡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
清河
赵国
勃海
右冀州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
陈留
东郡
东平
任城
泰山
济北
山阳
济阴
右�州
东海
琅邪
彭城
广陵
下邳
右徐州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
右青州
南阳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
越�
益州
永昌
广汉属国
蜀郡属国
犍为属国
右益州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越�
益州
永昌
广汉属国
蜀郡属国
犍为属国
右益州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张掖属国
张掖居延属国
右凉州
上党
太原
上郡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朔方
右井州
涿郡
广阳
代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辽东属国
右幽州
南海
苍梧
�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右交州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太傅
太尉
司徒
司空
将军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执金吾
太子太传
大长秋
太子少傅
将作大匠
城门校尉
北军中候
司隶校尉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州郡
县乡
亭里
匈奴中郎将
乌桓校尉
护羌校尉
王国
宋卫国
列侯
关内侯
四夷国
百官奉
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
玉辂
乘舆
金根
安车
立车
耕车
戎车
猎车
�车
青盖车
绿车
�盖车
夫人安车
大驾
法驾
小驾
轻车
大使车
小使车
载车
导从卒
车马饰
志第三十 舆服下
冕冠
长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远�冠
高山冠
进贤冠
法冠
武冠
建华冠
方山冠
巧士冠
却非冠
却敌冠
樊哙冠
术氏冠
�冠




黄赤绶
赤绶
绿绶
紫绶
青绶
黑绶
黄绶
青绀纶
后夫人服
狱中与诸甥�书范晔
后汉书注补志序刘昭

编辑推荐

《二十四史:后汉书(繁体竖排)(套装共12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概要

作者:(南朝宋)范晔 注释解说词:(唐)李贤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秋九月,沛王辅、楚王英、济南王康、淮阳王延、东海王政来朝。 秋九月,怖匡辅、楚王英、济南王康、淮阳王延、东海王政来朝。 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养老礼。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礼,而来及临飨。眇眇小于,属当圣业。闲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旦元日,复践辟雍。韦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执授。侯王设酱,公卿馔珍,肤亲袒割,执爵而醋。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升歌鹿鸣,下管新宫,八佾具修,万舞于庭。肤固薄德,何以克当?易陈负乘,储刺彼已,永念惭疚,无忘厥心。三老李躬,年耆学明。五更桓荣,授肤街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际爵关内侯,盒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有司其存耆耋,恤劝孤,惠鳏寡,称肤意焉。』

图书封面


 后汉书(全十二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冬十月辛巳,废皇后郭氏为中山太后,立贵人阴氏为皇后。进右翊公辅为中山王,食常山郡。其余九国公,皆即旧封进爵为王。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有五凤凰见于颍川之郏县。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弃武从文,与民休息,此开国明君也)秋八月壬子,帝崩于东宫前殿。年四十八。遗诏无起寝庙,藏主于光烈皇后更衣别室。帝初作寿陵,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万年之后,扫地而祭,杅水脯糒而已。过百日,唯四时设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勿开修道。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帝遵奉建武制度,无敢违者。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而赐钱千万。谓群臣曰:“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其殃,是以难之。”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焉。论曰: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倖曲之私,在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赞曰:显宗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备章朝物,省薄坟陵。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懋惟帝绩,增光文考。夏六月,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南单于出满夷谷,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追至私渠比鞮海。窦宪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北单于遣弟右温禺鞮王奉奏贡献。秦汉时外戚坐大,更迭不休,败坏朝政。光武帝能娶到想要的美女老婆,实力不俗。明帝仁孝,追念先帝,先后,其情凄凄。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刀自刭。吴汉天下良将,身陷士卒,多陷死地。常以突骑齐鼓而进,其锋无人可当。因不听光武诏命,几为公孙述所破,其尚能陷于死地而后生,非常人也。窦宪以羌胡之力,翦灭匈奴。班固为其作文。马援一传,引人入胜。马援善相马,多大略,奇才也。隗嚣与援共卧起,问以东方流言及京师得失。援说嚣曰:“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宴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嚣曰:“卿谓何如高帝?”援曰:“不如也。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嚣意不怿,曰:“如卿言,反复胜邪?”然雅信援,故遂遣长子恂入质。援因将家属随恂归洛阳。居数月而无它职任。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高帝无可无不可,马援善识人也。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人也。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虽遇妻子,若严君焉。及在乡党,详言正色,三辅以为仪表。人或谓湛伪诈,湛闻而笑曰:“我诚诈也。人皆诈恶,我独诈善,不亦可乎?”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林虽拘于嚣,而终不屈节。建武六年,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我虽小人,何忍杀义士!”因亡去。温字子柔,初为京兆丞,叹曰:“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去。遭岁大饥,散家粮以振穷饿,所活万余人。献帝西迁都,为侍中,同舆辇至长安,封江南亭侯,代杨彪为司空,免,顷之,复为司徒,录尚书事。时,李傕与郭汜相攻,傕遂虏掠禁省,动帝幸北坞,外内隔绝。傕素疑温不与己同,乃内温于坞中,又欲移乘舆于黄白城。温与傕书曰:“公前托为董公报仇,然实屠陷王城,杀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见而户说也。今与郭汜争睚眦之隙,以成千钧之仇,人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悟,遂成祸乱。朝廷仍下明诏,欲令和解。上命不行,威泽日损。而复欲移转乘舆,更幸非所,此诚老夫所不达也。于《易》,一为过,再为涉,三而弗改,灭其顶,凶。不如早共和解,引军还屯,上安万乘,下全人民,岂不幸甚。”傕大怒,欲遣人杀温。李傕从弟应,温故掾也,谏之数日,乃获免。温从车驾都许。建安十三年,以辟司空曹操子丕为掾,操怒,奏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官。是岁卒,年七十二。温真直士也。桓谭,奇士也。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东汉多天象灾异之说。七事:臣伏惟汉兴以来三百三十九岁。于《诗三基》,高祖起亥仲二年,今在戌仲十年。《诗汜历枢》曰:“卯酉为革政,午亥为革命,神在天门,出入候听。”言神在戌亥,司候帝王兴衰得失,厥善则昌,厥恶则亡。于《易雄雌秘历》,今值困乏。凡九二困者,众小人欲共困害君子也。《经》曰:“困而不失其所,其唯君子乎!”唯独贤圣之君,遭困遇险,能致命遂志,不去其道。陛下乃者潜龙养德,幽隐屈厄,即位之元,紫宫惊动,历运之会,时气已应。然犹恐妖祥未尽,君子思患而豫防之。臣以为戌仲已竟,来年入季,文帝改法,除肉刑之罪,至今适三百载。宜因斯际,大蠲法令,官名称号,舆服器械,事有所更,变大为小,去奢就俭,机衡之政,除烦为简。改元更始,招求幽隐,举方正,征有道,博采异谋,开不讳之路。不韦时年十八,征诣公车,会谦见杀,不韦载丧归乡里,瘗而不葬,仰天叹曰:“伍子胥独何人也!”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变名姓,尽以家财募剑客,邀暠于诸陵间,不克。会暠迁大司农,时右校刍廥在寺北垣下,不韦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傍达暠之寝室,出其床下。值暠在厕,因杀其妾并及小儿,留书而去。暠大惊惧,乃布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虽家人莫知其处。每出,辄剑戟随身,壮士自卫,不韦知暠有备,乃日夜飞驰,径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断取阜头,以祭父坟,又标之于市曰“李君迁父头”。暠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归乡里,私掩塞冢椁。捕求不韦,历岁不能得,愤恚感伤,发病欧血死。汉时多任侠之士,世俗亦不以为非。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心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廉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赞曰:在河西佐汉,统亦定算。褒亲幽愤,升高累叹。商恨善柔。冀遂贪乱。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尝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兄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瑰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避之。州郡以进权威,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年六十,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履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土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郑君好学,实怀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皆汉之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然则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昔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闾,矧乃郑公之德,而无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董卓迁都长安,公卿举玄为赵相,道断不至。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建安元年,自徐州还高密,道遇黄巾贼数万人,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玄后尝疾笃,自虑,以书戒子益恩曰: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吾自忖度,无任于此,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贾思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焭々一夫,曾无同生相依。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已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吾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饥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命当终,有顷寝疾。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度,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孰,称为纯儒,齐、鲁间宗之。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又乐安国渊、任嘏,时并童幼,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其余亦多所鉴拔,皆如其言。玄唯有一子益恩,孔融在北海,举为孝廉;及融为黄巾所围,益恩赴难损身。有遗腹子,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论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赞曰:富平之绪,承家载世。伯仁先归,厘我国祭。玄定义乖,褒修礼缺。孔书遂明,汉章中辍。郑玄不世出之大儒,其记亦多灵异。陈元争立左氏传。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曰: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七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其余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至于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其相殊绝,固以甚远,而冤抑积久,莫肯分明。赞曰:五更待问,应若鸣钟。庭列辎驾,堂修礼容。穆穆帝则,拥经以从。丁鸿翼翼,让而不饰。高论白虎,深言日食。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赤眉皆烹人而食,其情甚惨。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其略论曰: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之间,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而《左氏》、《国语》独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惟纪、传而已。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恶睹大汉之云为乎?夫大汉之开原也,奋布衣以登皇极,繇数期而创万世,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而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人,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以拓其制。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吾子曾不是睹,顾燿后嗣之末造,不亦闇乎?今将语子以建武之理,永平之事,监乎太清,以变子之或志。高祖以布衣身,仗剑而有天下,岂非天命乎?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廖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故夫天不崇大则覆帱不广,地不深厚则载物不博,人不敦厖则道数不远。昔在仲尼不失旧于原壤,楚严不忍章于绝缨。由此观之,圣贤之德敦矣。老氏之经曰:“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夫时有薄而厚施,行有失而惠用。故覆人之过者,敦之道也;救人之失者,厚之行也。论曰:朱穆见比周伤义,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蔡邕以为穆贞而孤,又作《正交》而广其致焉。盖孔子称“上交不谄,下交不黩”,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子夏之门人亦问交于子张。故《易》明“断金”之义,《诗》载“宴朋”之谣。若夫文会辅仁,直谅多闻之友,时济其益,纻衣倾盖,弹冠结绶之夫,遂隆其好,斯固交者之方焉。至乃田、窦、卫、霍之游客,廉颇、翟公之门宾,进由势合,退因衰异。又专诸、荆卿之感激,侯生、豫子之投身,情为恩使,命缘义轻。皆以利害移心,怀德成节,非夫交照之本,未可语失得之原也,穆徒以友分少全,因绝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蔡氏贞孤之言,其为然也!古之善交者详矣。汉兴称王阳、贡禹、陈遵、张竦,中世有廉范、庆鸿、陈重、雷义云。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夫死生之决,宜从上下,犹天之四时,有生有杀。若开相容恕,著为定法者,则是故设奸萌,生长罪隙。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今托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非所以导“在丑不争”之义。又《轻侮》之比,浸以繁滋,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弥复增甚,难以垂之万载。臣闻师言:“救文莫如质。”故高帝去烦苛之法,为三章之约。建初诏书,有改于古者,可下三公、廷尉蠲除其敝。永元六年,宠代郭躬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其深文刻敝,于此少衰。宠又钩校律令条法,溢于《甫刑》者除之。曰:臣闻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赎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于《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赎罪。《春秋保乾图》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增,科条无限。又律有三家,其说各异。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应经合义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二千八百,并为三千,悉删除其余令,与礼相应,以易万人视听,以致刑措之美,传之无穷。汉时多异书之说,如《春秋保乾图》等。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人言可畏也。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寒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治西域,当剿抚并行也。又删定律令为《汉仪》,建安元年乃奏之。曰:夫国之大事,莫尚载籍。载籍也者,决嫌疑,明是非,赏刑之宜,允获厥中,俾后之人永为监焉。故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逆臣董卓,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遣,开辟以来,莫或兹酷。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拔出险难,其命惟新。臣累世受恩,荣祚丰衍,窃不自揆,贪少云补,辄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司徒都目》、《五曹诏书》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复重,为之节文。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纪》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其二十六,博采古今瑰玮之士,文章焕炳,德义可观。其二十七,臣所创造。岂繄自谓必合道衷,心焉愤邑,聊以藉手。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纟 十重。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左氏》实云虽有姬姜丝麻,不弃憔悴菅蒯,盖所以代匮也。是用敢露顽才,厕于明哲之末。虽未足纲纪国体,宣洽时雍,庶几观察,增阐圣听。惟因万机之余暇,游意省览焉。献帝善之。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初,父奉为司隶时,并下诸官府郡国,各上前人像赞,劭乃连缀其名,录为《状人纪》。又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后卒于邺。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自为其文曰:“故太尉桥公,懿德高轨,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幽灵潜翳,哉缅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訞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曰: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经天验道,本尽于此。或观星辰逆顺,寒燠所由,或察龟策之占,巫觋之言,其所因者,非一术也。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谶书始出,盖知之者寡。自汉取秦,用兵力战,功成业遂,可谓大事,当此之时,莫或称谶。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尚书》尧使鮌理洪水,九载绩用不成,鮌则殛死,禹乃嗣兴。而《春秋谶》云“共工理水”。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输班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也。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其名三辅诸陵,世数可知。至于图中讫于成帝。一卷之书,互异数事,圣人之言,势无若是,殆必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往者侍中贾逵摘谶互异三十余事,诸言谶者皆不能说。至于王莽篡位,汉世大祸,八十篇何为不戒?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且《河洛》、《六艺》,篇录已定,后人皮傅,无所容篡。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历纪推言水灾,而伪称洞视玉版。或者至于弃家业,入山林。后皆无效,而复采前世成事,以为证验。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势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且律历、封候、九宫、风角,数有征效,世莫肯学,而竞称不占之书。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湮没多不存。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董卓虽横暴,但能擢用名士,非庸人也。若非身遭横死,篡汉必成。曹操以此忌惮,终身未就帝位。东汉末年,与羌人的作战直接影响了整个政局,包括军力的分布。建宁元年春,颎将兵万余人,赍十五日粮,从彭阳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虏兵盛,颎众恐。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激怒兵将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众皆应声腾赴,颎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众大溃,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攘臂呼曰:“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反逆,何云窦氏不道邪?”王甫时出,与蕃相迕,适闻其言,而让蕃曰:“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门三侯?又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宴,旬月之间,赀财亿计。大臣若此,是为道邪?公为栋梁,枉桡阿党,复焉求贼!”遂令收蕃。蕃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乃益人围之数十重,遂执蕃送黄门北寺狱。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曰:“死老魅!复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禀假?”即日害之。徙其家属于比景,宗族、门生、故吏皆斥免禁锢。蕃友人陈留朱震,时为铚令,闻而弃官哭之,收葬蕃尸,匿其子逸于甘陵界中。事觉系狱,合门桎梏。震受考掠,誓死不言,故逸得免。后黄巾贼起,大赦党人,乃追还逸,官至鲁相。大丈夫生不逢时,悲夫。杀人以成仁是也。党人不敌宦官,是书生意气,不知究其政事根本也。汉士高行,何其谆谆也。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劭能识人,操亦得志,有趣。董卓字仲颍,陇西临洮人也。性粗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六年,征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及灵帝寝疾,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其冬,公孙瓒大破黄巾,还屯槃河,威震河北,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绍乃自击之。瓒兵三万,列为方阵,分突骑万匹,翼军左右,其锋甚锐。绍先令麹义领精兵八百,强弩千张,以为前登。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一时同发,瓒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余级。麹义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余众皆走。绍在后十数里,闻瓒已破,发鞍息马,唯卫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瓒散兵二千余骑卒至,围绍数重,射矢雨下。田丰扶绍,使却入空垣。绍脱兜鍪抵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促使诸弩竞发,多伤瓒骑。众不知是绍,颇稍引却。会麹义来迎,骑乃散退。三年,瓒又遣兵至龙凑挑战,绍复击破之。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汉兴,仍袭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参其选,皆银珰左貂,给事殿省。及高后称制,乃以张卿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文帝时,有赵谈、北宫伯子,颇见亲幸。至于孝武,亦爱李延年。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至元帝之世,史游为黄门令,勤心纳忠,有所补益。其后弘恭、石显以佞险自进,卒有萧、周之祸,损秽帝德焉。宦者作乱,与女主外戚当政不可分。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时蜀郡太守因计吏赂遗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斜谷关搜得其书,上奏太守,并以劾腾,请下廷尉案罪。帝曰:“书自外来,非腾之过。”遂寝暠奏。腾不为纤介,常称暠为能吏,时人嗟美之。腾卒,养子嵩嗣。种暠后为司徒,告宾客曰:“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论曰:自古丧大业绝宗禋者,其所渐有由矣。三代以嬖色取祸,嬴氏以奢虐致灾,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成败之来,先史商之久矣。至于衅起宦夫,其略犹或可言。何者?刑余之丑,理谢全生,声荣无辉于门阀,肌肤莫传于来体,推情未鉴其敝,即事易以取信,加渐染朝事,颇识典物,故少主凭谨旧之庸,女君资出内之命,顾访无猜惮之心,恩狎有可悦之色。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或敏才给对,饰巧乱实;或借誉贞良,先时荐誉。非直苟恣凶德,止于暴横而已。然莫邪并行,情貌相越,故能回惑昏幼,迷瞀视听,盖亦有其理焉。诈利既滋,朋徒日广,直臣抗议,必漏先言之间,至戚发愤,方启专夺之隙,斯忠贤所以智屈,社稷故其为墟。《易》曰:“履霜坚冰至。”云所从来久矣。今迹其所以,亦岂一朝一夕哉!仲尼称《易》有君子之道四焉,曰“卜筮者尚其占”。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祸福,决嫌疑,幽赞于神明,遂知来物者也。若夫阴阳推步之学,往往见于坟记矣。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至乃《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钤决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赜、参验人区,时有可闻者焉。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乃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于事也。而斯道隐远,玄奥难原,故圣人不语怪神,罕言性命。或开末而抑其端,或曲辞以章其义,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方术列传,读之有味。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耳,不达斯语。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人以宁。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乎!”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古时尚可隐居,今世何以藏身,心不同也。初,北夷索离国王出行,其待儿于后{任女}身,王还,欲杀之。侍儿曰:“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后遂生男。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于马兰,马亦如之。王以为神,乃听母收养,名曰东明。东明长而善射,王忌其猛,复欲杀之。东明奔走,南至掩氵虒水,以弓击水,鱼鳖皆聚浮水上,东明乘之得度,因至夫余而王之焉。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土宜五谷。出名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枣。以员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其人粗大强勇而谨厚,不为寇钞。以弓矢刀矛为兵。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属诸加,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亦祭天,杀牛,以蹄占其吉凶。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其俗用刑严急,被诛者皆没其家人为奴婢。盗一责十二。男女淫,皆杀之,尤治恶妒妇,既杀,复尸于山上。兄死妻嫂。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其王葬用玉匣,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皆为习俗也。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后,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班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以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汉兴,南郡太守靳强请一依秦时故事。蛮夷列传中神话内涵丰富,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板楯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余户乃岁入賨钱,口四十。世号为板楯蛮珍。阆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陈。俗喜歌舞,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遂世世服从。高祖昭王均非常人也。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任女},十月,产子男十人。反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力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聚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着尾。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类似于史诗故事,其初必有口传史诗。赞曰:象因物生,数本杪曶。律均前起,准调后发。该核衡璇,检会日月。三十志,实为汉制之精华。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为圆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乡,西上。其外坛上为五帝位。青帝位在甲寅之地,赤帝位在丙巳之地,黄帝位在丁未之地,白帝位在庚申之地,黑帝位在壬亥之地。其外为壝,重营皆紫,以像紫宫;有四通道以为门。日月在中营内南道,日在东,月在西,北斗在北道之西,皆别位,不在群神列中。八陛,陛五十八醊,合四百六十四醊。五帝陛郭,帝七十二醊,合三百六十五醊。中营四门,门五十四神,合二百一十六神。外营四门,门百八神,合四百三十二神。皆背营内乡。中营四门,门封神四,外营四门,门封神四,合三十二神。凡千五百一十四神。营即壝也。封,封土筑也。背中营神,五星也,及中官宿五官神及五岳之属也。背外营神,二十八宿外官星,雷公、先农、风伯、雨师、四海、四渎、名山、大川之属也。
  •     和史记、汉书比起来,由于范晔处在一个骈文逐步兴盛的时代,而史汉的优良传统也并未中断,所以,《后汉书》的语言是融骈散于一炉的。梁起超建议读史从《后汉书》开始,本书语言上的特色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马援所说,光武帝刘秀赶不上汉高祖刘邦,正因为他事事都守规矩,不像刘邦那样无可无不可。所以他建立的王朝,没能享受前汉那么长久伟大的辉煌。前汉在武帝穷兵黩武的消耗国力之后,出了一个汉昭帝、一个汉宣帝,为中兴之君,使汉朝重新走上繁荣的金光大道。相比之下,后汉没有中兴之主,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过后,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外戚宦官专权、内部权力斗争之中,直到灭亡都没有再出一个像样的皇帝。我想,这与开国之君刘秀的性格也是有关的。他没有培养起一批强有力的大臣,却处处抑制开国将帅们的权利,搞出了一个文弱的王朝,结果是有开明之君主则已,一旦没有开明之君主,则朝廷不足以震攝内外,且无霍光之流,则不可以得到汉宣帝那样的君王。外戚宦官之所以有机会专权,就是因为权外朝无权,宰相备位而已,大臣不能发挥匡扶作用。后汉之亡,与赵宋有个共同之点,就是失之文弱,武气不足。
  •     严光,字子陵,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和好友。刘秀是太学生出身,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也算是独一无二的高学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就是他的同学。光武即位,严光隐居不见,光武令人画影图形寻访,终于在齐国发现一个男子披着羊裘在水边垂钓,派遣使者三次往返,严光才前往京城。刘秀亲自到住所探视,严光躺着不起来,刘秀进了卧室,摸着严光的肚子说:“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假睡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睁开眼睛熟视光武,说:“从前唐尧盛德,还有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何至逼迫呢?”光武叹息而去。严光不出山,刘秀不逼迫,可以说是“各有志”而不相侵的典范。后来严光耕于富春山,至今富春江畔仍有严子陵钓台。刘秀是能容人的,孝廉丁邯嫌尚书郎官位不好,不愿意做,经过一番抗争,刘秀居然也同意了。真正的隐士,大约分可为两类,一者不乐仕途,无意进取,许由、巢父、严光、林和靖等,也有怀才不遇,失意而隐的,如陶渊明,二者心怀天下之忧,不得已而隐,或时运不至,隐以待时,如姜太公、诸葛亮、谢安,或胜朝遗民,不耻入仕,如顾炎武、黄宗羲。两类类隐士都受中国传统之重视,而许由、巢父一派因为完全没有政治的、经济的、个人的野心,无欲则刚,所以倍受推崇。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大夫穆叔和晋国卿范宣子讨论时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常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大事。毛泽东说“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讲堂录》)所谓传教之人,为万世百姓立言,办事之人,为当代百姓立功,而立言、立功,并需立德。巢、由这一派既没有立言,也有立功,只有立德,因此往往有人借此讽喻百无一用。南宋杨万里《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 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 人间何处有严陵。”客星是用了严光的典故。严光和光武同眠,严光把脚放在光武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客星冒犯御座”,光武笑着说:“我和老朋友严子陵一起躺着而已。”元贡师泰《钓台》:“百战关河血未干,汉家宗社要重安。当年尽着羊裘去,谁向云台画里看。”最厉害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专门写了一篇《严光论》来做系统的批判,理由有二:一、上不知报君恩。“赤眉、王郎、刘盆子等人尚未平定,天下混淆之时,严光又能上哪儿去垂钓?拖家带口流落草莽之间,求温饱、顾平安还来不及,怎能悠哉游哉的垂钓?”光武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也是你严光的大救星,拒不出仕,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说这话朱元璋是很有切肤之痛的,他在《大诰》里面反复强调“朕”使你们免于强盗劫匪、仇暴相侵,是你们的再生父母,你们竟然不肯出仕,该死。这些案例已见前文,不赘。毛泽东说:“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这是后来人的评价,可当是之时,哪个帝王不是自认永远正确?更何况怀揣这种拯天下万民于水火的道德制高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二、下不知恤民情。“国家中兴之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人才紧缺”之际,君主忧心天下百姓,礼贤下士,如果天下荒芜,民受其害,严光不得辞其咎,真是这样,他还能这样优游乐钓吗?所以“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于严光、周党之徒!”前面讲的是自绝于党,这里讲的是自绝于人民。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是不错的,然而孟子没有说,当你可以“达”的时候,有没有“穷”的权利?严光面对昔日同学邀请的时候,有没有独善其身的权利?按照朱元璋的朴素农民逻辑,不能“济人利物”,那就是“沽名钓誉”;按照顾炎武、黄宗羲一派隐士的逻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严光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2012年8月23日开始读后汉书。希望9月底读完后汉书三国志17本。
  •     时间的夹缝中读此书,既无时间细究,亦无较全面之评述。比较与前汉书,记事繁琐细碎,强备条目。也有不少精彩篇章,只是作者对文人凑折似乎情有独钟,但这些奏折除文辞绕变之外,实在很难反映出什么新的东西。文中依旧很多天象灾异之说。大致看出,整个东汉是汉民族逐渐下坡路的过程,而此时的经学确是蔚为壮观……虽然叙述乏味了些,但不得不说作者组织叙述的能力是很好的,而且往往有体现真知灼见处。
  •     我们家老爺子的 12本 一版一印 遠沒有現在這麼貴
  •     如题。不管是对于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有非常大的阅读收藏价值!
  •     书收到后,感觉外包装很好,书没有任何损坏,书的印刷也很好。现在可以耐心阅读了。
  •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     后面的列传都是抄三国志的。。。。。
  •     只能算得上翻过。
  •     前四史最后一本终于读完,收获颇丰
  •     要籍補錄。
  •     买了一套,就性价比来说,还是不错的
  •     新可惜。
  •     二十四史读完一部再买一部,各部用力不一致,应当好好地读好其中之一部。没有必要全部买下,选择买精要的,除非搞专门研究。至于哪些是精要的,要结合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而定。二十四史都是中国历史要籍,是史籍中的精华。按钱穆教授在《中国史学名著》一书中的介绍重点,精中选精,当以如下几部领先,可作参考。“前四史”《新五代史》《新唐书》另外一部写得好的是《明史》。最差的当数第二十五史《清史稿》,一般读者用不着买。
  •     20150610~0701,第1册。0709,第2册。0717,第3册。0724,第4册。0730,第5册。0805,第6册。0810,第7册。0821,第8册。0904,第9册。0906,第11、12册,志略读。0911,第10册。读毕。
  •     自认为中华书局的版本最好
  •     2012年10月,遭逢大变,神思俱乱,诸事皆不得理,故开始读两汉史事,先以《通鉴》两汉纪部分,接之以知网所下相关论文,并翻检阎步克、严耕望等人汉代之论述,下载电子文献甚多。又开始读《后汉书》,期间逢开题等诸多事务,寒假在家续读《后汉书》,间作注记,仅完成全书三分之一左右。所获仅为于两汉职官、年代加多了解而已。时隔许久,今记之。
  •     买了收藏,和孩子一起看,这种书要买,不要客气,不要追求太高,能看就行
  •     2017.01.02
  •     书很好,水平很高,但是纸张很薄!价格不便宜!
  •     本科时查资料时翻阅过,竖排繁体
  •     只读了后汉党锢之祸的那段。这本书是描写东汉的历史的书籍,细致的描写了党锢之祸的历史事实,从这之前的叙述可以看出党锢之祸的原因,从后来的叙述可以看出党锢之祸对东汉政治的影响。党锢之祸不是一时造成的,而是东汉长期以来的发展结果,对东汉影响很大。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党锢之祸的历史事实,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东汉的政治腐朽。
  •     邓禹 耿弇 冯异 马援…故事太精彩
  •     越到后面,内容跟三国重叠越多。三国演义开头写黄巾军的部分就来自此书吧。只读了前九十卷,后三十卷为志,暂时不读了。
  •     09年购自某毕业研究生,90年代版,50
  •     记得耿弇传写得极精彩,当日睡前读之,困意全无。
  •     皇帝年小又短命,外戚和宦官交相掌权。
  •     总算如愿以偿把前四史好好读一遍,而这事一拖就是三年多。到这个时候才读完,恐怕要被方家耻笑的。但我接受耻笑,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
  •     過了一遍而已。廣博自然不及前書,范氏自負的裁剪之功其實也未必強過班氏。所以明天開始重讀漢書吧。
  •     前四史之末
  •     前四史,值得一读。
  •     范晔所新设置的七个类传,除《党锢列传》以外,对后世史家影响是比较大的。多数类传都为后来的史家所沿袭。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虽比不上司马迁所著《史记》那样,创立纪传体史书的宏规,也没有如班固撰《汉书》那样,建立纪传体断代史的范例。但是在完善纪传体断代史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类传的设置。《史》《汉》类传比较少,一方面是社会历史现实反映还没有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还没有顾及到这些方面。例如刘向在西汉末写了《列女传》,《汉书》为设置这一类传是完全有条件的,而班固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又如儒林、文学的分别立传也是有必要的,《汉书》没有分立,到范晔才实现了这一客观需要。
  •     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     繁体竖排,2011,12月瑞古冠中印制的,扉页没有出版信息,竟然只在末页印出,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的
  •     : K234.204.2/4160-14
  •     之前买过汉书,印刷质量惨不忍睹,这套书很干净字很清晰。
  •     论文需要。
  •     后汉时下层人民已经不像先汉那样容易有机会展示才能了。有些“阶级固化”的味道。光武帝本身是皇族,不像汉高祖起于细末。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后汉人物也很少了。即使在光武时期,只有马援、吴汉等等。反倒是到了后汉末期,曹操、袁绍、刘备等等为人所知。这个应该归功于三国演义而不是后汉书。人们总是愿意回忆起强盛的前汉时期,而忘记不那么强盛的后汉。每当提起后汉,也是作为前汉的反面教材出现的,呵呵。
  •     看完了第一册。。文采很好。看得时候我一直在想 史书最大的作用应该是以后有孩子 可以讲故事给他听 不用为变幻而失落 不用为琐屑所束缚 你现在没发生的事也只是历史
  •     全十二册
  •     书本质量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啊!
  •     可能是看过的第一部历史类的书吧。。很喜欢
  •     我看到书已是书脊破损了,封面也污了,不知本来如此,还是被儿子碰的。不过书页真的很薄,或许内容太过沉重,都透过纸页了!
  •     自後漢開始,中國告別青春期,進入到三十而立。
  •     读书札记:http://asaki1607.lofter.com/post/e1452_ab96c3d
  •     随手标,好于汉书,不如三国志
  •     中华钱局,不解释了,大家都懂
  •     嗣論以贊,為黷彌甚。
  •     惨痛的回忆……
  •     最深刻是党锢列传。
  •     前四史搞定!下面读资治通鉴吧。
  •     重要史料,应该多读几遍
  •     需要很耐心的读。
  •     看了前五册
  •     除了光武都没看全,刘秀真是爱乱开后宫。。(才不告诉你们我萌过谁。)
  •     书的内容是没问题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都是大家之作。可是我不得不说,中华书局后来的书价钱越来越高,质量却是越来越差了,封皮很脆、纸页很薄不说,里面竟然有几个字没印上,是空白。真心希望能够改进!
  •     看到后汉了,之前的太久远了,人云亦云,有点感觉不到什么东西,后汉之后可以看得就多了
  •     大约花了四个月时间,过眼一遍。不愧有前四史的大名。
  •     校勘记,唐人注,主笔的史论。
  •     像盗版啊,死白的薄纸,不足的墨印,真是糟蹋前人的成果
  •     司马温公曰: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     范书可谓精当,论赞尤佳。奈何诸事烦扰,此书竟读了三个月,难免忘却前事。话说东汉自光武中兴,历经明章之治,和帝永元之隆,之后的安、顺、桓、灵四亲政皇帝是一代更比一代差,献帝则不忍论。和帝后汉能蹉跎百余年实在侥幸,盖儒学兴盛,天下知礼之故。最向往光武起兵,十余年统一天下,云台二十八将善始善终,又有“娶妻当娶阴丽华”之语,吾辈楷模!
  •     可以先看最后一本上的百官,这样看前面的会更清楚。
  •     其实没有读完=。=
  •     后世修史之人都很少目见亲闻、身自考察,故不能与太史公同,只能从完善资料编辑方面着手用功。汇编出来的史料重事功而轻言语、述大体而轻刻画、循体例而轻文采,是故有好之者,亦有不好之者,好之者鲜。循吏即是良吏,稳重务实、纯朴大度亦可以无咎。史书有无趣之处,一是史官无才,二是本就无甚光辉垂世的可采之处,诚难为史官矣。古人争名夺权,有无使己留名史书的心意?处王侯将相之位,即使言行一无可采,亦不至于没世无闻,自有后人为之作传。志部分可读性就不高了,当资料都看不懂。古代著书就艰难,图画之类更是心有余力不足,只能是各有司有能力保存一些,战乱又损坏太多。孔子那句“文献不足故也”说得太好。这套是12印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