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下)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激荡三十年(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8610610
作者:吴晓波
页数:327页

作者简介

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书中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书籍目录

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3 扭转战局
企业史人物 庄主之殇
1994 青春期的躁动
企业史人物 支教公司
企业史人物 “君安教父”
1995 收复之役
企业史人物 刁民王海
企业史人物 万国大佬
1996 500强梦想
企业史人物 一人三九
1997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企业史人物 时代标本
第四部 1998年~2002 在暴风雨中转折
1998 闯地雷阵
企业史人物 “烟王”是非
1999 庄家“恶之花”
企业史人物 胡润造榜
2000 曙光后的冬天
企业史人物 霸王宿命
2001 入世与出局
2002 中国制造
企业史人物 仰融悲情
第五部 2003年~2008年 大国梦想成真
2003 重型化运动
企业史人物 大午集资
2004 表面的胜利
企业史人物 “江湖”总裁
2005 深水区
2006 资本的盛宴
企业史人物 “首富部落”
2007 大国崛起
2008 正在展开的未来

编辑推荐

《激荡三十年》由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                        ——吴敬琏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                        ——北京大学教授 何志毅《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他也是朝向未来的。他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            ——《第一财经日报》 总编辑 秦朔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坚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的方式。                ——《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牛文文以往,但凡称得上“史”的书籍,往往给人枯燥生硬之感,但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 沈灏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   ——哈佛大学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劳维信

前言

英国思想家罗素曾经说:“提到过去,每个时代都承认它是事实,提到当前,每个时代都否认它是事实。”而天才的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则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当各政党只为明天而忙碌时,我已驰想于未来。”即将呈现在你面前的这部《激荡三十年》,正伫立在过去和当下之间,我的工作是尽一切可能进行一次清晰而可持续的描述,而很多结论则有待于后来者自己给出。我在这里要感谢的是,这段历史的创造者、记录者和研究者们。因为是当代史,所以我有机会接触到本书中论及的不少人,企业家如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王石、宗庆后、牟其中、年广久、李东生、刘永行、何伯权、黄鸿年等等,其他的企业人物和事件,我则从一些观察者那里获得了第一手的资讯。我之前的同事童宝根是步鑫生的最早报道人,胡宏伟和新望分别是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研究权威,我的大学同学秦朔以及新华社前同事、策划人王志纲是珠江三角洲最优秀的观察家,王安、童牧野对中国股市的描述给我很多的素材和启发。此外,与我同为蓝狮子发起人之一的刘韧对中关村的追踪、胡泳对海尔的研究让我得益匪浅,我的朋友何力、蒋耀波、许知远、覃里雯、赵晓对中国的考察总令我耳目一新。凌志军著述的《交锋》、《沉浮》一直是我写作的重要参考书。此外,陈惠湘、迟宇宙、唐立久、王云帆、何志毛、陆新之、程东升、袁卫东对联想、德隆、科龙、万科、华为及柯达公司的长期跟踪和著述,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曾有机会向已经过世的费孝通先生求教关于中国乡村建设的问题,他的谦和与风范让人难忘。正如我在前言中所提及的,本书的创作动议是我在哈佛大学当访问学者时萌生的,我要感谢肯尼迪政府学院对我的邀请,感谢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接受我的访问。我还要感谢未曾谋面的傅高义(Ezra F. Vogel)教授和黄亚生教授,他们对中国问题的深入研究给予我启迪。我要感谢本书两位最主要的直接参与者,郑作时和朱琳。作时是《希望永行:刘永行传》、《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两书的作者,此次为协助我创作企业史,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放弃了很多的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历史学硕士的朱琳是检索的真正高手,英文与中文一样精通的她负责国内若干报刊、全部国际刊物和专题的查询整理工作。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每两周碰面一次,讨论相关的主题,然后又分散到各自的工作中。每次会前,我总是坐在书桌前,双手轻抚键盘,眼望远方,像一个磨刀霍霍的战士等待另外两个战士的到来。为本书的创作,我们尽可能多地查阅了重要的国内外报刊和相关书籍,我要感谢所有报道的写作者。我要感谢大学同学胡劲军,他让我确信,结交在青春时的友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最后,我当然要感谢我的家人,妻子邵冰冰和女儿吴舒然。邵冰冰是书稿每个章节的第一阅读者,她和女儿的支持是我度过每一个寂寞而枯燥的创作之夜的动力。本书是我计划中的“中国企业史”中之一卷。在未来几年内,我还将完成“1978年~2008年”的下卷,然后再完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卷。我的助理陆斌参与了书稿的讨论和部分整理工作,同时我要感谢中信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对这部书稿的青睐,中信出版社的王斌社长、臧永清副社长、潘岳总编辑、责任编辑蒋蕾以及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楼贤俊社长、杨林海副总编辑等都对本书的出版投注了让我感动的热情。我希望我的创作不致于辱没了“中国崛起”这个当代最伟大的神话。罗马史的研究者尼克尔·马基雅维利曾经说,“改革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改革如此,创作亦如此。吴晓波2006年秋冬之际 于杭州

内容概要

吴晓波,1968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媒体关注与评论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   近30年来中国向世界经济大国的跃升,无疑是现代世界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崛起这一宏大叙事,是由千百万普通人各不相同的创业故事集合而成的。虽然人们对于这些故事的阐释差别甚大,但是我深信,让作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把这些故事记述下来,由大众去加以解读和评论,对我们总结过去和规划未来有着极大的价值。                                  ——吴敬琏   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会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精彩的华章。今天中华儿女又能因我们的经济成就昂首挺胸面向世界,这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和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吴晓波用他的心和他的笔为我们编织了这30年间大政治背景下企业和企业的“货殖列传”,我觉得其重要程度和精彩程度不亚于“本纪”。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何志毅    中国企业的崛起是过去30年里,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让人遗憾的是,迄今没有一部完整记录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的书籍,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弥补了这个重要的空白。                                哈佛大学教授、亚太区研究中心主任 劳维信   《激荡三十年》填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白,同时他也是朝向未来的。他是标本也是标杆,因此将成为无数人前行的伴侣。——《第一财经日报》 总编辑 秦朔   吴晓波敏锐地发现,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未来30年,我们理应期待由更多与政治无涉的商业智慧构成中国企业的历史。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刘坚   中国缺乏连续而主流的商业史,这让中国的崛起充满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在眼下这个全民读史的时代,《激荡三十年》的问世提供了一种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新的方式。                                   ——《中国企业家》总编辑 牛文文   以往,但凡称得上“史”的书籍,往往给人枯燥生硬之感,但吴晓波的这本《激荡三十年》讲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读来令人有种莫名的感慨。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 沈灏

章节摘录

1993 扭转战局  他们是我的希望,  让我有继续的力量;  他们是未来的希望,  所有的孩子都一样。                     ——李宗盛:《希望》,1993年64岁的“天下第一庄”庄主禹作敏盘腿坐在他那张硕大的暖炕上,神情孤傲而不安。这是1993年3月的某个傍晚。这些日子,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个惊天大旋涡之中。在过去的两年里,禹作敏一直春风得意。他领导的大邱庄由一个华北盐碱地上的讨饭村变成全国最富有的村庄。《纽约时报》报道说:“大邱庄实际上就是一家大公司。这个村有4400人,却有16辆奔驰轿车和一百多辆进口的豪华小轿车,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国人均收入的10倍,1992年,大邱庄的工业产值据称达到了40亿元人民币。”大邱庄成为中国民间经济迅猛成长的一个标志,所有来这里参观的人们都会惊叹于它的整洁与富有。小小的村庄由一排排红砖灰瓦的平房构成,柏油马路交织其间。路修得极好,路边立着只有大城市里才有的那种华灯。村子中心还有16栋造型别致的别墅,其外形模样跟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很相似。禹作敏就住在别墅群中最显眼的那一栋,他每天盘腿坐在大炕上,等待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的“朝拜”。他不仅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更是一个百年一出的农民语言大师,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他的如珠妙语倾倒。作为大邱庄奇迹的缔造者,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大邱庄抓住经济复苏的机遇,在钢材上狠狠赚了一大笔。全国媒体掀起了一个报道大邱庄的热潮,禹作敏已俨然成为“中国第一农民企业家”。这年的3月1日,禹作敏在《经济日报》上撰文《春节寄语》,他写道:“大邱庄最大的贡献,是给中国农民长了脸。”然而,就在声望达到顶峰的时候,这位极有智慧的“人精”突然变得狂狷起来。他自恃为“中国农民的代表”,而且与某些中央领导交情不浅,便渐渐地忘乎所以。他对一群前来考察的官员说,“局长算个球,我要当就当副总理。”有一次,6位部长级别的官员到大邱庄开会,禹作敏既不迎接又不陪坐。当会议结束,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员聚集在院子里准备离去的时候,他却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与相熟的记者闲谈,对门外的喧哗置若罔闻。当记者提醒他是否要出去表示告别之意时,他一甩手说,“不理他们。”1992年5月,天津市推选出席十四大的党代表,禹作敏意外地名落孙山。6月20日,“中共大邱庄委员会”开始向新闻界散发一份《公开信》,其中列有十条:“……第五条,我们声明观点,从今以后凡是选举党代表、人大代表我们均不介入,否则会影响其他人选;第六条,天津市主要部委来人,我们一要热情,二要尊敬,但一定要身份证,防止坏人钻空子;……第八条,我们的干部职工要顶住三乱,不准乱查;……第十条,我们要明白,更要糊涂,明白加糊涂,才能办大事。”孤愤、怨恨、对立情绪跃然纸上。致命的危机是由一个偶然事件诱发的。1992年12月,大邱庄万全公司经理病故,查账时发现可能有贪污行为,于是大邱庄派4人审查该公司业务员危福和。危福和被非法拘禁,并于12月13日被人暴力殴打致死。事发之后,“老爷子”禹作敏决定包庇犯事者,他让相关疑犯或连夜离开大邱庄,或躲藏起来,一切事宜都由他出面抵挡。1993年1月,检察部门派出6名人员到大邱庄取证,不想却被非法拘留13个小时,其间还不给任何饮食。当检察院对4名疑犯发出拘传令时,前来执行公务的公安干警又被大邱庄设卡拒于门外。事态由此恶化。2月18日凌晨,天津有关方面动用400名全副武装的武警封锁了通往大邱庄的所有通道。禹作敏命令全村一百多个工厂的工人全部罢工,上万名本村及外村的农民手持棍棒和钢管把守小村的各个路口,与武警全面对峙,并声称“一旦警察进村,就要全力拼搏”。禹作敏本人则以退为进,向外界宣布暂时辞职。如此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整整相持了三天三夜,禹作敏已经身陷法律的雷区而不能自拔。后经再三交涉,禹作敏才勉强同意武警进入这个“禹氏庄园”。警察对大邱庄进行了搜查,禹作敏作伪证说,疑犯已经全数外逃,而事实上,其中几人一直藏在村里。3月上旬,天津市委、市政府向大邱庄派驻工作组,收缴该村的所有武器装备。禹作敏因有窝藏、妨碍公务等嫌疑而被拘留。尽管风波陡起,但表面似乎还是一片风平浪静。春节期间,禹作敏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面带笑容。即使到了3月16日,他仍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所有人都隐隐感觉到,事态正在恶化,不过很多人还是心怀侥幸。禹作敏的手上便有一封从南方刚刚寄到的信件,来信人是另一位乡镇企业的代表人物,浙江万向集团的鲁冠球。1990年1月,中国乡镇企业家协会成立,农业部部长何康任会长,两位副会长一个是禹作敏,另一个就是鲁冠球,这是农民企业家所能得到的带有“官方色彩”的最高职务。禹作敏与鲁冠球交情一向不浅,每年江南新茶上市,鲁冠球都会让人捎上几大包给禹作敏,而后者更曾大方地送给对方一辆天津牌照的日本尼桑轿车。鲁冠球与禹作敏是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企业家,禹作敏对鲁冠球的评价是:“你们老鲁太圆滑。”而鲁冠球对禹作敏的印象是:“这个老头太任性。”年初,打死人事件发生后,鲁冠球便一直非常关心他的这位“禹大哥”,他在一张便条中写道:“目前社会各界对你及大邱庄颇为关注。大家普遍认为,事已至此,以妥协平息解决为上策。因为‘投鼠忌器’,所以我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才是基础。希望您心胸开阔,保重身体是本也。”鲁冠球“投鼠忌器”一词的言下之意,是安慰禹作敏,政府应该会考虑到他的改革影响力,不至于给予严厉的惩戒。这让由自恃而变得惊恐的“老爷子”得到一丝宽慰。但是,事情的衍变出乎禹作敏以及鲁冠球等人的预料。4月,禹作敏被捕,8月27日,天津法院以窝藏、妨碍公务、行贿、非法拘禁和非法管制5项罪名,判处禹作敏20年有期徒刑,其子、大邱庄的二号人物禹绍政被同时判刑入狱10年。关于禹作敏的判刑,新华社只向全国统发了一条不到两百字的新闻稿,然而其引起的反响却如平地惊雷。在《人民日报》任职的凌志军记得,“那几天家里的电话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很多人想打听他的情况。这些人大都是中国改革潮流中的风云人物,他们把禹作敏视为同类,自然也把他作为改革的象征。他们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对禹作敏的打击,是不是冲着改革来的?”很显然,此案的发生让禹作敏及所有的改革派,包括处理他的天津市政府,都陷入了难辩的困境。禹作敏被捕后,天津有关人士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称:“禹作敏被拘捕,再次表明中国政治和法制的进步与成熟。”日后看来,禹作敏一案并不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它是一个视法律为无物又跟地方政府关系交恶的农民企业家自酿自饮的一杯苦酒。禹作敏被判刑后,南方的鲁冠球三日不出,他写了一篇题为《乡镇企业家急需提高自身素质》的文章。他写道:“我们面临经营者的自身素质障碍。这是一道更困难的障碍。这种障碍的病因是部分农民能人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负载的历史使命,仅仅陶醉在眼前的成功光环中,这样的马失前蹄是非常让人痛惜的。而这一障碍的真正根源,其实是传统的小农意识与现代精神的冲突,显然,我们今天需要一次彻底的决裂。”4月,中国企业界发生了两起强烈地震。一起是大邱庄的禹作敏落马,另一起则是当时国内如日中天的高科技企业家沈太福被捕。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在与政府激烈的对立抗衡后陡然陨落的。沈太福的故事是又一则颇具荒诞色彩的商业传奇。身高不到一米六的沈太福是吉林省四平市人。他自小爱好科技发明,是一个十分聪慧好学的青年。1984年,30岁的他从四平水库的工程局辞职,与两个兄弟办起了吉林省第一家个体科技开发咨询公司。他们相继研发出很多新颖的产品,如吸塑包装机、双色水位计及一种特别的读卡机。他的企业在当地以善于创新而小有名气。1986年,沈太福进京,pA30万元注册了集体性质的长城机电技术开发公司——直到1988年,北京市工商局仍然不受理私人性质的高新科技企业注册。长城公司的产权性质最后成为沈太福案最致命的一环。1992年前后,沈太福和他的科技人员研发出一种高效节能电机,据称比同类产品性能高出很多。可是,沈太福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生产,银行也对这个有风险的项目没有兴趣,这时候,沈太福想到了民间融资。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之后的1992年和1993年是投资热情极其高涨的年份,人们对各种有新意的建设项目充满了热情。由于中央金融管制,发生在民问的各种集资行为便一直非常活跃,利息也是水涨船高。在沿海很多地方,民间拆借资金的年利息基本在16%~20%之间。一位资深的证券公司总经理曾回忆说,“在那年,证券公司不知道自己真正该做什么,几亿的资金,拆借出去就起码有20%的收益,还用自己费什么心?”。便是在这样的火热背景下,沈太福的集资游戏出台了。

图书封面


 激荡三十年(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7条)

  •     虽然这本书主要是进行叙述,但是确实讲述了一些企业的风雨激荡,遭遇的一系列问题,讲述了企业一些成功的案例,其实当时的成功比现在更难,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触摸体制,就会有一系列的框架,,,在当时搞好政府关系更重要,,
  •     这本激荡三十年虽然也是以重点人物、重点事件,以点带面的传统写法,但是感觉却颇为亲切。一是源于其为当代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事件几乎也就是我人生到目前为止所切身经历的这段事件,二是由于吴氏一贯的写作手法,虽是写史,但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读起来像小说,快意恩仇,酣畅淋漓。常说以史为鉴,但激荡三十年所呈现的历史却有些独一无二,制度体系的革命,使得从这段历史上看,似乎找不到历朝历代兴衰的影子,而在这三十年间,映衬着世界商业轮回的影子。从市场经济的建立,到资本主义的复兴,到垄断寡头的出现,再到产权与管理革命,这三十年将工业革命以来近两百年资本主义的萌芽、繁荣、衰落和自我修复再次呈现在中国大地上,只不过更为浓缩,更为猛烈,以至让整个国家在这种激烈的场景变幻中迷失了自我,直到最近才开始有缓过神来的迹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说是一种体制,还不如说是一个名词,在这个名字之下大行其道的主义太过繁杂,以至于这个组合词显得太过于单薄,太过于肤浅,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符合,虽然被无数次的念叨,但已经无人相信。愿意深究的人更愿意把现在这个体制称为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三十年间,中国如何由资本的不毛之地变成弱肉强食的野蛮丛林,激荡三十年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以现象的视角、谨慎的用语以及带有一丝丝恭维的笔触。其实,三十年间,中国有过从原始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机会,但是这些机会被政治体制一次又一次地抹杀,吴氏笔法下也充满了悲情、遗憾和叹息,但却发不出一声呐喊,最终还以盛世的笔墨终结于2008年的一片繁花似锦之中。写完激荡三十年,吴晓波又陆续写了《跌荡一百年》和《浩荡两千年》,一本比一本薄。当我们所观察的时间维度越长,历史所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就越纯粹,时间滤去了那些对于哲学和规律而言无关紧要的细节,给我们揭示出表相背后的骨架,虽然残忍,却容易让人铭记。但是我们有时候偏偏醉心于那血肉丰满的历史细节,尤其是当代史,盛世掩映下的残酷和苍凉我们还不忍触及,对于吃人体制的理解显然还不够深入。所以,三十年之后,吴氏选择往回看。至于这个时代真正的模样,可能需要后人在另一个体制下以另一个时代的笔触才能真正描绘出来。
  •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记录了中国改革以来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写成了每个年代企业的磕磕绊绊。但我感觉下部没有上部写的好。也可能是早年的企业史已经有所定论,但后几年由于市场因素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太能够写的透彻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推荐。
  •     未来我们会更好吗?历史的洪流中,只有最坚韧、智慧的舵手才可以度过风浪,见到明天的太阳。
  •     1992-2008 市场经济后的中国
  •     本文系转载,特此说明。昨天写了《激荡三十年》读后感,收到不同意见,择要答复。1、政企关系的深度。有人说《三十年》写的挺深的,我依旧保持原有意见——《三十年》最多也就是貌似很深。关于深度,诸君可看《大突破》、《铁本调查》、《25年》以及各学者文章,甚至可看《血色浪漫》中李源潮与钟跃民关于大陆经商的对话,其辛辣程度皆超《三十年》。上述文章同为大陆公开出版,但对政商关系的叙述可说刀刀见血。反观《三十年》,轻巧太多。2、关于宏观背景与微观管理我在昨天的日记中说:“吴晓波远不如同样写企业史的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你可以看到企业生长的宏观环境,也可以看到企业成长的微观管理,而这些,《三十年》中基本没有。”这一判断,尤为被人不满,认为我轻慢吴晓波太过。我在此可以举例证明。如宏观背景。《三十年》中有文:94年,内陆消费热情高涨,因为很多企业大举扩张。但是,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内陆消费在94年就热情高涨了呢?实际的时代背景是,93年前后,国内出现通货膨胀和汇率变化,随后出现大陆第一次资产重估,正是这一背景触发了内陆的消费热情。对于这一背景,《三十年》之字未提。而这一问题的直接后果是,我们无法从《三十年》中得到借鉴。拉动内需消费的口号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了,但是内需从没有启动,由此致使很多国内企业认为只有出口贸易是企业唯一的立身之本。但是,2007年,我们恰恰又遇到了通货膨胀,我们恰恰又遇到了汇率变化,以高善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恰恰又提出资产第二次重估。如果《三十年》能够交待时代背景,敏锐的企业家可能会意识到08年、09年很可能重复94年的内需增长,从而为此作准备。如此,《三十年》才可被视为具有“史”的意义,但目前的《三十年》显然没有做到此点。我之所以在第一点中说《三十年》貌似有深度,上述所说的问题就是重要论据。在《三十年》,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逻辑是邓公改革,于是企业发展,这个逻辑有些过于简单了。历届领导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多矣,但成功者几何?很多的改革失败,其原因就是领导人没有为改革的意愿提供配套的促成政策。因此,只有把改革意愿、配套政策、企业应变同时写出来,读者才可以籍此去判断自身所身处的时代趋势,去把握自身所能够获得的政策机会,从而达至企业的发展。不然,以《三十年》的简单逻辑——领导人改革、企业大发展——必然会制造出“为口号献身”的企业悲剧。再说微观管理《三十年》在多处提到海尔。这本是论证政企关系与企业管理的绝好素材,但是,《三十年》在对海尔的处理上显然非常的浅尝辄止。如果,张瑞敏不是与轻工部的某位实权人物关系甚洽,海尔是否能否得到那么多的扶持与机会?如果,张瑞敏没有引入单元核算、全程质量管理等西方管理方式并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融合,海尔是否会像长虹一样盛极而衰,而不是屹立至今?这些都是关系企业成败的真问题,但《三十年》一律回避。这就是我说:“吴晓波远不如同样写企业史的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你可以看到企业生长的宏观环境,也可以看到企业成长的微观管理,而这些,《三十年》中基本没有。”的原因。作为对照,诸君不妨看看斯隆写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看看人家如何写企业管理。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三十年》在此方面的差距。3、吃鸡蛋、炒鸡蛋有人用一个很经典的错误来反驳我的观点,即“你觉得鸡蛋不好吃,你自己炒去炒阿,你炒出来还不一定有人家炒得好吃”这种反驳方式似乎由来已久,但从没有人仔细想过其中的逻辑错误。我说鸡蛋不好吃,是在说口感,而炒鸡蛋是在强调制作工艺,二者概
  •     小波从2004年7月下决心从事中国商业历史的梳理和写作,到2008年1月全书上、下册面世,他和两位助手,3个人,总共只用了3年半的时间,在数以千万计的史料文字中披沙拣金。很客观的说一句,《激荡三十年》上、下册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观察还不够全面与深入与准确,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的贡献——它填补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商业史上的空白,仅就这一点论,它的意义及其重大。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大陆国家,农耕社会下的主流价值理念中,士、农、工、商排名,商自古就不被重视。司马迁的流芳名著《史记》,对于商业史的记载篇幅了了,仅限于《货殖列传》。而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面对着洪流般的经济大潮,绝大多数人选择纵身商海,或弄潮,或沉戟;几无冷静的、理性的学者能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历史的眼光记录值得为当代人、后来者学习、借鉴的时势和实事。德鲁克先生曾说:“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他们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中。只有中国人才才能建设中国。”中国的商界精英和资本天才们从来都习惯描绘愿景向前看;而当下,面对着不断爆发的商业丑闻和诚信危机,我们难道不应该让自己放慢脚步,回头看看过去的历史以及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吗?因为,历史总是在以它自己的方式重复着。
  •     作者尽了最大的力量,将三十年国家和企业的变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每个时代的英雄,都存身于当时貌似平凡甚至不起眼的行业里,正是由于他们的执着和坚持,在成就了日后的辉煌和豪迈。放牛娃出身、不知自己生身父母的牛根生老总,白手起家创建了如今蒙牛宏大的奶业帝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多桀?在纷繁的企业史中,作者不失人文关怀的本色,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希望能够作者此书的畅销而更多的触动大家灵魂深处,愿好人性的光辉永照大地。。。衷心的感谢,中华民族能有邓小平这样深深爱着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儿子,是他老人家,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我们每一个人,搭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舞台,是作者用自己的笔,将三十年来这个舞台上的芸芸众生勾画了出来。。。唯一感慨:生的太晚又太过平凡,没有机会和这些伟大的人物一起,在这三十年的历史中留下一些痕迹。。。。
  •     同上部。
  •     “激荡三十年”是一部不错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虽然觉得内容提供的还不够多,还想了解的更多,但是作者也不可能洋洋洒洒写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挺喜欢的一本书,收藏了。
  •     演义的精髓没有了
  •     还在激荡中
  •     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也就过去了,世道如今万科ceo都声称在盲目乐观,以后什么样多少种可能谁也说不好。不得不说就是作家搜集材料的能力,财经新闻联播的既视感……
  •     07年一次出差买了上册,看了感觉非常不错!一直在等下册,终于等到了!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当我们回首那段岁月,总是感慨万千。多少次中国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多少次我们又化险为夷~~~~回顾历史,总有几段让我们泪水涟涟吴晓波采用了编年史的方法,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每一年应该被记住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今天看来还能深深感到小平同志说那句“摸着石头过河”时候的心情!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一路看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公司小的变大了大的却消失了,不是一句简单的优胜劣汰能解释的!不管如何,这三十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真正的大发展的一段岁月,不管那些人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们都应该记得他们!相由心生,生心由相!
  •     2017/13
  •     吴晓波的大败局系列,激荡上下册都是看过发人深省的好书。看完这4本书,对中国企业的大体脉络就了解的差不多了。
  •     和激荡三十年(上)相比,讨论的声音似乎小了一点。但就个人感觉而言,下部似乎更High一些,无论是作者的行文还是读者的阅读快感。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说,《激荡三十年》这部企业史是有些缩水的:1、最多29年,没有2008。2008虽然还未过半,到现在为止,2008年已经显示出历史纪念碑的潜力。2、下部和上部相比,丰富度不够。这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时间和篇幅上的遗憾。下部从1993年开始写起,离得越近,素材越多,离得越近,视角越多,离得越近,每个人的记忆就越丰富。按照这个理论,以及近10年来传媒的发达和相对宽松,下部本可以写得更丰富、更厚、更人文。3、上部基本上是冷静的历史,下部就可以看出吴晓波的“蠢蠢欲动”。理论上,这是一部企业史,不涉及评价和观点,但尽管吴晓波一直压抑着个人表达,但仍可以轻松看出作者在材料选取、组织乃至行文过程中隐藏的自我观点表达。其实,结合我个人的成长,改革开放这30年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其分水岭是92年初小平南巡(如果正式的说,是几个月后召开的中共14大)。小平南巡之前,某种意义上,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还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主要是政治或社会制度问题。无论是哪种所有制,在面临发展的迫切要求下,都没有预定战略。所谓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石头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动,就赶紧走两步,意识形态有所反复,就赶紧立正稍息。此外,即便都是改革派,在高层的经济政策中,也有计划经济为主还是市场经济为主的两大阵营,其争论和实践的过程目前还是一个不可以随便讨论的话题。小平南巡之后,大家彻底的放开和轻松了。无论是哪种所有制,都有了预定战略和方向。尽管有些策略路径上不得台面,但敢不敢往前走,已经是胆量和战术问题。《激荡三十年》下部,吴晓波已忍不住了,他在多处表露出想讨论未来三十年的问题。中国人写历史,一是要盖棺论定,二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自从魏征和唐太宗说要以史为鉴,中国知识分子在后者上动的脑筋颇多。《资治通鉴》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部帝王书不仅影响了历代君主,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奉为珍宝,据说读过17遍。(到了我们这一代,文言文已经读不懂了,只好看柏杨先生的白话版。)《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和《激荡三十年》一样。但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史记》是纪传体,当然也有“表”、“本纪”这样的编年体排列风格。所以,如果彻底的弄一本中国企业史,实际上可以给吴晓波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进一步整合编年体和纪传体。简单的说,把书首的插页(概况表)进一步细化和丰富,弄成政治、经济、企业的大事记,并且横贯中外。至于企业和企业家,按照纪传体的风格去写。企业和企业家可以分开写,具体怎么弄,我还没想好。似乎可以采取类似本纪、世家、传的那种区隔方式吧。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和妄想,其实吴晓波已经注意到了两种风格的融合,在以纪年为主的叙事风格中,他通过附在每年后的“企业史人物”解决了细节和线索交织的问题。按照我的完美妄想,必然会出现一个阅读线索的问题。如果是在互联网上干这件事,用技术手段就可以搞定。超链接是解决交叉检索的利器。实际上,吴晓波可能比我想的更远更多,配合这两本书,他已经弄起了一个叫做chinesebh的网站。现在表现出的各种遗憾应该还是受客观条件的约束,凭着吴晓波和坚持和用心,未来一定会有更完美的东西留给后来有志于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学习者、思考者和喜欢看热闹的人,比如我。
  •     值得看!
  •     终于看完了激荡三十年下册,受益匪浅。原来计划是3天时间看完,结果断断续续看了近半个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的信息量太大了,涉及了很多我以前从未知晓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存在,是我的速度渐渐地慢下来。 而且,作者的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也有其独到之处,从中学到了很多。
    吴晓波的书我读了好几本,个人感觉这本是写的最好的。其透彻的分析,犀利的文字,独到的见解跃然纸上。从中,我仿佛看到了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全貌,又好似预见了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我想,这大概就是作为一本好书给人的启示吧。
  •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     最近读过的好书,置身于历史大潮流中,是否有中流击水的勇气,还是随波逐流湮灭于人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对于企业类的知识,我一直了解地很零散,读完<<激荡三十年>>一书,我受益匪浅,书中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这个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国营企业的改革变化,外资企业的进入和扩张,让我对三十年来中国企业的成长有了一个历程性的认知,对现在的社会和经济有了一个开朗性的认识,心情变得沉重,社会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和不浪漫.
  •     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剩下的十五年,如果说前十五年是探索阶段,那我觉得后十五年说成是过河的阶段也甚是可行。从小平同志退居幕后,到朱镕基扛起大旗,中国经济发展从来就没有让世界失望过。然而发展过程中的弊端也根本无法避免,有人倒下,有人爬起,书中历史展示给我们的只是那时候几个片面的场景,几个已经被人遗忘的名字。国企改革也成为书中主线的故事,只是故事,因为我们无法重现当年的情景,我们无法体会当事者那时心情,我们揣摩着故事,进行自己的思考:“如果……那么……然后……就……哎”,一贯的思维模式,让历史仅仅成为一段被人演绎的故事。改革没有先例,断然,我们都是走在自己的路上的行人;地上本没有路,必然,我们走出的都是自己的路。中国悠悠五千年历史,三十年沧海一粟,这一粟却凭借其无可重复性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无论改革的是与非,“以史为镜”,我们需要的是“可以知兴衰”,作为未来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     社会的剧烈变革,意识形态的艰难转变,造成了大胆的改革先锋们无法消去的财富原罪;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旺盛的人民需求带来了快速的早期成长,但是管理技术的落后和制度的束缚,造成了很多企业的迅速衰落;但是经过淘汰而坚持下来的企业,必然会成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站上世界顶级舞台的中坚力量。
  •     与《光荣与梦想》一样,都是断代史,但吴晓波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炼的概括,描绘了1978-2008三十年中中国大陆社会商业化进程中的刀光剑影。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走过了从前每次我总是写下诗篇让大风唱出莫名的思念不知道爱你在哪一点不知道爱你从哪一年不知道爱你是谁的诺言不知道爱你有没有边只知道花开在眼前只知道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痴恋着你被岁月追逐的容颜花开在眼前已经等了很多很多年生命中如果还有永远就是你绽放的那一瞬间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牵手在明天每次我总是临风轻和更好的季节在下一个春天不知道爱你在哪一点不知道爱你从哪一年不知道爱你是谁的诺言不知道爱你有没有边只知道花开在眼前只知道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痴恋着你被岁月追逐的容颜不知道爱你在哪一点不知道爱你从哪一年不知道爱你是谁的诺言不知道爱你有没有边只知道花开在眼前只知道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痴恋着你被岁月追逐的容颜
  •     作者做了大量功课,也不掩饰一些灰色地带。其实每个人都在他的位置上战战兢兢的活着。人,带着他的专业能力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才是最大的财富。
  •     激荡三十年:这是一套很有份量的书。虽然是经济读物,以1978年到2008年中国企业的发展为主线,但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幅描绘了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生活和发展的恢弘画卷。作者吴晓波以其充满灵性的笔触,和坚韧的毅力,完整地记录了这段令人激动的时代,成就一部充满血肉和生活气息的历史佳作。
    作为80后,我们可以在这套书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的父辈,曾经历了怎样的岁月?当我们尚在襁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当我们在课堂读书,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的祖国,如何从一个思维封闭、生产力落后的贫穷国家,一步一步艰难地迈进,终于成为今日世界上崛起的强国?
  •     吴晓波以他流畅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发生在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些故事和事件,侧重于客观的描述,因此也就成为一套永不过时的书籍!
  •     赶紧再写写2008-2017吧,好多事情发生了
  •     “仁宣之治”、“康乾盛世”、“大唐盛世”等,在中国历史的文明中一个个闪亮的盛世印刻在我们民族自豪的里程碑上。可到近现代确实满目疮痍中华大地,外寇欺辱、割地赔款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失败的战争。篆刻在我们心中,耻辱、悲伤、不愤,无法平息。抗日战争、解放胜利、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一场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我们大国的风范,但同时在对外政策上的闭塞严重限制了国家的经济、技术、艺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一个时代的塑造者,一个中华名族的启迪者,邓小平。一个将邓小平理论进行到底并在经济方面有着**贡献的国家领导者,在改革中期浮出水面。他的名字叫做朱镕基,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他影响的不止于现在而且有可能是未来的100年。在体制和法制的两大枷锁下,朱镕基主动求变。他将改革付之于最为尖锐的问题,国有资本。在他上台前国有资本是不可以“破产的”,因为那将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那位“大人”敢于冒这个风险?国有企业甚至没有选举权,上级部委委派是最终人选的选拔方式。企业的核心骨干,经营决策者需要受企业党委书记的制约。放权,是此时最高的呼声。朱镕基不但放了权而且还给他们断了奶,让他们在市场化的激流中去生存,甚至是自生自灭。让我们看看朱总理的英明决策:1、国有企业改制,由国家包揽改制成市场经济模式;2、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是世界经济的安全报障(后文会案例方式诠释)。3、劳动报障体系的建立,解决国有、外资、私企、甚至是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4、拉动内需降低央行储备金率,以房地产行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伟大的朱镕基,我实在无法表达我对他的崇拜之情。但在我还年纪尚浅之时,也有一些民间的抱怨,如下岗、住房、医疗、养老等等问题。我们客观的来看,任何体制交接,改革的过程一定是充满矛盾和进步的过程。所谓“刮骨疗伤”,不刮及殃全身,刮则痛一处。国有企业改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决策。给国有企业断奶,直接较少国家负担,从朱镕基上任的严重政府财政赤字到2007年数万亿美金的储备,这就是结果。当然在过程中朱镕基也重点扶持了一些国有企业,目前我们称之为垄断行业。电信、石化、金融、钢铁、电力,这五大行业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已经在其行业成为绝对垄断,这也是改革的悲哀之处。成绩当然也事一目了然,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工行、建行、农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南电网等等在世界500强的名单中相信你不难找到。“巨无霸”到底是经济的进步,还是衰退,我们不得而知。人民币汇率自50年代到目前一直属于国家控制中,上文人民币汇率的保持有着一个非常经典“战役”那就是发生在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简单介绍一下交战双方的情况让大家有所了解:甲方:量子基金统帅:索罗斯乙方:中国人民政府及其他国家政府统帅:朱镕基及其他国家领导人金融危机的第一个战场由印尼引发,在股市中“量子基金”阻击印尼股市并成功套现抽逃。之后是马来西亚、越南等成功之后,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席卷亚洲地区日本、韩国经济遭到重创。索罗斯带着他诡异的微笑悉数着自己的战利品,下一个是中国香港。我殊不知索罗斯是不是疯了?中国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不假,但他完全忽略了中国政府的实力,完全忽略了朱镕基的实力和决心。力拼索罗斯,在角逐中中国政府的坚忍不拔以及大量的资金注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按中国的预期结束了这场战斗。索罗斯一败涂地,败走HongKong灰头土脸的回老家去了。此战役的胜利不止体现了中国在经济上的实力,也展示了一个大国,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在亚洲人民币被广泛的用于“硬通货”,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以人民币消费有着极大的优惠。一个看齐美元、欧元的时代在渐渐的接近我们。至2008年的次贷危机,一个脆弱的“布雷顿森林协议”土崩瓦解。一个没有“金本位”的畸形时代宣告破产,一个没有责任的货币以及它的国家信誉扫地。人民币、欧元再次证明了其强大的安全,这并不是货币本身带来的,而是货币的所属国的能力和责任的展示。说到此处我热血沸腾,一种骄傲油然而生,大国基因在逐渐完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成就和国家的兴旺的大世纪(我认为的也许不全啊!!!)
  •     该书是国内最著名的企业史学家吴晓波的又一经典作品,对于想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尤其是企业界变迁的人而言,是不可不读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该书有些部分内容与吴晓波经典代表作《大败局》I\II重复!
  •     激荡30年是我看见的描述中国企业史相当精辟的一本书。个人也喜欢作者吴晓波的文笔,犀利,冷静,客观。看的十分过瘾。值得珍藏。
  •     真的是一本好书。让我对于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有了非常形象的认知与感受。百感交集五味杂陈,合上书的一段时间里一度陷入绝望。十分期待吴晓波写这接下来的十年,希望在这本续集里,能看到天朝“可持续发展”、遵守游戏规则的健康成长。
  •     如上,另一种视角的美化
  •     我们都是经济时代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最多划出点涟漪。
  •     十年过去了,变好了吗?
  •     下卷终于看完了,感谢作者对历史的还原,让我更好的看清了一个时代,正如作者结尾所说,尽管有着种种抱怨,失落和焦虑,但是过了很多年后,我们也许仍然要说,那是一个好时代。因为,它允许新的和可能性发生。
  •     晓波作品,值得一读
  •     记录时代的脚步
  •     看了吴晓波先生的上下册激荡,心潮澎湃。感叹中国企业家在如此逆境中开创出一片天地,为自己,为自己的企业,员工,社会的发展做出如此大的贡献。阅读期间,能感受到作者激动,乃至兴奋得心情。毕竟记载了中国整个企业发展的历史。言简易读,打算第2遍阅读。
  •     非常满意!观点明确,切入点正对核心。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间,在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但是其间发生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不同利益之间的碰撞,特别是人们思想的交撞,更是前所未有。作者把最能代表这三十年前后反差现代的最基层叙述出来,给了我们一个大变革时代的巨幅画卷,让我们自己来再感受一下这“激荡三十年”。好书!
  •     08年上半年把上册看完了,终于08年下半年等到了下册的出版,并在今日看完了下册。不得不说吴晓波先生是目前关于中国企业史方面最好的叙述家,我要在此表达对他深深的敬意。作为一个76年出生的人,一年年看着自己出生以来所发生的每件大事,就好比是小时候自己的外公拉着自己的手在公园里漫步着跟自己讲着他小时候的传奇故事。看完这本书,我首先想说的是,我要对每一位在共和国经济发展史上留名的前辈先烈们表达敬意。没有这些人,没有共和国的今天,也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由此想到创业不易,守成更难。我们即将从那些先辈先烈们手中接过了接力棒,我们该做一些什么呢?前车之鉴……此外,对于晓波先生的这本书,我还是想要的更多一点:也许是因为更加关注微观企业的缘故,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生态环境的关系似乎还不够。在这些篇幅中,更多着眼于经济活跃程度较高的江浙粤等地。而对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带来的企业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相应的企业变化似乎着墨不够。对于一个政策会大力影响微观经济生态的国度中,这样的一些描述探讨也许更能让人深思。感谢晓波先生,目前国内出版界如果能有更多晓波先生这样的著书者实在是读者的幸事!
  •     依然精彩,但发现作者在写传奇,所以只写了正面的事情,隐去了许多关键事项,当然我也只是感觉
  •     非常棒,读了一遍,对中国企业史有了大体了解,以后还要重温一两遍的。
  •     上下册应该都再读一遍。
  •     非常希望吴晓波的作品,《激荡三十年》给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大篇章及小人物的命运,结合着作者之前的《大败局I&II》,让读者对中国的近代企业史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     激荡三十年可以称得上是一本优秀的作品。通过本书我们看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那些驰刹风云的一代枭雄们的起起伏伏,透视出民营企业的艰辛成长历程和其命运的悲哀。中国的企业如何才能够做大作强成为三星式的跨国企业,这是百日维新、五四运动等数十代中国人都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呢?本书可以和朗咸平的书籍一起参看,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这个问题。
  •     三十年很短,短到很多人都能够完整的亲身经历;中国的这三十年很长,长到这段历史面临无法考证的危险.很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却没有精力去记录;很多人试图去记录却不一定有足够的技巧能描述;还有很多人遗憾的没能完整的赶上哪个时代;......有个人为我们记录了.我对于此书中的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尤为有兴趣,南怀瑾先生曾说,中国的历史向来家国不分。事实上,家和国历来难分。中国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几千年历史的大国,政府的力量大到可以左右任何人任何事。搞经济尤其在制度重构过程中,不能敏感地嗅觉政治实难生存。那些弄潮儿们,幸运者骑在政治的快马上,倒霉者被政治的浪潮吞没。留下长长的一声叹息。
  •     作者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企业发展轨迹作了一个梳理。本书以政策转换、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为线索,提供了一些我们平时难以见到的资料,帮助我们了解了一些内幕与发展逻辑。作者是花了功夫的。谢谢作者。但本书也有一些不足。有些像散文,对企业的整体概貌缺乏综合性描述,因此,看完后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心中还是没有概念。希望本书再版,或写其他时段的中国企业发展史时,作者能加以改进。总之,本书是了解中国近三十年企业发展历史,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轨迹的必看之书。至于官方提供的那些所谓企业发展史资料,简直就是圾垃,浪费时间。
  •     泛而不深,但也算通俗有情怀。通过大视角的回顾,对三十年的企业史有了大概的了解,管窥到治理思路和宏观逻辑的蛛丝马迹。
  •     从保定府直隶总督后花园的那个黯淡夜晚,到2008年8月8日烟花满天的北京之夜,历史完成了一段曲折跌荡的、神话般的宏大叙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想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企业的历程,最好看看这书。
  •     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为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
  •     竟然没mark
  •        我很少读史,但做为中国发展最快三十年的企业史,我觉得有必要读上一读。终于半月时间,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上下册读完了--感受颇多!无论是一个个生动的企业史例,还是一个个鲜活的企业家人物,抑或是一次次具有时代气息的商业变革都时时的激荡者我的心胸!作为中国他们是渺小的,但作为渺小的人类他们却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为一个新创企业的创业者感受自是深刻;1.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顺势而为。无论是国企的产权运动,还是企业家的“原罪”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都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但真正感受到的时代变化所带给我们的机会和社会趋势变迁我们务必把握应用谨慎对之!2.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历史不一定重演,但三十年间无数企业和企业家的沉沉浮浮,却着实的是一面镜子,无论他们的失败是历史的宿命还是缘起于自身的素质、个性,他们都将成为历史的画卷为吾辈借鉴学习!3.否极泰来,激励后人勇往直前,约占越精彩!我是一个比较知性的人,从书本中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素材中,我更多的读到了一个中国人该如何的一往直前,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做出贡献!   
  •     终于静下心来把激荡三十年看完了
  •     吴晓波先生写的这一套书很好的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企业发展史,书中所举例子和人物都是那个时代耳熟能详的,很生动,也很容易读懂。如果实在要举出书中的不足,本人认为,有些内容和例子时而出现重复,不知能否作进一步的充实。总之,这套书是值得购买和珍藏的。
  •     看完这本书的上下集,成了吴晓波的粉丝。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企业及企业家的沉浮史,对想创业的人,或已经创业的人都有很好的借鉴。
  •     ——读《激荡三十年》(下)有感因为要想详细了解这个民族刚刚走过的三十年,买的这套书。因为不想把生命的时间浪费在形式的理论学习中,认认真真的阅读了这套书。几日前,当我读完这部书的下册后,没有急于写下读书的感受,而是让我的思想和情感沉淀、再沉淀……当初还对这部书的作者有些不太在意,因为相比我的年龄,他似乎不会有太多的阅历。但读过了才知道,作者吴晓波在做着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为这个民族,为这个民族的后人做着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部企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民族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历史,他通过文字告诉了我们,我们这个民族是如何从贫穷中觉醒,又如何走出贫穷的,尽管历经30年,这个民族和国家还不能说走上了真正意义的强大,但他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后人明白,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我放下书的时候,我的头脑中始终无法抹去的是皮尔卡丹走在北京街头的那幅画面,他身旁那些人的异样目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印证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而我们这个民族,又该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无知无畏的勇气去追赶和面对这个蓬勃的世界的啊?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这样的差距,我们还有这样的胆量吗?作者将走过的这三十年划分为五个阶段,以编年体的形式一一叙述,书中记述了众多的“小人物”、“大人物”的命运起伏,我放佛看到了历史的大潮,看到了在这大潮中起起落落的众生,没有伟大与渺小,没有崇高与卑微。我无法评价在这大潮中搏击的每一个生命的功过是非,也许是无法评价。似乎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没有核心价值和是非的时代,正是是这一点促成了经济的巨变,也正是这一点制约了未来的巨变。所以,中国的经济未来的发展,真的任重而道远。没有核心的技术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将无法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未来已不再是简单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的竞争,而是民族整体的创新能力和高技术品质的竞争。读这本书也是在读走过的昨天。30年在人生的历程中不短也不长,走过的30年有太多的人创造了一时的辉煌,然而时间还没有走出太远,那些创造了辉煌的人的名字却已经湮灭没了,已经淡忘在了同时代人的记忆里了。几乎没有人能在这个辉煌的时代里把自己辉煌的名字留给下一代,并能代代相传。史玉柱创造了他生命的奇迹,尽管他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财富,但却发现他难以成为世代仰慕的楷模。这不仅使我想到***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做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这句话也印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的生命价值不在财富的多寡,而在如何支配和使用财富。三十年的发展,那么多的富人,甚至是荣登富人榜的人都没能让世人铭记,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大致是因为我们打造的这些富人还没有学会使用和支配财富的原因吧!单凭这一点,我们民族的强盛就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对金钱的支配,我们还没有学会,在没有学会支配财富之前,我们还很难说我们已在高度文明的世界里有了自己的地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会明白,这30年的中国社会差不多是一个无序的社会,这一点在改革之初尤为明显,好在我们在从无序走向有序。我忽然明白了,邓小平在那个时代说过的一些话,明白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含义,如果我们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跟在他人的后面,也可能我们的国家就会在那次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中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失去自己,庆幸我们为生存而战的时候没有丢失灵魂,应该感谢我们的领袖引领,感谢领袖的坚持。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两手抓到科学发展,都在逐渐表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正在日渐清醒和走向成熟。我们也见证了这30年的政治是从被动跟随和探索逐步走向了引领经济前行,我们这个民族真是在探索中前进的,也正是这一点才显现出了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确实在走自己的路,我们尽管走的十分艰难,但惟其艰难才显得可贵。因为探索,我们才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也就拥有了灿烂的未来……
  •     我曾经也有过搜集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企业发展历程的史料的想法无奈能力和条件实在有限,转而期望能找到一本这样的书或者资料,系统地认识和了解这些年中国发展的历程和变化但凡对此有兴趣的人,不仅值得阅读,并且值得收藏感谢吴晓波能写得如此丰富和生动,我也喜欢每篇开头的题记。直击时代的灵魂。
  •     时代造就英雄,我们到底通向何方?是走上权贵资本主义的路子吗?还是能在经济政治的改革中实现法治的市场经济,诞生伟大的公司?相比十年前我们有了庞大的阿里,腾讯以及令人尊敬的华为,小米等等。但显而易见的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公司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入世十五年我们是恢复了正常身份,但是我们扪心自问在一些领域我们真正放开了种种的限制与歧视了吗?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请不要老拿特色二字来当遮羞布!
  •     江上代有才人出,我们所经历的便是历史。
  •     编年体的架构,以中国政府的政策为主线,以三大资本类型的博弈为骨架,以这激荡改革中的风云人物为血肉,读起来顺畅,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比较全面的记录了这三十年我们的国家商业史。
  •     吴晓波所写的书籍我都看过,《大败局》从19个失败的企业及其企业家身上来折射当年叱咤商城的风云人物,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案例更加可贵,因为他们用自己的错误来警示后来者,《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以商业中国历史的角度来叙述自改革开放到08年这三十年的沉浮,从宏观历史角度来诉说中国经济,这三十年是中国变化最快速最标新立异最让人无所适从的三十年,而吴晓波的整理,会给你一个清晰的思路,支持!
  •     激荡三十年(下册)快看完了,吴晓波用他独特的笔风给我们展示了过去的三十年企业的兴衰,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公司的几位领导看到了这本书也是爱不释手。这次又订了上册和大败局全套,期待新书快点到来哦~~~~~~~~~~~~
  •     对于不太了解民营企业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里面的人物和企业都是过去三十年民企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反映出改革的过程中人们种种的思考和举动,以及政府、企业、企业家这几方之间微妙的关系。写得很精彩,有些人物和企业还可以再深入挖掘。
  •     曾经看过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感触非常深!如今看<激荡三十年>,更觉震撼!谢谢当当网给我们提供这么多好的书,这是我第一次在网上购书,没想你们送书这么迅速,书价也确实比较实惠!
  •     更接近此刻的历史,读来分外真实。那时候互联网业会在房地产业面前黯然失色;那时候地方政府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命运;那时候的人们都做着对当时的自己来说最正确的事。“中国制造”诞生十余年之后,即将成为历史名词。你是否准备好迎接挑战? ———— 前部时间轴的整理非常言简意赅,值得一看。
  •     《激荡三十年》是一部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企业发展历史的书,上卷是关于1978——1992十五年历史的。只所以用《激荡中的精灵》作为这篇读后感的题目,是因为《激荡三十年(上卷)》分为两部:第一部没有规则的骚动(1978——1983),第二部被释放的精灵(1984——1992)。先定一下该书的格调:这本书是按照编年体的体例展开中国企业发展史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中国企业的发展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把中央的政策方针和重要领导人的指示、谈话的作用彰显了出来,充分表现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和改革开放之路的坎坷;同时,把中国早期企业家冲破樊笼的机智与激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当然,其中也无处不流露出创业者的辛酸和无奈。一.改革开放的步履维艰传统的儒家哲学信奉的圣人理念,认为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可以解决社会所有的问题,建国伊始***的天下依然没有走出这片阴影。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等同了起来,加上***鼎定天下的自信和刚从水深火热中走出的民众的盲目个人崇拜,计划经济的铁幕牢牢地笼罩在东方睡狮的头顶,给经济体制的变革戴上了紧箍咒。事无巨细的计划、禁锢的商品流通、严密的价格管制扼杀了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在那场内乱的空前冲击下,“计划”诗化般美妙的面纱被撕破了,自身的面目暴露无遗,“红色经济”面临严重的困境。穷则思变,中国经济将去何从?这时,曾经“三起三落”的人站了出来,于是,1978年之后的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经济的航船将由他来掌舵。历史上的人物,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大人物和小人物。大人物决定历史的走向,小人物体现历史的真实。而他无疑前一类人物。“未经设计的情况下生成的秩序,能够大大超越人们自觉追求的计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50年前就言之凿凿地宣布。我敢肯定,在计划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这话在中国是十分离经叛道的,尽管我们现在把它奉为神明。改革开放,顾名思义包括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改革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开放是对外和私营经济。国企改革经历了利改税、承包制、政企分开、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等尝试和创新,虽有巨大进步,但总体效果不彰。随着深圳、珠海、海南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外商可以有条件地进入中国,嗅到这股气息的松下幸之助和皮尔&#8226;卡丹们开始到中国掘金,但其路径并不通畅。有两个细节可作为明证:其一,可口可乐起初只准许在外籍人群中销售;其二,有人向中央打报告说“深圳只有国旗是红色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更被人视为洪水猛兽,年广久的“傻子瓜子”请了12个无业青年当帮手被称为“剥削分子”、“资本家”,引起了举国大讨论,只因为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指出“雇工到了8人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现在看来,这种愚顽的思想实在可笑之至。由此足见思想的禁锢和改革开放的艰险,但正因其艰险,才显得难能可贵。读到这些章节,我对邓公更加肃然起敬。更加佩服的他的勇气和魄力,更加深刻理解了他的“摸石头过河论”和“猫论”,感受到了他南巡讲话的分量,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首《春天的故事》。当然,改革开放的前15年中也有许多不成功的地方,例如政令出台仓促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走私盛行、假冒伪劣商品猖獗、“倒爷经济”豢养了一批官商等,但放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也只能是大潮涌动之下的阵痛。因为在“摆脱贫困”这个时代主题面前,一切道德评判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待到风平浪静之时,一切都会重新洗牌、重新定位。思想解放的力量是巨大的,放眼当今社会,没有人再和“姓社”与“姓资”纠缠不休。其实人民群众是不应该关注这些问题的,这些都是时代强加给他们的,他们应该关心的是过上幸福的生活、享受充分的民主。虽然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但冲刺的
  •     与很多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一样,我经历了78年到08年这三十年的岁月。因此,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会发现很多书中提及的人和事十分熟悉。看本书前我是看到了现象,看的时候发现明白了许多现象背后的故事和道理。这本书分上下册,我是先看下册的,因为下册讲的内容发生的时候我已经读中学和大学了,能更加容易找到昔日的感觉。此书十分简明,虽然涉及的事情和人物很多,但按年份分章节的方式讲述这15年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变化,这一写法很容易让人较为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以前我不喜欢看与经济有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好的开始。作者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让懵懂的我打开了一扇窗。谢谢这位作者。我开始看上集了,希望能同样给我感到。热切推荐有兴趣了解中国过去三十年的读者看这本书。
  •     有两个明显的感触:1.街头智者PK学院智者:在体制不完善的开放初期,很多迅速起家的创业者,都是街头智者,他们靠着敏锐的市场直觉和灵活的处世之道,快速积累起来个人的第一桶金,可谓马上得天下。之后的分野出现,更具战略眼光的街头智者将眼光放远,在企业中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人才,使得企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可谓是街头智慧和学院智慧的完美结合。而更多的另外一群,他们仍旧沿着原来的致富老路,甚至更加急功近利,最后步履蹒跚,不少还铤而走险,浪荡入狱,甚至走上不归路。在市场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一批受过良好教育,有着良好商业直觉的创业者,开始给中国企业带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因,使得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如华为、联想等公司。从企业的蜕变和转型当中,似乎可以看出中国要想培育出百年老店,在街头智慧和学院智慧之间如何抉择。2.缺少职业批评家。对于某些企业出现的问题,媒体未能及时反馈不同的声音,使得该企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断送了企业的前程。一个例子就是马胜利的造纸厂,如果在其疯狂扩张的初期,有批评家指出其商业模式存在的知名的风险,也不至于这样的典型迅速陨落。对于企业尤其是企业的掌门人企业家来说,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或许有助于进行更全面的战略思考。这也呼唤职业批评家作为一个群体,及早登上媒体的舞台。我想这方面是大有所为的。
  •     《激荡三十年 下》经济体制改革、产权清晰化作为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成果和债局,以一种稗官野史般的写意呈现,着眼于垄断型国企的形成和制度漏洞下的财富故事,缺少对民营资本、外资等经济驱动的全面洞察,彼时阅读更像报章剪贴画,我们更应该读到的是,改革的深水区此时已然成为深海水域。
  •     比大败局写的好(✪▽✪)
  •     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这个正在生成中的、崭新的世界,一定还藏着我们尚未知晓的答案,也许最好的尚未来临,也许繁荣生成的时候,腐烂已经开始。 尽管有着种种抱怨、失落和焦虑,但是,过了很多年,我们也许仍要说,那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它允许新的可能性发生。
  •     转眼又是十年,更加珍惜今日自由的市场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一步一步走来是多么的不易。三大阵营还在持续地换位交错,为生处这个时代而庆幸,也为错过的机会而懊恼。以史为鉴展望未知,激荡还在继续……
  •     《激荡三十年》下册把我们带到了时代气息浓厚的世纪之交,面对世界级企业的挑战,对世界500强的梦想,中国的企业家们又将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市场经济的秩序又将如何维护;面对产权变革产生的历史性突破,政府与民企们又将进行怎样的博弈;面对资本市场的异军突起,人们又将怎样逐步摆脱投机的心态来规范不完善的制度。这一切,看作者怎样为我们揭晓。
  •     春暖花开的时候,找到了《激荡三十年》的下部,一口气读完,感觉往事并不如烟,有种大彻大悟的快感。过去的三十年,尘土飞扬,各类企业的发展如同万马奔腾,这本书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中国政治、经济改革发展三十年为大背景,将国企、民企、外企请上了舞台。无论国企、民企还是外企,发展都脱离不了政治和经济变革的客观环境,政治和经济的运行,同样也脱离不了政治改革家们的身影。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试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都对国企、私企、外企的兴衰沉浮起到了不可抹去的影响。而改革的领导者邓小平、朱镕基等强硬派,温家宝等温和派的身姿和背影,令人难以忘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一部分人后富”的论调,解放了长期束缚的劳动力,一时间众多跃跃欲试的民营企业家浮出历史的水面,一批又一批的民营企业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涌现,为当代民企业发展史写下了第一笔;“抓住少数,放活多数”为宛如一潭死水的国企注入了活水,日后中国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都得益于被归为“少数”的国企的贡献;“用市场换技术”为外企抢滩登陆中国开辟了一条绿色通,虽然此举被许多人称为“引狼入室”,但外企进入中国给本土企业发展带来的“鲇鱼效应”不容小覰。当然,个人感觉书中最为不足的地方在于对2004——2008年间企业发展的历史没有作出很好的把握。从2004年开始,在承上启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下,金融、地产等等行业强势崛起,但书中涉及此中企业的却屈指可数,也没有对当时的政策背景作出很好的说明,或许也是由于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作者也无法拔开其中的重生迷雾。中国的改革,一直都是在发展中求索,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无论是政治领域朝着民主法治的变革,还是经济领域朝着公平自由的变革,并非总是按照人们预想中的路线一丝不苟地前行的。更多情况是,一条一条的岔路总是在最意外的时刻出现。面临着资源紧缺与环保的新世界主题,中国已经越来越走各了国际舞台的中心,而中国的发展,也无法抗拒世界的影响。作为中国的企业,必不可少的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去看待企业的发展环境,预想企业的未来,而不是像之前仅把自己限制于一国之中,夜郎自大抑或是井底之蛙,都不可避免难堪的结局。
  •     感慨万千!
  •     【45】那个年代存在太多的不可思议,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看起来是多么的顺理成章又充满可能。中国的这种经济结构以及发展模式在不断探索中慢慢的自我修复,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短短三十年只能算是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了解了以前儿时所熟知的品牌为什么会倒闭,还有现在依然屹立世界经济之林的企业成功的原因,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不断的反思与进去,那种不断靠引进技术的做法不遗于是慢性自杀。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册)”是一本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阐述中国30年变化的历史书,书中对每一年的经济,民生的进行详尽的介绍,对于我们80后的一代来说,这本书就是一本中国现代历史教科书。
  •     我们一直生活在最好的年代,打不倒的,都会使我们变的更强。一段历史的记录。
  •     更多地包含了作者的思考,一部企业史,一个作家的情怀。
  •     感觉不如上册那么有冲击力。
  •     德隆系
  •     非常好书,把改革以来的思路发展、转变重点捋得非常清晰
  •     作者完美的完成了创作此书的初衷:尽一切可能进行一次清晰而可持续的描述,而很多结论则有待于后来者自己给出。本书从高考恢复讲起,其实不只是一部企业史,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商业上的缩影。那么多伟大或曾经伟大的人物的起起伏伏,看的人万分感慨。只不过,这三十年也是不可能再复制的三十年。历史自有它的规律在,却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律吧。
  •     一部中国的改革开放企业史诗读来让人唏嘘让人惊叹让人奋发图强中国近三十年的变革发生在汉唐所未有的中华盛世之上是我辈的幸运与幸福感谢作者的笔耕为我辈展现了一副宏大的改革画卷
  •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中国***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13、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医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医改的政府态度是:给政策不给钱。其政策为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纪90年代,医改再掀波澜。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2000年,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200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俗称医改“十四条”;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义在于稳步推进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n
  •     2008年基本略过,很期待看到吴晓波书写2008-2018,精彩程度应该远胜前三十年
  •     简单总结: 三种资本 诡异的自由市场和股市 几个值得铭记的人 中国的商业道德和集体道德的逐渐沦丧 中国企业的未来走向和竞争方向
  •     了解了很多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发展和背后的游戏规则,很残酷也很惋惜,好书。
  •     读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年代久远的历史,我们看的先人的记载和史家的考证,可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演绎的空间。一种是我们经历过的历史,见仁见智,读者自有自己的感受和判断,这种历史写起来更加困难。吴晓波先生写的《激荡三十年》就是这样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发展史的书,翻开这本书就翻开了一段刚刚过去的,熟悉的历史,往事历历在目,很多事情都耳熟能详,其间充满了资本的逐利性和先知先觉者的远见卓识。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命运,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企业的命运、人的命运,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特别是对于这样一部描述企业发展史的书籍,吴先生却采用了一种流畅的笔法,娓娓道来。选取了企业发展的视角,将一部三十年的历史从笔端汩汩而出。
  •     没有客套的马克思主义论句,没有官腔,没有评论,一切的主动权都让给读者。上下两册,总体感觉是值得向身边人推荐的,毕竟作为80后一代,我们虽说没有历史负重感,但是却少了贴近改革的亲身经历,或者说,缺少的往往是创业、守业维艰的那种刻骨铭心的历炼,然而,吴晓波先生却通过一支笔,为我们补了这一课。透过作者的创作,我们懂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角应该是千千万万的企业人;中国企业之所以会起伏如此之大,一受政策影响,二受企业家个人意识影响(错把偶然成功因素当必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磨灭伦理道德(倒爷大行其道,假冒伪劣等,正因为如此,那节“白芳礼支教公司”的安排就能体会到作者的苦心);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带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等等的结论。作者真是无声胜有声,一切沉心阅读的读者都会不知不觉中心领神会。虽说经典,但是书中亦有其不足之处,可能由于篇幅所限,对政策的解读及其关系的延续等等衔接不顺畅,有些地方过于主观化、理想化(如早期写政策的同时,刻意把后来的商界风云人物的突出了,具体指写第一次科学工作者的大会时,就写到了任正非的出席)。
  •     同上
  •     书特别吸引人,也看到中国商业从无序到有序,从国家干涉到市场开放自由!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作为,当然,竞争也更加激烈!
  •     吴晓波描写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商业发展史,比小说都好看。
  •     基本了解了中国30年进程,更为警醒的是人性。
  •     改革后中国经济历史
  •     所谓“读史明智”。读了《激荡三十年》,我为中国企业家的激情与梦想扼腕,为“成者王、败者寇”的世界叹息。中国原来是个巨大的实验场,不论是经历荆棘与玫瑰而走到今天的成功者,还是中途落马或甚至于最后付出自己生命的先行者,他们其实都是英雄,或草莽英雄,或中世纪骑士般的英雄,历史当记住他们,后来者也当记住他们,特别是正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人们应当记住他们。想起一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一部非常OK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商业史,特别是对于我们70年代的人来说这一切都发生在身边,被吴晓波以史书的方式描述出来,确实感同身受!!同时也为30年商业史中的“先烈”感慨。
  •     了解了中国企业的成败历程才能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好基础,日本的汽车企业之所以能够独霸一方就是吸取了前一代汽车企业失败的教训,在竞争中成功固然重要,但是失败才能更让人警醒。改革开放30年,就是激荡的30年,这30年间中国的自主产业由弱小逐步走向强大,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可以吸取教训,在未来的30年里,中国的企业也必将在世界的舞台上喊出最强音
  •     78年至08年是中国经济的腾飞史,崛起的中国民营企业完成产权改革,走上自主经营之路。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