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开苹果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企业与企业家 > 撬开苹果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300098302
作者:利安德·卡尼,Leander Kahney
页数:202页

后记

本书作者利安德·卡尼是美国《连线》杂志的总编。卡尼最出名的是其大受欢迎的博客。他是撰写苹果公司以及麦金塔电脑相关话题的杰出作家。继《Mac膜拜》(The Cult ofMac)和《Pod膜拜》(Cult ofiPod)两部力作后,卡尼又推出了本书。本书是关于乔布斯的一本非官方商业传记。关于乔布斯的传记数量众多,这些传记虽然大多对乔布斯暴躁的脾气进行了详细描写,但却并没有对乔布斯的正面行为进行过任何分析,难免有失偏颇。本书作者以乔布斯崇拜者的身份撰写此书,目的不是揭秘乔布斯的生活,而是希望借此书纠正此前很多传记有失公允的评论和观点,深入挖掘出乔布斯苹果神话的魔法源泉。本书前七章的最后部分,作者都对从乔布斯身上学到的东西进行了总结,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乔布斯的力量源泉和成功秘诀。乔布斯是一个充满非凡魅力的传奇人物,21岁便与史蒂夫·沃兹尼克合作在他父母的车库后面创立了苹果公司,25岁身价就达到了2亿美金,26岁成为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85年被迫辞职,时年30岁。1986年,乔布斯买下了数字动画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这间工作室如今已成为畅销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和《虫虫危机》的制作厂商,它是乔布斯事业生涯中的第二个高峰。1996年,苹果公司重新雇用乔布斯。此时,苹果公司经历了高层领导的不断更迭和经营不善之后,其营运情况每况愈下,财务收入开始萎缩。1997年9月,乔布斯重返该公司任CEO。他对奄奄一息的苹果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和一连串新产品降价促销的措施。终于在1998年第四个财政季度创造了1.09亿美元的利润,让苹果公司重新“红”了起来。乔布斯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公司没有特色的业务。

作者简介

本书从1996年乔布斯以临时首席执行官(interim-CEO,iCEO)的身份重返苹果公司开始讲起。但是,对于早期诸如苹果二代或者最初的麦金塔电脑之类项目的一些细节情况,本书也有提及,尤其是那些可以说明乔布斯所持原则的项目。
苹果公司本身并没有参与本书的撰写工作。本书只是一本非官方的商业传记。撰写此书的早期,苹果公司公关部给作者打电话表示,苹果公司对本书不给予官方认可。当时作者认为自己很可能会惹上官司,因为之前撰写乔布斯传记的大部分作者都遭到了乔布斯的起诉;但实际情况比作者预料的要好。苹果公司并没有威胁作者,而是设法弄清楚作者究竟打算在书中写什么内容。作者设法让他们相信本书整体的角度是积极的,最重要的是,将以乔布斯崇拜者的身份撰写此书,而不是像先前的很多传记一样揭秘他的生活。自此之后,尽管由于作者在《连线》杂志(Wired)工作的缘故,每天都要与苹果公司公关部打交道,但他们再也没有和作者谈论过此事。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们要有焦点!做我们擅长的事。”
第二章 “真是一群饭桶!”
第三章 “艺术家总是在自己的杰作上签名。”
第四章 “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笨蛋!”
第五章 “你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改变世界?”
第六章 “我们从不以偷窃别人的伟大作品为耻!”
第七章 “软件就是用户体验。”
第八章 “我要拥有和控制最主要的技术!”

编辑推荐

《撬开苹果》从1996年乔布斯以临时首席执行官(interim-CEO,iCEO)的身份重返苹果公司开始讲起。但是,对于早期诸如苹果二代或者最初的麦金塔电脑之类项目的一些细节情况,《撬开苹果》也有提及,尤其是那些可以说明乔布斯所持原则的项目。苹果公司本身并没有参与《撬开苹果》的撰写工作。乔布斯精彩语录:不要害怕成为榜样。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区别在于创新。G4 Cube就是世界上最酷的电脑!尝试为这个世界带来点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从不以偷窃别人的伟大作品为耻!自从我来了苹果之后,没有人胆敢吞并我们。我是世界上唯一尝到一年之内输掉2.5亿美元滋味的人。只有对一千件事情说“不”,才能确保我们不会误入歧途或浪费过多尝试。荣获美国知名杂志《今日美国》“2008年最佳商业书”称号。《今日美国》杂志评价《撬开苹果》:让人们看到了乔布斯的智慧思想,正是乔布斯创造了个人电脑和数字音乐,同时也使Pixar公司成长为一个象迪斯尼公司那样伟大的影视公司。

前言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乔布斯的故事非常类似于好莱坞经典大片——他单枪匹马地发明了iPod和iPhone,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当年自己一手创办却又背叛自己的公司。乔布斯的名字,似乎一直和“创新”、“粗暴”两个词联系在一起,iPod的成功和他在电梯里解雇员工的桥段一样广为流传。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对乔布斯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这多少要归功于苹果公司的公关部,因为他们几乎起诉了所有为乔布斯写传记的作者。这本书是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非官方传记,但是它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去详尽挖掘乔布斯的生平往事,而是尽全力去分析乔布斯的性格和他的成就之间的关系,正如作者在书中谈到的那样——这就是一个将自己个性特征转变为企业哲学的人。苹果公司是第一家坚持依靠自己的技术变得如此强大的公司;同时开拓出全新的市场,这一市场远远要比苹果公司20世纪70年代引领的计算机产业市场大得多,那就是:数字娱乐与通信。乔布斯是一个与中国传统美德完全格格不入的人——狂妄自大、脾气暴躁、缺乏耐心,这几乎与我们心目中成功企业领袖的形象相差千里;但正因如此,我们就更有必要去研究一下——看上去有很大性格缺陷的人,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就乔布斯本人来说,他身上具备的绝不仅仅是创新的气质,至少还有这样几点性格特质值得我们思考。

内容概要

利安德·卡尼(Leander Kahney)美国权威科技杂志《连线》总编,数十年来一直跟进苹果公司的发展,热门博客“Cult of Mac”的写手,曾出版过苹果粉丝五星级天书《MAC膜拜》(The Cult of Mac)和《iPod 膜拜》(Cult of iPod)。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写乔布斯的书很多,但本书的特质在于,作者从乔布斯的性格气质入手,生动地呈现出一个特立独行的企业家形象。在本书中乔布斯不再是神,而是一个真实生动的人。本书的价值在于,你从中得到的启发恰好是你不必仿效乔布斯,而是做好你自己。伟大的企业家能够从任何类型的人中产生。   ——石涛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   仔细想想,我们对乔布斯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这多少要归功于苹果的公关部,因为他们几乎起诉了大多数为乔布斯写传记的作者。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没有去详尽挖掘乔布斯的生平往事,而是尽了全力去分析乔布斯的性格和他目前取得的成功之间的关系,正如作者在书中谈到的那样——这就是一个将自己个性特征转变为企业哲学的人。   ——刘湘明《IT经理世界》总编   苹果公司CEO、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在他那传奇般的硅谷生涯中,其鲜明的个性已在世人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这本传记中,作者长期跟进乔布斯的工作与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粗暴、随意贬低员工的乔布斯,一个有着无限工作热情、对细节狂热追求的乔布斯,一个向往完美、屡获殊荣的乔布斯,一个以满足顾客真正需求为己任的乔布斯。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苹果公司开始了科技史上第二次最引人注目的演出,它传奇般的复苏之路让人难以忘怀。”   ——Google总裁埃里克·施密特   “苹果公司一直致力于生产消费者想用的产品。乔布斯似乎总能够了解行业下一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他拥有难以置信的品位。”   ——微软公司创始人 比尔·盖茨   “我十分推崇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他在将创新商业化方面的成绩非常让人敬佩。”   ——波音公司 CEO 詹姆斯·迈克纳尼   “苹果公司是一万个乔布斯的集合体,乔布斯就是镜子里的苹果公司。”   —— 前苹果公司CEO吉尔·阿梅里奥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我们要有焦点!做我们擅长的事。”1997年7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乔布斯重返20年前与好友沃兹尼克在自己卧室成立的公司。苹果公司当时已经陷入了绝境,濒临破产边缘。仅仅在几年之内,苹果公司一路下滑,从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之一变成了失败者。公司资金与市场份额都大大缩水。再没有人买苹果电脑,股价低得可怜,股票犹如废纸一般,媒体预测苹果公司很快就会破产、成为历史。乔布斯重返公司的第一天,高层就被召集到公司总部开会。当时的CEO吉尔·阿梅里奥已经步履维艰地经营公司18个月了,虽然他对公司进行了改进修补,但却没能重燃苹果富有创新能力的灵魂之火。在会上,他说了一句:“是时候离开了。”然后,静静地离开了会议室。人们还没能反应过来,乔布斯就走进了会议室。他看起来就像个流浪汉,穿着短裤和拖鞋,胡子也有好几天没有剃了。他重重地往椅子上一坐,然后慢慢地转着椅子:“跟我说说这个地方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还没等人回答,他突然大喊道,“问题就出在产品上。公司产品实在是太糟糕了!这些产品已经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苹果的衰败苹果公司的衰败非常迅速而且来势汹汹。1994年,在全球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个人电脑市场中,苹果占有约10%的市场份额。当时,苹果公司是仅次于巨人IBM公司的全球第二大电脑生产商。1995年,苹果公司售出的电脑数量达到了空前水平——全球470万台麦金塔电脑;但是苹果希望销售更多,成为像微软一样的大公司。微软向其他公司出售了数十亿的认证软件。戴尔公司和康柏公司每售出一台电脑,微软公司就可以向其挣得一份佣金。苹果公司也想从事这一业务,于是宣布向Power Computing公司、摩托罗拉公司以及Umax公司等电脑生产商提供麦金塔操作系统授权。苹果公司的管理层以为这些“克隆”机器将扩大麦金塔电脑的市场份额;然而,情况并非如此,麦金塔电脑的市场并没有因此得到扩大,它仍然保持较低的份额。“克隆”麦金塔的功能更加强大,而价格则低于麦金塔电脑;受此影响,苹果公司的销售额开始持续下滑。1996年第一季度,苹果公司宣布损失达到6900万美元,并解雇了1300名员工。同年2月,董事会解雇了CEO迈克尔·斯平德勒(Michael Spindler),并聘用吉尔·阿梅里奥担任该职。阿梅里奥是芯片行业的老将,被称为“挽救陷入困境公司的艺术家”。但是,阿梅里奥在任的18个月,事实证明他并没有给苹果公司带来什么效果,也并不受欢迎。苹果公司损失了16亿美元,市场份额从10%迅速跌至3%,公司股票也一蹶不振。阿梅里奥解雇了数千名工人,然而在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他得到的工资和奖金约有700万美元,并持有公司高达2600万美元的股票。他非常奢侈地重新装修了高管人员的办公室,并且得到了价值700万美元的金色降落伞,《纽约时报》称阿梅里奥为“高层腐败”。但是,阿梅里奥也的确为公司发展出过力。他取消了大量亏损的项目与产品,对公司进行调整以遏制继续亏损;最重要的是,他购买了乔布斯的公司——NexT公司。他希望NeXT公司现代而富有活力的操作系统能够取代已经非常陈旧、老化的麦金塔操作系统。购买NexT公司这一想法完全出于偶然。在此之前,阿梅里奥一直在与比尔·盖茨商讨微软公司Windows NT的认证授权问题,但他最感兴趣的是BeOS——由苹果公司前执行官琼·路易斯·卡西(Jean Louis Gassee)构建的新操作系统。BeOS运行速度快而且很现代,但它还未全部完成。经过六年的开发,它依然还未向市场发布;然而阿梅里奥依旧着迷于该操作系统,据他的估价,该系统价值5000万美元,但是盖茨的要价为2.5亿美元。正当他们在讨价还价之际,NeXT公司的推销员加勒特·赖斯(Garret Rice)打电话让苹果公司不要沮丧,并建议他们过来看看自己公司的产品。在那之前苹果公司的工程师甚至都没有考虑过NeXT公司。他的一席话激发了阿梅里奥的兴趣,因此他让乔布斯展示了NeXT公司的操作系统。1996年12月,乔布斯的:NeXT公司系统展示给阿梅里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BeOS不同,NeXT公司的系统已经完成了。乔布斯有顾客基础,有开发人员,还有硬件合作伙伴;此外,NeXT公司还有一套完整而先进的、颇受市场好评的编程工具,有了这些工具,其他公司就很容易用其编写软件。阿梅里奥曾说过:“他的员工花了大量时间思考互联网世界的关键问题,所考虑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直接涉及的问题。它比苹果公司以前构建的所有操作系统都更出色,比NT(微软的Windows NT操作系统)还要出色,甚至比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 systems)的系统还更有潜力。”于是,两家公司的工程师开始碰面商讨技术细节问题。NeXT公司软件速度快,功能全;最重要的是,它以卡耐基一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开发的跨平台微内核技术为基础,可以在任何平台上操作,将其接人麦金塔硬件不会产生很大的技术障碍。商议过程中,乔布斯表现得非常低调,并没有漫天要价。“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策略,尤其是对乔布斯而言。”阿梅里奥说,“看到他并没有像高速行驶的火车一样火急火燎,我感到很释然。在介绍过程中,我们还有思考、提问和讨论的机会。”乔布斯让阿梅里奥任选一种他喜欢的交易方式。“你想以何种方式成交都可以,我会按照你的想法进行——软件证书授权、将公司卖给你,任何其他你想要的方式都可以。”他说。在乔布斯的厨房中,他们仅一杯茶的功夫就最终敲定了这笔买卖。首先是价格问题,收购价格以股票价格为基准。其次是NeXT公司员工所持的股票相关事宜。乔布斯如此关心自己的员工,令阿梅里奥深受感动。双方意向达成后,乔布斯建议出去散散步——这正是标准的乔布斯策略。“对于商务会谈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最不同寻常却又最吸引人的想法。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正是他的标准策略。”阿梅里奥说,“乔布斯的精力与热情吸引了我……我还记得他一站起来就变得非常有活力;起身走动后,他的大脑就变得异常活跃,而他也更有表现力。后来我们又回到了屋里,敲定了这笔买卖。”两周后,也就是1996年12月20日,阿梅里奥宣布苹果公司将以4.2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NeXT。公司。他还宣布苹果公司的麦金塔电脑新版本将以NeXT公司的操作系统为基础,乔布斯以阿梅里奥的“特别顾问”身份重返苹果公司,帮助完成过渡转型工作。这是乔布斯离开将近11年后第一次重新走进苹果公司。1985年,在与当时的CEO约翰·斯卡利的权力斗争失败后,他离开了苹果公司,创办了NeXT公司,后来该公司成为苹果公司的直接竞争对手。他曾希望苹果公司破产;但当再度回到这里之时,他感到要想拯救苹果公司,可能已经为时已晚。担任临时CEO一开始,乔布斯并不愿意在苹果公司任职。他已经是另一家公司——皮克斯动画公司的CEO了。当时,由于该公司推出的第一部电影《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公司正茁壮成长。乔布斯在好莱坞获得了成功,因此他并不愿意回到苹果公司继续从事技术工作。然而当时NeXT公司在市场上还未获得巨大成功,其产品似乎注定将成为博物馆内的一件高科技展品,乔布斯也面临变得与计算机行业毫不相关的危险;此外,乔布斯对快速更新的科技产品已经感到厌倦了。他想要制造一些更加持久的东西,例如一部好电影,好的故事可以持续数十年。1998年,乔布斯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说:“从事技术产品工作,如果你够幸运,产品将获得成功;如果你非常非常幸运,产品可能会大获成功并持续一年;如果你身处神殿,受众神庇佑的话,产品能够持续十年,然后迅速成为积淀层,成为构成下一技术层的基础。我敢保证,20年后,你将无法启动我们现在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但是《白雪公主》一书的销售量达到了2800万本,而且它已经有60年的历史了。大家都不会再给小孩读希罗多德(Herodotus)或者荷马(Homer)的作品了,但是每个人都看电影,这些就是我们当今的神话。迪士尼将那些神话注入到了我们的文化中,皮克斯动画公司也很有希望做到这一点。”也许,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乔布斯怀疑苹果公司是否能够东山再起。1997年6月他将自己在NeXT公司被收购时所获得的价值150万美元的股票以最低价出售了——只留下了象征性的一股。他认为苹果公司未来的价值也就只值这么一股。但是,苹果公司与他血脉相连,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一旦他靠近了,就不可能撇下它不管。1997年7月初,连续四个季度亏损(其中包括三个季度损失了10亿美元的交易)后,苹果公司董事会决定请阿梅里奥离开。对整个硅谷而言,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将阿梅里奥解雇后,苹果公司董事会再无第二选择。自从以特约顾问身份进入公司后,乔布斯就一直为公司提出了很多建议。董事会请乔布斯接管公司,他同意了——但只是暂时的。乔布斯曾在苹果公司开玩笑似的提出过“临时CEO”(interim CEO,iCEO)一词,结果六个月后,他果真接纳了“临时CEO”这一头衔。8月,苹果公司董事会正式任命乔布斯为临时CEO,同时继续寻找该职位的候选人。收购NeXT公司,不是苹果公司得到了乔布斯,而是乔布斯得到了苹果公司,只是乔布斯通过巧妙的安排使苹果公司为此买单。乔布斯接管苹果公司的时候,该公司销售的产品大约有40种,涉及从喷墨打印机到Newton掌上电脑等各种门类的产品。所有这些产品中鲜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其电脑阵容尤其混乱,电脑产品由几大系列组成——Quadras系列、Power Maes系列、Performas系列和PowerBooks系列,而其中每一系列又有十几种型号。除了令人迷惑的产品名称以外(Peifoma 5200CD、Perfoma 5210CD、Peafoma 5215CD以及Perfoma 5220CD),所有这些型号之间的实质性区别很小。“我接任苹果公司的时候,看到的是数目繁多的产品,”后来乔布斯回忆到,“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开始问公司员工,为什么推荐3400而非4400?为什么直接跳到6500,而非7300?三个星期后,我依然无法弄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如果连我都无法弄懂这一点的话,我们的顾客怎么可能弄清楚?”我与一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苹果公司工作的工程师面谈的时候,他说自己依然还记得苹果公司总部墙上贴着的一张海报兼流程图。海报的标题为“教你如何选择麦金塔电脑”,其初衷是为了指导顾客从复杂多样的电脑中进行选择;但是,海报却展示出苹果的产品策略有多么混乱。“当你需要借助海报才能选出自己想要的麦金塔电脑的时候,这肯定有问题。”这名工程师说。 苹果的组织结构也同样一片混乱。这家公司已经成长为了一个臃肿的《财富》500强企业,拥有数千名工程师,而管理人员的数量甚至比这还要多。“在乔布斯接任之前,苹果公司卓越、精力充沛但却混乱不堪,没能发挥出其强大功能。”苹果公司高科技小组负责人唐·诺曼(Don Norman)说。高科技小组事实上就是苹果公司赫赫有名的研发部,是很多重要技术的首创者。“我1993年加入苹果公司的时候,它真是太了不起了,你可以做许多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事情。但是公司结构一片混乱。在一个部门里,需要一些富有创造力的人,而其他人则负责做事情。”诺曼说,苹果公司的工程师由于其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而得到奖励,而不是因为认真完成任务得到奖励。他们整天都在发明,但是很少去做公司规定的事情。这种情况会把任何管理者逼疯。命令是传达下去了,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六个月后,居然没有任何反应。“太荒唐了。”诺曼说。苹果公司的最大软件合作商——Adobe公司的约翰·沃洛克(John Warhock)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以后,这一情况得到了迅速改变。“他意志坚定地来到了苹果公司,你要么与公司签约继续工作,要么就离开。”沃洛克说,“要以一种理念经营苹果公司——直接,有力。任何人都不可能轻易做到这一点:每次遇到问题,都非常猛烈地去处理。我认为,在NeXT公司的几年时间里,他成熟了,并且他从来没有这么成熟过。”乔布斯的调查以临时CEO的身份重返苹果公司几天后,乔布斯就投入到了工作中。一旦下定决心,乔布斯就投入对苹果公司的整顿中。他立即开始对每一种产品进行彻底的调查,对其逐一检查,寻找公司真正有用的产品。“他需要对正在进行的每一件事情彻底检查。”其助手吉姆·奥利弗(Jim Oliver)说,“他与所有产品小组一一进行谈话,想要知道各个小组的工作范围与规模。他说:‘公司的一切都需要有存在的理由。’”乔布斯将公司所有人召集到会议室后,直接步入主题,开始谈工作。彼得·霍迪(Peter Hoddie)是一位技术精湛的程序员,后来成为了苹果公司多媒体软件的首席设计师。“没有介绍,完全没有。”霍迪回忆说,“有人开始做笔记。但是乔布斯说:‘你们没有必要做笔记。如果我说的东西重要的话,你们会记住的。’”在会上,工程师与程序员详细地展示了他们正在开展的工作,深入地介绍了自己的产品如何运作、如何生产以及他们的下一步计划。乔布斯认真地倾听,并提出了很多问题,他完全沉浸于其中。展示接近尾声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比如:“如果不考虑钱的问题,你们会怎么做?”这样的会议一直持续了好几个星期。一切都很平静、有条不紊,乔布斯也没有大发脾气。“乔布斯说公司根本就没有焦点,每个小组都在做一些同样的事情。”奥利弗说,“一切都非常正式,非常平静。他曾说:‘苹果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我们没有能力再做任何额外的事情了。’对此,他表现得非常和善,但却异常坚定。”乔布斯并未直接裁减公司项目,而是让每个小组自己推荐哪些项目应该砍掉,哪些应该保留。如果该小组想要留住某个项目的话,小组成员必须说服乔布斯,然而说服工作却非常艰难。有些小组想要保留收益不大,但具有战略意义或者具备市场顶尖技术的项目,乔布斯会对他们说:“如果无法产生利润,那它就不得不被砍掉。”大部分小组都提出了少数牺牲品,乔布斯的反应是“还不够”。“如果苹果公司要生存下去的话,我们就一定要砍掉更多的项目。”奥利弗回忆乔布斯当时所说的话,“期间,他并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骂别人是白痴。他只是简单地说:‘我们要有焦点,做我们擅长的事!’”乔布斯多次在白板上画出苹果公司年收入的简单图表。图表显示了公司年收入的急剧下滑,从每年120亿美元跌至100亿美元,后来又跌到了70亿美元。乔布斯说,苹果公司不可能成为一个年收入达120亿美元或者100亿美元的公司,但它有可能成为一家年收人达到60亿美元的公司。

图书封面


 撬开苹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优秀的艺术家复制别人的作品,更优秀的艺术家则偷窃别人的作品,我们从不以偷窃别人的伟大作品为耻。书中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苹果是最后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垂直一体化的电脑公司。这是一个其他小型公司所不能复制的理念,也类似我们公司正在规划与发展的目标――基于嵌入式平台的系统集成,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站在使用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将产品设计简化再简化,但要提炼出精华;不建议站在纯粹技术的角度来思考,将简单事情复杂化。精益求精,对于一个产品项目,可以提出部分超越当前公司能力的设计目标,也是为后续的产品项目提供参考平台。产品的宣传与推广非常重要,没有良好的经营目标与市场操作,即使再好的产品也会被埋没其中。思维创新,想到别人所不敢想,或想不到的,让自己的设计有独到之处,做成卓越的产品理念。核心团队,做事即合理用人,人才是一个公司内最大的财富,要高效地发挥团队核心人员的作用。苹果公司是一万个乔布斯的集合体,乔布斯就是镜子里的苹果公司。
  •     自第一代Iphone起,每一款苹果新品上市,都必然在国内大小企业和山寨兄弟中掀起一阵跟风热潮,事实上跟得快跟得好的总有不错的收获。苹果一些模式也正全球开花,可以说苹果正引领着下一纪的方向。苹果帝国,本书读至后半部这个词涌到脑海。与其说经营一家公司,苹果更像是缔造了一个帝国。统治者风格,这是一个帝国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伟大王朝都是建立在一个杰出的统治者的基础上,并充分体现着统治者的风格和谋略,苹果也是如此。Steve强烈而清晰的个人性格造塑造了整个苹果的运作和发展模式。对于苹果和其所在的行业,Steve不仅是个商人、CEO,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帝国梦想的人,后者让苹果不同其他企业,也是其他效仿企业始终是企业、公司,无法成为苹果的根本原因。Steve不能被简单地划入暴君行列,正如书中说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一艘船并不会因为拥有一个或者诸多好水手而必然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一个好舵手才是关键,这就是所谓的专制。每个人都有潜力和需求,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好地自己挖掘出来,Steve很大程度上以一种被认为专制的方式推动这些人到达他们自己无法到达的地方,成为本无法成为的人。在用人上Steve网罗各领域的顶尖人才,蔑视行业界线,从而建立起最具竞争力的模式和操作,苹果在营销上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开放性。我曾亲历同一个问题在不同项目上反复出现,大家高呼要信息共享、学习,但问题始终不得解决的情况。这种效率和资源上浪费几乎在每个公司都能看到。Steve的 “A级小组”模式简化了这个问题,他向来喜欢聚焦,这一策略与他的产品策略非常匹配和高效。在扁平的组织结构下,Steve的手牢牢地掌握着每一个环节,他认识每一个有用的人,并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人。没用的人被毫不留情地“乔布斯化”,即使精英分子也永远都在“英雄-笨蛋过山车”上。面对一个无法被忽悠的老板,在这样高压的组织环境下,水果公司的人们的确无法过得安逸,但是他们所能到达的高度和获得的东西极大地平衡了这一点。各个公司的产品和市场策略有差异,大而全的产品阵营,相对稳妥,但要牺牲资源和效率,如果不能在整体组合中赢利或者达到盈亏平衡,就将面临困境。这个时候大公司要壮士割腕,小公司只能灭亡或者转向绝对投机。苹果这种聚焦的做法,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要么不敢做,要么做不到,这就是苹果的能力和魄力所在。同时这解释了Steve这个极端的人,除去性格因素,这也是一种必须。Steve被称为“产品挑选人”,并且是一个出色的产品挑选人。对这一职能我颇有感触,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却非常难做和难做到。一个“打工者”无法完全发挥这个角色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要拥有广博和敏锐的触角、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还要对他人进行有力的控制。通过研究Steve这样的顶尖人物,有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意思。有次看丁肇中的专访,被一种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他对自己的肯定并不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或者自己对别人的否定之上,任何不经验证的东西都是未知的。读这本书时,我感到杰出的人总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同、探索和客观的精神。
  •     今天一个瘦削的中年甚至有些苍老的男人出现在世界面前,可以想见几亿人群会通过各种媒体看到他的身影。他不帅,声音也不好听,甚至有些虚弱,但他在影响世界。他的名字叫做乔布斯。这个活动是IPAD2的发布式。世间只有一个乔布斯这样的句式提法其实很普通,因为任何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在商界领袖上可以用这句话的,一定是不世出的传奇。这本书与另一本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区别是,他没有关注乔布斯的个人本身,而更多从他管理经营苹果的理念与方法上入手。从经营管理借鉴角度更为可以学习。乔布斯是一个典型的一号人物,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而且已经将信仰刻入灵魂,可以用信念来影响团队、企业、合作伙伴与整个世界。盖茨是伟大的五号,真正用思想来推动了软件的发展,让WINDOWS进入了每个桌面,每个人的生活里。而乔布斯则是相信他所相信的东西,即用产品提供为人服务的技术,简单却极致的追求卓越。他偏执,却偏执到创造基尽完美;他暴躁,却会选择咆哮的时机,并会用主义与期权将团队牢牢的绑在自己周围。是乔布斯的个性成就了苹果,成就了这样一个极致的产品系列,成就了他忠实的粉丝。所以,如果乔布斯老了的苹果怎么办,没法复制。只能再去找一个像乔布斯一样个性的人。因为这是这个企业的灵魂,是那些改变世界产品的灵魂。世间只有一个乔布斯。

精彩短评 (总计78条)

  •     前列推荐看看乔布斯2005年的演讲稿,概述了他整个经历。本书翻译的一般
  •     了解苹果公司历史及乔布斯的入门扫盲书之一。
  •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值得购买!
  •     乔布斯的魅力很大,觉得很不错.
  •       今天一个瘦削的中年甚至有些苍老的男人出现在世界面前,可以想见几亿人群会通过各种媒体看到他的身影。
      他不帅,声音也不好听,甚至有些虚弱,但他在影响世界。
      他的名字叫做乔布斯。这个活动是IPAD2的发布式。
      世间只有一个乔布斯这样的句式提法其实很普通,因为任何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在商界领袖上可以用这句话的,一定是不世出的传奇。
      这本书与另一本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区别是,他没有关注乔布斯的个人本身,而更多从他管理经营苹果的理念与方法上入手。从经营管理借鉴角度更为可以学习。
      乔布斯是一个典型的一号人物,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而且已经将信仰刻入灵魂,可以用信念来影响团队、企业、合作伙伴与整个世界。
      盖茨是伟大的五号,真正用思想来推动了软件的发展,让WINDOWS进入了每个桌面,每个人的生活里。
      而乔布斯则是相信他所相信的东西,即用产品提供为人服务的技术,简单却极致的追求卓越。
      他偏执,却偏执到创造基尽完美;他暴躁,却会选择咆哮的时机,并会用主义与期权将团队牢牢的绑在自己周围。
      是乔布斯的个性成就了苹果,成就了这样一个极致的产品系列,成就了他忠实的粉丝。
      所以,如果乔布斯老了的苹果怎么办,没法复制。
      只能再去找一个像乔布斯一样个性的人。
      因为这是这个企业的灵魂,是那些改变世界产品的灵魂。
      世间只有一个乔布斯。
      
      
  •     我想卖一辈子糖水改变世界。。。。
  •     仅仅是乔布斯与苹果的传奇就足以吸引读者,但此书在条理上有所欠缺。
  •     大部分内容其他作品里读过,部分警句汇总是作者自己编的,另外翻译渣。收获仍颇丰。
  •     作业too
  •     今天一个瘦削的中年甚至有些苍老的男人...
    Steve 你可以叫他有些苍老的男人,可绝不能叫他老人。哈。
  •     毋庸置疑的伟大
  •     给5颗星是冲人不冲书
  •     就那样...看完了我还是不甚喜欢苹果...
  •     他不帅? 年轻时候的相貌甩人几条街
  •     首先翻译的很一般,内容可读性和意义也不大,最重要的是价格好贵。。
  •     现在发现有百度文库,想此类的书都可以再里面搜到,于是现在如果要买书都是要珍藏的书,一般般的都在百度文库里面看了
  •     老了更帅
  •     谢谢细细
  •     追求完美的人
  •     第一次读关于苹果的书,也没有拥有过任何苹果的产品,07年买过一次touch,只不过是一个送人的礼物! 成为他的用户,我想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苹果!
  •     买了之后用三个晚上看完,之后感觉一般,很一般。书太贵,内容没什么启发。建议读者在买之前先问自己,想在书中得到什么?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乔布斯,那么这本书价格与分量不成比。如果你想了解创新精神,那么就是分量与价格不成正比了。
  •     很不错
  •        当苹果面临破产危机时,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乔布斯重组面临破产的苹果时的巨大勇气、魄力和前瞻性眼光。这是今日苹果成功的关键。
      
       乔布斯对卓越的追求有时候会推迟产品的推出日期;为了追求完美他甚至愿意取消自己小组奋斗了多年的项目。但是他这种不愿妥协的精神确保了苹果公司产品绝不会在没有完善之前便匆匆推向市场。完美,使每一件苹果的产品都可以称为艺术品。
      
       在商业史上,最成功的公司不是擅长产品创新的公司,而是那些开发创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擅长商业创新的公司将别人的突破性成果拿过来,通过寻找生产、销售或推销这些产品的新方法,进一步发展这些成果。福特并没有发明汽车,但是他完善了大众化生产。戴尔公司并没有开发新型电脑,但是它建立了非常有效的直销系统。虽然苹果因此失败过,但是后来的觉悟创造了今日的苹果。
      
       令我深深震撼的是Jobs的改变世界的心,无论对斯坦利还是开复,他都以“改变世界”的理想将这些优秀人才吸引至麾下。而苹果推出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确实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变革。
  •        优秀的艺术家复制别人的作品,更优秀的艺术家则偷窃别人的作品,我们从不以偷窃别人的伟大作品为耻。
      书中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
       苹果是最后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垂直一体化的电脑公司。这是一个其他小型公司所不能复制的理念,也类似我们公司正在规划与发展的目标――基于嵌入式平台的系统集成,可以值得我们借鉴。
      
       站在使用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将产品设计简化再简化,但要提炼出精华;不建议站在纯粹技术的角度来思考,将简单事情复杂化。
       精益求精,对于一个产品项目,可以提出部分超越当前公司能力的设计目标,也是为后续的产品项目提供参考平台。
       产品的宣传与推广非常重要,没有良好的经营目标与市场操作,即使再好的产品也会被埋没其中。
       思维创新,想到别人所不敢想,或想不到的,让自己的设计有独到之处,做成卓越的产品理念。
       核心团队,做事即合理用人,人才是一个公司内最大的财富,要高效地发挥团队核心人员的作用。
       苹果公司是一万个乔布斯的集合体,乔布斯就是镜子里的苹果公司。
      
  •     苹果的经验之道,禅
  •     很中立
  •     结构混乱。苹果往事更有内容一些
  •     apple4us推荐的,挺失望,没啥营养
  •     最好能挖一些东西装到自己的脑袋里,呵呵
  •     去长沙的火车上读完 感受颇深的是将复杂事情简单化 也许我是一个深受windows 影响的人,前段时间买电脑想体会MAC的简单却不得 但是希望未来三年能拥有一台MAC.
  •     关于苹果的故事,这种纪实的写法也还不错,配合苹果2.0,更加容易理解了
  •     本来还想问要不要周三把书带过去给你,结果就看完了。怎样可以读书这么快的?
  •       毫无疑问,中文版的封面与译名不如原版.
      
      不知不觉已经买了好几本关于Apple的书了,在加上平时一直关注一些Mac粉丝的博客. 说实话这本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新资讯, 薄薄的200页花几个小时很快就看完了, 不过还是略有感悟.
      
      乔教主无疑有着超强的个人魅力,即使如传闻中极为暴躁,也能令手下员工心甘情愿. 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学的,极有可能学成一个暴君,而不是乔布斯... 至少我感觉乔教主的密友Larry.Ellison是个不易相处的CEO,估计在他手下就很不爽,不会有教主的魅力.
      
      Jobs的魅力无疑还来源于追求完美,对细节的执着等等.但是如果粉丝们盲目崇拜则无疑陷入歧途. 比如经常在一些论坛上看见一些粉丝对其他人的嘲笑
      "Mac根本不需要这个功能..."
      "看来楼主不适合Mac..."
      但是一旦教主在新版本推出此功能,同一拨人又是一片欢呼声
      "划时代的...."
      
      买了Mac或iPhone并不会让你变成一个与众不同的聪明人,正如书中写道的那样,"面试的时候应征者说的最糟糕的话莫过于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想来苹果公司工作'或者'我一直都是苹果公司的忠实追随者'... 苹果公司的员工喜欢被描述成'头脑'冷静的人"
      
      追求完美,追求简约,如同Unix里的一句名言"KISS - Keep It Simple, Stupid!"
      
      还没有机会看那两本被描述为五星级天书的"The Cult of Mac" 和 "The Cult of iPod" ....
  •     没有乔布斯,何来今日的苹果。关于管理和营销的好书。
  •     大家如果看了英文原版就晓得中文版的非常“山寨”了,封面设计就土的要命。楼上的朋友根本就没有读过这本书吧?这本书是讲作为金牌CEO的策略方针,而不是什么人物传记。这本书之所以仓促的翻译出版,就是因为它的英文原版在业内人士中大受欢迎和畅销。如果是想读传记或者是小说那肯定会觉得枯燥和失望,因为根本不会体会到他的智慧。市面上已经出了很多大肆批评steve的书,但事实胜于雄辩,这本书持中立的态度,把Steve在ipod任职期间的决策方式以及管理方式进行记录描述。对于高院学生和业内人士都可作为参考和借鉴
  •     A级团队,扁平沟通,高度紧密,嘉奖与咆哮 - Jobs 的方式
  •       書中彌漫的崇拜色彩且不論,看完後記住的東西很簡單:
      
      簡單
      堅持(自己的見解)
      完美主義
      細節
      激情和理想
      精英主義
      創新
      優秀的藝術家複製別人的作品,更優秀的藝術家則偷竊別人的作品
      焦點(學會放棄)
      從用戶體驗出發
      
      事實上,是非常精闢而實用的。
  •     挺想看"The Cult of Mac" 和 "The Cult of iPod"
  •     成功者一定是个偏执狂。
  •     在尝试冒险前,他们很可能会到商店参观三四次,约翰逊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是:顾客发现第一闪接待他们的员工没上班。——《撬开苹果》
  •     对乔布斯写的很详细,对苹果公司也介绍了很多。
  •     这书我买了,但是一直放着没看。这次看完你的书评后立马就把书找出来看了,看的时候拿起了就不舍得停下,就先囫囵吞枣的看完了一遍。这书值得看第二遍,这次就要细细品味,看看到底是啥个酸甜苦辣味来。
    多写写你看过的书,写写书评。看你的文字是种享受,哈哈。
  •     看完书后算是对苹果这个品牌有了更深的认识,乔布斯追求完美的态度确实是值得学习。
  •     与其说经营一家公司,苹果更像是缔造了一个帝国。形式容易模仿,精髓做到不易。
  •     其实写乔布斯的书差不多,这本对他的生平没有其他的书描写细致,喜欢他生平的此书不推荐,但想看他的工作历程的还是值得的,而且是最新的本
  •     很不错!
  •     基本上讲出了苹果的文化,不过感觉不是太深刻
  •     书分八章,每以部分从不同角度描写jobs的侧面。有细致的技术描述和生动的性格描写,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专制独裁精英主义分子同时也是一个相当有才华和灵感的艺术家。我给了还可以的评分是因为,这书涉及太多的技术细节和商业运作,与书名不符合,更多写的是苹果公司的管理经营而非Jobs本人,这个不是很取悦我。对想了解苹果公司的内部发展的友邻是一本详尽的好书。
  •     其实只看每章前的概要部分就可以,翻译得也不好,读着拗口。
  •        书很简单, 没有多少深度内容。用一个更放大的镜头对准了乔布斯。
      他挽救了苹果,成为迪斯尼最大的股东。他通过next中转回到了苹果。
      现在的苹果更多拥有了next的影子,之前的苹果特色反而没有怎么看到。苹果机在图像处理应用上的特色源自next,他的系统源自NEXT。
      做减法,用户体验,极致,设计是较多出现的字样。
  •     看完这篇书评,就好像饥饿的人看到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就好像口渴的人看到一瓶解渴的冰镇酸梅汁一样,立马就想把这本书找出来看看。
    卡尼先生,我这次等不及,又买盗版了,让你少赚了几分钱的出版费。下次等你再出书,我买正版支持哈。
  •     此书中文版翻译的实在不咋的
  •     我很欣赏乔布斯,这本书对他的介绍还是很不错的
  •     1号性格的人,会去吸毒品吗?
  •     ~
  •     对于什么都不知道的我来说,给予了一定帮助。
  •     这个翻译。。。从书名到里面的很多地方。。。俺还是去找原版吧。。。
  •     他很帅
  •     看了本书,想起 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追求产品完美和用户体现应该是真正做企业的人所关心的问题!学习中,追求中...
  •     谈到苹果的事儿、人、产品的具体细节,比《乔布斯传》更具象
  •     每章的总结很不错。文字虽不算精彩,但好在条理清楚,重点明晰
  •     从产品,从演讲,从产品介绍会了解的steve,和从这本书上了解的steve有相似,又有不同。看完此书,更了解了steve这个人以及他的缺口苹果。还产生一些联想:如何在steve这样一个领导手下做事?如何和苹果公司竞争?苹果公司的管理以及创新能否在失去steve后继续大步前进?到底是领导个人魅力还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引领一个公司的前进?
  •     在手机上看看
  •     死亡是生命的最佳创新
  •     ¥
  •     这本书只能够作为一本学习参考,还是不错的
  •     书出得蛮糟糕
  •       对于介绍乔布斯和苹果的书籍,本书其实一般,但我对其中的两段话印象深刻,现摘录下来分享:
      P143 对乔布斯而言,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创意,用独特的方式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意就是将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乔布斯对《连线》杂志记者说,“如果你问富有创意的人他们是如何做某件事的话,他们会觉得有点内疚,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区做这些事情,只是看到了某些东西而已。不久他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能够将自己已有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并综合形成新的东西。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同他人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经历,或者他们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过更多的思考。不幸的是,我们这一行业的很多人都没有丰富的经历。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点供自己连接,最终他们只能提出缺少对问题的广阔思考的线形解决方案。对人类经历的理解越深入,我们就可以产生越好的设计。”
      
      P145 乔布斯曾数次表示他认为技术创意与艺术创意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当《时代》杂志记者问及艺术与技术的差别时,乔布斯说:“我从来都不认为他们是相互分离的。达·芬奇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米开朗琪罗非常精通雕刻。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十几位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全都是音乐家。有些人很优秀,他们都认为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不认为各领域的最优秀的人才会将自己视为一棵枝杈繁多的树木的一个分歧。人们将所有这一切综合起来。宝丽来的兰德博士曾说过:‘我希望宝丽来站在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口’。我从来没有忘记这一点。我认为那是有可能实现的,应该有很多人都曾经尝试过。”
  •     不看也罢,虽然也能看到一点有用的。推荐语牛皮吹的很大,是个人崇拜主义者的软文,介绍了苹果个人电脑而不是整个苹果生产线(虽然有零星提到ipod),内容浮于表面,就像啃了一口的苹果,去了皮未见核。【电子书txt】
  •     一个精英向一群精英展现自己的愿景,然后他们共同努力将其实现。
  •     这是一本以硅谷资深记者的视角来讲述他眼中的乔布斯是如何将苹果推上新的巅峰。
  •       自第一代Iphone起,每一款苹果新品上市,都必然在国内大小企业和山寨兄弟中掀起一阵跟风热潮,事实上跟得快跟得好的总有不错的收获。苹果一些模式也正全球开花,可以说苹果正引领着下一纪的方向。
      苹果帝国,本书读至后半部这个词涌到脑海。与其说经营一家公司,苹果更像是缔造了一个帝国。
      统治者风格,这是一个帝国的基本特征,任何一个伟大王朝都是建立在一个杰出的统治者的基础上,并充分体现着统治者的风格和谋略,苹果也是如此。Steve强烈而清晰的个人性格造塑造了整个苹果的运作和发展模式。对于苹果和其所在的行业,Steve不仅是个商人、CEO,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帝国梦想的人,后者让苹果不同其他企业,也是其他效仿企业始终是企业、公司,无法成为苹果的根本原因。
      Steve不能被简单地划入暴君行列,正如书中说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一艘船并不会因为拥有一个或者诸多好水手而必然快速地到达目的地,一个好舵手才是关键,这就是所谓的专制。每个人都有潜力和需求,但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好地自己挖掘出来,Steve很大程度上以一种被认为专制的方式推动这些人到达他们自己无法到达的地方,成为本无法成为的人。
      在用人上Steve网罗各领域的顶尖人才,蔑视行业界线,从而建立起最具竞争力的模式和操作,苹果在营销上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开放性。
      我曾亲历同一个问题在不同项目上反复出现,大家高呼要信息共享、学习,但问题始终不得解决的情况。这种效率和资源上浪费几乎在每个公司都能看到。Steve的 “A级小组”模式简化了这个问题,他向来喜欢聚焦,这一策略与他的产品策略非常匹配和高效。在扁平的组织结构下,Steve的手牢牢地掌握着每一个环节,他认识每一个有用的人,并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人。没用的人被毫不留情地“乔布斯化”,即使精英分子也永远都在“英雄-笨蛋过山车”上。面对一个无法被忽悠的老板,在这样高压的组织环境下,水果公司的人们的确无法过得安逸,但是他们所能到达的高度和获得的东西极大地平衡了这一点。
      各个公司的产品和市场策略有差异,大而全的产品阵营,相对稳妥,但要牺牲资源和效率,如果不能在整体组合中赢利或者达到盈亏平衡,就将面临困境。这个时候大公司要壮士割腕,小公司只能灭亡或者转向绝对投机。苹果这种聚焦的做法,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要么不敢做,要么做不到,这就是苹果的能力和魄力所在。同时这解释了Steve这个极端的人,除去性格因素,这也是一种必须。
      Steve被称为“产品挑选人”,并且是一个出色的产品挑选人。对这一职能我颇有感触,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却非常难做和难做到。一个“打工者”无法完全发挥这个角色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这个人要拥有广博和敏锐的触角、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还要对他人进行有力的控制。通过研究Steve这样的顶尖人物,有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意思。
      有次看丁肇中的专访,被一种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他对自己的肯定并不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或者自己对别人的否定之上,任何不经验证的东西都是未知的。读这本书时,我感到杰出的人总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同、探索和客观的精神。
  •       专注让他更成功,而特殊的性格都成了他创业的资本,从来不知道苛求完美会成为一种财富,也不知道霸权主义用的好了也有一番成就,看了这本书,更明白了性格也是生产力。记住了乔布斯!    接下来想看看联通如何和苹果过招的
  •     第六章关于创新部分的内容值得细看
  •     2009-02-25
  •     的确是崇拜者作品,美化和丑化,一笔之间。
  •     凑合
  •     虽然不是果粉,不过读这本书了解到乔布斯是很棒的,可以学到很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