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外资银行在中国

出版社:当代中国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801708915
作者:陈澍
页数:161页

作者简介

自2008年金融危机伊始,曾经被视为站在金融巅峰屹立不倒的欧美大鳄们纷纷告急,其在中国的业务也受到不小影响,但没有一位金融大鳄宣布要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是中国当前强劲的经济势头使然,同时也包含着外资银行与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渊源。
本书围绕着外资银行在华起源、生存和成长展开论述,内容涵盖了外资银行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笔墨着重于改革开放之后,外资银行重回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从最初作为“侵略者”的经济帮手到如今作为推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催化剂”,中国经济与外资银行都经历了巨变。
现如今,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都正朝着“双赢”的合作模式而共同努力。
本书作者陈澍是一位资深行业记者,在本书中,他以时间为主轴,以银行为联系点,串联起这150多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巨变。在为读者描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长卷的同时,本书也展现出中国百年以来金融领域的发展变化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和即将面临的新挑战。
本书中涉及到外资银行不仅包括在华“老牌”外资银行,譬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还包括如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等港资银行,他们也对推动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此外,本书还不惜笔墨,着重介绍被许多外资银行家堪称“最后一战”的花旗与法国法兴银行长达两年多时间,竞购广东发展银行一事,其中的利害关系、谈判技巧值得读者细细体会。

书籍目录

序言一 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公使衔参赞黄任刚
序言二 原法国法兴银行中国区首席代表普瓦耶
前言 与大象共舞
第一阶段 初试啼声
清朝末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第1章 开路先锋
汇丰:乱世佳缘
渣打:合并扩张
花旗:后来居上
第2章 香江风云
东亚:服务华商
恒生:错位竞争
危机:危险?机遇?
第3章 偏隅争雄
战火纷飞
惨淡经营
香港斗法
第二阶段 王者归来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
第4章 改革开放
北京来信
重装上阵
东亚:渐入佳境
汇丰:本土化经营
花旗:力争上游
人物志 汇丰庞约翰离任,一个时代的终结
中国入世
新机遇新挑战
改革在即
多事之秋
第5章 中外联姻
汇丰:布局中国
小试牛刀:上海银行
重中之重:交通银行
专访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卓曦文
花旗:辗转反侧
初恋浦发银行
竞标建行败北
海外上市
建行打头阵
上市后反思
外资入股热浪
第6章 大战广发行
第三阶段 同舟共济
从现在到将来
第7章 扎根中国
第8章 中产阶级在中国
第9章 多元化发展
第10章 中国改变世界
作者致谢
跋语一 澳新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叶杨诗明(Christine Ip)
跋语二 路透社全球公司新闻总编辑Jack Reerink
参考资料

内容概要

陈澍,1980年出生于上海,2008年赴香港工作,现任路透社投资中国主编。做新闻八年,伴随中国银行业改革一起成长,见证国有银行重组、引资、上市,跻身当今世界市值最大银行之列。其独家报道和行业分析常见于《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e Morning Post)、CNBC财经电视台等国内外主流媒体。

图书封面


 外资银行在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路透中文原文:http://cn.reuters.com/article/columnistNews/idCNCHINA-3802820110215?sp=true编者按:自2008年金融危机伊始,尚未有一位国际金融大鳄宣布要全面退出中国市场。这是中国当前强劲的经济势头使然,同时也包含着外资银行与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新出版的《外资银行在中国》一书围绕着外资银行在华起源、生存和成长展开论述,内容涵盖了外资银行在中国150多年的历史,着重于改革开放之後,外资银行重回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现今,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都正朝着“双赢”(win-win)的合作模式而共同努力。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欧盟智库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ICTSD( ictsd.org/chinese/)与该书的作者陈澍在2011年2月就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的话题进行了专访,该专访亦被中国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收录,路透中文网获作者授权,现将专访全文转载如下:ICTSD:您在书中很精彩地描述和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历程。2011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十年,您认为中国过去十年在银行领域的对外开放有哪些特点?陈澍:我记得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会儿,大家都说“狼来了”,把外资银行视为“狼”,觉得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无论是服务还是产品设计都不具备竞争力,很多中资银行一定会被外资银行抢走市场份额。如今十年过去了,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得到。外资银行没有抢走中资银行固有的市场份额,反而在很多方面,中外资银行一起把市场这个蛋糕做的更大了,这里固然和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蓬勃发展无不关系,老百姓收入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自然提高了。十年前,信用卡还是很新鲜的事情,我记得我大学毕业时候想申请一张信用卡,去中国银行办理,一开始还不给办,只给我发了一张长城借记卡,现在身边的年轻人,不单单有中资银行的信用卡,外资银行的卡片也可能都有好几张。总体来说,中国政府从2003年开始的银行业改革就目前来看还是很成功的,通过“重组、引资、上市”这样已经形成中国特色和规律化的三部曲,如今四大国有银行全部上市,其中中国工商银行还摇身一变成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这其中和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中国银行业改革配合中国入世,不但改善了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金融版图。要说过去十年对外资银行开放的特色,我觉得四个字最能概括,那就是“循序渐进” 。中国政府事实上比入世承诺更早开放很多金融领域给外资银行进入,许多外资银行家对此都很认同,不少银行家甚至表示,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和法规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其实胜过印度。中国在开放市场时按照自己的进度表,一步一个脚印,口子一下子开得太大太快,会给国内金融提醒造成不利影响,从现在的效果来看,开放的尺度和节奏还是把握的不错的。ICTSD:外资银行的进入中国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什麽作用?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陈澍:要说经验教训,还记得当年建设银行上市时候的争议吗?很多人都说中资银行被“贱卖”了,乃至後来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少中资银行股权又被外资银行抛售,从中赚取了不小的利润,这固然和那些全球金融机构自家“後院着火”有关,需要钱补充自己的资本金,但是想起当年入股时口口声声称要做长期战略夥伴,难道所谓的战略只是持股一两年时间这麽简单?外资银行作为战略夥伴入股中资银行,究竟在中资银行在其发展战略上给与多少帮助?只是发行一张联名信用卡那麽简单?还是拉高董事会薪酬,和国际接轨?我想许多中国银行家和中国的银行业监管者比我应该更清楚。我在书中特别提到交通银行和汇丰银行的合作,总的说来,它们之间的战略合作,相对于其他一些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之间所谓的“战略合作”,目前来看还是很成功,很有效的。从一个金融消费者的微观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还是对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很大影响的。因为有汇丰、有渣打,一些正在崛起的中国中产阶级终于有机会可以对那些服务较差的国有银行说不,也迫使国有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不断向国际化看齐。如果说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年或者十年,在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的背景下,中资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什麽?我会说,从微观角度来说,服务是一大挑战,在很多城市,“排队取款”还是常见事。从宏观角度来说,如何改善中资银行的贷款结构,从而降低债务风险,这不单单是中资银行的一个挑战,甚至会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ICTSD:如何评价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陈澍: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据我知道,国内有不少的经济学家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持有一定负面的意见。去年岁末,一家知名的美国投资银行发表了一篇有关建议抛售中国股票的研究报告,造成市场一定恐慌,再之前,中国往往有什麽重要的经济决策,比如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外资银行的经济学家总是“先知先觉”,搞得很多国内的投资者很被动,个中原因,值得思考。从积极的一面来看,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各个角落不断深入,外资银行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外资银行需要中国市场,希望中国经济振兴,这样他们可以给华尔街的投资者继续讲述一个美好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外资银行帮她“唱戏”,在全球金融舞台寻求更多支持,比如最近正在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话语权,这和外资银行与中国经济整体互动就有一定关联。ICTSD: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就是中资银行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从您了解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经历来看,您对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战略有哪些建议?陈澍:中资银行海外扩张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两件事情,一件是近来年中美金融关系得到很大程度改善,撇开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谈,单单从美国监管机构对中国金融机构的态度和认可度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在纽约开设代表处、分行,这些都是很积极的一面。海外扩张需要长期作战,目前肯定不是谈胜利或者失败的时候,如果说有什麽建议,我只想说关键是要有耐心,不要一窝蜂。民生银行最早走出去,收购了位于美国加州的一个社区银行,国开行也在英国老牌银行巴克莱集团中有一定股份,最近工商银行也通过收购香港东亚银行在美国的服务网络,把ICBC的招牌打到美国更大城市,这些举措在我看来涉及两个很基本的问题:第一,收购零售服务网络,工行是否打算在美国安营扎寨,长期服务“散户”。第二,如果只为打名气,国开行要找一个时机把巴克莱的股份给卖掉,怎麽说也要赚一点,按照中国人持股的习惯,只要不抛,就不能说我赔。作者简介:陈澍(George Chen)现任路透社投资中国主编,常驻香港。做新闻八年,伴随中国银行业改革一起成长,见证国有银行重组、引资、上市,跻身当今世界市值最大银行之列。工作之余,陈澍还在路透中文网设有《沪港小生》专栏(www.bygeorgechen.com),聚焦香港和上海的历史和现状,体会别样文字乐趣,亦颇受读者青睐。《外资银行在中国》是陈澍的第一本书,该书的简体中文版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11年1月出版发行,现已在全国各大书店、当当网(here)等图书网站有售。(完)
  •     好消息!感谢上海读者踊跃订购,陈澍著《外资银行在中国》一书于今日再度荣登上海书城畅销书专柜。上海书城的畅销书专柜位于一楼大厅入口处,这已是《外资银行在中国》一书自2011年1月1日正式在各大书店、网站上柜销售以来,第二次跻身上海书城畅销新书之列,并有幸再度入选书城畅销书柜。上海书城(如图)位于上海著名的文化街福州路,书城于1998年12月30日正式开业营业,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书店,也是目前上海图书年销售最高的书店。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465号(地铁人民广场站下,沿福州路文化街步行约10分钟)(转自作者豆瓣网专页,通过www.bygeorgechen.com可以直接访问,谢谢支持)
  •     《外资银行在中国》虽被摆在书店推荐区架上,但因看似非常“局限”的书名,很容易就被绝大数目光一拂而过。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封面(包括TITLE字号及排列)看似凡俗、薄得只有161页的读物,内里却是记录了金融银行界大事件大气象,我在阅完第一时间发给同伴们的推荐短信里写下:非常充沛的数据,翔实的资料,完整从容的表达,由表及里的洞察!《外》是一本耐读而益智的局部金融银行简史,它从业内角度收录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历史上起、承、转、合的所有大事件。而外行所对应的counterpart,国有四大行,二线全国性商业银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等也都会分配到关键性描述——充满了对比和竞争的游戏,才完整了历史的本貌。早期外行历史写的笔墨得当,按入华先后顺序,把英美新港各“行”各派的发源及师承交代了清楚。 稍后的篇章,几大门派在华夏这片广阔江湖里起伏进出,捭阖纵横,都被收录在文字过去完成时态下。书到中段,高潮出现,第六章《大战广发行》全线回顾有关外资竞购广发的背景-过程-结果的演义。据作者在序言里说,这也是最初写这本书的源起所在。这章把地方,国际,银行机构,政府几方在这场牵动全球主要干系国心态的博弈事件写得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20%,这个在某个历史回合中可能非常敏感的数字,,,,等诸位读到便会明白。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迫使了外行和整个金融业改变了其在中国得失收放之策略,一个新的动向在孕育中。而到了第十章,《中国改变世界》,格局和视野再次随时代变迁拓荡开来,写了些主权财富基金的简析,及新同舟共济的中美战略和经济关系。本书作者陈澍,80年生人,饶是他有从事金融投资报道的多年履历,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采访便利,纵然路透社有用不殆尽的庞大数据库,我明白要把这所有的经历原料揉成一团,而不失骨魂,非得要异常深厚的自身积累不可,从技术环节上说,还要有非常沉稳老练的驾驭文字和调配资料的功力,笔下才能带出那一整座江湖演义。期待这位同龄人能够继续保持如此精诚的态度继续为我们读者奉献出记录分析中国和世界金融业态的第二本,第三本,第__本上乘之作来。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算是一个不错的知识普及。需要知道的故事都写了。不过总是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情绪感染力,个人更喜欢客观中立冷静的风格。
  •     到底是校友写的 对外资银行的在华历史有了非常全面以及深入的了解 作者笔锋很精彩
  •     一口氣買了十本,自受用也送人.
  •     知识普及
  •     外资银行在中国 不錯 值得學習
  •     一直很想读的一本书,作者是某位"沪港小生"。书写的不错,基本是标题所含的内容,文笔也有浓浓的记者风。花旗并购广发的案例有启发作用,最后的片段一般,没有深入下去。
  •     就是略主观的记叙文,如是而已
  •     这本书介绍了外资金银行进入内、在国内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给人以不少启示,值得一看。
  •     在整理外资银行业在国内发展的史料和梳理脉络方面还是有点用的。粗略翻过,给了周光浩。
  •     最能让我体验”知“的愉悦,的一本。
  •     内容比较广告味,粉饰外资银行的味道很浓重。。。。

    有点五毛党的感觉。。。
  •     沪港小生的大作 果然名不虚传
  •     就这一题材而言,能做到不表露明确政治导向实属不易,基本体现了新闻报道诚实客观的原则。第一次在淘宝上代加工电子书,竟然漏扫了一页!
  •     写的还凑合吧,资料比较多,可以普及了解看
  •     介绍外资银行如何在中国发展的一本好书。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之路颇值得研究:借力于中国政府与银行完善自己的金融帝国,又需要从中掘取尽量高的利益。说有些外资行在这个过程中被中资行劫持也不为过。说到未来,其实中国银行/金融业应该还有颇为值得玩味的发展。面对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日以剧烈,外资行需要多多动动脑筋。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受到限制的地方除了中国的监管要求还有母公司的全球战略政策。如何看清这个市场然后把握这个市场是每一个从业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作为了解在华外资银行的入门读物不错 客观实在 记者手笔
  •     对外资银行的历史和近况还是写得比较生动
  •     外来力量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刻的.一件件具体的交易决策所构成的洪流,正是普罗大众切身感受中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此时的弄潮儿也许下一刻会被席卷而去.最近对历史积累的感慨尤其多.
  •     我认为不能完全怪他们,融合必然有阵痛,他们有最好的经验但未能打破官僚(下省五千字)……
  •     20110428 当当 6.5折 本书亮点在书后的参考资料书目表。。。
  •     算是常识吧
  •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透明度,以及中央和地方监管者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是在华外资银行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这句话其实从一个比较隐晦的角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中亦不断地博弈。这一点在本书重点部分“大战广发行(2006年广发行竞购案)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而有趣,广东地方政府为吸引尽可能多的外资参与收购从而获得较高收购价格,向外资抛出了”本次收购可使外资获得银行控股权“的口头承诺,从而突破之前最高25%股权的限制,还通过新华社发表文章明确这一点,但另一方面这一承诺一直没有获得央行和银监会中央政府的书面认可。就这样,收购案各方都在这个十分暧昧的前提条件下”摸着石头过河“。不难看出,广东地方政府希望依靠收购案的一步步进展,让中央政府在外资甚至外国政府的一定压力下,对现有政策做出松绑。
  •     informative
  •     中国外资金融业的历史教科书。
  •     对于金融业小白来说,作为科普读物尚可。就是错别字有点多。
  •     很好的一本书,推荐大家购买。介绍了外资银行的历史很现状,感觉知识很丰富
  •     内容作为报刊连载丰厚,作为书籍单薄。作者本人在这连刷几次五星,我很膜拜!
  •     首先,作为金融专业的人来审视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官方”味道有点浓,概括来说就是以官方角度来欢迎外资银行,缺点是角度比较单一,而这一点并未从书的名字中体现,我认为既然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就应该不局限于官方,呵呵,个人见解
    第二,这本书的有效资料还算挺多,数据翔实
    第三,应该是这本书最大特点了吧,融合了记者报道的风格,故事性较强,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读性较强,但是如果要参考这个写论文可能不太够用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也算提供了不少的专业知识,值得一读
  •     简介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看点在于2000年到2008年之间,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的竞争情形。
  •     有兴趣的还是看普华的报告吧。
  •     外贸学长的书呀~数据很充分,写的很客观很冷静 。作为怀念13年夏天自己在HACN实习的种种,我个土包子也算曾真实体验过外资银行高端洋气的工作方式了~
  •     书的质量很差、好几页都烂拉,很难看
  •     很喜欢 一直在南华上看他的专栏~
  •     描述精彩,也可以当金融史来看~
  •     什么事情都要比别人想得更早、更深,看得更远。——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如是说。
  •     作者还写关于上海和香港的专栏,在路透中文网可以找到,支持!
  •     有料
  •     书不错,对了解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很有帮助,因为之前读过《香港金融业百年》,所以对于英资和本港银行比较熟悉,作者是路透社的记者,但行文思维还是保留了中式,读起来也不费劲。
  •     了解外资银行的好书
  •     资料翔实,数据充沛,表达清晰,,,一段金融史被作者写到从容中尽显大象,其功力之深。。。提前入围我我个人年度阅读十选前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