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气油比分配控制因素及其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煤系气油比分配控制因素及其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9
ISBN:9787502138554
作者:
页数:159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以地球化学研究与地质研究相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与沉积学研究相结合、天然气地质研究与煤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我国重要含煤岩的建造与发行特点,借鉴和比较国外典型煤成烃盆地的实例,彩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思路,对我国重要煤第进行了剖析研究。全书着重从成煤物质基础与生油气物质基础关系,煤系改造历史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条件深化的关系两个层次,分析了控制含煤岩系汽油比分配地地球化学和地质规律及其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并尝试一定量地描述气油比的变化规律。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地质勘探及油气地球化学的科学工作者作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从显微组分组成特征看煤系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第一节 我国重要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一、西北侏罗纪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二、华北石炭一二叠纪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三、东北一内蒙古晚侏罗一早白垩世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四、南方晚古生代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五、西南地区晚古生代煤系和晚三叠世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六、第三纪煤系的显微组分组成第二节 煤系显微组分组成的分布密度型式一、国内外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的比较二、我国重要煤系显微组分组成的分布密度特征第二章 煤系气/油比的初始分配特征第一节 煤系显微组分热解油气产率及气/油比一、油气生成的实验模拟二、显微组分的热解失重率三、显微组分热解的油气产率第二节 煤系有机质的初始气/油比分配一、显微组分的气/油比二、煤系的初始气/比分配第三章 显微组分及煤系的倾气倾油性评价技术与方法第一节 显微组分的激光荧光显微探针分析一、激光微束微区分析方法和常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的比较二、激光荧光显微探针的原理三、激光荧光显微探针分析结果的表示第二节 显微组分激光诱导荧光特性与气/油比分配关系一、显微组分的激光荧光诱导特性二、显微组分的激光诱导荧光特性与气/油比分配关系第三节 煤系倾气倾油性评价第四章 影响煤系倾气倾油性的地质因素第一节 某些重要含煤岩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剖析一、华北石炭一二叠纪煤系二、川西晚三叠世煤系三、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四、准噶尔盆地早一中侏罗世煤系五、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煤系第二节 基准面变化类型与煤系倾气倾油性关系第三节 生、储、盖、保诸因素对煤系气/油比分配的影响一、生储配置的差异性对油气分异的影响二、构造作用与气/油比再分配的关系第五章 煤化作用过程的气/油比再分配规律第一节 煤化程度与生排烃气/油比的关系一、显微组分油气产率随热解温度的变化二、煤系有机质油气产率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规律第二节 有机岩物理性质演化对气/油比再分配的影响一、影响油气释放的有机岩物理性质演化特征二、显微组分沥青化作用的油气分异效应三、显微组分生排烃阶段的耦合关系对气/油比分配的影响第三节 Laser PY-GC/MS技术研究沥青化作用过程中烃类物质在显微组分之间再分配的初步尝试一、分析原理和样品二、分析结果及其解释三、激光热裂解色谱/质谱技术尚待解决的问题第四节 煤化作用进程对最终气/油比分配的影响一、煤成大中型气田气/油比与煤系煤化程度的关系二、不同倾气倾油性煤系对煤化作用响应差别的油气分异效应第六章 影响煤系油气分异的动力因素第一节 区域水动力条件对气/、油比分配的影响第二节 异常地层压力条件下煤系的油气分异一、准噶尔盆地盆腹地区侏罗纪煤系异常压力与烃类成因相带预测二、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的温压系统与油气分异三、川西地区中生代煤系异常高压与高气/油比气田形成关系第七章 实例研究(一):鄂尔多斯盆地煤成大中型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第一节 影响石炭一二叠纪煤系烃源岩发育的沉积建造特征一、沉积相组成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三、含煤层段与地层层序的关系第二节 含煤岩系显微组分组成特征一、煤的岩石学特征及煤层形成环境二、煤的显微组分组成三、石炭一二叠系不同烃源岩的有机质生源物质第三节 富有机质层段(主要含煤段)的发育规律一、富煤区带展布特征与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二、含煤层段的基准面变化类型与煤系的倾气倾油性第八章 实例研究(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煤成大中型气田形成的若干地质一地球……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 MS3层序沉积体系构成  该层序沉积体系发育的沉积类型与MS2类似,主要为河流一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上升  半旋回下部以遍布全区的河道沉积发育为特征,沉积了一套较厚层的砂砾岩、砂岩沉积;向上沉积物粒度变细,粗碎屑沉积减少,细粒沉积物质增加,以细粒的泛滥平原沉积夹河道沉积为主。至层序上升与下降的转换位置,发育了一套在全区可对比的、较厚的、稳定分布的泛滥平原或滨浅湖相细粒泥质沉积。  三、含煤层段与地层层序的关系  1.煤层在层序中的位置  盆地的晚石炭至早二叠世海陆过渡期及陆相沉积期是重要的成煤时期,普遍发育含煤地层。  主要成煤环境有:太原组的滨海沼泽沉积环境、泥炭坪沉积环境和滨海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山西组的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环境和河间泛滥平原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煤层在层序中发育的位置是有差异的。  扇三角洲聚煤环境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其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下降半旋回一般不发育,因此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顶部。  滨海沼泽环境形成的煤层一般其上、下为海相泥岩或石灰岩所夹持,此类海相泥岩或石灰岩代表了海侵的最大位置,也就是最大可容空间位置。所以滨海沼泽煤层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为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中靠近最大可容空间的位置。  潮坪一泥炭坪环境的煤层处于向上进积变细的潮坪沉积顶部,此类成因的煤在太原组中普遍发育,有很好的可追踪性。其在中期旋回中所处的位置为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中下部或下降半旋回的中上部,即靠近层序界面附近。  山西组聚煤作用主要出现在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和泛滥盆地两种环境中。在这两种成煤环境中,聚煤作用均主要出现在中期基准面上升至下降半旋回的转换位置,亦即最大可容空间位置。  2.煤层在层序对比格架中的特征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在基准面上升期形成的退积层序和基准面下降期形成的进积层序中均可发生聚煤作用。确切地说,煤层与下伏岩相的组合特征或成因序列,即成煤环境决定了煤层在基准面变化中所处的位置。煤层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并不一定是等时的,煤层在地层对比中不能作为完全等时的标志层,必须结合岩相古地理进行综合分析。  聚煤环境与沉积体系直接相关。如山西组沉积,总体上北部的煤层发育在与河流同期的或河流废弃后残留的泛滥平原地形上,中部的煤层发育在建设期的或废弃了的三角洲平原上;而在南部,煤层发育在充填陆表海或海湾的潮坪充填沉积物上。就含煤性而言,多数情况下三角洲沉积体系优于其北面的沉积体系。太原组煤层的形成环境在北部主要是扇三角洲;在中部为扇端与泥炭坪环境;而在南部为泥炭坪环境和滨海沼泽环境。  煤层在层序中所处的位置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太原组上部旋回中,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中的煤层主要发育于南部的潮坪环境,在海侵范围内沉积的浅海灰岩之下还常发育一层较薄的滨海沼泽煤层,而北部地区太原组上部上升半旋回则没有煤层发育,煤层由南向北方向有逐渐尖灭的现象;在上部旋回的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中,煤层由北至南逐渐发育,且所处的旋回位置有逐渐下降的现象。  ……

图书封面


 煤系气油比分配控制因素及其与大中型气田的关系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