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论辩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外国法律 > 死刑论辩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562029373
作者:(美) 欧内斯特·范·登·哈格,(美) 约翰·P·康拉德
页数:349页

作者简介

对于死刑这样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从未在一本书上进行过如此有力度的针尖对麦芒的论辩。在此,著名的保守派欧内斯特。范.登.哈格与受人敬重的自由主义者约翰·P。康拉德,以两人的智识,语词的机锋和论证的力度,以及用亚瑟。金堡的话来说,“以学识,斯文的表达,以及学术的激情”,对死刑所固有的全部问题进行了一场论辩。
两位论辩者素以其严谨的学识以及截然不同却同样有说服力的文风而声名遐迩。欧内斯特·范·登·哈格是The Jewish Mystique和Punishing Criminals等著作的作者。约翰·P·康拉德的著作包括Justice and Consequences和inearofEach Other.他们的论辩将引起读者对于赞成或反对死刑的激烈的全新的看法。
除了本书话题的契合时机以外,见证两个伟大的头脑之间极具创造力的交锋所带给人的真正的启迪,则是本书价值之所在。

书籍目录

他序自序致谢康拉德的导论:在停止杀人之前范·登·哈格的导论:死刑而非酷刑第一章 报应主义者反对死刑的言说第二章 刑罚的目的第三章 死刑的威慑效用第四章 死刑的威慑效用余论第五章 真的需要用死刑来威慑吗?附录第六章 威慑、死刑和相关数据第七章 死刑的宪法问题附录第八章 歧视与公正第九章 公正与平等第十章 特殊案件第十一章 反对死刑的几种流行观点第十二章 激情犯罪第十三章 死刑,犯罪人改造,圣经,以及人类尊严第十四章 死刑的象征意义附录第十五章 死刑废除论者辩论完毕第十六章 死刑保留论者仍要倡导死刑名词和人名索引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欧内斯特·范·登·哈格,博士,福德汉姆大学的约翰·M·奥林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1983年写作本书时),遗产基金会方面的著名学者。曾任教于纽约大学、纽约法学院、瓦瑟学院和新社会调查学院等。著有The Jewish Mystique Punishing Criminals他还参撰了40多部著作的部分章节,写了无数的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哈伯杂志》(Harper’s)、《大西洋月刊》、《财富》和《国家评论》等,以及许多法律杂志和学术类出版物。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报应主义者反对死刑的言说  约翰·P·康拉德: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奖赏也没有惩罚的社会。无论是美德还是成就都不会得到承认。荣誉将不会归于那些杰出人士。也不会为了全社会的利益,来提高报酬用以鼓励比其他人更加勤勉或者更加聪明的人。职业上的发展将不依赖于卓越的品质,甚或忠诚的服务。无论一个良好的公民多么值得奖励,他都得不到他应得的东西。如果团结最终还能维持,那么这种团结只能依靠普遍的利他主义以及开明的利己主义来实现。社会上会存在平等主义的身影,但是它是一种毫无理由来期盼的平等主义。这个奇怪的社会的任何成员都不应当期盼会有更好的东西出现。  假如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政治组织最终还能存在的话,也不会有人害怕任何来自政府的力量。无论是对酬劳的剥夺还是对于惩罚的恐惧,都不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于其行为的决定。正如善人不得不在其对自身善良的冥想中发现回报,对于恶人的唯一惩罚将是良心不安和对于作恶的回忆一样。无论他们对他人实施的罪行是什么,这些犯罪者的结局,最多不过是罪恶感和羞恶之心的折磨,以及,可能存在的良心上的放逐。  人类学家的研究报告中说有这样的社会存在。生活在非洲中部丛林的俾格米人(pygmies)就幸福且不施害恶的维持着部落,其社会组织但限于食物采集和食物分享所必需。在更高级一些的社会缉织中,太平洋小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Melanesians)和玻利尼西亚人(Polynesians)似平主要依靠禁忌来执行其风俗习惯。团结通过仪式、魔法,以及通过驱逐那些违反传统所确立的简单规则的人来创造。18世纪的哲学家就当时对这样的社会的微薄认识,推知这样的社会由生活在一种特殊的优雅状态中的高贵的野蛮人所构成。人们认为文明的紧迫性摧毁了人类天然的至善。人们还认为,当文明的复杂程度要求出现劳动分工,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等级结构被创造出来。原始部落里对于公平的朴素需要就在程序中窒息了。

图书封面


 死刑论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本人是 学习法学的。认为学习法律的都要有本这样的书,基本可以和论犯罪与刑罚一样重要,说理透彻,很好。适合法科学生和非法学爱好者拥有。还有快递很给力!!!
  •     书好像二手货一样
  •     译本,有的句子会有问题,但是内容比较难理解一些,需要有一定的功底
  •     后半部有点拖沓。
  •     恩,很有思想深度!
  •     本来呢,是并不知道该支持死刑还是该反对死刑,总觉得死刑太严厉,但不判死刑又不足以惩戒最恶意犯罪,正纠结呢,这本书倒是帮我梳理了自己的想法。
    康拉德教授要求废除死刑,而哈格教授希望保留死刑。在双方论辩中,哈格教授明显更有大将风度,论点论据论证都很大气,而康拉德教授虽然很正气凛然,但是总喜欢攻击对手的风格和过细的细节,这让我感觉很不好。当然,作为一本法律专著,确实有很多无法理解的地方,不过,这并不妨碍它影响了我对死刑的态度。
    不过需要注意,这些讨论并不适用于现时的中国。
  •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世界观,从此出发看到的自会不同,人无法超越的不仅有时代,还有他自己,所以观点没有对错 ,只有适宜与否。
  •     书很好,就是快递不等人,说不来就走了,难道不知道学生要上课啊!
  •     总体覆盖面挺广的,关于死刑废除与否的常见观念应该都提到了。要看深入的内容还是得看贝卡利亚和康德的隔空辩论。以及这本书里双方措辞之繁复啰嗦也是坑爹。
  •     好书值得收藏,反复细读。
  •     挺好一本书 去年九月同书包一起在重庆被偷了 估摸着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处于“在读”状态了
  •     有些翻译非常生硬拗口
  •     一直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需要好好研读·
  •     还可以,不过没有我想象中的好!
  •     两位学者的辩论很精彩,涵盖了与死刑存废相关的各个方面,针锋相对同时又礼貌斯文。翻译还可以,只有个别地方感觉比较别扭。
  •     好书!观点的对抗很好,举证详细,逻辑周密
  •     虽然只看了一部分,但是感觉很不错。
  •     围绕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一直不休,本书的两位作者都给出了自己观点最强有力的论据。读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畅快。不管是你持哪种立场,你也都会折服于反对派所提出的论点,这是一场学术上的论辩,并且精彩纷呈!
  •     因为对此问题略有兴趣借了看,竟然是此次辩论之题。 正如序言所说,此书是第一次两种观点的同时展示 但两位学者论述的理据并不完全令人信服(非个人价值判断上的不信服,而是整个论证力度的不信服)。
  •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对于死刑的不同态度。
  •     对于死刑在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存废问题,争论由来已久。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美国高水平法学著作,必然成为指引我从更高层次和更全面的角度认识死刑存废问题的好助手。
  •     看到这个想起之前打的辩论赛………………
  •     这本书是帮我一要考法硕的朋友买的。书不厚,纸张印刷感觉挺老的。内容我自己没细看,就拿到的时候翻了一下,感觉挺深奥挺专业。这本看来算是比较偏门的书了,如果有时间有闲钱的话买来做法律方面的知识扩充应该还是不错的。
  •     精彩,感人。
  •     讲述各国法学家对死刑的看法及其自身建议。
  •     推荐大家购买,内容不错。印刷不是很好,希望改进哈
  •     死刑 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     辩驳多,道理少;话题广泛,又不着边际;命题多,证明少;两位争的不累我看的也累。虽然隔靴搔痒的内容比较多,也算胜在讨论范围比较宽吧。
  •     我并不是法律专业的,只能算是半个法学业余爱好者,毕竟相关的书籍拜读的并不多,这本书对我这个门外汉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读起来非常生动,引发你对于法律以及死刑的很多思考。两个站在对立两方的法学专家,决定进行一场真正的激辩,联袂完成一本不可多得的法学专著。
  •     支持死刑不代表一意孤行,所以听取对方的意见,开始辩论。但是两大法学家的辩论到后期着重于词句,事实理论不足。“归还你拿走的东西,那是补偿,而不是刑罚。但是你如何归还你夺走的生命?”
  •     其实可以再深入一些。
  •     书尘多,封面磨损明显==
  •     这本书对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一个缺点是双方都经常车轱辘话来回说,以至于书中很多地方前后重复,本来可以更精炼一些。
  •     开头几章两人还在郑重的讨论,比如目的论,比如效用论。到了中间几章就完全沦为“诡辩”了,互相揪着对方无关紧要的句子不放松。到了快结尾终于开始讨论“演进的尊严”这种涉及观念的有趣问题(为何有趣?有句话不是说吃人只是个口味问题?)...很可惜没怎么看懂......
  •     值得一看 开开眼界
  •     给孩子买的,对孩子应该有帮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