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笔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理论法学 > 政法笔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
ISBN:9787214036506
作者:冯象
页数:314页

作者简介

冯象在序言中曾提到他写这个系列的初衷之一,就是不满所谓的普法文章。什么是真正的“普法”?我的理解就是通过言说去影响一种现实的语境。从这个角度看学者的言说,其实和司法过程极其相似。法学家写的案子,和法官写的判决书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法治”,是西法东渐和“法治本土资源”变迁的经验环节。鉴于目前我们的法官多半写不好判决书,法学家撰文说案更显得尤其重要。 

  汉语语境下的“政法”二字,其实并不是“政治与法律”的缩写。因为汉语的构造承袭的是三纲五常的微言大义,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像两位领导出场,表面是平列关系,其实多半是一种偏正结构。甚至于有着语义上的越俎代庖。钱钟书《管锥篇》中谈过这个问题,如“兄弟”指的是弟,而“祸福”说的也多半是祸。钱先生说这种词义结构的特征来自道家相对主义对国人的思维影响。这道理固然精辟,但我对这解读还是不满。“偏义”与其说和道家思维有关,不如说恰恰是和儒家礼教一丝不苟的“差序格局”合拍的。因为没有一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就没有语法面前每个字平等的逻辑。

  “政法”一词其实也带有偏义,而且来自古汉语的“本土资源”,并不是舶来词。现代法治西学东来,在细微技术上今天已几乎看不到一丝中华法学的遗迹。但奇怪的是今天我们谈到法律领域,笼罩全局的仍然是这个老妪般的“政法”二字。
冯象近年来的专栏写作,也和上述“政法”一词的语义变迁趋势相吻合,就是所讨论的主题和作者的基本理念从形而下的、被意识形态空洞化的“政法”概念,开始向着形而上的政法之道转变,最后凸现为一种清晰的宪法或宪政的视野。冯象这一走势大概从写〈它没宪法〉开始,尽管此文的观念老实说仍然相当模糊,但这一走势越到晚近越清楚了。尤其冯先生的专业是知识产权,但他却往往从对版权、商标权的纠纷中看出权属问题的“宪法化”趋势。如《修宪与戏仿》一文,从一篇小说戏仿《沙家浜》引发的案子,分析到版权权益与“戏仿”者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说产权问题不能只在商法或私法的领域中解决,而最终必将诉之宪法或宪法的司法化。这个故事和苏力讲过的“邱氏鼠药”的案子何其相似。我以前有一个看法,就是研讨宪法有两途,一种是从部门法往上走,一种是从政治学往下走。冯文属于前者,尽管他由于文体限制和过于借重文学笔法带来的自缚(这算冯象一个不太严重的弱点,所以我才说《万象》上那些风情文字是更纯粹的冯象文章),分析上不免大而化之。但其义理...[更多内容]

书籍目录

献辞

弁言

从前没有律师的时候
腐败会不会成为权利
它没宪法
案子为什么难办
公证婚前财产、标价拾金不昧之类
法盲与版权
鲁迅肖像权问题
从卡拉OK与人体写真想到的
性贿赂为什么不算贿赂
送法下乡与教鱼游泳
所多玛的末日
正义的蒙眼布
好律师能不能也是好人
县委书记的名誉权
孔夫子享有名誉权否
诽谤与创作
小头一硬,大头着粪
取名用生僻字该不该管
葛流帕福音――电邮五通
法学院往何处去
致《北大法律评论》编辑部
修宪与戏仿――答记者问
中国要律师干嘛
不上书架的书
大选2000

参考书目

内容概要

冯象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J.D)。现定居美国,从事知识产权与竞争资讯等领域的法律业务,业余写作。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北京三联,1992),《中国知识产权》(英文,Sweet&Maxwell,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中山大学,1999),《玻璃岛》(北京三联,2003),《政法笔记》(江苏人民,2004),《尘土亚当》(待出)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

图书封面


 政法笔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初读了几篇,感觉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此其一。其次,冯先生的行文风格也实在是别具一格,文章充斥着相当多的隐喻与暗示,使人非细嚼不能理解。其三,语言思维西化,遣词造句英语化。虽然逻辑尚算严密,可让人的感觉就如在读一本直译而未经润色的西方法律文化作品,尽管内容是评论国内法政的。最后,希望接下来能够阅读愉快。
  •     冯象先生有着传奇般的求学传奇。《政法笔记》也有着可怕的学术深度和广度,即使它被定位在普法读物的行列里。“笔记”之名说明它并不是一个严肃庞大的学术体系,相反,它只是一本表面上平易近人的散文集。作者随手粘来的文学话语(词语),深入浅出的法理,精巧布下的演绎,令人叫绝的看法……都无不提醒着咱们:作者可是有2个博士学位的!与《木退正义》一样,作者总爱拿把圣经和西方文学搬出来来说事儿,难免让我这个只读过《圣经的故事》的初级读者有着一头雾水的感觉。然总体来讲,本书比《木退正义》要显浅许多。同时,冯象先生真不啻是一位思想超脱的学者,其中论文的阐述不仅包含着精深的法理,同时其睿智的角度通过风趣的论调跃出纸面更能让你会心一笑。很喜欢冯象和朱苏力这两位学者,他们的学问,不是高高在上,反而是关心现实,贴合实际的。真的!他们是活在社会的学者……
  •     先是读过作者在《万象》上写的圆桌骑士的文章,后又在《读书》杂志看到他的专栏“政法笔记”,觉得此人真是人精!在这两个领域,要想成为其中一个领域的专家已非易事,而这位叫冯象却有本事通吃!我不能不佩服。这书可以称为文化学者写的法学笔记,把法律文化中的一些精义讲得通俗有趣。文笔很好,不像法学家写书,一点也不枯燥。书名很土。大巧若拙。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被精密的逻辑震撼,比西窗法雨深刻多
  •     书很好 当然看睡着了是我不对= =
  •     笔法老辣,见底深邃,对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问题一针见血。
  •     一气呵成的读完。很喜欢。图画也很精美。观点也很新颖。
  •     因为作者经历丰富,所以,文章也不同。本书前半部分还可以读读,后半部几乎是天书,对于非文学专业的读来太辛苦。
  •     通过小故事讲法理,“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深入我心
  •     我至今都已经不记得是先读的《政法笔记》再读的《木腿正义》,或是这顺序反过来。总之,也是一本法学书
  •     传递了法治社会的理念
  •     冯教授透过知识产权进行的法理学论述很有意思,其他方面还是糙了,可读性不强。
  •     这本书一般,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东西,
  •     比起大多数故弄玄虚的普法级别的著作强多了
  •     挺好看的,而且看着也不累,作者问题很好,功力也深。不管能汲取多少,至少有所长进,文中涉及的其他知识,也可以借此机会,另外搜索,拓宽了解。
  •     精小的豆腐块文章集子。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极完美的法律极不匹配幼稚的法学。
  •     当当怎么在发货前不检查一下书的质量?次品也照发不误,事顾客利益于何地??
  •     冯象在前言里说到:美国的最有名的综合书店里找不到几本法律专业的书,在国内书店里却尽是法律汇编,这正是法律仍没做主的症状,面队国内象口号一样的依法治国方针,干部和群众希望通过读书看报就摘掉“法盲”的帽子的幼稚却可以理解的举动,所以他写了这本书,很多文章是〈读书〉里发表过的,这次集成册子。不用怀疑冯象的幽默和专业,他人虽住在美国,但是国内的情况却是一清二楚;同时又因为不在国内混饭吃,对一些丑恶的不成熟的荒谬的的现象,他更敢于直言不讳。从头看到尾,获益匪浅。
  •     入门吧
  •     我本不喜欢这种齐集文章的小册子,觉得读起来没有头绪,二来这书有些年头了,很多评论观点也不新鲜了,可为了找些感觉,坚持读完,再回过头翻看目录,发现还是囫囵吞枣,留下给自己的知识并不多。这毛病怎么破呢?
  •     好书!准备二刷
  •     有很都地方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只要是对当下社会法治关心的人们都可以看看。
  •     耳目一新
  •     这是一本看似简单而实际想读懂并不容易的书,值得用心品位作者的良苦用心。
  •     文字十分老辣,案例翔实,分析透彻,是一本不错的法学散文著作!
  •     开始读的时候有些烦躁,读到后面才觉有趣,需要找时间把前三分之一重读一遍
  •     作者的姿势水平,可以一人单挑知乎上所有五毛喷子
  •     这就是传说中的常识,只是写的再通俗一点就更好了。
  •     宪政的问题。文字简单。论说清晰。文学。
  •     学术书不喜欢看散文随笔性质的,不能整体把握方法与思路
  •     图书馆借来读
  •     以前觉得仰望的书现在觉得略。。。过时?
  •     书不错,似乎有点点旧的感觉
  •     就是一个很杂的集子,以法学的角度分析了各种案例,因为作者水平高读者才多,实际没什么逻辑。
  •     快忘了写啥了。。
  •     启蒙读物
  •     细细的写感受,淡淡的
  •     比西窗法语更深,联系时事,可以多想。
  •     高山仰止
  •     法学本科初学者一枚 终于有一本能看下去还觉得很有趣的专业书了
  •     很钦佩冯象先生,觉得他不是个普通的人
    这本书不仅是在说法学,中西方的法学,也涉及文学、艺术
    总之很好
  •     这本书,断断续续啃了好久,也不敢说看懂了,只是看完了电子版,争取再把附利未记的纸书看了
  •     我喜欢随笔,据说冯象的随笔是最好的。
  •     有点难度,有些地方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懂。
  •     冯象的见地和笔锋都还不错,就是收到的时候皮全皱了,书脊也有划伤的地方,不爽
  •     越是通俗文章越需要扎实的功底,对宪法和著作权等的讨论比较有意思
  •     需要再多读几遍...
  •     这本书书名虽显古板,但内容涉猎广发。语言也不枯燥,是一本法律休闲书,值得一看。
  •     思考在路上。
  •     由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问题,值得细细品味!
  •     就是有点专业
  •     我是读完《乡土中国》再读冯老师的《政法笔记》,自我感觉比前者拗口,但是有很多新观点,新看法,让人醐醍灌顶,。
  •     深深敬佩冯象老师的学养,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深厚的文学、哲学、心理学和法学涵养,读后受益匪浅!!
  •     东拉西扯,华而不实
  •     印刷还可以。装订不好,很容易脱胶。
  •     不但直溯法律的缘起,而且夹以政治宗教文化对法例进行分析,立意高,观点独特。好书。
  •     犀利又幽默,行文趣味性至少比作者的老友苏力强不少,读来轻松愉快,又不时能见到若隐若现的火花
  •     不错。
  •     不急不躁,讲道理。贯通中西,文字有时候还会有个小笑话。不像一些法学界大佬充满了不忿,与其处处怒目而视,不如发挥真正的作用。
  •     失望多于期望。
  •     语调式的直面法治中的难题,宪政该如何是好?
  •     对一些法律事件的分析,算不上启蒙读物~
  •     旁征博引,九浅一深(诶?)
  •     初学者读起来比较难理解……
  •     很多的同仁推荐此书,我以为此书是好的,但的确很难读,要明白作者表达的内容比较困难,但也许是笔者水平低吧。特别想说一下图书首页配图。这幅画是英国画家乔治·弗雷德里克·瓦兹一幅名为《希望》的画作。画面上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手里弹拨着仅剩下一根弦的古希腊七弦琴,并俯身倾听这根弦发出的微弱乐音。画家的意图是表现人类直到最后也不能丧失希望,不过观众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觉得只剩下生命的最后一根弦,正面临着危机。虽然这名女子身上有着瘀伤和血迹,穿着破烂不堪,竖琴也只剩下一根弦,她就好像是广岛或者沙佩维尔(沙佩维尔为南非城市,曾发生种族屠杀)的受难者,但是画家仍敢于把这幅画名为‘希望’。虽然世界被战争撕裂,虽然世界被仇恨摧残,虽然世界被猜疑蹂躏,虽然世界被疾病惩罚,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充满饥饿和贪婪,虽然她的竖琴被毁坏得只剩下一根琴弦,但是这位女人仍有无畏的希望,在她那仅存的一根琴弦上,去弹奏音乐,去赞美上帝。”
  •     挺老的一本书了,怎么说呢,内容还好,就是感觉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点问题……嗯,不能好好说人话的感觉……
  •     关于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分析的不错。
  •     以前站着书架翻过的书,再来一遍体会时光里各种变迁呢。。。现在再看以前私法领域里的争议、创新判决其实非常有意思,当时经济领域的立法、司法变革,和后面公法领域议题的勾连不知有无脉络可循;或者两者放一起才是完整图景?此外就是婚前财产公证那几段真是教科书一样的论证推进,怎么把一个问题写得高大上
  •     当初是在《读书》上看到一些连载。相比较,书里面的东西更学术化了些。
  •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就买来看了,这本书不想其他的法学著作艰涩难懂,在看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提起兴趣。不是很喜欢看书的人可以找来看看。不会太失望的。具体内容因为我还没有看完也就不好说什么。
  •     不是第一次读法律的书了,却看得云里雾里。作者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     十几年的间隔读来尤其有种错愕的萌感
  •     好看是好看的,就是很多针对时事的内容今天已经过时了
  •     关于市场之法治与律法之教化的随笔,谈法律从业者之职业伦理甚多,其意在讨论变迁中国之政治伦理之重建,隐线是人格之独立,明线是良性社会批评。冯象先生好文笔,舒畅明快。
  •     大一。补录。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