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逻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成功学 > 失败的逻辑

出版社:上海科教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42850836
作者:迪特里希·德尔纳
页数:187页

作者简介

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所有操作人员都警觉地坚守着工作岗位,核反应堆依然会发生灾难性的熔化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甚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如此频繁地出岔子?
迪特里希·德尔纳,德国最高科学将获得者,在此考虑为什么--假定具备所有的 智能、经验和信息条件--我们却仍然会犯错误,有时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是缘于他所谓的"失败的逻辑":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某些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关系,还有线性思维--它们适合于过去的简单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复杂世界却有着灾难性影响。当今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因为每件事都有多重结果;我们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虑问题,因为所有的情况都有副作用和长远影响。
德尔纳给我们找到了不少例子。为什么阿斯旺水坝的规划者们,只想到会给埃及带来廉价用电的好处,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将会中断几千年来维持尼罗河谷地肥沃富饶的一年一次的洪水漫灌?为什么第三世界健康计划的规划者们不能认识到提高平均寿命就要求增加食物供应,从而疏忽地终止对饥民的捐助?
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面对我们力不能及的问题,小错误累积起来,最后就会酿成严重的错误结论。过于频繁地忽视问题的大局,却只在我们知道如何做的范围内寻求权宜之计--这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德尔纳用他自己编制的引人入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这些缺陷。他的例子--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吓人的--和他那"梳脑"思维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如何处理复杂问题。这些实例使本书成为一件矫正工具,一种明智的规划和决策指南,使商业经理、决策者以及面临由此及彼日常挑战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技巧更加敏锐。本书将改变我们构思变化的方法本身,使我们对成功之路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书籍目录

引言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第一章 若干事例/第二章 要求
第三章 确定目标/第四章 信息和模型
第五章 时间序列/第六章 规划
第七章 那么现在我们怎么办?/注释

编辑推荐

《失败的逻辑: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

内容概要

迪特里希・德尔纳:
班贝格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行为领域的一位权威,1986年度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兹奖获得者。他是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认知人类学项目主任,已出版《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作为信息再处理的问题解决》、《洛毫森: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打交道》、《心理学》等专著 ,在思维、美学、人类情感、问题解决、规划、抉择、方法论等领域发表了160多篇论文。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所有操作人员都警觉地坚守着工作岗位,核反应堆依然会发生灾难性的熔化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甚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如此频繁地出岔子?迪特里希·德尔纳,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在此考虑为什么——假定具备所有的智能、经验和信息条件——我们却仍然会犯错误,有时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缘于他所谓的“失败的逻辑”: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某些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关系,还有线性思维_-它们适合于过去的简单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复杂世界却有着灾难性影响。当今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因为每件事都有多重结果;我们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虑问题,因为所有的情况都有副作用和长远影响。德尔纳给我们找到了不少例子。为什么阿斯旺水坝的规划者们,只想到会给埃及带来廉价用电的好处,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将会中断几千年来维持尼罗河谷地肥沃富饶的一年一次的洪水漫灌?为什么第三世界健康计划的规划者们不能认识到提高平均寿命就要求增加食物供应,从而疏忽地终止对饥民的捐助?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面对我们力不能及的问题,小错误累积起来,最后就会酿成严重的错误结论。过于频繁地忽视问题的大局,却只在我们知道如何做的范围内寻求权宜之计——这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德尔纳用他自己编制的引人人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这些缺陷。他的例子——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吓人的——和他那令人挠头的思想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如何处理复杂问题。这些实例使本书成为一件矫正工具,一种明智的规划和决策指南,使商业经理、决策者以及面临由此及彼日常挑战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技巧更加敏锐。本书将改变我们构思变化的方法本身,使我们对成功之路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的思维,总是以它对于情绪和考虑、良心和野心之间巧妙的相互影响,来反映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确定人类在复杂情况下定计划和作决策特征的实验,在理想情况下应该逼近真实。我们应该研究大量的实例-例如,真实的政治家、机构领导以及市政官员等的计划和行动情况。但是,这样的一个工程陷入困境,因为仅有一些孤立的实例可供研究,而我们不能根据这样少的例子进行类推。而且,现实社会的决策过程很少会有完好的文献记录,而重建这样的文献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困难的。这类真实过程的报告,往往不是被无意歪曲,就是被故意篡改了。幸运的是,计算机技术允许我们模拟几乎任何复杂的我们可能希望研究的情况:从花园水池的动植物群,到小城市里社会上的相互影响。计算机情景的灵活性,允许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来考察那些以前只在一些孤立实例中才能观察到的过程。当然,这种情景难免具有游戏的性质。计算机里的情况虽然不是真实的——坏的行政管理者不会使整个国家挨饿,而无能的市长也不会把一座城市毁了,但事实上,参加者对待“游戏”通常都是很认真的。无论如何,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来考虑,对哪些结果应该认真,而有时却不必当真。例如,与实际的事件作严格的对比后产生问题:我们是否该把一个参加者的提议——任何工人,当他的机器生产出次品时就把他枪毙——斥为恐怖笑话。

图书封面


 失败的逻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有个朋友跟我说,她有次碰到个人,吃饭写字故意用左手进行,理由是要开发自己的“右脑”。我们还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大多数人仅仅用了10%的智力潜能,所以要努力开发剩下的90%。这些可笑的说法都指向同一点:存在一种神秘的诀窍能一举让人更聪明,更好地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完全为零。如果真有这种诀窍的话,我们早就用到了。谁又见到过有什么四条腿的动物,只用三条腿就能飞奔,拖着第四条腿不用的?无论左半脑右半脑从来都是同时使用的,任何一个人去掉那所谓90%未开发的大脑也不会不影响正常生活。人类日复一日地犯错,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缘何舛误,尤其是在自己已经谨小慎微到极致也无法避免出错的情况下,便忍不住找“右脑”的茬。迪特里希·德尔纳(Dietrich Dorner)在《失败的逻辑: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从心理角度解释了原因:“我们往往在这儿翻一个小错误,又在那儿犯一个小错误;定计划时,这儿不够具体,那儿过于一般;执行计划时,这儿太细,那儿太粗,如此等等。”在整本书里,德尔纳试图告诉读者,整个世界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你做的每个决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远远高于你的想象。如果我们始终用“因果单向”思维方式的话,就很容易犯错。书中的电脑模拟实验特别有趣。实验人员设计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传统的农业部落,一个小城市,他们让参与者以“独裁者”的身份来管理,可以随意制定政策,游戏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的福利。参与游戏的“玩家”们都和我们一样,有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但无超乎寻常的智力,所以尤其能反映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游戏结果如何?大部分都失败了。在管理农业部落过程中,大多数统治者都在前期都建立了一套不错的医疗体系,提高了粮食产量,婴儿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改善,整个部落的人口在稳步增加。可是到了中期,各种麻烦继踵而至,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粮食的产量,水资源枯竭,计划生育的政策在传统的部落推广困难,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毁坏,虫害卷土而来。一系列两难摆在了统治者面前:宰杀牛羊会减少收入,部落无法维持必要的医疗保健福利,民众死亡率将重新攀升;放任自流将会出现饥荒。不可避免地,一场人口灾难降临。着急的统治者不知所措,或怒斥实验者故意把游戏设定成无法成功的,或辩称死掉一批老弱病残的人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是部落重新进步的必由之路。而在管理城市的游戏中,也是一大堆需要市长需要顾及的东西:建筑活动、房租开支、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就业率、失业率、人口、税收、市政金融、公共设施、销量、产量、车间效率、市民满意度、健康状况、工作质量、家长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学生在校表现……每个因素都和其他因素有着“正反馈回路”的关系。例如,父母愿意辅导孩子的话,孩子的表现会更好,因此劳动者技术会更熟练,产品质量会提高。市民满意度提高就不会破坏公共设施来发泄,于是修缮公共设施的基金会有盈余……可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市民满意度高涨,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人移民进来,这样就消耗了市政资金,反过来又会降低满意度,各种问题重新出现。一个看似正确的决策会在遥远的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错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德尔纳在书中分析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他着重从整个灾难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里探寻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发现,基辅的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其实犯的都是些很小的错误,而且他们也知道这些行为有危险,但是在各种压力下,他们仍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最后导致灾难发生。这个刚刚受到嘉奖的专家小组在操作过程中互相加强信念,坚信自己能够控制一切,结果造成灾难。切尔诺贝利无疑是失败的案例,但是整个过程中,每个工作人员都尽忠职守,完成了他们份内的任务,既没有人按错开关,也没有人漏看信号。他们根本的错误除了忽视了安全流程外,另一些错误和之前模拟实验人员犯的错是一模一样的:难以控制时间,难以评估指数式发展过程,难以估计副作用和长期影响,根据孤立的因果关系进行思维的倾向。因此,即便这些一流的专家,也成为了电脑游戏的寻常玩家。在阅读这本小书时,我是非常沮丧的。因为作者在最后虽然告诉我们可以多通过模拟来训练“系统思维”的能力——这不是一个独特孤立的能力,而是一大堆能力,其核心是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运用我们的判断力的能力。然而,每次遇到的环境各不相同,而且透过时间的迷雾判断出自己行为的未来影响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也许,即便我们知道了自己错误的原因,仍然无法避免再次犯错。
  •     我看了下正文内容和举的例子,大致知道书讲的是什么了。其实,所有看似有科学、专家指导下的规划,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目标设定相互冲突;解决方案的作用是不可逆的;路径依赖;利益冲突;暂时有效。西方的所有优化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同样的缺陷:满足少数人的局部、暂时最优;其他的一概不管,也不知道如何管,也没法管。这里的少数人就是出钱找人优化的那帮所谓的stakeholder,于公司就是所谓的股东利益,于国家就是所谓的国家利益。东方的、包括印第安人的方法反之,尊重天地和之间的一切生命,敬畏生命和自然,顺天知命。你看标题: failure。是谁的失败?人的?人失败了说不定对其他的某种生命是胜利。哪有什么绝对意义上的失败,不过是某个利益群体某时某地某事没搞定罢了,谁说这不是命呢?都被你算计到了,别的都不要活了,这是何等的贪婪啊!因果之链,细微难知,就凭西方那点线性思维,还想如何如何,也算是典型失败案例。====================书是不错的,细节值得学习,只是大局观和指导框架,自然不能听着线性思维方式;不过局部和暂时的,老外的东西不错。
  •     《失败的逻辑》读书笔记 - 简书《失败的逻辑——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Why things go wrong and what we can do to make them right这本书的作者是迪特里希·德尔纳,心理学教授,认知行为领域的权威,1986年度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兹奖获得者。我沿着“思维”主题找到这本书,然后被简介中的“失败的原因是某些特定的思维倾向”所吸引,决定细读此书。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是缘于他所谓的"失败的逻辑":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某些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关系,还有线性思维--它们适合于过去的简单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复杂世界却有着灾难性影响。——《失败的逻辑》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些错误的思维倾向,就可以摆脱必然失败的结果,而这也正好前段时间读的《超越智商》的核心观点之一。(《超越智商》分析了大脑心智模型,强调了理性思维和行动比智商更重要,而增强理性思维的方法之一,就是安装更好的心智模型,去除错误的心智模型;书中给出了两种重要的缺失心智模型,罗列了多种常见的错误心智模型。)细读本书,发现这本书对应了思维主题的一个细分主题:系统思维,即面对复杂系统的思维方法论。复杂系统随处可见,大系统如经济体系;小系统如产品开发等。提到经济系统,就要重提《一课经济学》,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复杂系统方法论在经济系统中的具体阐述,“制定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政策的短期影响和对特定人群的影响,还要考虑长远影响和对整体人群的影响”。还要再次强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具体到《失败的逻辑》,就是意识和学习“系统思维”的重要性。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多次提及“锤子人思维倾向“——在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眼中,全世界都是钉子。但我们也从正面看待这句话:(1)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总要好过一无所有而一筹莫展的人,五十步笑百步未尝不可;(2)如果“锤子”是具有“元属性”的工具,那锤子人立刻就脱胎换骨了,而“思维方式”就是这样值得人人持有的锤子。引言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第一章 若干事例本章介绍了三个事例,前两个是计算机模拟测试,分析了受试者在解决模拟的复杂系统问题时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第三个事例是真实世界发生的灾难,即切尔诺贝利事件,从复杂系统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灾难。第二章 要求首先介绍了复杂系统的四个一般特征:复杂性,不透明性,内部动态,对系统不完全或不正确的了解。复杂性:系统中的变量多,且互相依赖。不透明性:只了解局部,难以看到整体;我们可能看不见真正要看的东西,而只能看到表象。动态特征:系统是动态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都随时间变化,“今天的美酒可能变成明天的毒药”。无知和错误假假定:我们对复杂系统的认识,依赖于很多无知和错误的假定。然后提出了应对复杂系统的步骤,简要分析了每个步骤中的常见问题,后续几章分别详细介绍。组织复杂系统的步骤:明确目标————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预测和外推————规划、决策和行动————评估行动和修正。备注:《系统之美》介绍了复杂系统的三大一般特征:适应性、自组织和层次性;与《失败的逻辑》四个特征比较,可以更好的理解系统的特点。第三章 确定目标“A problem well stated is a problem half-solved.”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明确目标就是解决问题第一步。本章首先介绍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目标常见分类和相应特点,之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给出了“再定义和再确认”的方法。本章最后强调了几种常见的对待目标的错误方式,一是“修理服务”行动(只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或者非常明显的问题)和”目标退化“现象(用容易解决的临时目标代替原初目标),二是解决互相冲突的分目标时”仅专注于一件事和只追求一个目标,而不是同时追求几个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是:具体的阐明目标,平衡互相矛盾的目标,区分平行目标的优先级。切记不要一接到任务就进入“规划行动和收集信息”状态。备注:“确定目标”和“明确问题是什么”的关系是什么?本章让我想到了《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中的一个观点“问题是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第一原则,遇到问题不要急于行动,欲速则不达。首先询问自己两个问题,“现状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之后再考虑“怎么缩短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更具体的分析请见《你的灯亮着吗?》,本书通俗易懂但内容深刻,值得作为问题解决领域的第一本入门读物。第四章 信息和模型应对复杂系统的第二步是收集信息和建立模型。首先强调要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目标和现状,忽略了情况的系统性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系统是由彼此处于因果关系的许多变量所构成的一个网络。——《失败的逻辑》系统是一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或相互依存的成分构成的整体,系统是各种子系统的集合体。——《用系统来工作》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系统之美》从系统的角度去“收集信息和建立模型”包括三个方面:(1)系统中存在哪些变量,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为四大类:正反馈、负反馈、临界变量和指示变量。(2)知道了“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后,分析“系统的结构”分析方法是抽象,抽象可以帮助融会贯通,具体而言,就是用类比思维(比喻、模仿)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帮助我们用已有的系统知识去考察未知的系统,实现从部分到整体的理解。(3)掌握“系统的层次性”,掌握到特定的细致程度复杂系统具有层次性(《系统之美》),一个大的系统保护很多子系统,一些子系统又可以分解成更多、更小的子系统。层次性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少的信息量掌握整体,但是存在一个平衡点,过细致的层次性是一种精力浪费,过于粗糙的层次性则掩盖了系统的重要变量和变量相互关系。备注:《系统之美》指出,任何系统都包括三个构成要件:要素,连接,功能或目标;而上文所强调的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对这三个系统构成要件的分析:要素即变量,连接即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功能或目标可以通过分析系统的层次性确定子系统的功能和目标进而得到系统整体的结果和目标。在“收集信息和建立模型”中,存在两个常见的误区:(1)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处理复杂系统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没有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去看到问题,而是将复杂系统视为一个个孤立系统的集合体,这样做都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只不过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尤其是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这种”一次解决一个问题“的倾向,就像上面所说的“修理服务”行动,我们急于解决问题的倾向促使我们首先解决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和最先进入我们视野的问题。(2)过度简化,将问题归结为一个“中心变量”上忽略复杂系统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将某一个变量视为中心变量,其他变量都分别与这一中心变量联系。这种过度简化忽略了复杂系统中的反馈回路,没有考虑这样的事实:”我们不是在对待一个星状的互相依赖的网络,而是更近似于一个弹簧床垫的网络“,弹簧之间互相牵动,而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中心点。我们的过度简化倾向,源于”不可测量性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畏惧“,所以维持简单的既有判断,拒绝否认和调整,甚至只收集支持这些假定的信息,就成了我们面对复杂系统的下意识防御方式。应该怎么做:概括,但不能过度概括凡事都应该尽可能简化,但不能过度简单。——爱因斯坦书中举了两个过度简化的例子,其中一个是费马写了一个寻找素数的程序,发现n=0,1,2,3,4都成立,于是费马认为这个程序具有普遍性,实际上n=5时程序就失效了(计算量太大,所以费马没有做),这儿费马就犯了过度简化的错误。用概括的方式将抽象概念形式化,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活动。概括也类似于归纳思维、分类思维,是一种比演绎思维更容易操作的思维,但是演绎推理是一种严格的逻辑,归纳推理却容易陷入“过度简化”的陷阱。(《金字塔原理》)避免过度简化倾向的关键是意识到“条件”和“情境”的存在,避免“去条件化抽象”。在复杂系统中,一种措施的有效性几乎总是取决于实施该措施的情境,并不存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行动的普遍规则。书中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火灾模拟游戏,最佳的策略总是与具体的情况相关联;二是毛奇的战争策略思维,“策略是一套权宜之计....而由权宜手段导出的一般原则,不可能有任何策略上的价值。”一个人的美酒佳肴就是另一个人的穿肠毒药.A person's food is another man's poison.惨淡的思想:考虑得越多,越难以行动这儿提到了“收集信息和建立模型”步骤中的一个陷阱:拥有的信息量和不确定性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正反馈作用。我们收集的信息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感受到越强的不确定性,进而越难以行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有时故意拒绝接受信息。所以,在收集信息和行动之间,存在一个平衡(balance):既要避免基于极少信息而采取草率行动,又要避免收集过多信息而妨碍了行动;而这种平衡点的位置,取决于决策的时间压力。第五章 时间序列本章的核心是,我们如何预测未来?我们对时间的敏感性明显不如空间(这也是回顾和反思的意义所在),这种不敏感导致我们处理时间序列问题时的明显的错误,比如(1)将随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事情视为彼此独立的事件,(2)预测未来时采用简单地从当前时刻外推,而这种外推过程又存在过度关注显著特征的问题和采用线性和“单调的”方式外推的问题。本章以”睡眠莲子、稻米粒和艾滋病“为例,强调了我们对复利、幂和指数增长(非线性增长)的严重低估,我们缺乏处理非线性时间结构的直觉。(我们常用稻米粒的故事,强调理财的重要性;常用“马太效应”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因为“增长方式”不同而差异越来越大的现状)作者随后以德国艾滋病为例,具体分析了理想指数增长模型在现实复杂系统中的具体情况,阐述了资源限制导致增长速度必然减速的现象,介绍了领先和暂态效应的特点;所以大众和专家直觉认为的“艾滋病的蔓延在联邦德国减缓下来”和“政府等努力促成了艾滋病蔓延的减速”是一种错误,是对时间序列认识不足的表现。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看,专家和外行的区别在于,专家可以有意识的去选择更多的数学模型来拟合当前的观察结果,而外行则是下意识的直接选择线性模型。振荡、逆转时间序列中,除了单调变化(不论是线性还是指数变化),还存在振荡式和逆转式变化的情况。就像我们处理指数式增长时存在明显的直觉错误,面对振荡式和逆转式变化情况,我们也容易犯系统性的错误。文章分别用“使用调节器和温度计调节贮藏室中的温度”和“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动情况”来分别介绍这两种时间序列。处理振荡式复杂系统时,关键是意识到系统的响应大都不是即刻响应而是延迟响应,过度频繁的干预只会加大系统的波动而看不清干预的真正效果;其次是避免局部经验过度推广,否则我们只是不断的在“简单条件和初始经验”上添加越来越多的“特殊条件”来逃避对系统的真正理解(和过度自信思维偏误有点联系)。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中,一个看似良好缓冲的系统,方向“突然”转变,让人大吃一惊。但是从更长的时间角度看,“大灾难”似乎突然袭来,但是实际上祸根早已种下。原因依然是我们对时间敏感度太低,容易线性思维,目光短浅所致,繁荣之中孕育着衰退。——《基地》系列三部曲备注1:从“延迟响应”联想到生活中的“延迟判断”,最初进入脑海的想法和脱口而出的语言都需要被延迟,确定是不是我们的真正观点;备注2:我的理解是,逆转现象和振荡现象是不同时间尺度下观察的相似结果,逆转现象可以是振荡现象中的一次小振荡,也可以是多次振荡现象累积后的一次大振荡;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经济中的短周期和长周期,短周期是不断的小幅振荡,而一次大幅度的逆转和经济衰退(微观上看)则是长周期中的一个振荡过程;一个经典的经济周期简化模型是[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Ray Dalio - 腾讯视频],从这个视频,可以清晰的理解经济长周期和短周期,而我们处于一个时间点上,很难知道自己在走在上坡还是下坡路上。平衡:如何面对一个简单的系统一个简单的系统:库埃拉的骷髅天蛾,帮助棉花传授花粉以提高棉花产量,但是同时在无花果上打洞降低无花果产量。在这个模拟试验中,实验参与者释放特定数量的骷髅天蛾的天敌黄蜂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棉花与无花果都要兼得。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参与者处理相当简单的随时间变化系统的能力极差。应该怎么做?答案其实很简单:(1)意识到系统的内部是动态的(复杂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2)记录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是过去的经验,(3)基于对动态性的认识和系统的已有数据,努力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第六章 规划规划的本质是思考单独行动和系列行动的潜在后果,进而分析这些行动是否帮助我们达到预期目标。规划一系列的行动,类似于构建一个和多个长链(长链交叉形成增强和反馈回路),而每个长链中包括多个链条,每个链条又分为三个元素:条件、行动、结果。可以将规划简单分为正向规划和反向规划,按照“问题是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的定义,正向规划是从现状先前推进,而反向规划则是从预期目标向后推进;如果将两种规划方式结合起来,利用阶段性目标,更容易找到从现状到目标的路线。缩小问题扇面和扩展问题扇面制定计划和规划路线很困难,因为我们难以完全枚举所有可能问题扇面。所以实际规划中,需要通过简化(缩小聚集,缩小问题扇面)来探索路线,有三种“缩小问题扇面”方法:“爬山法”、寻找“中间目标”、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而具体运用依然需要看实际条件。“爬山法”:选择当下最直接缩短现状和目标距离的行动;问题是可能爬到次高峰而非最高峰上。寻找“中间目标”:利用中间目标,使用反向规划,从而分而治之。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方法主义“,因为过去有效,所以故技重施。除了需要“缩小问题扇面”,还需要“扩展问题扇面”,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种扩展问题扇面的方法:自由实验法、剔除法(排除法、反向思维)、类推思维。自由实验法:想象,think out of the box,避免默认假设和定式思维的束缚剔除法:剔除不成功的策略、不成功行动的特征,除此之外都值得尝试,避免成为特定思维方式的俘虏(特定思维方式是一种无意识的剔除策略),书中举了“蜡烛难题”这个经典心理学实验,看似简单的行动也带有很多意识不到的默认假设判断。类推思维: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模仿、类比”,从看似无关的事情中获得启迪。规划过程是综合运用“缩小问题扇面”和“扩展问题扇面”的过程,有的时候需要缩小问题扇面,仔细搜索问题扇面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法;如果搜索不到可能方法,就需要扩展问题扇面;智慧在于”灵活运用“——知道何时缩小,何时扩展。规划的尺度像收集信息一样,在规划时,我们也面对一个尺度的问题。规划的窍门是要掌握一个适当的详细程度。既要避免过分细致的规划,又要避免粗糙的规划。不安全感和试图逃避复杂情况的不确定性的心理倾向,容易导致过细规划的行动。侏儒症:去条件规划和“方法主义”——不考虑条件的行动一个规划单元,是由条件元素、行动元素和结果元素组成。规划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计划常常失败的原因,是忽略条件元素,即行动的必需条件。这种去条件规划或去条件行动,类似于大脑的“程序化响应机制“,也有节省认知资源的优点;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容易看不到新的可能性,意识不到适用条件就不能灵活运用经验,容易生搬硬套,即陷入“方法主义”的误区。“方法主义”效应:不假思索地运用我们曾学到的一种行动的顺序;不是针对特殊条件,提出相应行动。书中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为依据做了进一步解释。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措辞分析他的规划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他是否陷入去条件规划的境地。优秀问题解决者喜欢那些考虑环境和例外的措辞,强调重点但不忽略次要问题的措辞,以及那些提出可能性的措辞。相反,低劣问题解决者食用不容许其他可能性和环境条件的“绝对”概念。吃一堑未必长一智:“弹道行动”——不考虑结果的行动从规划单元的条件、行动、结果出发,上一部分介绍的是“不考虑条件的行动”,这一部分则是“不考虑结果的行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根据行动的结果来纠正不正确的行动和错误的假设,从而调整行动的路线,修正对系统的理解。尤其是面对一个不是完全理解的系统,应该抓住机会对系统进行更多的了解。但事实上,人们总在想办法避免直面行动的负面结果。避免面对自己行动的负面结果的第一种办法是“弹道行为”,即“发射后就不管”,一切顺其自然。这种弹道行为的好处是解除了我吗所有的责任,维持我们对自身能力的幻想和信任(行动永远都是对的)。避免面对自己行动的负面结果的第二种办法是“外部归因”,即将负面结果的原因都归结为环境和别人等,就像《错不在我》这本书所讲的那样,“当错误发生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将错误推卸到他人身上,或找一些客观原因,完全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这样的心理你我都有,无论你是总统还是普通人。”另外两个办法是“转变目标”和“免除边界条件限制”。第七章 那么我们现在怎么办第七章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出错,深层次原因来自于大脑结构和思维方式,这就是认知科学的范围。一是大脑认知资源稀缺,有意识思维缓慢;二是过度自信思维倾向,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偏误,对应前面章节提到的“修理服务”行动;三是大脑记忆系统的“工作记忆容量”不足,导致我们不能一次性处理很多信息,用复杂系统的术语讲,则是“存量大,流量小”;四是缺乏反向思维能力,即证伪方法论,我们不考虑不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当前的俘虏,不考虑还没有发生的副作用和长期结果,这就类似于《一课经济学》反复强调的经济学思维方式。虽然有以上四个深层次原因,但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依然是可以习得的,也就是系统思维能力。思维是一种技能,也是可以习得的。——《比知识还多》。这种系统思维的习得,主要是培养言语智能和运用智能两方面。既要懂理论,又要能灵活运用,两个方面互相促进。说得头头是道的未必真能灵活运用,将相关的方法论引用到千变万化的复制系统中;而不懂理论,则难以将实践所学融会贯通。言语智能:了解复杂系统的知识,比如“系统“”正反馈“”负反馈“和”临界变量“的概念等。运用智能:个人所具有的运用他们的智能和技能的能力,重要的是”灵活应用“,即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不存在普遍适用的规则,专家和外行的区别就在于,专家能在恰当的时候应用恰当的规则。反省自己的思维过程,反省自己的经验,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在复杂的情况下,需要基于复杂系统的认识,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反省,而这些认识,就是本书以上章节所介绍的内容,从而帮助我们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2016.7一个月读完,2016.8.13写完本读书笔记,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本文链接,谢谢https://www.douban.com/people/oyster1984/https://www.yukunwu.wordpress.comwu.laplace@gmail.com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强调的是细节
  •     1. 成功者比失败者更能感知时空长短及含义 2. 距离目标时间过长,成功者尽可能收集讯息、学习技能、不断反思之后,再尽可能少做出决策 3. 距离目标时间过短时,成功者尽快做出决策,并收集少量关键反馈,再次进行决策直至达成目标。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个人的有效性,和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效果。”德鲁克的言论支持了《失败的逻辑》一书的“时间-空间-决策”模型。 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宝典》,宣扬尽可能收集多的信息并尽可能少的做决策,这种看法本身是片面的。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宽框架思考”的模型更能解释《失败的逻辑》中所提到,时间感知能力下的决策策略。
  •     需要沉淀一下再看一遍
  •     好书 很好的啊
  •     很不错,启发了我不少思路。我不知道做什么能让自己成功,但我知道不做哪些会导致自己失败的事。
  •     我本来就对当代的翻译书有偏见,这本又是从德语的英文翻译再翻译到中文,翻了两番,再加上这个版本确实看着不够通顺,所以我很难读下去,挺后悔买这本书的,浪费钱。想着作者的原文是好书,虽然反感译文,分也没办法打低
  •     是本好书,但是作者里面例子和要表达的主旨没有标重点,阅读很吃力,总是要反复看,还不如直接看最后一章,还有翻译真的超差,有些段落读的让人迷迷糊糊的,特别像没有段落层次的论文
  •     德国人真的不愧是严谨、求真、思辨的民族。整个书无非薄薄的187页,但是读下来逻辑非常严密、条理非常清晰,切身感受到那种严谨的学术作风,让人不得不佩服。本书是行为学、心理学、有一点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知识理论的综合,但是启发意义还是很大的,人类是缓慢思维、短视行为、对时间动态化概念感到迷茫的,恰恰和我昨天刚听到的一个关于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讲座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吻合,动态化是人类的弱点之一。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模拟,真的让人趣味盎然,作者借助计算机开展一系列实验活动,既显示出作者对于工具的自如运用、方法论上的创新,又彰显了实验背后本身严密的逻辑性和目的性,让人确有所得、受益匪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本书的翻译,总体来说还算差强人意、不妨碍阅读,但是个别地方翻译明显晦涩、饶舌,令人郁闷。
  •     写的是中国字可惜我看不懂,看了两页就受不了了。。。
  •     很好的东西,价格很划算
  •     有道理,但无法转化致用
  •     好书,促销时买的,十分划算
  •     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没读完就还了..现在终于有能力一口气看完了
  •     翻译的差一点,内容很不错
  •     16年7月,一个月的晨读时间,读完这本书,很赞,从“思维”主题找到这本书,却意外发现了“复杂系统”这个有趣的细分主题,正好把我四五本书串起来,把“复杂系统"和”系统思维“作为我16年下半年的重要阅读主题。 这本书真心很赞,从复杂系统解决步骤展开介绍,第一章先介绍了几个案例,后续章节也有具体的案例介绍。
  •     雅思二刷后的我。
  •     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每一个决策的影响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未期望它们的地方..... 这本书带我们跳出微观视角,跨越间断时间序列,揭示潜在的行为逻辑。
  •     读起来比较枯燥,一点也不有趣。但是一些理论和结论确实可以用上。
  •     请人来做计算你模拟的测试很有趣,模拟决策和规划后果可见(想到模拟城市)测试严谨。开发判断力...
  •     翻译太次了。
  •     看简介的时候居然没发现这本是社会学的书……但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事情有必要用那么多文字来啰嗦吗?这不就是把控制理论去掉公式之后用文科语言来表述吗?——来自控制领域学生的鄙视。
  •     多做决策,想到其他连锁反应
  •     前瞻性,关键是前瞻性
  •     很多都是在推论的基础上推论,没有进一步佐证和正反论证,只是提供另外一个思路吧
  •     感觉像教科书。。。
  •     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是不断试错的结果,问题也将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及时对事情进行反思,能得到更好的处理方法,处事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     很好的内容,硬生生被翻译打的支离破碎,至少能严肃一点对待研究类作品的翻译,意领好过生搬硬造,it的出现不能全做他它来译。书的主旨还是说明智慧和经验的灵活应用,手段程度的平衡,不足和过了都会导致失败。
  •     白刚老师课上提到过的书,德国心理学教授通过计算机模拟游戏研究参与者的行为,对人类认知缺陷进行了分析,比如:系统性,时间纬度,决策要素互斥等等
  •     我们的大脑不是设计用来思考与分析的。
  •     失败的逻辑: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
  •     还得再读。
  •     真难看,还是早晨一起来精力最好的时候看的!唉,看来以后还要多翻几遍!/ 阅读第二遍,原来看书也要有心情!
  •     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     非虚构书籍注释满满,放心。咳咳。用心理学实验总结失败的逻辑,得出人类思维方式的惯性。没得挑。
  •     看着有点费劲。虽然里面的方法主义还是有所借鉴的地方。但是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怎么滴,结论和距离有一定的偏离。
  •     好书。
  •     和内容没关的···
  •     不过是强调了系统化思维
  •     下了个模拟城市玩:)
  •     失败并不像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 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逐渐发展的 我当年逻辑学只考了六十多分 感觉这“差点要挂”的逻辑能追溯到小学二年级下定决心弃理从文的时候 嗯 都是学问
  •     逻辑是教育的基础
  •     作者读了康德呢
  •     给我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
  •     用哲学一句话就能概括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书中一个例子我很认同,就是模拟的方法,无论什么事情,就把自己放到这件事情中过一遍,看看哪些想到了哪些miss掉了,最好最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因为整个世界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你做的每个决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远远高于你的想象。如果我们始终用“因果单向”思维方式的话,就很容易犯错。努力培养系统思维是一种长期的实践过程… 事情本无对错,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必然不同… 一个decision带了眼前的利益或者达到了眼前的KPI并不代表成功,也许还会带来一些长期才能发现的新的问题… 只是当时大家还不知道而已[偷笑]
  •     例子太多太细,分析又太笼统。没有看出什么个所以然来。。。
  •     为何失败?“我们思维迟缓和任何一次处理的信息量太小,我们要保护能力感的倾向,记忆有限的流入容量,以及只把注意力集中于迫在眉睫问题的倾向——过于简化。”方法呢?“环境永远是不相同的!”反复训练以学会处理不同问题的不同情况。这本书的启发性非常有限,事件(游戏)罗列过多,而又缺少细节。
  •     可作为《How to Solve It》的补充读物,前者讲怎样解决 well-defined problems,这本书则教你如何应对 ill-defined problems——现实生活中大多问题皆属这类。
  •     总结性理论居多
  •     3.5 由于翻译太差劲+题材行文本身比较严肃的原因,略显枯燥难读。看似都是废话,实则都有研究支撑,关于社会“游戏”/切尔诺贝利这类动态系统和时间结构的那几段比较有意思。此外,书比较老,不少findings过时了
  •     期待蛮高,读完有点失望。说的主题很有意思,是说做决策的时候考虑的东西要全面,不然决策会引动一开始完全没有意料到的后续影响。前半本书主要都是通过一款模拟类的电脑游戏,如何发展或改良某个城市现有的状况入手,结果当市长的游戏玩家通常会近视,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决定。结论大概是说要对全局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控,不要把问题看得太简单,要有充足的前期信息才能做决策。
  •     世界如此复杂,直觉做不了任何事
  •     不知道是不是我“道行”太浅的原因,我觉得这本书讨论的问题过大(尽是些国家,地域,人类安全等大事为例),传授的技巧却不清晰,多半在叙述实验过程,而且反复冗长。作者列举一大堆实验数据,出版社的高大上封面和排版,一下就糊弄到了饥渴好学的读者,以为是本有料的书,但细细读来,却有点失望。书中可取之处大概是:即使紧急情况,也不能不假思考地立刻采取行动,而是应该弄清楚目标并划分完成,多个目标矛盾时采取折中方案,根据轻重缓急排列优先顺序,系统的思考问题,预想其关联因素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变化及副作用,不可一直奔命于“修理服务”行为,抓住中心和主要关键问题,对决策结果进行验证评价。
  •     如何识别自己行为的种种缺陷逻辑?
  •     理论性偏多 数学差的我 读起来犹如嚼蜡
  •     对失败原因的归纳剖析非常到位,如何解决则见仁见智了
  •     时滞性,和部分系统论的解释,让我有所收获
  •     我们生活在用史前大脑所装备起来的工业时代,这个认识和我在隐藏的逻辑里感受一样,人的生理心理特性进化跟不上自己创造的时代,即人的动物性与人的社会性不匹配 行文最大特点就是举例子做实验,一个实验过程要讲很久,这就很有问题,条理不够一目了然,也没有小标题划分,看起来很吃力,难以把握重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