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掷骰子吗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学 > 上帝掷骰子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538281774
作者:曹天元
页数:375页

后记

这个有关量子论的系列全部是本人业余时间在网上完成的,最初发表在新浪的论坛上,前后陆续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原先的构想只是一篇四五万字的极简介绍,但不料读者的反应异常热烈,自己兴头上来后也有些收不住笔,结果最终有了这篇近30万字的稿子。在此也感谢新浪、磨铁文化和各方面的牵头,使它有了以传统媒体方式发表的机会,和更多的读者见面。这并非一篇专业的科普文章,事实上,我的本意是更注重历史,而不是科学方面。不过如果你读完了全文,我也希望它可以带给你一些最基本的量子论的科学概念。这本是网上的消遣文章,供大众茶余饭后娱乐所用,因此我努力使它成为极通俗的读物。事实上,我仅仅假定读者具有初中的数学水平和一点点高中物理知识(如果你具有以上水平但仍看不懂某些内容,那一定是我写作的问题^_^)。即使是对数理完全不通,我也希望你可以从中得到一点感染和启示。但不可避免地,运用日常化的语言会使一些描述显得牵强附会,不符合物理上的概念。所以再次强调,这不是专业的科普,如果想获得对量子论更好更准确的认识,各位还是参考一些专业书籍。上帝是数学家,唯一能够描述宇宙的语言是数学!另外,本文是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而成的作品,其信息全部来自于各种媒体,没有任何第一手的资料。因为时间和水平有限,所以难免包含了许多错误。虽然我已经尽量使描述符合历史与事实(一般来说,除了一些明显的虚构情节外,本文中的历史场景都是有依据的),但仍可能在某些地方查证得不够,对于那些态度认真的读者来说,也需要小心对待。

作者简介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黄金时代
第二章 乌云
第三章 火流星
第四章 白云深处
第五章 曙光
第六章 殊途同归
第七章 不确定性
第八章 论战
第九章 歧途
第十章 回归经典
第十一章 不等式的判决
第十二章 新探险
尾声
外一篇 海森堡和德国原子弹计划
后记

编辑推荐

《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是“科学性和故事性的完美结合,具有超级影响力的科普佳作。”荣获第三届“吴大猷科普奖”(2006),“科学时报读书杯”最佳科普创作奖(2005),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07)。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应该怎么做!霍金: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前言

如果要评选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那些年代,那么有两个时期是一定会入选的:17世纪末和20世纪初。前者以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宣告了近代经典物理学的正式创立;而后者则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并最彻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所不同的是,今天当我们再次谈论起牛顿的时代,心中更多的已经只是对那段光辉岁月的怀旧和祭奠;而相对论和量子论却仍然深深地影响和困扰着我们至今,就像两颗青涩的橄榄,嚼得越久,反而更加滋味无穷。我在这里要给大家讲的是量子论的故事。这个故事更像一个传奇,由一个不起眼的线索开始,曲径通幽,渐渐地落英缤纷,乱花迷眼。正在没个头绪处,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然而还未来得及一览美景,转眼又大起大落,误入白云深处不知归路……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量子理论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难解的谜题。她像一个神秘的少女,我们天天与她相见,却始终无法猜透她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但量子论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却依然难以回答。在自然哲学观上,量子论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甚至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它的观念是如此的革命,乃至最不保守的科学家都在潜意识里对它怀有深深的惧意。现代文明的繁盛是理性的胜利,而量子论无疑是理性的最高成就之一。但是它被赋予的力量太过强大,以致连它的创造者本身都难以驾驭,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k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掐指算来,量子概念的诞生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但不可思议的是,它的一些基本思想却至今不为普通的大众所熟知。那么,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伟大的年代,去回顾一下那场史诗般壮丽的革命吧。我们将沿着量子论当年走过的道路展开这次探险,我们将和_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天才们同行,去亲身体验一下他们当年曾经历过的那些困惑、激动、恐惧、狂喜和震惊。这将注定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我们将穿越幽深的森林和广袤的沙漠,飞越迷雾重重的峡谷和惊涛骇浪的狂潮。你也许会感到眩晕,可是请千万跟紧我的步伐,不要随意观光而掉队,否则很有可能陷入沼泽中无法自拔,请记住我的警告。不过现在,已经没时间考虑这么多了。请大家坐好,系好安全带,我们的旅程开始了。

内容概要

曹天元(Capo),出生于上海,足迹遍历内地、香港和美国,现居香港。本人不愿透露具体身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曹天元兼具科学素质和文学修养。 --王渝生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度 量子世界像骰子一样难以预测,迄今还没有谁敢说真正理解了它,任何科学探险都不如量子之旅惊险和神奇。 --董光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是一本罕见的、精彩的、由非科学家谈论科学的作品。它表明:科学不是科学家的禁脔,科学对于公众来说,经过努力也是可以亲近的。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 曹天元这部很特别的量子物理学史话,可谓献给国际物理年不可多得的礼物。它比起各地许多纪念性仪式化(或者叫巫术式)的表演,要实在得多。……此书功德无量。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黄金时代一我们的故事要从1887年的德国小城——卡尔斯鲁厄(Karlsruhe)讲起。美丽的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区缓缓流下,在山谷中辗转向北,把南方温暖湿润的风带到这片土地上。它本应是法德两国之间的一段天然边界,但16年前,雄图大略的俾斯麦通过一场漂亮的战争击败了拿破仑三世,攫取了河对岸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也留下了法国人的眼泪和我们课本中震撼人心的《最后一课》的故事。和阿尔萨斯隔河相望的是巴登邦,神秘的黑森林从这里延展开去,孕育着德国古老的传说和格林兄弟那奇妙的灵感。卡尔斯鲁厄就安静地躺在森林与大河之间,无数辐射状的道路如蛛网般收聚,指向市中心那座著名的18世纪的宫殿。这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市,据说,它的名字本身就是由城市的建造者卡尔(Karl)和“安静”(Ruhe)一词所组成。对于科学家来说,这里实在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可以安心做研究的好地方。现在,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RudolfHertz)就站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仪器。那时候,赫兹刚刚30岁,新婚燕尔,也许不会想到他将在科学史上成为和他的老师亥姆霍兹(HermannvonHelmholtz)一样鼎鼎有名的人物,不会想到他将和汽车大王卡尔·本茨(CarlBenz)一起成为这个小城的骄傲。现在他的心思,只是完完全全地倾注在他的那套装置上。赫兹给他的装置拍了照片,不过在19世纪80年代,照相的网目铜版印刷技术还刚刚发明不久,尚未普及,以致连最好的科学杂志如《物理学纪事》(AnnalenderPhysik)都没能把它们印在论文里面。但是我们今天已经知道,赫兹的装置是很简单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电火花发生器,有两个大铜球作为电容,并通过铜棒连接到两个相隔很近的小铜球上。导线从两个小球上伸展出去,缠绕在一个大感应线圈的两端,然后又连接到一个梅丁格电池上,将这套古怪的装置连成了一个整体。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那两个几乎紧挨在一起的小铜球,然后合上了电路开关。顿时,电的魔力开始在这个简单的系统里展现出来:无形的电流穿过装置里的感应线圈,并开始对铜球电容进行充电。赫兹冷冷地注视着他的装置,在心里面想象着电容两端电压不断上升的情形。在电学的领域攻读了那么久,赫兹对自己的知识是有充分信心的。他知道,当电压上升到2万伏左右,两个小球之间的空气就会被击穿,电荷就可以从中穿过,往来于两个大铜球之间,从而形成一个高频的振荡回路(LC回路)。但是,他现在想要观察的不是这个。果然,过了一会儿,随着细微的“啪”的一声,一束美丽的蓝色电花爆开在两个铜球之间,整个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细小的电流束在空气中不停地扭动,绽放出幽幽的荧光来。火花稍纵即逝,因为每一次的振荡都伴随着少许能量的损失,使得电容两端的电压很快又降到击穿值以下。于是这个怪物养精蓄锐,继续充电,直到再次恢复饱满的精力,开始另一场火花表演为止。赫兹更加紧张了。他跑到窗口,将所有的窗帘都拉上,同时又关掉了实验室的灯,让自己处在一片黑暗之中。这样一来,那些火花就显得格外醒目而刺眼。赫兹揉了揉眼睛,让它们更为习惯于黑暗的环境。他盯着那串间歇的电火花,还有电火花旁边的空气,心里面想象了一幅又一幅的图景。他不是要看这个装置如何产生火花短路,他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求证那虚无飘渺的“电磁波”的存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啊,它看不见,摸不着,到那时为止谁也没有见过,验证过它的存在。可是,赫兹对此是坚信不疑的,因为它是麦克斯韦(Maxwell)理论的一个预言,而麦克斯韦理论……哦,它在数学上简直完美得像一个奇迹!仿佛是上帝之手写下的一首诗歌。这样的理论,很难想象它是错误的。赫兹吸了一口气,又笑了:不管理论怎样无懈可击,它毕竟还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呀。他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在心里面又推想了几遍,终于确定自己的实验无误:如果麦克斯韦是对的话,那么每当发生器火花放电的时候,在两个铜球之间就应该产生一个振荡的电场,同时引发一个向外传播的电磁波。赫兹转过头去,在不远处,放着两个开口的长方形铜环,在接口处也各镶了一个小铜球,那是电磁波的接收器。如果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就会飞越空间,到达接收器,在那里感生一个振荡的电动势,从而在接收器的开口处也同样激发出电火花来。实验室里面静悄悄地,赫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他的眼睛已经看见那无形的电磁波在空间穿越。当发生器上产生火花放电的时候,接受器是否也同时感生出火花来呢?赫兹睁大了双眼,他的心跳得快极了。铜环接受器突然显得有点异样,赫兹简直忍不住要大叫一声,他把自己的鼻子凑到铜环的前面,明明白白地看见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两个铜球之间的空气里跃过。是幻觉,还是心理作用?不,都不是。一次,两次,三次,赫兹看清楚了:虽然它一闪即逝,但上帝啊,千真万确,真的有火花正从接收器的两个小球之间穿过,而整个接收器却是一个隔离的系统,既没有连接电池也没有任何的能量来源。赫兹不断地重复着放电过程,每一次,火花都听话地从接收器上被激发出来,在赫兹看来,世上简直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加美丽了。良久良久,终于赫兹揉了揉眼睛,直起腰来:现在一切都清楚了,电磁波真真实实地存在于空间之中,正是它激发了接收器上的电火花。他胜利了,成功地解决了这个8年前由柏林普鲁士科学院提出悬赏的问题1;同时,麦克斯韦的理论也胜利了,物理学的一个新高峰——电磁理论终于被建立起来。伟大的法拉第(MichaelFaraday)为它打下了地基,伟大的麦克斯韦建造了它的主体,而今天,他——伟大的赫兹——为这座大厦封了顶。赫兹小心地把接受器移到不同的位置,电磁波的表现和理论预测的分毫不爽。根据实验数据,赫兹得出了电磁波的波长,把它乘以电路的振荡频率,就可以计算出电磁波的前进速度。这个数值在可容许的误差内恰好等于30万公里/秒,也就是光速。麦克斯韦惊人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原来电磁波一点都不神秘,我们平时见到的光就是电磁波的一种,只不过普通光的频率正好落在某一个范围内,而能够为我们的眼睛所感觉到罢了。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古老的光学终于可以被完全包容于新兴的电磁学里面,而“光是电磁波的一种”的论断,也终于为争论已久的光本性的问题下了一个似乎是不可推翻的定论(我们马上就要去看看这场旷日持久的精彩大战)。电磁波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实验很快就做出来了,这些实验进一步地证实了电磁波和光波的一致性,无疑是电磁理论的一个巨大成就。赫兹的名字终于可以被闪光地镌刻在科学史的名人堂里。虽然他英年早逝,还不到37岁就离开了这个奇妙的世界,然而,就在那一年,一位在伦巴底度假的20岁意大利青年读到了他的关于电磁波的论文。两年后,这个青年已经在公开场合进行无线电的通讯表演,不久他的公司成立,并成功地拿到了专利证。到了1901年,赫兹死后的第7年,无线电报已经可以穿越大西洋,实现两地的实时通讯了。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就是古格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Marconi),与此同时俄国的波波夫(AleksandrPopov)也在无线通讯领域做了同样的贡献。他们掀起了一场革命的风暴,把整个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如果赫兹身后有知,他又将会做何感想呢?但仍然觉得赫兹只会对此置之一笑。他是那种纯粹的科学家,把对真理的追求当作人生最大的价值。恐怕就算他想到了电磁波的商业前景,也会不屑去把它付诸实践的吧?也许,在美丽的森林和湖泊间散步,思考自然的终极奥秘;在秋天落叶的校园里,和学生探讨学术问题,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吧?今天,他的名字已经成为“频率”这个物理量的单位,被每个人不断地提起,可是,说不定他还会嫌我们打扰他的安宁呢?无疑,赫兹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1887年10月,基尔霍夫(GustavRobertKirchhoff)在柏林去世,亥姆霍兹强烈地推荐赫兹成为那个教授职位的继任者,但赫兹却拒绝了。也许在赫兹看来,柏林的喧嚣并不适合他。亥姆霍兹理解自己学生的想法,写信勉励他说“一个希望与众多科学问题搏斗的人最好还是远离大都市。”只是赫兹却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在冥冥中忽然改变了许多事情。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电磁波的实验中亲手种下了一个幽灵的种子,而顶替他去柏林任教的那个人,则会在一个命中注定的时刻把这个幽灵从沉睡中唤醒过来。在那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未来的30年间,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会不断地发生,彻底地重塑整个物理学的面貌。一场革命的序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拉开,而我们的宇宙,也即将经受一场暴风雨般的洗礼,从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光怪陆离,震撼人心。但是,我们还是不要着急,一步一步地走,耐心地把这个故事从头讲完。二上次我们说到,1887年,赫兹的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也证实了光其实是电磁波的一种,两者具有共同的波的特性。这就为光的本性之争画上了一个似乎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句号。说到这里,我们的故事要先回一回头,穿越时空去回顾一下有关于光的这场大战。这也许是物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激烈的一场论战。它不仅贯穿于光学发展的全过程中,更使整个物理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上烧灼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光,是每个人见得最多的东西(“见得最多”在这里用得真是一点也不错)。自古以来,它就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这个宇宙最原始的事物之一。在远古的神话中,往往是“一道亮光”劈开了混沌和黑暗,于是世界开始了运转。光在人们的心目中,永远代表着生命,活力和希望,更由此演绎开了数不尽的故事与传说。从古埃及的阿蒙(也叫拉Ra),到中国的祝融;从北欧的巴尔德(Balder),到希腊的阿波罗;从凯尔特人的鲁(Lugh),到拜火教徒的阿胡拉·玛兹达(AhuraMazda),这些代表光明的神袛总是格外受到崇拜。哪怕在《圣经》里,神要创造世界,首先要创造的也仍然是光,可见它在这个宇宙中所占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可是,光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虽然我们每天都要与它打交道,但普通人似乎很少会去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会发现光实在是一样奇妙的事物,它看得见,却摸不着,没有气味也没有重量。我们一按电灯开关,它似乎就凭空地被创生出来,一下子充满整个空间。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呢?有一样事情是肯定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看见东西,那是因为光在其中作用的结果,但人们对具体的作用机制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迷惑不解。在古希腊时代,人们猜想,光是一种从我们的眼睛里发射出去的东西,当它到达某样事物的时候,这样事物就被我们所“看见”了。比如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就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气、土四大元素组成的,而人的眼睛是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用火点燃的。当火元素(也就是光,古时候往往光、火不分)从人的眼睛里喷出到达物体时,我们就得以看见事物。但显而易见,单单用这种解释是不够的。如果光只是从我们的眼睛出发,那么只要我们睁开眼睛,就应该能看见。但每个人都知道,有些时候,我们即使睁着眼睛也仍然看不见东西(比如在黑暗的环境中)。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人们引进了复杂得多的假设。比如柏拉图(Plato)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光,分别来源于眼睛,被看到的物体以及光源本身,而视觉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假设无疑是太复杂了。到了罗马时代,伟大的学者卢克莱修(Lucretius)在其不朽著作《物性论》中提出,光是从光源直接到达人的眼睛的,但是他的观点却始终不为人们所接受。对光成像的正确认识直到公元1000年左右才被著名的伊斯兰科学家阿尔·哈桑(al-Haytham,也拼作Alhazen)所最终归纳成型:原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只是由于光从物体上反射进我们眼睛里的结果2。哈桑从多方面有力地论证了这一点,包括研究了光进入眼球时的折射效果以及著名的小孔成象实验。他那阿拉伯语的著作后来被翻译并介绍到西方,并为罗杰尔·培根(RogerBacon)所发扬光大,这给现代光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关于光在运动中的一些性质,人们也很早就开始研究了。基于光总是走直线的假定,欧几里德(Euclid)在《反射光学》(Catoptrica)一书里面就研究了光的反射问题。托勒密(Ptolemy)、哈桑和开普勒(JohannesKepler)都对光的折射作了研究,而荷兰物理学家斯涅耳(WillebrordSnell)则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上于1621年总结出了光的折射定律。最后,光的种种性质终于被有“业余数学之王”之称的费尔马(PierredeFermat)所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法则,那就是“光总是走最短的路线”。光学作为一门物理学科终于被正式确立起来。但是,当人们已经对光的种种行为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最基本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光在本质上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难以回答,没有人会想到,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居然会那样地旷日持久,而这一探索的过程,对物理学的影响竟然会是那么地深远和重大,其意义超过当时任何一个人的想象。古希腊时代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光看成是一种非常细小的粒子流,换句话说,光是由一粒粒非常小的“光原子”所组成的。这种观点一方面十分符合当时流行的元素说,另外一方面,古代的人们除了粒子之外对别的物质形式也了解得不是太多。这种理论,我们把它称之为光的“微粒说”。微粒说从直观上看来是很有道理的,首先它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光总是沿着直线前进,为什么会严格而经典地反射,甚至折射现象也可以由粒子流在不同介质里的速度变化而得到解释。但是粒子说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困难:比如人们当时很难说清为什么两道光束相互碰撞的时候不会互相弹开,人们也无法得知,这些细小的光粒子在点上灯火之前是隐藏在何处的,它们的数量是不是可以无限多,等等。当黑暗的中世纪过去之后,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波动现象被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声音是一种波动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怀疑:既然声音是一种波,为什么光不能够也是波呢?十七世纪初,笛卡儿(RenéDescartes)在他《方法论》的三个附录之一《折光学》中率先提出了这样的可能:光是一种压力,在媒质里传播。不久后,意大利的一位数学教授格里马第(FrancescoMariaGrimaldi)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照到暗室里的屏幕上,发现在投影的边缘有一种明暗条纹的图像。格里马第马上联想起了水波的衍射(这个大家在中学物理的插图上应该都见过),于是提出:光可能是一种类似水波的波动,这就是最早的光波动说。波动说认为,光不是一种物质粒子,而是由于介质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我们想象一下足球场上观众掀起的“人浪”:虽然每个观众只是简单地站起和坐下,并没有四处乱跑,但那个“浪头”却实实在在地环绕全场运动着,这个“浪头”就是一种波。池塘里的水波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不是一种实际的传递,而是沿途的水面上下振动的结果。如果光也是波动的话,我们就容易解释投影里的明暗条纹,也容易解释光束可以互相穿过互不干扰。关于直线传播和反射的问题,人们后来认识到光的波长是极短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就犹同经典粒子一样,而衍射实验则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波动说有一个基本的难题:既然波本身是介质的振动,那它必须在某种介质中才能够传递,比如声音可以沿着空气、水乃至固体前进,但在真空里就无法传播。为了容易理解这一点,大家只要这样想:要是球场里空无一人,那“人浪”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图书封面


 上帝掷骰子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9条)

  •     这本书每一章都让你有一堆话想说,每一个章节都百转千回,波澜壮阔。你在每一章刚接受了一个好不容易理解的世界观,转瞬又在下一章被捣毁。因为下一章又为你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说实话,对我来说后半本数学概念有些复杂,大概是我用手机看得吧=.=太不严肃了。哎!好,废话不多说,直入正题。作为一个理科生,在学习波粒二象性的时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当年老师讲了杨氏双缝实验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然后由此推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感觉在场的同学们都呆住了,不敢相信这样听上去活生生的扯蛋,居然从老师嘴里说了出来,而且印上了教科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直到我读了这本书。高中物理误导人的不仅这点,还有当时算起来毫无难度可言的玻尔理论。着实在很长一段时间误导着理科生们的世界观。量子力学这出大戏让我脑子嗡嗡作响,我不敢想信它的唯心,或是随机,或是叠加。到最后横空出世的超弦定理也让我目不遐接。即使之前我已作好心理准备,知道电子这种粒子数量级的世界规则完全不能用我们所熟悉的宏观物理经验来理解,但它所展示出来的那样一个世界,一个构成我们宏观世界的物理基础,竟然是这样。我,其实是无法相信的。无论是哥本哈根理论还是多世界理论什么的。哪怕我知道量子力学的发展已如此成熟,我的内心深处仍隐隐感到不安,我希望这个理论就像麦克斯韦方程一样,再完美也终被证伪。我仅把它现在的成功看成物理学发展必经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阶段。爱因斯坦的上帝真的死了吗?我希望不是,我相信上帝喜欢简单,我相信万能理论最终的形式会无与伦比地简洁优美。世界的构成可以是难理解的,但是一但理解后,我希望它是那样朴实。但话又说回来,我是个信教者,看到量子力学的理论感到它的确接近真理了。
  •     曹天元 著辽宁教育出版社当看到海森堡提出了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时,我会心地笑了起来,仿佛整本书我就是为了等待这个点位的出现,实在说来,确实是如此,作为一门学科知识,我对量子物理毫无真实的认知,除了最早我发现几位我感兴趣的科学家,像是爱因斯坦、霍金等人是此项的大家,后来,就发现,原来在意识与物质世界两者间,量子物理好似能搭起一座桥梁。不确定性原理的魅力,在于海森堡提出了观察者对电子的影响,也就是代表,不同的观者者,不同的观察时机,哪怕在同样的严格实验环境下,电子还是会产生不同的观测结果,这一下颠覆了物理世界里一切确定的铁定规则,不确定、不确定,意识对物质的影响,想像一下,这个潘多拉盒子一将打开,会掀起物理学界怎样的风浪。在量子物理史上,风浪被掀起是很正常的事,没有风浪中的竞逐,也就没有量子物理学的成长,正因此,在上个世纪,量子物理可以说是诺贝尔奖的孵化器,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在上面交锋交战,无论胜负,能一一都到诺贝尔的荣耀嘉奖。海森堡当然也不例外,但重点提到他,有点个人喜好的意味,不外乎我偏重于“唯心”的陀桨?不尽然,而是我欣赏此君的大胆,事关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尽管也曾表示过“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史跛足的”,但爱老也是坚守在经典物理的阵营里,不确定之说,如何能在物理科学中出现?海森堡不但提了出来,还弄了个公式出来。量子物理学就打开了另一道的思维大门,于是读到埃弗莱特的多宇宙论诞生的段落,你就会发现,科学开始变得如同宗教一般,所谓的宏大,就是它们真的是关于宇宙的知识或智慧的探寻。多宇宙理论假设了这么一个状况,就是物体无时无刻不在分裂着,物体的各种可能都存在于分裂出来的每一个物体中,我们得以看到其中对我们有意义的真实或事实,其他的只是平行在我们能看到感觉到的这个世界之外,与我们发生不了联系。这个理论继续发展,到了后来,则解释为在高速分裂的过程,电子之间各自抵消能量,因此总体上能保持一个我们看得见的不变的事物。意识的力量、平行宇宙,这些在科幻电影里常用的手段,竟然能成为一项严肃的科学,百多年来不断被研讨和推进,这对大多唯物主义的同志来说实在是匪夷所思。对于我来说,量子物理却因此而与平常人亲近了许多。经常无由来地猜想,如果宇宙中确实存在着一道一道固定不变的规律,那宇宙应该是一座精细而完美的机器,那操控着这座机器的那个最初的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宇宙是在偶然中形成了这样的机器,又偶然地自我启动,那这个偶然实在是偶然界中的国王。意识真的不可以融进物质界的规律中吗?就因为意识是不确定的?从几率上看,一亿亿个意识的不确定里,也许会有一千万亿的意识是相近的,所以这样的力量是该能影响物质界的吧?宏观到宇宙,微观到电子,人类科学的研究仿佛还在一定范围里不断地冲击新的上下沿,量子物理学也许就是这个工程的一个“意识体”带领着人类去探索、发现,我仍然认为,宇宙是一体的,每个星球、每个人、每个电子,宇宙是一个意识体,就像一个被放大至无限的人体那般。宇宙就是你,当然也是我。
  •      读这本书,完全出自对物理的喜爱。阅读的时候费了比较大的功夫,毕竟学习时候时间久远而且范围比较窄,很多概念都回忆了很久,但遗憾的是一些还是没有想的起来,有的干脆没有听到过,所以后面部分理解起来还是很困难。    大一的时候曾修过物理,但大二时候就放弃了。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天赋和兴趣,放弃的原因也很简单,也是天赋和兴趣。住在我一个宿舍的老五,是目前我见过的物理学最有天赋的人,可以用数学说话;比起兴趣,硕完全盖过我。事实也证明,他们却是超出常人,这个时候,他们都在世界最出名的大学读博士。当自己发现周围的朋友情况的时候,就想明白了学习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并且很可能养活不了我自己的,就转行了。既然没什么特长,只能学一个一般水平下就可以把自己养胖的专业比较好。但至今,依然对物理有着很大的兴趣。好了,言归正传。    读完这本书,把它按自己的阅读能力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白话文,中间部分是文白掺杂,第三部分完全变成了古文。因为专门修过电磁学和经典力学,对其中的原理了解一些,所以第一部分,应该是前四章吧,比较顺利。中间部分因为一些基础概念问题,比如态矢量搞不懂,所以半文半白吧,因为只看过量子力学的科普书,所以第三部分,基本不明白。    阅读物理始终给人带来兴奋,最初的是一些名字,比如麦克斯韦 爱因斯坦 卢瑟福 波尔 被人们忽视的伟大的胡克 牛顿 狄拉克 约尔 薛定谔 艾福莱特 康普顿等等,接踵而来的便是一些理论和有意思的方程,在这里,作者描述的很到位,科普的也很真切,比如说矩阵的产生最初是源自电子解释,E=mc2和E=Hv是有着相同地位的公式,波尔的奠基性理论^t^m>h/2n等等,被传为佳话的类似卢瑟福实验室的物理圣地,接下来的便是一些前沿理论,比如弦理论(我们生活在10维空间,6维是蜷缩起来的)。但是读物理也有风险,个人认为物理跟哲学类似,如果脑子不够用,可能变得神经不正常,所以我果断在变得神经不正常之前退出。基于此,作者在这本书中足够调动对物理有所喜欢的人的兴趣,可以说从这个意义上,很值得一看。    另外作者普及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争论,比如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教科书上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有着这么多的争论和发展。知道这么多的争论也就是在大学时候,读光的属性历史,才知道这些,因为完全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波和粒子,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在光自身上完全叠加出来,必然会经历很久的争论。但反观过来,作为科普,这部分显得有些冗长,短一点会更好。    作者时不时穿插了一些伟大人物的小故事和每一章结尾的饭后闲话,写的非常好,个人很喜欢。比如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是用来讽刺胡克的,因为胡克是个矮子。所以对于不想弄懂理论光从历史出发的读者,读一读会很有收获。    最后摘几句很喜欢的话    “帝创造了光,爱因斯坦指出了什么是光,而康普顿则第一个意义上看到了光”    “在谨慎乐观的基础上,我仍然相信,我们可能接近于探索自然的终极定律的终点。”--霍金    “能量和物质可以互相转换,所以真空中其实不停地有一些“幽灵”物质在出没。”--爱因斯坦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超喜欢这本书,不为别的,就为我以后吹牛皮提供了无数素材!哈哈,书中的物理知识深入浅出,让我对物理理论的发展史有了直观印象,并且知道了很多物理概念和原理,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再看一些科幻小说简直毫无压力!作为一篇科普读物真的是超赞!
  •     不错,作为科普读物的话
  •     通俗而不流俗
  •     最爱看这类有趣的书。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非常感谢作者!
  •     科普界良心之作
  •     这书用绝代风华来形容麦克斯韦方程组。。。。
  •     开启物理世界新大门,以前很多理论都不懂,当然看完了也不懂,但是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也是对物理越来越感兴趣了。
  •     非常不错的科普作品,很适合我们文科生看^_^
  •     比较有意思
  •     相当喜欢!强烈推荐!之前是在大江东去科幻论坛看完的连载,极是喜爱。后来找到完整电子版,又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买到实体书后,舒适排版和图文结合,把以前缺失的观感补足了,很满意。个人认为,国内的科普著作中,这本书可列前三,非常优秀!
  •     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这书写的真引人入胜。而且可以跟之前看《时间简史》一知半解的理论对照起来,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     书是好书,但旧版没有收藏价值,这个价钱不值
  •     大二寒假看的
  •     虽然物理见识不广,但是还是能够读懂这本书。因为作者主要是写量子力学一路发展过程中推翻,被推翻,又重建又被推翻的故事。很有意思。
  •     海森堡之谜
  •     之前在网上看了大部分了,拿到实体书才发现还是有很多修订的地方。作者在实体书内容里加了不少内容,书本充实了不少。如果对理论物理有兴趣的话再推荐一本《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介绍量子论之前的理论物理史。
  •     夏天快来吧
  •     这书,自己买了一本,又推荐给家人买了两本。想说:谁看了都不会后悔。绝对的好东西~~
  •     一个物理渣的枕边书
  •     前三分之一易懂,中间三分之一可能需要考虑考虑,后三分之一看的比较粗略,仔细看也看不懂。:)不过还是值得推荐,和《费马大定理》类似,易读性不能怪作者,可能是量子物理本身的原因,作者做的已经够好了。
  •     量子物理的发展历史和浅说,很庆幸是看完这本书才去看的《彗星来的那一夜》和《三体》
  •     好书!
  •     真的喜欢
  •     港真 干嘛不去看视频 ted 网易公开课 慕课 外国友人名字太多记不来啊 还是我不感兴趣?
  •     好玩
  •     近年来读过的最好的书,重新勾起了我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     读到后面已经晦涩难懂了
  •     温故知新,最近疯迷科学史
  •     我之前写了一篇董小宛的短篇穿越小说,这本书对我的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我纯粹帮别人写的我的第一篇通俗穿越小说,我用了百分之六十的篇幅来用量子物理来解释穿越是如何发生的,我很满意,然后我差点被打死。
  •     还在为没学好物理不能跟小伙伴们愉快交(zhuang)流(bi)而苦恼吗?量子通信都是什么鬼?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苦苦追寻的超弦理论又是什么玩意?来来来,这本书作为饭后谈资或是科普入门都是不错的选择哦。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量子物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穿插了许多物理大师的趣闻轶事(读来让人感觉贵圈真乱呢,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使人快速的对这段重要的科学发展历史有所了解。我最深切的体会是,科学探索从来都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断推倒旧体系,建立新框架,毕竟,宇宙充满了如此多的奥秘,人类又是如此渺小,单是仰望星空已经足以让人心醉,更何况去探索那些终极奥秘呢?向大师们致敬!
  •     人,他所获得的“量子”愈多,他愈加"粒子",他就愈别无他择,要么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波动”来使自己与世界联结起来,要么通过那些会破坏他的自由和他个人自身的完整性与世界的联结方式来寻求某种安全。上帝掷骰子吗?掷之为掷之,不掷为不掷,是掷也!
  •     作者把物理学最艰深难懂的量子力学解释得让具有高中水平的读者能够读懂,十分难得.语言很有特色,如读武侠小说。是我读到的最爱读的科普读物。
  •     极棒,绝对是看过最好的科普与趣谈
  •     先是看了两遍电子版,然后买了两本书一本送人一本收藏,书的质量都没什么说的吧。内容也不多说了。书的讲述方式很有意思,和《吃植物的家伙》那样生动精彩~讲物理的书很多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茶壶煮饺子,外行人倒不出~但这本书绝对就是传说中的通俗+深刻的完美定义!... 阅读更多
  •     看到大家都打那么高分,可以弱弱地打个三星么?也许是以前读过更有深度的相关科普,这本读来感觉轻松过头了,节奏太慢脑补画面太多,所以没有细读。用来引发兴趣不错,但感觉达不到这个分数。
  •     不是学物理和数学的也能看得非常有趣,绝对是一本不得不读的好书。《时间简史》可能看得你云里雾里,但这本书,把量子史的风风雨雨写得很宏大,知识点相当多但又绝不闷的一本好书。
  •     通俗易懂的史话,我热血澎湃,再读三体感觉都不一样
  •     前面写得很精彩,后面有点烂尾
  •     儿子八岁,把这书看了两遍,爱不释手,他从小喜欢数学,对未知的世界也充满好奇,经常语出惊人,本来书是买给我自己看的,没想到他看得比我痴迷。很吃惊他能够看懂看完这本书,而且反复看......曹先生该欣慰了,有这么小的读者,呵呵
  •     读完了,量子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而这本书已经够通俗了。
  •     很不错的一本书那个打一星的纯粹乱来。
  •     广受欢迎不是没道理的。
  •     神秘的量子物理,可怜的爱因斯坦
  •     非常有趣。读来如经历科幻故事一样的历程。2017第一本。
  •     把晦涩难懂的量子物理讲的如此精彩。物理学史的故事也非常吸引人
  •     推荐我看三体、球状闪电、掷骰子的小胡,你还好吗?很少如此饥渴地看完这种科普读物,只因写的太赞。只要你有高中物理知识就完全能看明白,公式的推导,量子力学发展的历史,光波动说和粒子说的大战,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1911年索尔维会议合影,没谁了简直。
  •     看得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 nerd属性暴露无遗。
  •     和《超越时空》一起看比较有意思,介绍了诸多量子物理学派,最终都指向了哲学终极意义的探讨。但遗憾的是,对一些重要理论作者一掠而过,连梗概都没提,只是讲了人物,部分章节看得还是有点出戏。
  •     绝对力荐的科学史读物,文字生动,容易理解
  •     哇!物理白痴的我最喜欢这种科普书了,lovelove!
  •     很有意思
  •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恰巧,物理又成为了颠覆经典哲学的一把钥匙,因为它用过程证明了属性源于观察,而非“本来”,物理的进步注定了自由意志的兴起。但以人类现有的文明程度,哲学的尽头只能是神学。
  •     久违了的果壳体科普文,感谢高中物理老师,让我在看书时还记得里面大部分人的名字。
  •     我是个成年人,很少有科普书引起我这么大的兴趣。作者的写作方法很适合我这种对科学知识一无所知的“白痴”。而且,讲述的过程非常吸引人,把一件件原本看起来跟我无关的事件写得精彩无比,仿佛作者知道我哪些地方会一次性看不太明白一样,有些比较难的概念会用不同的生动方式重复表达,却不会让人觉得繁琐。真是很利害啊...感谢作者,让我学到了这样有意思的知识。
  •     把物理写的那么让人热血沸腾 看完觉得不为物理献个身都不行 文笔真好!让我知道了薛定谔猫的来源 要是高中的时候看过就好了 物理说不定还能高几分了... 好看!
  •     夜读读物,越看越兴奋,以至睡不着觉
  •     其实我在看哲学
  •     可惜这本书没有在我读书的时候看到,不然一准儿整物理去了另外,好像两个多星期了,啥时候进货啊我的卓越!等死我了!
  •     好看!词穷
  •     要看全本
  •     印象中大学初期看的量子物理入门书,当时还确实认真的就其中许多内容展开了思考。作为门外汉也能亲近科学,这样的科普作品真是造福社会。
  •     挺好看。震撼之处:也许宇宙万物都是波? 但有时作者跳出来感慨太多。
  •     新世界大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