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概论》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环境科学 > 环境行为学概论章节试读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3
ISBN:9787302033912
作者:李道增
页数:186页

《环境行为学概论》的笔记-第1页 - 1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层说过:“人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这句话言简意深,成了句名言,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是自觉地、有目的地作用于他周围的环境,同时受到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t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这个德文词意为形式或形状)于50多年前由Max Wertheimer等人首创,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土星的组合原则有一套心理规律。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方面。这一规律力求说明建筑中构图规律有生理及心理基础,但有一定片面性。
构造伦structuralism不认为形象的构图规律是人们大脑中的天生因素在起作用,而认为是先前惊艳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对于同样的图形,不同的人可构造出不同的知觉。
皮亚杰学派1组织:某些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又可概括为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形象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图式schemata,图式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意象,意象与客观事物本身有区别,有的能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有的则不能,而图式是人的生理活动的基本要素。图式不断发展修正,由简单到复杂或更新,变成越来越大的体系,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2平衡:每当行动时,人们力争增加自己的行为与图式的适应性。3适应:机体与环境的持续交往为适应,这种交往使心理结构不断发展而复杂化,一边有效地应付环境的要求。环境越复杂,人的心理结构也变得越复杂。
感知理论:环境中的信息(刺激)很多,人的感知与人的注意力本身有很大的选择性,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由于其注意力集中在不同方面,感知到的东西也各异,特别是在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方面时,对其他方面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建筑中的多义性(ambiguous)很重要,能够雅俗共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加以多种解释。环境往往是多方式地传递同一类信息给人们,具有多余度。一个生动的环境,一定有相当程度的多余度。
希腊学者C.A.Doxiadis曾对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做过扼要概括1.安全2.悬着与多样性3.满足需要的因素a.最大限度的接触,与自然、与社会、与认为设施、与信息……最后归结为其活动上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扩大。b.以最省力、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c.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要有一个能收到保护的空间。d.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e.根据具体的时间、递减,以及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条件,取得四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最佳平衡。
为什么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口的集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流,人与人类创造出的只是、信息与人造物的接触之频繁。人是富有创造力的,如果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反应,创造力就易于小时,如果得到反应,受到挑战与进一步的刺激,其能量就会进一步加强并发挥。
人类既需要私密性也需要相互间接触交往,过分的接触与完全没有接触,对个性的破坏力几乎同样大。任何涉及都应包含私密性与公共性及半私密性与半公共性的空间。
社会离心空间、社会向心空间
如果不是有组织的会议、集会,人们聚集在一个公共空间中,人际交流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呢?一般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无论是广场、街道、绿地、休息厅、门厅甚至一些交通空间如过道等,如果空间设计符合这种小群生态的特点,那么空间模式就与人们的活动模式较好的结合起来,反之则结合不好。
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这样他既有对公共活动的参与感,又有安全感,是在一个有一定私密性的被保护的空间之中,对这一暂时的局部领域,他大体可以控制。在建筑空间中有安全感的是实墙的角落,或备考实墙,或凹入的小空间。无论是广场、街道或大的室内空间,小群活动总是从边上逐步扩展开的。如果边上的处理留不住人,不适于小群活动,空间可能死气沉沉。
意象
1道路。道路是移动的通道,如街道、铁路、快速通道与步行道。对多数人来说,路是形成意象之最重要的要素,人们都是在路上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城市的,他们都是把其它要素围绕其经常经过的道路结构到一起来的。陌生人到一座城市首先是认路,通过在路上的感受形成对这座城市的意象。
中心化象征着归属一种地点的心理需要,线性化通过其包含动作的含义表达了一种向世界开放开拓的象征。据说中心化植根于东方,象征着永久性的回归,线性化是犹太人传入的,把人生设想为一种道路,起始与结束被分的很清楚,其连续性发展成为一种空间概念。
路与街道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很突出,道路常与轴线结合,有些轴线结合的道路实际上并不是为了真正的移动与交通,而是为了象征,一种明确的方向感把许多变化要素统一为一个十分明确的、有强烈性格与特色的整体。而园林中迂回曲折的小路展现崇尚自然、妙造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意趣的哲学思想。
Lynch1959年研究波士顿市时,主要是让被试验的人在市中心区步行,然后得出结论:城市的外部空间石警官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空间之所以能被让人们记住,正因为它们被限定为一定的形式,或是在一般的连续中忽然有了变化的对比。当然,人行道铺地材料的质感与完好程度也经常为人们记住;店面的橱窗、广告、路上的建筑小品丰富多样,才能吸引人们的主义,街道上有绿化没绿化也造成明显的对比,从对比中就能产生印象。
Wolpert1969年称由个人使用的或个人了解的地域称之为“行动空间”action space,“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则大部分为道路网,间或有一些中心构成城市的某些部分。意象与活动相吻合最终体现在人们头脑中的地图模式上,种种脑际地图mental map事实上多非连续的,大多是断断续续的,一块一块由道路连接在一起,故又被称为断续的空间space with holes。
距离感的研究。有些研究指出人们的脑际地图往往对距离有较大的歪曲。1969年Sarrinen指出,当居住地与中心的距离增大时,居民的脑际地图中往往会把市中心的边际扩大,而且是朝着自己居住地区的方向扩大,1970年LEE发现居民的距离感随着与市中心的相对位置而变化。
布伦南定律Brennan's law.
人们在真实世界里的任何行为,不仅取决于之一环境的客观性质,更取决于他主观上对环境的认识。
早在1925年社会学家Simmel就提出在一些隔阂很深的族群间,要有一个中性地带,能让大家再次多次相遇。在许多宿舍中社会交往常常在洗衣房内发生,却不是在正规的社交中心出现。许多非常重要的、有实质性意义的学生思想上的启发,并不是在科学报告会上,而是在回下的非正规交谈中得到的。在英国的剑桥大学,非正规的咖啡馆、小吃店里可能发生热烈的学生上的研讨或辩论。
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于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一个行为场合是一个稳定的行为模式与现象环境的结合,有下列特张
1.有一个经常发生的行为模式
2.有一个特定的现象环境
3.都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出现
4.行为与环境两者间有强烈的适合性


 环境行为学概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