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人际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509723258
作者:汪朝光 编
页数:351页

作者简介

蒋介石在其政治、军事、生活中有着复杂多面的人际关系,由此构建起纵横上下左右的立体人际网络,在其执政过程中起着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
两岸民国史学者,首次将各自的蒋介石研究成果融聚一炉,共同探讨蒋氏在政治、党派、军事、亲缘、爱情、地缘等方面的人际关系,深度解析蒋的为人处世和精神世界,努力形塑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蒋介石。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蒋介石的党政人际关系
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蒋介石的早年成长经历与个性特质
蒋介石:一个“继承性创业者”初期人际网络的建立
讨论
第二部 蒋介石的军事人脉
君臣师友之间——“围剿”期间的蒋介石与陈诚
蒋中正在军事方面的人际关系网络
讨论
第三部 蒋介石的亲缘
战时的蒋介石与孔祥熙
蒋介石的亲族关怀
讨论
第四部 蒋介石的爱情
“家事难言”:蒋介石笔下之情爱世界(1927~1937)
蒋中正的爱与恨
讨论
第五部 蒋介石的地缘关系
蒋介石的1932年
蒋介石的地缘关系
讨论
第六部 回顾与展望
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讨论
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讨论
蒋介石相关主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讨论
综合讨论(一)
综合讨论(二)

编辑推荐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两岸学者共同解读蒋介石日记,重建其人际关系网络: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他对部下的评价大多是“无能”、“愚蠢”,越级指挥,兼职数十,他借师生、同学、同乡、盟兄弟之名,建立与各将领的关系,公权私授,掌控军队;他罗织亲缘、乡党人脉,网络人才,加强了统治,不料为之所累,一损俱损,影响政治形象,他情爱复杂,离合颇多,三妻一妾,或怨恨,或疑心,因爱生恨、因乐生悲,痛苦多快乐少,家事难言……

前言

作为中国和中国台湾一度的执政者,蒋介石在1949年以前统治中国22年,在1949年以后又统治中国台湾26年。他对近代中国历史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影响深远,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对他则褒贬不一,特别是有过两次合作而又长期对抗的国共两党,对蒋氏功过有着完全不同的诠释。研究20世纪中国历史的学者,很难绕过蒋介石这个人,虽然蒋氏已在1975年故去,成为历史人物,但对其功过得失的评价在两岸仍然存有很大的差异和争论。    自1990年代开始,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台湾政治形势的变化,两岸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蒋氏的历史地位,对蒋氏的历史功过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在台湾,蒋氏形象由高而低,从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神话领袖”,渐渐被还原为功过参半的“普通人”,甚或是应为白色恐怖负责的冷酷无情的“独裁者”;而在大陆,蒋氏在北伐和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渐被肯定,其形象亦从“人民公敌”渐渐被还原为有功有过的政治领袖。可以想见,因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也因为蒋介石在历史活动中的诸般复杂表现,两岸对蒋介石的评价仍有差异,但都渐趋平实可信,渐趋历史的真实。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自1990年代后半期始,台湾档案机构典藏的《蒋中正总统档案》陆续对外开放,为学界研究蒋氏提供了过往难得一见的丰富史料。自2006年起,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亦将其收藏的《蒋介石日记》原稿陆续对外开放,又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凡此种种,对于蒋介石研究的扩大和深入都是重要的推动因素,本课题研究亦植基于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民国史学科,是中国社科院的重点学科,一向致力于扩大民国史研究的层面,推动民国史研究的深入。近几年来,我们和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蒋介石研究群”为中心的台湾蒋介石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在不同的学术场合,有过多次学术交流与讨论。为将蒋介石研究推向深入,两岸学者于2010年1月假台北大板根度假村相聚,以“蒋介石的人际网络”为主题,举行学术讨论会,相互切磋,深入研讨。作为政治领袖人物,蒋介石在其政治生涯中有着复杂多面的人际关系,以此而构建起纵横上下左右的人际网络世界,在其执政过程中起着或明或暗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关于蒋介石人际网络世界的研究,对于分析与理解蒋介石执政时期的政治理路与作为将大有裨益。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与台湾学者虽然有时意见相左,彼此争论,但都是为了追求学术的真谛,我们为这样的坦诚讨论而欣慰,而这样的讨论能够实现,也说明了两岸学术研究的共同进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与其他学术论文集不同的是,我们将与会学者在讨论过程中的发言也一并整理出版,以使读者诸君与我们共同回味当时讨论的现场情景,体验与分享历史研究多样性的乐趣。    收入本书的论文和发言,均经作者和发言者审订,我们也进行了若干技术性的编辑工作,并为编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讹误之处负起责任。本书的出版,得益于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机构以及与会者的多方支持协助,在此谨表衷心感谢。我们规划的蒋介石讨论会还将继续举办,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有更多的收获,俾可推动学术研究事业的不断进步。    2011年4月8日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是今天早上来,我再陆陆续续看邵教授的这篇大作。我待会儿代他宣读,如果有不尽如人意或没有办法完全表达邵教授意思的,请各位学长专家参考他这篇文章。虽然邵教授说他只用两天草成,邵教授功力真是惊人,两天写了一篇其实很精彩的文章。大家可以利用这两天的时间参阅一下。最早在安排议程时,这场本来是要由我与罗敏博士专门对谈蒋介石的爱情。因为以前我在“国史馆”工作的时候,就像罗博士在她的文章里头说的占了地利之便。我纯粹是因为占了地利之便,因为我不是弱势,也没有被指定一定要写爱情。纯粹是占了地利之便,所以我写过《爱记》的东西,但我没有看过蒋的日记,尤其是蒋早年的日记。后来相关的文章,我前年到香港去作发表的时候,宋曹莉璇女士刚好是我们那一场的主持人。她是看日记的。她说我虽然是透过《爱记》来呈现蒋介石眼中的宋美龄,但是她觉得跟她看到日记中的几乎是一样的。就《爱记》而言,可能就是刚刚罗博士提到的,也是可以提供我们探讨蒋宋之间情爱关系,也是可以当做一个参考数据的。以下我就来报告邵教授的这篇大作。邵教授这篇大作,虽然说他在前言里头提到只用两天就写成。但是其实他这个构想谈了很久。前一阵子我跟他在中正纪念堂有个会,在会议期间他就一直在跟我谈他准备怎么写。当然他当时还没开始写。他的构想大概就是今天在文章里头呈现出来的。他主要是透过蒋介石早年的日记跟一些相关回忆录来相互对照,来谈蒋日记中所见到的蒋夫人的一些印象。这个蒋夫人他加了个引号,我自己的解读因为有太多的蒋夫人,所以他必须加个引号。这篇文章里头他分别谈到四个蒋夫人,就是上一场我们大家讨论到的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宋美龄。但是主要的重点是在陈洁如跟宋美龄,有关毛夫人跟姚夫人谈得比较少。

图书封面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们往往说老蒋争议最大,但其实,老蒋在独立的声音表达里争议不大,熟悉历史的人都给予他比较正面的评价,可算是历史学家能够公认的“民族领袖”(在海外的华人历史学家普遍有这种评价,在大陆,历史学家不敢公开这么说,但私下表态多为此观点,而半拉子历史学者、普通的中小学历史老师,也多持此观点),高端一点论坛中,蒋介石也是一边倒被给予正面评价的人物。甚至普及化的腾讯论坛,亦有超过90%的网友投票共认其为“民族领袖”。(依我观察,腾讯“锐史记”栏目,只要是有关蒋介石的讨论文章附带投票选项的,其获得的正面支持的得票数基本上不低于85%)反观孙文,不论五毛,还是高端化的读者,普遍对其空谈、短视表示不屑,亦对其罔顾国家利益试图出卖主权的行为表示不满(当然,五毛是全盘否定,目的是衬托毛的伟大)。目前看,在知识界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读者中,蒋介石是最受好评和无争议的领袖;袁世凯也不错,次之(称帝是其污点);孙文,缺陷在无能力、短视以及有卖国嫌疑(当然未遂);毛的争议最大,在强国、中华、铁血、天涯国关等“粪坑”里最受追捧,但正常人聚集的论坛,已经是遗臭万年的角色。这还是在教科书一边倒妖魔化的环境下获得的,如果将来的教科书停止妖魔化,蒋介石在本科以下的读者中,支持率亦会大幅攀升。其实,老蒋一生,干的事情无非是这几件:平定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哪怕还不是做彻底的统一);在动乱的环境中打造出了“黄金十年”;领导全民抗日;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还很落后的情况下,提前把中国推进“世界四强”,成为联合国创世国和常任理事国(美国进四强,这个正常,落后国家进四强卡位,领导者个人的贡献就是决定性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言:除了反共可以指责之外,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如果反共也没有错,老蒋那就更没有什么可以诋毁的了。
  •     史家黄仁宇在论述蒋介石的志业时,格外强调蒋介石的“人身领导”。所谓“人身领导”,按黄仁宇的说明,实因当日中国尚未通过现代化的程序,社会内部,尤其下层的各种因素尚不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换,蒋介石只能着重人身关系,依靠所领导的一个个圈子来实现自己的统治目的,以弥补组织制度的不足,这亦是蒋介石领导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特色。这种领导特色与其说是蒋的个人特色,不如说是在当日之中国情景下颇为有效的中国特色。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关系社会,人情为重,一个人所处的圈子往往决定了这个人能有多大作为,可以说,圈子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越是对于做大事的人越是如此,尤其是对于政治人物,由于政治本身的复杂性,任何一个政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做的,必须依靠很多圈子的形成来推动。在蒋的政治生涯中,交往关联的人物层面相当复杂,有当年培植他的师长、抛弃的妻妾、三教九流各帮人物、达官显贵、同盟元老;有江浙祖籍亲信幕僚;也有全力提携的黄埔嫡系;还有党内不同派系人士,党外政治对手。蒋对这些人的交往,依政治变动发展历程,层层扩大,从小圈圈到大圈圈,从私领域到公领域,交往目的或许不同,手段也有分殊,方法更是多变。而这些圈子的建立和维系,不仅是蒋个人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展现,更是治术、谋略、政治需要的反映。蒋九岁丧父,自小由寡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早年孤苦之经历塑造了他孤独孤僻的个性,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的心理和性格,反映到他的用人观上,忠诚最为重要。而另一方面,这种孤儿寡母的成长经历,让他从小就体会到孤苦伶仃、孤立无援的滋味,用蒋的自我表述更为贴切“余自此乃知社会之黑暗与不平,而更恨世态之炎凉与人情之浇薄。”这样的经历使他从小便素有“雪耻”情结,无论国恨家仇,均不忘“雪耻”。对于别人对他的控制、驾驭的强烈抵触情绪,是他重要的一个心理。20年代他对鲍罗廷的仇恨,以及40年代与史迪威的那种关系,都有很强烈的表现。如果说性格多少有些“先天”影响的话,那么蒋达成志业之路更多的是靠“后天”的谋略和机遇。政治上要形成一股势力,必须既要跟对人,也要有人可跟,即圈子上面有人,下面也有人才行。从跟人方面来说,可以说蒋跟随孙中山矢志革命是跟对了人。他与孙中山关系的建立有四个关键点:一是早年在日本学习军事时结识了孙中山最为倚重的陈其美,这为他进入孙的眼界提供了绝好条件。二是在1912年刺杀一直反对孙的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用行动表明自己的忠心,蒋认为孙、陈对此事自有点滴在心头。三是在1915年,陈其美返沪遇刺,蒋挺身收尸,毕见人世冷暖,更使他下决心“愿为大哥之化身”,这是他后来始终效命孙中山的重要起点。四是1922年陈炯明叛变,蒋救孙中山于危难之际,这是蒋取得孙深度信任的开始,所以后来才有孙把建立黄埔军校的重任委托于蒋,让蒋打下了在日后的统治基础。而除了紧跟孙中山,在他早期权位未稳,还需大佬扶持的时候,蒋还对于国民党内革命元老多方尊崇,如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蔡元培等。在蒋的圈子构建中,除了跟对人以外,蒋善于通过同学、同僚、同乡、师生亲缘等关系来逐步构建和扩大他的圈子。蒋早年人际网络的建立主要是军事网络,蒋有着“保定系、士官系、黄埔系”的三重身份,对于他构建自己的军事圈子,牢固掌握军权影响巨大。蒋为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后通称“保定军校”)炮科第一期学生,为保定系中资格较老的一个,于1907年冬考取官费赴日留学,蒋在后来军政方面的人事运用,有不少人是这批考取日本的同学,如黄埔军校担任筹备委员、教授部主任的王柏龄,曾任行政院院长、长期担任蒋重要幕僚的张群,曾任陆军大学校长的杨杰等。还曾以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学生的身份,于北伐完成后,与曾任学堂督办的段祺瑞建立起师生关系,稳定北方情势,安抚北洋人士。蒋留学日本,首先进入振武学校,后因回国参加革命并未完成在士官学校的学业,属于广义上的“士官系”,但留日期间由陈其美介绍进入同盟会,结识了不少革命人士。而1924年,蒋受任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通称“黄埔军校”),为其一生事业的关键转折点,尤其在军事方面,随着该校在日后成为中国军界军官的主要培育场所,通过该校师生关系和同僚关系在军中的发展,得以扩大并强化其在军中的人际网络,成为中国军事上的最具权力的领导者。这些人包括何应钦、钱大钧、陈诚、顾祝同、蒋鼎文、刘峙、卫立煌等。蒋随着军事地位的逐步确立,再通过第一次、第二次东征以及“中山舰事件”以后,奠定了党内的基础,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同乡关系也是蒋早期圈子极为重要的媒合点。蒋自早年留学日本及混迹上海以来,其最重要的人际网络及地缘关系即是以江浙为核心。此时期蒋结识的浙江同乡陈其美、周骏彦、张静江、戴传贤等,有些对蒋有提携之功,有些成为其日后重要的事业伙伴。其后,随着蒋攀升权力高峰,国府浙籍人士也水涨船高:党政方面有邵元冲、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陈布雷等;军政方面有蒋鼎文、陈仪、陈诚、汤恩伯、胡宗南等;特务方面有徐恩曾、陈立夫、戴笠、毛人凤等,这些系统对蒋得以掌握国府军政大权甚有裨益。此外,还有虞洽卿、卢作孚、陈光甫等江浙财阀在财政上对蒋的支持。蒋能够攀升权力高峰,长期统治中国,当然不是只靠其浙江同乡,但此地缘关系对蒋的崛起仍居功至伟。亲缘关系在蒋的权力网络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宋美龄结婚不可否认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后来蒋与宋子文、孔祥熙、宋霭龄等姻亲形成的政治权势集团,经由亲缘关系网络的发散而形成更广泛意义的网络关系,以集合人才,为己所用。但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政治其实对于蒋后来失势于大陆是不可否认的负面原因。对于同一时代的权力竞逐者,从北伐以后将所采取的是兼有策反与挞伐的策略,即“萝卜加大棒”的双管齐下策略。如对胡汉民给予党权“虚名”,自握军权以挟制;1927年徐州会议,逼使武汉政权败北,冯玉祥是得到好处才与会的;1928年东北易帜,对张学良的交涉、对阎锡山的笼络,1936年两广事件的平息与桂系的服从中央,抗战胜利后对龙云调虎离山、最后武力改组云南省政府事件等。蒋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最具权力和影响的人,他不同时期所处的圈子对他的志业事关重要。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情势不同,不同的圈子构建和维系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尽管蒋自身也在不断调适,但最终与中共的决战中还是败下阵来,这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此处就圈子构建和用人方面而言,仍有几点值得我等后辈思量:一是蒋用来用去就是孔宋家族成员和黄埔出身的人员,下属多亦彷效之,以亲缘、地域、出身、人际关系为用人的标杆,自然阻挡了党内外正常的政治上升空间,有意循正道上进者难免意态消极,而那些无能低俗之辈则四处寻求关系,另一方面,已被委托重任的家族成员和黄埔嫡系具有的“天子门生”心态,使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产生了非常大的侥幸心理,总是想着即便败北,校长也不会铁面无情,也会给别的位子干,这使得黄埔将领的牺牲精神不如杂牌军,而战败后又不总结,远不如共军,这样逐渐形成了国民党用人体制的固化和僵化之局,不以功绩而以关系论升迁,非常不利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生死竞争。二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素有南北之分,而蒋的地缘关系长期偏重于南方,此或受限于蒋的个人条件、国民党的体制结构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造成了国民党统治“南重北轻”的失衡现象。长年来,国民党及国府内出身北方的大员屈指可数,以致对北方情势多隔阂陌生,这是其统治中国的严重内在缺陷。中国自炎黄以来,经济是以北方较为发达,生产力发展较其它地区快,比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以中原地区为多,秦崛起于陕甘地区等等,直至汉末因中原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才将先进生产力带到了南方,以后历经各朝代的陆续的战乱及人口南迁,北方战乱频仍,南北朝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难移,南方经济逐步超越北方,并成为支撑北方统治者的支柱。但中国的行政中心多数时间仍然在北方为主,不仅以承历史惯性,更因北方外患更多,南方农耕文明易于统治之故。而蒋的“南重北轻”统治特色深深左右了他对中国的实质统治,以及日后国民党与崛起于北方的中共决战之胜负,其影响深远。三是蒋的“人身领导”风格虽对于地缘关系开拓,加深地方与中央的联系,激励前线将士颇有功效,但其蒋有时过于干预细节,不放权,越级指挥,事无巨细,把正式的制度、正式的机构撇在一边,然后过于重视他非正式的那一套系统,使得正式制度难以有效建立,下属独自负责事务时多受掣肘,反使统治机构整体效率堪忧。关于这点,熊式辉曾当面建议蒋“不宜日理万机,陷于事务主义之深坑……事事躬亲,终必俱误”。熊并以“一等人用组织,二等人用人,三等人用手”进谏,蒋则以“中国人才太少,委之事权,类不能达成任务”相辩。
  •     冲着第一篇书评的推荐买的,看了还是比较失望,之前已经读过杨天石、黄仁宇论《日记》的两本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04580/、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67326/王奇生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72471/,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48275/金以林论高层派系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39460/,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没什么有新意的东西,正如在讨论里台湾学者说的,不能沉溺于《日记》,《日记》推翻不了之前的框架和观点。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些小八卦,比如蒋介石读书与听讲座,一位学者在讨论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题目“蒋介石的阅读世界”,除了熟悉的曾国藩、王阳明之外,老蒋居然读了五十年《荒漠甘泉》,依据我在光华book版的一次体验,坚持读《荒漠甘泉》的都是偏执型人格。据说秦孝仪提议做蒋介石的宗教这个题目。在此顺便八一下,月中在卧铺途中听下任首辅的大学同学说,李公年少时曾从被打倒的反动学术权威读《资治通鉴》……蒋介石找学者来开讲座,既为增长知识,也为识别人才,当然也有拉拢跟教育界关系的目的,每次听完讲座都在日记中品评人物。大陆这边毛公似少听讲座,有召人读书讲史之举,邓不详,江则重开这一风气,今上萧规曹随,下届料亦如是。无论如何,两岸都继承了历代王朝的这一传统。这本书的主题是人际网络,“圈子”,马克思说,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者在讨论中曾提议写一本合撰的蒋介石传,但有学者说除剑桥中国史之外,合著罕有佳作。其实按照当今流行的穿越写法,是一个有意识的灵魂重投躯壳,并经历其大大小小的圈子;而罗尔斯的无知投胎模型,则是喝孟婆汤之前决定取舍;同情地理解一个人意味着如一个白板般的灵魂进入他的世界,阅历他的父母、妻儿、师友……这当然只能是无限趋近的目标。本书令我有收获的是,一对于日记的理解,宋明理学的做法是写来朋友之间交换看提意见的,是为修身进德之工具,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全都记在日记里,是这种传统的变种。蒋介石的日记不仅有此作用,更具渲泻情绪功能,如对胡汉民、汪精卫等。学者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日记里骂得越狠,提拔重用越快,典型如周至柔,但这局限于下级而非对手,所谓越是自己人越是骂得凶;除此之外,蒋的日记还有自我神化和建构功能,不论对自己的期许,还是对宋美龄的称颂——刻意营造完美婚姻的形象。自欺之外,兼可欺人,据说宋美龄会看日记,所以,所以……当然也可以杂录的方式表达不满,如对女性任意臧否,实则抱怨夫人。这就像一个人大呼男人没有好东西或女人都咋的咋的,其实是具体的某男某女伤害了她/他。二关于辞职的作用,蒋介石一生反复辞职,早期尤甚,王奇生从孤儿心态分析了下,被人指出辞职在当时的传统中有测试对方支持自己底线的作用,所谓以退为进是也。当然辞职有风险,对自己去权力化,一旦被批准,就等于自我阉割了,就相当于动辄以离婚相威胁,但是一旦用得不好,可能就真离了,典型如浙江大学法学院前任院长,辞呈被批准,弄得原单位也混不下去了,只能跳槽,结果在投奔地又是一场风波。“世界掌握在孤儿手中”,这个题目单做没啥意思,要把蒋和毛对比才好玩,都是恨父恋母型的,两人都写过祭母文,再比较下恩来和胡适这样的孤儿型,“孤儿们的世界”,我随口八一八,也是一个很好的博士论文题目嘛。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中正兄吐槽宋美龄大善
  •     记得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谈到做学问,首先就要梳理同行的研究成果,包括历史的和当下的。本书无疑的很好的做到了这点。另外,本书对台湾国史馆档案电子化的介绍也很有意义。
  •     好多参与的文章都是以前的著述,王奇生的好像就是这样吧
  •     研究蒋介石的书里面不错的一本
  •     本书采用对话讨论的方式,收集了几位学者围绕蒋介石人际关系与用人策略的论文,生动而有深度。学术著作而有可读性,值得一读。
  •     两岸学者视野,多元历史还原
  •     不能参加这种学术研讨能看也不错
  •     还不错,大家研究蒋介石多了好像都对他有了好感。。那个《领袖万岁歌》好想听听。。
  •     杨奎松先生的话语很犀利
  •     一本研讨会后出的集子,仅此而已.
  •     比实体便宜好多~
  •     虽然可能只是一次学术会议的集合,但是两岸的近代史研究的专家大咖的发言以及其发言写成的提纲还是具有很深刻的视野和学术价值,一些问题意识以及学术综述学术动态的论述还是读起来有很大收货。有时候不能完全苛求系统性的论著,有时候碎片化的论文合理运用也有新的发现。
  •     深度解析蒋的为人处世和精神世界,努力形塑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蒋介石。
  •     蒋日记似未带来新典范转移,所收多为史料札记与论文大纲,讨论实录时见亮点与笑点。ps.余英时、罗志田从建设性角度解读蒋与胡适关系,认为蒋有尊重知识领袖的雅量,亦出一辙。罗更认为蒋类项羽,有妇人之仁一面。(参12.16东早胡适诞辰120周年专版)
  •     看學者辯論最有意思,人際網絡好創意
  •     有些讨论还是颇为有趣的
  •     买给外公的,他说内容还不错。书的质量很好。
  •     对于蒋公屡屡越级指挥下属行事,有学者辩护这种人身领导的“走动式管理”有助于其树立个人威望和巩固地缘关系。可话说回来,蒋公党政军本兼职数十,对下属能力和忠诚的这种不信任感终其一生,事必躬亲反致众叛亲离,又岂是凭威望和关系能平靖之?
  •     伟大意义
  •     是本文集
  •     论文质量一般(金以林的那篇还算比较成熟),讨论内容倒是挺有意思
  •     两岸现代史的大拿坐在一起,很学术地八卦蒋介石被毛福梅打,嫌姚冶诚好赌,啥时候和陈洁如来一发/又来一发,宋美龄流产的真假,老蒋性格中的恋母情节和娘化成分…太欢乐了!
  •     访谈内容过多 不过仍然可以一读
  •     冲着豆瓣红人的推荐才看的。八卦何其多。不过其实觉得思想上有些浅薄。
  •     完全带着一刻八卦的心去看的,于是结论就是真好玩。由蒋介石日记而来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和会议讨论,把学者们的会议讨论都直接搬上来很有趣。八卦心思作祟,自然是更关注亲缘、爱情之类的,由恋母到爱妻什么的,实在是太适合做心理分析了,怪不得学者们纷纷蠢蠢欲动,改天就该出本《蒋中正的情爱世界与心理分析》了-.-
  •     通过研究日记,探视蒋公内心世界
  •     论文确实比较匆忙和单薄,但是讨论很开眼界。蒋介石日记真是块大矿。
  •     读后体会颇多
  •     蒋凯旋
  •     讨论的一个会议纪要,可以翻翻
  •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
  •     槽点极多
  •     学者们的论文集~~还好
  •     开了两天的“神仙会”,我读了两天。大牛的对话很有学术启发,会议论文集就应该这样编排。
  •     蒋介石书法写的也很不错呀
  •     挺有意思
  •     此书就是某个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加讨论合集 ,入选文章范围比较窄,不是大范围内的文章精选,所以令人失望。但毕竟是严谨的学术类书籍,比之商业化的畅销书要强的多。
  •     最好玩的还是讨论。
  •     看看常公的,,,
  •     个人觉得就是文献汇编,有几个点叙述的很有意思,但是要作为系统体系来看,不推荐
  •     工作后很久没有看过民国史方面的专著了,趁着寒假我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专业。虽然已时隔两年,但是一翻开这本著作那些熟悉的学者和熟悉的民国人物重又映入我的眼帘,那种老友重逢的快乐,想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到吧。
  •     东西不错,还没有看完。
  •     今天刚买到,晚上粗粗翻过一遍,简直不忍释卷,这本真的太好玩了,尤其是讨论的部分,哎呀他们做学问怎么能做得这么开心!
  •      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就是把所有的讨论都记录下来出版了,这是以往研讨会论文集很少出现的体例。于是你就会看到王奇生说了什么什么,杨奎松很不客气地就一通批评,你还会看到大学者在那里大谈蒋公的八卦,你会看到很多很棒的观点初萌芽的样子,你会看到对话过程中新课题的涌现。这本书对于受过专门民国史训练,或者至少对民国史相当熟悉的人而言,绝对是场盛宴,全是高手过招。这些对史料烂熟于胸的人,随口说出来的话就够我们写篇博士论文了,而他们还在那里谦虚地表示:以小弟浅见⋯⋯
  •     大家一起来吐槽常公的节奏啊
  •     虽是会议讨论稿,但此领域大牛云集于此,读之颇受启发,发言也较有趣
  •     这些学者的讨论也很八卦。
  •     还是值得一读的啊。
  •     陈诚那篇有意思。八卦有趣233
  •     讨论部分高手过招,闪光点多,极有启发。
  •     煮酒说常公的八卦
  •     由其生平,观其行事,可知其命。
  •     额,读得挺快,论文本身干货不多,大佬们闲聊挺有趣,也很妙。
  •     雖然很多人評論是內行人的盛宴,不過還是不難看懂。除去第六部比較偏學術外,其他的只要稍微了解真正的民國史的人都不難不產生興趣。
  •     真是异常精彩的一本书,看完花了两天的时间。蒋介石被还原成了活生生的切个性独特的普通人,让人更多了一份理解,我想太祖也会迟早也会被还原成真实的个体的。这本书可能预示了以后传记的写作以专题形式更佳。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的交流、交锋非常的精彩,王奇生,杨奎松、金以林、汪朝光对史料的解读更精细,逻辑线条非常清晰,资料的征引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到的最大的广泛,而台湾学者的角度更多元化,蒋介石人事管理中的地缘色彩,蒋在两湖事件中的举措,引用宋子文档案解读中苏会谈和外蒙问题,都是国内做不到的。
  •     其实是冲着宋美龄和蒋介石的八卦去的。也只有这一章仔细看完了。。。囧。是学术类书籍,都是会议发言稿,作为外行人士看着难免觉得有点晦涩。
  •     人脉,可以这么理解,蒋介石的人脉关系是他输掉的重要因素之一。
  •     正文无足观,每一专题讨论部分很精彩。
  •     15/03/04
  •     可供EMBA学员参考阅读
  •     近世中国书系,都是很不错的书。专业性较强
  •     我只是想要积分
  •     学术论文和讨论的集子,多角度了解蒋中正。附:历史老师们探讨八卦很有喜感,陈群元老师教杨奎松老师翻墙更有喜感。。。
  •     两岸学人两边拉扯,常公凯申依旧中正。。。
  •     与其他书不同的一点是,本书把会议讨论过程也记录下来了,文章是一个人的思想结晶,相互讨论却能擦出火花,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另外在讨论中王奇生的观点被反驳的比较多,个人感觉他在分析上不如杨奎松,有时容易走偏。
  •     这书写的真心一般般~~~各种拼凑。。。能读的不多
  •     唉,杨又在得罪人……虽然王奇生文的质量确实不高,在材料上与林桶法文第二章重复很多,P5惨淡[淡]不知所谓,P7第二个注不规范,后来在南京居然又讲了一遍……关于围绕《蒋介石日记》来分析相关问题,我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年的日记,前段时间因需要翻箱倒柜找学位证时,翻出以前写的十几本日记,完全不能代表我现在的思想,更与当时写完日记后的行为无关。读完此书最震惊的是蒋纬国是被收养的已经成定论了吗?我太落后了。勘误:P294,出版——再版;P268,统师——统帅;封底说蒋介石三妻一妾,当为二正室二如夫人。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3720504/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