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曾国藩家书

出版社:吉林大学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60169613
作者:曾国藩
页数:432页

作者简介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的书信,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示,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书籍目录

为政  升授内阁学士  寄回圣赐袍褂  得派武会试正总裁筹  禀升授礼部侍郎  一切循谦恭之道  以未得江西试差为憾  职有专司,不敢稍泥故常  敬体父训应公而忘私  重大之件,不敢轻率  水战之法,拟牌与船并用  凶犯必须按须严办  江西办水师一切顺平  谈选将及盐务利弊  凡邻盐人我淮引地面当取重税  大凡办一事,常有曲折交互之处  论盐务及米粮运解  拟派员赴里下河等地办捐  函知天使致祭礼仪  徽州被围攻但保守无恙  不可轻易出头露面干预公事  当于极盛时预作衰时设想  奉旨赴山东进剿月底起行  画配引地以销食盐始能便民  沅弟到任须首重治兵自强  询顺斋一案是否中辍  虑严谴顺斋讼胜则后患方深  此间抗旱如故麦秋全坏  谷山之案仍照原似定谳  告知至扬州等地阅兵治军  训戒军中要务数条  塔副将在潭大胜  惟尽一分心做一日事,成败不可计  船只损伤亟须修整  折钱之事,兵不肯从  东南大局数日可定  近日军心尚不安定  塔智亭连破敌营  水师焚烧百余敌船  余亦作小渔划对敌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  虽享高名不敢骄奢  军家胜败本属无常  办内湖水师已有头绪  盼打单眼铳数十百竿  余在军中,家事不克兼顾  江西省城可保无虞  幸楚军救援,转败为胜  望率所部来瑞与温并军  援吉之行不得遽变  到吉安后宜守不宜攻  围域之法扎营不宜太近  进兵须由自己作主  扎营不宜离城太近  治军须脚踏实地  军中戒惰漫喧杂之象  军中办事,纯须精神充足  担心吾乡遭遇兵事  胜克斋于天长败挫  未有主帅晏而将弁能早者  复奏兵力太单难以人蜀  细察地势,再行前进  胡林翼援军获胜仗  近两日各路大捷  南渡之事,与弟熟商  凯霆两军援宁解围  浙江危急不能救援  天津兵败洋鬼猖獗  近日悍敌皆来皖南  望飞缄请希庵前来相助  新军宜日日训练  英军占天津进犯通州  安庆不撤围江西宜保守  贼来则坚守以待援师  羊栈岭化险为夷  敌分三支犯祁门  建德羊栈之捷人心大定  敌军既未大创,希军万不可南渡  今冬北岸主攻南岸主守  南岸须打退黄敌一股  唐桂生剿敌大胜  挫敌鲍军亦有伤亡  望预谋保浔之法  预筹救安庆九江之计  鲍公不可轻调过江  我军攻上溪口大破敌营  我军攻休宁未能得手  休宁等地相继克复  安庆围师绝不可退  降贼之供不可尽信  若有劲旅三千当可破敌  唯兢兢自守,尽人谋听天而已  坐营内,以枪炮轰之  敌若来犯责竹庄等守之  天下事当局则迷  欲胡军扎石牌不动  宜以全力坚守后壕  望与多公稳守一月  中秋以前尚须稳守  可专守大壕待敌  论守壕之方  布袋草把不可用于填壕  造船为肃清巢湖之根本  攻无为不能从裕溪口进  进兵宜稳不宜过急  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  再嘱由太平关南渡  皖南金柱关克复  军势太孤,务求自立之道  于极冲次冲处择人守之  处绝地只有死中求生  须力求自保勿指望多军  留王可升一军为援助金陵之地  御敌应求自保不可依赖援兵  解运开花炮至金陵  援军将到望苦守两月  已令王程等营救援金陵  用兵最重气势二字  援兵将至唯望苦守  缩营蓄锐之策极佳  与巨寇战总须避锐击惰  长壕内须号令归一  不能将劲旅常扎雨花台  再嘱危急时莫靠他人  用兵最重变化不测四字  用兵之道全军为上  退兵与否仍听自行作主  弟处各营宜时加整饬  野战须有把握  决计早缩,切莫迟疑  不饱历事故,不知局中艰难  雨花台老营必须坚固  吾意军事尚以南岸为重  皖南小淮窑等地敌退粮路大通  敌已过河扎垒并攻东梁山  各军不宜株守,宜急进攻  苗沛霖复叛皇上震怒  李鸿章军连克太仓等地  雨花台至金柱关一带须派兵巡哨  徽属肃清群敌皆至鄱境  不筹一支活兵似非善计  多用活兵少求速效  军威大振谋敌仍不可不慎  调他处之兵,流弊极多  若非敌来扑营不必寻敌开仗  金陵战事弟自行具奏亦可  与其临时受敌,不如早为移动  古人用兵最贵变化不测  派程尚斋至江西设局督销  渠之长处在识广才多  劈山洋枪二者自足制敌  专意守营或亦制胜之法  详言大炮之利弊  太平神策二处拟不遽合围  杭州金陵春间可望捷音  金陵合围望加倍小心  苏皖两省可于端节前一律肃清  克复金陵须稳固图之  广德未克日内必有大变  务望安闲泰定竟此全功  金陵之敌援虽绝而粮未断  金陵内城未破克复大势已定  雉河集营被发捻围困  淮水涨发临淮军营被淹  捻匪有劲骑万余飘忽难制  敌窜山东后蹂躏曹州各县  徐州八营只堪坚守不能出战  到济宁恰遇捻匪张总愚一股  论捻匪战术  捻匪张总愚一股思渡运河  湘哥老会有谋反之意  洋人与中华寻衅之由,实为可虑  捻匪西路犯宜阳东路攻运河  打捻要能走得快打得稳  不可存有藐视客军之意  论捻匪的长技与短处  两军相对哀者胜矣  诏旨促行,进退两难理财  勉强代楚善叔解危,将来受累不小  收到家中信物  迁屋及送银物诸事  竺虔借银,到省即还  禀国库短银查办事  陈岱云之贤配仙逝,代为经理一切  为堂上清封章事已得诏旨  手示杜门谢客深为庆幸  拟每年寄银家用  置义田以赡贫民  乡民可与谋始,难与乐成  无故而忧人,而人必不服  示祖母大人去安排家眷返乡事宜  家中无钱用,债暂缓  曾祖生练团派费,居心不善  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  人以伪来,我以诚往  欠饷报捐,非撤勇所愿  子侄辈宜以敬恕教之  百姓穷困异常,我不忍独丰  身常劳苦心常安逸,乃是最善  银钱一事,取与宜谨慎斟酌  寄银三十两以贺岳母寿  时时存紧一把之心  改葬祖父母需看破富贵之说  厘金已八成解弟营  凡取钱少而失名大者,皆宜慎之  以厘金之源将绝为虑  东征局每月需饷三万金  鲍军先剿景镇以解余之困  望专心围攻安庆,以副余望  援贼若至,弟可全不管南岸  半年定计,不可更改  不必买米济鲍朱二人  犒赏各营官弁五千金  各营将士有疲倦之象否  有银二三万可解弟处  如昨日小挫,亦当稳静图之  江西来饷之处置  新营无饷,诸事不便  饷缺已久,重以岁荒,思之心悸  三千石米即舟送安庆  拟以万两济左军之急  银钱米依弟议分之  解银济各营之眉急  东征局米银钱竟未解来  拟借祁门先济多军  十日内可解万金来此  多军须米饷,可徐徐谋聚之  多公有米吃,是第一放心事  虚静二字足养身体  徽州当可坚守  弟妇仙逝望达观节哀  必设法助以银米子药  六属丁漕,不能不驳  守事既稳,银粮子药断不缺乏  望弟与诸将勉力支持  位高望重,须时时战兢省察  但患无可赏之实,不患无不次之赏  饷项寄绌不宜作添兵之计  明日可凑齐万金专解质堂  江西厘金近日颇有起色  改商栈为官栈,是目前急务  解去火药望力求节省  盐务变法,断无不缓厘免厘之理  东局解来之米,即日将到  今冬米饷事尽可放心  吾辈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群贼旁出四溢,终为江西两湖之急  湖南十万金俟提到即送弟处  淮上官绅及省城公论颇为不平  金陵果克沅军可分兵上援  常州克复之说竞系谣言  望放心治军不必挂念饷事  再疏争江西厘金  江西厘金之讼仍是督抚各半  春霆蒙赏银五百两治丧  求引退为合于出处之义  艺堂所提银十月可到  就沪饷中分七万解安庆  萧梁及各军欠饷,余必次第清厘  腾六军之饷概养淮军  新募之军尚须筹饷  请支持鲍春霆军需  日内酬应纷繁勉力支柱用人  湘勇善战,罗山可敬  望弟代吾军招水勇哨官  调彭雪琴来江  勉四弟一事勤俭耕读  弟应效仿南翁赤手空拳理事而不甚着色  沅弟之所处则当自为审度  军到吉安宜驻扎不动且由远及近之城  应专注陆路及用绅士之所忌  将才应具四大项  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首  为事以专注而精以纷繁而散  做官以耐烦为第一  宜常致信给次青  奉旨赴浙办理军务  克吉后请来吴会晤  吉安克复希即来浙中相助  次青以救浙之功得以道员归于江西  余将回驻弋阳以便调度  办马队不惜重本,志在办成  望弟查明莫善徵是否酷贪  习劳苦为办事之本  皖南军事极为危急希请希庵带营来助吾  望弟再恳希庵带营来助吾  徽州情事危急立即请希庵来援  既不撤安庆之围且不挟左公俱北  希庵论事最为稳妥,望弟可与多商  夷务和议已成  坚守不出而无轻敌致误  浮梁失守,余调军回剿敌  造塔者须下一层好  众议安庆守壕之法甚善  安庆将克须持坚静二字  此时以严断文报为第一义  鲍军留在南岸以援左军  招营兵事请暂缓  左鲍两军当足御敌  请静心坚守以待援军  左宗棠善于审机审势  鲍军不可跟追太远  若无得力统将分兵极难  鲍军渡江后缓急可自主  诸酋不和即官军之利  观人论事宜博采众论  将鲍军交胡林翼调度  决计不调鲍军回顾  须持坚守不战之计  静以待敌不宜急躁图功  令鲍春霆速救江西  坚守不攻与余意相合  万不可饬鲍张退兵  唯以鲍军与祁门为虑  释萧毛进无为一路之缘由  不愿多立新营  保举太滥,余将力挽颓习  挑勇不可过于将就  坚守已得之地,多筹游击之师  水师应由厚庵设法维持  日以无将材无好官为忧  请杨、鲍二公迅速渡江上行  我家鼎盛,总宜收敛,不宜发扬  不可增募兵勇及水师  新营可减者减之,可并者并之  朱芳浦之调遣请弟裁酌  用人极难全赖权衡  金陵克后部曲不能全数遣散处世  凡军事做一节说一节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没有不好听恭维的  不可放弃太潜石牌三城  富贵人家习气,礼重情薄,当互相规诫  细心查明郑奠之劣迹,将以定终生之弃取  但宜稳不宜忙  弟当具一折自行谢恩  极盛之后当格外小心  多公劳苦太过,当以信函慰之  学问宜广,操行宜严  弟仍以不归为妥  邓先生不可让与东皋书院  目前以勤劳王事为要  待李世忠辈应宽严并济  爱惜声名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意尽则止,辞足则止  李希庵归思极切,有负君恩  惟有强作达观,保惜身体  事机不顺总须尽力为之  蒙赏赐须专折谢恩  身后虚荣季弟可称全备  望笃守恐惧和平四字  花未全开月未圆乃惜福保泰之道  调度之法不必长篇辩驳  凡成大事人谋天意各居其半  生日在即万不可宴客称庆  宜从畏惧二字痛下功夫  告克金陵后奏折写法  饱谙世事,处处皆危机也  当以旷怀小心二者相慰勉  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  不必占天下第一美名  凡事须退一步想  少荃意在助吾兄弟成功而不敢直言,其意可敬  寻常因物付物之言,不可看得太深  接弟信后再定期启程  弟劳苦太久切勿过于焦虑  天下之道,无感不应,无诎不伸  天道忌巧忌盈忌贰  不可一意孤行是己非人  富贵常蹈危机  当此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  心病还须自心医  与其在任日日坐针毡,不如引退而寸心少受煎逼  望养生为学以勖后辈修身  九弟不作归计  君子应有发奋自励之志  义理之学为待人处世的根基  凡事皆贵专  事事勤思善问则一日千里  谨守父之养身之训  兴家必需能勤能敬  得赏三品顶戴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  勤奋自立是兴家立业之本  有始有终为贵  初九信满纸骄矜之气荒谬之语  满招损,谦受益  将余之日记比日知录恭维太过  子侄须教以谦勤,严戒骄逸  谈戒骄戒傲之理  八本八字家中子侄需谨守  傲惰为败家之道  论沅弟字及季弟挽联二事  天下事常由命定乃不由人定  极盛之后应加倍小心  望弟速来营以身报国  望弟兼程赴营筹商一切  用以自惕之三字劳谦廉  刚柔不可偏废但要互用  对外间提责宜自抑自修  治身之药为不药二字  宜效法家训四事早起务农疏医远巫  勉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避名之念须常存  去忿而强身,存倔强而励志  处事之外须有豁达冲融气度  世传俭朴之风不可尽改  无形之功不宜形诸奏牍不必腾诸口说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  望能自为宽解无稍抑郁  凡事必存谨慎俭朴之做法  克城之迟早仍有天定而与人不定  凡事不贪功而求速成但求稳妥适宜  希吾兄弟着力与积劳二字上  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  以俭相互勉励则可久矣  希吾兄弟于勤俭二字上用一番工夫  时时用功于俭之一字事殊不易  望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须牢记  兄弟间只有相互劝慰相互勉励相互恭维  望将万事皆看空切记勿恼怒  功成名就不必自己  治肝脾两疾全用以心  少恼怒为养生之本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彼此应以存倔强去忿激互诫  倔强之气为男儿自立之本  弟之退志兄应成全  询家中对勤俭做得几分  不可视文太重而视天下后世太轻  自修处求强则可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须应牢记星冈公之教训  咬牙无语谋图自强  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力守悔硬二字而求相勉交友  教诸弟事进德和修业  谈诸友之近况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交友须勤加来往  情愿人占我便宜断不肯我占人便宜  拟叫子侄师从罗研生  训练兵勇必须常讲常辨  孙福屡望附案一保  切记四字久而敬之  近日行踪  望细心处理携归书籍  伤悼漱六弃世  陈作梅起程人湘及沅弟习字不可间断  留梅公寻地一事及希庵移营桐城  贼围宁国但不能往救  多军进攻庐州鲍军进攻宁国  唐鹤九所寄挽联极佳  曾香海不宜主持东皋讲习一事  寄银二百两料理伯姊丧事  最宜畏惧敬慎者乃方寸之地  金眉生不必主遽自荐  近世保人亦有多少为难处

前言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

内容概要

作者:(清代)曾国藩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曾国藩《与沅弟书》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                                          ——《清史稿·曾国藩传》

章节摘录

版权页:曾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六月十五日接家中第九号信,系四月初三日四弟在县城发者。知祖父身体康强,服刘三爷之药,旧恙已经痊愈,曾等不胜欣喜。前五月底,曾发第五号信,言大考蒙恩记名赏缎事,想家中已收到。六月初二,承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不次,惶悚实深。初六日考试教习,曾又蒙天恩派为阅卷大臣。初六日人闱,初七日王大臣点名。士子人闱者,进士、学人共三百八十余名,贡生入闱者一百七十余名。初八早发题纸,十一日发榜,十三日复试,十四日覆命。初三日谢恩及十四覆命,两次召见,奏对尚无愆误,教习取中额数共一百二十一名,湖南得取十一人,另有全单。十七日冯树堂回南,曾寄回红顶二个、二品补服三付及他物,另有单。大约八月初旬可到省,存陈季牧家中。望大人于中秋前后专人至省来接,命九弟写信与季牧可也。曾等身体平安,癣疾已将全好,头上竟看不见。曾妇及曾别、男女皆好。余俟续具。曾谨禀六月十七日【译文】曾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六月十五日接到家中第九号信,是四月初三日四弟在县城发出的。得知祖父身体健康,服了刘三爷的药,旧病已经痊愈,曾等不胜欣喜。前一次五月底,曾发出第五号信,说朝廷考核选拔官员,承皇上天恩记下姓名并赏与锦缎的事,想来家中已经收到了。六月初二,曾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一下升到二品,连升四级,升官未按次序,心中实在惶恐。初六日考试教习,曾又承蒙皇上大恩派为阅卷大臣。初六日考场,初七日王大臣点名。读书人参加考试的,进士、举人共有三百八十多人,贡生参加考试的有一百七十多人。初八日一早发考卷,十一日发榜,十三日复试,十四日汇报。初三日谢恩及十四日汇报,皇上两次召见,奏对苟无差误,教习录取总额数为一百二十一名,其中湖南十一人,另有全部名单。

图书封面


 曾国藩家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挺不错的,个人感觉比颜氏家训要好些。
  •     送给朋友的,还比较满意,就是印刷有点问题。
  •     首先发现这本书的评论里有很多别家的托来诋毁的,这本书没有任何译注他们胡说什么译注不好。唉!微博上的五毛水军之风怎么也跑到这来了,这年头网络真是遭了灾了。个人觉得线装书局这个版本算经济入门的可信赖之选。简体横排,按主题分类,线装书局的选篇和编辑都可以信赖。没有译注,但清末文言已接近白话,稍有古文阅读基础的读来不费力。纸张微黄不伤眼,字体大小也可以,排版稍密但还能接受。如果你就是想读书,而不是要收全集神马的,这个版本不错啦。
  •     原文+白话文对得起6块钱这个价格
  •     好书,很值得读。
  •     很喜欢曾国藩家书,这本书包装非常不错,快递送货也很快。没有注释,普通印刷字体。挺好的,很有性价比。
  •     每封家书都让人感动!
  •     其实不用译文,很容易看懂,曾氏后人能出那么多的杰出人物,与曾国藩的为人治家理念不天关系。
  •     货到了,可是让人很气愤!首先书是旧书,很旧很旧像是90年代那种压了几十年卖不出去的老书,纸页发黄发霉。而且很脏,黄泥、灰尘沾满了封面!拿起来像拿卫生纸!卓越,你这种书都敢卖给客户,你以为就你一家有书卖是吗?而且书是节选不是全部,在简介那又不说清楚!!再有下次就不在你这买东西了,转投当当和京东!
  •     其实内容更好
  •     挺好的书,质量也不错
  •     欺骗我感情,竟然说是盗版的,我还拿去送同学了。
  •     很好的书籍,看的爱不释手,很好很好,性价比很高。
  •     这书还成,关键是内容好。
  •     印刷清晰,纸质敦厚,内容精深,6元吃顿早餐都不够,没想到还能买到这么好的精神食粮,准备入手买三秦出版社的中华国学百部书目里的书!
  •     上至呈朝奏章,下至个人书信,无不透露曾国藩之睿智与心胸。本书涉及的文章不错,但缺乏应有的点评和北京解释。
  •     不知道是什么版本,还附有拙劣的翻译。不了解这个人,手头有书就看了。说不出来是古代文人的自省,还是虚伪……
  •     书本质量不错,书的内容更好,语言风趣幽默,同时又有教育意义
  •     这本书的内容很好,值得一看,但是这本书的装订不是太好,本来一百多页就能解决,但是却用了三百多页,有点浪费。
  •     这是一本好书!但是好像家书内容不全
  •     父亲推荐的,可是没有读出太多……
  •     本来是用来凑运费的,没想到版本真的很好,清朝时候的话还是配上译文读起来方便,很好!
  •     距离上一次买卓越的书,是9年前,那时候我还是高三的学生,是用汇款的方式买的书,那时候的书,都是正版权的,现在的,有几本,我都是很怀疑是高仿的。。
  •     书很不错,该该批评的是卓越越来越不注重包装了,书的封皮刚拿到手就脱落了,害得我还要自己弄,好心情被破坏了。
  •     这价格太划算了,书很好,不管是封面还是里面纸张都很好,印刷也不错,值得推荐。另外物流非一般的快,从来没有收到过这么快的快递,2天就到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