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8048949
作者:唐浩明
页数:768页

作者简介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人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评点者在曾氏千余封家书中选取三百多封加以评点,从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入手,阐发信里信外诸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试图与读者一道,深入曾氏的心灵世界,破译曾氏家族崛起的密码,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秘淀。
深入一个人物的心灵,破译一个家族的密码,探求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

书籍目录

上册 翰苑生涯  禀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评点:破天荒翰林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评点:一个不同凡庸的乡村农民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评点:为学譬如熬肉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评点: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评点:何绍基之字与汤鹏之文  致诸弟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评点:戒烟写日记主静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评点:同意诸弟外出求学  禀父母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评点:和睦兄弟为第一  禀祖父母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评点:升翰林院侍讲  致温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感春诗慷慨悲歌  致诸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评点: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评点:清代官员的薪俸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评点:罗泽南  致温弟沅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评点:盈虚消息之理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评点:作如火如荼之文  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评点:妹夫来京不能安置  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评点:治学以有恒为主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评点:送妹夫王五诗  致诸弟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评点:诗之门径  禀叔父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评点:江忠源乃义侠之士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评点:以杜门谢客为好  禀父母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评点:祖母的福分欠缺点  致诸弟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评点:回家有三难……下册

编辑推荐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套装上下册)》是对曾氏家书的点评。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前言

十几年前,随着《曾国藩全集》和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的出版,一个一度曾经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发掘出土似的,立时引起国人的广泛兴趣:官场士林、商界军营乃至市井百姓,一时间都以谈论曾氏为博雅为时髦。此风亦波及海外华人世界,华文媒体也争相介绍这位早已被遗忘的曾文正公。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岂止千百,为何此人能得到众多领域和层次的关注: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谁都可以从他身上说点什么!看来,这就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经历的传奇性,而是此人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

内容概要

  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费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炎,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已。
   这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系唐浩明从曾氏存世千余封家

章节摘录

曾氏与诸弟辩论馈赠戚族银两事,此封信中已见着落,即家中最后是“酌量减半”,即拿出二百两银子来送人。从曾氏以后的家书中可知,在他再三催促下,家中才将分送名单寄到北京。看来曾氏家人是不大情愿办此事的,只是碍于赠银人的面子,略微敷衍了一下而已。信中谈了儿女的婚事。欧阳夫人的哥哥牧云欲与妹家亲上加亲,曾氏不同意,理由是血缘太近。由此他指出俗礼中有三不妥处:一、表亲再结婚姻;二、嫁女本是喜事却要号哭;三、治丧本应悲泣,却使用鼓乐,反而显得热闹喜悦。反对中表为婚,很有科学根据。嫁女不应哭,也表现了曾氏的开明,而一味指责治丧用鼓乐,却不见得理由十分充足。殁于天年,寿终正寝,这是白喜事,动用鼓乐,亦不为失宜;即便是大不幸,生者亦不必过于悲恸,鼓乐之事可减杀伤冷气氛,用用也未尝不可。曾氏告诉诸弟,京城买书贵,已托人去扬州买。由此可知当时扬州的书业发达,胜过京师。扬州为盐商聚集之地,有钱人多,附庸风雅的人也就多了。此事再一次证明文化事业必须附丽于经济基础的道理。因沅甫的寄诗,引发了曾氏的诗兴,一是奉和四章寄回,二是谈自己学诗的门径。曾氏之诗,五古七古学杜甫、韩愈,古诗学苏轼、黄庭坚,律诗则学李商隐;至于方式,则是这五人的诗“无一字不细看”。这几年来,曾氏在翰苑做了不少诗文,引来京师文坛的瞩目。他的声名,也由此而起。这种声名又由京师传到湖南,致令“省城之闻望日隆”(曾氏致诸弟信中语)。曾氏日后的官运亨通与人脉盛旺,实仰仗于此。曾氏自己对诗文写作亦颇自负。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给诸弟的长信中说:“惟古文各体诗,自觉有进境,将来此事当有成就,恨当世无韩愈、王安石一流人与我相质证耳。”将自己与韩、王并列,直觉举世无对手可言,曾氏的自负真有点“狂妄”的味道。这里体现了曾氏性格的另一面:自负好强,目无余子。它与谦抑退让、好学精进等一道组成曾氏丰富而真实的性格。他的这种自视,同样表现在和沅甫的诗中,让我们抄出其中的第三首来做个证明:“杜韩不作苏黄逝,今我说诗将附谁?

图书封面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上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二十多块的书,包装还是纸张都很不错。很不好意思,被我当做大便文学整整一年给看完了。汗。对不起曾文正公啊。
  •     历时两个月,昨天终于读完。之前就读过一本曾国藩评传,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也比较佩服,这次看完曾国藩家书,更是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首先说说为什么选本别人点评的,而不是自己理解。因为我感觉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读书,能体会到很多自己读书时认识不到的问题,我对曾国藩当时的情况必定不是很了解,通过对曾写家书时的环境的了解,可以更好的理解他家书的内容,甚至能体会到他所隐含的意思。而作为学生,我显然没有时间去详细了解,只能寄托给别人,然后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读书。谢谢唐浩明老师。然后该讲讲我对曾国藩家书的理解,家书,是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所以里面内容肯定真挚,从中能看出父亲对家人的期望,并且还有给家人指引的奋斗的方向,他们那些经过世面的人,肯定有很多经验教给弟弟、儿子,而在古代,最主要的途径可能只有写信了。曾国藩很少能和、弟弟、儿子见面,家教主要肯定是用家书来完成的。家书对后人有重要作用,不仅因为它的内容都来自父辈的做人经验,而且因为在封建社会,社会变化很慢,更谈不上变革,所以父辈的经验都是可用的,所以才有家书的重要作用。换在现在,一个农民父亲能教一个企业家儿子经商吗?甚至一个企业家父亲的经验都不一定适用于儿子做企业的时候了,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了。那些有用的,也就是些做人方面的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或许只有修身齐家的经验可以用。不可否认,曾国藩家书,在他后人中比较适用,因为它中间大都介绍做人的经验、写文章的经验,很少提及其他方面,或许当时只有这两个最重要吧。曾的家书也体现了他做人的方式,特点。他严格要求自己,即使位居六曹也像穷人子弟一样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家人(听不听暂且不说),简朴,禁欲是他一生的主题,终其一生都是在约束下渡过的。他身上还有很多湖南人的特点,虽然湖南人我接触很少,但关于湖南人的特点我却听说不少,比如霸蛮,比如倔强,可能是同一个意思吧。湖南人对中国近代做出了巨大贡献,好像新中国很多很多将军都出自湖南,而在晚清时候更不用说了。我对湖南人也比较有好感的。这种精神的确是乱世的中流砥柱。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身上的湖南人特点或许更多,而曾在极力抑制自己身上的这些特点,而一心像圣贤看齐,不用说,他肯定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而只能克制。对曾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恒”字,坚持写日记,自从看曾国藩家书以来我也每天坚持写日记,很少有过间断,算是锻炼自己,通过这么多天的写日记,我也能感觉到写日记的好处:自己办事变细心了,心胸也开阔了不少,字也写的好了。每天都会在意自己做的事,或许这样大学不会很虚度。我要继续坚持。印象深刻的还有:好汉打脱牙血吞。的确,像俞敏洪老师讲的一样,如果你是一棵草,别人踩过你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因为你不重要。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你多强大,你的痛苦在别人的眼中都是一棵草的痛苦,我们与其表现出自己的痛苦不如把痛苦咽进肚子,要一咬牙,提一提气,继续战斗,反正别人是不会同情你的。所以以后,我遇到什么事都不再会抱怨,抱怨有什么用呢,倾述又有什么用呢,别人是不会理解你的。勤奋也是曾成功的原因之一,勤奋又包括有恒心,日积月累。这些都是有很大联系的,不能画线区分。曾的天赋,虽然说不是天才,但比普通人肯定还是高很多的,但他一直像要求智商低的人一样要求自己努力,“笨鸟先飞”,别说是一个天赋高的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这样如何能够不成功呢,想不成功都难。曾的一个“拖”字,也许是我以后做事的方法之一,有时,很多事或者只有拖字能解决,既然不能不答应,而如果做了这件事对自己无益,那还不如不做,一直拖下去,答应别人又算什么,如果答应别人的是一个错的事,那还要坚持吗??我的答案是不要坚持,没意义。何必自我埋葬呢。曾的简朴令我印象同样深刻,所以我现在也力争节俭,即使家里给我的生活费比较多,我也把那些钱用在增加自己的知识、阅历上,而不是吃喝。一个位极人臣的老头都能这样,我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呢。曾据说是军阀的启蒙人,拉帮结伙的圣人,大肆提拔学生、嫡系将领。当他那些学生,或者他帮过的人,不帮他时,就冠对方以以德报怨的帽子,其实很多时候,人家都是为了大局考虑,为了国家考虑,而曾不管对方怎么想的,只要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对对方不满意,这难道不是自私的军阀吗。所以,他并没有近年来所夸张的那样神,也是一个人。曾比较是一个理学家,在修身上确实造诣很高,几乎什么事都和理教联系,“敬”“静”“恒”....严格要求自己,但我也不相信他能改变自己内心的东西,就像我现在一样,即使再怎么伪装,内心还是有一个真正的我的,只是这个真正的我随着知识的增加而逐渐成熟吧。并且他应该知道他的信会传给后人看,所以心中肯定不是很敢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换成是我,知道自己的日记后人将会看,我还敢写什么真实的、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吗?显然不会。曾对中医的不信,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我是不会相信中医的,除非能有什么科学的证明。曾对知识的看法更是高明,不让儿子刻意考官做,他知道,考官所学的那些东西大都是没用的,既然自己已经能荫护家人了,其他人就没有必要再在科举这一条路上栽死了。所以他让儿女学习有用的东西,让曾继泽学习英语,厉害。他人生的最后一件事应该是处理天津教会事件吧。其实那些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人,大都是替罪羊,国家的替罪羊。他们很多都应该是不应该被骂的。像曾国藩、李鸿章,如果不签,还是会有人来签,拒签的后果就更严重了。穷国无外交。的确。中国应该先发展,剩下的,比人环境,以后再说吧。就写到这里吧。

精彩短评 (总计81条)

  •     书的内容是很好。可是我花了大价钱,却买了跟盗版一样的纸张质量的书籍。同事新华书店买的,那质量好啊。又一次被卓越忽悠了
  •     做人难,做人上人更难。
  •     看书可以可以怡情静性,算是傅雷家书类型的,累了看看。比什么哲理社会小说让人静心。
  •     别人推荐我买的,实在不好意思,评价晚了,感觉字体什么都还不错。
  •       很早就听过曾国藩家书的名头,虽然早早把它列为必看书目之一,但每次事到临头却又缺乏看这种家书类书籍的热情。前些日子,终于时不时地开始看几页,每每看得我深以为然。这种书其实真应该慢慢地看,偶尔看几封家书,然后细细地想,收获良多。看了一部分就自认自己绝无能力来写什么书评,只能摘抄一些自认为精妙的语句。
      
      1,曾氏在早期的家书就提出了“研几”这个修身的方法。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最佳的方式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曾氏后来也的确一直坚持以记日记的方式来“研几”。人在每天都常常有许多念头,如果不加以记录,也许转瞬即逝,也许数月也忘记了。人的记忆是不确实的,会不断遗忘和修改。认真记录自己此时的念头,反省自己,的确是“研几”的好方法。可惜,自认没有每天记日记的强大毅力。
      
      2、曾氏提倡的读书方法,即“猛火煮漫火温”方法,是子思、朱熹等人从熬肉中得到的启发。对于经典书目。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做慢慢细细的咀嚼,读熟读透,一起探到书中的精义。曾氏此言深得我心,多年的阅读经验证明,这的确是阅读经典的最好方法。
      
      3、读书之要在格物致知。若有心做一番实实在在的事业,则千万不要视修身为迂腐空疏,应从曾氏成功的人生过程中,看到此种功夫的实际作用。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修身务本,储才养望,在天时未到之前,努力准备着,一旦机会降临便能很快把握住,捷足先登。
      
      4、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5、绝大学问及在家庭日用之间。一、学问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时候,则有豁然贯通的感悟。二、不要把学问仅限于书本中,家庭日用之间便有绝大学问,比如“孝悌”二字,便值得大用功夫。古往今来,常常可见到一些饱读诗书的人,对世事却一窍不通。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批评的小人一样,“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世人对于不少博士等高学历人士的鄙夷,也因如此,即使你是海外留洋学富五车双博士学位,如果在世事人情方面一窍不通,日常生活最基本的事情都无法做好,连家里的父母妻女都无法照顾好,又有何用?
      
      6、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要的是一种纵横贯通之势、真气弥漫之势。触类旁通,曾氏此言不仅仅是说作字和写文章,做事更是如此,最重要的是大局中的势。
      
      7、月盈则亏。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忌妒之心,若看到身边有人什么都得到的话,便会认为天道不公平,怨愤、忌妒便会向他发泄,使他可能面临无妄之灾。曾氏这部分的言语真是让我忍不住击节赞叹,真正将月盈则亏这句老话的原因解释出来。
      
      8、曾氏五个女儿,四个出嫁后都不幸福,主要原因是丈夫都不理想。一向善于识人的曾氏反而不善识婿,第一原因是,曾氏选的是亲家,而不是女婿。曾氏女儿的婚事都是长辈决定,曾氏相信遗传和家教的力量,以为儿子肖父,长大后一定不错。殊不知,遗传是相对,变异却是绝对;父亲尽管不错,家教和家风却不一定都好,况且家庭的影响力也不如社会的影响力大。这对我们的识人甚至择偶,岂不也是一大教训?
      
      
      1、孝友之家。依常人之观念,官宦之家有权有钱是第一等,商贾之家有钱无权是二等,耕读之家无权无钱是三等。但在曾氏眼里,其次序的排列恰好相反。因为,在他看来,权和钱都对子孙的成长不利,二者都有,则更不好;耕读之家虽无权无钱,但知书识礼,正是造就人才的好环境。孝友,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一种良好的家风。这种家风可存于耕读之家,也可存于官宦、商贾之家。有了这种好风气,家中的好运气便可长久地维持下去。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权利和金钱,通常为世人所追求,而精神和品格,则易被忽视,实则后者对人更重要。因为后者属于人的自身,前者却是身外之物。
      曾氏对子女教育非常注重,尤其德育。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要拾柴收粪,学习插田莳禾等等。
      曾氏身居如此高位,依然能保持如此清醒的认识,实属不易。
      
      2、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3、让儿孙一无可恃。多少父母爱儿女超过自己,甘愿为儿女做牛做马,但事实上恰恰是得到父母太多照顾的儿女往往成不了龙凤,不少人反而适得其反。人的本质上有好逸恶劳的一面,有足够的钱财去让他花销,他还要吃苦干什么?若“一无所恃”,则逼得他们自己去奋斗,不仅让自己有了真本事,说不定还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出来。
      
      4、要切实弄通一字一词的意义,包括它的源流、内涵及外延;要多读别人的好文章,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写好。学会写文章,既是为了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让人知道、理解,同时,又是一个自我理清思路、渐进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定要做作家才去为文。
      
      5、君子远庖厨。如两个人都在挨饿,一人你见到了,就给他饭吃;另一个明知他也饿,但你没看到也可不理。
      
      6、长傲多言为凶德。长傲不必表现在言语上,神奇面色上的长傲,也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多言不必一定是话多,书信文章里好议论人、好多管闲事等等,亦很令人讨厌。在心理上,要认识到天下人才很多,自己并无过人之处,从而根绝“傲”的滋生;在修养上,要尽量宽厚含浑,少讥评、少嘲讽。“是非皎然于心而一言不发,劲气常抱于胸而纤毫不露。”
      
      7、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真正适意的时候,必定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的时候。这样的时候真是太有限了,许多人一辈子也不一定遇得到。平时三分力才能做一分事,如今是一分力做三分事。若抓紧这个机遇,则可以做出平时难以做成的事,尤其难得的是,还可以借此打开一个局面,今后即便各种有利因素有所减弱,仍可以凭借已打开的局面维持较好的状况。
      
      8、从副业入手来整治家风。家务方面的情况能体现一个家庭的勤快、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是一家人和睦团结的象征。一些富有的家庭却早已丢弃了家务和副业,男人们成天赌钱打牌、寻花问柳,女人们穿金戴银、比吃喝、比宠物,一家人都懒散堕落。
      
      9、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10、花未全开月未圆。所谓的花好月圆,并不是最佳状态,因为月满则亏。存阙反而更好。一人所得过多,便会招致嫉恨,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爱情,都需要平衡,我们的技术没有那么高超,所以,能在缺少某一点时候能平衡到其他部分,就已经很好了,好不容易达到了平衡,又为了追求更完美的那个缺角,反而让原先的失衡,因为自己的修养不够,水平不够,境界不够。
      
  •     书很不错啊 !服务态度好。
  •     很喜欢唐浩明点评的曾国藩家书,4月10号在当当订了,现在已经全部看完。但特别让我吃惊的是,下册的第515-516页、561-564页、573-574页、611-612页,是很明显的被介刀割掉的!当当网为什么会送这样的书给顾客???强烈要求解释!!!
  •     对喜欢曾国藩的人应该说是必读书
  •     总共两本书,却只给我送来了一本
  •         唐浩明是研究曾国藩的专家,我正是读了唐浩明先生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才开始对曾国藩这一中兴名臣有了浓厚的兴趣与敬仰。
      
        看《唐浩明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主要是看唐浩明的评点,毕竟是白话文,容易理解,看得快。涉及到评点的内容再回头去家书里寻找相关的片断,也挺好。所以读书笔记摘录的内容主要是唐浩明的评点。
      
      
        "当今世风日趋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日之间便发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愿意去做长时期的累积功夫,尤其不愿意去从事道德心灵方面的修炼,认为那些都是虚的假的。其实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世风也不见得比今天醇厚得很多,这可以从当时人写的书里看得出。但是,就在那个时候,也有一些人,他们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修身务本,储才养望,在天时未到之前,努力准备着,一旦机会来临便能很快把握住,捷足先登。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等人都是这一批人的突出代表。"
      
        看到这一段,想起当今中国很让我佩服的三位企业家: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都是在中年才开始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抓住了机会一言蔽之,有多少和他们同时代的公司辉煌后又倒下了,才让他们浮出水面!
        信息时代使人们得到信息更容易了,而心态也更浮躁了。很少人可以耐心地看一篇长文,更少人可以静下心来写长文;热衷于下载了一大堆的资料到自己的硬盘,真正认真看了一遍的未必有十分之一。。。。
        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要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应该铭记在心。
      
        曾氏六弟考试成绩不佳,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怨天尤人,大发牢骚。
      
        为此,曾氏告诫六弟:小试不售便发牢骚,实为胸襟不宽、志量太小的缘故。君子之立志,不在一己之荣辱得失,而在有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
        “民胞物与”,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西铭》,意为人类万物同为天父地母所生,实与自己同出一源,故而都应该爱护。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 天下》,这是儒学信徒的一种理想人格,意为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
      
        志向决定了作为。
        多从自身找原因,怨天尤人就失去了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曾氏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差失严加鞭怠,毫不留情,甚至不惜骂自己如猪狗,而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曾氏还为自己定下日课,就象一个规矩的小学生、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似的,他每天严守课程表,一丝不苟。
        他将自己过去的一切不合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昨日种种之死,而将一切合于圣贤规范的东西譬为今日种种生。自号涤生,即:涤旧而生新。"
      
        只有对自己的严格训练,才能有常人没有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做常人做不了的事业。
      
      写于2003年4月19日 广州
      
      
      首发于栖息谷,转载请注明。
      http://www.freeyu.com/blogview.asp?logID=23
  •     书籍装帧精美,纸质优良。曾氏家书的原文用小号楷体印刷,唐氏点评用四号宋体刊出,两者以汉字大小和不同字体加以区别。相形之下,小号楷体的家书显得密密麻麻,阅读颇为不便。唐浩明先生的一些评点,主观色彩过于浓厚,结论缺乏足够的史料去佐证,让人感觉治学不甚严谨。但此书仍值得推荐阅读。
  •     价格偏贵,唐浩明的注释如果能更详细一些会更物有所值,但原文的确经典!不知道唐浩明其他的有关曾国藩的书籍如何
  •     是湖南人尤其应该看看。
  •     多谢夸奖,握手
  •     家书要是有翻译就更好了
  •     修身、齐家、治国良书,特别是修身齐家方面。当年买了三套,一套送了哥哥,一套送了领导,一套自己细读,吸收到很多传家宝的好思想!此外,唐浩明点评绝大多数也很到位,虽然有些我不大认同……呵呵
  •     是啊,若如文正公这样,实在是无几凡人可及,其去世得早,也是因为活得太过拘谨,积劳成疾…这样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不过,人活在世,不当只思当世之享受…
  •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你多强大,你的痛苦在别人的眼中都是一棵草的痛苦”
    ----------------------------
    写的真好,比俞敏洪的还要深刻
  •     书上竟然有扬州大学**学院图书馆的章,封皮也上很脏,你这是卖二手书的嘛?
  •     适合男人的书
  •       曾国藩小说是四年前看的,当时朋友也送我曾国藩家书。当时是大四,没有社会历练,对世事认知不深。
      
      他的家书,作为兄长,作为子孙,对家庭的关心和兄弟的教导,可以说用心用力。非常敬佩。
      
      做摘录:
      1.唐鉴:
      一、如何读书:专读一经,文章、义理、考据三门学问中,义理为首。
      二、”静“字功夫最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2.倭仁:
      研几,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有点类似六十年代曾经流行过的一句话:”狠斗私字一闪念“。研几,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就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的剖析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
      
      3.吴竹如:
      一事一物,皆求其理。
      
      4.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不一一而足
      
      5.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一、学问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积累到一定时候,则有豁然贯通的感悟。
      二、不要把学术仅限于书本中,家庭日用之间便有绝大学问,比如”孝弟“儿子,便值得大用功夫。曾氏能看到这一点,实在是他的高明之处。《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评小人之儒,”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6.曾氏认为: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陷才是真实的。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这种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先哲早就看到了。在《易经》这部书里,就贯穿着这种智慧的认识。《剥》卦是一个凶卦,卦中演示的多是不吉利的现象,但紧接其后便是《复》卦。《复》卦是一个吉卦。相反的,对于和乐的《》卦之后含有遇象的《篹》卦,有识者认为宜具危机感。《易经》将卦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启示它的读者:人在吉顺时,常常会因此而得意忘形以至于招致灾难;反之,人在困逆时,又往往会因警惕自守而带来吉顺。所以,明白盈虚消息之理的人要将自己时时处在不完美而有所缺欠的状态中,才不至于因盈而虚,因息而消。
      
        曾氏还认为,正因为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若看到身边有人什么都得到的话,便会认为天道不公平,怨愤、忌妒便会向他发泄。此人将有可能面临无妄之灾。眼下他家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两代高堂都健在,此为人间最不易得到的椿萱重庆,大大的美事;而且兄弟姊妹俱全,又加之他官运亨通。人世间的好事,他曾家占了太多。如果还一味追求更多的好处,将会因此而损害现有的美满。故而,他有意求阙。曾氏以此开导两弟:即便家中尚有负债,先拿出四百金来赠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求阙"。
      
      7.曾氏赞赏桐城派大师姚鼐的看法,认为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又仿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形式,对阳刚之美的四个主要方面--雄、直、怪、丽--作了描摹:"雄:划然轩昂,尽弃故常,跌宕顿挫,扪之有芒。直:黄河千曲,其体仍直,山势如龙,转换无迹。怪:奇趣横生,人骇鬼眩,《易》《玄》《山经》,张、韩互见。丽:青春大泽,万卉初葩。《诗》《骚》之韵,班扬之华。"对阴柔之美的四个主要方面:茹、远、洁、适,他也作了描绘:"茹:众义辐凑,吞多吐少,幽独咀含,不求共晓。远:九天俯视,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洁:冗意陈言,类字尽芟,慎尔褒贬,神人共监。适:心境两闲,无营无待,柳记欧跋,得大自在。"
      
      8.劝四弟,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敲敲他近来有点热昏的头。
      
      9.除此之外,我们看到古人为求功名,远走他乡,数年不归。其间因分离思念之情。也有”意颇疏散“之时,成名要忍受不能承受之苦,自古以来,均未改变。
      
      10.曾氏在京城,开销颇大,还补贴家用,节俭度日。道光二十七年想回乡,缺路费,又担心离京后有补缺,犹豫不决可见难处。
      
      11.曾氏升二品,传说是得皇帝考察通过,主要是考他的观察力和洞见力。虽有名师指点,但是本身素质也需过硬。实质应是由于其结交名士,热衷工艺,种种有形无形汇合,铸造此德才兼备的形象。
      
      12.曾氏病号,肺病+癣病,但是却也创下丰功伟绩:
      第一,事业可以振奋人的精神,调动人的潜力,激励人的各种才干超常发挥。
      第二,即便身体虚弱,也不应颓丧失志。
      
      13.荇农与胡林翼嫖娼被抓,前者化成厨子不顾好友,所以切不可临危弃友,更不可嫖娼。。。
      
      上述之中,个人认为格物,寻求义理是自古至今成事之道,结合最近所看的一篇文章http://www.douban.com/note/317721156/,里面提到如何想明白一件事,例如 桌子上有一只笔,你如何把它想明白,想透彻?
      不单纯是 颜色,价格,功能,商标,等等显而易见的,而是更深入的,更全面的。
  •     唐的小说《曾》确实道出了一个儒家弟子面对艰难世事、险恶人生时矛盾苦闷的心情,曾始终是一个儒家子弟,他不堪污浊世态给他的压力,因而寻求黄老之道以求超脱世外而达到心灵的平静。另外,黄老之道他也主要用于人际交往上,“知其雄,守其雌”
  •     1、唐浩明进行了简单的翻译,更难得的是讲述了每一封信背后的历史背景; 2、信的原文和注释、点评用不同字体,排版精美,值得收藏; 3、当当做活动的时候,一套很便宜哦!
  •        整本书看完,收获颇丰。先得感谢@伊卡洛斯的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64276/),否则我仍然会带着有色的眼镜不愿意看这本书。
       大抵从百家讲坛火爆开始,此类有关封建时代居高位享大名握实权的宦官书籍便开始以人物志、传记、小说等形式铺天盖地般横扫各大书城。以往电商还未发达的时候,全城书店售书排行榜就是学生、上班族、书友用于参考的主要依据。而据我了解《曾》的书至今仍盘踞其上。
       《曾》中大量运用文言文,若非唐浩明先生的讲解,很多内容在我读来困难重重。即使这样仍旧获得了大量读者的芳心,这就不得不承认书的价值所在。
       整本书有太多内容需要消化,这些都可从@伊卡洛斯的书评中简略看到,总结的很完备。但是,我仍然推荐大家能尝试着看一看,每天读20页足矣,看看以自己的知识体系、社会见识、人生阅历能否看出不一样的曾、不一样的晚清、不一样的社会。分享出来,才是真正的书“评”嘛。
      
      
      
       古语云:“修齐治平”。人之存世无外乎修己、渡人。修己即修心,渡人即社会。
      
       曾氏一生坎坎坷坷,起伏不定。若不是战争,还不知历史会不会记住这个名字。看似偶然的借战争仕运亨通,离不开曾氏日日积累的学识和涵养。曾氏达此高位,更是湘乡派首屈一指的人物,尤其书中对唐宋文学、书法、学习方法的讲解,更能证明其决非浪得虚名。其后五代甚至绵延至今的曾家子孙,成才成名者颇多,也可从此一窥其渡人之本领。
       曾氏对待亲戚子女的教育更是让人倾慕不已,现列举如下:
       第一代:曾氏兄弟。(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清朝一等伯爵,太子太保衔,太平天国时期攻下金陵的首功之臣;曾国葆,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
       第二代:曾纪泽。著名外交家,在收复伊犁地区的中俄谈判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曾纪鸿,数学家,撰有《对数详解》《圆周率考真图解》
       第三代:曾氏长孙曾文钧,翰林,著名诗人,有《环天室诗集》行世。曾氏三孙曾广铨,外交家,三十三岁时即任出使韩国大臣。
       第四代:曾氏曾孙女曾宝荪。民国五年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学位,为中国第一位在西方获得学位的女子。终身未嫁,一生献与教育事业,创办长沙艺芳女子学校,并任过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湖南省立第二中学校长,第二届、第三届太平洋国际讨论会中国代表,湖南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国民政府参议会参议员。
       曾氏曾孙曾约农,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终身未娶,一生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湖南克强学院院长、台湾东海大学校长等职。
       曾国潢曾孙女曾昭燏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德国柏林大学研究员,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等职。考古学家,终身未嫁。
       曾国潢曾孙曾昭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著名化学家,曾任高教部副部长,国科院院士。其夫人俞大姻的母亲曾广珊乃曾氏的孙女,俞大姻为英国牛津大学文科学士,做过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第五代:曾宪植。一位女革命家,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广州起义,一九三七年与叶剑英结婚。先后任过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党级副书记、副主席等职。
       曾厚熙,早年毕业于华中大学,后长期定居香港,曾任过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是誉满海外的画家,曾被联合国聘为文教委员。
      
  •        历时两个月,昨天终于读完。之前就读过一本曾国藩评传,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也比较佩服,这次看完曾国藩家书,更是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首先说说为什么选本别人点评的,而不是自己理解。因为我感觉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读书,能体会到很多自己读书时认识不到的问题,我对曾国藩当时的情况必定不是很了解,通过对曾写家书时的环境的了解,可以更好的理解他家书的内容,甚至能体会到他所隐含的意思。而作为学生,我显然没有时间去详细了解,只能寄托给别人,然后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读书。谢谢唐浩明老师。
       然后该讲讲我对曾国藩家书的理解,家书,是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的。所以里面内容肯定真挚,从中能看出父亲对家人的期望,并且还有给家人指引的奋斗的方向,他们那些经过世面的人,肯定有很多经验教给弟弟、儿子,而在古代,最主要的途径可能只有写信了。曾国藩很少能和、弟弟、儿子见面,家教主要肯定是用家书来完成的。家书对后人有重要作用,不仅因为它的内容都来自父辈的做人经验,而且因为在封建社会,社会变化很慢,更谈不上变革,所以父辈的经验都是可用的,所以才有家书的重要作用。换在现在,一个农民父亲能教一个企业家儿子经商吗?甚至一个企业家父亲的经验都不一定适用于儿子做企业的时候了,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了。那些有用的,也就是些做人方面的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或许只有修身齐家的经验可以用。不可否认,曾国藩家书,在他后人中比较适用,因为它中间大都介绍做人的经验、写文章的经验,很少提及其他方面,或许当时只有这两个最重要吧。
       曾的家书也体现了他做人的方式,特点。他严格要求自己,即使位居六曹也像穷人子弟一样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家人(听不听暂且不说),简朴,禁欲是他一生的主题,终其一生都是在约束下渡过的。
       他身上还有很多湖南人的特点,虽然湖南人我接触很少,但关于湖南人的特点我却听说不少,比如霸蛮,比如倔强,可能是同一个意思吧。湖南人对中国近代做出了巨大贡献,好像新中国很多很多将军都出自湖南,而在晚清时候更不用说了。我对湖南人也比较有好感的。这种精神的确是乱世的中流砥柱。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身上的湖南人特点或许更多,而曾在极力抑制自己身上的这些特点,而一心像圣贤看齐,不用说,他肯定不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而只能克制。
       对曾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恒”字,坚持写日记,自从看曾国藩家书以来我也每天坚持写日记,很少有过间断,算是锻炼自己,通过这么多天的写日记,我也能感觉到写日记的好处:自己办事变细心了,心胸也开阔了不少,字也写的好了。每天都会在意自己做的事,或许这样大学不会很虚度。我要继续坚持。
       印象深刻的还有:好汉打脱牙血吞。的确,像俞敏洪老师讲的一样,如果你是一棵草,别人踩过你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痛苦,因为你不重要。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你多强大,你的痛苦在别人的眼中都是一棵草的痛苦,我们与其表现出自己的痛苦不如把痛苦咽进肚子,要一咬牙,提一提气,继续战斗,反正别人是不会同情你的。所以以后,我遇到什么事都不再会抱怨,抱怨有什么用呢,倾述又有什么用呢,别人是不会理解你的。
       勤奋也是曾成功的原因之一,勤奋又包括有恒心,日积月累。这些都是有很大联系的,不能画线区分。曾的天赋,虽然说不是天才,但比普通人肯定还是高很多的,但他一直像要求智商低的人一样要求自己努力,“笨鸟先飞”,别说是一个天赋高的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这样如何能够不成功呢,想不成功都难。
       曾的一个“拖”字,也许是我以后做事的方法之一,有时,很多事或者只有拖字能解决,既然不能不答应,而如果做了这件事对自己无益,那还不如不做,一直拖下去,答应别人又算什么,如果答应别人的是一个错的事,那还要坚持吗??我的答案是不要坚持,没意义。何必自我埋葬呢。
       曾的简朴令我印象同样深刻,所以我现在也力争节俭,即使家里给我的生活费比较多,我也把那些钱用在增加自己的知识、阅历上,而不是吃喝。一个位极人臣的老头都能这样,我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呢。
       曾据说是军阀的启蒙人,拉帮结伙的圣人,大肆提拔学生、嫡系将领。当他那些学生,或者他帮过的人,不帮他时,就冠对方以以德报怨的帽子,其实很多时候,人家都是为了大局考虑,为了国家考虑,而曾不管对方怎么想的,只要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对对方不满意,这难道不是自私的军阀吗。所以,他并没有近年来所夸张的那样神,也是一个人。
       曾比较是一个理学家,在修身上确实造诣很高,几乎什么事都和理教联系,“敬”“静”“恒”....严格要求自己,但我也不相信他能改变自己内心的东西,就像我现在一样,即使再怎么伪装,内心还是有一个真正的我的,只是这个真正的我随着知识的增加而逐渐成熟吧。并且他应该知道他的信会传给后人看,所以心中肯定不是很敢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换成是我,知道自己的日记后人将会看,我还敢写什么真实的、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吗?显然不会。
       曾对中医的不信,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我是不会相信中医的,除非能有什么科学的证明。曾对知识的看法更是高明,不让儿子刻意考官做,他知道,考官所学的那些东西大都是没用的,既然自己已经能荫护家人了,其他人就没有必要再在科举这一条路上栽死了。所以他让儿女学习有用的东西,让曾继泽学习英语,厉害。
       他人生的最后一件事应该是处理天津教会事件吧。其实那些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人,大都是替罪羊,国家的替罪羊。他们很多都应该是不应该被骂的。像曾国藩、李鸿章,如果不签,还是会有人来签,拒签的后果就更严重了。穷国无外交。的确。中国应该先发展,剩下的,比人环境,以后再说吧。
       就写到这里吧。
      
      
      
      
      
      
      
      
      
      
      
      
      
      
      
      
      
      
      
      
      
      
      
      
      
      
      
  •     书是好书(内容),可惜书的质量不是一般的差!
  •     曾国藩的文字我很喜欢,半文言半白话,比较适合半吊子的汉语言文学爱好者。此前,搞到一本岳麓书社的《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奏折》,平装本,经常在路上看一下,装帧、版式都不错。遂对曾家书动心。但这次订购的是精装本,上下两册,打完折还要80多,价格有点高,但本人目的在于收藏,也就太计较。货送到之后,除了盒子和一副曾国藩手迹,说实话,我对书的纸张很失望。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能有点过,但书的内页确实不怎么样,纸张薄,墨似乎也不怎么样,远不能和《奏折》比。
  •     唐浩明的作品,久仰盛名,不过一直读得少。像大部分通俗名家一样,作者唐浩明,读书界对其也是褒贬不一。我买这套书,其实是冲着装帧漂亮、定价又便宜而去的。买之前看了当当网友评论,说家书比奏折写得好,所以买了这套。就内容来说,唐的评点,确实一般,见解上极少有出彩的地方。有时边读边着急,怎么最想了解的事情评点者一句都没涉及,或者评点得太简略,轻描淡写,不是重点。(补充地说:买书就是要看唐的评点,如果只是看曾氏家书,我早就有一本更全的曾氏家书集。)我的猜测,作者这书,可能在为什么要写上有点迷茫,是给大家看曾氏的家书写作艺术?还是通过家书来看曾氏的做人、权谋、家事、乃至国事?如果是前者,其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像我前面说的,这一点上做得还远不够。或者评点曾氏奏折那本好一些?不得而知,有个感觉:读过了这本书,回头看之前读过的《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就越发觉出后面这本书的好处来了。
  •     中国理学
  •     非常好的书,唐浩明真是曾国藩的隔世知己!印刷和字体字号各方面都无可挑剔!但是,书太残旧了,边角都磨得不成样,里面很多书页被压得皱皱巴巴,成色最多就七成新!
  •     一直对曾国藩很感兴趣,看完这本算是对他有了一些了解。
  •     买了3套,其中一套的装订简直,居然书的纸张比书皮要宽些,书页都露在外面,退货太麻烦,只有算了,只有自己拿这套由问题的,另外两套是帮朋友带的,哎!真不知道是正版还是盗版。
  •     一个读大学的小伙子能有这样的认识,很不错!
  •       至今还记得中学历史书上的一副插图,图中曾国藩作投水状。这是曾国藩初战告负后的写照。此图用处当然很明显,意在说明太平军的秋风扫落叶之势。然而是谁最后战胜了太平军,课本似乎语焉不详,最多应该可能是“在中外联合反动势力的绞杀之下”这样的结语。
      
      最后是谁最后消灭太平军,攻下了南京城。还不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还不是最后曾国藩的运筹帷幄?所以,一时胜败不要紧,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
      
      说回这本书。曾国藩家书如果完完全全看将下来,则书的厚度不免令人却步。据说唐浩明先生为了写小说《曾国藩》,研究过曾国藩多年,这么说来,这本书可算是家书的“精选集”了。此外还有对于每封选进该书的家书或作背景的介绍,或作重点的提炼,对于阅读者来说,是更易阅读和了解。
      
      看过此书,觉得曾国藩为人、处事、治家,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治家方面,有些地方虽不免在今天看来迂腐了点,但总的来说却多可为后人借鉴之处,其后代中多出名人、能人这样的事实,也和其教育子女、家人的严谨是分不开。而且,对待不同的人,教育方式又有所区分,我留意到很有趣的是,每次教育他的同胞弟弟们,永远不会居高临下,总是倾向用现身说法“你哥哥当年如何如何,后来怎样怎样……希望你不会再犯老哥这样的错误”之类,而不是拿大哥的权威压住小弟弟们;而对子弟,则作严格的要求。
      
      看过此书,想着一个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后面还带着一条长辫的人物,一生谨慎,忐忑而整天“求缺”的人,最后却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真正成为“内圣外王”的人物这件事,确值得玩味。
      
      而最后,作为家书,了解当年高官豪门的事情,也满足了我们八卦的欲望。
      
      
  •     唐浩明先生的这本书可谓传世之作。不过可惜的是,哥拿到书后一眼就看出是盗版书。商家的诚信实在值得商榷。哥已经退货了。
  •     我是冲着岳麓书社的牌子买的,没想到上册中有7、8页空白,结果造成无法阅读了。怎么能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呢?几十元的东西,我也懒得更换了。我觉得不值得买。有几个错字还可容忍,可是白页都能出现,实在是无法容忍。
  •     很多论坛上推荐的好书,值得细细品味
  •       青年毛泽东一九一七年说过“吾於近人,独服曾文正”,蒋光头更是走到哪儿都携带一部曾氏全集。
      曾氏更被称为清季以降集各家之长最后一人,曾以多病之身一人做了几个人的事,中翰林,剿灭太平天国,于诗文上亦有颇高造诣,重振桐城派,乡绅之子直至最后入阁拜相,不可谓不强。点评者唐浩明也算是国内曾氏研究的翘楚,大家评牛人,相得益彰。
      
      本书从曾氏初进京到病逝于武汉,从留世千余封家书精选三百余篇,既有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更有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多的还是对子女成长的谆谆教导。故所谓常读常新,一生受益。人生不同阶段会有不同感悟,现摘几句现阶段我感触颇深的:
      
      书箴言六则赠澄弟:清(须有一种清气,首贵饮酒有节,次贵说话不苟)、俭、明(智即明也。英即明也。明有两端:人间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慎、恕、静(静则生明,动则多咎)。
      
      已有网友做了些笔记,有兴趣的请点击。
      http://hi.baidu.com/zxzmolin/blog/item/b7c986353d28eb89a71e12af.html
  •     很不错的书,常阅常新的感觉,可以去去自己身上的骄狂之气。配合《挺经》和他以前的奏章看,收获更大
  •     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也不错,纸张较好
  •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仗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正在向全世界各个角落风卷残云般扑来,大有排斥、压倒一切文化的势头。曾经创造过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如此形势下如何立足,它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华民族还需要它的哺育吗?它还有发展的可能吗?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识之士的困惑。曾氏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兴趣,正好给我们以启示: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企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此事给我们这批从事中国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奋,它使我们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来的前途。然而,中国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杂芜,在眼下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如何让忙于事功者领略中国文化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人来说,不妨试用一法: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将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领悟全体。佛家说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说一经通而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曾氏家书,过去被当作治家圭臬来读,但现代人的家庭已大为简化,当年那种四世同堂、兄弟众多的大家庭已不复存在。今天人们的所谓治家,说到底不过是教子而已,至于"子",也只独生一个,且学校和社会又担负了其中的主要责任。如此说来,曾氏的家书还有读的必要吗?其实,这部家书远不这般简单。它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     顶你一下
  •     全新正版,保管得很好。
  •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       看完最大的收获是四个字:有恒、求阙。
      不足:书籍纸张明显比内容粗糙一些。
      通过家书勾勒出的曾国藩,并不像世人描述出来的那样,更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设计出来的虚幻形象。
      唐浩明的点评一部分与读后感相契合,一部分还可以作为知识补充,还是不错的。 早年在京城为官、回家丁忧、出山组建湘军、战争过程前期、后期,战后显贵直到老态毕露,各个阶段的曾国藩其实是有很大变化的。
      认识一个人,首先应该把他当做一个“人”去解读,往任何方向的极端化都不利于去真正认识这个人,自然也就不利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曾国藩从来都不是一个圣人,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习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     这书的装帧很好的,既适合家庭收藏亦适合阅读了解。了解一个人,通过他的书信,而且是家书,再好不过了,而了解这个人也更了解些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给我们现代人些许启发吧。而我从中也知道了他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教子方面。比较有收获。软精装的封面,封面要是每个唐老师那个照片就更好了,分上下册便于阅读。内里字体有分别:信是用的启功老师的手写字体,评点是宋体。
  •     我觉得只看点评而不看原文是舍本逐末,点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事情的背景,唯有原文才显得真实,内容饱满,有血有肉。
  •     很好的书,高端大气,不过还没有看完
  •     枯坐床头读家书,不知天明已多时。作官当仿李老大,为民就学曾老四。
  •     书比我想象的要大一些,我以为大概就是16开的样子,不过实际要大很多。书不错,喜欢。
  •       无论你的文化背景为何,是否赞同儒家思想,是否同情太平天国。但作为一个人,曾国藩都是值得你敬佩的。他在极端绝望的大环境下,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作为一个人,他的克己、自省、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做法,是他做出成绩的最重要原因,这就使得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     写的很实在啊。
  •     我15岁那年就看了唐的《曾国藩》一书,只觉“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并想当然的认为黄老之术高于儒家学说,现在读了曾氏家书,才理解到曾国藩是如何的严以律己,内心是多么地强大,觉得8年前的自己还是很幼稚的,曾国藩毕竟是儒家的思想,随着仕途上的碰壁,有了纡回和妥协,稍稍辅以道家之术,但根还是儒家的,他不能释怀,内心远不若庄子“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那般潇洒,但这样的人只凭一个勤字和内心的坚定,在任何年代都可以获得成功。
  •     这套书很值得一看,而且印刷装桢都不错。本以为买不到,而且送货很快!除了书的封皮稍有磨损,不过已经很不错了,值得表扬!
  •     精装,因此不能忍受。
  •     LS的点评,才是真入骨
  •     曾国藩家书
  •     冯唐说:第一学老曾人情练达,依靠常识百事可做。第二如果想立事功,不要总在集团总部务虚,到前线去,到二级公司去,真正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付痞子混子疯子傻子,对一张完整明确的损益表负责。第三学老曾灵明无着,物来顺应,不像和尚隐入五百里深山,要喝尽世事煮沸的肉汤,领会什么是“未来不迎,当事不杂,既过不恋。”
  •     对曾国藩的家书评点的比较到位,是个不错的版本。
  •     在田园,想着将相繁华,
    在朝堂,念着耕读从容,
    既留恋达观逍遥,自由自在,
    又愿望兼济天下,立功立言,
    虽功成名就,位极人臣,
    但个人是难逃猜忌,进退失据,
    国家内是难挽颓势,外是难敌列强,
    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
    生命的意义所剩无几,
    生活的意思味同嚼蜡,
    一生就这样拧巴着,坚持着,
    他知道,
    繁华是吹落的樱花,
    凄凉才是真实的背景。
  •     这个版本便宜,纸张不错,装订也不错,内容也好
  •     很喜欢,名言警句,爱书之人应该读
  •     当当的物流真是差啊,还好书还行吧,希望当当能将物流速度与服务都提升上来
  •     内容吗评论很多了,不过华夏的这本书质量很好。
  •     读给我5个月的儿子听,不管他能不能懂,哈哈
  •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
  •     曾国藩的家书,不知道能有多少个版本?但这个版本很精致,就连老照片都很清晰。至于内容,一下订了那么多书,还没有来得及看。相信一定也很好。推荐这套书!
  •     书收到了,外观极其让人失望!!!!很破很沧桑,书是正版的。哎。。。打折的就是不行
  •     买这本书之前在网上看了唐的《曾国藩》,写得很好。书中没有一味去颂扬或褒贬,力求回归真实,这个人对于曾氏是做过一番深入研究的,而且是长时间的,便在网上买了他的点评本。读家书的同时看着点评,确实比纯读家书有意思很多。这就好像你去听京剧,听完没啥感觉。但是每次你听完出来总有个戏迷和你聊聊他对这京剧的感觉,这京剧听着多有味道?
  •        曾国藩作为一个清朝的儒家学者,大家,其修身养性格物致知之道,很值得学习借鉴。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教育弟弟及后代的东西,非常收益。
       自己还没有读完,希望能从中吸取到更多的东西,想他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     老曾家书自然不必说,唐浩明的评点中规中矩。
  •     已经看了一部分,曾氏的很多思想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唐浩明老师的点评更是到位,此版包装精美,价格也不贵,绝对值得收藏,当反复品读!另,看此书前最好先看看唐老师的《曾国藩》,那样就知道写这些家书时的背景了!更易理解曾的思想变化历程!唐老师的曾国藩系列研究的透彻,绝对是选曾书的最好选择!强烈推荐!
  •     曾国藩家书里算很不错的版本了
  •       曾国藩生活在距今一百五十多年的时代,在这一百多年里中国历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千年巨变,所以直接读曾国藩的家书有一些障碍和理解上的偏差。唐浩明作为研究曾国藩的专家能够对其家书做一些翻译和解读对于我们理解曾氏家书有着莫大的帮助。
      书中对兄弟,儿子的谆谆教导,以及对做人做学问的细心认真值得每一位年轻人学习。十年七次升迁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可是学习曾氏身上的一些修身品质对于每一位想成才的年轻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羡慕曾氏兄弟以及曾氏后人能有如此品德修行高尚的人为其指点人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读书时代,面前有一位功力高深的老师在认真讲课。时光一去不复返,愿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够好好读这本书。
  •       任是繁华也凄凉。
      
      合上曾国藩家书,心里轻轻的叹了口气,脑子里也只剩这句话。
      
      他人看曾国藩,看的是人品、看的是修为、看的是谋略、看的是争议、看的是万丈红尘里的建功立业,看的是历史尘灰里的名垂青史。
      
      我读来读去,看见的,却是一个一辈子不得舒展的人生。
      
      通读他写给父亲兄弟孩子的信件,尽是自己的人生起伏。好像只有30多岁在翰林院挂着闲职的时候,是人生最得意最开怀的时期。天将降大任,一步步向事业的巅峰,也一步步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曾国藩在书信里,常常用四次耻辱来激励自己鼓舞兄弟,每次崛起的剧情,总有个挫败的开始。
      
      血气方刚时,不愿意与脏乱的官场同流合污,因此趁父亲的死,来逃离污浊的名利场;等到真的被晾在一边,才追悔莫及;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建立的军队,被别的官员节节取胜。在乡村老家的宅子里,空怀焦急的日子,一天天搓掉年轻时的刚直和锐气。
      
      用人生最黄金的十年,跟太平天国打仗;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这场仗,打得忧心如焚打得纠缠不休。死了两个兄弟,丢了很多阵地。在听着哀嚎声的军营里,完全不知道最后是赢是败是荣是辱,只能把结局交给命运决定。
      
      半为人力半为天命,终于胜了太平天国,荣极一时成为汉臣之首,也功高震主险象环生。之后去打捻军,却再也没有赢过,只能把战场交给李鸿章,用剩下的半条命来苟延残喘。一身的病痛,慢慢到双目失明。再倔强要强的精神,也拗不过油尽灯枯的残驱。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论荣华富贵,几乎已经登峰造极。然而期间的隐忍委屈,常人无法理解。
      曾氏以最严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兄弟,要求子女。即便是权倾一时,也时时谨慎小心;即使是荣华富贵,也要刻意简朴节约。一辈子操不够的心,一辈子责不完的己。中年之后,再没有意气风发的语气,碎碎念的,都是“耐得住烦”“打破牙齿和血吞”,一个宰相,日日如履薄冰,让人读着心酸。
      
      刚刚步入老年,曾氏已经开始渴望死亡:虽然是做着国家最大的官,日子却“味同嚼蜡”。对家人的信中写着:唯有抱着不顾名节不顾生死的念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硬起头皮处理棘手的政事。恐怕只有睡进棺材里,才能彻底的放松休息。
      
      历朝历代的得势者,都恨不得长命百岁青春无敌。唯独人臣之极曾国藩,做官做到想死。严格律己一笔一笔写成的家书,成为一种品格和修为的符号,被后世代代铭记。只是我常常想问他个问题:这样的人生,到底还有没有乐趣?
      
      
      
      
      
      
      
      
      
  •     写得好,值得看。
  •     读曾国藩,就是读中国儒家文化,他用一生来诠释。非常值得一读。
  •     受益匪浅,曾国藩是大家
  •     作为毛老和老蒋都共同推崇的人,曾为他那个时代做了最好的注解,也为中国历史中的文人做了最好的注脚。
  •     很值得一看,当当的价格也实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