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尼克松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冬天里的尼克松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
ISBN:9787214025968
作者:(美)莫尼卡・克罗利
页数:581页

作者简介

尼克松,果断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越南战争,同时又终生反对共产主义。冬天里的尼克松讲述的是他离开白宫后的最后岁月,如实地记录了尼克松对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中美关系、海湾战争和结束越南战争的看法。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1994年1月16日
第二部分 尼克松与世界
第一章 冷战的结束
第二章 尼克松在中国
第三章 海湾战争
第四章 越南战争的遗产
第三部分 丑 闻
第一章 水门事件
第二章 肯尼迪、克林顿、托马斯与派克伍德
第四部分 反 思
第一章 论哲学、宗教和人性
第二章 论家庭
第三章 论年龄、死亡和目标
第五部分 最后的尼克松
译后记

图书封面


 冬天里的尼克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理查德·尼克松,我最欣赏的美国总统。小学三、四年级时,我爸从亲戚家拿回一本《尼克松传》。在那没什么闲书可看的日子里,这本书被我翻了好多遍。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他幼年时的一个片段:在他3岁时,有一次乘坐四轮马车,由于拐弯时车速太快,他被甩了出去。在他母亲慌忙勒住马时, 尼克松已经爬了起来,没有理会顺着额头直往下流的鲜血,跟着马车跑了过来。这件事烙印在尼克松的早期记忆里,成了他一生的比喻和象征。另一件具有象征意味的事,发生在1972年。那一年的破冰之旅,跌破了全世界人民的眼镜。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以反共出生的保守党人士,竟然会飞越大洋,向他意识形态上的敌人伸出手去。那次会见中,周恩来对尼克松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你来到中国是承担了风险的。然而正如诗中所述,在危岩之上,正有着无限优美的风光。"他还提起毛泽东的《咏梅》:"在这首词中,毛主席的意思是说,那些开拓事业的人,不一定都是收获成果的人。百花盛开之时,也是他们行将凋落的日子。这一次您开了头,但您可能看不到它的最后胜利。不过,我们将欢迎您再次来访问。"后来,这两段话在尼克松的著作中被反复引用。或许他发现它们仿若命运的谶言:他没能像中国政府期盼的那样担任更久的总统职位,没来得及实现他对中美关系的允诺,就因为水门事件而黯然下台,成为唯一一位被迫辞职的美国总统。书中说,下台后的尼克松有一次对一位客人说,已经打下的根基毕竟太浅了。 “当时他俩正站在峭壁上俯视着浩翰的太平洋。尼克松面对中国的方向眺望着,继续说道:“有许多工作有待完成,可是,没有时间⋯⋯”他的声音低了下去,“我没有时间去做。”我清楚的记得,童年的我读到这里,唯一的感受是:水门事件,算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儿?多年后重温这段历史,当尼克松下台的消息传来后,中国领导层的反应不出所料,全部是:这算什么事儿?有人说,毛泽东也好,邓小平也好,他们不能理解何以这样一件小事就能让一位功勋卓著的总统下台——其实,恰恰是经过血雨腥风的他们看的太多知道的太深,才会觉得荒谬吧。并不是说水门事件是正确的——或许那些目光短浅以管窥天的人会尽其所有来指摘这起窃听事件——然而,在政治的范畴里,且不说它的本质是不是权力斗争,是否暴露了尼克松与国会的矛盾(访华的阻力大到他不得不绕过国会去准备),仅以道德而言,政府内部见不得光的秘密也太多太多,这又算什么呢?这样一位维护国家利益却又能突破意识形态的桎梏、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做出正确抉择、有着深远眼光的政治家,就倒在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上。何其可惜,何其可叹!然而,他没有彻底倒下。就像许多年前那个追赶马车的孩子一样,他又爬了起来,依旧关心着抛弃他的人民和国家。著说立说,为政府提供建议,尽可能地发挥作用,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和世人的谅解。岁月可以夺走很多东西,但没能夺去他与生俱来的坚毅。这本《冬天里的尼克松》,讲述的就是他人生的最后岁月。直到去世以前,他还一直在关切国际形势,校对他最后一本书——《超越和平》。政治是无情的。中美破冰之旅无疑是两国领导人在寻求国家利益时达成的共识。然而,许多人都只是学会了那句“利益使然”,却不懂得即使分析利益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穿透表象洞察本质,在深思熟虑后作出正确判断,用破釜沉舟的决心排除万难。而政治又是人谱写的,人性复杂,其中有多少政治考虑,有多少个人的惺惺相惜,绝非几句简单的利益或感情能概括得清。在尼克松那本名为《角斗场上》的书中,有一章的题目是“朋友”。这其中,他提到了中国人。下台后不过几天,当尼克松带着一身疲惫和落寞刚刚回到老家加利福尼亚,就接到了周恩来的亲笔慰问信和毛泽东的电话,希望他能再度访华。毛泽东破格接见了他的女儿、女婿,临走时,中国政府要她们把礼物转交给尼克松。这礼物是一只生日蛋糕。几年后,邓小平访美时,特别邀请尼克松和基辛格出席在白宫举行的晚宴。这是尼克松因水门事件离开白宫后,第一次重新回到这里。据说他在离席时,请所有的中国代表在菜单上签名,要拿回去给妻子看。不管是在中美关系顺畅的时候,还是在最紧张的时期,往后的每一次访问,他都受到了中方高规格的接待。93年,当尼克松最后一次踏上中国土地时,他的妻子刚刚去世。那时,中国的街道熙熙攘攘。尼克松对本书的作者莫妮卡说:“我常常想,如果俄罗斯也做到了中国人所做的这些……那将会是另一种局面了。”“凡事总有个开始,如果有人可以做这件事,他一定是中国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不管这话在实质上是不是百分百正确,但有一点不能改变:尼克松是第一个迈出步子的人,也是少有的对中国文化保持敬意的总统,就像他同作者私下聊天时说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国家,有辉煌的文化,而我们却在谴责他们。”“我们在对待中国时带了太大的优越感,这让我很担心。给他们送教授来?拜托!……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并不是一个模范社会。”当作者说“有人希望建立一种全球文化”时,尼克松的反应是:“他转过头,惊恐地说,你说美国化所有东西?噢!天啊!那不是犯错误,那是犯罪!”和尼克松自己写的书不同,这本书用旁人的眼光来描摹,多了几分自然客观和亲切。读的过程,尼克松的形象跃然眼前,有时像一个饱经世故的长者,研究哲学,著书立说,有时像个不乏幽默的愤青,针砭时弊愤愤不平。很多时候又是个普通人,在万圣节分发糖果给附近的孩子们,收留一只坏脾气的流浪狗作伴……这本书是值得读的,不管他的观点是否总是真知灼见,不管冷战时期遗留的意识形态是否影响他的每一次判断,只因为书中闪烁着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一个斗士不屈的意志和精神。还有,孤独。特别是在他夫人死后的冬季。屋子变得更加寂静。“他从其它房间走过时,常常驻足往里面窥视,彷佛想看到其中有什么新东西。”他说:“你可相信今天就是我当总统的就任典礼25周年?”“看起来好像是那么久,别的时候,仿若昨天。”“荣誉、名声——不管你怎么称它,可是个很孤独的东西。许多人知道你,但并不是许多人都了解你——你越成为一个公众熟悉的名人,你的生活圈子就变得越小。因为你发觉你所信任的仅仅是很少的几个人。”他感慨自己的衰老,感慨时不我待,感慨那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觉得他没有多少时间了,可又觉得也许死神不会那么快到来。人在年轻时,觉得几十年是漫长的概念。等到年老时,却发现一生不过弹指一挥间。在很多人已经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却一直不懈的探索那些或许没有答案的问题。腾蛇乘雾,终成土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去年春天,在国家博物馆,我看到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给毛泽东的一对白天鹅静静呈列在国礼厅中。如今,赠送者和被赠送者,还有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已去世多年——说是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一瞬间。毛泽东曾对尼克松的女儿女婿说,你们是年轻的,再到中国来吧。十年后,它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百花盛开时,耕耘的人早已凋落。可历史不会忘记,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也不会忘记。政治人物的功过是非,不是一笔能简单算清的帐。然而,就像尼克松在《领袖们》结尾所引用的罗斯福的话:”批评家无关紧要,那些数落铁腕人物怎样犯错误、实干家应在哪些地方做得更好的人也不值得考虑。荣誉属于这样的人,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脸上沾满尘土、汗水和血迹。他奋勇进击,他也犯错误,并有种种缺点。因为任何努力都包含着错误和缺点。他竭力全力地办好事;他具有高昂的热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他能为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他在最顺利的时候知道自己最终会取得卓有成就的胜利,而在最不利的时候,如果他遭到失败,那他起码已经经过一番勇敢的拼搏。因此,他就永远不会与那些麻木不仁,胆小如鼠,既不懂胜利也不懂失败的人为伍了。”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尼克松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