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利亚·斯图亚特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020084470
作者:(奥地利)斯台芬·茨威格
页数:281页

作者简介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简介: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后6天成为苏格兰女王,6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17岁成了法国王后。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己达到顶峰。在未满25 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受刑时刀斧进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斯台芬·茨威格所著的《玛利亚·斯图亚特传》为我们再现这位不凡女性的传奇。

书籍目录

小引
传中人物
第一章摇篮里的女王
第二章少女时代在法国
第三章王后,孀妇,自生至死的女王
第四章返回苏格兰
第五章推动岩石
第六章政治婚姻的闹市
第七章再婚
第八章霍利罗德的发难之夜
第九章叛逆们被出卖
第十章难解的疙瘩
第十一章痴情的悲剧
第十二章通向谋杀的道路
第十三章多行不义必自毙
第十四章绝路一条
第十五章废黜女王
第十六章葬送自由
第十七章结网
第十八章收网
第十九章幽闭度日
第二十章最后一个回合
第二十一章一了百事了
第二十二章伊丽莎白首鼠两端
第二十三章“我在终结中开始”
尾声

编辑推荐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一生极具悲剧色彩,生前死后都备受争议,有人誉之为圣徒,有人目之为荡妇。在《玛利亚•斯图亚特传》一书中,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以其独特笔法,抽丝剥茧穿越浩繁史料中的重重迷雾,洞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再现这位不凡女性的传奇。

前言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事自是不言而喻,但费解的哑谜会催人萌发创见。因此,已成烛影斧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总是不断促使人们对之进行别具新意的诠释与构想。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抱恨终天可视为堪称经典的绝佳实例,给人以永不干涸的钩稽史事幽微的雅趣。世界史上几乎没有第二个妇女引发出这么多的笔墨:剧本、长篇小说、传记和论著。三个多世纪以来,她一再吸引了作家,推动了学者。现在,她的形象依然以并未衰减的力量获取常新的面貌,因为盼望将纠结的乱丝梳理得清清楚楚,把莫测的奥秘揭示得明明白自,便是此中真谛所在。    对玛利亚·斯图亚特的身世之谜人们屡屡绘声绘影给以阐释,结论也往往截然相反。或许还没有哪个女性,其面目经人描画,竟显示出如此巨大的差异:这个说她是谋害的凶手,那个说她是殉难的女杰,又有人说她是耍阴谋的蠢货,也有人说她是天使般的圣者。然而,奇怪的是,她的种种形象迥然不同并非由于流传下来的资料不足,倒是由于它浩如烟海,反而令人眼花缭乱。留存下来的文件、笔录、卷宗、信函、记载数以千计。究竟玛利亚·斯图亚特有罪还是无辜人们争讼不已,三个世纪以来,年复一年,这类官司打了又打。但是人们对文献钻研愈加深入,也就愈加感到苦恼,因为人们从中发现所有的历史见证(及其陈述)无不存在着疑点。一份文件尽管笔迹并非伪造,确系当时的记述,且已正式人档,这些都已得到了公证,但是这样的资料不一定因此就可靠,从人为因素看还不一定就符合真实情况。恐怕在玛利亚·斯图亚特这桩公案中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更能明确地断言,在同一时刻,对同一事件,同时代观察者的记述会如此大相径庭。在这里,每有一种以文件作证的肯定论断,就有一种以文件作证的否定论断,每有一种指控,就有一种申辩,两者针锋相对。真假虚实掺杂一处,黑白混淆,以至于任凭怎样理解都能自圆其说,使人深信不疑:谁要证明玛利亚·斯图亚特是杀害丈夫的同谋,就能提出几十份证言。谁要力图说她并无牵连,也能同样言之有据。用于描绘她庐山真面目的每幅图像,都有事先调好的各种颜料。现有的记载既如此杂乱无章,再加上渗进政治原因或民族观念造成的偏见,因而她的形象必然被扭曲得更加匪夷所思。撇开这些因素不谈,实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之争事关两造、两种见解、两种世界观,人性天生就几乎难以摆脱偏袒的诱惑,总会肯定这一方,否定那一方,说这个有罪,说那个无辜。而在眼下这一事例中,陈述者本身大都分属两个水火不容的派别、宗教或世界观。这样,他们的一边倒态度可以说是不可避免地事先便已确定。一般说来,新教作者完全诿过于玛利亚·斯图亚特,而旧教作者则把一切都归咎于伊丽莎白。在英国的记述者的笔下玛利亚·斯图亚特几乎总被描绘成杀人凶手。而苏格兰的记述者则说她清白无辜,在卑劣的诽谤下成为牺牲品。关于最有争议的辩论焦点,即那些“首饰盒中的书信”,双方都起誓把话说死:这一边认为这些是真的,那一边认定这些是假的。甚至小而又小的事情也不遗余力地涂上袒护一方的色彩。也许既不属于英国,也不属于苏格兰的人不为血缘和荣辱与共的关系所左右,才有可能比较不带倾向与成见地客观论事。也许倒是这样的人得以仅仅怀着艺术家的兴趣,既热情又公允地处理这场悲剧。    当然,谁若申明对玛利亚·斯图亚特的全部生平事迹都了解真实情况,都了解舍此无他的真实情况,那也言过其实。他能做到的一切,只是或然性的一种极限。而且即使他尽己所知,问心无愧地觉得自己持论客观,事实上依然难脱主观窠臼。由于源泉流水不洁,他必须从混浊中寻求清澈。由于同时的记述互相矛盾,他必须在此案的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之间就每一个细节进行抉择。而且尽管他挑拣时小心行事,有时他还得老老实实地将自己的看法打上一个问号,承认玛利亚·斯图亚特生活中的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从是否失真来看,依然朦胧莫辨,也许永远如此。    因此,本书所作的尝试严守这样一个原则:凡是动用刑具或使用其他手段通过恐吓或施压榨取的证言都不采用。一个名副其实的真相探索者决不能认为屈打成招的供词完备有效。同样,使用密探与使臣(这在当时往往合二为一)的呈文也慎之又慎,对每一份文件都持怀疑的态度。尽管如此,本书还是赞同这样的观点:即可以认定那些十四行诗和大部分“首饰盒中的书信”并非赝品。这是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核和在个人品性方面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之后做出的判断。只要在人档文件中出现互相牴牾的主张,就对两者追本溯源,细察其中的政治动机。如果不可避免地必须择取这一种或那一种说法,则以单一行为从心理角度看在何种程度上可与整个性格取得协调作为最终衡量标准。    这是因为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性格在本质上并非不可捉摸:她的心理特点如果仅就外在的发展过程而言显得并不一致,但是就深层来说则自始至终都表现为爽直与坦率。玛利亚·斯图亚特属于极其罕见而令人难忘的一类女性:她们真正品味生活的能力集中在一段极短的时间里;她们都有一个转眼即逝,却是繁花怒放的季节;她们并非在整个一生中,而只是在仅有的一度痴情凝成的窄小而炽热的空间里纵情享受。二十三岁以前,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感情并无波澜;二十五岁以后,也再无翻腾的怒涛。可在这中间,在那短短的两年里,却如狂飙横扫,剧烈地进发出伟大的原始力量,在平凡的日子里蓦地酿成一出古典气派的悲剧,恢宏而强劲,俨然如一部《奥瑞斯忒亚》。只是在这两年之中,玛利亚·斯图亚特才成为真正的悲剧角色,也只是在这种压力下,她才超越了自我,由于如此逾越常度,她毁了自己的生活,同时又使之流传千古。而且仅仅由于使她本人归于毁灭的一度痴情,她的名字才至今活在创作与论著之中。    内心世界的活动过程被压缩得如此之甚,完全集中在这样猛然爆发的一瞬间,这一格局从一开始也就在样式和节奏上决定了任何一种记述玛利亚·斯图亚特生平的文字。依样画葫芦者在描画这样陡升骤降的生活曲线时,只需力求充分表现出这种令人感到意外而又独一无二的特点即可。因此,本书写她最初二十三年以及囚禁几达二十年的悠长岁月并未超过发生痴情悲剧的两年所写的篇幅,想来人们也不会觉得有悖情理,原因是:在已经过去的日子里,一个人的内在时间与外在时间似乎一样长短;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对于心灵来说,只有充实的体验才是量度的标准——思想感情不像没有生命的日历,要从内心深处计数流逝的时刻。情浓神迷,乐以忘忧,得到命运的垂青时,心灵能在极短的一段时间之内感受到无穷的满足。一旦心如槁木死灰,就会觉得岁月空虚,像飘忽的幻象,无知无觉,化为乌有。由于这个原因,记述生平事迹,只有那些扣人心弦、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才值得大书特书。由于这个原因,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和从这样的时刻下笔才能真正把传记写好。一个人行事处世只有投入整个身心,才能真正谈得上活在世上,对自己来说如此,对他人来说也是这样。一个人只有在内心炽烈地燃烧之时,才能显示出外在的形相。

内容概要

斯台芬·茨威格(1891— 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福歇》《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等。其传记作品擅长心理分析,在传记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 摇篮里的女王1542年—1548年玛利亚·斯图亚特来到人世六天成为苏格兰女王。命运赐予的一切每每来得太早,致使她未能领略个中兴味。她出世伊始,这一纵贯毕生的规律便见端倪。在1542年12月那个阴霾的日子当她在林里思戈宫诞生的时候,她的父亲詹姆士五世正躺在邻近的福克兰宫,生命垂危。国王年仅三十一岁,已为生活压垮,厌倦于王权,厌倦于争斗。他原是一往无前、侠肝义胆的男子汉,本来生性开朗,醉心于艺术,倾心于妇女,也与子民亲密无间。他常微服来到乡间参加喜庆活动,同农夫一起跳舞,说笑。他创作的一些歌谣仍长存于国人的记忆之中。然而他出身于一个不幸的家族,作为一个不幸的继储生逢乱世,又在这个桀骜不驯的国家,从一开始就注定命运多舛。刚愎自用、肆无忌惮的邻人亨利八世咄咄逼人地要他推行宗教改革。但是詹姆士五世依然忠于教会。一向伺机要教君主不得安宁的苏格兰贵族马上利用这个矛盾,不断地使这个爽朗、随和的国王身不由己地陷入战乱之中。早在四年之前,当詹姆士五世向玛利·德·吉斯求婚时,他就清楚地描述了自己遭逢的厄运,这是指:顽固贪婪的氏族同他作对,他硬着头皮在做国王。“尊敬的女士,”他在那封真诚感人的信里写道,“我才二十七岁,可是生活已经像王冠一样使我不堪重负……我从小便是一个孤儿,曾受制于不可一世的贵族。炙手可热的道格拉斯家族曾长期奴役我,因此我憎恶这个姓氏,每一想起就会怨恨难消。安格斯伯爵阿基巴尔德、他的弟弟乔治,以及所有他那些被流放的族人都不停地挑拨英国国王与我为敌。在我的国家里,英国国王不曾用许诺来引诱、用金钱来贿赂的贵族现在一个也没有了。我并无人身安全可言,也无法保证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公正的法律来行事。所有这一切使我如履薄冰。尊敬的女士,我因此期待您给我以臂助和良策。我阮囊羞涩,只能在法国提供的资助里打转,或者依靠富裕的神职人员为数有限的捐献,装潢宫室,维修要塞和建造舰船。但是我的那些男爵却把一个真正以当明君为己任的国王视作势不两立的敌手。虽然法国国王对我友好,他的军队援助我,我的百姓拥戴我,但我担心在同这些男爵决一雌雄时难操胜券。如果本国贵族没有外援,我将排除万难,为这个民族伸张正义,获致安宁而扫清障碍,也许我会达到这个目的。可是英国国王不断地在他们和我之间制造不和,在我的国家里散布异端教义,流毒所及侵蚀着各个层次的教徒与国民。而国民和教徒一向是我和祖辈仅有的依靠力量,现在我不禁自问:这种力量还会长期支持我们吗?” 在这封卡珊德拉式的信里,国王预见的各种祸害果然应验,而且他还遭到更大的灾难。玛利·德·吉斯为他生的两个儿子都夭折于摇篮之中。詹姆士五世虽然正当年轻力壮,但是依然膝下无嗣可以继承那顶年复一年把他的额头压得越来越痛的王冠。终于他那些男爵逼得他违背本意同占有优势的英国进行一场战争。谁知到关键时刻他们又背弃了他,在索尔威湾一役,苏格兰不仅吃了败仗,而且也丢了脸:还未真正交手,为氏族首脑遗弃的队伍就因群龙无首,狼狈地四散溃逃。而国王本人,这位平素如此豪迈的大丈夫,在那决定命运的关头,早已不是在同外族的敌人,而是同自己的死神在搏斗。他在发烧,疲惫地躺在福克兰宫的病榻上,对毫无意义的争斗与变成羁绊的生命都已厌倦。这时,在那个阴沉的冬日,就是1542年12月9日那一天,雾锁窗前,一个使者叩响了房门。他向这个久病不愈、垂危不起的国王奏报:他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女继承人。但是詹姆士五世干枯的灵魂再也无力寄予希望和品尝乐趣。为什么不是一个儿子,一个男继承人呢?难逃一死,在他眼里一切都成了祸患、惨剧与灭顶之灾。万念俱灰,他回了一句:“我们的王冠来自一个女人,也将和一个女人同归于尽。”这句凄楚的谶语也是他的临终遗言。他长叹一声,在床上翻过身去,面壁而卧,不再回答任何问题。不多几天以后,他被安葬。这样,玛利亚·斯图亚特还没有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便成为她这个王国的继位者。但这是在双重意义上前途黯淡的继位:做一个斯图亚特家族的女人和一个苏格兰的女王,原因是:斯图亚特家族中至今没有一个能够平安地或者长久地坐在这个王位上。有两位国王,即詹姆士一世和詹姆士三世被谋杀。有两位国王,即詹姆士二世和詹姆士四世阵亡。而命运给他们的两个后代,即眼前这个浑然不明事理的婴孩和她的嫡孙查理一世则安排了更加残酷的结局:上断头台。在这个像阿特柔斯家族那样的世系中谁也未能得天独厚享受高寿、清平和洪福。斯图亚特家族不得不同外来的敌人,同国内的敌人,同自己的族人进行无穷无尽的搏斗。他们的周围,他们的内心都永难平静。他们的国家,同他们自身一样,始终不得安宁。而且在这个国家里,最不忠实的恰恰是本来最该忠实的:这就是那些勋爵和男爵,那些深沉、强大的,那些暴戾、放肆的,那些贪婪、黩武的,那些傲慢、顽固的天潢贵胄。正如诗人龙沙漂洋过海来到这烟笼雾罩的岛国后苦恼地说:这是“一个野蛮的国家和一个凶恶的民族”。这些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和宫室里俨如小国之君,他们像赶肉畜一样永无休止地驱使成群的农夫和牧人去械斗和掳掠。这些专断的氏族主宰活在世上除了战争别无乐趣。惹是生非是他们的爱好,嫉妒猜忌是他们的动力,而他们念念不忘、梦寐以求的则是权势。这位法国使者写道:“金钱和私利是仅有的塞壬,他们就爱听她们的歌声。如想劝导他们对自己的君主要尽天职,要讲荣誉,讲正义,讲美德,行为要光明正大,便会招惹他们的耻笑。”

图书封面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茨威格对她还是充满了怜悯甚至敬佩,读到断头台那一段都快要眼眶湿润了...撇开历史是是非非不说,单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写到这样的程度,也是令人动容。另,好好的女子还是不要卷入政治漩涡比较好。作为一个女孩子,一个学国际政治的女孩子,读起来真的是一句一叹的...
  •      1587年2月,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英国被囚禁了18年之后,终于被刽子手砍下了她那高贵的头。房龙在他的《人类的故事》里这样评价她:      “玛丽是一个热情的天主教徒,乐意与一切敌视伊丽莎白女王的人结为朋友。由于缺乏政治智慧且采用极为暴力的手段镇压苏格兰境内的加尔文教徒,玛丽招致了苏格兰人的暴动,自己不得不逃到了英国境内避难。在她呆在英国的18年里,她未曾有一天停止过策划反对伊丽莎白女王的阴谋,却不考虑是这个女人慷慨地收留了她。伊丽莎白女王最终不得不听从忠实顾问们的建议,将那个苏格兰女王斩首。”      这种对玛丽·斯图亚特政治生涯的解读无疑是基本上正确的,但玛丽·斯图亚特不幸的命运却深深地隐藏在了政治的刀光剑影后面,几百年后,人们更多的记住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给英国留下的巨大财富(其中就有伟大的莎士比亚),谁又会记得那个被砍下了头的女人心头的伤痕累累。她如果象伊丽莎白女王女王那样是一个冷静的政治家,那她就不是玛丽·斯图亚特了,谁的头颅被砍下还很难说呢。人们知道了太多的男性君王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而玛丽·斯图亚特不爱江山爱美男的故事,却一定会让那些男人们相形见拙,这导致了她巨大的幸与不幸,至于她给她的国家所带来的东西,那还用说吗?      “玛丽·斯图亚特属于那种把真正的人生才智在短暂的瞬间迸发出来的,令人激动的、罕见的女性,属于那种星光灿烂但又一闪而过的女性,她的一生不是象花那样慢慢凋谢,而是如同激情在炽热的熔炉中迅速燃尽。”      茨威格让人们看到了玛丽·斯图亚特另一面,这一面也许才是玛丽·斯图亚特真正的一面。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活过,爱过,写过,如果有人为玛丽·斯图亚特写墓志铭,那她的墓志铭一定应该是,活过,爱过,疯狂过。其他的对于她不重要,包括她的国家和人民。      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国王,这其中,对于有些人来说,肯定是幸运的,而对于玛丽·斯图亚特来说,只是她不幸的开始。如果她只是出生的普通的人家,凭她的聪明她也许还是不幸的,但她不会经历那样巨大的不幸,也许她还会为激情燃烧,也会经历爱的伤痛,但只要她挺了过来,她就能过上一种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就是因为她生来就是君王,她就别无选择,要不做一个象伊丽莎白女王那样一个冷静的政治家,要不就在疯狂中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1542年12月的一天玛丽斯图亚特在她动荡的祖国出生了,6天后,她那不堪重负的父亲詹姆斯五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成了当然的苏格兰女王。6岁那年她被人送到了法国,17岁她成了令人羡慕的法国王后,19岁那年,她回到了她的祖国,命运对她的考验好象才刚刚开始。      不必过多地提起那些政治上的纷争,还是只来看看她的情史吧,因为这比她的执政史更能说明她的价值和本性。      她迷人的气质很快让一些男人发了狂。第一位为这位女王献身的是一位名叫夏特利亚的诗人(当然不包括他那不幸的早夭的第一任丈夫),他因为暗恋女王发狂,竟然想办法藏到了女王卧室的帷幔的后面,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这位浪漫的诗人被人送上了断头台。他死前高声朗诵着他的朋友的诗篇《致死神》:      死神啊,快乐的朋友   使我摆脱极度的痛苦。      第二位为女王献身是的大卫·李乔,他原先只是一个漂亮的乐手,后来因为成为女王的顾问,那些勋爵们和男爵们因为他侵害了他们的政治利益而对他恨之入骨,女王的第二任丈夫因为他与女王显得过份亲近,也对他恨之入骨,于是这两者很快结成了同盟,他们当着女王的面把他砍成了肉泥,而女王一点也保护不了也许是她心上人的这个人。      不幸很快降临到了女王第二任丈夫达伦雷的身上。他本是伊丽莎白女王“用过”的一个男人,算来他与玛丽·斯图亚特、伊丽莎白女王都是近亲。当时伊丽莎白女王把他推荐给玛丽·斯图亚特做未来的夫婿也许只是为了羞唇她,或者是别的什么险恶的目的,没想到的是伊丽莎白女王很快爱上了这个漂亮的男人,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结婚仪式,但婚后,这个男人很快让玛丽·斯图亚特感到失望和厌倦,就在这时大卫·李乔走近了女王的身边,成了第二个为女王献身的男人。      大卫·李乔死后,玛丽·斯图亚特很快利用女人的温柔让他的丈夫回到了她的身边,从而瓦解了原先的同盟,就在这时另外一个男人又走近了女王的身边,为了这个男人,女王利用了丈夫对他的爱情,把他引进了一直原先就设计好的圈套,从而完成了一次几乎是完美的谋杀。      这个走近玛丽·斯图亚特身边的男人就是她的武装力量总司令博斯韦尔,这个人也许不算什么美男子,但他坚决,勇敢,冷静,对他的敌人决不心慈手软,对女王忠心耿耿。女王与他的恋情开始得一点也不浪漫,茨威格说是起因于他对女王的一次强奸,但就是这一次并不浪漫的开始,一下点燃了玛丽·斯图亚特身上所有的激情。如果说女王前几次的恋情只是激情的预演的话,那这一次的恋情则是她激情的总爆发,茨威格这样评价女王的这一次激情:      “苏醒的女性以其激情和轻率毁坏了女王至今为止恪守职责所维护的东西。她不顾一切地投入狂热的激情中,就象是跳入深渊一样,她忘乎所以,一切都随着她一起落下去:名誉、法律和道德,她的王冠,她的国家,想不到她竟然成了悲剧的主角,不再是勤奋和端庄的公主,不再是渴望着什么和轻松愉快的寡居的女王。仅仅是一年的时间,玛丽·斯图亚特的生活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一生中,她毁了她自己的一生。”      但即使是这样,玛丽·斯图亚特也没有赢得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她发现那个她为之发狂的男人并不怎么爱她,为了得到他的爱情,但委曲求全,想尽一切办法讨他欢心,甚至参与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只是为了早一点把这个人送上王位,但一切都无计可施。女王最后甚至变得连一个人的自尊都不要了,变得无比下贱,但她越是这样,越是让那个男人轻视她。请看看女王那些让人心碎的诗句吧:      为了他,我从此抛弃荣誉   那本是我们幸福的唯一源泉   为了他,我交出了权力和良知   离开了好友与亲朋   为了他,一切利益都要退让      我为他疏远了朋友   有了他,我不怕任何敌人与仇恨   我愿为他牺牲良知   抛弃赫赫声名   我宁愿死,但求他高升         我愿为他献出一切   只求他最后明白   我是心甘情愿   一辈子为他做牛马      为了他,我但愿上天保佑我   为了他,我才祈求幸运与健康   我永远紧跟着他   哪怕海枯石烂         我愿侍奉你,对你忠贞不渝   你的女友为你献上一颗忠心   一切苦难都不在话下   一切遵从你的决定   我对你百依百顺   我的责任就是对你忠贞   除了你,我别无他爱   我会时时刻刻讨你的欢心   我将生死交给你   我愿俯首听命            玛丽·斯图亚特不只是在诗里偶尔抒发一下感情,她的诗里提到的那些卑微而痛苦的诺言,她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做到了,但这并没有为了赢来爱情,赢来的只是她的众叛亲离,为了她那无望的爱情,她又不惜组织军队与那个并不爱他的人站在了一起,反对她的人民,被击败以后,那些有礼貌的贵族了只要求她承诺和那个人一刀两断,他们就让她恢复她失去瓣一切,她坚决地说了一声:不。      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贵族们只好废黜了她。而她在成功出逃以后,又轻易相信了伊丽莎白女王那假装出来的友谊,天真的逃到了英国,不知这个世界人没有一个人象伊丽莎白女王那样盼望她早死,她至所以没有早早砍她的头,只是时机不到。      历史的戏剧性永远大于每个人的辛酸,伊丽莎白女王死后,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同时成了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国王,而玛丽·斯图亚特与伊丽莎白女王也长眠在了不远的地方,这对冤家在地下不知彼此会诉说着什么。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翻译的稍微逊色了
  •     虽然POG有点让人烦,但是翻得流畅的操蛋。
  •     翻译的不错,流畅。
  •     茨威格的书,比较有兴趣,呵呵
  •     名著,看喜不喜欢作者了
  •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死亡是最公正也最偏颇的法官。
  •     美丽而尊贵的苏格兰女王,既精通文艺,又能像个骑士般在马上驰骋。然而,她却逃不开身为女性的一个致命弱点。一个女人,无论她富贵还是贫贱,独立还是愚昧,她的骨子里总是怀有一种对爱情的期盼,一种对母性的渴望。她深深地陷入爱情的漩涡,盲目而不可救药。她尝尽爱恨情仇,一步步地把自己逼向绝境。所有丰富的情感,绽放在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然后燃烧殆尽化为死灰。二十五岁的她终于被永远地囚禁,她倔强地拒绝命运的摆布,最后走向断头台。回顾她的一生,她既想紧紧地握住权利的手柄,又渴望收获真正的爱情,那边都不肯放手。最后她的刚烈造就出悲剧的结局,她失去了权利,也没有得到爱情。尽管有无限的文学作品记录她,流传她,但同为女性的我在阅读这本传记时仍为她感到悲鸣。这女王的皇冠,既是上天的恩赐,也是上天给她的枷锁。
  •     还是熟悉的配方
  •     这位女王命途比较坎坷,有着贵族应有的骄傲,却没有伊丽莎白一世那样的智谋和坚韧的心,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女人,与其作为女王,不如法国王后这个角色更适合她(当然如果她没有幼年丧夫的话)。
  •     一直想买玛利亚 斯图亚特的传记,但不知道买哪个版本的好。现在看了斯台芬茨威格的这版,觉得挺好的。
  •     这本写得很好看,这堪称传奇的悲剧一生十分引人入胜。茨威格写的两位断头玛丽,都正如他的这本书前的自序所言:“她们并非在整个一生中,而只是在仅有的一度痴情凝成的窄小而炽热的空间里纵情享受。”不过我觉得以我个人而言,我应该会更喜欢伊丽莎白,想看她的传记和当时各国王室的相关书籍。
  •     一个女人深深坠入爱情的旋涡,而男人未必当她是爱的唯一.女人爱了即使毁灭自己也无怨无悔,哪怕用自己尊贵的王位做代价.最终演变为用自己的生命为糊涂,迷乱的爱情买单..
  •     “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炽烈的情感,来之快去之疾,还来不及辨明方向旋即跌入又一个命运的浮沉。
  •     本书译文说实话非常精彩,选词得当,款款道来。楼上说不通畅,应该看一下作者为何人—茨威格给别人立传,不会是用小说的笔法描写,其中惨杂了大量的个人意见,这就未免少了些趣味性,但是理性和哲思不缺,就看你喜欢哪种口味了。翻译已经做到很好,我喜欢。
  •     文笔不必说,茨威格一贯的,诗人一般充满感情的笔调。更像小说而不像历史人物传记,写一个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女人。
  •     人生不得安宁,老有各种各样的羁绊和欲望搅扰。大概唯有一死,才得永久的平静和自由。 ——题记生活继续着琐碎,我没法寻找太多自恋的机会。凌晨三点醒来,一个人呆呆望着窗外黑沉沉的夜,凭空在脑海里激烈地处理完要做的几件事情后,竟然感觉到了空虚。有多久没有对自己的世界作记录了呢?嗯,懒,不能再偷了!在《百日》《伊斯坦布尔假期》《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丝绸》《霍乱时期的爱情》《玛利亚斯图亚特》 《《张爱玲系列》和准备要看的《无命运的人生》书中,最能打动我的当属玛利亚斯图亚特了,这个在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走向断头台的苏格兰女王由我最喜爱的传记作家茨威格记述过来,有一种抓人的惊心动魄的魅力。有人生来就是要在历史上留下一抹鲜艳的印记,不管是不是出自他或她的本意。玛利亚就是这样的一位女性,有人说她是一个谋害亲夫的阴谋家,也有人说她是一个殉难的天使。各种历史考证处处显出互相矛盾的佐证,这大大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我几乎是像作家本人一气呵成的写作一般一口气把书读完,还意犹未尽。茨威格这样说:“一个人行事处世只有投入整个身心,才能真正谈得上活在世上。”我可以把这句话看作是他对玛利亚斯图亚特如此愚蠢和使她自己归于毁灭的痴情的一生所做的相当精准和高度概括的注释。无论我怎样描述,都不能把茨威格富有感染力和洞见的语言一一写尽,只能小心翼翼平铺直叙茨威格笔下的玛利亚斯图亚特诡异的一生,希望不要出错而已。(一)苏格兰女王王冠历史上1542年的苏格兰还是一片悲剧不断上演的土地,贵族氏族们阴鸷的贪欲把它撕得四分五裂,岛国小而穷,还连年战乱不休。斯图亚特家族之所以能戴上王冠,唯一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个氏族对另一个氏族的妒忌。国王詹姆士五世不堪争斗、厌倦生命,在玛利亚诞生六天后颓唐去世,玛利亚被指定为王,开始了前途暗淡的继位之旅。由于斯图亚特家族依然忠于天主教会,得到了来自巴黎的鼎力资助,但只要有人拥护新教,他就能从伦敦领到极高的薪酬。英法两大民族之间的争斗远没有胜负,苏格兰注定成为他们之间角逐的筹码,也注定成为百年流血的场所。玛利亚斯图亚特的出生更是让英法互相嫌恶达到顶点。这边,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未成年王子爱德华向尚在幼年的玛利亚粗暴求亲,希图利用姻亲关系联合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那边法国王储弗兰西斯也向玛利亚求婚,帮助她可成为日后的法国王后,想以此举阻止英国鲸吞苏格兰。于是在玛利亚六岁之前,世界便为她流血漂杵!(二)英国女王王冠之争六岁以后,玛利亚在家族安排下秘密到达法国正式成为王储弗兰西斯王妃。她的苏格兰没有在她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远在苏格兰的母亲辛辛苦苦替她打理国事。在与王储弗兰西斯成为亲梅竹马、形影不离的伙伴这十数年间,玛利亚不得不从情感上和理智上承认,她的权势和显赫都维系在这个浑身无力体弱多病的王储身上。不得不说,年轻的玛利亚斯图亚特和王储确曾有过类似兄妹朋友的感情,但她的女性意识还远远没有从拘谨、封闭的状态中被唤醒。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及其子爱德华在此间相继去世,亨利八世之一女玛丽继位直到1558年香消玉殆。其二女伊丽莎白乃亨利与情妇所出,立即继位,却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王位法学家们的理由是:伊丽莎白乃非婚生子女,无权继位,现在有权继位的应该是亨利七世的外曾孙女——玛利亚斯图亚特。就这样,十六岁的玛利亚斯图亚特需要做出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她可以忍让,圆通行事,承认表姑伊丽莎白女王的合法地位;她也可以果断坚决地指责伊丽莎白夺取王位,出动法国、苏格兰的军队,推翻纂位者。可是玛利亚却选择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做法:拒绝签署爱丁堡条约,宣布自己才是合法的英国女王,却又按兵不动,并不去捍卫自己的权益。不是与伊丽莎白兵戎相见,却只是使她恼火!这种没有意义的姿态,形同儿戏,这一出于执拗和虚荣而干的蠢事,实际上已经显现出毁掉玛利亚一生的端倪!但这还不是决定性的一击。(三)法国王后王冠 1559年七月,十七岁的玛利亚终于成为法国王后,合苏格兰、英国女王于一身,登上其权利顶峰。而弗兰西斯越来越不堪的身体让玛利亚感到绝望。不幸的1560年到来,玛利亚不得不两次穿上丧服,一为母亲,一为丈夫。法国王后之名已然失去,玛利亚毅然决定返回苏格兰,为维护自己膏立的王位而斗争。年轻的女子有的是勇气,血液依然沸腾,如此美貌的容颜,生机勃发的躯体里蕴藏着这么多的活力,为什么不呢?可是在英国的女王不是她,而是那个有着削尖小脸的终身未婚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明令禁止玛利亚取道英国返回苏格兰!两个女人至此撕开脸皮,眼睛喷出火花,两颗高傲的心碰个正着,互相让对手不能轻松继承王位。玛利亚果断选择了一条危险航线回到了苏格兰。看到这,你真的会为历史上女性如此感情用事叹息一声,世界历史的进程发生戏剧性改变有时候仅仅源于一时的意气用事。伊丽莎白完全可以利用此次放行的机会,缓和与玛利亚之间的对抗局面,说不定玛利亚还会对她的礼遇而心怀感恩,谁知道呢?(四)爱情与阴谋迎接玛利亚的苏格兰极度贫困,与雍容华贵的法国没法比,穷得让她刻骨铭心。我们无法揣度玛利亚当时的感受,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对拥有斯图亚特(苏格兰)、都铎(英国)、吉斯(法兰西)家族血统的女子而言,权势才是玛利亚所要追求的目标,苏格兰民众的福祉远没有王位重要。但苏格兰人民还是非常自豪地看着女王在花团锦簇的骑兵行列,举手托着猎鹰的样子。她和蔼可亲、娇嫩轻盈却又高傲尚武、热情似火,这位姑娘模样的少妇或者说少妇一般的孀妇娴雅洒脱,她的形象从没有像在她二十一二岁时那样光彩夺人。但你怎么也不会猜到,如此花样女王却从未曾尝过情窦初开的滋味,直到1565年,玛利亚心中骤然火花四射,燃起了烈焰,居然不顾明智的臣子们的反对,嫁给了一个十九岁的嘴上无毛的白脸小子亨利达恩莱——亨利七世的另一个外曾孙,也粉碎了伊丽莎白关于政治婚姻的可笑建议。但轻率委身于一个并不值得倾心相爱的男人,对于一个女王来说将是一生莫大的耻辱。当玛利亚意识到达恩莱的肤浅和无能的时候,他们的儿子——玛利亚之后的苏格兰国王,伊丽莎白之后的英国国王——詹姆士六世(詹姆士一世)即将出世。面对越来越铁腕独断的玛利亚,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氏族勋爵们便伙同达恩莱一起,想要架空玛利亚的权势。他们密谋已久,终于当着玛利亚的面处死了玛利亚宠爱有加的机要秘书大卫里奇奥,这让玛利亚愤恨不已,双手发抖。首次遭受屈辱的这个夜晚让玛利亚意识到自己轻率地信任他人的个性是导致这场悲剧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可笑的是,玛利亚自己悲剧的一生却一再因为了她这率性而为的个性,——此乃玛利亚之命!奋起反抗的玛利亚借助波斯威尔伯爵的势力成功地将左右摇摆的达恩莱驱离出宫,有名无实。至此,玛利亚的两任丈夫——一个病夫、一个懦夫——都没有给予玛利亚完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满足,也许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穷其一生都在寻求一个与自己浮躁气度完全相反的男人,一个坚强、坚毅、坚定的男人。这个命中注定要征服她的男人恰巧就是她一开始没有打上眼的波斯威尔伯爵,这个天生嗜权如命的男人,只要给他权利,他就会毫不犹豫据为己有。他们彼此激情的开始被玛利亚的几行诗证实,竟然是来自于一次强暴!“由于他,我泪流不止,当他离开我的身子,还未获取我这一颗心之时。”身体官能的被唤醒让玛利亚卒不及防,世上还有如此令人魂不守舍的极乐享受!如
  •     能被茨威格立传的人都好荣幸
  •     人物好悲剧啊。写的好,翻的好。相比之下,翻译罪与美的人应该自扇耳光
  •     她的一生很奇葩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w=
    所以自己看啦
  •     最爱的茨威格 个人认为此书是他最棒的人物传记 这般带领读者再女王的心灵中抽丝剥茧 感触极深重新认识 然最终归于平静尘埃 只怪读这本书时恰好自己状态不佳 因而感知到了更多的悲伤因子吧 在你的血液里愈是富有丰富耿直炙热的感情和性情,那么这真实的社会自然会让你明白地更冰冷 从古至今无论君王百姓
  •     又一位悲剧的玛丽女王,令人扼玩的命运
  •     不要求译得多么精确传神,起码要行文流畅吧…………额。。。PS纸张质量非常不错~~
  •     她从终结中开始,因为惨烈的死亡让她留名千古。。。对于茨威格期望过高了,还是喜欢他的小说,精彩的无法喘气,至于这薄薄的一本,读了两周。
  •     悲剧的一生往往是传奇
  •     好任性的女人啊 真是天生的悲剧女主角
  •     很好看的一本传记,归功于茨威格的文字魅力与抽丝剥茧般的人物性格分析。从人物本身,更喜欢文武双全的玛丽女王多些,不过没想到的是后来她竟如此沉迷于波思威尔而完全失去理智,也真是性格决定命运。两个女王斗了一生,最后的成果还是被那个不咋样的儿子唾手可得,可叹。。
  •     从爱丁堡城堡之旅开始喜欢她,一路南下一路听她的故事,强烈地觉得这女人一定是射手座。果然。
  •     茨威格的文笔真好
  •     人书何处不相逢.十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又要出新书了.
  •     不懂外语,著者文笔你根本无从检验,著者成名有原因,你看到的文字却是译者给你的,别幻想并不存在的兼得。这个译本很恶心,但也没恶心到让我评1星——愚忠原文的原则,骨节棱棱的句子,我那读此书苦熬过的日子啊!另说句茨威格的坏话:此书实在罗嗦,是我看过的茨威格之最差。
  •     感触
  •     悲伤女王
  •     “她们在世时心怀敌意,彼此避开,从未见过一面,现在终于像姐妹一样,在同样神圣的长眠中比邻安息。”
  •     帮同学买的,书不是很精致,同学说感觉不正。。还不错啦
  •     茨威格的写作手法真简直太吸引人了
  •     文字很美~
  •     女人啊沉迷于男欢女爱便成了她最大的罪过。可这不正是她们的可爱之处吗?也许政治中的女人不配沉迷不能愚蠢,因为她们高贵的身份让她们成为了男人的猎物,不得不处心积虑。所以玛利亚一遵循本性,就酿造了自己的悲剧。但谁也不能保证活了那么久的伊丽莎白一世就快乐过多少。谨记我的终结就是我的开始。
  •     毕竟是写年代较久远的人物,作者YY成分很多,主观性较重。但视角有大家风采,对玛利亚评价较客观。感觉玛利亚没有伊丽莎白一世那么有谋略,并且这个女人人生总是被爱情左右,不是一个女性政治家应有的作风。
  •     一气读完。关于波斯威尔的个人描述的那些段落真是引人湿润啊!
  •     爱的都是错的
  •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茨威格笔下很多这样的人物形象,充满激情但不得善终,这种安排可以明显见出其反非理性的趋向,对法西斯的狂热永远保持犹太传统的理智,但每次读完却又都觉得这些悲剧式的人物才算是真正活过.
  •     真觉得不太一样的感觉。查了查确实是茨威格的作品,但为什么会有一种违和感?
  •     No zuo no die
  •     情欲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巨大吗?也许在权力巅峰的女性体内都有一种狂暴,一触即发。一个智慧、品味绝佳、精神世界无比丰富的女性,却被一个暴徒征服,还有比这更悲凉的故事吗?
  •     辉煌只在瞬间,幸而她还有过爱情。
  •     大起大落的一生 短暂 但确足以。。
  •     这本是茨威格的传记里经典作品之一,把没有的都收集齐全了,非常喜欢茨威格的文笔。
  •     喜欢茨威格写的传记,生动有趣,这本书很多人表示内容虚构较多,但我觉得每一个人的传记都很难让所有人满意,尤其受时代、政治、主流思想等诸多压力下,难免会有些许的变形,可以理解。
  •     “玛利亚·斯图亚特只是统治苏格兰的女王,从来也不是造福苏格兰的女王。她写了无数书札,全是为了巩固、扩大她个人的权益,可是就找不到有一封信谈及平民的福祉,谈及如何发展贸易、航运或军事实力。正如终其一生玛利亚·斯图亚特作诗交谈全用法语一样,她的思想感情也从来没有苏格兰民族的特点。她既未为苏格兰而生,亦未为苏格兰而死。只是为了自始至终当她的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尔特最后留给自己国家的除了关于她这一生的稗史逸闻以外别无建树可言。”
  •     璀璨的女人,就是啰嗦了点。
  •     真棒
  •     一口气读下来的传奇故事 最适合初中生阅读
  •     读莎士比亚的时候,看看这个传记,感觉不错。
  •     好看……填补很多历史无知……对女性的理解……
  •     不愧为人物心理描写的大师。
  •     苏格兰与英格兰的统一,就像一部都市狗血剧。
  •     茨威格的传记作品还是很棒。翻译的文字/文化功底也强。不懂欧洲史的汉语语言学家不是好翻译。
  •     文笔令人赞叹的传记,茨威格的功底太深,既写实又华丽。
  •     作者语言辞藻华丽,文学性强,文章中加入太多个人的感情。
  •     高中时候看的,找机会重温要
  •     当历史书翻。
  •     书非常不错,值得购买!
  •     法国国王的王后、英国王位的继承人、苏格兰的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她的临终时刻仍透出一个天生的女王所有的高贵品格。“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必是一个女王的临终遗言”,愚蠢如斯却又至情至性,我不能不为她而感到惋惜。
  •     “巍峨的国家大厦都用残酷与不义的巨石建成,基础都用鲜血当砂浆来胶接。在政治上失败者都一无是处,历史迈着钢铁般的步伐从他们身上踩过。”
  •     章鹏高先生的译笔典雅畅达,强烈推荐!
  •     茨威格的人物传记还用评价吗
  •     收到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压坏了 书背面还有被圆珠笔划过的印子 还有总觉得封面的油印没干
  •     合适的人物,合适的作者
  •     性格决定命运
  •     这本书的翻译挺好的,写得也很好,把那么复杂的史实写清楚了。终于搞懂两位女王的折腾了。比那些满是插图但是翻译得乱七八糟的版本好多了。
  •     对都铎王朝时期的历史非常着迷
  •     被宠坏了的女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