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成败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毕加索的成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63365296
作者:约翰·伯格
页数:257页

作者简介

迄今为止关于毕加索的最重要的著作。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显现它的价值,一部沉思、雄辩、批判性的传记,颠覆性和悲悯心兼具。——卡纳迪(John Canaday),《新共和》(New Republic)
...
毕加索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魅力光环的艺术家,他的一生被各种传奇事迹所环绕。
伯格以批评家的身份,从毕加索出生背景、时代氛围、画作分析,时间横跨西班牙的孩提时代到他的最后岁月。穿透笼罩在这位艺术家周遭的光环,试图去再现艺术家的真实处境:毕加索的成功使他与世隔离,并且使他的创作题材匮乏;当友人们努力使他快乐时,他却独自面对年华老去、创作力衰退的孤绝困境。在他生命的终点,伯格说,毕加索成为第一个用油彩咒骂的画家。作家以悲悯之心和独到见解写下了画家一生,带给读者一种直指内心的震撼。
...
影像阅读>>约翰·伯格作品
观看之道
看:摄影,绘画与视觉艺术
毕加索的成败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另类的出口

书籍目录

  前言  1 毕加索  2 画家  3 最后的敬礼

编辑推荐

  《毕加索的成败》是迄今为止关于毕加索的最重要的著作。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显现它的价值,一部沉思、雄辩、批判性的传记,颠覆性和悲悯心兼具。——约翰·卡纳迪(John Canaday),《新共和》(New Republic)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兴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受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共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苏珊·桑塔格  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陈丹青

内容概要

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画家。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役后进入Cen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学习。1948年至1955年以教授绘画为业,曾举办个人画展。1952年,他开始为伦敦左派杂志New Statesman撰稿,并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他更有多部艺术专著问世,如《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毕加索的成败》等,已经是艺术批评的经典;他亦写小说,名篇G.(1972)获英国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最近20年间,伯格一直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濒临消亡的传统山区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
我尊崇并热爱约翰·伯格的作品。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兴所至。在当代英语作家中,我奉他为翘楚;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论诗意,他或许稍逊劳伦斯;但他更机敏,更关注公众价值,风度气节亦胜一筹。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思想者。——苏珊.桑塔格
...
与本雅明、巴特尔、桑塔格关于摄影的经典性论述相比,约翰•伯格同样视野宽广,极富洞见,以可敬的滔滔不绝使读者信服。伯格热衷于绘画、摄影、兼事媒体,并以卓越的写作照亮他的全部工作。他的文笔质朴而活泼,处处透露着无比善良的好奇心,或者说,正是活跃的好奇心,这位英国人的写作才会如此体贴而善良。摄影只是他议论的一部分,他的出其不意的智慧或许来自写作与绘画间了无滞碍的长期实践,因此,他不倦的窥探并非仅仅指向摄影与绘画,而是“观看”的诡谲。在我们可能涉及的有关观看的文献中,很难找到如此引人入胜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阅读伯格,会随时触动读者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并使我们的同情心提升为良知。——陈丹青

图书封面


 毕加索的成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1. 约翰·伯格的读画法艺术创作本身依赖个人性灵,评论倘若再如此,或许容易有空对空的轻浮发言,或许充斥即兴观点和个人口味,或许没有与历史和传统建立联系,似乎将成为不安全的阅读经历。最近邂逅约翰·伯格《抵抗的群体》和《毕加索的成败》,发现这正是隶属于“绘画世界”的文字,裹挟着智慧、鞭策、探询与生命力。读后充满感慨,我想大约没有人比他更懂“画”了。约翰·伯格在书里谈论的是这一类绘画:传统意义上基于感觉的“画”,从人们开始捕猎、在山洞刻画对捕猎对象感知的那一刻开始诞生。特征是首先与人的主观感觉相关,不大包含已然丛属于某种理论(譬如极少主义),需要被阐释释放内涵,纯粹变为质感或理念呈现的实验性绘画。而画题所涉及的范畴,在于画画的人面对纷乱世界,扪心自问之后的选择。我从书里发现这样一个读画公式:解读和绘制一副好的作品,其魔法都在于“进入”。目的是为了进入绘画本身,体验画中人物所体验。人们有时把这种经验称为“通感”或“移情”,但约翰·伯格没有这样简单定义自己的发现之途,他巧妙地绕开笼罩在绘画作品上的文字名词,极善于用贴切的感觉分析一幅绘的感觉缘起。而关于画题的选择,检验标准在于,内容是否能很好地承载作者感情。我想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倪瓒选择三段式山水声明不食人间烟火,徐渭选择泼墨荷花张扬个性狂狷;而倾向于做小住宅设计的建筑师,因为容易关联传统文人营造生活环境的行为,超越当代令人不悦的匠人身份。《毕加索的成败》写作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毕加索还活着,但约翰·伯格书里没有与毕加索直接面谈的任何资料,亦没有援引任何经典艺术理论(一般常见艺术论文引用贡布里希,而伯格却引用诗人洛尔迦讲述魔法),主要通过直接阅读绘画作品、对超自然风俗神话的追溯、对艺术市场的观察、以及分析他人采访资料写就。几乎可以说,《毕加索的成败》是依赖主观想象和缜密推理写成的一篇论文,也因此酣畅淋漓。或许在60年代革新氛围里允许不拘一格写论文,但放在今天,这样蕴含智慧的自由行文其实该是稀缺的。与90年代的《抵抗的群体》相比,年轻时文字密集犀利,年老时文字疏松温和,观点仍然集中在“感觉”、“进入绘画本身”,但开始将一些悬置的问题付诸神秘或宗教的原因。(让人感慨,当崇尚性灵的人开始衰老,是否意味着不可避免的任情与皈依)。2.两种自律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为一种说法所撼动,即文艺若不与历史产生联系,便是短命的。创作者或许可以在二十八岁之后苟延残喘仅凭青春期性情感觉捏造的形式,但轻浮无根,不能持久。而约翰·伯格的文字仿佛在宣告,面对这一审判时,绘画是可以被赦免的。因为绘画生就极深地扎根在个人性情与感觉的土壤中,而“善感”与年龄的增长和历史的关联没有必然的关系;而幸运的是,“看”是一种需要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能力,这或许保障了纯粹依赖观感的文艺形式还有机会长寿。有了约翰·伯格这样的宽慰,是否能够判断这样截然不同的两幅画了么?——西画里提香几近色情的人体,中国画里倪瓒的空灵山水。我隐约感觉到在这两种矛盾的背后,隐藏的是两种绘画秩序中截然不同的自律:西画中发展人体感觉的自律,中国画中发展居隐主题的自律。两种自律里,中国画的自律中,首先要求的是与历史的联系,关于感觉、性灵在绘画里的表达到明代才逐渐丰满,到董其昌“一朝直入如来地”时才使得这一自律不变为禁锢。西画的自律是关于观看、观察、一种现象学的体认,所以极有可能绕过智识与理论,仅仅依靠一种不被28岁前后分野、身体天生的知觉去探索与描绘。诗人在28岁之前的激情如果没有在此后与历史建立联系,则灵感死亡,题材失魂落魄,从此光阴虚掷。然而在绘画里,它却有正当的理由延续下去。
  •     作者比作品的主人公此时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因为John Berger既有趣又质量有保证,而毕加索的魅力则仿佛被他的过于流行给败坏掉了。但是毕加索真的很流行么?我回忆“毕加索”这三个字在我脑海里唤起的图像:它主要是由一些空虚的判断和N手绯闻构成,再加上几幅模糊不清的画和几句接近教条的说明——这不仅是21世纪中国普通观众的现状,依照Berger的说法,也是二十世纪欧洲“布尔乔亚”的状况:毕加索在其接受史中始终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神话、天才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画家。这个判断在本书中所起的作用,比它看上去重要得多:毕加索不仅被普通观众和“专家”奉为天才,而且自我认同为天才。Berger认为后者对毕加索的绘画活动影响尤其重大。Berger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分析西班牙的社会背景。因为他认为这种背景虽然不能直接说明毕加索(自我认同为天才的)心理,但它在普遍的意义上是有效的。作者认为,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西班牙与土耳其更相像:它是一个闭塞的封建国家。主要由两大阶级构成,一是农民,二是数量庞大的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后者构成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虽然后者接触到最先进的欧洲文化,但其心理结构是属于西班牙传统的。这种传统表现在重视本能的神秘性(称之为“杜安德”)和重视自由上——这种自由不是启蒙运动倡导的自由,而是建立在个体人格的高贵和随意性上。作者更进一步分析,这种自由产生自西班牙土地贫瘠导致的农民生活极其艰难,只有幻想中的自由能使他们心理上战胜死亡威胁无处不在的厄运(注意,中产阶级也有此种心理结构,因为他们植根于农民的血液中,也明白臃肿的政府机构摇摇欲坠)。而毕加索,是一个纯正的西班牙人,也是一个天才儿童(十四岁使他父亲放弃绘画,因为觉得他十四岁的儿子已超越他)。他以“直立入侵人”(异乡人,野蛮的本能,神秘)的身份来到巴黎,因为对贫困者的认同,经过其“蓝色时期”;接着进入他绘画生涯中唯一一个“合作”与“研究”立体主义的阶段;而后退出,重新回到其“直立入侵人”(本能、魔神、缪斯)的身份,经过一段极富生命本能能量的创作高峰,最后结束于无法发掘题材和性能量衰竭的穷困。那么一本讨论画家绘画心理产生史的书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是特别对这个题材感兴趣或者为了写篇毕业论文的话?换句话说,就算你学会了看懂一些画又有什么意义呢?它是满足了认识(以便体会得更多)的乐趣还是满足了你那些潜在的布尔乔亚情调呢?这种问题问下去,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当然有时候也可以选择一种看上去像模像样的回答来安慰一下自己那纠结不已的好奇心,比如说:它在于获得一种新的看世界的方式——不是指抽象的,而是指对某物的观看方式,而在特殊情况下,它也可能转化为看待世界的方式。嗯嗯。这个答案很稳定,又上升到了世界观不是?就乐趣来说,看到这样的分析,我不得不感到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满足。比如关于绘画题材的谈论:Berger认为一类是凡高\高更式的,一类是塞尚\马蒂斯式的,对前者来说,题材尤其重要,以凡高的“农鞋”为例,说明真挚的题材选择,能直接使作品成功;而后者的题材来自于自我研究,而不是外界。毕加索两者都不是。作为天才,他轻视并反对“研究”;作为天才,他要本能地发掘自己而不是寻找题材。所以伯格认为到了晚期,依然只重视本能的毕加索依然天才,但创作上却陷入了穷困——他的天才顶多像初学绘画的人所显示的天才,而不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所应该显示出来的创造力。比如他谈到浪漫主义的虚弱回潮:“某些二流艺术家,如Maeterlinck重新玩弄浪漫主义的幻觉,认为“无声”比“有声”更具音乐性;但这不再是一种工作方法,而是在世界的掌握中,优雅地接受挫败的一种方式。”P15比如谈到一幅画中的城市贫民:“他们得到了什么呢?他们较广博的知识及经验带给他们什么呢?是对现实、对希望、对他人及他们自己的一种深刻侮辱。。。他们唯一的价值是,他们代表着富足的对立面。他们不要求任何权利也很少要求人道。他们明示的只是疾病,用来羞辱被布尔乔亚所庸俗化、垄断的健康。”P56又比如谈到毕加索的野蛮和精明共存:“无论他的艺术有多纯真,他的经历烙印着一个精明的生意脑袋的所有特征。。。但这并不在暗示毕加索是虚伪的,这也不表示,关于他的成功,他就没有布朗库西严肃。我们必须抛弃浪漫主义的观念,认为世俗名利上的失败本身是一种美德。”反正我是觉得Berger犀利的目光下看似随意又尖锐无比的评论,是非常可观的。最后想借Berger引用的阿波利奈尔对艺术家的两种区分发个感慨。阿波利奈尔说:“有些艺术家,一种未知的存在导引着它们的手,像使用工具一般。。。。另一种,。。。他们奋力为之。他们意欲接近自然,但苦无直接的途径;他们需从他们自身汲取一切,因为没有魔神,没有缪斯启发他们。。。”我真心觉得第二种人要可爱些,注意不是可敬。且不说第一种人除了在其专长方面特出以外,其他方面可能无知傲慢。第二种人肯定很纠结、很深刻、更动人。但是可惜的是,很多第二种人打死不想承认自己是第二种,总想把自己包装成第一种。结果当然很可笑。
  •     巴黎是什么?巴黎就是毕加索。从上世纪初,19岁的毕加索就崭露头角,彻底征服了艺术之都,成为巴黎最耀眼的新星。而这只是开始,巴黎只是毕加索的起点,这个来自西班牙的高贵的原始人在这里完成了对世界的征服。二战后,毕加索更是声望日隆,成为二十世纪最具有魔幻色彩的天才。在有生之年,毕加索已经被布尔乔亚世界不断神化,他充斥众多情人的生活也成为魔幻,性爱,死亡的娱乐组合:传记作者杰米·萨巴兹表示“如果毕加索能够挽留时间,则所有的时钟将要停止摆动,时光就会消逝,日子就要结束。”;才子让.考克多则把毕加索比作希腊神话中的俄尔甫斯;西班牙老乡拉蒙·葛麦斯恭维“无论毕加索做什么,他都是真正在斗牛; 荣格则认定毕加索的创造与精神病患者的绘画存在联系……毕加索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一个隐喻。在围绕着毕加索有着形形色色的评论迷雾中,专业人士并不比显得大众高明,他们的评价亦游走于神化与暧昧两个极端。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大众逐渐把毕加索视为观念宫殿中唯一的王。批评家乔治.贝松由此感叹“再没有比尝试去解释毕加索这个人更危险的了。他比佛陀或圣母玛利亚还有名,比群众更善变”。 尽管定义毕加索如此危险,也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从来不乏人舍身一试,比如,约翰伯格就毅然加入这个勇敢者的游戏。《毕加索的成败》一书,最早出版于1965年,彼时毕加索仍旧如日中天,但并妨碍伯格解构大师。本书从面世开始就争议不断,但是最终不仅成为评价毕加索的重要图书,亦成为艺术评论的经典。对于绘画创作,毕加索最经典的评语是“一幅画是破坏的总和”,他本人一生创作轨迹亦是破坏者与创造者的合一,而伯格则认为毕加索是一个被油墨诅咒的画家。伯格回顾了毕加索的人生,线索甚至追踪童年,反思了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纵横于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蓝色时期、粉红时期的不同风格。伯格敏锐地感觉出毕加索内在浪漫主义的传统,而毕加索对于是从欧洲的封建主义来说,可谓“从天而降的不速之客”,唤起了人们那种十九世纪天才的怀旧的朦胧观念。所以,类似卢梭笔下“高贵的野蛮人”,毕加索闯进了眼花缭乱的文明社,并且征服了这个社会。 大众的喧嚣遮蔽了毕加索的本质,荣光与赞誉簇拥下的毕加索的本来面目已经变得日益模糊,被物化为一个时代天才的最后象征。但是,约翰伯格却不肯买账。他认为关于毕加索的现实在诗化与神化中一再被扭曲,毕加索的造神运动不过说明“从天才到超凡入圣的神化英雄之间不过数步之隔。”更深一步来看,毕加索在赢得财富与声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颠沛流离,落落寡合,孤苦伶仃。因为抱定浪漫理想主义,毕加索与历史与环境都有所脱节,因此毕加索最大悲剧就在于,作为艺术家,尽管不断颠覆自我,他总是找不到题材,总是不得不向自己发问:我该画些什么?在晚期的绘画中不断出现的猴子形象,亦可看为画家无奈的自嘲与绝望。毕加索一生名利双收,他注定成功,正如梵高注定失败一样,这是大时代的宿命。英国与法国双元革命的结果导致一个布尔乔亚社会的诞生,布尔乔亚的世界对于艺术家有种非理性的狂热。一方面艺术家脱离贵族阶级,被视为天才,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被彻底商品化,而艺术家也因此被物化,拥有艺术品被认为成功的标志,油画更是布尔乔亚的最爱,一个发迹的艺术家往往被追捧的如同国王,但因此也会被社会同化。布尔乔亚的无知与庸俗在于,他们认定“要点不在艺术家做什么,而他做什么。” 对于理解大师,回归他的作品无疑是更为真实可靠的路径。月亮的明媚另一面总是充满阴翳,毕加索天才与挫败都如此激烈动人。伯格的论述虽然冷峻逼人,但是他对毕加索始终抱以敬意,甚至在对毕加索颠覆中始终也能够感到他对画家的悲悯。或许如伯格所言,毕加索真的是一个被油墨诅咒的画家。——但是对于西班牙人,诅咒甚至带有尊严的特质。毕竟毕加索之前,没有人能够被油墨诅咒。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题材是基础,绘画所展现的是被展现的身体,在毕加索以前从未有人用油彩来诅咒。(作者有些观点很有见解,值得一读。)
  •     Bogal, Benjamin, Barthes 三B寫的東西真是奪命,刻意高深卻不造作,真令你欲罷卻實在不能。超出我的閱讀水平,不過對一個創作者來說還是值得一讀的。
  •     爱!!!!!!!!!!!!!!
  •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阅读水平的原因,这本书让我真心感觉翻译的很差劲。
  •     John Berger 的藝術評論又一大作。一貫性開頭,導讀即批判,揭開被神秘 / 華麗 / 虛無 / 布爾喬亞的辭藻包圍起來的藝術家 / 作品。還原到一個藝術家的成長背景及創作的歷程,這是一個取向,是個可供論證的基礎。
  •     因为是喜欢画画,毕加索很出名,但是对他去一知半解,虽然他家都知道他很牛,可是到底牛在哪?还是不甚清楚,而且他的私生活又饱受各种非议,我带着很多很多疑问就只想了解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他的绘画理念是什么?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他的成功?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画下去?什么让他找到了灵感?他那凌乱的错乱不堪的画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有段时间我找来了几乎所有当时网上上能买得到的关于他的感兴趣的书来读,这是其中一本,有助于了解他的画作和他的成败。
  •     看不懂啊,太没文化了,留作以后重读
  •     商业时代里艺术生长
  •     形散而神不散是伯格一贯的写作风格,本书旨在写毕加索成为“神”背后的人格特质与创作心理,采取实证态度将毕加索所在的时代与社会进行了探索分析,或许此书信手拈来的各种人物观点有些让人迷糊,各种对比层出不穷,作为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把自己当成被说服的对象而是当成与作者共同探寻问题的同伴的话,这样一本絮絮叨叨的书会好读得多,引用贺拉斯的话:判断力是开端与源泉。
  •     "绘画没有进步可言",以作者所言,这句毕加索描述自己绘画的话似乎并非是毕加索对自己进步的谦虚而是对自己退步的虚伪.但是绘画本身却掩饰不了这些.于是毕加索走向了不得不说和无话可说的地步.
  •     其实我想说我始终看不懂艺术,更看不懂立体派……但我至少看懂了天才永远是引领社会而不是被社会引领的,他的敌人永远只有自己。就像乔布斯一样。
  •     大开眼界。
  •     1艺人的艺术比他的人重要 2塞尚的焦虑梵高的痛苦是真实的戏剧 3一幅画是破坏的总和 4他去发现和表现,排斥理性研究实验 5立体主义以简化的几何表现复杂的交互关系 6表现主义源自挫败
  •     我这是有强迫症,虽然我不喜欢他,看到他的书还是一口气拿下。
  •     …我错了,一个随便扯扯就能扯到西班牙的中产阶级麦克斯威的场理论的作者在这个星球上才是逆天的存在
  •     1 电子书
  •     @南瓜小谷
  •     但是中文翻译的不好
  •     具有文学气质的艺术评论家,能将艺术评论写成小说的人,一定很有才^O^
  •     对画家来说重要的是他是什么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     手里还有个西班牙文的,还有个原文的。。。愁啊
  •     有魅力的分析。
  •     立体主义。。。。。
  •     筆法溫柔細膩,視野開闊敏銳,同時以探幽析微的“絮叨”讓我成功信服,話題的網子撒的那么大,卻能隨時收放自如。畢加索的牌位擺在那兒,誰也繞不開,如果伯格專事繪畫,我猜,他或許能夠化解掉。
  •     毕加索的人生两大爱好 金发女郎和绘画 总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安排一切
  •     因为约翰·伯格看的。即使只看前言也是我爱的伯格。只是总体不如以往几本来得好,而毕加索,本身就不怎么喜欢,奇怪得看完之后更不怎么欣赏了(・。・)
  •     《格尔尼卡》 玛丽·特蕾莎·沃尔特 毕加索版《宫女 Las Meninas》
  •     明显不如《观看之道》,排版印刷选纸特别棒,多加一星
  •     看学术类的品论文章,总有一种看完了,发现作者说的道理也就是那样,而自己脑子里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     虽然出自同一个作者,但是和《观看之道》那种泛泛而论的书不是一个层次
  •     伯格太棒了
  •     读伯格的书真的特别费脑子。
  •     艺术的创造,一直到老。
  •     格尔尼卡的秘密
  •     谈境界,西方人在艺术上是永远不入门的。
  •     毕加索,是卢梭笔下“高贵的野蛮人”的代言人,他本来是自己丛林里的国王,却因为布尔乔亚的发现,被捧上了他们的宝座,于是,他失去了王者之风,他挣扎,他孤独,但在裙下之臣看来,晚年变成了一个焦躁小丑似的技穷之驴。如伯格语,布尔乔亚社会所提供的成功及荣耀不应再去诱惑任何人,它不再是一个根据原则拒绝的问题,而是为了自我保全而拒绝的问题。布尔乔亚能够提供真正的恩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现在所能提供的已没有什么价值。
  •     重要的不在艺术家做了什么,而在他是什么
  •     真的懂毕加索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
  •     相对梵高来说,毕加索是最幸福而极有艳福的大师。然而,每段感情经历都能给毕大师的最新灵感和元素创新。。。。。
  •     不仅是对毕加索一个人的审视,也是对绘画这个艺术的审视
  •     约翰伯格这一套读了七七八八,最后得出的结论居然不是作者文风优雅流畅易懂,反而是艰涩无比,难看的要命……这是翻译的问题么!……
  •     还是他 卑鄙的伟人..
  •     对于立体主义的整体评述部分很棒,毕加索个人的回顾太抽象了。。。很难follow @。@
  •     翻译扣一星= =!
  •     好吧 我看不太懂~
  •     借书不还亦谓雅也?
  •     约翰伯格对毕加索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毕加索是获得成就与声誉的佼佼者,但成功也使他过早地丧失了个人的发展。所以他晚年的作品很难称得上是优秀的。而大部分生前没有毕加索那么幸运的艺术家们,往往在晚年才创造了他们的巅峰之作。
  •     翻译太可怕了。毁掉了这本书。
  •     约翰伯格的毕加索作品评论。毕加索是个善于用油画诅咒的人。对于抽象画欣赏不能啊,感觉好像很轻松就能创作。。。好吧我其实不懂什么绘画。
  •     一个直立入侵者,一个题材匮乏者,一个失位的国王,第一个用油彩诅咒的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