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逸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音乐逸事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8026705
作者:(英)诺曼·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
页数:425页

不知好歹

儿子学钢琴,学校条件好,有十几间琴房,可以随时去练习,家里也有一台很好的电子琴,加上一直不能判断儿子在这个事情的兴趣能维持多久,所以家里始终没有买钢琴。这个暑假儿子考四级,但谱子还不是很熟,晚上的时候被要求用电子琴熟悉谱子,“你不懂,不能用电子琴练钢琴,会越弹越糟糕的,会过不了的。”这应该是老师的说法,不能说不对,出发点也还好,但我总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道理就从这个地方开始讲。“如果一个人没有好的书包,是不是就不好好学习了呢?如果没有好的铅笔和削笔刀,是不是就不好好写字了呢?这叫不知好歹。”“奶奶没你弹得好吧?但是你觉得奶奶弹的时候的快乐和你弹的时候的快乐有不一样么?”“所以弹钢琴的目的是学习音乐,你通过它认识了音乐、学会了识谱、了解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好的东西、还可以通过样的方式表达世界,而不是只是会弹钢琴。如果为了考四级而弹琴,那我们不考了行不行?”“都是音乐,不能因为钢琴更贵就觉得它比别的乐器奏出的音乐就更高级,演奏家用十几块钱的笛子也能吹出美妙的音乐,真的热爱音乐吹口哨都是享受。”“家里条件不好,也一样考清华北大。”管他能理解多少,先说了再说。最后一句话很直白,儿子觉得可以一问。“没有钱,怎么上得了大学?”“成绩好,不仅不交钱,学校还给奖学金呢!”“万一不给奖学金呢?”“有才华,就有奖学金,成绩好,还可以申请贷款。另外,你还可以勤工俭学啊,很多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都这样,家里条件好的,别人也这样。”“如果一个人没钱有才华,就可以上大学,有钱没才华也上不了,是么?”“对啊,所以钱不是最重要的。”“前面的我懂了,可是你不该说我不知好歹,我不就是想弹好琴么?”

谁也没有杀了古典音乐

两年前读了莱布雷希特的《谁谋杀了古典音乐》,最近又读了他的《音乐逸事》,相比较而言,看起来令人震撼的这两部著作,其实倒并不是那样让人吃惊的作品。读过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的人,可能根本不会觉得〈音乐逸事〉里的那些音乐家的所谓“丑态”能和最著名的那些知识分子(哲学家,文学家)相比,看起来莱布雷希特能查到的历史材料和保罗约翰逊相比,还是相当公道的。而相反的,〈音乐逸事〉中还描摹了很多音乐家的优秀事迹,有不少都颇令人动容,看上去也更可信。然而,莱布雷希特的这部著作在材料上诚然能做到厚实公道,却没办法让人产生像〈谁杀了古典音乐〉那样的深思。莱布雷希特是一位特别敏锐的批评家,用词一向鞭辟入里,令人读之触目惊心,但是在〈谁杀了古典音乐〉之后,他本人可能也明白,他的这种理论是注定要失败的,没有人能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衰落(或者说,至少某些人这么认为)寻找一个合适的台阶拾级而下,这位幽默的英国人同样也不能做到。莱布雷希特在〈谁杀了古典音乐〉里,几乎是把古典音乐之所以没落归结于僵化的体制,腐败的行业,以及一些非常丑陋的潜规则,这个作品的精彩程度可以去拍一部类似“性,谎言,录像带”或者拉链门一类的电影作品,可惜,最大的问题不在这里,一门古老的艺术,批评的方法如果仅限于类似于政府批判或者政治制度批判,那么显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日益腐化没落的体制,对任何事物都有十分强大的侵蚀作用。与其把这些作为谋杀古典音乐的真凶还不如说是谋杀一切有传统事物的真凶。虽然不同意莱布雷希特的结论,但是,鄙下自己也不能以一种门外汉的身份说另外的理论是必然正确的,这里仅仅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有人一向持有这种观点,明里或者暗里,认为说,现在的流行音乐就是将来的古典音乐,过去的流行音乐是现在的古典音乐,这句话只能认为对了四分之一,不用受过古典音乐系统训练的普通人也能一眼看出现在的流行音乐,爵士,摇滚,说唱之类和古典音乐的界限,根本就不是因为时间,这第一句荒谬的程度让人不屑与之辩驳,然而如果说现在的古典音乐中有不少是过去的流行音乐,那倒是千真万确。勃拉姆斯在遇到约阿希姆之前,一直在肮脏的小酒馆弹着非常老调的方阵舞曲,华尔兹,而罗西尼遇到的小乞丐拉的手风琴曲目竟然是阿莱维的浪漫曲,这些史料一点都不让人惊奇,不过是让我们坚定了我们自己的观点而已,那就是古典音乐的繁荣昌盛,肯定不是因为教堂的管风琴,而恰恰是那些手风琴和那些曼陀林,实在不想说“艺术形式不能脱离群众基础”这样类似的话,但是,实际情况是古典音乐这种音乐形式的繁荣昌盛,无非就是因为当时的大众传唱,就是如此简单,古典音乐真正开始繁盛也不过就是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的那个巴洛克时代,最早也不过就是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到今天也不过才300多年,而爵士乐异常繁荣是上个世纪初开始的,那么古典音乐真正说是光辉年华不过也才200多年而已,虽然和爵士乐,摇滚乐,相比历史已经很悠久,但是放在历史长河里洗刷一下,亦不过仅仅是匆匆过客而已。就像自50年代以后爵士乐的情形类似,现在听爵士乐的人当然还是很多,但是若是谁能看看当年塞隆纽斯-蒙克那个时代的爵士乐就知道区别何在了,billie holliday 不过是从小被强暴长大的妓女,而louis amstrong也有着流浪汉的过去,如今,爵士乐却成了小资的标志,大乐队居然又死灰复燃,并不是因为音乐形式的需要,而是变成了一种享乐品位的需要了,如今的演奏爵士乐的黑人仍然很多,但是黑人孩子们显然更喜欢rap而不是cool jazz,同样的,如今你我去听摇滚乐演唱会,和当年嬉皮士去伍德斯托克,显然不是说的同一回事情,如果60年代beatles有幸来中国的话,年轻人追捧他是如同今天追捧bsb那样的心理,而不是我们现在出于对左轮手枪和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那样的专辑解析式的阅读方式来听唱片,我们不可能捉摸lennon的歌词背后有什么别样的意象,他们去印度寻求的是什么,当beatles,rolling stone业已成为一种文化意象的时候,无论出于小资矫情还是真心欣赏哪种角度,我们不能否认,摇滚乐走的道路其实正在追随古典音乐和爵士乐,音乐本身没有死,死的是那种潮流罢了。回到古典音乐被谁杀死的,我个人的想法就是以上了,两百年的历史比爵士乐从草根艺术变成高雅艺术的时间长了四倍,但是殊途同归,艺术形式不同,不能阻止时代潮流的飞速变化,如果有人不满意我将高雅的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相提并论,看看小约翰斯特劳斯和他的乐团吧,一边演奏一边流浪,因为没钱被赶出来居然能装扮成强盗去抢真的强盗的钱,这样的乐队,无非就是规模扩大的摇滚乐队了,如果凯鲁亚克生在当时的多瑙河畔,一样能写出一群年轻管弦乐团的〈在路上〉,音乐形式差别如此之大,但是年轻人辉洒的激情和昂扬的青春却没有变化,高雅不是古典音乐自封的(甚至classical也不是自封的)那一切不过是后来人封上的而已。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说,是达官贵人的介入毁了古典音乐,那倒不是,从一开始,古典音乐就是各国皇室的最爱,最早的作曲家中就有一些王公贵族,但是不妨碍教堂老鼠听平安夜,亨德尔甚至为维多利亚女王做曲,女王甚至能演唱的很好,这和今天的卡拉OK其实在本质上并无不同,而同样的,伊莉莎白二世给了披头士帝国勋章,这也并不是那么令人吃惊的事情。潮流而不是高层毁了古典音乐,从瓦格纳,勋伯克开始改变古典音乐,把音乐变成了一种文学,哲学,和数学(虽然巴赫的赋格对位其实也要数学)这和如今小资们听爵士,摇滚乐性质差不多,其实这种欣赏方式当然不错,但是从这一刻开始,古典音乐就开始走向成熟或者说是衰老了。换一个角度看,其实,这样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呢,如果我们如今不是热衷弹电吉他或者贝斯,而是小提琴或者钢琴,又有什么分别呢。每种音乐都有他必然的潮流趋势,没有能够避免的,其实,谁也没有谋杀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只是不再流行,而不是死了。

古典音乐的八卦指南

作为一个真正的古典音乐迷,不但要对大师的作品烂熟于心,还要对他们的私生活了如指掌。比如,柴柯夫斯基死亡的真相;柏辽兹在停尸间的奇遇;乔治桑如何勾搭上肖邦;瓦格纳如何抢走彪罗的老婆;勃拉姆斯如何地鄙视施特劳斯;海顿如何地崇拜莫扎特;勃拉姆斯在李斯特的精彩演奏时不客气地睡着;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又是如何在首演时引发了暴动;拉赫玛尼诺夫与托尔斯泰闹翻的原因;肖斯塔科维奇痛苦地与斯大林周旋;还有舒伯特的狂饮无度;亨德尔的饕餮暴食等等逸闻趣事。毫无疑问,知晓这一切,才能更深入地触及到音乐的灵魂,感受到节奏的脉动,才能听出这些大师们乐章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悦耳,又是多么的意味深长。音符并非凭空从墨水瓶里诞生,乐章也不是自动从印刷机里流淌,无论是舒伯特的《圣母颂》,还是罗西尼的《灰姑娘》,威尔第的《茶花女》,还是李斯特的《浮士德》,皆来自大师们的人生经历,感情波折,只有熟悉真实的生活,洞察写作的动机,才能识得华彩的真谛,步入音乐的殿堂,而这关键的一点,诺曼.莱布雷希特所著的《音乐逸事》,恰似侦探界的福尔摩斯,为我们提供了破案的方向。诺曼.莱布雷希特先生便是一位真正的古典音乐迷,他不仅是古典音乐的行家里手,陆续出版了如《谁杀了古典音乐》、《大师的神话》等一系列广受欢迎的作品,还难能可贵地用一颗专业狗仔的心——这一点提示我们,永远重要的都是态度!——并加上他那令人赞叹的广博知识,为我们不辞辛苦地整理出这些令读者感到欢愉的精彩段子。当我看到扉页上的介绍“这些逸事来自于成百上千的书籍、文章、未刊发的手稿”,我就由衷对作者产生类似乐迷爱戴贝多芬或莫扎特似的崇高感情:因为我理解这工作的繁重与琐碎,仅仅是要靠着出版社提供的微薄稿费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还要靠着一份矢志不渝地坚持与如痴如狂地热恋,才能在文字的海洋里谱出一篇篇华丽的篇章。正如一位音乐家在技艺上必须先经过千垂百炼,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符。诺曼.莱布雷希特用他独到的眼光,高尚抑或世俗的品味,为我们精选出音乐史上各大名家的稗官野史,使音乐欣赏这种听觉的享受,延伸到视觉的品尝。他拉近了凡人与大师们的距离,使得他们在音乐的殿堂里不再高高在上;又或是通过他文字的加持,使得我们的身形高大起来,能与他们并肩而立甚至还高出那么一点,能够意带玩味地俯视着这些芸芸众生。可不要小看这一点便利,须知这些早已被乐迷、乐评家、艺术理论家吹捧到天上并戴上重重光环的人,甚至在某些时代表示一点异议就要受到人身危胁的人,在诺曼的书中笔下却被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性格各具,品质不一,脾气迥异,观点多样,七情六欲俱在,吃喝拉撒一样,感情生活丰富,逸闻趣事迷人,如何不让人有一窥邻家八卦的兴趣,打听街坊隐私的冲动呢?所以要感谢诺曼先生,在书中大师不再是大师,在文字的还原下,已没有音乐的豁免,名人的特权。他们是酒店里的醉鬼,马路上的流浪汉,舞会上的绅士,剧院里的表演者,学院里的教授,失恋的情人,破产的倒霉鬼,政治的狂热者,生意场上的商人,宫廷里的艺术总监,交响乐团的指挥,狂热的罗马天主教徒,不可救药的自大狂,深怀怜悯的好心人,臭名昭著的情场浪子,行为怪异的精神病患者,保险业巨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等,各自呈现出真人本相,干出各种可悲或可笑,可怜或可恨,可叹或可敬,可爱或可鄙的事情来,其妙趣横生,精彩好玩,不仅可让读者翻开书卷不释手,合上书意犹未尽,而且对鉴赏音乐的审美品味,友人闲聊时的谈吐水平,都甚有助益,堪称古典音乐的八卦指南,音乐大师的逸事宝典,如何不是好书一本,值得向国人郑重推荐呢?更何况先富起来的中国权贵们已不再满足PRADA、LV、CHANEL这些皮相,而是懂得由外向内的气质升华,本书绝对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可以让学习过程不用艰苦的那么雷锋,这对于爱附庸风雅的人来说,想必也是特别重要。


 音乐逸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