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苏珊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永远的苏珊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32757503
作者:西格丽德·努涅斯
页数:104页

作者简介

1976年,经友人推荐,年轻的《纽约书评》助理编辑、文学女青年努涅斯成为处于癌症术后恢复期的苏珊·桑塔格的助手,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努涅斯拥有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令母子俩一见倾心,向来都好为人师的桑塔格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她的文学导师,并差点成为她的婆婆。
《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由西格丽德·努涅斯著,阿垚译。美国小说家努涅斯的这部小型回忆录之立意,并非学术传记,因此述及诸多名人私事,细节丰富;述及桑塔格的狂傲或脆弱,母子关系或个人感情与功名,寥寥数语却活龙活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而非被种种的主义神化,又或被毁谤和流言包裹的桑塔格。《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亦充满了对1970年代那个失落的、充满智慧的纽约城的怀念与礼赞。

编辑推荐

  《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西格丽德的回忆分寸把握得很好,既无局外人难免存在的隔阂,又有局内人可能难有的距离。她写桑塔格那孤独的童年,鲜明的个性,她作为天生的导师的秉性,她对写作的全心投入,她写桑塔格时而表现出的那种张扬跋扈的性格和强烈的占有欲,也写她爱走极端、爱夸张的倾向……对桑塔格的性取向、桑氏母子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不伦”关系,她也是就事论事,不妄加演绎。不妨说,《永远的苏珊》是在努力为我们还原桑塔格的本真面貌。

前言

  回忆苏珊·桑塔格的这本小书2008年开始动笔;这一年,我应邀为文集《导师、缪斯和恶魔:30位作家谈改变他们生活的人》(自由出版公司,2009年)撰稿。我想写伊丽莎白·哈德威克这位受人敬重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她几个月前刚去世;我20世纪70年代初在巴纳德学院读本科的时候,她是我的老师。可结果我发现哈德威克已然被两人选走。接下来,我想到,尽管我没有正式师从苏珊·桑塔格,倒是可以写写她的,因为她也曾经是我的导师,比起哈德威克教授或我的任何其他老师来,甚至是个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人生的导师。的确,说桑塔格对我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最为重大的影响,并非夸大其辞。  我和苏珊·桑塔格第一次见面时,她43岁,已经是美国重量级作家和思想家。那是1976年,我25岁,刚刚在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读完小说写作方向的美术硕士。那年春天,桑塔格处在癌症手术康复期间,她生病期间积压了成堆的信件需要回复,她雇我用打字机打回信。整个工作只持续了几天时间,但期间有一天,她把我介绍给了她儿子——戴维·里夫。和我一样,戴维也是个有抱负的作家,后来写过几本书。他当时还是个大学生,仍然住在他母亲家里。我和他开始约会,过了几个月,我搬去和他们一起住。  我很快就知道桑塔格是个天生的导师,她把其他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教育视为既是一种道德义务,又是无穷快乐的一个源泉。事实上,她以自己众多的文化激情和思想激情来影响她周围的人,这是出了名的。和她生活在一起而不受到她的指导简直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梦想着成为作家的女青年,我把遇上桑塔格视为能够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幸运的事情之一——这个观点在接下来的35年当中,以及在后来麻烦不断的日子里,始终都没有改变。  除了2005年为桑塔格逝世一周年而写了篇简短的纪念文章以外,我从未写过她,而且我曾认为我以后也不会写她。但现在,出乎意料地,写一篇文章的机会来了,我又是激动又是忐忑。毕竟,桑塔格是个闻名世界、超群不凡的传奇人物(偶像这个词多么频繁地用来形容她啊!)。她大半辈子一直都是公众极为着迷和仔细观察的对象。关于她已经说了很多。据有些人说:太多了。毫无疑问,我来写她肯定是极具挑战性的。  可事实上,《桑塔格的规则》这篇我给那本文集的文章,写得非常快,也非常自然。我很惊讶地发现,写这篇文章比写小说容易多了,尽管我此前写的几乎全是小说。  这篇文章出版后,阿特拉斯出版公司——一家文学类非小说独立出版公司——的詹姆斯·阿特拉斯碰巧读了,便和我联系。他想知道我是否愿意写本关于桑塔格的书。我得好好想想,然后才能接受这个稿约。我肯定不想写一本桑塔格传,对撰写研究她作品的著作我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在我那篇20页的文章当中,就桑塔格这个话题而言,我当然没有讲完我要讲的全部。  又一次,我为有机会再写点桑塔格而激动不已。又一次,因诸多原因,我感到忐忑。首先,迄今为止我出版的6本书全是小说。《永远的苏珊))将会是我的第一本非小说作品。在我的文章里,我写的主要是作为导师的桑塔格。然而,一本回忆录,如果不包括一幅更完整的桑塔格肖像,不更加深入地探究我和她的友谊,那么,它就不值得写,或者也不值得看了。但是,我们的友谊非同寻常,也非常复杂——人人都会将其描述为“敏感话题”。再者,我不知道如何能够避而不谈在戴维母亲可怕、占有欲强、情感上粘人的阴影里试图与戴维维系关系而出现的种种麻烦。  我一直记着哈德威克以前经常跟我们写作专业的学生讲的话:“你们得找对调子。找对了,什么都能写了。”我相信,写《桑塔格的规则》时,我的确很幸运地找对了调子。对我来说,似乎是如果我能够继续抓住这个调子,那么,尽管可能有困难,但我就能讲述剩下来的故事,而且能坦诚讲述。因为,很自然,除非你实话实说,否则,写回忆录便毫无意义了。  正如我前面写《桑塔格的规则》那样,坐下来写《永远的苏珊》的时候,我发现要说的话自然地流淌出来。我无需纠结地去回忆我那段生活;一切恍若昨天。后来,人们会问我,这一切你怎么都记得啊?我会笑笑说,那是我的青春,我怎能忘记?  这本回忆录里的一切完完全全是按我的记忆记录下来的。我没有虚构或美化任何部分,我也没有编造合成任何情节或者对话。  我非常感激,也非常开心,通过译者的努力,这本记忆和表达敬意之作现在译成了中文。《永远的苏珊》由一位已经把这本回忆录著名的传主本人的作品译入中文的译者来翻译,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一点。不可避免地,我想,读者想知道我认为苏珊·桑塔格会怎么想《永远的苏珊》。死无对证,说她会怎么怎么说或许无论怎样都是错的。但如果我说我并不觉得回忆录中部分内容会惹恼她,那我就不诚实。其他部分,我相信,会让她高兴。当然,她会发现通篇都有她的影响在。我最大的希望是,她把这本书视为是严肃的一一借用她评价文学作品时最喜欢用的词之一。对我来说,写作这本回忆录是最严肃的了。  西格丽德·努涅斯  2011年11月18日于纽约

内容概要

西格丽德·努涅斯,美国作家,1951年生。父亲是中国-巴拿马混血,母亲是德国人。已出版6部小说,执教于美国多所大学。

章节摘录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去一个作家的聚集地;因为某个我现在已记不起来的原因,当时我不得不延期,比该到的日期晚了。我当时一直在担心因为迟到而要看人脸色。不过,苏珊坚持认为这并不是件坏事。“什么事情以打破规则开始总是好的。”对她而言,迟到就是规则。“我只有赶飞机或去听歌剧才担心迟到。”当人们抱怨总得等她时,她毫无歉意。“我认为,如果人们不够聪明,不带着什么读物……”(可当某些人了解了情况,而她最终得等他们时,她就不高兴了。)  我自身过分苛刻的守时令她不安。有一天,和她一起到外面吃午饭,意识到回去上班要迟到了,我一下子从餐桌旁站起,她嘲笑说:“坐下!你没必要准点到。别那么奴性。”奴性是她喜欢用的词之一。  例外论。我们仨一一苏珊、她儿子、我一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这真是个好主意吗?戴维和我不该有我们自己的场所?她说她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我们不能住在一起,即便戴维和我将来有了孩子。她说,如果有必要,她会很高兴供养我们全家人。当我表达了疑虑,她说:“别那么循规蹈矩。谁说我们就得像别人一样生活?”  (有一次,在圣马克街,她指着两个长相怪异的女人,一个中年,另一个年纪大些,两个人都穿得像吉卜赛人,留着飘逸、灰白的长发。“老波希米亚人,”她说。然后,她又打趣地加了一句,“30年后的我们。”  现在,30多年过去了,她去世了,不再有波希米亚人了。)  我们见面时她43岁,但在我看来她似乎很老。这部分是因为我当时25岁,在这个年纪,任何40岁以上的人对我来说似乎都老了。还有是因为当时她正处在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后的恢复阶段。(打破规则:当医生因其拒绝做建议她做的康复训练而责备她时,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护士在她耳边轻声说:“开心的洛克菲勒也不会做这些训练的。”)她的气色不好,她的头发…那么多人以为她那一绺白发是漂白的,而本该显而易见的是,那是她头发中唯一原本真实颜色的部分。(一名理发师建议留一点点不染色,这样看上去会不那么假。)她的一头黑发本来格外浓密,化疗后稀了好多,但没有掉光,不过,后来长出来的头发几乎都是白的或灰白的。  因此,一件怪事: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她看上去比我接触她以后感觉的要老。她康复后,看上去越来越年轻,到她决定染发时,她看上去更加年轻了。  1976年春,差不多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完美术硕士后的一年,我当时住在西106街。苏珊住在106街与河滨大道交界处,她有一堆信未回复,都是她生病期间积下来的,现在想处理。她请一些朋友——《纽约书评》的编辑——一推荐一个能帮她的人。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我曾在《书评》当过编辑助理。编辑们知道我会打字,而且我就住在附近,于是,他们就建议她给我打电话。这正是我当时在找的那种零工:这种活不太会妨碍我自己写作。  我第一次去河滨大道340号那天阳光明媚,公寓——有许多大窗户的一套顶层公寓~一亮得令人目眩。我们在苏珊的卧室干活,我在她的书桌旁,在她那台又大又重的IBM电动打字机上打字,她一边口述,一边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或躺在床上。这问房间和这套公寓里其他房间一样,装修简单;墙是自的,毫无装饰。一如她后来解释的那样,因为这是她工作的地方,她希望自己周围有尽可能多的白色空间,而且她尽量让房间里不放书。我不记得有任何家人或朋友的照片(其实,我根本想不起那个公寓里有什么地方放过这样的照片);倒是有几幅她的文学偶像的黑白照片(就像出版社广告宣传中的那种):普鲁斯特、王尔德、阿尔托(当时她刚编完他的一部文集)、瓦尔特·本雅明。公寓其他地方有很多老电影明星的照片,还有著名的老黑白电影的剧照。(这些东西,我现在想起来,以前是张贴在“纽约客电影院”大厅里的,那是一个放映老片子的场所,在88街和百老汇交界处。)  她穿一件宽松的高领衬衫,一条牛仔裤,一双胡志明牌人字胶拖鞋,我相信是她某次去北越时带回来的。因为癌症,她当时在戒烟(她会戒,然后没戒成,然后又戒,反反复复)。她吃下去一整罐的玉米粒,一边从一个带柄的塑料水壶里大口大口地喝水把玉米吞下去。  ……

图书封面


 永远的苏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1、什么事情以打破规则开始总是好的。2、“坐下!你没必要准点到。别那么奴性。”3、“别那么循规蹈矩。谁说我们就得像别人一样生活?”4、她鼓励戴维给我打电话。他害羞。她可不。5、他(约瑟夫·布罗茨基)还劝苏珊不要收藏那么多书。对一本书唯一恰当的处理方法是:一看完就送掉。6、……沉默是/我们触摸时问候的告别(约瑟夫)7、“我是个美人/美物控”是她整天挂在嘴边的话。8、就因为她,我把自己的书按学科排列,按时间顺序儿不是按字母顺序。我希望自己严肃。9、她可能急急忙忙想离开童年时期,但是,她希望自己一辈子都不要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变老。10、她说过:“你与我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你化妆,而且你着装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吸引比尔呢的注意,让大家发觉你有吸引力。但我不会做任何事情来吸引别人注意我的容貌。如果有人想,他们可以近距离看,也许他们就会发现我有吸引力。但是我不会做认识事来促使他们这样。”我的做法是典型的女性的方式,而她则是大多数男性的风格。11、 而令她兴奋的是某些欧洲人的作品,例如Italo Calvino, Bohumil Hrabal, Peter Handke, Stanislaw Lem等。除此之外,还有拉丁美洲作家如 Jorge Luis Borges, Julio Cortazar,他们创作的作品比她那些抱负不够远大的美国同仁的作品更加勇猛、更具独创性。她喜欢将左右具有极高创造力、致力于体裁或风格的作品描述为科幻小说,与平庸的当代美国现实主义形成对照。她认为,这才是一个作家应该追求的文学作品,是她追求的,也是她坚信以后会依旧非常重要的。12、她推荐:Winfried Georg Sebald的《移民》13、我对她永远的印象就是那种学生模样,极其用功的一个学生:整宿熬夜,周围堆满了书籍试卷,开足马力,烟一支接一支抽着,阅读、做笔记、重重地敲击打字机、拼命、求胜心切。她要写出A+地文章。她要名列班级前茅。14、她认为,在我们的文化里,至少,人们比他们自己以为的更自由,而且拥有比他们似乎愿意承认的更多的选择。她还认为,旁人如何对你,如果不是完全,也是大多,是在你的掌控当中的,她总缠着我要活的那种掌控。“别再让别人威逼呢,”她会这么威逼我。15、她的问题是别人不会永远把她当回事。(她太较真)16、据说是佛洛伊德最喜欢的笑话:“你洗过澡了吗(take a bath)?”“没呢,怎么啦?少掉一个浴缸了吗?”17、她说:“不要理会那些作家,他们声称呢不可能即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个如饥似渴的读者。”毕竟,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让这部分生活充分尽兴,阅读是必需的。一日一书的目标并不很高。因为她,我开始快速阅读。18、“绝不要担心痴迷。我喜欢痴迷的人。痴迷的人成就大艺术。”19、看上一架子的书就为研究一篇20页的随笔,花数月时间写了再写,用完整整一令打字纸才说那20页的文章写好了——对严肃的作家而言,这当然很正常。当然,呢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你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自己开心(这与阅读不一样),不是为乐宣泄,不是为了自我表白,也不是为了取悦某些特定的读者。你是为乐文学而为之,她说。对你所做之事永不满意没什么不对。(其实,如果你不经常为自我怀疑所折磨,那你的作品可能就是胡说八道。)20、如果你哭一次,人们会为你感到难过。可是如果你天天哭,他们就会觉得你是个累赘。21、她最喜欢的书之一是巴尔扎克的《幻灭》……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东京物语》……觉得跟桑塔格有些地方很像,至少我们都很拼。一天一本。
  •     通常她非常轻视那些不干他们真正想干的事情的人。她认定,大多数人,除非他们很穷。都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她而言,保障高于自由的生活是一种可悲的选择。那是奴性的。她认为,在我们文化里,至少,人们比他们自己以为的更自由,而且拥有比他们似乎愿意承认的更多的选择。她还认为,旁人如何对你,如果不是完全,也是大多,是在你的掌控之中的。别让别人威胁你。她会这么威逼我、她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更像现在的你而不像现在的我”她缺乏幽默感,总是一副较真的样子。她把笑话讲得很糟糕,自己却是很爱大笑。她太把自己当回事,谁要反对就骂谁。她的问题就是别人永远不会把她当回事。她从来不准备演讲,为此,她的名声很坏。——自大,不考虑别人。她对世界愤愤不平。她葱白贝克特和西蒙娜·唯一,她葱白他们的严肃,并且希望做一个同样纯真的人。她喜欢当学生多余当老师,她非常喜欢回忆起学生时代。“绝对不要担心痴迷。我喜欢痴迷的人。痴迷的人成就大艺术。”被看成一个不为社会所接纳的人让她感到开心。“抵制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的诱惑”她无法忍受那些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柔软的人。她相信女人是被培养成(性)受虐狂。这也是女人不得不抗争的事情。但她也为自己身上的受虐狂倾向而悲叹。坊间传言她跟儿子戴维睡觉==1982年她在支持波兰团结工会上指责共产主义本质是法西斯主义的变种。对书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几乎一天一本她根本不是个母亲。她有神童情节。18岁拿学士学位,30岁出版第一步小说。但是她认为自己丢失了十年。那十年她结婚生子去了。(1,翻译极其糟糕2,并没有什么料,这更像是一本评传3,苏珊是一个学霸,强迫症,忧郁症,相当boring4,她非常认真严肃,不懂得幽默。5,但是她那种对工作以及写作痴迷的态度让人喜欢6,anyway,她的小说写得太糟糕了,带着一种强迫症的色彩,随笔还是不错的,以及她面对疾病时的勇气,她以理性态度积极参与政治的姿态,蛮有意思)
  •     对于我们这些“自视颇高”的女知识分子、文艺女青年来说,苏珊,一个早早就出名、有那么喧闹丰富文化生活的美国女知识分子,帮你一下子看到了浮华是没用的,在感情这个冰冷世界的尽头,你只能是你自己。“男人都卑鄙滑头”“女人大多数都愚蠢”这是双性恋的苏珊的结论,你看她已经极度开发了爱的可能性了,每次也爱得很深很投入,可到头来,爱都不会长久,剩下自己一人独自面对疾病和死亡,苏珊老年以后总是怒气冲冲不耐烦,我觉得就是来自绝望——这个世界爱男人抑或爱女人都没出路。我力荐这本书,因为从苏珊看到了我这类“女知”“女文”的种种必然弱点:爱有才智的男人,哪怕他们已经秃顶大腹便便一口烂牙。才智来自于经验对吧,一个满怀经验的男人,猪油差不多已经蒙了心,他们根本不会充满激情地回报你的爱。此路不通。爱美丽的人物,哪怕他们屁都不懂。可惜,美一般只追随美,我们没份,白给人家当垫脚石说不定呢。此路也不通。除去美和才智,我们高不成低不就。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蛮苍凉,该怎么面对我们的必然弱点,这本书的作者西格丽德其实给了不错的解决方案。。。。。平静地,只跟自己相处。

精彩短评 (总计64条)

  •     我特别像作者眼中的你,而或许这就是最真实的你
  •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本成功的小说。停留在书壳上的桑塔格啊。
  •     这些人儿都有意思
  •     适合细读的一本书
  •     只读过桑塔格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没有看过她的评论,但是从这本书了解到她最厉害的应该是评论。这是一本满足窥探欲的书,读来可以了解另一面的桑塔格。
  •     非常可观而不乏亲切的回忆,苏珊作为一个文化偶像,本书却更多地揭示了私人的、作为女儿、母亲和女人的一面,但作为读者我反而与她更加接近了。
  •     这是由一个女性作家观察另一个女性作家的回忆文字。苏珊·桑塔格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她的性取向私生活,狂傲脆弱的感情,复杂的母子关系,工作状态写作习惯,语言细腻,细节丰富,在淡淡的叙述中,一个有血有肉,自然真实未被神化的,却又被毁谤和流言包裹的桑塔格浮现在我信眼前。
  •     难得一个与苏珊如此熟悉的人,知道了不少八卦。我们都只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啊。
  •     翻译糟点真多
  •     四点。1、桑塔格是个多么强烈的人。2、她喜欢《东京物语》。我有一点点意外。3、刚看完阿伦特抓了这本书。翻开没几页,看见一行字,“我听到她对几个人说特里林和汉娜.阿伦特最近故去,令她有‘成了孤儿’的感觉。。”嘿。4、私人角度的桑塔格,挺好,可惜写得比较简陋。
  •     看到后面觉得挺好看的
  •     如果你出名了,就连你豆瓣标记的书影音,你儿子前女友的八卦都可以拿来出书了。谁会不对苏珊桑塔格的私生活感兴趣呢?一个女知识分子的标杆,虽然女字就注定了悖论。相比波伏娃一生拜倒在萨特阴影里,桑塔格自认的不幸,倒反而是种幸运:她从不认为遇到过比自己更聪明的男人或女人。
  •     1976年,经友人推荐,年轻的《纽约书评》助理编辑、文学女青年努涅斯成为处于癌症术后恢复期的苏珊·桑塔格的助手,由此进入一代知识偶像的私人生活。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努涅斯拥有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令母子俩一见倾心,向来都好为人师的桑塔格当仁不让地做起了她的文学导师,并差点成为她的婆婆。《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由西格丽德·努涅斯著,阿垚译。美国小说家努涅斯的这部小型回忆录之立意,并非学术传记,因此述及诸多名人私事,细节丰富;述及桑塔格的狂傲或脆弱,母子关系或个人感情与功名,寥寥数语却活龙活现,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而非被种种的主义神化,又或被毁谤和流言包裹的桑塔格。《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桑塔格(精)》亦充满了对1970年代那个失落的、充满智慧的纽约城的怀念与礼赞。
  •     媳妇写婆婆?不算媳妇吧。苏珊还真是摩羯少年啊。笔记还没整理书都还不了艾玛。。。
  •     择日需将偶像之一的著作悉数重温。
  •     没读过桑格塔,只知道是美帝的异端传奇人物,在图书馆被封面惊艳住了(绝美!!)立马带回家读。果然天才都是天生的偏执狂,只有一个桑格塔。
  •     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
  •     很生动,看完觉得就是我心中那样的啊。
  •     还没看呢!书很薄!还是希望书内容很精彩!
  •     部分内容在《导师、缪斯和恶魔》中出现,内容不多。
  •     一个作家回忆另一个作家
  •     如见其人,自有分寸。这么短的篇幅居然还有校对错误
  •     总之是看上去很厉害的人呢
  •     印象最深的是随处可见的括号
  •     40岁左右患四期乳腺癌,接受根治性手术,化疗,免疫治疗,主动要求电疗。患过子宫癌,也治愈了。71岁死于白血病。不接受自己的病是无望的,拒不接受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喜欢布罗基茨对托尔斯泰的攻击“根本无法与陀相提并论;一个文化修养更高的玛格丽特米切尔。”认为维吉尼亚伍尔夫是个天才。是个女权主义者,但经常指责女权主义言辞浮夸,幼稚,多愁善感,反智性。公开指责共产主义本质上是法西斯的变种。喜欢巴尔扎克《幻灭》。
  •     挺不错的,画了好多好多有用的句子,大爱SusanSontag,缺的那一颗星,可能也在于回忆的内容其实并不多,另外也有些散。不过,作者和苏珊也相处了没有几年,能回忆的这么详细已经很不错了。很容易读的一本书,从侧面客观的还原了苏珊的形象13.12.09---13.12.10
  •     噢噢。同样超级强的好奇心,不喜欢循规蹈矩,不想在乎别人的想法,喜欢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只是我比苏珊性格好相处多啦哈哈哈
  •     翻译的不是很好
  •     我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最后跟戴维的恋情无疾而终,这样亲密的母子关系是任何一个“第三者”也无法忍受的。在作者这里,一个天才的大众偶像被端下神坛,回归到普通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她的个性,她敏感,无法独处不能忍受孤独,她自我又强烈,骄傲又易怒,狂傲又脆弱,对自己和对他人理所当然地应用双重标准,我们从不要求天才和大众偶像达到我们对普通人要求的标准,那些标准琐碎,世俗,功利,会毁了他们的赤子之心,苏珊这个惊天动地的女人,怀着纯粹凭着自己的理解,保持个性踽踽独行。
  •     苏珊很有趣,本书很无趣。
  •     我对她永远的印象就是那种学生模样,极其用功的一个学生:整宿熬夜,周围堆满了书籍试卷,开足马力,烟一支接一支抽着,阅读、做笔记、重重地敲击打字机、拼命、求胜心切。她要写出A+地文章。她要名列班级前茅。
  •     谢赠书。和友人共同在书架上发现了久寻无望的此书。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曹七巧式的桑塔格。虽然”心为身役“,但她的欲望、激情与能量简直大大溢出了这为她所生疑窦、所不满足以及病患重重的身体。
  •     国内桑塔格研究渐趋深入,除了学术著作,相关传记、回忆录等也逐渐被引进国内,这便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回忆录。里面提供的大量细节,有助于理解桑塔格学术思想的形成、价值,有助于理解一个伟大灵魂与时代大潮的纠结缠杂的复杂过程。
  •     一些地方好跳跃啊句子的逻辑很奇怪感觉一个完整的句子硬生生被拆解,导致一些地方没怎么明白。《铸造偶像》差不多看到苏珊发表处女作那里,后面人物太多很多文学理论类的也看的云里雾里。这本更偏生活和个人一点。
  •     犀利,尖锐
  •     一个作家越真实的一面越不悦目
  •     看到一些语句摘录,应该还不错,看好了会推荐
  •     本来期待的是能看到她的个人生活和政治观点如何互相影响,结果这100页纸呈现的不过是一个正常人。无聊透顶失望至极。。。
  •     我个人是完全不相信译后记里“回忆的分寸把握得很好”这种鬼话的,当然我喜欢封面上桑塔格的肖像。不过桑塔格怎样,总得从她书里看,即使她本人反对作家的叙述方式和日常生活一样。 拆解偶像的确有,偏执和极端夸张的人在生活里是场灾难,我有点在意桑塔格非常无法忍受独处这点。
  •     作者是桑塔格儿子的前女友,这就是一本八卦书
  •     看这书前,不知道苏珊桑塔格是谁。看过之后,呵呵,觉得是个有性格的人,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感觉作者写的不错啊,描绘一个曾经亲近的人,曾经在一起生活过的人,交谈,往事,很多的记忆。那就读一下 苏珊·桑塔格 的书吧。
  •     桑塔格研究热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     昨晚看完12点,早上居然八点就起来了,睡前读书,不错。作者曾是桑塔格的私人秘书、学徒及其子的一任女友。文笔清晰,小说家的调子并未凌驾传记作者的身份。有点像剧本,也可能是桑塔格的生活就很热闹。紧凑、有趣、不怎么诠释,比福柯的生死爱欲的大厚本好读。以同住过的“儿媳”身份说来,算是客气的克制了。桑塔格把终身教职看做是对写作干扰极大的诱惑,雷·高德堡 教授说教师是一项特权,不是一个职业( http://www.douban.com/note/497345645/)。
  •     不夸张也没有仰视,没有浓重的个人情绪,写出来的苏珊即使是占有欲强,脾气差,极度害怕孤独,但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充满光彩的人。
  •     敏感 骄傲 易怒 挫败 ……不管她怎样 喜欢她的都继续喜欢 没有夸大 没有过度解释 好
  •     帮朋友买的,还不错,支持一个
  •     没想到作者跟苏珊有这么微妙的关系。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关于她的诸多隐秘,也能读出一个性格特点鲜明的她,如见其人,这也是一位小说作家写真实人物的一种好处吧。
  •     内容3星,翻译2星。
  •     好八卦
  •     一本了解桑塔格的有意思的小册子
  •     不喜欢作者表达的方式,但不能否认苏珊依旧是个正常的疯子
  •     这本几乎是我看过的关于苏珊·桑塔格的生活写得最具真实感的一部,个人感觉比戴维·里夫的还要好。卸下偶像光环现实中的苏珊敏感、要强、霸道甚至刻薄,实在是很难相处的吧
  •     薄薄100页比传记好读多了
  •     从旁观者的角度另一侧面了解了真正的苏珊:多话、脾气火爆、我行我素、不能忍受孤独的艺术家。
  •     还没读,因之前读过她的一本--论摄影,对她很感兴趣,尤其助手对她的评价,我更喜欢看到作家文字背后的生活状态:)读了再写书咋样。。。。。。
  •     一部他传 不无批评
  •     最后几天,她一直在谈Sebald。
  •     只是草草翻阅完毕此书,苏珊 桑塔格在我心中的形象不再是抽象,概念的,而是一个有偏执情感,有血有肉的女人。虽然这传记看上去是讲八卦一样,而且作者始终带着她儿子前女友的受害人情绪,让人不得不担心其发挥,但这样散漫且置身其间的叙事,确在漫不经心中勾勒出苏珊不为人知更真实更接地气的生活形态。
  •     一个独特的女人,拍成电影可能更好看点
  •     无性别的赤子
  •     作者差点嫁给苏珊的儿子,是差点,没嫁成,书很薄,2015年春节之前买的,住院时候看完。
  •     为社保的事在公交车上跑了一天看完的书,在这奴性的日子里看一个不奴性的人
  •     好八卦哦
  •     2013//10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