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苏轼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说苏轼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532623983
作者:黄玉峰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说苏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苏轼人生”,是以作者作客上视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时制作的《天地一文人——苏东坡》节目为底本,全面讲述北宋大文豪苏轼丰富多彩的一生。作者以苏轼人生脉络为主线,结合苏轼在各个时期的文章、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艺术修养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部分包括“苏轼轶事”、“苏轼诗词”、“苏轼短文”、“苏轼哲言”。

书籍目录

苏轼人生第一集  天赋人生第二集  奋发人生第三集  不羁人生第四集  坦荡人生第五集  潇洒人生第六集  造福人生第七集  苦难人生第八集  圆通人生第九集  悲悯人生第十集  风光人生第十一集  安详人生第十二集  幽默人生第十三集  慈柔人生第十四集  和美人生第十五集  旷达人生第十六集  美味人生第十七集  歌吟人生第十八集  艺术人生第十九集  智慧人生第二十集  圆满人生    苏轼轶事第一集  少年英气第二集  试场风光第三集  初露锋芒第四集  造福一方第五集  乌台诗案第六集  生命冼礼第七集  元裙党争第八集  封疆大吏第九集  洒脱岭海第十集  魂还天地苏轼诗词苏轼短文苏轼哲言苏轼生平扫描后记

编辑推荐

  《说苏轼》作者从苏轼的作品和后人的辑录中精心挑选了这些内容,并加以注释和评析,以便于读者更全面的地了解苏轼。

前言

  在提笔写这篇序言时,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则报道:  1797年7月,美国一位年轻的父亲为失足坠崖的5岁孩子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了一座坟墓,因为过分悲痛,夫妇俩决定移居他乡。在转让土地的契约上,孩子的父亲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无论什么情况,孩子的墓地都不能拆迁铲平。  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被转卖了多少次,但孩子的墓地却完整地保留下来。在此期间,格兰特总统逝世,政府决定在此地建他的墓地,但他们没有将孩子的墓迁走。  又过了一百年,1997年,美国政府决定重修这座总统墓,同时将去世二百年的孩子的墓整修一新。  里根在一次拜谒格兰特总统的墓时,说明了这样做的理由:孩子的墓,属于他的私人领地,谁也没有理由剥夺他安卧在自己领地的权利。  读了这则故事,我浮想联翩,假如同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这里,结果将会怎样?于是,我突然想到了九百年前的苏东坡。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东南亚语言文化的学者艾朗若说:“苏东坡不仅在中国,在欧洲、美洲,直至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有的文化巨人。他的诗、画、文章和哲学思想都达到了特殊的高度。”  参与中日韩美国际合作项目——《苏东坡研究史》的美国学者唐凯琳博士说:“在西方汉学家的心目中,没有一个中国传统文人能像苏轼这样得到肯定和重视。这是因为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浩瀚渊深的‘苏海’,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那么,浩瀚渊深的“苏海”仅仅是在诗词文赋方面吗?看来并非如此。  林语堂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说他的一生有着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的朦胧的理想和实际的追求。  他敢说“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我即使坐在朝堂之上,也不会改变追求独立的本色);  他敢说“好诗冲口谁能择”(我是有话就得说,有诗就要写,不吐不快,毫无顾忌,谁能阻挡,这是我的言论自由);  他敢说“不须论贤惠,均是为食谋”(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好是坏,都有生存权);  他敢于对皇帝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难道我是一条狗一匹马吗?难道我只是为了求得皇帝的一点破布掩埋以终吗?);  他敢于向皇帝叫板:“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此等文字,在官场上,谁曾说过?)  他敢于上奏朝廷:“天下莫危于入主,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雠。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其心谓之独夫。”(这简直是民主的宣言。)  这一切,难道不足以说明苏轼的现代精神?  他旷达、宽容、正直、诚信、慈柔、坚韧、创新;他提倡独立自由,追求平等;他同情弱者,关爱他人;他既会为民造福,又会享受生活——这一切难道不正是林语堂所说的现代精神的涵义?难道不正是“苏海”所包括的内容?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自然地想到了上面的那则故事。它们的共同处,便是对人权的捍卫,是对人权的尊重。而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不管他是皇帝还是乞丐、贵族还是平民、大人还是小孩。然而真正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尽管如此,苏轼是在追求了——虽然,他没有用现代的词汇。  一般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多的是专制、等级、仇恨、奴性。不错,大量充斥的是这些,但是从以苏轼为代表的求真、求善、求美的人们的诗文以及所作所为中,我们似乎能看到它的对立面:对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虽然他们也许并不自觉,虽然它的力量是那样微弱。——但“苏轼们”的存在,证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非全是黑夜而没有光明!她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并非全是吃人!她也有美好的东西——就像美国那个故事。  讲苏轼的书,坊间已经不少。玉峰以“人生”为线索,将苏轼一生行状与诗文串起来,在讲述时倾注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处处不脱离生活,常把苏轼作为一面镜子观照现实,是较为独特的。  他强调了苏轼“不随”。所谓“不随”,就是有独立的精神,有自由的思想,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不随权势变化。苏轼起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后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做法。结果两边不讨好。在专制社会,文人往往是“随”的多。宋人刘挚说:“一为文人,无足观矣。”言虽刻薄,道的却是实情。但要做到坚持己见,谈何容易!正因为如此,更显出苏轼的可贵。君子“和而不同”,这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同样是很重要的。  他突出了苏轼的重“情”。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夫妻情。他批评了当今的种种“无情”、“不情”。这很有意思。笔者也以为“人情”两字可作试金石,烛照古今中外,洞察世态人心。清人张问陶有诗云“好诗不过近人情”,其实好人、好官、好师莫不如此。这是很简单的标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所言凡近人情的往往是真的,善的,美的;凡不合人情的往往是伪的,恶的,丑的。不爱父母的人,何以爱天下?连齐家都做不到,何以治国?苏轼一生不失赤子之心,充满了亲情,友情,爱情,同情。玉峰拈出这一点发挥,我以为非常好。为倡导“和谐”社会,不必用什么深刻的大道理说教,让青少年从小懂人情,惜亲情,肯同情,做人便庶几可矣!就这一点而言,宣传苏轼的“情”,对我们大家都会有启迪作用。  《说苏轼》还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谈苏轼被贬黄州,不说他如何受苦,却说他如何自我修炼,脱胎换骨;谈苏轼到惠州,不说他如何遭难,却说他如何善于制酒造屋,享受人生;谈苏轼在海南,也不说他如何食无肉居无所,却说他如何兴办教育,送医送药,为民造福。玉峰将苏轼波澜起伏的人生浓缩在短短的20集讲述中,娓娓道来,有声有色,雅俗共赏。  近年来常有朋友和学生问我对于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说红楼》、于丹《论语心得》的看法,我没读过他们的作品,很难判断。但我想只要态度真诚,而不要总是以导师自居;只要不故意违背事实,为某些成见鼓吹,起“帮忙”、“帮闲”作用;只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宣扬权术、歌颂暴力、不诲盗诲淫,误导人心,不以丑为美颠倒是非,不装点山林逢迎冠盖;那么,正不妨如钱钟书所言:“卿用卿法,我行我素”,愿意听的不妨听听,不愿读的也可以不去读。我同意易中天先生的那句话:即便孔子在今天也不会拒绝利用电视的。正如南宋时有人抱怨科举,朱熹却说,“就是孔子生于今天也要参加考试”一样(梁章钜《制艺丛话》),这是时代使然。让青年一代有机会熟悉孔孟,了解李杜、苏辛。宣传“常识”,或与历史某些细节有所出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节目,真的形成发表不同意见的风气,并促使有些人真的去读一点书。形成一点自己独立的见解,凡事有“不随”的习惯,则真正是“善莫大焉”。  赵志伟  2007年12月

内容概要

黄玉峰,1947年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多次参加高考语文试卷命题。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起了普遍关注。以文人的姿态而不是以语文教师的姿态介入到教学中,人称一位“特立独行者”。近年来对李白和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看法。著有《新语文写作》、《怎样写好高考作文》、《六朝山水诗派》、《诗情画意》、《育人之道》、《教师人文读本》、《说话的技巧》等等。

章节摘录

  苏轼人生  第一集天赋人生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一个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树立在北宋首都开封瑞礼门外一块有几个人高、一人多宽的巨碑被响雷一击为二。第二天,朝堂上惊恐万状,宋徽宗用颤抖的声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宰相蔡京、童贯噤若寒蝉,不出一声。这块碑是宋徽宗亲手誊写刻石的。碑由皇帝亲笔书写,可见碑的意义重大。  那么这块碑到底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立,又是怎么立起来,怎么会被击碎的?  一、元袥党人碑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从海南岛受命回来的苏轼,在常州去世。第二年政局又发生了变化。担任右相的蔡京上书,把在宋哲宗元祐占年间(1086——1093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309人列为奸党,由宋徽宗亲笔御书,并下令在全国各地刻石立碑,并且规定这309个奸党的后代永远不得为官,已经做官的必须罢免。今后皇家子女亦不得与此名单上诸人的后代通婚,已经订婚的要立即取消。他们要把元祐党人世世代代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使他们永世不得翻身。也就是说,他们要把反对党一网打尽,斩尽杀绝,并使他们千年受辱。  可是时隔不久,碑就被雷击碎。蔡京、童贯之流闻讯,仍疯狂地叫嚣:碑可断,碑上人的名字永远磨不掉!但皇帝闻讯,认为是苍天示警,心中恐惧了。他不断自言自语:雷劈碑,不知吉凶如何?  终于,在朝野的一片恐惧声中,皇帝下旨将全国各地的元禧党人碑全部拆毁。  这309人的黑名单上有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还有范仲淹的儿子范仁纯。而列在黑名单上第一位的就是苏轼。  有趣的是,接下来的100年中,上了碑的人的子孙,都以碑上有自己的祖辈父辈的名字为荣。  而事实上,这些碑上的名字之中,有的并不配享有这种荣耀,因为当时立碑的小人出于私利,把不是元祐党人的仇家的名字也擅自列入。所以,这个309人的黑名单上其实也是鱼龙混杂,好坏兼而有之。  雷电击毁石碑一事,使苏轼身后的名字越来越响。原先政府严禁印行流传苏轼的诗文、手迹,勒令民间销毁,而此刻苏轼的手迹、诗文却突然身价百倍、千倍,禁得愈严的,传得愈多愈快。这也许正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随着皇帝给苏轼平反,一顶又一顶的桂冠又戴到了苏轼的头上,什么太师、文忠公,皇帝也开始收集苏轼的书画诗文。据说,宋孝宗读苏轼文章时热泪盈眶。  有一个记载说,有人甚至用五万钱购买苏轼为人题匾的三个字。有一个叫梁师成的太监,用三十万买下颍州桥上苏轼写的碑,拓了一千张拓片,然后便把碑推到河里隐藏起来,以高价出卖拓片,大发其财。  当时,北方金朝入侵中原也以苏轼的书法、字画为战利品,与徽钦二帝一起用车运到塞外。  苏轼的弟弟苏辙做外交官出使西夏时,人人都问他哥哥怎样?“谁将家谱流域外,何为逢人问大苏”。谁把我们的家谱拿到外国去的,以至于到了外国,逢人就问苏轼怎么样了。  九百多年来,苏轼诗文书法几乎成为读书人家必藏的珍宝、必学的范本。研究苏轼的人、著作、文章不计其数,历代文人以苏轼为榜样。苏轼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更值得夸耀的是,2000年,法国举行了世界名人评选活动,评选世界千年英雄人物,评出l2个世界伟人。我们的苏轼名列其中。  那么,苏轼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二、苏轼素描  我们先看一幅李公麟为苏轼画的像。苏轼,人长得比较高,大概有一米八左右,有人叫他“长公”。他弟弟个子也高,但是偏瘦,苏轼高而结实、健康。当时有人写诗称苏氏兄弟“颀然仲与叔”,颀然是形容高高的样子。仲是老二,叔是老三,苏轼原先还有一个哥哥。  苏轼脸形较长。传说中的苏小妹与他开玩笑,说他“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他有一双修眉,不浓。  苏轼脸上胡子不多,属于三缕清须一类,他的学生秦观与他开玩笑:君子多乎哉。苏轼马上回敬:小人樊须也。这都是《论语》中的句子,都是谐音。多乎哉,即多胡子。君子多胡子,那么胡子少的苏轼便是小人了。所以,苏轼回敬他,小人才是大胡子呢!樊须原本是孔子的学生,“樊”音同“繁”,繁须,就是大胡子。可见秦观是个大胡子。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调笑,关系是十分随便的。  苏轼穿着也喜欢与众不同,他自己设计了一种帽子,后来人称子瞻帽,高统,像现在的大厨师戴的。  穿衣倒很随便。下放劳动时期,就更是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有时打赤脚,有时穿木屐。据说,当地老百姓看了都哈哈大笑,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好事者还曾为他画了一幅《蓑笠木屐图》,很滑稽的。  他整天乐呵呵的。  这是苏轼给自己画的一个自画像,大家看看,与李公麟画的比比看,如何?  苏轼到了老年,越来越慈祥,更有沧桑感,更美了。  公元1037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叫毅纱行的街坊,传出了一个男婴嘹亮的啼哭声。人们纷传苏家又添了大胖孙子。传说这一天,眉山周围的草木突然失去了往日郁郁葱葱的光彩,凋谢了。当时,人们觉得莫名其妙,多少年后,等到这个人中了进士乃至这个人去世后,眉山的草木突然又繁茂起来了,人们纷纷议论,说那是因为眉山山川之精华钟于这孩子一身。  这孩子,就是苏轼。当时他还不叫苏东坡,“东坡”是苏轼44岁那年被贬黄州时自己起的号。三年以后母亲又生了一个儿子。在东坡12岁、弟弟9岁那年,父亲苏洵给他们兄弟俩取了名:哥哥名苏轼,字子瞻;弟弟名“苏辙”,字子由。这名字是他父亲煞费苦心给他们取的。苏洵即有名的苏老泉。《三字经》里有这样几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诗书。”后来他们父子三人,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苏。在唐宋八大家里,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个。在八大家六个宋代名额中,他们家占了一半之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苏老泉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说》,对两个儿子的名字进行过解释。父亲非常了解儿子们不同的个性特点。“轼”是车子前的扶手,是车子上的装饰物,父亲发现大儿子性格外向,处处好表现自己,希望他能有所掩饰,不要太外露,留给世人一个美好的形象;“子瞻”,则是要他能站碍高,看得远,洞察万物,不要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辙”是行车时在地上留下的车轮印子,小儿子性格内向,往往不起眼,起名辙,一方面是对他的肯定,一方面也是希望他顺应自然,万事由天;“子由”的“由”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关于苏轼的成才,除天分特高之外,我以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当时社会风气重视文化。宋朝对文人是非常看重的。文人的待遇很高。宋真宗为了鼓励读书,亲自写了《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图书封面


 说苏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因研究苏轼之关系,从首图借了三本写苏的书。一本是《康震点评苏东坡》,一本是李一冰的《苏东坡大传》,一本便是这本《说苏轼》。康是大学老师说东坡,黄玉峰便是中学老师说东坡,怎么看来看去都像中学老师讲义。流于简单和俗气。不过,这大概跟电视节目的脚本也不无关系。
  •     被苏轼的个性震撼,在中国复杂的社会中保持鲜明的个性独立性非常不容易,而他也确实受了不少磨难,我们永远铭记这位有高尚人格魅力,具有现代思想的古人!
  •     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刚好前阵子看完了。作者用了很简单的文字,很直白的语言,把他所认为的苏轼的生平讲给我们听,这其中有很多是我们曾经耳闻过的,也有一些没有过多依据的猜测。当一本休闲读物,品尝一下,未尝不可。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高中语文老师的偶像是苏轼。再翻书,觉得记忆真是差到极致,全部的内容以前都导读过的。最喜欢写苏轼的文章还是余秋雨篇。打算尽快入手苏轼的字。然后多学几个繁体字。然后,希望自己无论地处环境如何,品性善良温和浩然豁达。
  •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人其文令后人敬仰。文笔有待提高,纯讲述式的内容。
  •     读完之后依然对苏轼持保留态度。王安石、司马光和他性格上都是由缺陷的,不然也不会斗得你死我活。我目前依然认为宋代可称为名士的只有范仲淹。
  •     多适合高中生啊=。=
  •     復旦大学出版社2 012
  •     对苏轼的生平比较有兴趣,然平时的书太严肃,看这本书就像在看文化中国一样,很有趣
  •     我啊妈都整天跟我抢来看......
  •     很不错的一本讲苏轼的书,从图书馆续借了很多次,其实主要源于苏轼本身的伟大,心安即是故乡。
  •     装帧很好,典雅精致。但内容,这个书的本身,与此不称。实际上算不上一本苏轼的专著,仅仅是一本逸闻趣事集。而且每个专题的选择,都很牵强。不够力度。喜欢轻松阅读的,不妨一看。比戏说严肃点。但不能太当真。
  •     儿子说很好看呢!下次买书就**当
  •     偶有一点的错误,但是不影响,很轻松的文笔写苏轼,也还可以。
  •     苏子 我的爱啊
  •     对东坡的认识,虽然借鉴前人观点很多,但行文表述,还是有独到之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