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王小波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我的兄弟王小波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39951690
作者:王小平
页数:258页

作者简介

“天下至真文字,人间至亲情感”。这本由王小波的胞兄王小平博士撰写的回忆录,以“零距离的胞兄视野,向我们披露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少年史,他如何从艰难的时世走来,登上了时代的思想巅峰。”作者与王小波既是手足兄弟,也是心性相通的知己,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原生态地描绘了一个落难的多子女家庭里,孩子们艰难却也不乏快乐的成长历程,作者和小波作为一对投契的兄弟,经历了自由不羁的童年与少年岁月,也经受了青春凶猛的年华。即使在最荒唐、无望的时代,他们也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高贵精神的追求。当然,也有着源于生命冲动的不羁与狂野,恶作剧、对武力的崇拜,饥饿年代的铤而走险及招致的惩罚与羞辱,在书中都有真实具体的呈现。可即使在最卑微无助的年代,身处蓬蒿之间,他们的生活中却没有失却书籍、诗歌、精神磨砺的陪伴,没放弃对丰富的精神与高贵灵魂的打造。王小波多年以后的成功,从少年时代即已打下了基础。他文学写作中许多精彩华章,在这本书中也都能够找到其源头。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关于兄弟情谊的书,也是关于一个知名艺术家心灵成长史的著作。王小平的同学、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评价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本,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这位特立独行的重要作家有了更加丰满的认识。”作为王小波的妻子,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看了这部书稿后则感慨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关于王小波的往事记忆,而且是关于他们成长年代的一次认真的清理与真实无欺的交代,特别是关于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社会百态的种种细节的描述,诸如除四害、深耕密植、大炼钢铁、全民写诗、饥饿年代、反右、文革时期的文斗与武斗,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出国潮……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在书中都有令人惊喜的存真保留,读之不仅大开眼界、感喟不已,且深具有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出之真实经历的记述,无意中成就了一部民间版的当代中国史。
对于王小波生活中那些极具私密性的生活内容,本书也作了真实无欺的实话实说,他的爱情、婚姻、他的病故,都一一作了真实的披露。
如果将文字分为高级和平常,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可以列入高级文字之列。读之,能够感受到满足的快感,文字之间仿佛埋藏着兴奋剂。这种令人兴奋的元素是智慧,是思想,也是智慧与思想人性化的表达方式,具体体现为一种优雅与睿智的语感。读之触目难忘。李银河女士阅读书稿后,对作者文笔之精美备极赞叹。王小波曾说:我哥哥的智力超我十倍。姑且不论智力是否真的超出十倍,但观书中文字,即可知王氏家族成员强悍的智商与文化涵养的确令人诚服。作为哲学家的王小平,在本书中却操着地道的北京话,说着在北京和中国发生过的那些“夯事儿”,一种洞穿世事、人性后的释然与幽默感时时按捺不住地流露出来,这幽默是王小平式的,它不是俏皮,更不是无厘头,而是一种因为智慧饱满优越而自然溢出的因子。这幽默是以知识为底气的。从中依稀可以看出王氏兄弟之间隐秘的气质关联,喜欢王小波的读者,一定会从这些文字中嗅到某种熟悉的气息,得到满足与慰藉,并欣慰于在王小波那里戛然而止的文字作风,由于这本书的存在,而避免了失传的命运就,这实乃文字爱好者的一桩欣慰之事。
作为美国 图兰 大学的哲学博士,作者承袭着家族思辨传统的香火。本书的思辨穿越了现实,而进入了存在的层面,作者进行的思想透析是自然的、优雅的。书中关于生死、宿命的思考与分析,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慨。而这些对生死的思考,既来自于本书作者的哲学家的使命,也来自于现实的无奈遭际:在同一年里,他的两个优秀的弟弟王小波和王晨光博士接连离世。这锥心的打击不仅成为兄长王小平心中永远的痛楚,也成为家族成员不愿碰触的伤口。写出这一切,对于作者而言充满艰难。因此,这也是一本充满勇气的作品。
本书正式出版前,试读本已经引起主流媒体的强烈兴趣,并被一批书评人誉为“提前进入2012好书榜”的精品之作。

书籍目录

目录CONTENTS
忆小波(代序)........................................................许倬云
写在前面................................................................001
成方街...................................................................011
铁一号...................................................................021
西郊......................................................................037
艰难时代.................................................................059
闲逸生活.................................................................073
文字之缘.................................................................085
革命年代.................................................................099
象棋......................................................................111
全武行...................................................................119
市民心态.................................................................127健行者...................................................................137
戍边云南.................................................................143
学英语...................................................................153
青虎山...................................................................159
反熵现象.................................................................169
小波结婚.................................................................187
上大学...................................................................195
附录:
艺术的内丹.............................................................224
王小波年谱简编........................................................238
黄山行...................................................................243
月夜......................................................................244

编辑推荐

《我的兄弟王小波》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关于王小波的往事记忆,而且是关于他们成长年代的一次认真的清理与真实无欺的交代,特别是关于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社会百态的种种细节的描述,诸如除四害、深耕密植、大炼钢铁、全民写诗、饥饿年代、反右、文革时期的文斗与武斗,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出国潮……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在书中都有令人惊喜的存真保留,读之不仅大开眼界、感喟不已,且深具有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出之真实经历的记述,无意中成就了一部民间版的当代中国史。

前言

忆小波小波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回想二十七年前在匹兹堡我们有过一番遇合的缘分。说是缘分,因为我们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师生。我教了一辈子的书,我总以为自己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和小波上课时不以知识为上课内容,而是在彼此聊天的过程,随话答话,才能有心智的交流,敲出思考的火花。在我的研究室中,他站无站相,坐无坐相。一米八的身高,亏他在那么小的空间里,还能活动自如:时蹲、时站、斜挨着书桌,就在那种情况下,围绕各种话题交换彼此的想法。说真的,我觉得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的讨论切磋。读了小平寄来的资料,勾起了我许多记忆。那些深耕密植和全民炼钢,那些说不尽的饥饿和说不清的斗争,都曾经是他提出的话题,令我这个听者诧异、愤怒,和悲痛。而小波却是平静的,淡淡道来,偶尔还在叙述中,这里、那里,填加一些细节。这才让我觉得这些事竟是叙述者的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这时候,我常看见小波大额头上的两只眼睛似乎瞩望着遥远的地方。柔和的眼神透露着怜悯。我想许多他的读者也会从他嬉笑诙谐中感觉到如此无穷的悲悯。这就是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恕。我们另一类话题大都是围绕着人权、民主、和自由。无可讳言,这些正是我们中国人都关心的项目。其实中国人聚集在一起几乎没有例外,总是将“自由” 和 “权威”对立的讨论。我常常提醒小波,自由不仅是挣脱外在的控制,还更在于从内心得到解放。有一种对于内心自由的压迫来自欲望。人常常为了追求欲望而丢失了自己。名缰利锁、足以斫丧自由。《镜花缘》中,那四位少年英雄,不都是困死在酒、色、财、气,四道欲望的关口吗?另一种的压迫,则是群众的压力。时髦风尚,逼得人人向人人看齐。“大家都这么说”足以压死人。陈寅恪提出,“俗谛”与“自由”的对立,真是一针见血。小波的笔下,我想,也有不少对于从俗谛争回自由的意愿。正是这一压力,往往被“公权力”取用,造成无可抵御的外在力量,充分压制了自由。——小波和银河的生活,不拘俗套,毋宁是珍惜这一种自由的表现。小平纪念乃弟小波的文章,也无妨从这一角度阅读。许倬云 于 匹兹堡2012.4.13

内容概要

王小平,1949年生于山东济南。上山下乡期间在北京京西煤矿下井十年。1978年进入社科院研究生哲学系,1981年毕业。1991年于美国图兰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回想二十七年前在匹兹堡我们有过一番遇合的缘分。说是缘分,因为我们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师生。我教了一辈子的书,我总以为自己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和小波上课时不以知识为上课内容,而是在彼此聊天的过程,随话答话,才能有心智的交流,敲出思考的火花……  读了小平寄来的资料,勾起了我许多记忆……  ——许倬云    王小平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同学,当年觉得他淳朴而敏锐,思维和直觉都好,是一个哲学胚子,阔别三十余年后读到此书,仍是这个感觉。他和王小波既是手足兄弟,也是心性相通的知己,他的回忆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本,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这位特立独行的重要作家有了更加丰满的认识。  ——周国平    一本最接近王小波的书稿,往事历历,触手可及。  ——叶兆言    业余者、边缘人、精神流浪者——萨义德所描述的知识分子的这些精神特征,在王小波身上获得了最典范的展现,而本书的作者,以零距离的胞兄视野,向我们披露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少年史,他如何从艰难的时世走来,登上了时代的思想巅峰。  ——许纪霖    王小波曾经说过:我哥哥的智力超我十倍。绝非溢美之词。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  ——李银河

名人推荐

回想二十七年前在匹兹堡我们有过一番遇合的缘分。说是缘分,因为我们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师生。我教了一辈子的书,我总以为自己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和小波上课时不以知识为上课内容,而是在彼此聊天的过程,随话答话,才能有心智的交流,敲出思考的火花…… 读了小平寄来的资料,勾起了我许多记忆…… ——许倬云 王小平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同学,当年觉得他淳朴而敏锐,思维和直觉都好,是一个哲学胚子,阔别三十余年后读到此书,仍是这个感觉。他和王小波既是手足兄弟,也是心性相通的知己,他的回忆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本,使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史上这位特立独行的重要作家有了更加丰满的认识。 ——周国平 一本最接近王小波的书稿,往事历历,触手可及。 ——叶兆言 业余者、边缘人、精神流浪者——萨义德所描述的知识分子的这些精神特征,在王小波身上获得了最典范的展现,而本书的作者,以零距离的胞兄视野,向我们披露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少年史,他如何从艰难的时世走来,登上了时代的思想巅峰。 ——许纪霖 王小波曾经说过:我哥哥的智力超我十倍。绝非溢美之词。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小波是怎样炼成的”。 ——李银河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我芜杂的童年回忆里,成方街是个频繁出现的地名。那儿有个旧北京的四合院,前后两进,当年属于何人已不可考,但在五十年代,已是教育部的财产,住进了许多人家,所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杂院。那地方应该在复兴门一带,后来在拓宽马路时被拆掉了。王小波就在一九五二年出生在这里。更准确的说法是:他出生在附近的医院里,几天之后,才随着我妈妈回家,在不停的哭叫之中,被抱进这个院子里。那个院子,用任何标准来看,都是不够雅观的,绝非一个诗人培养浪漫情绪的地方。那儿的住户进京时间不长,还未接受城市文明的教化,虽然名义上已经是中央部门的官员,仍未摆脱乡野本色,操着嘈杂的各路乡谈,把各种棍棒杂物很不得体地排放在屋檐下,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造成了大量丫丫叉叉的尖角和驳杂的线条。他们出身草莽,带着终身难以去除的土气,没人懂得什么是和谐的视觉美感,生活在杂乱刺目的环境里,从未感到半点不安。那个院子,是一个从早到晚充满噪音的世界,人们不息地奔走,器物撞击,门户启闭,大人激昂地训斥,小孩烦人地哭叫。每次想起那儿的时候,我都捎带着想起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杈子叉,扫帚走,儿孩气断妈娘吼”。这说的本来是“瓦普几司之夜”,一个妖巫的狂乱聚会,不知为什么,我印象中的成方街就带有这样的气氛。这对我们儿时的故居相当不敬,但想起当时的生活,似乎确实带有类似的狂乱风格。当时不讲计划生育,家家都生有一堆孩子。在我们家,小波已经是第四个,但我们父母还远没有收兵的意思。加上姥姥,大舅,小姨,一共九个人,都住在西房的两间屋里,其拥挤吵闹可以想见。在忙乱达到顶点的时候,除了还没骑上扫帚之外,也够得上一场狂乱的聚会。我们住的西房共两扇门,其中的一扇是一块整玻璃的大弹簧门,这对于中式房屋来说是个相当古怪的安排。另一扇是个木头门,受到风雨剥蚀,木纹凸凹不平,可以用手指顺着弯曲的沟槽上下滑动,感受一种朦胧的沧桑感。木头门里,似乎总有一堆劈柴,还有一把用来劈柴的东洋战刀,是当年抗日的光荣战利品,但当时已经锈得不成样子,无法照见昔日的光辉。据说我当年捣乱成性,每次闯出大祸后,就像犯人一样被关在木头门后边。我还记得我疯狂地推搡着门扇,同时发出一百分贝以上的哭喊。哭累了之后,就坐在地上四下打量。看见“阳光渗进隙缝,隙缝像小伤口一样流着脓”,随后,“太阳又在屋顶的背后,龇牙咧嘴地嘲笑人世的丑恶”。这是后来读到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他真不愧为一个有灵气的城市诗人,难道他也在成方街住过?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即小波的幻想气质绝非在这种狂乱环境中养成。反过来说,如果小波继续住在那里,并在那里长大成人的话,他一定会习惯于那种忙乱和噪音,变得感觉迟钝,艺术上的敏感一定大打折扣。在四合院的中间有几棵树,其中有一棵和小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他几个月的时候,他被放到这棵树下,放在一个毯子上,由我父亲照下了他一生中第一张照片。顺便说一句,我们的父亲虽然是八路出身,但当年受过教育,心思活泛,有不少闲情逸致,属于土八路中的秀才。他会书法,会篆刻,并且对一切时新的洋玩艺都有至高的兴趣。他甚至是个未成功的发明家。按照小波后来的评论:各种奇思异想像兔子一样在他的头脑中繁殖。当时苦于天气太热,他就在屋里拉了一条铁丝,在上面挂了八个大葵扇,用绳子连接,让勤务员往来拉动。从空气动力学角度来看,这是个十足蹩脚的设计,所以很快就被放弃了。他告诉我,他的照相机是在济南用八袋洋面换来的,可以说是捡了大便宜。当时兵荒马乱,什么都不值钱,得了钱也没什么用,只有粮食最金贵。他作为共产党干部,定期得到粮食作为津贴,可以用来换东西,所以他发了一批国难财。除照相机之外,还用粮食三文不值两文地换了一轴郑板桥的字,一个宋碗,几个春秋年间的刀币,一个上镂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微雕象牙版,以及一些不明来历的字画,不明材质的雕塑之类。其中有一个刘海戏金蟾的雕塑,不知道是木头还是电木的,一直摆在他的案头。那个照相机确是个好货,是德国蔡斯的120相机,有个皮老虎,可以折叠。我们家的一切早年照片都出自于它,在清晰度上无可挑剔。这相机后来一直被用到七十年代。从照片上来看,小波不是一个结实的婴儿。他坐不住,懒洋洋地躺在那里,双腿内蜷,像个出水的青蛙。这张照片从此使他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我姥姥说,小波从小没骨头,趴在席子上,浑个疥巴子没两样。这是胶东话,疥巴子就是癞蛤蟆的意思。他确实从小没骨头,经医生检查,他严重缺钙,患了佝偻病。至于他为什么会得这个病,说来话长,而且绝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除了小波以外,都没有缺钙的毛病。因为我们吃的是母奶,而吃母奶的孩子一般是不会缺钙的。小波虽然也吃母奶,但他吃的母奶与我们不同。在他出生前两三个月,我们家遭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我父亲因为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按我母亲的说法,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只是遭受无妄之灾,被教育部判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并且丢掉了党籍。此后多少年,我母亲总是对我们絮絮不休地辩解,列举事情的来龙去脉,力图说明处理是不公正的,听得我们很有些不耐烦。在我们看来,那个近乎疯狂的泛政治化的时代是一场梦魇。在我父亲之后,几百万,几千万人相继遭受同样的厄运,已足以说明他遭受的是无妄之灾,所以一切辩解都是多余的。此事如今说来轻巧,当时却像天塌下来一样。我父亲承载着九口之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这种悲哀会无可避免地影响腹中的胎儿,所以小波生下来的时候,带有一系列先天不足的特点,有些特点影响到他的一生。他软弱无力,天生平足,所以远行时容易疲劳。在我们出去玩的时候,他经常姗姗地跟在后面,有时还要坐下休息片刻。他没有一颗强健的心脏,时常嘴唇发紫,似乎是心瓣闭锁不全。他后来因心脏发病英年早逝,毛病在胎中便已落下。母亲的情绪紊乱会影响奶水,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小波虽然也吃母奶,但奶水的营养价值很值得怀疑。在他身上出现了一系列缺钙儿的表征。他的前额左右突起,见棱见角,这使他英俊了不少,但实际上是缺钙导致了方颅。在我们捣蛋足以气死狗的年龄,一帮孩子经常在一块儿比谁挨揍挨得多。这时候,他就会骄傲地指着头上的两个角说:看,这是我妈用高跟鞋后跟揍出来的。此言一出,立即震慑全场,使他成为众人眼中的英雄。但这件事带有很大的可疑成分,因为就我记忆所及,我妈好像从未穿过高跟鞋。他长着缺钙儿典型的桶状胸。这桶状胸不知什么缘故,越来越长,所以他的胸腔也越来越大,以至于他在人民大学入学体检的时候,一口气把肺活量机吹到头,使大夫怀疑他作弊,不得不再吹了几次,才验证无误,以肺活量压倒全体入学新生。由于缺钙的缘故,他的肋骨外翻。我尽管没有当医生的志向,但放着这样一个现成样本近在手边,也忍不住手痒,常常伸手去摸,并和自己的肋骨相互参验,最后得出结论,他胸腔下部的两根肋骨向外卷出,左右对称,其中最下面的一根外翻最为显著,突出约一根肋骨的宽度。说起来缺钙也并非全无益处,小波的骨关节之柔韧远胜他人。他有时候表演他的柔骨功夫,把两条腿都架在脖子后边,看起来像一个没腿的螃蟹。他无论呆在什么地方,都沿着承载他的表面蜿蜒盘曲,有如爬行动物,被父母批评为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却没看出这是无师自通的瑜伽术。他这些姿势,别人就是想摆也摆不出来,更何况还有借助他物支撑身体,节省能量的妙用。他还享有吃钙片的特权。那时的钙片是粉红色,而且是甜的,像糖豆一样。小波得意洋洋地填进嘴里,看得我们口角流涎。由于常年炒豆般服用钙片的缘故,他在十三或十四岁那年,一年长高了二十五公分,最后长到一米八六,足足比我高了半个头。

图书封面


 我的兄弟王小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世间有多少好书,只因为它的名字,阻搁了别人的翻阅。虽说书名里有王小波三个字作为噱头,能招徕别人注意,可也让我认为它只是一本跟风书。看过几页之后,方为自己的唐突自责。这本是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写的,他在书里回忆了调皮捣蛋的王小波的成长之路,他也坦诚的说出了想叙述一个人的成长,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由于二人亲缘关系,相同的环境里生长起来的亲兄弟,由他来述说,从一个侧面,也能告诉别人那个突然名满天下的王小波,何以如此?作者是在美国任教的哲学家。印象当中的哲学家,都是满嘴的哲学术语,满篇捋不顺的蝌蚪文。这本书却不是这样,读起来畅达无碍,整篇文字如同一条缓缓地冰道,人行其上,目之所及,风光无限。作者对什么是好文字,专辟一章,名曰《文字之缘》来述说。在全民作诗的时代,哥俩已经穿越现实的烟尘,自愿孤立于喧嚣的世界之外。至于其它章节,也为我们认识建国以后历史事件提供了个人视角。王小波的小说是依着个人的生活构建起来的,这本书里,对王小波的部分篇章的现实背景,作了自己的解读。
  •     家里有两本王小波的书,以前是常翻常新的。对小波的语言风格烂熟于胸。应该说,小波是文坛的另类,或者更准确些,小波是个思考者,他不单是为了文学而文学的,他是个真诚的人,用戏谑的风格来启发读者。这也是他的可贵之处。前日,偶然借到王小平的书,本意是了解小波的生平,没想到读来饶有趣味,相信对大多数中青年读者而言,文革是段神秘的岁月,疯狂,艰苦,大喜大悲,以后不会再有。但是,经过过的人存在,能娓娓道来,写得妙笔生花的人很少。王小平做到了。我相信这是家学渊源的缘故。王小平是小波的哥哥,一母的兄弟,不仅相貌像,而且语言风格也极其类似。可以看出,那不是刻意的模仿,而是以生俱来的东西。巧的是,小波学过哲学逻辑学,小平的专业逻辑学,他们的父亲王方名是自学成才的逻辑学家,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我们在阅读书中的内容时,不该忽略行文风格,隐含的信息。
  •     知识是好的,趣味是好的,感知细致而微是好的——即使会感知到更多痛苦。已经聪明的人,不会再笨回去;已经敏感丰富的心,不会再无动于衷下去。借用小波的话说:“对于这些先生,我何止是尊敬他们——我爱他们。”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王小平在哲学上是低王小波一等的,过于表现自己,用自己的心思揣测他人又太不智能。但是看这一批四十至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可以看到很多相同与不同,在故事方面讲,又很有趣。另外就是可以看出不可避免的阶级差异。
  •     清明之际读完此书以缅怀我爱的作家王小波。他的有趣睿智和博识使我深深敬佩,今天发现这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家庭。羡慕。想起你的丑脸,我便泛起微笑。好讨厌李银河。。。
  •     感人至深兄弟情 让我对小波有了个新的认识
  •     更懂王小波了,在咖啡厅里边看边哭,不至于的,惹得周围侧目无数。书是小波的哥哥王小平所著,从家庭侧面反映小波的生老病死,尤其是青少年阶段。看后明白,王小波的个性、沉默、不修边幅、文采、浪漫,小说杂文中的情节,婚恋甚至死亡,都是合情合理又命中注定的。如果看王小波的作品,本书是少有的背景资料,当然还有一本,《爱你就像爱生命》,是他和李银河的情诗集,很感人、真挚、传情。
  •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王小平和王小波的前三十年生活。看了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他们哥俩成就都那么高。看了才知道什么样的童年生活才是童年。对比现在孩子们的童年,简直相差太远。我一口气看完的。
  •     写的不错,因为对王小波感兴趣,所以就买了,文笔不错。
  •     中段、后半部分不错。有些地方文辞略显累赘。
  •     因为喜欢王小波,所以买的,没来得及看
  •     只识得王小波,没想到他哥哥的文字功力也深厚,朋友说兄弟俩不会差到哪去
  •     文字流畅有趣,有趣已经很难得,现在的作家无趣,把恶趣当有趣,把暧昧当有趣,把意淫当有趣。这本书豆瓣评分低了,只是因为书名起错了,大家对王小波的部分期待太大,《我和我的兄弟王小波》这个书名也许更贴合。
  •     文笔和思想力同样惊人。
  •     王小波的哥哥对小波的追忆。书中记录了王小波的童年,青年,和壮年生活,直到他的逝世。从书中可以了解王小波是如何成长的。
  •     * 看这边的起因是在汉源书屋里翻到读库上的王小平的文章然后搜了王小平的书,然后看了; * 王小波的书我看了挺多,所以他讲起来也是有感觉的,然后也知道了许多的背景故事,作家果然还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么。
  •     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王小波
  •     书印刷装帧纸张都过关,内容也好。许倬云《忆小波》代序,王小平的文笔也很好,再加上情感真挚,让人读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王小波,书中配有许多照片,很多是王小波全集里没见到过的,小波逝世十五周年了,买这本书看看,珍藏起来,非常值得。
  •     像记录片的叙述。
  •     我的兄弟王小波 写的很贴近现实 价格也比较公道
  •     ”作者与王小波既是手足兄弟,也是心性相通的知己,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原生态地描绘了一个落难的多子女家庭里,孩子们艰难却也不乏快乐的成长历程,作者和小波作为一对投契的兄弟,经历了自由不羁的童年与少年岁月,也经受了青春凶猛的年华。即使在最荒唐、无望的时代,他们也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高贵精神的追求。
  •     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     王小波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他诙谐幽默又略带讽刺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他丰富的灵魂时刻警醒着世人。
  •     前段时间我买了一套王小波的全集。想不到,这不久又出了这本书。难得。要想多了解小波的社会背景的同志们,这是不错的。
  •     小平的文字还是不错的,充分证明了基因的重要性
  •     比王小波的杂文强,媲美《黄金时代》,虽然文体不同。
  •     王小平如果走作家路,也是个妖虐,听说他现在在美利坚某州开餐馆。他跟王小波式两位一体,可以视之为还活着的王二,其实,他就是王大。
  •     阅读王小平的文字时会想到王小波小说里的内容 那些关于他们兄弟两的事情很有趣
  •     喜欢王小波,中国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
  •     读完挺难过的。
  •     最近从图书馆借来了王小波的一本《思维的乐趣》,语言睿智风趣,条理分明,凑巧看到王小平出了这本书,就趁当当做活动,半价得之。
  •     通过此书第一次认识王小波兄弟。通过作者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两兄弟的成长过程。我还会再看两兄弟的作品
  •     我虽然不太欣赏王小波的文章,但是我很喜欢他这个人。这本书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王小波。
  •     果然是书香门第的又一才子, 还是封底上李银河写的对, 王小波曾经说过他的哥哥比他更要智慧的多。看完通篇,不由为文革那个时代叹息,也更为一代才子的匆匆离世感叹,天妒英才!
  •     在小波的情书、李银河的回忆录之后,作为兄长的王小平回忆兄弟、家庭的旧事。挑着看的,王小波的回忆仅占一部分,个人叙述较多。作同一代生活万象看。
  •     有趣的摘录:赫胥黎的名言,大致说如果一个人能让玉米多结一个穗儿,或者三叶草多张一个叶子,他就对人世做了重大贡献。
  •     以兄长的角度去看待王小波——平淡而又真实。王小平的文笔同王小波比来少了很多轻松浪漫的调子,更像是邻家大叔在讲故事——不过也蛮好
  •     说了半天自己,用王小平的话说,我就是小波,小波就是我
  •     文笔超好
  •     然而前半部分基本都在写自己,和书名对不上号
  •     我的兄弟王小波值得推荐
  •     喜欢王小波,所以喜欢这本书
  •     这本写王小波的书,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具体事情,都是过去所不知的,使人们对小波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他那特立独行的性格是难能可贵的,可惜这样有特点、有才华的作家却英年早逝,实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     总觉得小平是借小波发表了点自己的文章 但思考真的很深入
  •     这本书有真情实感
  •     写当时社会环境和小平的事迹要多于小波,有喧宾夺主之感,带有学者气息。不过从中了解小波,小波丰富的生活经历成为了后来的写作素材。
  •     通过此书可以更多了解王小波的成长背景,作者的文字风格显然与其弟不同,更多治学者的审慎和理性。是一本值得读的很不错的书。
  •     王小波虽丑,却是引我爱怜,我理解的那种
  •     以前只是喜欢王小波,想不到他哥哥的文笔和内涵也这么好,非常喜欢!
  •     兄长的叙述看王小波的成长亦精彩!
  •     04.万圣。
  •     这是一个人物传记,更是一个时代的折射。
  •     小波结婚的章节,还是第一次看到他与李银河大量的合照。
  •     为王小波的早逝惋惜。为兄弟俩的真情感动。
  •     对于回忆录,一直有一种抗拒,不喜欢那种考据式的无聊文章,也不喜欢八卦式的私隐暴露,所以,王小平的这本书在收藏夹里藏了整整半年多,才买下。一读之下,居然难以放下。敏锐的感觉,丰富的细节,精神的苦痛,思维的乐趣,语言表达的精准与诙谐……给人带来了丰富愉悦的阅读体验。这不是回忆录,分明是优美的散文随笔,它呈现的不仅仅是王小波的生活经历,文革一代北京人的生活也历历在目。这本书的记忆如此真切,按照作者的话:“早年的回忆,像一波波感觉的潮水涌来。……在地里玩土的时候,我们闻到土壤潮湿的气味,这种气息是如此浓厚,它们从鼻头灌进额头,许久才散去。我们折断草茎,观察端口流出的汁液;发现蚯蚓,欣赏它们的扭动;从土里拿出粘满土粒的石子,觉得每一块的凸凹变化都如此繁复,超越我们的想象,并奇怪它们何以是那个样子……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轮廓都浮现在空气中,传递着一种特别的情绪,值得细细参透。”
  •     只有在禁书的时代,人们才愿意读书,这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嘲弄,但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
  •     王小平的书思想犀利,文采非凡,观点独到不在王小波之下。李银河说,王小波的小说比杂文好,俺却认为其小说粗粝的风格不太适合俺的阅读习惯,俺是王小波杂文的崇拜者。
  •     以及小时候对王小波神态的描写,有种跟一般小孩不一样的气质。成名还是很不容易的,名人也坎坷,毕竟命运在那。有很多哲学论述,有的好看,也有可能是我理解力的问题,有些地方转折或者承接生硬,有点莫名其妙。后来兄弟分开,本书也就完结了,有点戛然而止。
  •     书的内容是很好的,又一个了解王小波的窗口,但是装订不好,才看了两天,即便很小心,书页还是开始脱落,让我很郁闷!
  •     不能说比王小波写得好,但如果喜欢王小波,那就看看吧。
  •     王小平是哲学家,是周国平的研究生同学,他的文字更有些学院派的生硬气质,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王小波的浪漫自由的潇洒文字。无疑,这本书对我了解王小波的性格有了莫大帮助,除了作者的文笔生硬之外,我觉得这是本好书,值得一看。
  •     原以为是当哥哥的回忆兄弟,表达感情的。没想到文笔与小波相近,思维方式也很像,只不过稍显严肃,不够放松。但,真的是值得一读的书。包涵了很多作者本人的思想,也很有趣。
  •     应该会拿来再读
  •     挂羊头卖狗肉啊!
  •     至亲之人写至情文字表至深怀念。王小平的文字让很多专职作家惭愧吧?斩杀很多专栏作家啊。
  •     作为王小波门下走狗,这本书自然不能错过!王小平的文风和小波有点像~
  •     王小波他哥却是是如王小波所说,比他聪明100倍,也是牛人。值得阅读,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以此参照自己的内心。
  •     一本最接近王小波的书稿,往事历历,触手可及!
  •     如果你想了解王小波,这应该是本不错的书。
  •     作为王小波的哥哥,文采丝毫不逊于弟弟,但又有多少人关注这些。所有买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是只为了窥探王小波的成年,就连名人的荐书语都是围绕着王小波而写。作为作者,幸亦或不幸。
  •     读过《艺术的内丹》一文的人,都应该记住王小平这个人。王小波曾说哥哥小平的智力超过他许多倍,即使此说有自谦之意,也确实反映出他对兄长水平的敬重。王小平学哲学出身,并在美国知名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理论素养自不必说,他的文学功底也绝非庸常之辈可比,能诗,亦擅文,其文字之流畅优美,直如行云流水。而且笔底携带感情的风雷,常常能击中我们内心软弱的部分……
  •     不愧是王小波的哥哥,名字改成《我和我的兄弟王小波》更贴切些。很喜欢。
  •     在王小波本人的基础上,再次构筑我关于旅行的看法
  •     王小平是以为哲学出身的人 他也很会写书
  •     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一段私人生活史。很多小波的掌故早已耳闻,但听其兄长嬉笑怒骂娓娓道来倒也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     纯粹为了王小波而读,想念他啊
  •     喜欢,我偶像的一切都想去了解
  •     我很喜欢王小波先生,有时很惋惜他过早的离开我们。我是一个正在老去的80后,我只想对我们这代人还有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人说,王小波的每一本书都值得我们阅读。
  •     到当当查了好多次,终于上架了。
    王小波的书中,经常出现其兄长。对于王小平,早心生好奇。在沉默的大多数,吃到肉的王小波跑到阳台大吼:我家吃肉了。被胞兄拖进屋揍了一顿。
    怂恿他偷父亲的书,也是胞兄。然后,看书一起看,挨揍的是王小波。
    再后来,胞兄考上了逻辑学研究生。
    书中的胞兄,逻辑学高材生来写小波,这自然不容错过。
  •     这哪是写王小波的,分明是在自吹啊。不得不说学哲学的文笔很流畅,但是关于王小波的确实不多。
  •     就是更多的来写自己的弟弟王小波多么与众不同,和自己多么合拍,但是有些地方觉得不错,确实有兴趣读书才能更好地搞学问。
  •     原本很喜欢读王小波的散文随笔,很遗憾天妒英才。
  •     与其他回忆录不同,哥哥讲述了与弟弟相处的趣事,从细枝末节处去体会了小波性格 处事,很有意思。革命时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年代,相比专讲革命的故事书,这本回忆录更有意思 更真实
  •     认识王小波
  •     字里行间的兄弟情谊,一起读书,一起偷枣,一起散步,诸如此类。很多事情不是不能一个人做,但若能得一知己相伴,生活应该会有趣的多,自己也会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吧。
  •     真可谓有趣的兄弟俩
  •     感动
  •     惊呆了,以一个王小波脑残粉挖掘男神生活的心态看了这本书,结果发觉作者王小平的行文也极佳,传说中天生的遣词造句打动人的能力。哲学博士王小平笔下的童年冥想,莫名让我觉得很熟悉。另,能有一个兄弟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     不必王小波逊色
  •     这本书就是不借助王小波也是值得一读的。语言的精当、凝炼、生动,思想的深刻,叙述中的冷幽默,哥俩儿如出一辙。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混沌年代不甘混沌的人的成长史。艺术的内丹就是这样炼成的。
  •     名不副实,不过小平自己也承认了,王小波研究资料必读。
  •     往事的碎碎念~文笔好赞~
  •     我的哥哥,智力胜过我10倍,从王小平的视角看王小波
  •     在《读库》上看过一篇王小平关于王小波的文字,喜欢。就买了。
  •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王小波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     这本恰好是在世界读书日那天看完,也是王小波过世后不久,翻开这本书别有滋味!首先从传记的角度他是不合格的,全书大概只有三分之二在写王小波,并且掺杂了太多的作者主观意见、情感,甚至有一丝知识分子的清高的气息。但也正是这种旁观者的视角把小波的童年勾勒出来,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体会。因为作者王小平没有王小波那么大的名气,所以总有一种以弟之名而成就自己的感觉,仿佛把自己的世界观和看法全部挤了进去。回到王小波身上,无论是他的文风还是生活态度,都是我极喜欢并且极其向往的,也是我最喜欢的知识分子之一。小波走好。
  •     通过王小波的哥哥侧面了解真实的王小波。
  •     王小波的今生,其得一看,
  •     王小平其实也不错。香水和象棋就是从这里知道的。。如饥似渴地阅读,真佩服
  •     忆起当年往事,睹物思人,不禁黯然泪下
  •     另一个角度了解王小波
  •     文风舒缓风趣带有一丝俏皮,喜爱王小波
  •     喜欢王小波,果断买下
  •     一本读起来有趣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