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最后40年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沈从文的最后40年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503416439
作者:李扬
页数:319页

作者简介

边城山城碧罗裙 小翠清歌处处闻

  我论文章尊五四 至今心折沈从文

  40年间,他一直自谓过时的人,40年间,他远离文坛,在器皿和古装间游走。然而,有一天,站在河流上,他突然看到了活的「边城」影像--载我以形 学我以生 诛我以老 息我以死

书籍目录

引 子 玄黄未定之际
第一章 自杀:“返乡还土”
第二章 向文学世界告别
第三章 知识分子对革命而言“不中用得很”
第四章 跛者不忘履
第五章 “把我的眼睛拔了”--颠狂世事
第六章 本土的静默:“沈从文是谁”
第七章 再生的凤凰
附 录 沈从文先生生平年表
后 记

编辑推荐

边城山城碧罗裙 小翠清歌处处闻  我论文章尊五四 至今心折沈从文  40年间,他一直自谓过时的人,40年间,他远离文坛,在器皿和古装间游走。然而,有一天,站在河流上,他突然看到了活的「边城」影像--载我以形 学我以生 诛我以老 息我以死

内容概要

李扬:原名李锡龙,1965年生,河北黄骅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南开大学院博士后,硕士生师。出版有《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等多部作品,科研成果曾多次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边城山城碧罗裙,小翠清歌处处闻,我论文章尊五四,至今心折沈从文。40年间,他一直自谓[过时的人]。40年间,他远离文坛,在器皿和古装间游走。然而,有一天,站在河渡上,他突然看到了活的[边城]影像——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边城游子的沉默岁月,正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难得的作品,在寂寞和遗忘中绽放着凤凰的至美。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须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  ●我怎么会忽然成为这么一个人?过去的我似乎完全死 去了。新生的我十分衰弱。只想哭一哭。我好像和一切隔离,事实上却和一个时代多少人的悲喜混同而为一。我似乎已觉醒,或已新生。  ●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他的价值是,包括鲁迅在内,没有一个中国作家比得上他。沈从文是20世纪强国最伟大的作家。越是知道他的伟大,我越为他一生的寂寞伤心。

图书封面


 沈从文的最后40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张新颖老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出来之后,媒体一阵哗然,炒的热乎乎的。我看完了,也喜欢。后来上李锡龙老师的课,才知道十年前他也出过类似的一本,只是淡淡不为人知。课堂上,我问起李老师,他笑笑,说张老师那本他知道,也看了一些,不过,现在沈从文未免被拔的过高,很多事情反而看不清了。我那会还沉浸在刚看完张老师那本书的情绪里,和李老师多抢了几句。现在想想,凡事一热乎,未免就成问题。这在沈从文先生自身,早就看透。当年凌宇准备给他办个大的学术研讨会时,他坚拒。后来不可避免的,他还是被推上风口,这股风左右都在吹,吹出来了足够大的泡泡满天飞。想想也挺好玩的,沈从文先生养活了多少人?不过又能怎么样?现在的学术制度就在催生这种热乎劲儿,而本该分摊到其他作家身上的精力全聚到一块儿了。学术这条路,究竟该怎么走?我暂时是不明白,边想边走吧,不过,不想做个吹风人。再来想想沈从文先生,不管是对于前半生的写作还是后半生的文物,他都爱的如此痴迷,如此执着,几乎有点不近人情。我看书的时候,心里总在暗暗想,沈老您这个怎么可以这样,那家人呢?他似乎只是一个孤独的精神浪子,一个人飘到最后一刻闭眼。学术要做,或许也只能这样,要不,最多也只是个学术混子。另,发现一处错误,可能是排版的问题,新版可改一下:P239:夏鼐大学毕业后,参加的是“梁思永”主持的殷墟西北冈墓群发掘工作,不是“梁思成”。2015-01-30,晚
  •     人生充满了被动,我们通常并不知道自己目前在做的将会带来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生命的裹挟中随波逐流,默默地承受着似乎是自己的作为带来的后果,而实际上这些后果和自己的选择根本就无关。1949,解放军即将进入北平,因为妻子和孩子的坚持,沈从文在犹犹豫豫中留在了北平。在此后的40年岁月中,他将默默地承受这一留带给他的另一种人生。如果以现在的标准看,他是目前所流行的“极客”的典型:即洋溢着“赤子之心”。虽然造化弄人,他“极客”的本性依旧让他在看起来无法承受的现实境遇面前对世界充满好奇。这种好奇使他在短暂的幻灭直至自杀之后重新找回了自己,那就是:他是属于“美”的。“美”对他来说,深入骨髓。他那么美妙的文字,简短的几句,就把你带入了他家乡的空气中:我感觉到那潺潺的流水正滑过你的脚背,我觉得呼吸到了那混合着泥土和青草气味的湿润的空气,我似乎已经感觉到那家乡的乡土气息。在他的重生中,“美”是他唯一的依靠。在他儿子的回忆中,他在欣赏一颗古树、一片芍药花,一件瓷器、一座古建筑时,往往低声自语:“啧,这才美呢!”。他也喜欢躺着杨家大院的后山上,看天上的云彩。而面对那无比美妙的钧窑瓷器,他不由得惊呆了:“啊,这是真的吗?”而那些常人看起来刻板枯燥的古代各种各样的花纹,在他眼里是多么的精彩绝伦。有了“美”这个强大的主心骨,再加上湖南人特有的倔强性格,还有什么世俗的事物能够让他失去对生命的信心?何况他一直保持着一份童心。现实不能让他在文学中继续寻找美了,那么就去现实生活中、去远古的文物中去找。在那里,还有无穷的美值得去赞叹呢。当然,所有的这些和世俗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权力、地位、名声,这些在他看来是身外之物的东西,却维持是现实世界运行的通用法则。以他的个性,他不会去配合这些规则,但对这些规则的不适应也常常给他带来挫折的感觉。除了真正知道他的朋友,他总是缺乏现实社会足够的支持,甚至被无情地当作累赘。这就是现实,但他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性格,这真是难得,这也使他能经过那样的苦难却最后活了下来。在批斗会后,他轻轻地撕下贴在自己身上的“打倒反动文人沈从文”的标语,然后想:这书法也太差了,哪像历史博物馆的人应该写的字,还好意思贴在我的背上,真难为情!他真该再好好练练。而当造反派派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他是这样想的:这只能证明我道德可靠!然而他的内心还是痛苦。当一位采访他的记者听到他轻描淡写地谈起文革中扫厕所的经历时,不由得抱住他,感叹说:您老受苦了。而他,此时竟嚎啕大哭。他终于哭了。这四十多年他内心是怎样的煎熬?他真苦啊。他嚎啕大哭。在那个时候,你觉得他还是一个孩子。是的,他一直是一个孩子,天真、烂漫、快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78岁的时候,他在美国迷上了吃冰淇淋。他的天真让在成人的世界里被无情地欺辱:他曾经的学生坐在沙发上、叼着烟,对他趾高气扬地说:“你那一套已经过时了,行不通了”。然而他的朋友有一个就算一个,都是真正的朋友。他宝贵的妻子陪伴了他一生。他在文革中收拾东西,突然拿着一封的信久久地不愿放下,又伤心又快乐。他说:这是三三给我的第一封信啊,然后就哭了。有一天他的一个学生生病没有到他那去,然后学生家的门被敲响了。开门一看,是他提着一个篮子,里面一些水果和饮食。他说:我知道她不会无故就不来的,一定出了什么事,所以就买了一点东西过来看看。就这看似简单的一看,他徒步穿过了北京的两个区。他的领导,胡乔木先生,和家人到他那里看了他到处挂满了资料图片的蜗居后,十分难过,连夜和妻子、儿子商量,决定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腾出来让给他住,而让自己的儿子去住他们家的平房。看到这些,让人心生一丝暖意。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他与林徽因的通信。这两位天生的意趣相投的朋友,都是同样的性情中人。他们将自己经受的感情的起伏跌宕当作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理解,是“性情中人”这一个词最后的诠释。真因为此,才有爱,才被爱。沈从文先生的年谱。在读完此书后的第二日,当旁边菜市场买菜。在混乱的菜市中一个书摊上,竟买到一本作家出版社的沈从文精选集,其中包括了下面所有重要的作品。幸甚、幸甚。:)1902年12月28,生湖南凤凰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1932年,《从文自传》1933年,结婚1934年,《湘行书简》、《边城》、《湘行散记》1937年,《废邮存底》1938年,《长河》1939年,《湘西》1949年,入历史博物馆1951年,赴四川土改1953年,《明代织金锦问题》1956年,政协特邀委员1957年,《大山里的人生》1988年5月10日,逝世2002年,《沈从文全集》,3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悠悠芳草情,拳拳赤子心!虽至今仍未去过湘西,但我在心底里向沈先生鞠躬,向湘西那方热土上执着而坚韧的生命鞠躬!
  •     或许个性使然,由衷地喜欢沈先生的作品,那种人性的善意、真挚、热情、刚烈与生活的纯朴与美好会触动你内心深处最本真且已尘封许久的单纯,人生的美妙似梦若幻,萦绕心间。对从文先生晚年的生活我知之寥寥,直到看完《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一本很值得保存的好书,它不像当下许多传记作品那样以图取胜,但丰富翔实的史料却让人在内心深处更真切地了解到了老人真诚、苦痛却又坚韧、高贵的人格,读后令人不可遏抑心中的感慨与触动,不由得要仰视老人那瘦弱、苍老的身姿,沈从文经过晚年苦痛经历的磨砺,更加熠熠生辉,令人景仰。
  •     沈从文研究中关于他的晚年的研究一直是个弱项,这本书还是有相当高的价值的!
  •     德不孤,必有邻
  •     内容翔实,客观!让人落泪!
  •     看一个人,读一个年代,都同样刻骨铭心。
  •     书太平庸,资料引用范围狭窄,平铺直叙,缺少创见和深思。但即使如此,还是能看出传主的确可爱。汪曾祺曾引用张充和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八字评价沈从文,实在贴切。
  •     我喜欢这本书,是从她的名字,因为沈从文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做过他的专题。但是,对建国以后的沈的事迹,知之甚少了。 这本书填补了这个认识上的空白,我想对于众多喜欢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喜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朋友颇有帮助。 这本书重叙述,比较细致,可做一本信史来看,比较客观。在近几年来比较好的文学人物传记。 不足之处,在于文笔一般,做史的谋篇布局有一定的拖沓之处,影响可读性,但是,作为一个文学专业人士没有把这样一本书写成文学评论,已经很好了。
  •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
  •     略有流水账的倾向。读罢觉得沈先生多少已算是位幸运儿,最起码还能投身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上。
  •     买了二本,另一本是全新包装。这一本不但旧,主要是封面太脏!用了五节纸巾擦了后才存放待阅。
  •     【论文期间浑水摸鱼之五】看得心惊,唏嘘不已。读到最后,尤其是从文去世的时候,忍不住泪流满面。除封面著作者让人不满意。
  •     此前对涉及两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是回避的,一是抗日,二是文革,理由都是一样的——人性在战争和运动中很容易扭曲,其中恶的、丑的一面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出现一些“非人”场面——不愿意也不敢看那种场景中的人和事。这本书中难免也会有所涉及,批斗、抄家、下放、牛棚、学习检讨、互相揭发……但所有这些都被沈从文先生对文学“唯我中心”的坚持和对“杂文物”的“忘我”投入掩盖了,他对“事功”与“有情”的见解,对“文化创造”的强烈责任感,对“唯我为主的艺术家情感”的坚持,令人感佩。不由自主地忽略到那些苦难,只愿挑先生快乐轻松时的片段来看,在其中品味先生的“存在哲学”——“生命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渴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的遥遥的空间,
  •     借阅后于特价书店购得(06)
  •     一直觉得中国人写的传记都流于浅薄、主观,所以基本不大关注,这本书是因为关注沈先生才买的,结果读后觉得非常好,作者查找了丰富的资料并进行合理的布局,比较客观的介绍了沈先生的后半生,不仅令读者对沈先生的后半生及其性格有了比较真实的了解,同时也了解了那个时代。小有瑕疵的地方就是作者尽量做到了客观,但偶尔也会给沈先生的一些行为做了自己的注解,个人觉得还是从各个角度列出事实让读者去评判比较好。谢谢作者
  •     收藏后半生。
  •     #2014#
  •     10月12日下午购于南宁图书批发市场,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     从文前辈活的不易。 这本书看了很令人心酸,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心酸。 但这个世界本没有对错,对与错只是相对的。 只愿我们能学到从文先生的胸襟,淡定与从容。而他的辛劳勤奋我们只能做出敬仰了。现在的人都太懒了。
  •     得失随缘, 心无增减
  •     从恐惧以至自杀,到“想通”仿佛沉没,复归于自由。
  •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细想,也没想出他为自己考虑了多少,纵使身后留名,也总觉得心酸,辛苦。
  •     写的不错,还是很真实很大胆地说了那时候的沈从文,不明白评分为什么这么低
  •     此书算是我读过关于沈先生研究最齐全的书了,但是限于环境,有很多未竟之话,没有全部说出,是为遗憾。
  •     学会了一个词:人弃我取。
  •     感觉作者写作态度比较严谨,内容扎实,值得一读。
  •     能了解沈先生的最后岁月,看的时候老想哭,太难了.
  •     我读的第一版…作者还是比较用心的
  •     写得细,很不错。沈从文经过痛苦的蜕变,如凤凰重生般,将自己由一个极具自由思想的作家改造成默默无闻的文物研究者。他的后半生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国家、为事业。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     在关于撰写沈从文的书系中,这本书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沈从文解放后的创作、研究、生活情况。引述多以史料为依据,比如通信、好友回忆等,并能够在较多争议事件上,展示各版本,叙述也就客观许多。总之,此书是值得向研究、爱好沈从文的朋友们推荐,可以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沈从文。(注,可惜书中错别字还是不少)
  •     想为李老师争名一下,他先写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书也不错,可惜,没有张新颖老师著作的关注度。
  •     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最深的便是思想上的改造力量远超于肉体上的折磨
  •     一直都很喜欢沈先生,可是当我读完这部书以后,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在一个知识分子被当作牛鬼蛇神的年代还能这么执着的,醉心于他的事业还这么维护自己的祖国我觉得,在先生的后半生没有继续写作,是幸事!他日能去湘西你的房门前,一定要送上一束鲜花!书不错~,赞一个
  •     若是当年沈从文跟国民党去了台湾,那该多好。唉
  •     沈对文学的感情: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厌倦没完没了的大会小会以及留于形式的政治学习。沈从文的最后四十年,一个文学家就这么被埋没了,时代之殇。
  •     因为工作关系,我在当档订下了这本书。从一接到货我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从头到尾花了三天的时间。此书引用了大量沈从文的家信、写给友人的信,以及与沈先生有过交往的人写的回忆录和文章,对于其中各方对于一件事的不同叙述上有所出入之处也进行了分析和互佐。因此在参考资料上下足了功夫,显得真实可信。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和认识到沈从文先生在社会大变革中,这样一个文人所经历的际遇。时代注定是要酿造各种悲喜剧的,沈从文和其他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受到不公的待遇和处境,而在这平淡写实的文字风格和各种考察详尽的细节中,我更多看到的是在漫长的波折和运动中的“人性”。沈先生的尴尬、沉默、低调、无奈、专注、乐观、务实、奉献……每个人都有其品格的光辉和性格的弱点。与沈先生交往过,并结下各种恩怨的人们,他们也都是如此。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真实,有爱。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本300多页的书后,我的喉头也几近哽咽。我们并不能过分责怪历史,就如同书中总序中所说:”感伤是没有用的。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反思一位着乐观,内心考古学则指称着积极。……这套丛书由效地将矫情给最大限度的抑制住了,也将任何性质的抱怨踢出门去。……”在此,郑重推荐。
  •     05.9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