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年谱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沈从文年谱

出版社:天津人民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201052137
作者:吴世勇
页数:673页

作者简介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的创作充满着诗意追求和人性关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忠实于艺术与忠诚于人性是合二为一的,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能够透视人性、表现人性,而且在于能够照亮人性、培育人性和完善人性,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的尊严、优美和信念。显然,沈从文也是一个勇敢的艺术家,他看到了蕴藏于人心中美好的人性,但是也从不回避黑暗现实对人性的摧残和压抑,人而展示出人性生动、具体和复杂、深邃的内涵。
  本书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为其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地,而且也与其博士论文形成了彼此辉映的“双壁”,凸现了论说与史料相互印证的价值与魅力。本书的出版不仅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沈从文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而且显示了新一代学者的扎实的学风和学养。

书籍目录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生年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岁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2岁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4岁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5岁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6岁1909年(清宣统元年)7岁1910年(清宣统二年)8岁1911年(清宣统三年)9岁1912年(民国元年)10岁1914年(民国三年)12岁1915年(民国四年)13岁1916年(民国五年)14岁1917年(民国六年)15岁1918年(民国七年)16岁1919年(民国八年)17岁1920年(民国九年)18岁1921年(民国十年)19岁1922年(民国十一年)20岁1923年(民国十二年)21岁1924年(民国十三年)22岁1925年(民国十四年)23岁1926年(民国十五年)24岁1927年(民国十六年)25岁1928年(民国十七年)26岁1929年(民国十八年)27岁1930年(民国十九年)28岁1931年(民国二十年)29岁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30岁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31岁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32岁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3岁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34岁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35岁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6岁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7岁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38岁1941年(民国三十年)39岁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40岁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41岁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42岁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3岁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4岁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5岁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6岁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47岁1950年 48岁1951年 49岁1952年 50岁1953年 51岁1954年 52岁1955年 53岁1956年 54岁1957年 55岁1958年 56岁1959年 57岁1960年 58岁1961年 59岁1962年 60岁1963年 61岁1964年 62岁1965年 63岁1966年 64岁1967年 65岁1968年 66岁1969年 67岁1970年 68岁1971年 69岁1972年 70岁1973年 71岁1974年 72岁1975年 73岁1976年 74岁1977年 75岁1978年 76岁1979年 77岁1980年 78岁1981年 79岁1982年 80岁1983年 81岁1984年 82岁1985年 83岁1986年 84岁1987年 85岁1988年 86岁附录  沈从文笔名和曾用名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中有大量丰富、生动的细节支撑,让我们看到沈从文被历史烟云遮蔽的隐秘往事,他的写作与书信,他的表情与沉思,他的勇敢与软弱,他的言行与交游,这一切,都是由事实来说话。以沈从文为个案,我们不仅了解到作家和学者的物质生活细节,而且隐隐约约看到20世纪中国的万千气象。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本书中有大量丰富、生动的细节支撑,让我们看到沈从文被历史烟云遮蔽的隐秘往事,他的写作与书信,他的表情与沉思,他的勇敢与软弱,他的言行与交游,这一切,都是由事实来说话。以沈从文为个案,我们不仅了解到作家和学者的物质生活细节,而且隐隐约约看到20世纪中国的万千气象。                                   (枊已青)                                  --《中华读书报》

章节摘录

书摘1921年(民国十年)  19岁    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央公园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    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    10月,北京《晨报》第7版独立印行,改出四开单张,名《晨报副镌》,孙伏园主编。    12月,《晨报副镌》开始连载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    约2月,沈从文离开凤凰去芷江投奔五娘舅黄巨川,并在舅父任所长的当地警察所做办事员。不久,因原属地方财产保管处负责收取的本地屠宰税划归警察所征收,沈从文又兼任收税员。当时,沈从文的七姨夫熊捷三也住在芷江城里,经常与黄巨川一起吟诗唱和,并叫他抄写,他认真临摹小楷,提高了书法水平。    3月,沈从文为当时因公死去的芷江县警备队队长段治贤书写墓志铭。    春夏间,沈从文五娘舅黄巨川因肺病去世。黄巨川去世后,本地捐税抽收保管改归一个新的团防局,沈从文因此前的工作表现得到“不疏忽”的评语,仍旧在团防局当税收员,并且月薪由一千二百文增加到一千六百文。期间沈从文结识了十几个本地著名商人,并与一名叫马泽淮的年轻人成为朋友,他跟这些乡绅学会了刻图章、写草字,并“做点半通半不通的五律七律”旧体诗。    夏天,沈从文在姨夫熊捷三家这所“现代相府”(熊捷三的大哥熊希龄曾任民国政-府总理)的书房里发现并阅读了林纾译的一套西方小说。当时,他陆陆续续读完了狄更斯的《贼史》、《冰雪姻缘》、《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等小说。此外,他还从书房收藏的十来本印谱上,认识了许多汉印古玺款式。当时熊家的隔壁还有一所熊希龄创办的中等学校“实务学堂”,在这所学校的图书馆里,沈从文翻阅了《史记》、《汉书》和其他一些杂书,以及正在上面连载《天方夜谭》的《大陆月报》。    8月底,沈从文在发现母亲交他保管的卖房钱被骗走后,自觉无脸见人,悄悄从芷江出走。本年初,在沈从文到芷江投靠五娘舅黄巨川后不久,他母亲也卖掉凤凰家中房屋来到芷江与他同住,并把卖房所得三千块钱交给他保管。当时沈从文对朋友马泽淮的姐姐一见钟情,他给这个女孩写了许多情诗,并通过她的弟弟马泽淮传递。马泽淮在为他传递情诗的过程中,以“借钱”的名义陆续骗走了由他保管的卖房钱约一千元。在芷江期间,姨夫熊捷三曾为沈从文提亲,但因他正陷在对该女孩的单相思中,故均被他拒绝。    约9月,沈从文到了常德,巧遇表兄黄玉书,两人一同在一个小客栈里闲住约4个月。在常德时,经同乡向膺生介绍,沈从文曾到驻防桃源的湘西巡防军剿匪游击第二支队司令贺龙处谋职。                             1922年(民国十一年)20岁    1月,南京东南大学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主办的《学衡》杂志在上海创刊。    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庚款兴学委员会。    4月,创造社主办的《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    12月,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主办的《歌谣周刊》创刊,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编辑,1925年6月28日停刊。    1月11日,沈从文离开常德赴保靖,同行有曾芹轩和表弟聂清。    1月28日,黄昏时,沈从文等三人到达辰州(沅陵)南门码头。晚上,沈从文与表弟及曾芹轩一起到辰州街上游玩时,和当地一个屠夫发生冲突,并打了一架。    2月11日(元宵节),在离辰州七十里的一个险滩,沈从文等坐的船遇险,当晚他们在河滩上度过了元宵节。    2月13日左右,到达保靖。刚到保靖时,沈从文靠在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的军部“打流”度日,后来,“有一次正在写一件信札,为一个参谋处姓熊的高级参谋见到,问我是什么名义。……问清楚了姓名,因此把我名单开上去,当天我就作了四块钱一月的司书”。不久,沈从文又因字写得比一般同事好,且能改正文件上的文字和款式上的错误,被调至参谋处,月薪也升至六元。    约6月,陈渠珍以援川名义派部队移防川东,沈从文作为机要文件收发员随行。沈从文随部队在湘、黔、川三省边界走了六天后,第七天到达司令部驻地龙潭。行军中在茶峒住宿两天,“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这点印象后来在创作《边城》时,影响到他把故事安排在茶峒。在龙潭,因为不必再出伙食,他“每月可净得九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驻扎在龙潭时,沈从文与一个曾经做过山大王的弁目刘云亭比邻而居。“从他那里学习了一课古怪的学程。从他口上知道烧房子,杀人,强奸妇女,种种犯罪的记录;且从他那种爽直说明中了解那些行为背后所隐伏的生命意识。”    11月初,在龙潭住了大约半年后,为躲避喜好男色的参谋长的侵害,沈从文又回到保靖军部供职,并被留在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薪饷仍然每月九元”。    当时,陈渠珍有十来箱书籍和“百来轴”古画、“几十件”古瓷和铜器、“一大批”碑帖、“一部《四部丛刊》”,这些都交给沈从文保管,并经常叫他代为查找抄录。“全由于应用,我同时就学会了许多知识。又由于习染,我成天翻来翻去,把那些旧书大部分也慢慢的看懂了。”“到了这时我性格也似乎稍变了些”,“既多读了些书,把感情弄柔和了许多,接近自然时感觉也稍稍不同了。加之人又长大了一点,也问或有些不安于现实的打算,为一一些过去了的或未来的东西所苦恼,因此生活虽在一种极有希望的情况中过着日子,但是我却觉得异常寂寞”。就在沈从文急需有人对他那种感情进行启发和疏解时,他的姨父聂仁德,一位与熊希龄同科进士来到保靖,住在对河一个庙里。沈从文因此常常过河去听他谈“宋元哲学”、“大乘”、“因明”和“进化论”,“但这么一来,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    这年,沈从文在张学济部队中做军医正的父亲随部队移防下驻辰州,他母亲及最小的妹妹沈岳萌与父亲同住,弟弟沈岳荃则与他同在一个部中做书记。    P11-15

图书封面


 沈从文年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有些作家你读得很少,但就是莫名地喜欢,甚至觉得自己很了解他。我对沈从文就是这样。他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但事实上我对他的阅读少得可怜——去年以前,我似乎只读过《边城》,金介甫《沈从文传》,以及人文社《沈从文散文选》的一小部分。所以,七个月前,当我几经犹豫终于买下凌宇《沈从文传》的时候,就在那本书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先喜欢你,再了解你。”一个月前,我花了一周时间翻完了这本厚厚的《沈从文年谱(1902-1988)》(673页),这是我头一次把一个人的年谱读得如此津津有味。很大程度上,这应当归功于书中所录资料的翔实与生动。在我对沈从文的阅读经验中,最有阅读乐趣的便是张兆和编选的那本《从文家书》,其次就是《边城》和这本年谱。下面的摘录比较随意,全凭个人喜好以及运气——翻到哪里是哪里。我本想将此书认真梳理一次,好向学生做个示范,但断断续续做了三四周,几乎每次都是用三五分钟的零碎时间敲打文字,我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范本是做不成了,为了不让它永远存在草稿箱里,只得草草结束它。引文多处引用、化用了《年谱》原文;凡标引号而未注明出处者,都是沈的原话与回忆,由《年谱》转引自《沈从文全集》(1982-1984花城出版社),每段末尾括号里的数字即相关资料在《年谱》中的页数。【北京】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夏天。1923年夏天,沈从文患热病四十天,病刚好,好友陆弢游泳时溺死,他“痴想了整四天”后,决定到北京读书,“看看我自己来安排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那年他21岁。他原以为能“半工半读”求学,到京后,清华、北大等入学无门,中法大学倒是考上了,却交不起28元的食宿费。他便每天去京师图书馆分馆看书自学、去琉璃厂等处流连观望,“可以说是在社会大学文物历史系预备班毕了业。”沈从文是自学者的典范,——哪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不是自学者吗?这似乎是写作与其他手艺的重要区别。(P16、17)54年之后,即1977年10月20日,沈从文在给助手王亚蓉的信中谈到设法把孙女沈红转学到北京一事:“这事得要东城区文教局有熟人,就好办。……为她借读事,可还不知应找谁说句公道话!不意半世纪前我在京上不了中学。过了快六十年,又轮到小孙女上中学还无办法,事情也真巧!”(P558)一年后,沈从文依然为孙女读书的事而焦心,他在给儿媳张之佩的信中说道:“我因为从一个极僻远的乡村,来到大都市,又没有上过中学,直到现在,过了快六十年,表面上一切已像个城里大知识分子,其实许多方面,还没有摆脱小乡村的小市民,低级小职员的不中用,怕事、怕人、怕官、怕一切的心情。……”(P560)我认为这是非常客观的自评,不是自谦。【窄而霉小斋】刚到北京,因为身上只有7块6毛钱,沈从文由表弟黄村生找关系,搬进了不需付房租的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P17)翌年春,又在黄村生帮助下搬至西城的庆华公寓,住的是公寓里由贮煤间改成的小房,他给“这个仅可容膝的安身处,取一个既符合实际又带穷秀才酸味的名称,‘窄而霉小斋’”(《忆翔鹤》)这个斋名一直被沿用到“文革”后他迁进社科院的宿舍楼为止。(P18)沈从文几乎一生都为住房问题所困扰。1972年2月,经过干校三年的“改造”,七十岁的沈从文因病重获准请假回京治疗。(P510)同年8月,张兆和也由湖北丹江回到北京,单位替她在羊宜宾胡同三号安排了两间房子,总计“十九(平)米半”,沈从文则住在2里之外的东堂子胡同,这样工作和接待来访者更自由。此后数年,老夫妇分居两处,沈从文便以“东家食而西家宿”的方式两头奔走。他每天去小羊宜宾胡同与家人同吃午饭,并带回另外两顿饭食。(P520、526)1980年,海外的“沈从文热”渐渐感染国内,有学者研究他(P571),有导演正计划将《边城》拍成电影(P576),他后半生最重要的作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然定稿(P578)……时年八十岁的沈从文却依然蜗居。1月中旬某日,大雪纷飞,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李祖泽抵京,前往小羊宜宾胡同拜访沈从文,商定《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细节。因房中只有一张藤椅,客人推让不愿独坐,两人遂站在院中畅谈,任大雪飘落身上。(P582)对读者来说,这幅“雪中畅谈图”或许颇具《世说》意味,不过,同年2月28日,沈从文在给老友巴金的信中所说的可就毫无诗意可言了:“因住处只有一张桌子,目前为我赶校那拟印两份选集,上午她(指张兆和)三点即起床,六点出门上街取牛奶,把桌子让我工作。下午我睡睡,桌子再让她使用到下午六点,她做饭,再让我使用书桌。……”(P583)他曾多方求助,终于在这一年5月2日,在社科院院长胡乔木的安排下,沈从文搬到前门东大街三号、新侨饭店后的社科院宿舍大楼507室,房子为一小三居室套间,结束了夫妻“分居”生活。不过,房子面对北京交通要道,日夜车水马龙,在这种高噪声的环境中,他常感精神疲惫,难以正常工作。此后三年间,曾有多篇文稿在这里动笔,却大都没有完成。(P588)【交游】长安居,大不易。1924年11月,穷困潦倒的沈从文给素未谋面的郁达夫写了一封诉苦的信。郁达夫接信后冒着大雪去沈从文寓所看望他。见沈从文仍着单衣,郁达夫便将自己身上的羊毛大围巾解下给他围上,又请他到西单牌楼四如春吃饭。结账时,郁达夫把找回的三块二毛几分钱都给了沈从文。随后,郁达夫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为沈从文鸣不平。此后又将他介绍给《晨报副刊》的两位主编,两人答应给沈从文的习作以发表的机会。(P19)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沈从文共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一百余篇。这个刊物是沈从文创作起步阶段的重要平台。如果没有郁达夫,或许沈从文的人生将是另一番景象。奇怪的是,后来两人似乎很少再有交集了。北京的文化氛围是很好的。当时的沈从文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文学青年,但与他交游的人士却有徐志摩、闻一多、罗隆基、潘光旦、叶公超、胡适这样的名流。到底是他运气好,还是当时风气使然?(P30、69)【中国“第一个职业作家”】沈从文曾自称是中国“第一个职业作家”。(P45)他到北京的前5年的发表与出版情况如下:1925年,23岁,发表作品60余篇。(P33)1926年,24岁,辞去香山慈幼院图书馆职务,完全靠写作卫生,发表作品70余篇。(P45)1927年,25岁,出版中篇小说《押寨夫人》及散文书信集《到世界上》(P52)1928年,26岁,发表作品40余篇,首次有长篇小说《旧梦》与《阿丽思中国游记》1、2卷问世,出版《入伍后》等单行本、小说集10余种。(P69)1929年,27岁,编辑《人间》、《红黑》两种刊物,协编“新文艺丛书”,发表作品30余篇,出版文集《呆官日记》《神巫之爱》等。(P79)从1925年至1929年5年间,沈从文共发表作品200余篇,出版集子20多个,这些作品包括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他因而赢得了“多产作家”、“短篇小说之王”和“中国的大仲马”的称誉。(P79)1973年,71岁的沈从文在给杨琪的信中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谈到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动机时,他说:“我主要重在学习、试验,看看用不文不白不中不西比较接近语言的文体,不同过去的表现方法,用三五千字组成不同形式的篇章,看看能不能在由唐人小说到《聊斋志异》,以及五四以来如鲁迅先生的短篇的水平上,有所突破,送到世界上去,至少也可和契诃夫、莫泊桑比肩,或得到超过的效果。”(P522)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因素时,他认为创作前期的主要动力在于报刊的需求与生活的压力。当时“报刊都有部分篇幅需要小说填空,……随着不久上海又有个‘新书业’兴起,维持和发展主要还靠小说”,而自己“为解决基本生活,只能从产量上想办法”。而在多写当中,“就各方面题材去练笔,深一层明白如何用不同格式文字去处理不同题材、不同问题、不同对白”,创作也就逐渐走向成熟。此后进入大学从事写作教学,有时还兼编一二报刊,“生活有了保障,体力且正好,文字又比较成熟,一面为同学搞创作示例,所以真可说扎扎实实的写了约六年”。(P523)【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这是沈从文在1936年的一段自述。(P178)但是,在此后天翻地覆的变革中,他的希腊小庙却失去了立足的根基,特殊的时代不允许他凭着内心的需求写作。此前莽莽苍苍的文字丛林再也容不得他纵横来去,解放后,他的作品被焚毁,(P360)他能做的只是打扫茅房,当博物馆的讲解员,参与改造学习,并逐渐转入文物研究领域。(P325、329)大环境的威力是难以估量的。有时候,他会“觉得《湘行散记》作者究竟还是一个会写文章的作者。这么一只好手笔,听他隐姓埋名,真不是个办法。但是用什么办法就会让他再来舞动手中一支笔?……”(P382)时间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办法。在彼时的氛围中,“每一个作者写他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效果,教育效果,道德效果。更重要有时还是某种少数特权人物或多数人‘能懂爱看’的阿谀效果。他乐意这么做,他完了。他不乐意,也完了。前者他实在不容易写出有独创性独创艺术风格的作品,后者他写不下去。”(P428)他认为自己的错误在于曾经以为“文学是个能独立存在的东西”。(P448)在沈从文的后半生中,固然“跛者不忘其履”,甚至“还简直不忘飞奔!”(P423)但强悍的时代一次次将他扑倒在泥潭里,“人难成而易毁”,他的写作能力就这样被禁锢,直至最后。(P391)1980年10月27日,沈从文应美国一些大学的邀请,偕夫人离京赴美讲学。这次讲学历时三月,从美国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最后到太平洋中的檀香山,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分校、旧金山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等15所大学讲学23次,并与当地学界人士多次进行交谈或聚谈。讲学内容有中国的新文学、中国古代的服饰,以及自己从文学写作转到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情况等。(P595)11月7日,沈从文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由夏志清主持,傅汉思担任翻译。同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正当沈从文在国内被冷落的时候,国际上却掀起了一股‘沈从文热’,……在香港,沈从文的选集出了一百多种;美国大学里,已经有四个人因为研究沈的作品而得了博士学位(一是澳大利亚学生),有三十多个青年研究沈从文的作品获得硕士学位;在巴黎一所大学的中文系里,要考取‘终生中学中文教员’,必读的四本中国文学作品,内中就有沈从文的一本;在香港、日本,正出版或翻译沈从文的全集或选集。”(P596)在《沈从文年谱》的结尾处——也就是沈从文人生的结尾处——见到这些光明的消息,我常常因为百感交集而放下书本。如果要问我想到些什么?说不出。一定要说,那就是两联诗句了。一联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联是: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事实上,我相信沈从文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事业是充满自信的,但这反倒给他带来更为深重的痛苦。1934年1月,因母亲病危,沈从文赶回湘西看望。一路上他给张兆和写了许多信——沈从文酷爱写信。依我看,沈从文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书信,其次才是小说——在1月18日的信中他第一次提到印选集的想法:“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我不骄傲,可是我的选集的印行,却可以使些读者对于我作品取精摘尤得到一个印象。”(P147)每次读到这段话,我总是感到心里有根弦在微微颤动。纵观沈从文一生,诚可谓毁誉参差,大起大落。作为个人的沈从文,软弱如水,也柔韧如水,但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却无疑是位巨人。如果时间真是最公平的裁判,那么,未来的岁月必将赋予沈从文应有的地位。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其人其文,像1980年落在人身上的大雪。
  •     工程量巨大,编年谱是个力气活。书中最有感触的地方,是“建国”以后沈从文曾在基本放弃了写作的情况下三番五次想重操旧业,然而历次努力最终都止于想象。还是张兆和看得分明。
  •     确实是看“过”。。
  •     这部年谱编的材料要精当,时间准确。对于沈从文建国之后的经历也做了详细的刻画。从年谱中我们既可以了解沈从文发表情况,也可以了解沈从文与朋友的交往。此书唯一的缺憾就是平装本,装帧质量稍微显得差了。
  •     年谱是多么重要啊
  •     基友作家。
  •     沈从文说”清华大学未公开招考,都是靠熟人“,我信了。。。沈从文托人找工作,我靠,怎么那么像现代北方。一个读日记,一个读年谱,都特别的凄凉。国内学术很好的一个方面就是名人年谱。沈从文真汉子。每日偷摸看女人。屌丝作家。鲁迅讨厌他,胡适喜欢他,当然一个是怕被利用,一个是利用他
  •     六百多页,非常详细了。各种八卦段子都有,值得一看。
  •     4.13晚完。
  •     这么费力的活,懒人只有崇敬的份儿.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