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各界人物 > 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1
ISBN:9787301038765
作者:周质平
页数:245页

作者简介

韦莲司是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期的女友,她出身世家,学识丰富,独立不羁,见解超群,是“达达”艺术流派的画家,胡适心目中新女性的理想典范,曾给青年胡适思想上很大的影响。本书作者利用胡适与韦莲司相交五十年间未被公开的书信,为我们细述了胡、韦之间持续五十年的爱情——友情。这段鲜为人知的一世情缘,让我们听到了一个知识女性拒绝世俗婚姻,执着追求真爱的心语;看到了一个本来面目的胡适,一个在传统孝道背后满怀一腔寂寞

书籍目录

前 言
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
爱情・亲情与婚姻
画家与诗人
分首十年(1917― 1927)
胡适的寂寞
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曹�声
两次打击
知交万里外
胡适与韦母
短暂的重逢(1931―1936)
芝加哥大学文化讲座
两次重逢
陈衡哲
从哈佛到绮色佳
韦莲司的困惑
从大使到回国(1937―1946)
出任大使之前
大使四年
卸任之后
从滞美到返台(1949―― 1960)
哈德曼夫人
胡适夫妇同访韦莲司
返台前夕
回台以后
最后的会面与身后事(1960―― 1962)
最后的会面
胡适死后
结 语
附 录
胡适的暗澹岁月
前 言
葛思德图书馆
维持学术纪律
结 语
在批判与辩护之间:胡适对中国婚俗的两种态度

内容概要

周质平,1947年出生于上海市。1970年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毕
业,1974年获东海大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著有:Yuan Hung-taoandthekung-an School(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8)《公安派的文学批评及其发展》、《胡适与鲁迅》、《胡适丛论》、《儒林新志》;编有《胡适早年文存》及《胡适英文文存》等书。

图书封面


 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你塑造了一个幻象中的女子—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 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我是如 此平凡的一个凡人,一旦你整个了解我的时候,失望会让你伤心的, 而在你我之间具有重大意义的激励和启发也将随之死去。”   〔现在〕这件正式的外衣已经褪到地板上了—你已经全然地了解 了我,胡适—你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 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 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身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 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   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   如我跟你所说的,一堵高不可测的石墙,只要我们无视于它的存 在,它在一时之间就能解体消失。我无视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
  •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错误》看了胡适和韦莲司交往的信件,发现已经很久没看过言情小说了,对于那种乍暖还寒的润湿新鲜而陌生。这可以说是一份笼罩着神话光芒的至爱。两个双鬓花白还写信谈恋爱的浪漫的老人。半个世纪的沧桑聚散,失望与惊喜,幻灭与等待,自我安慰的温暖、自我排遣的孤单。令人不胜唏嘘的,有对韦莲司的惋惜和敬佩,也有对胡适的怀疑和不解。不禁要问,这种人生知己得之到底是一种灵魂的宽慰抑或是良心的惩戒?假如上天仁慈,赐我如韦莲司一样的红颜知己,反倒要不知所措了。说到底自己不过是个俗物,实在装不来胡适这般的风淡云清,自成家室却心安理得地耽误别人一生的幸福,还时不时拿自己的封建家庭得意地炫耀。而他的知己却终生未嫁,在国际大学者的巨大阴影下仰视他崇拜他。一生的年华交予岁月的虚空,每天望眼欲穿的等待一纸薄薄的书简。等来了像孩子一样欢天喜地,等不来,那就继续等。“I expect nothing.”这是一份多么令人心酸的满足!他们也在美国有过几次短暂的重聚。“除了说欢迎你,任何时候欢迎你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胡适说,I have a very very good mother to whom I owe everything.正是这种对于母亲的亏欠类似于基督教原罪,令他退无可退,甘愿一生为爱所屈为爱所役,成全了伟大的亲情放弃了热烈的爱情。其中难以言说的苦衷和这份决然的确令人敬佩。每个人都知道了他是大孝子。他把名义上的爱情做了封建礼教的祭品,却孰不知他的爱情如同野火,蔓烧在两个人绝望的心田里。大洋两岸纷飞往来的书简,诉说着半个世纪漫长的爱恋。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是一种悲哀。而两者相恋,是另外一种悲哀。他难道真的不曾思量过千里外那颗心儿没有他的信笺的日子里是如何的孤苦寂寞?他可曾深切关怀过韦莲司此生漫长的生计和归宿?他可曾知道那一封封越洋的信笺如一剂剂戒不掉的慢性毒药?胡适在心底当然比任何人都明白韦司莲的情意。然而他依旧如此绝情地折磨着她。所谓友谊,知己,灵魂的侣伴,终究是一己私欲的托词。人们用语言赞美韦的容忍迁就,没有妒忌的真挚的爱慕,常人无法想象的爱屋及乌的大爱境界,却忽视了胡适的所作所为无异于慢性谋杀。海风一直眷恋着沙,你却错过我的年华,错过我新长的枝丫,和我的白发。胡适,你本应该放弃这份“友谊”。胡适,你本应该滚得远远的。
  •     北大的陈平原教授在上课时讲:“成名很早的人,如梁启超、胡适,下笔的时候会特别小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任何文字都会传世。”这里讲的“小心”,据我的理解,并非指在写作质量上要求特别高,不然梁任公不会一面打麻将一面作文章,胡适之也不会留下那么多“半本书”,多半还是指他们在道德和处世方面大有顾忌,生怕贻后世之讥。新近出版的《胡适与韦莲司》,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异国恋情,其意义当然不在于又让我们知道了一段名人的“阃闱秘事”,而确如著者周质平所言,“相信对胡适思想的研究和整个人格的了解是有帮助的”。这段恋情的发现,倒不怎么令人惊异,因为以胡适年轻时的潇洒倜傥,又在上海有过一段浪荡生活,兼且远在美国经年,若一点风流韵事都没有,反是怪事。据《胡适与韦莲司》,胡适在美国求学时,与韦莲司虽然亲密,但仍能持礼自守,“在爱慕与矜持之间”,并且及时打消了韦莲司进一步交往的念头。这尚可以说是对国内已订婚约的责任感所致。回国以后,他还向韦莲司倾诉过对这段婚姻的烦恼:“我不能说,我是怀着愉快的心情,企盼着我们的婚礼。我只是怀着强烈的好奇,走向一个重大的实验——生活的实验!”但很快,胡适的心态起了明显的变化。在狂潮一般的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骤得大名,从此以叛逆者和启蒙者的双重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他因此也发现了恪行婚约给他带来的社会声誉上的好处:“最占便宜的,是社会上对于此事的过分赞许。”(1921年8月30日日记)在中国这样一个讲求道德的国度里,生活上的清白与否足以影响一个人事业的成败。胡适既然因为不毁旧约受到“新旧两派人士的共同称赞”,而他又一直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在社会上活动,那么他就必须维护自己做为一个“道德完人”的身份。因此在美国的时候,胡适还肯向韦莲司表达“她曾经是他最感念,也是给他启发最多的一个人”,哪怕这样说“有违此地的社交规矩”,也还肯向她承认“我早已放弃让她(江冬秀)来做我知识上的伴侣了。这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归国后,胡适给韦莲司的信就渐渐添上了一层保护色,如“在过去悠长的岁月里,我从未忘记过你……我们这样单纯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凋谢的”,这是在表达真情后找补的道德外套。再以后,在胡适的信中(至少在周质平引用的部分中)几乎再也看不到些许使人疑心到恋情上去的成分。他有好几年不和韦莲司通信,恢复通信后又担心韦莲司的信中称“把你看作是我少有的一个好朋友”会有让人怀疑胡适“对妻子不忠实或不体贴”(这是从韦莲司的回信中看出来的)。日后出版《胡适留学日记》时,胡适还特意为其中一首现在看来明显是为韦莲司而作的艳词大花心思地使“障眼法”:“词中语意一无所指,惧他日读者之妄相猜度也。”身在中国的胡适,对于社会上的“物议”有着太多的顾虑,这种顾虑终于让韦莲司在1927年4月6日的信中有些绝望和沉痛地写下了印在封面上的那句话:“让你走,是如此的艰难,老友——但是你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应该说,胡适对韦莲司的爱是深厚的,不然他不会将情人曹珮英托付给她,也不会有1933年9月那两次“里程碑式”的重逢。但是胡适决不可能与发妻离婚而与韦莲司结合。胡适与韦莲司的关系变得益发尴尬起来。一方面,胡适要防范万一事实暴露后社会上的责难,一方面又要承受面对痴情的韦莲司时的负疚感。胡适不是神仙,他也不能免俗。当韦莲司写信告诉她一桩“拟议中的婚事”时,他“立即赞成”。这种赞成与其说是期望对方幸福,不如说是亟盼为自己卸责。一个自己“唯一想嫁的人”如此反应,韦莲司的伤心可想而知。她在1937年11月11日的信中失望而带着讥讽口吻地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也几乎是全书中韦莲司唯一对胡适“不敬”的言辞):从你的反应看来,要是我结婚,能减轻你精神上的负担,同时也能给一些你所缺的自由。甚至于只是想一想,你都能感觉到[自由]。你的幸福在我讨价还价的时候,会考虑进去的。可是,恐怕我是不会为了讨你的欢心而跟别人结婚的!!这是一个共同的理解吧?分手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几句话把韦莲司“高洁几近狂狷”的性格展露无遗,同时也足以让品行为世人称道的胡适博士赧颜,“榨出皮袍下面的小来”。虽然韦莲司也表示“[我从未]要你感觉有任何责任或负担”,以后也对胡适一如既往地关怀和爱慕,但这桩事终不免成为我们的胡适先生性格上缺陷的一个见证。说这么些,并不是要究人隐私,唐突前贤。只是觉得从胡适对这件事的态度上,可以对胡适的思想脉络有更好的把握。胡适一生,固然有奔走呼吁,维护自由的一面,但也有谨慎怕事,委曲求全的一面。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因为几个美国留学生的反对而改成了这样胆怯的题目;他在五四时劝学生复课,营救上却出力不多;他任驻美大使后期备受宋子文掣肘,但就是在日记也不敢发为怨言;他声称“二十年不问政治”,却几乎从未从政治上脱身。又如一直扯不清楚的胡适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其实自由知识分子当然不一定要以反政府为己任,但也并没有完全顺从、维护政府的义务,西方就先有梭罗,后有罗素,都以“合理的反政府”闻名。胡适本来也可以选择另一条不违反自己原则的路的。这一切当然可以归诸中国本世纪过于变乱纷复的环境,但与胡适自身的性格也很难说毫无关系。胡适少年成名,一生恪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成为“完人”的理想,隐含着对“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全面向往。他的处境和他之前的另一个“完人”曾国藩颇有相似处,为了百代声名,一举一动不免带上了表演的成分,自然难以活得洒脱。对于提倡个性自由的“新学之士”胡适来说,这尤其是个两难命题。以今天的眼光看,胡适的困境可以让人寄以“同情之了解”,却未必让人赞成他的选择。因为和许多人相比,“同是一个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品”,胡适却本来“有许多许多机会”(韦莲司1927年4月5日信)。(原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试刊第八期98/11/13)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其实不然~
  •     韦氏之情,一往而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其实是个不错的结局.
  •     “The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 guided by knowledge.” - Bertrand Russell
  •     为何诸人评价如此之低?觉得这书不错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怜的胡老师⋯⋯
  •     周质平,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 半世纪的深情,五十年的寂寞。
  •     相呴以濕 相濡以沫/幾乎要忘記了 彼時在世界上發生的「天翻地覆」
  •     胡适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
  •     唉。
  •     间接说是一本传记,不过胡适真的很有型呐
  •     看过 好像也藏有这本书
  •     我是真的看伤心了。做一个独立并忠于爱情和自我(而不是婚姻和他者)的女性,是不容易的。
  •     让你走,是如此艰难——老友。但你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人生充满了聚散离合,在聚散离合之间,我们工作。
  •     我觉得可以拍成电影。韦小姐真是又幸运又可怜。
  •     哎呀我这几天就是不想干正经事就是要读闲书啊……
  •     亲爱的朋友,感谢你给我智识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鼓励。
  •     嘿嘿,文人的八卦
  •     這江上曾有我的詩 我的夢,我的工作,我的愛 毀滅了的似綠水長流 留住了的似青山還在
  •     看了之后有些失望.心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