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士张伯驹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各界人物 > 一代名士张伯驹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第1版
ISBN:9787801704924
作者:任凤霞
页数:358页

作者简介

张伯驹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奇才名士。他出身贵胄门第,早岁名列“民国四公子”,不惜倾家殒命,抢收中华稀世文物,终以悉数捐献国家;一生苦乐兼备、命途多舛;富不骄、贫能安,心怀坦荡超逸,性情慷慨率真,堪为名士品格。其传奇一生亦本色一生,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浓缩着现代中国的风云幻变,书写着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学士、艺苑真学人。
——刘海粟
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周汝昌
余生也晚,然前贤文章轶事,亦有幸涉猎,故于伯驹先生行趾极生兴趣,乃知今世有如斯大妙人实千秋江山之福祉也。
——黄永玉
序 周汝昌 / 1 一 “重瞳乡人” 贵胄门第 / 1 二 少年俊才 风华飘逸 / 7 三 行年弱冠 羁寓军旅 / 15 四 厌弃仕途 倾心艺事 / 21 五 翩翩公子 以文会友 / 28 六 师从名优 红毹纪梦 / 37 七 江南才女 蕙质兰心 / 47 八 “京兆”铸情 姑苏完婚 / 57 九 一戏绝响 梨园佳话 / 66 十 不畏权势 力护国珍 / 74 十一 倾家荡产 慧眼蓄宝 / 85 十二 春申劫难 伉俪情深 / 103 十三 饱游饫看 太白揽胜 / 112 十四 “春游”畅然 “平复”生辉 / 120 十五 狷介铮骨 愤世嫉俗 / 129 十六 故园陆沉 蛰居长安 / 137 十七 斡旋敌营 欣迎曙光 / 148 十八 丹青焕彩 饮誉画坛 / 156 十九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 / 166 二十 远赴关东 赤子情深 / 177 二十一 春游续梦 报国情浓 / 186 二十二 劫难频仍 备尝艰辛 / 199 二十三 世事坎■ 相濡以沫 / 206 二十四 敬挽名帅 千古流传 / 214 二十五 古秀清雅 妙趣天成 / 227 二十六 广涉博采 才溢文苑 / 237 二十七 华章为媒 忘年相交 / 246 二十八 楝亭夜话 功垂红学 / 257 二十九 词苑殊卉 言志抒情 / 264 三十 夫妇联袂 书画争辉 / 274 三十一 绘坛知音 情寄奇峰 / 284 三十二 海峡两岸 补笔传馨 / 295 三十三 神韵高古 直逼唐人 / 304 三十四 情深意笃 九州盼同 / 313 三十五 驹翁仙逝 四海衔哀 / 323 三十六 绘事后素 桑榆未晚 / 337 附录/ 348 再版后记/ 351 跋楼宇栋 / 357
举凡世间之事皆讲求机缘,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双巨手,把天下苦乐、悲喜、冷暖、逆顺揉捏于一处,方生出如此万般人生况味。
农历乙酉岁末,出差于北京,候机的余暇闲逛于机场售书小店。偶然间,一本书封面上熟稔的黑白倩影照片从静态、昏黄中立体地折射出来,如磁石般吸附了我的目光。俊美、端丽、雅致、从容,这就是我的旧作《张伯驹和潘素》中的潘素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
机缘更为巧合的是,不多时日后的一个晚上,我接到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辑电话,说他们正在组织出版“中国文化百年”系列丛书。张伯驹是中国现当代文人学者、收藏家中的翘楚,在百年中国文化历史中应有一席之地。他们选定了《张伯驹和潘素》,拟作为丛书之一重新出版。我一面惊奇于机缘之巧,一面有些犹豫。的确,于张潘二位先生的资料研究和经营访察用去了我七八年的业余时间,而成书只用了一个半月,实为一部“急就章”。我一直等待着经历了岁月沉淀与淘洗之后再去理解和感悟,期盼着何时能潜下心来再重写一次。
源远流长、浩浩荡荡、无际无涯的中国文化,滋养出难以计数的大略雄才、仁人志士。而历数其间,张伯驹实为数千年泱泱文化精粹孕育出的当世“才”和“士”的一个典型。先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早年曾与张学良、袁寒云、溥侗比肩民国“四大公子”之列;先生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于诗词、书法、绘画、文物鉴藏、戏曲色色俱精,集诸艺于一身,且臻于峰巅之境,如斯国学修养渊深之人,实世间罕有;而其作为一代艺苑宗师,尤以词之成就最高,他的诗词创作,“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与其格律相谐、化典圆熟的词作相配的是他的书法,超拔脱俗、独步高标,世称“鸟羽体”;他在戏曲上,尤以京剧功力精深,当年名伶傍戏,盛极一时,“惊人一曲空城计,直到高天尺五峰”。先生身为贵胄门第,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典质借贷抢收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现存最早的山水画珍迹隋朝展子虔《游春图》等价值连城的文物珍宝,终以悉数捐公,而于国家奖励的20万元分文不取。随后被错打成“右派”、“现行反革命”,他对此漠然一笑,淡然处之。先生虽出生富豪之家,却一生坎坷多劫、苦乐兼备而苦多于乐;但其性情与心怀坦荡超逸,博雅通脱,慷慨率真,不因时世迁移,不因境遇更改,本性一生、本色一生,堪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啊想来,中国“士”的精神最基本的要义是学识和道义。先生作为一代高流名士,他的多才不仅仅是中国文化薪火传承的表象,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禀赋、学识、涵量,更传承了中国“士”的精神——大仁、大义、大德,尤其是“士”的精魂——重道、崇道、循道。这样在文化领地、艺术苑圃和精神境界俱臻高峰之人,竟为世人罕知,渐次在国人记忆中走远,岂不悲哉!
我于改革开放初期动意为先生立传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至今也已有二十余载的光景。回想改革肇始之时的中国大地,举目萧疏,百废待兴,看今日神州繁华昌茂、欣欣向荣。物力的增长、国力的攀升扶摇直上。但其间精神家国、价值取向的变迁也有些沧海桑田。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国学传承面临挑战,民族文化精神被消解。我们的精神家园迫切需要民族精神、优秀文化琼浆圣水的浇灌。令人欣慰的是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和政府愈加重视并不断推出重大举措。不仅国人对传统文化、对国学的专注与日俱增,且全球范围内也一次次掀起尊崇和传播中国文化之风潮。而正如一些方家所言,在当今时代研习国学、光大国学则不能不了解张伯驹、不能不学习张伯驹。拙作的再版如能让先生高风不泯、世代永志,让晚生后辈“知今世有如斯大妙人实千秋江山之福祉也”;如能让我实现夙存于胸的梦想——为中国文化之传承和复兴添砖加瓦而尽一己绵薄之力,幸甚。
拙作的写作出版,也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联系起我与当世诸多著名学者、方家书翰交契的机缘。我有幸小住后海南沿潘素先生家中,与之促膝谈心,围炉夜话,追怀伯驹先生的记忆历久弥新;两次在钓鱼台国宾馆造访刘海粟先生,海老泪花充盈,在饱含着激情的叙述中充满了对伯驹先生的追怀与敬慕。拙作出版后辗转到香港年已97岁的海老手里,他翻阅后便在书的扉页上用激动得有些颤抖的手写下了“释回增美”的赠言,又转托回赠于作者;还在萧劳(钟美)四壁堆满了书籍和画轴的书斋里听他长谈与伯驹先生作为至交间的词墨友谊;去红庙北里周汝昌先生家中拜访,他神情专注、侃侃而谈,从与张伯驹的忘年之交谈到词学、红学,从人生遭际谈到人品性情,敬意之情溢于言表,所作书序洋洋洒洒间饱蘸着缅怀师长的深情令人心动。此后又数次通过信函,周先生不仅对作者多有鼓励且于为学、为人、为文之道均有精深表述;启功先生亲赐墨宝,题写书名;罗继祖先生数寄信函,品评斧正……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从张伯驹先生及他所感染的几代民族文化精英身上,我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久远。
世态倏然,机缘万千。想当年,17年前拙作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潘素先生尚在。其时潘老捧读书作,满噙泪花说,这是对伯驹仙逝10年的纪念,是对其一生的告慰。今日再版之时,潘素、刘海粟、萧劳、启功……一代大家、大师遽归道山,令人悲思无限。惟愿此书的再版,能告慰于先人与来者,能成为后学对文化的敬重和对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们的景仰,终有了一点点聊以寄托之所在

书籍目录

序一  “重瞳乡人”贵胄门第二  少年俊才 风华飘逸三  行年弱冠 羁寓军旅四  厌弃仕途 倾心艺事五  翩翩公子 以文会友六  师从名优 红毹纪梦七  江南才女 蕙质兰心八  “京兆”铸情 菇苏完婚九  一戏绝响 梨园佳话十  不畏权势 力护国珍十一  倾家荡产 慧眼蓄宝十二  春申劫难 伉俪情深十三  饱游饫看 太白揽胜十四  “春游”畅然“平复”生辉十五  狷介铮骨 愤世嫉俗十六  故园陆沉 蛰居长安十七  斡旋敌营 欣迎曙光十八  丹青焕彩 饮誉画坛十九  诚献瑰宝 世代流芳二十  远赴关东 赤子情深二十一  春游续梦 报国情浓二十二  劫难频仍 备尝艰辛二十四  敬挽名帅 千古流传二十五  古秀清雅 妙趣天成二十六  广涉博采 才溢文苑二十七  华章为媒 忘年相关二十八  楝亭夜话 功垂红学二十九  词苑殊卉 言志抒情三十  夫妇联袂 书画争辉三十一  绘坛知音 情寄奇峰三十二  海峡两岸 补笔传馨三十三  神韵高古 直逼唐人三十四  情深意笃 九州盼同三十五  驹翁仙逝 四海衔哀三十六  绘事后素 桑榆未晚附录再版后记跋

编辑推荐

  丛碧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学士、艺苑真学人。——刘海栗  余生也晚,然前贤文章轶事,亦有幸涉猎,故于伯驹先生行趾极生兴趣,乃知今世有如斯大妙人实千秋江山之福祉也。——黄永玉  张伯驹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奇才名士。他出身贵胄门第,早岁名列“民国四公子”,不惜倾家殒命,抢收中华稀世文物,终以悉数捐献国家;一生苦乐兼备、命途多舛;富不骄、贫能安,心怀坦荡超逸,性情慷慨率真,堪为名士品格。其传奇一生亦本色一生,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浓缩着现代中国的风云幻变,书写着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内容概要

任凤霞,生于1950年,吉林省长春市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
曾发表报告文学、人物传记、通讯、散文、诗词、理论文章等数百篇百余万字。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张伯驹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奇才名士。他出身贵胄门第,早岁名列“民国四公子”,不惜倾家殒命,抢收中华稀世文物,终以悉数捐献国家;一生苦乐兼备、命途多舛;富不骄、贫能安,心怀坦荡超逸,性情慷慨率真,堪为名士品格。其传奇一生亦本色一生,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浓缩着现代中国的风云幻变,书写着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    丛碧词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学士、艺苑真学人。                                                             ——刘海粟    如以词人之词而论,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在他之后,恐怕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                                                             ——周汝昌    余生也晚,然前贤文章轶事,亦有幸涉猎,故于伯驹先生行趾极生兴趣,乃知今世有如斯大妙人实千秋江山之福祉也。                                                              ——黄永玉

章节摘录

插图

图书封面


 一代名士张伯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文/左页1982年,黄永玉先生偕同妻儿于北京西郊一家普通的餐厅聚餐,无意间发现一个老头蹒跚而来,随后就坐于餐厅一个角落里,孤寂索寞。老人面容随和,红菜汤一盆,外加面包四片,并也从容地独自品尝起来。黄先生识得此人,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大名,知道故宫藏有唐杜牧《张好好卷》、隋展子虔《游春图》等稀世名迹,知道大名鼎鼎的盐业银行,均与此一老头有莫大关联。他不是别人,正是名震一时,博闻儒雅、慷慨大方的文化名人张伯驹。不过此时的张伯驹与那个时代任何普通的老人无异,依月80元的微薄收入与其夫人潘素相依为命。半个月后,黄永玉便惊闻老先生去世的消息,他不禁感叹这次短暂的际遇,“张先生一生喜爱人间美好事物,尝尽世上甜酸苦辣,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居然喝此蹩脚红菜汤,真大忍人也”。张伯驹,1898生于河南项城,其父是著名的清末“七凶”之一张镇芳(实为伯父,由其亲生父亲张锦芳过继于名下),在两次支持复辟失败后,1918年担任天津盐业银行董事、董事长。张伯驹也因此一深厚背景,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喜好文艺、古玩、戏剧、书画的张伯驹从小便远离政治和商业,一度被家里人称为不擅持家,玩物丧志的“败家子”。其父曾经尝试把他送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试图让其进入军界。但是因为不满军阀混战,又投身其父亲的盐业银行,担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等职。不过,在职期间,张伯驹少于出入银行,反而多半出入于琉璃厂的古玩店,以及游玩于各大戏院之间,且多出手大方,对于喜爱之物从不讨价还价。对于张伯驹的收藏,人们当然不会忘记他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前者为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而后者则是我国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两者合为双壁。此外,其收藏的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也都是极其珍贵、价值连城之文物。为这些文物,张伯驹曾经深陷绑架之危,又为文物不至流往国外,更是散尽家财,乃至从豪门巨富变成债台高筑。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伯驹夫妇又陆续将其收藏捐献于国家。1965年,张伯驹又把《百花图》以及所剩的其余共计三十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在他亲手编著的《丛碧书画录》中,张伯驹曾经这样说到,“予所收蓄,不必终予我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在《一代名士张伯驹》这本传记中,作者任凤霞以“类小说”的形式,更赋予了张伯驹一种“史诗般”的色彩,他不仅是飘逸潇洒的贵公子,收藏界的“救世主”,同时还是“著名戏曲理论家、老生名票”,其在京剧艺术中的贡献甚至不亚于他在收藏界的贡献。而张伯驹的诗词更是得到周汝昌这样的评价,“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刘海粟也同样不吝溢美之辞:“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不过这些却还远远不是张伯驹的全部,章诒和说,看待张伯驹必须把他和时代联系起来,“博雅通透的他,在那个特殊的社会是有些孤独和落伍的”。但是却也正是时间剥离了爱国和政治的这些浮云,并“演示了一个‘人’的主题,一个中国文人的模样和心情”。我觉得章诒和是真正懂张伯驹的,其实他身上最值得我们记取的恰恰不是那些浮华如烟的文采、能力,或者大度,而是一种中国纯粹的传统文人身上透露出来的超越于世俗的淡雅和人情。有一次张伯驹看上了一副价格不菲的古画,硬是想要收藏。但1949年以后的张伯驹已经不是彼时的张公子,根本没有能力买下这幅画,所以他请求夫人潘素,但是潘素稍有犹豫。张伯驹见夫人这般态度,并躺倒在地上,无论如何规劝就是不起来。最后,潘素无奈,也就只好拿出首饰换钱买画。这就是张伯驹,他很纯粹,像个小孩,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人性有着最原始的坚持,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周汝昌说张伯驹的大方和超脱的儒雅气质与明末清初张岱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确,明末的张岱和张伯驹确实有很多神似的地方,不仅是同样的名门贵胄,同样的“败家子”,更重要的是同样的喜好收藏和艺术,也同样的才华横溢,且又都面临一样的乱世末年。不过,不同之处在于张岱的《陶庵梦忆》相较于张伯驹的《丛碧书画录》或许更多了一份忧伤和悲苦吧。张岱年轻时候的浮华与其晚年的苍凉形成令人辛酸的人生沉浮史,而张伯驹一以贯之的儒雅和超凡脱俗却显得更为宠辱不惊而人情饱满。60年代,张伯驹被无辜受钳于政治,别人向他抱怨,说他为国家捐献了那么多宝物,难道也不能换回一点信任吗?张伯驹却只是打断对方的抱怨说,“我是个散淡之人,生活是琴棋书画。用我,我是这样。不用我,我也是这样。”其实作为传统的文人,在张伯驹心里,文化和传统的价值远在政治和世俗的利益之上,所以他很淡定也很坚定。刊发于深圳特区报 2011。3。4(刊发时头没了 腰也没了)
  •     第一次了解到张伯驹就是通过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知道了这位民国奇人。然后看高阳的《金色昙花》知道一点张镇芳。再就是看京剧历史,又一次张伯驹的名字跳了出来。所以,在书店一看到《一代名士张伯驹》就没有翻看内容,买来细读。不想,好好的内容被作者写得。。。上来就是一段评书调,恨不得“话说两百年前,喀岔一个炸雷,在水深火热的中原大地上,一个日后了不起的名人,张伯驹诞生了。”我愚鲁,本以为名士的传记,怎么也透着名士味儿吧?这评书的调子实在是不敢恭维。越往后看越不是味儿,作者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动辄伯驹说:“王先生如何如何”。还半文不白地口语用“吾孙如何如何”(张廷芳的父亲说)。卖弄。后面就更有意思了,张夫人潘素先生被作者称为江南绝代才女,结果张先生得了柳如是砚台后,潘先生竟然不知道柳如是何许人也,还让张先生介绍。为此,作者还活灵活现地编了一段两位先生共赏名砚的场景。连我这半文盲都知道明末四大名妓的故事,潘先生不知?我不信!作者卖弄也犯不上贬低潘先生吧?可惜这大好的题材和内容。
  •     今天收到网上定购的图书数十本,其中那本《一代名士张伯驹》是俺最想一堵为快的。自从读了章诒和女士写的《往事并不如烟》(http://www.steven5.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651),便对张伯驹先生景仰敬重不已。可是下午看了两章,便觉胸闷。文笔晦涩,故作矫情,干瘪空洞,索然无味。好似在看XX日报的头版。唉,张伯驹这样的一个人物,居然被写成这样的传记。真是要大哭一场了。以俺之见,传记多为几种:1, 记录叙述此人生平。需以严谨细致的作风来写,决不添油加醋或凭空想象。例如前不久俺看过的——陶菊隐先生写的蒋百里传和吴佩孚传。2, 夹叙夹议。写这类传记比上一类要难,因为要对被写者有深刻独到的认识,最好是自己的水准在被写者之上,否则也就是个盲人摸象,抱着大腿当全身。3, 干脆写成小说,就像二月河写的XX大帝之类。俺今儿看的这本《一代名士张伯驹》,小说不像小说,传记不像传记,文字功夫又蹩脚得很,更不消说神韵和深度了。虽然说能有人肯给张伯驹写传,也算是念着人家了,可是……唉……何苦呢这是。还是看看章诒和老师写的吧。也好,真明白了一句话: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真的很好。买了好久才等到
  •     我买了这本书,感觉作者的文笔相当贫乏和空洞,我买来就看了几页就感觉写得不行.文笔和张伯驹先生的人品及性格根本不相配,感觉像是初中生在写东西,毫无感情,空洞.语言苍白无力,像是白开水.
  •     一买回来就被老爸拿走了~
  •     此人需要理解
  •       第一次了解到张伯驹就是通过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知道了这位民国奇人。然后看高阳的《金色昙花》知道一点张镇芳。再就是看京剧历史,又一次张伯驹的名字跳了出来。所以,在书店一看到《一代名士张伯驹》就没有翻看内容,买来细读。
      
      不想,好好的内容被作者写得。。。
      
      上来就是一段评书调,恨不得“话说两百年前,喀岔一个炸雷,在水深火热的中原大地上,一个日后了不起的名人,张伯驹诞生了。”我愚鲁,本以为名士的传记,怎么也透着名士味儿吧?这评书的调子实在是不敢恭维。
      
      越往后看越不是味儿,作者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动辄伯驹说:“王先生如何如何”。还半文不白地口语用“吾孙如何如何”(张廷芳的父亲说)。卖弄。
      
      后面就更有意思了,张夫人潘素先生被作者称为江南绝代才女,结果张先生得了柳如是砚台后,潘先生竟然不知道柳如是何许人也,还让张先生介绍。为此,作者还活灵活现地编了一段两位先生共赏名砚的场景。连我这半文盲都知道明末四大名妓的故事,潘先生不知?我不信!作者卖弄也犯不上贬低潘先生吧?
      
      可惜这大好的题材和内容。
  •     关于张伯驹的书实在太少,没什么选择的选择.太浅白,远不及那些回忆张伯驹的散文好看
  •     重丛碧艺术成就而轻其人格魅力
  •     现在作家也是谁红就写谁,一窝蜂,赶上这波了能赚不少,至于职业道德一点没有。书名不错,内容不堪入目的情况比比皆是。可怜了一代名士张先生被后人如此“蹂躏”。
  •     一般性的分析和评论,而且是先存某种主义,作者在系统内受gd影响太深,此书属于一般性传记,学术性思想性不强。
  •     唯一的这一颗星,给周汝昌的序。
  •     不过楼上,此书可是十七年前写的啊……
  •     张伯驹本人是传奇,很有些意思。作者就一般了,到后面笔力不够的感觉。
  •     知道张伯驹,还是缘于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总觉得随着张伯驹们的离去,这个浮躁的世界更是少了一份恬淡。看看张伯驹,我不知道现在那么多的所谓的大师、学者和自称文人的人,有几个不脸红的?也许没几个人,因为在金钱的打磨下,人们的脸皮都似乎厚实起来了。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阅读。等阅读完毕,再谈自己的看法吧。
  •     说的好极了!
  •     看在作者搜集资料的辛苦份上,给一星。看到作者简历就该知道书是不用看了。
  •     这本书写得一般。
  •     我在书店购买的此书,在家里马桶上简单翻看了几页,大呼上当,而且还无法退货。作者是一个宣传部副部长,不学无术,完全不了解张伯驹的精髓,写出了一本垃圾,简直和章诒和所写的张伯驹是天壤之别。
  •     fffffggggggg
  •     传奇的人生被作者写得太平淡了
  •     书写的太一般,要买回来看的主要原因实在很想了解张伯驹其人.有很多书都提到这位大家,可具是惊鸿一瞥,想在这本书里详细了解了解,只当看了他的纪事年表.
  •     看了挺感动,又难受。首先张伯驹是爱国者,再是大词家、收藏家戏剧家.............这样的人才是几百年一遇,惋惜呀!居然没出过一次国。这才是大公无私!
  •     写坏了。
  •     传记本就难写,故本书如何,不作评价。买此书,仅仅是想多了解些张老。张老这样的文化风景,如广陵绝响,今后不会有了。想起前些日子,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谈到张老卖了自个儿的宅子购置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宅子原来是李莲英的,现在这么大的宅子,光拆迁费就要3个亿。
  •     这么一位心系祖国和民族文化的名士,建国后却一路坎坷,遭受了不平的磨难,太不应该了!记得好像《平复帖》就是他拼尽自身的所有,为国家抢救回来的。***人啊。。。。。
  •     权当资料汇编吧
  •     作者是谁?学中文的语言太差了。
  •     算个中等的书吧,应该读张的原著,当时人的口述回忆,那个时代没有了,世间已无张伯驹,没有人能懂他……
  •       此书易读,但的确并不是什么好的传记作品,果然后记中作者自承虽然收集资料历时八载可成书却只用了一个半月,怪不得处处得见急就章的痕迹。
      丛碧一代大家,可并不见太多地方提及,仅在早年《收藏》杂志中偶有了解。而慧素更可称一代色艺双全的奇女,却仅通过章诒和的忆文中才有了大抵认识,实在汗颜。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此书不佳,但的确能够让更多的人生发出了解二位先生的欲望,也算有用吧。
  •     作者的水平太差!要写好张伯驹自己也得有点思想和气度,否则只知道下苦工夫收集资料,却不配来写这样一位大家.太象小学生水平,不知道张先生的高妙在哪里,读来让人窝火得慌.
  •     老公曾与张伯驹及夫人有谊,看了此书,也感觉没有详细地写出张老的一代名士真正的风采。但无论如何,张老多彩的一生令人钦佩,是现如今的俗人们无法理解的。我尤其佩服张老荣辱不惊的人格,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至于传记写得怎样,我认为无关紧要,因为这么有名的人,这么绅士的一位大家,不是一本书二本书就能写好的。关键看我们怎样看那段历史,怎样从大家身上学到我们当代丢失的东西。
  •     一代名士被無能作者這般糟蹋 不忍卒讀
  •       给个较差的评论的确很为难,因为张伯驹算是我特别崇拜的人了,但这本书,写得实在不好,正如很多豆豆所说,好好的内容被糟蹋了。作者文學功底實在很差,文字矯情做作,瞎編亂造了很多當事人的話,讀起來很煩,破坏了人物的形象。
      
      
  •     写的很假,不必读
  •     老丈人要买的书,之前看过还不错
  •     不如《京城玩主 张伯驹》故事性趣味性强,但很喜欢张伯驹,有一个那么丰富的个人世界。很有魏晋风度。
  •     丛碧神仙眷侣五星,作者焚琴煮鹤负四星
  •     好好一个张伯驹,被作者给写砸了
  •     这样的文笔,实在是浪费时间,糟糕透顶!!!!
  •     关于记载张伯驹的文字甚少,近期的收藏热又使人重提此君。文章写的一般,读起来总的感觉是比期望值要欠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