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姊妹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各界人物 > 合肥四姊妹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108027795
作者:[美] 金安平
页数:327页

作者简介

《合肥四姊妹》讲述了张家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作者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对于古老中国及其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进程,她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
张家姐妹从父亲身上继承了理性和对现代西方教育的信任,从母亲那里体会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她们的保姆一群来自合肥乡间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寡妇,有着自己的传统信仰和见解。四姐妹的情感和家庭、艺术与生活,让我们窥见二十世纪中国私人生活的真实面目和传统仕宦家庭的起落浮沉,也见证了这个古老国度在过去百年间历史与命运。

书籍目录

致谢
张氏家族成员表
序言
第一章 婚礼
第二章 生育
第三章 择居
第四章 合肥精神
第五章 祖母
第六章 母亲
第七章 父亲
第八章 学校
第九章 保姆们
第十章 元和
第十一章 允和
第十二章 兆和
第十三章 充和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一本精彩的《合肥四姐妹》,一曲挽歌,令人心酸,重现已然消逝的世界,作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我国人几乎无法想像的天地。”——《文学评论》

前言

本书的主角,是中国四个姐妹及她们的家庭。张家四姐妹生于一九。七年至一九一四年之间,至今都还健在。通过她们的共同回忆,老中国社会的风情和人事都得以重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因为太平天国起义而陷入漫长的、破坏性极强的内战,四姐妹的曾祖父帮助清朝军队镇压太平军立下大功,并因此为她们这个大家族带来了荣誉、财富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本书将从十九世纪这位老人的故事开始,以他的四个曾孙女对过去那个世纪的反思告终:她们四个共同经历的这个世纪中,社会习俗和个人预期变化巨大,内外战争频仍,但在无常的人生之后,有些事情仍然存留下来。我着手写这本书纯属偶然。一次,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充和,来我们家里吃饭。在此之前,我们曾见过几次面,她和她的丈夫傅汉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是我丈夫史景迁在耶鲁的老师。我很尊重她,又有点敬畏。充和因学识渊博而颇有名望,人们会因艺术、书法及中国戏曲史方面的问题向她请益;此外,遇到需考释或校正的各类问题,从书画的题跋阅读到版本鉴定,从解释一首古诗中的典故,到辨识十八世纪某件奏折上君王的手迹,大家都会请她解答。老辈学者们如果经过新英格兰地区,一定会到她位于北港的居所稍作停留。受新式教育培养的年轻一辈学人,读过的《诗经》篇章屈指可数,过眼的汉朝史书也就是十几二十篇传记,看到老辈学者如此推重充和,才会对她肃然起敬。我们实在太过浅薄,无法领略充和的渊博。这本书的前半部将围绕着张氏家族的故乡,他们的祖先,以及四姐妹童年时的守护人展开,这些人中包括了她们的父母、保姆以及后来收养充和作孙女的叔祖母。这位叔祖母是个极有心智和修养的聪明女性,在认识或仅仅是听说过她的人眼中,她的行为举止谨守礼法,堪为楷模。四姐妹的母亲也是这种人,在她们和五个弟弟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她仍是完美的化身,是他们生命中慈悲的精灵。她们的父亲是富有的地主,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但眼界相当开阔。他尽量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并慷慨地将家产用于他在苏州创立的女子学校。本书前面的几个章节可以独立成篇,但也是有意帮助读者了解那些可能影响到四姐妹生活的诸种因素。比如说,她们的曾祖父的事迹,他为张家所带来的一切;她们的父亲将家庭搬到上海的决定;母亲的早逝:这一切事情都有助于我们了解四姐妹,换句话说,这些事情,与计划和机遇、个人努力和地域性格,时代影响和他人作用,远古亡魂和现代精神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书以充和的故事结束,正是我和她之间的友谊促使我开始写作此书。在最后一章,我试图了解她怎样取得了作为学者的自信,如何掌握到治学之道,她又怎样将技能和学识转化成艺术。在这本书里,我在书法的历史和戏曲演出的美学园地中穿行,只有一个目的:希望能够了解我们谈论过的一种境界:“悬”。用充和的话说,就是“凌空”。她说,书法大家善用手腕表达“悬”,出色的昆曲演员则将其化在姿态之中,而优秀的诗人,能用文字传达这种境界。

内容概要

金安平(Annping Chin),一九五O年也生于台湾,一九六二年移居美国,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中国思想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耶鲁大学历史系。著有 Children of Chian:Voices form Recent Years,并与其夫婿史景迁(Jona than Spence)合著有The Chinese Century: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真实的故事,叙述相当可靠,关注细节与真相……支撑着四姐妹生活的,是家庭、书法、倔强、音乐以及有志于学。事实证明,这些因素的力量之强,远胜于任何一个政府或政治体制。这是一个令人惊佩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一段关于中国二十世纪的鲜活历史。读了它,你会渴望了解更多。尤其迷人的是那些细节,那些丰富的家庭生活的细节。”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一本精彩的书,一曲挽歌,令人心酸,重现已然消逝的世界……作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外国人几乎无去想象的天地。”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这是一个关于四姐妹私人生活的故事,有时与我们全不相干,有时又令人不安地熟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金安平忠实地遵循了故事叙述自身的逻辑,煞费苦心地将一个消逝的世界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婚礼1906年,扬州人陆英嫁给了合肥人张武龄,给她送嫁妆的队伍从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陆英的母亲为了准备这些嫁妆,花了十年的时间。当一切打点完毕,女儿出阁不久,她也因操劳过度而离开人世。家族中一位祖母辈的人还记得陆英出嫁时的样子,当她的盖头一掀、珍珠面帘被挑开的一刹那,所有的人都震惊于她眼睛的美丽。那是一双光芒四射的凤眼,似乎预示着新娘的红颜薄命。果然,陆英在婚后十六年去世,她总共怀孕十四次,为张家留下了九个孩子。民国以前,像陆英这样的新娘保持着神秘感,喜怒不能形于色。婚礼当天的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脸都被盖头遮着,端坐在轿子上。到了张家,拜完祖先,婚礼接近尾声,新娘要离开家祠,被搀扶着进入洞房时,客人才能一睹新娘的真面目。即便在这个时候,新娘也应该保持矜持,显得极不情愿告别她的少女时代和娘家生活。不像现代新娘,在婚礼上会向客人挥手致意,面对镜头展开微笑,旧社会的新娘总是双眼含泪,随时都像要哭出来。当她步入洞房时,喜娘会搀扶她慢慢前行。按照惯例,新娘的亲属不会出现在婚礼上,所以喜娘都是新郎家族的成员。她们必须已婚,是所谓的“全福人”,判断标准是看她是否多子多福、家庭圆满。在婚礼上新娘只有一个真正的体己人。她既不是新娘的亲戚,也不是她的密友,而是父母为护送她所雇用的伴娘。这个伴娘经验丰富,口齿伶俐,能够说出成套的吉祥话。她是婚礼上新娘的陪衬,在新娘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又能滔滔不绝的,借助自己的口才帮助新娘度过难堪时刻。在结婚之前,新娘深藏在自家的闺房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这种大场面上自然会保持沉默。她很不习惯抛头露面,成为众人好奇围观的对象。即将到来的洞房之夜和随后她必须独自面对的新生活,都会令新娘心情紧张。

图书封面


 合肥四姊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9条)

  •     两年前读此书时,料到合肥史会登上台面,但没想到“合肥四姐妹”时下可以如此流行。最早,大陆,是在新京报的读书周报上看到推荐,也就一两个月后,蔓延开来。一早冻醒,梦里都在找被子的虽人看到小咪的MSN签名乃“合肥四姐妹”,忍不住哆嗦着上前八卦,尽管7.8公里外的CWM还有无数垃圾等我装箱,宁可在办公室里冻到发抖睡沙发,也不愿回家看那一地拉撒。说到这里,想到最近让我们绞尽脑汁的潇水先生,此人,02年还不04年开始在天涯写史,和冯唐先生并列为吴先生的挚爱,一个青铜啥啥看得我那叫一个郁闷,活像一位活色生香的家庭男教师爬树上墙跳窗户,十八种武艺使尽,想要我好好学历史好考个好大学。女人,确实需要读一点历史,但绝不是谁她妈踩了个大脚印生出了谁,也不是谁谁谁床边的小碗上的虾米花纹意味着她已经进入可以展开母系性生活的年纪。更符合女人口味的历史,恐怕是像《合肥四姐妹》这样的,连带着《沈从文的湘西》也看了进去,不过是想找找从文兄追逐兆和的过程。因为邵公子,才会感兴趣盛宣怀如何斗倒胡雪岩;因为张爱玲,才对李鸿章之徒子徒孙的起伏生些兴趣为了横向比较。不写了,偶要回家装垃圾了,姐姐一个电话一个惊雷——QR你不能再拖啦,你已经在北京玩了一个月了,该回来了~
  •     第一次知道充和,是某年的《读库》某文,那篇文章的作者在美国拜访她,深深为老人家的智慧优雅折服,文中还谈了几个满腹经纶的老学者在美国顶尖大学做教授的故事,穿插着文人的浪漫,很是打动我。后来我知道充和家里的故事,知道张家四姐妹,是传说中“苏州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儿,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的。我很好奇,像赵小兰家一样个个女儿都是豪杰吗?她们显然没有赵家女儿的好命,能赶上那么好的时代,是什么让世人传颂?后来知道兆和,又是我喜欢的文人故事,沈从文作为老师,不断写情书,胡适变媒人,两人喜结连理,乡下人可以喝杯甜酒了。沈的女主角永远不是肤白貌美的女孩儿,而是翠翠一样皮肤黑黑的,健康的那种,嗬,那全都是他心爱的兆和啊!还说沈年纪很大后收到三姐的信,依然像热恋中的小伙子一样激动紧张。我一直以为这是个真美的爱情故事,这次疑惑了,本书提到,婚后沈的妹妹长年跟着他们一起,还不是个省油灯的妹妹,兆和对小姑也是有抱怨的,生完孩子和九妹的关系确实是恶化的,沈天性浪漫,加之和九妹自小和睦,他很难领略到兆和的难处,而兆和沉默寡言,是个务实的人,生活的琐碎一定都在她的心里。沈去西南联大教书,兆和迟迟不愿离开北平相随,你可以说是怕麻烦,无法带着两个孩子旅途劳顿,可在同期,允和带着更多的家里老小远赴四川,她们心里的那杆秤真的一样吗?兆和自己也承认,在沈有生之年不够了解他,整理他的遗稿时才觉得理解了他。我很难相信兆和对沈有多深的爱情,大概更多是深深的感动吧,“因为沈的信写的好”?很难说花言巧语是好是坏,但女人真的很需要,辅以实际行动,加上自身的才华,很难不打动人。而在本书的描述中,我未曾感到兆和与沈在一起有什么甜蜜之处,更多的是大篇幅的书信,因距离而生美吗?这种情况的背后,更多的是在一起时要分手吧呵呵。允和写了回忆录,她爱写,写的也不错,可我并不喜欢她,太能干,并且太自知自己的能干。她和周有光的婚姻我认为是有爱的,可在周下方宁夏时,她也选择了自己留在北京,因为觉得自己身子太弱,禁不起。人到了一定岁数也许有自己的打算,这也不好评价了。大姐嫁了顾传玠,还是自由恋爱,只不过也未必幸福。允和的回忆录里已经影射了这一点,本书也提到回答和顾有关的任何问题,她都只按脚本来讲,不会多说一个字。一个回忆丈夫是这样依然谨慎有戒心的大小姐,我确实难信他们的婚姻生活是一直愉悦的。我很喜欢看情侣看对方的眼神,婚礼上的、生活中的,每当我看到浓浓的爱意,都觉得很感动,多年以前看过一个港片,一个父亲在女儿的婚礼和自己的妻子说,今天看见女儿说“我愿意”的眼神,我才知道这些年你从未爱过我。
  •     《合》源自我对昆曲的喜爱,希望能够了解张充和,进而看到了一个清末大地主的家庭,“财才”大气粗!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文化家族!再一次证明了,经济是文化的重要支柱!才女们大都去世,谁还会用骚体格式来作一首思念亡母的诗?谁还会用昆曲演出来为了自由而募筹?还有谁在乎沈从文是写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而不愿意嫁女儿的?没有了,世界大同,同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结果成了四不像!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2015.04/坚毅博识又温婉的母亲陆英,平和中庸但明理的父亲张武龄,家族史上建功立业的曾祖父张树声,一群来自田野乡间经历复杂的保姆干干,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滋养着四姐妹的就是这些。 平易又高深的元和与顾传玠,坦率固执的永恒斗士允和与周有光,“铁口张”兆和与沈从文,学识渊博独立自主的充和与傅汉思。家族、昆曲、文学、女子教育、战乱、流离、文革、选择……一本书不足以解释所有,但能洞悉许多,家族的兴衰起落背后是时代的悲欢离合。切入口小但近人,语言叙述平实又带着一些态度。
  •     所谓贾氏名言,女人嫁了人,不可避免地变成浊物。翻译腔有点重。作者对于四姐妹的态度非常鲜明:同情,淡然,基于文人和优秀品质的惺惺相惜,无法企及的仰视。所以对于充和反而着墨不多吧。
  •     超级一般的,虎头蛇尾也是,最后充和的故事就一笔带过了丧!【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半年前看的,记忆犹新的是充和的成长经历,尤其十多年的私塾教育,一生不辍的书法研习。对我的直接影响是坚定了让孩子学书法的idea。
    充和的祖母也是位令人难忘的人物。
    四姐妹对昆曲的热衷,经历磨难时这种爱给予的支撑,这在允和身上体现最足,也许就是我们千方百计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终极目的吧。
    常常拿出来翻一翻。
  •     因为是合肥人,看到标题就买了,读后却受益匪浅。
    历史不只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更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把一家四姐妹以及她们祖辈、父辈的经历娓娓到来,让读者有机会以一种亲历者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作品的语言非常亲切、简练,一点也不像是翻译过来的。
  •     四姊妹鲜明独立的个性,优雅柔韧的品格以及古典精致的妆容都让我迷恋神往,欲罢不能。读罢此书,对“闺秀”二字有了更真切的感受,“闺秀”的气质绝非而今女孩们所渴望的一夜成名的速成品,它必须要在时间的消逝中厚厚积淀,细细磨砺。它不是匠人们在半成品外草率的涂刷,而是艺术家们的精雕细琢。它带给女孩子们得是由内而外的魅力散射而非一时一瞬的光彩照人。
  •     喜欢武龄,虽然可能被认为是挥霍家财不甚进取,却是真正能活出本我的,而且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有眼光,对子女的既竭尽提供其所能又从不干涉的豁达是我觉得最理想的父母样子,四姐妹真是叫人佩服,兆和部分差点被沈从文烦得看不下去,三星半
  •     一本不错的传记,看看人家的家庭教育
  •     我们常谈论中国是否还存在贵族。贵族是一种传承,不仅是家产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四姐妹的父亲对他们说“人性比抽象的原则更加高贵”。那一刻,我替他们感到高兴,他们拥有最好的父亲。
  •     好读,有时代的宏大格局,也有回忆的点滴细节,但我觉得更适合中学生或者西方人看~
  •     凌海霞
  •     所谓最后的大家闺秀、民国气质,合肥四姐妹个个才貌兼具,聪慧过人
  •     贵族是怎样产生的,对民国时期的风俗人文也有介绍。
  •     还没看完,但看得很过瘾。
    满足了我的传记的嗜好。
    填充了我对百年前社会风情的好奇心。
    从另一个侧面穿起了我对老上海与历史的零碎知识。
    让我想起了《上海的金枝玉叶》,同样出身上流社会,
    一个走传统路线,一个走西洋路线,对比体会很有意思。
  •     之前并不知道合肥四姐妹,为了更多的了解张充和才买了这本书。看后被她的学识以及艺术成就所折服,也间接的了解她的兄弟姐妹以及其家庭。动荡的时代,生活虽然艰苦,但百花齐放的艺术生活,很让现在人羡慕。
  •     好像看过了……
  •     这本书,我在当当买了很久,也看完很久,前些再找出来重新看,别有一番滋味.之前找了很久,在当当也等了很久,一直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现在终于买到,很开心,看完更开心..四姐妹的经历,可以说时代造就的,但她们也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她们的学识让我钦佩,她们的学习态度,处世态度也是我终身学习模范.....
  •     我是因为沈从文知道了张兆和,所以我买了这本书。
    《合肥四姐妹》讲述了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传奇故事和集体记忆,让我们有幸与中国历史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借由信件、日记、家谱、诗歌、杂志和访谈,金安平女士为这个家族撰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缝年史
  •     书翻末页仍直觉片段,借鉴了诸多参考也感觉得出金安平到底还是在自己交往四姐妹的主观认识与客观描述上达成一种博弈妥协下文字,使得一个人物性格充满矛盾色彩的神秘,但终归谁又真看得清明暗之处的自我何况有意写字的人。
  •     这本书介绍了四姐妹的一生,他们的妈妈红颜薄命,可惜了,爸爸注重孩子的教育,成就了姐妹们的一生,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重要的启发,做父母的太重要了,加油
  •     张家四姐妹
  •     为看沈从文与张兆和看的→_→
  •     看了四姐妹,都还不错。
    要是有更详细的介绍就好了。
  •     爱是妥协,即使爱无法妥协。
  •     忘了哪个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这是一次性在当当买了好几本,首先读了这本。很吸引人,一口气读完了,还意犹未尽。让我一个刚定居合肥的人,了解了很多关于合肥的历史,风俗。最让我惊讶的是四姐妹竟然和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     看到书名,就想了解对家乡的描述,就想了解家乡人的状况,就想了解从另一个视角看到的家乡…… 合肥四姊妹做到了。
  •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在描述中揉杂了一些飘渺零散的,像是关于命运的一些东西。
  •     朋友推荐过来的,书的内容不仅描述四姐妹跌宕起伏和绝代风华的一生,还带领读者回顾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历程,个人命运永远和时代的变迁联系在一起,而四姐妹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才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
  •     作为合肥人,我很高兴我们合肥的四姊妹那么不俗。也大大的帮助我了解到一些关于我们本地的人文文化。半个下午加上整个晚上,我一气呵成读完她。作者是外国人,能明显的感受到她的角度和态度和我们国人的区别,在评论到一些敏感政治话题的时候笔下相当留情,婉转的描述了些本是不堪的往事。
  •     四姐妹很惊艳,书看着也很带感
  •     可当传记来读,不可当文学作品来读。
  •      某天在看周有光的词条时,看到的推荐,因为我是合肥人,对这个词自然很敏感,已是好奇,更不用提四位大名鼎鼎的连襟,书不厚,但用kindle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才看完,像看小说看完这四位闺秀的一生。所查到的资料都是描述他们的才华,但似乎文字没有带给我想象的震撼,很遗憾无缘得见,让我有感触的是这四姐妹一生的两次劫难,一次是战争,一次是文革,现在想想后者带来的创伤与前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每想到这里,甚是痛心,接踵而至的无奈无力。
  •     读之前最知名的是兆和,看完发现最精彩的是充和,其次允和,反倒觉得兆和有点乏味。
  •     身为合肥人 这些最美的故事与美人 我竟然一点也没有沾染到 合肥的气质越来越浮躁了 盲目的发展开发 自己人都忘记了自己的特色了
  •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张乔龄和张尧龄哈哈哈
  •     相比较《山居杂忆》,这更像一部小小的传记。读书期间数次前往合肥,然而这座城池也早就没了往昔印记,城门与城墙,最终成了环城公园一块石碑上的寥寥数语。总觉得民国以后再无闺秀,早就没有了养在深闺人未识,又何来闺秀?这两本书得以问世,也多亏了家族的荫蔽,更多那个时代的生存者,也仅仅只能忙于生存,哪儿来那么多机缘巧合与盛衰兴亡? 能看到那个时代浓缩的影也是极美的。
  •     就是不喜欢
  •     该书比较客观的描写了一个家庭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于如何培养气质和在人生转折点如何取舍有独到的见解,建议女士及有女儿的家庭阅读
  •     看完了这本书,只觉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这些人来了,又走了。而我们,则更要珍惜时光啊。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合肥的信息,关于历史的故事,关于执着和爱情。
  •     还没开始读,合肥四姐妹。
  •     不仅仅是本传记
  •     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说,张家发生的诸多事情,与计划和机遇,个人努力和地域性格,时代影响和他人作用,缘故亡魂和现代精神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是看,作者为何写这本书的时候加入诸多背景就不难解释了。
  •     张家四姊妹,才情、学问、容貌以及各自的感情故事,都堪称民国的一段传奇。老大元和,嫁给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二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老三兆和,嫁给作家沈从文,老四充和,嫁给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家教真的很重要,为他们的父亲张武龄先生点赞
  •     宋家出了三姐妹,张家出了四姐妹,在历史的长河里都留下了一笔的人物。
  •     因为沈从文,知道了张家姊妹些许故事。那个时代的女性,大约算古风犹存的最后一抹了。
  •     春节就看这本书了 四个姐妹分别写了 还不错
  •     一直对张家的这四姐妹心生向往,什么是大家闺秀,什么是完美人生,看了这本书对她们的人生和气度心生羡慕。。。
  •     清晰了那个年代大家闺秀的轮廓 女子当如是 物质匮乏的年代 人们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满的 如今这样的气质前辈还有吗
  •     好的传记不仅写人 也是写一个时代
  •     你是,也是不负,这份得天独厚。
  •     张家四姐妹的确不同于常人,有才华,有气质。
  •     合肥四姐妹,金安平都與之談過話,角度弧度大略摸熟。譬如大姊元和最神秘、允和最坦率、兆和最含蓄、充和最健談。可惜二零零五八月書成付梓,只有張充和仍在世
  •     中学时读的。
  •     多年前在电视的一个访谈节目看到过张允和先生,记住了这位白发美女,而后又看到了丁聪先生为张允和与周有光两位先生画的漫画,几年后拜读了张先生的《张家旧事》,今天再读《合肥四姊妹》时不知为何耳边总响起昆曲《牡丹亭》中的那支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     结构简洁 剪裁得当 没有废话(也许让人激动的是 要四代就\才能培养出充和这样的闺秀)
  •     就是挺喜欢这书的。大概是对这四位姐妹和她们的背景很有兴趣,我喜欢这本书。
  •     书的内容挺好的。我个人更喜欢的是介绍充和祖母的章节,名门闺秀的良好教养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也就是说,我认为养大四姐妹的人才是最厉害的。
    另外,文章内容言之有据,并不像一般的名人传记那样八卦地乱写。
  •     期望中的真实描写,不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感情色彩、学术色彩。可惜是仍然有一些作者自己作为美国人的高高在上。作者自身的判断是主观的,所以不必评论合肥四姐妹,确实是一曲悠长的挽歌。
  •     不太喜欢合肥人,不过这本书倒是很好看,很能满足八卦需求
  •     对张氏四姐妹的家世背景及每个人的情况都分别做了交代,平均用力,所以只是大致有个了解。中规中矩,挺好读的一本书
  •     补标签。看这本书时正是我刚开始接触昆曲之时,闺秀的生活与命运记不太清了,唯有她们与昆曲的联系印象最深。
  •     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
  •     也许我的评论会遭到女权主义者的抵制,但我仍要声明我不是歧视女性,男性也不怎么样,只不过比照合肥四姐妹,当今的女性过于功利而没有信仰,过于追求世俗的物质而放弃了高雅的内涵修养,白领是这样,女大学生是这样,我们不免怀疑,以后还会不会有合肥四姐妹?
  •     张家四姊妹的**超群,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
  •     除了宋氏姐妹,还有张家四姐妹,写的还可以,毕竟只是一本小册在
  •     家族史,但是历史的背景介绍的非常清楚,包括对一些人物的看法,比如刘铭传。作者学术内涵,书中人物的学术内涵都体现的较为清晰。不同于一般的较浅显的传记。非常不错!
  •     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 这才是富养女儿
  •     一本精彩的书,一曲挽歌,令人心酸,重现已然消逝的世界……作者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我国人几乎无法想像的天地
  •     娓娓道来,张家四姐妹的故事令人回味。
  •     这样考据出来的历史,对生活的还原度是那么的立体,真不知道大陆的史学家们,什么时候可以有这样的治学态度。
    书质量很好,纸很白,也很沉,贵点也值得了!
  •     喜欢该书恬淡的语言,真实的写史的方式.
  •     2016年6月7-9日读,2016-187。
  •     「永恒的无常」
  •     学术型叙述方式,把个人经历置于时代大背景下,大量引述。可闲时一翻。
  •     非常棒的一本书,从四姐妹的成长、爱情、家庭生活中影射出上世纪的人情、风范,读来感慨良多。作者的文字功力不错,内容结构的排列如同昆曲,有一种以小见大,回味无穷的感觉。很好的一本书,近代才女及宦官世家何等风范,让人感慨,原来还有这样的礼乐之家!
  •     讲了合肥张家四姐妹的故事,很有趣的是她们家的那些女工们,书中反应着中国近代的变迁。值得在闲暇时读一读
  •     那个时代才是文化的繁盛时期。姐妹们命运的分叉处终究还是嫁。
  •     记下了泡豇豆下饭
  •     对张氏四姐妹以及周有光、沈从文等有兴趣的人,可以从这本书看起,了解一下,记录得比较详实,好书一本,有品位。
  •     只有羡慕的份儿,大家闺秀,名门之后的人生也不是我等可以想象的。
  •     腹有诗书气自华,四姊妹四夫婿十姐弟。
  •     四姐妹的一生,飘零颠簸,一声嗟叹。
  •     “甚至在充和嫁了人之后,他仍然坚持写那些信。他还收集充和的诗歌、小说,并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到香港出版。”为什么感觉卞之琳有一丝丝的变态……
  •      看完正本书再回头看看作者,原来是史景迁的夫人写的,好吧也就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故事,四姐妹没占多少篇幅,倒是家族背景历史事件,沾边的沾点边的都写的及其详细,就是传记对有些人没兴趣也要硬看,总觉得这是一本序,后面要看的就是允和写的自家人事。 中间要不是沈从文的书信占了60多页,这书真是无味,本来里面人的故事单说都是有趣的,但毕竟是张家的故事,又不能过多的说,看着就像个大编年史,倒省了你百度的时间了。 大家毕竟是大家,这种骨子里的底蕴不是多读几年书就能生出来的,但那个时代的人活的那样精致,尽管在动荡的年月里亦是如此。 总是女人写的故事总有偏袒女人之嫌,这中连保姆都显得耀眼了⋯⋯
  •     大学时候就想读的书,去年看了大半就放下了,前些日子才捡起来。刚开始想,学术研究用在一个家庭四个姐妹身上有什么意义呢。看着看着就释然了,要什么意义呢,大多数有“意义”的研究论文不都堆着落灰呢么,能写成畅销书也挺好。兆和那章太颠覆了,原本沈从文和三三的爱情简直是童话,看了之后发现,嗯,这才是真实的婚姻吧。四姊妹的父亲是个很有意思的人——通过他(武龄),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生命是有目标的,但不必使用蛮力来达到它。就像父亲一样,孩子们认为人性比抽象的原则更加高贵;他们也了解到,人性也不可能与自己所持的原则相违背或起冲突。通情、达理、有志、同情,是父亲给他们的遗产。这些东西加起来不见得能成就一个伟人,不过武龄的长子宗和在十七岁时就在日记中写到:“能安安稳稳地做一个平凡的人,已经是很侥幸的事了。”
  •     非常精彩的文字,读起来很有感觉,内容生动,情感真挚
  •     虽然书名是合肥四姊妹,但讲她们的篇幅却不是很多,前半本书主要围绕张家的祖先和那个时代的历史展开,对了解民国的历史还是有用的。作者每处引用都有注释,可见十分用心。
  •     故事本身比较平淡,作者写的是论文而已,是故中体一般?2008年7月1日购自99网上书城,19.3元。
  •     四姐妹的童年与成年 童年的成长环境影响的深远 父亲母亲保姆外公祖父母 传记来源翔实 逻辑严密 叙事客观又不失美感
  •     这是大二读的书,天天做梦过着她们那样的生活。唱戏,弹琴,一起办杂志。
  •     书的质量不错,特别是内容。内容充实,不仅有张家四姐妹的人生经历,还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很喜欢。
  •     在那个时代,张家四姐妹的生活,让我感叹不已。开明的父母,优越的生活,富裕的家庭。张家四姐妹一个个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这是多么难得的。
  •     死者已经进入虚空和永恒的世界,只有活着的人的记忆才能将他们留住,带回人间;同样,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能失去他们,因为“我们频频从忧伤中汲取心灵成长的养分”。
  •     所有篇章里,最爱写父亲的那章
  •     看似闲书~~却体现出作者不凡的洞察力,翻译的也很好~~
  •     富养女,穷养儿。
  •     俨然是个外国人的笔触,写得挺认真的,倒是意外评论区大部分人都觉得名过其实,是太严肃了吗
  •     1、不知道是喜欢内容的架构还是翻译的风格,也许两周都有,总之文字看上去很舒服。
    2、对于背景的交代,既有助于外行人迅捷了解人物所处环境,而且延伸的阅读内容,点到为止,收放自如,非常恰当。
    3、可能由于发行的考虑,几乎可以肯定是做了某种删节,尽管可能那些内容无关大碍。
    4、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有一个家庭切入,几乎涉及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是我第一本给五星的书。
  •     张家姊妹,女中凤凰
  •     这年头,猎奇,捕风捉影的东东太泛滥了。感谢作者,奉献给我们这么严谨的研究成果,这是研究出来的历史!
  •     即便是亲姊妹,也是各有各的个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