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各界人物 > 忆旧

出版社:百花文艺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30645147
作者:胡适,季羡林
页数:380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从“名家写名家”的角度,将胡适、季羡林、罗家伦、丰子恺、陈西滢等回忆老友故交的文章辑为一册出版,其中许多是今天罕见的珍贵资料。书中以“名家写名家”作为切入点,有意摒弃正襟危坐的大论,而选择有旁逸斜出之态的文字,为的是剥除一些人为的生硬外壳,将大师们在私人交往中所不大为人所知因而也更真实、更全面的形象展示出来,可谓另辟蹊径。

书籍目录

辜鸿铭简介(1856—1928) 回忆辜鸿铭先生 记我所知道的槟城(节选)齐白石简介(1863—1957) 忆白石老人 和白石老人的父女之隋蔡元培简介(1868—1940) 对于蔡先生的一些回忆 关于蔡先生的回忆 伟大与崇高梁启超简介(1873—1929) 忆梁启超先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李叔同简介(1880—1942) 弘一法师之出家 怀李叔同先生鲁迅简介(1881—1936) 哭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于我(节选) 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丁文江简介(1887—1936) 丁文江这个人 现代学人丁在君先生的一角陈寅恪简介(1890—1969)  陈寅恪先生刘半农简介(1891—1934) 忆刘半农君 半农纪念胡适简介(1891—1962) 我记忆中的适之 胡适之先生出任驻美大使的经过 胡适先生二三事 怀念胡适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叶圣陶简介(1894—1988) 我所见的叶圣陶 万世师表叶圣陶袁昌英简介(1894—1973) 让庐旧事林语堂简介(1895—1976) 忆林语堂先生 耳濡目染郁达夫简介(1896—1945) 回忆郁达夫徐志摩简介(1897—1931) 忆志摩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编后记

内容概要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

章节摘录

  忆白石老人  艾青  一九四九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戴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我马上向前说:“我在18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他问:“你在哪儿看到我的画?”  我说:“一九二八年,已经二十一年了,在杭州西湖艺术院。”  他问:“谁是艺术院院长?”  我说:“林风眠。”  他说:“他喜欢我的画。”  这样他才知道来访者是艺术界的人,亲近多了,马上叫护士研墨,戴上袖子,拿出几张纸给我们画画。他送了我们三个人每人一张水墨画,两尺琴条。给我画的是四只虾,半透明的上画有两条小鱼。题款:  “艾青先生雅正八十九岁白石”,印章“白石翁”,另一方“吾所能者乐事”。  我们真高兴,带着感激的心情和他告别了。  我当时是接管中央美术学院的军代表。听说白石老人是教授,每月到学校一次,画一张画给学生看,作示范表演。有学生提出要把他的工资停掉。  我说:“这样的老画家,每月来一次画一张画,就是很大的贡献。日本人来,他没有饿死;国民党来,也没有饿死;共产党来,怎么能把他饿死呢?”何况美院院长徐悲鸿非常看重他,收藏了不少他的画,这样的提案当然不会采纳。  ……

图书封面


 忆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些内容,本想放到笔记里,书不在手边不记得具体页码,先这样吧。记我所知道的槟城凌叔华我知道槟城这个名字,还是因为辜鸿铭曾经告诉我他生在南洋的槟城,这可是多年前的事了。以后听人讲到槟城,我就想起那个二十世纪初期的奇才兼学者,他不但精通六七国语言文字(中英德法日梵马来),能说能写,一样的流利,对于东西文学哲学政治研究的渊博透彻,也是前无古人可与颉颃的。远在三十多年前,他住在北京东城一座寒素的四合院房子,每日不知有多少国际名流学者亲造他的“寒舍”(辜说这是炉火不温之谓),听他讽刺讥笑,若不服气,与他辩论,大都逼得面红耳赤,还得赔笑拉手,尽礼而逃。否则那拖着小辫子的老书生绝不肯饶,尤其是对客从西方来的。他的雄辩,势如雨后江河,滔滔流不绝的;若无法截住,它会毫不留情的决堤窥岸,当之者不遭灭顶不得解脱。英国大文豪毛根,日本的芥川龙之介都曾尝过此味。有一回辜伯不知因为梁伯说了他什么话,他与梁伯同来,未等坐下,即把手中的一本英文书递与我的堂兄,他说,“我要你听听我背得出《失乐园》背不出。梁伯说我吹牛。孔夫子说过‘当仁不让’,讲到学问,我是主张一分一厘都不该让的。”说完,他就滔滔不绝的背,我挨着堂兄指着的行看(我的英文那时只认得字母),他真的把上千行的弥尔顿的《失乐园》完全背诵出来。一字没有错。……过了些时,我读了英文,他对父亲说,“学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教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陈寅恪先生季羡林我在格丁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十年。国家内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扰。教授和学生多被征从军。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都归我一个人掌管。插架数万册珍贵图书,任我翻阅。在汉学研究所深深的院落里,高大阴沉的书库中,在梵学研究所古老的研究室中,阒无一人。天上飞机的嗡嗡声与我腹中的饥肠辘辘声相应和,闭目则浮想联翩,神驰万里,看到我的国,看到我的家,张目则梵典在前,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我来发复。我此时恍如遗世独立,苦欤?乐欤?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了。
  •     20世纪是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不论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学术界和思想界,都有众多大师涌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学术和思想水平,而且道德情操、人格魅力兼备。他们的高度到今天仍然难以企及,甚至可以说,以今日社会思潮的纷乱,知识分子心态的浮躁,我们距离这些大师反而渐行渐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这些大师的缅怀与回忆,有着大大深于“忆旧”的思想和现实意义。   近二十年来,以这些大师为对象的出版物已经非常多,包括对他们著述的重新整理出版,以及有关他们的传记、回忆录和日记的撰写与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忆旧》(雁华编选,2007年7月出版),从“名家写名家”的角度,将胡适、季羡林、罗家伦、丰子恺、陈西滢等回忆老友故交的文章辑为一册出版,其中许多是今天罕见的珍贵资料。书中以“名家写名家”作为切入点,有意摒弃正襟危坐的大论,而选择有旁逸斜出之态的文字,为的是剥除一些人为的生硬外壳,将大师们在私人交往中所不大为人所知因而也更真实、更全面的形象展示出来,可谓另辟蹊径。   不过,在编辑过程中,编选者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是人选标准问题:大师级的人很多,涉及领域、专业非常广,以什么为标准来甄选?其次是文章的取舍问题,对于有的人的回忆文章比较少,有的人如鲁迅、巴金、徐志摩等则回忆文章非常之多,该如何选择?还有入选人和文章的排列顺序问题、书的体例问题等等。考虑到这种种因素以及版权联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经过编选者的多次商讨,最终确定了放弃“大而全”的企图,而以文章的可读性和信息的新鲜感为宗旨的思路。比如,徐志摩不幸遇难,去世很早,名家为他写了许多纪念文字,当时就出版过,而且后来每当他去世纪念日来临时仍有一些大师不断写纪念文字,但本书最后只选定两篇:即在最熟悉徐志摩的人中,采用了第一个见到(翻译)遇难电报的教育家罗家伦所写之文,和到遇难之地亲自处理徐志摩后事的沈从文所写之文。对于当代人不大熟悉的名家,特别是非常有贡献但去世较早的名家,本书也做了些许介绍,如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丁文江(再君),本书特意收入胡适和罗家伦先生的文章,介绍这位鲜为人知的民国知识分子,当年正是他举荐培养李四光,使李四光后来成为20世纪国际知名地质学家。丁文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为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和国家的矿业作出极大的贡献,历史不能忘记他。再如著名文学家苏雪林女士,享年一百有三,与她同时代者大都已作古,没有找到很权威的怀念她的同辈写的文章。但编选者想方设法,找到袁昌英的后代、著名翻译家杨静远先生回忆年轻时与苏雪林近距离接触所写的生动文字,弥补了这样的遗憾。可是谢冰滢女士,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好的回忆文字,但是从本书中所收作为作者的她回忆林语堂的文章中,读者可以间接了解到谢冰滢这位“女兵”的一些不平凡的经历片断。编选者希望,通过这样精心的编选与整合,能够使上世纪的大师风采得到较为全面、立体,也更为鲜活的展现。   由于编辑方针的调整,这本书前后易稿8次,并忍痛割爱将原先80余万字的书稿压缩为40余万字,以使其简洁精练,人物及其事迹都更为集中。为获得文章授权,编选者克服种种困难,与著作权人进行了大量的沟通(多数著作权人或已离世,或移居海外,很难联系上),在过程中得到罗家伦、陈西滢、梁实秋、浦薛凤、袁昌英、沈从文、孙伏园、曹靖华、丰子恺、靳以等名家后代的帮助。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和丰富本书信息,编选者与责任编辑也将在近年来与这些名家后代交往中搜集到的照片、文字墨迹根据选文的需要收入书中(均获得相关人同意和支持),其中许多照片、墨迹都是首次公开面世。如胡适40年代致友人的私信墨迹;梁实秋20年代与闻一多等人的留影;袁昌英40年代给罗家伦的书信墨迹;上世纪80年代,梁实秋委托两个女儿到医院看望老友冰心的照片;此外,凌叔华早年送给梁实秋的画,西方哲学家罗素夫妇以及著名学者李四光夫妇、赵元任夫妇、林语堂夫妇,还有著名文学家苏雪林的照片等等,都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编选者颇觉遗憾的是,因为阅读视野和本书编辑规模所限,还有不少大师在书中仅仅以作者出现,仍有很多名家和更好的作品没能编辑进来。全书按照回忆对象出生年代先后顺序编选,作者也依照同样的顺序排列。编选者希望,这本书能够使当今的读者“思接千载,意通万里”,追随着深情忆旧的大师,沉醉在一次意蕴深厚、别有滋味的文化旅途之中。转自国学网。作者:柏桦。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好像我原先对大师八卦很感兴趣,所以觉得这本书里面名人互相怀念写作甚是有趣。当时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散文》我一直在看,然后看到封底的广告就买了这本,还是通过邮局把书费汇款到出版社,然后大半个月后在学校传达室收到用厚厚牛皮纸包裹的书,包裹上大而潦草地写着收件人的地址。想想现在也才过去五六年吧,却好像过了许多世纪似得,网银快递早就让人习以为常,没有等待的焦急,也感受不到信件本身的惊喜了,哈,这到也成了我可以追忆的东西了。
  •     胡适先生是最没有争议的人物.. 这书里的东西,我觉得都该是真的.. 我相信他
  •     名家本色
  •     书内容不错,只是书封面挺旧,象二手书
  •     泛泛之谈,流于表面的回忆,可能限于篇幅。
  •     季羡林的忆大多是钱文忠写的。后面接着会是谁?
  •     其实只是将前人的文章组合起来。
  •     杂
  •     不是看重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而是纯粹的瞻仰
  •     虽然大多的文章都是某某名人回忆/悼念某某名人,有些读起来感情至真,而且作为历史的佐证资料也是不错的。
  •     大师怀念大师的集子,看大师就比较客观分明了。最喜欢季羡林也是他写的几篇怀念
  •     名家写名家,本书用名家的美德给后人以教育和激励,从名家的经历中寻找借鉴
  •     好多人写的,搞个名字最响亮的搁封面
  •     缅怀 主观的情感侧面的表现人物,虽然都是大家忆大家,但还是觉得这还是写给自己看得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