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狄浦斯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地理人物 > 奥狄浦斯王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020035939
作者:[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
页数:111页

答案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很短小却不单调,或许是时代让它浸染了宿命论的色彩,但我仍从中读到了人对真相和命运的勇敢探寻。即使这种探寻最终成为了悲剧发展的推力,它仍旧熠熠生辉。忒拜城是俄狄浦斯宿命的入口处,他从斯芬克斯的魔爪中解救了这里,却不知噩运在黑暗的角落伺机而动,最终,忒拜城化为一片幽冥,处处悲歌。命运是樊笼,被预言笼罩的俄狄浦斯无知无觉地陷进了命运的泥沼,随着真相的步步逼近,他不安地思忖着未临的祸事,当一切的谜题解开之际,天崩地裂,祸难滔天,沉没了曾经的拥有与从属,他唯有痛苦地承认自己的盲目;杀了不应杀的父亲,娶了不当娶的母亲,咒语般的预言一一应验,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将自己放逐,悲剧从开始就已成注定…《俄狄浦斯王》为何成为悲剧?在于戏剧中层层叠叠的矛盾与斗争,这种冲撞所产生的震撼力动摇了我们既定的认识与信仰。悲剧里,俄狄浦斯越是逃避越逃不开,“神示”的罗网愈缠愈紧,于是,俄狄浦斯惟有去背负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无疑,在不可逆转的命运面前,我们迷茫,我们惶惑,对于未知的世界我们无力,却仍要挣扎反抗;对于宿命,我们百思无解,可我们具备的不单是人性的卑微与脆弱,更是倔强与坚强。“当思想上升的时候,人会痛苦,但是会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不能降落,因为下面是危险的,而上升的过程又是痛苦的。”俄狄浦斯是无畏的,他付出锥心的痛苦,向命运索要答案。在这样悲壮的挽歌里,我们应当明白,斯芬克斯的谜题就摆在那里,触目而惊心,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看不看得见谜底,或是敢不敢去回答,因为这是弯曲与蒙蔽,真实与存在之间的抉择。“人”就是一切的答案…

俄狄浦斯的救赎

人生就是一架摆钟,在痛苦和无聊间徘徊。 叔本华  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铺满了杯具。 中国网友    看完俄狄浦斯的故事,我对人生的悲剧性更加深信不疑。但,即使是悲剧如同俄狄浦斯者,我认为,他的心灵依然是可以救赎的。让我们先还原这个故事。      昨天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故事的读后感,发现大家都说,俄狄浦斯好悲剧,自己好震撼,世界好宿命。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一部让自己心灵感到颤动的悲剧。原来,这个故事里有个重磅炸弹,说的是俄狄浦斯没有摆脱杀父娶母的宿命。普通群众对此表示叹惋和无奈,专家学者喜欢把它发散开,顺便谈一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更加遥远的母系社会寻找人类这一情节的终极渊源。人们都予以该悲剧的作者索福克勒斯很高的美誉,认为他很伟大。我也觉得他伟大,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看得很远的预言家。这样的剧情在历史上已经上演过很多次,外国的我不了解,就我们中国来说,前几年有两部大片,《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都讲的是类似的悲剧故事,王子和太后关系复杂,纠缠不清。只不过和俄狄浦斯不同的是,第一,王子是知情者,相比之下,完全不知情的俄狄浦斯无辜了好多。第二,俄狄浦斯不想杀父娶母,结果做到了;电影里的王子们想杀父娶母,但,失败了。正史中这种剧情也不少见,王昭君出塞,被嫁到西域,嫁给了单于,生了个王子,单于死后,又嫁给了单于的儿子,又生了两个女儿,关系链比俄狄浦斯还要复杂。武则天、杨贵妃的身上也都有乱伦的痕迹。古代文学课的时候,记得春秋时代,齐国一位君王十分喜欢和自己的妹妹搞在一起。上面说的是乱伦,下面说说弑父,这事杨广做过。李世民和赵匡义性质一样,为了当老大把亲哥哥给砍了。说上面这些就是为了证明,乱伦和弑父,在中国,这个号称礼仪之邦,最注重孝道的地方,都能找到很多真实的注脚。更不要说散落在民间,不为后人所知的更加龌龊,更难以启齿的事情。俄狄浦斯只不过相当于他们的一个综合版和代表人物,但是,没听谁说过上面这些人很悲剧。所以,我认为,俄狄浦斯的悲剧不在于他弑父娶母,而在于他的不知情。这一切是神谕安排好的,俄狄浦斯只不过是一辆扭足马达的火车,走上了事先被安排好的命运轨道。那些所谓的如果,看似惊险,或者可以避免,实际上所有如果都无法避免。因为上帝是个艺术家,不想让事情发生的这么直接,这么不符合人性,所以,设置了很多曲折、关口,让大家看起来曲折离奇而又无法避免。其实,这只是造物主的一个阴谋,一个玩笑。    所以说,俄狄浦斯王的意义不在于弑父娶母的警戒,而是他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神谕的应验,可他还是失败了。 他是忒拜城的英雄,他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的勇士。他能战胜斯芬克斯,但他战不过命运,算不过宿命。人们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俄狄浦斯,说的是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恋父或恋母的情节。我觉得,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俄狄浦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悲剧。人的悲剧不是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而在于,大自然随意的创造和毁坏着生命,像一个颇具豪兴的艺术家,每一天,让无数生命意外的降临,或,意外的死亡。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宗教信仰逐渐消失,从前高悬在人类头顶的天堂消失了,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毫不仁慈的世界。在这里,现实的苦难无法用来世的享乐补偿,死去的灵魂也不再有超度的希望。难道要像叔本华所说窒息心灵,灭绝欲望吗?难道要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俄狄浦斯无法灭绝所有的欲望,也无法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神谕,所以,他自责无比,选择了自剜双目,自我流放。人活着,心已经死了,哀莫大于心死。或许有一天,别人可以原谅他,但他却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如果俄狄浦斯需要救赎,谁可以救赎的心灵呢,我当然做不到,让我们请出伟大的尼采。尼采说,即使再悲剧的宿命也有审美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用审美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悲剧和喜剧,把人生作为一次艺术创作,痛快的活,痛快的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都不会垂头丧气了。我们知道,最后,让俄狄浦斯崩溃的是强大的道德杀伤力,在常人的眼光看来,他无法面对忒拜人的眼光,无法面对自己的心灵。连读者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悲剧色彩,更不消说俄狄浦斯本人。但是,如果换一种眼光呢,用审美的角度看俄狄浦斯的一生,刚出生,即被抛于荒野大难不死;成年,为逃避神谕放弃太子尊位;遇到老国王,杀人而不是被杀;忒拜城,破斯芬克斯千古之谜,被推为国王;瘟疫横行,为了人民誓要找出真相;真相大白,自剜双目再次流放。纵观其一生,没有一件事平凡,没有一件事不震撼,没有一件事不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所以说,俄狄浦斯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经历了最高的荣耀最深的苦难,实现了最高的自我实现。如果说人生的审美要分一个等级,俄狄浦斯无疑是极品中的极品。他是最好的艺术家,一生只创作了一件艺术作品,就是他自己。如果说人生是一棵树,阴面,诸如邪恶、苦难就是树根;阳面,诸如幸福、荣耀就是树干。普通人终其一生只经历过小磨难、小波折,所以,只能体会到卑微的荣耀和幸福。而俄狄浦斯,把树根伸向了罪孽深处的地心,所以,他是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    道德让俄狄浦斯自我毁灭,但是善恶总是相对的,对弱者来说是毒药,对强者来说可能是补品。崇高中也有恶,创造善离不开创造恶。所以,俄狄浦斯没有必要过于自责。尼采说,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需要重估。什么是善,凭强烈的本能攫取一切的威力就叫善。什么是恶,柔弱产生的一切便是恶。俄狄浦斯是一个强者,他的荣耀和地位,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获得的,他是最强健的生命的象征,是生命力的代名,展现了人类最高级的美---权力意志。善恶的标准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为了生存,为了统治,创造了万物,创造了道德。道德为了统治而生,道德便是奴隶的道德。作为一个生命的强者,俄狄浦斯不应被奴隶的道德所束缚,更没有必要选择自我流放作为惩罚。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道德的悲剧。不知道,在人类的历史上,因为道德,还上演过多少上演的悲剧。道德,是个好东西,也不是个好东西。强者,如俄狄浦斯,欲自我救赎,必先蔑视道德。

俄狄浦斯的悲剧

记得叔本华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条由炽热的煤炭所铺设成的环形道路”。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悲剧,人的肉体永远踩踏在炽热的炭上保守煎熬,终而复始的环形道路上行走,而灵魂也被这条环形的道路所圈禁,永远在重复的循环相同的悲剧。俄狄浦斯的悲剧是悲剧中的极致。他的悲剧表面上是一场命运的捉弄,伦理的混乱,但最核心的悲剧在于纵使他拥有非凡的智慧和宽广的目光,他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相比于一般戏剧的设置谜题-解开谜题的侦探模式,索福克洛斯更倾向于创新式的设置——揭示型戏剧。从帘幕升起的那一瞬间起,观众们似乎就有了一个若有若无的答案。随着戏剧的发展,当这个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晰,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后,俄狄浦斯却是最后从混沌中醒悟的人。
在戏剧的开场,克瑞翁和俄狄浦斯对话中,俄狄浦斯势要追查出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这时,克瑞翁的回答中这样描述凶手:“都死了,只有一个吓坏的人逃回来,也只能肯定亲眼看见的一件事。他说他们是碰上强盗被杀害的,那是一伙强盗,不是一个人。”“一”在这里反复出现,“一伙人”“一个人”“一个”,最后是一伙人杀死了国王。显然,那个吓坏的人失去了理智,在惊恐状态下夸大了凶手的人数,这里,克瑞翁的话已经道出了事实的真相。只有俄狄浦斯不明白,他势必要追查的凶手,就是他自己。
接下来的第一场中,俄狄浦斯与盲先知的对话,更是让看戏剧的人恍然大悟,而不明的依旧是俄狄浦斯本人。在俄狄浦斯的询问下,盲先知说“你们都不知道。我不暴露我的痛苦,也是免得暴露你的。”“我不愿使自己苦恼,也不愿使你苦恼。为什么还要白费唇舌追问呢?”。这里其实已经很清楚了,盲先知虽然看不见,但天地间一切可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秘密,他都明察,他虽然眼盲,但心却不曾失去光明,洞察一切真相。俄狄浦斯却不解,锲而不舍的追问,两个人逐渐吵了起来,气头上,盲先知说“因为你是这地方不洁的罪人,你就是你要寻找的杀人凶手!”一语道破,俄狄浦斯却依旧自欺欺人的认为这是克瑞翁的轨迹。但接下来伴随着戏剧的发展,一个个证人接踵而至,他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弑父娶母,他,是罪人。他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从他呱呱坠地时起,这个悲剧就是注定的。他父母为了避免这个悲剧而早早把他送走想夺取他的性命;他长大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这个神谕也就是这个悲剧的应验,可是他还是失败了,弑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还让自己的母亲在同一个床榻上生下了他与他父亲的孩子,这,是一个伦理的悲剧。
他是王的儿子,他拥有非凡的智慧,他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救人民于水火,他是忒拜城的英雄,是人民的救星,但是他却永远没法完成对自我的救赎,让自己走出命运的圈子。为什么?虽然,他是智慧的,但是,他又是无知的。
他从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总在逃避却又找不到方向,在环形的道路上,他奔跑的越快,越是会回到悲剧的起点,上演又一轮的悲剧。在似乎每个人都知道事实的部分时,他却被蒙在鼓里。盲先知虽然眼盲但心却不盲,俄狄浦斯眼明确看不见事实。
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的理性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题。但他又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他其实根本就无法参透城邦政治的秘密,不知如何统治一个城邦。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在这点上显得针锋相对。历史无数次血的教训证明:浪漫的文人政治永远无法成功。而在俄狄浦斯身上,我们似乎能看见这种追求哲学的浪漫理性。他极力追求一个真相即便真相对他的生活造成伤害,他杀父的行为也暗示着他对传统政治与立法的抨击。但仅凭一身血气和智慧是不能统治城邦的,索福克罗斯一直在强调:统治人类与知识无关。所以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对立也成为他悲剧的催化剂。
同时他无法看到世间的差异,在剧中,他称臣民为“孩儿们”。明显这是一个定位不明并且混淆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人才会犯下的错误。虽然显得慈爱但却缺乏了从政者的权威。
他崇拜知识,崇尚自律。但却没法认识自我。而宗教中的观念崇尚他律,这也就是为什么普罗米修斯在盗取神火后被永世罚在高加索山上,亚当夏娃在偷食了果实后被逐出伊甸园。这种知识和宗教上的对立又是一个悲剧的缘由。神谕即是神谕,亵渎神谕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所以,他的悲剧在于他无法认识自己,无法看到世间的差异,无法同时兼有知识和权利,无法认识知识与宗教的差异,无法摆脱哲学的终极追求。因而,他走不出悲剧的环形道路。
在得知了真相之后,俄狄浦斯才真正被启蒙,才在真正意义上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戏剧的最后,他无法接受自己所犯下的伦理上的恶,亦或者是无法接搜自己的无知和狂妄,于是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他的眼睛不再能看见光明,但他却终于启蒙了。他的命运要到哪里,就让他到哪里吧。他最终将自己流放。

万感交集

我是从珍妮•苏克写的《我想看到的世界》书中找到《俄狄浦斯王》这个公元前430~前426年首演的戏剧。这本戏剧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的故事仿佛是我的前生一样。因为我在小时候也类似从八字算命先生那里听到,如果我以后继续玩游戏,视力会慢慢变差,以后去日本会比国内发展的好等等,而且我的姑姑也经常算命,亲戚也经常会付钱算这些东西,说不要做这个那个,在某个时候去哪里会对我未来有好处。我对这些东西半信半疑。命运,算命类似的东西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有疑问,这是否是真的? 我是否应该服从这些命运。如果不按照亲戚,算命先生那里所照着做吧,心里总是不安,焦虑,担心,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做的话会不会真的会出坏事?我自己不想想起这些预言,但是不想这些事吧,还是会浮现在我的大脑里,让我一直对命运有个心结,而且每次想起就害怕,感觉自己很怯懦。故事中的俄狄浦斯一直想要逃避女巫跟他说的预言,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掉命运。幸亏有这个小说,我可以在这种豆瓣论坛上写下自己的心结,可以看到其他人也有过这种类似的经历。

俄狄浦斯王:我们的文明确实在大踏步地倒退

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已经是如此地臻致完美。不管是情节,还是情感,还是戏剧性,或是对白,每一方面都远强过时下那些所谓的大片。所以我不得不得不相信我们的文明确实在大踏步地倒退,很多优秀的文明都没有继承下来,而那些虚假的伪艺术却充斥着我们的视线。很多人的业余消遣就是听听流行音乐,看看热映大片或是电视剧。他们从来没想过要主动去看一部经典名著,没想过去欣赏一出歌剧,或是听一场音乐会,看一段民族舞。这些历经时代考验的精髓文明他们一样都没想过要去了解,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这个浮躁年代的悲剧。作者简介:索福克勒斯(约前496—前406),雅典人,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在音乐、文学、政治上都有极高的地位。他死时,正逢雅典与斯巴达两国交战,使得他的遗体不得运回家乡。斯巴达将军闻讯后下令停战,好让索福克勒斯的遗体能归葬故里,足见他当时的声誉。关键词:命运、恋母情结、弑父娶母、古希腊戏剧、索福克勒斯(悲剧之父)。故事梗概:忒拜王拉伊奥斯得到神示预知自己的儿子会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他便叫一个牧人把他丢弃。这婴儿被波吕波斯王收为养子,俄狄浦斯成人后从另一预言家口中得知了他弑父娶母的命运,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俄狄浦斯逃离了家乡,在逃难的途中因纠纷杀了一群人。最后他逃到忒拜城,在那里做了王,并娶了先王的妻子。后来俄狄浦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现在的妻子就是他的母亲,他在逃难途中杀死的那群人中有一个正是先王,也就是他的生父。俄狄浦斯终于还是没能摆脱弑父娶母的命运。故事缩写:忒拜城内发生瘟疫,灾民向忒拜王俄狄浦斯求救。俄狄浦斯派内兄克瑞昂去向神求示,克瑞昂求来神示说只要惩治杀死先王拉伊奥斯的凶手,城内便可重归安宁。城内传说先王是在出国求神示时被一伙强盗杀死的,但这群强盗逃之夭夭,不之所往。俄狄浦斯于是向先知特瑞西阿斯求助,先知告诉他杀害先王的不是别人正是俄狄浦斯自己。俄狄浦斯以为这是克瑞昂的诡计,买通了先知想篡权夺位,于是赶走了先知,要将克瑞昂处死。王后伊拉奥卡斯特及时出现替哥哥求情,克瑞昂才免于一死。王后劝俄狄浦斯不要在意先知的话,她说她和先王刚生下孩子时也得了一个神示,说这孩子会弑父娶母,可是那孩子在出生三天后就被丢弃荒野,先王也是在外出时经过一个三岔口时被一伙强盗所杀,并不是死在自己儿子手中,所以那些预言不值一信。听了王后的叙述俄狄浦斯反而更加不安,因为他曾经也得过一个神示,预言家说他长大后也会弑父娶母,为了不让这个预言实现他被迫逃离了家乡,在逃难经过一个三岔口时因一场纠纷而杀过一群人,那群人跟王后描述的国王一行惊人地相似。但因为王后说先王是被一群强盗所杀,而他当时只有一人,还有,他并不是先王的儿子,所以就算真是他杀了先王也不能说他弑父娶母。但俄狄浦斯还是决定要找那次先王被杀时一个幸存的牧人回来问个究竟。一个报信人突然赶到告知俄狄浦斯他父亲波吕博斯王病故,俄狄浦斯和王后都欣喜万分,因为波吕博斯不是被俄狄浦斯所杀,那些预言都是假的。但俄狄浦斯马上又转喜为忧,他担心自己会玷污他母亲墨洛佩。这时报信人告知俄狄浦斯完全不必要做这样的担忧,因为俄狄浦斯并非波吕博斯和墨洛佩所生,是一个牧人把婴儿交给报信人,报信人再转交给膝下无儿的波吕博斯和墨洛佩的。这时俄狄浦斯派人去找的幸存牧人被带了上来,报信人认得这牧人,当年就是这牧人把孩子交给他的。终于真相大白了,原来是王后害怕那个弑父娶母的神示,在婴儿刚出生三天就叫牧人把它丢弃,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弑父娶母的惨剧发生了。怎料牧人动了恻隐之心把婴儿交给了同为牧人的报信人,报信人再把婴儿转交给波吕博斯和墨洛佩,牧人的话还证明了俄狄浦斯就是当年杀死先王的凶手。原来所有的预言都是真的,俄狄浦斯终于还是没能摆脱弑父娶母的命运。王后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悬梁自尽,悲痛欲绝的俄狄浦斯用王后的金别针刺瞎了双眼……

整个西方的文学和心理都受其影响

译为“俄狄浦斯王”更好。整个西方的文学和心理都受其影响,比如《哈姆雷特》、佛洛伊德、《雷雨》以及所有后来的改编剧本。恋母情节的由来就是由这部俄狄浦斯王开的源头。戏剧的悬念是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狄浦斯王猜出了斯芬克斯的迷语,但是猜不出先知和神诋的话,最终将自己放逐。

当价值诸神遭遇凯撒——从《安提歌尼》看法理学中的价值论争问题

两弯小径在秋林中延伸多可惜,我不能同时把它们踏勘我久久地目送着一条远去看它扭动身子,消失在灌木丛间……——诗人·弗罗斯特《安提戈尼》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此剧的大意是忒拜城的的俄狄浦斯王由于弑父娶母而自行流放,他的两个儿子厄忒特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克勒斯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残杀,一同死去。最后王位落在他们的舅父克瑞翁手中。由于波吕涅克勒斯曾勾结外敌攻打城邦,克瑞翁便命令将波吕涅克勒斯的尸体丢弃在田野里,让野兽吞食,并宣布若有谁敢违犯这项法令就将谁处以死刑。波吕涅克勒斯的妹妹安提戈尼出于对哥哥的爱,不顾法令埋葬了波吕涅克勒斯。于是克瑞翁把她囚禁起来,安提戈尼自缢而死。安提戈尼的未婚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儿子,在他听到安提戈尼的不幸消息后就自杀殉情,海蒙的母亲听到海蒙自杀的消息亦自杀而死。虽然整个故事以悲剧结束了,而这个故事展现出来的冲突却是永恒的。神法与人法的冲突该剧一开始便从安提歌尼和她的妹妹爱斯梅娜之间的冲突展开。爱斯梅娜劝说她的姐姐安提歌尼要服从克瑞翁的命令,违反法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她的理由是,女人不应该与男人斗争,要服从男人。因为女人是弱者,而弱者就应该服从强者的命令,顺从是女人的德性。爱斯梅娜劝安提歌尼放弃安葬哥哥的念头,要“现实些”。而安提歌尼却认为替亲人安葬是最为神圣的义务,是天堂的法律的戒条,凡人必须遵守,这比人间国王的法律更高。古希腊人认为人死后尸体必须安葬,这样他的灵魂才有所归依,不然灵魂就会得不到归宿而非常悲惨。对哥哥的爱以及身上背负着的这条神圣诫命让安提歌尼在面对国王克瑞翁的法律诫命时,在面对死的威胁时,毅然选择了与克瑞翁的命令相抗争。在安提歌尼这里,对神的诫命的信奉和对哥哥的爱要远远高于国王的法律,这是她选择对抗克瑞翁的命令的原因所在。神法是永恒的,而国王的法律却是一时一世的;神法是不变的而国王的法律却是变动不居的;神法是人安身立命心灵皈依之所在,而国王的法律却只是外在的强制,不关乎人的终极意义。安提歌尼的身上也体现出希腊人重精神轻生死的精神气质,在神法与人法发生冲突之时,她不畏克瑞翁的强权,慷慨赴死,彰显了她高贵的气质。可以说是她对神的信仰和对于神法的恪守,使得她最终得以超越。本来安提歌尼是可以和她妹妹爱斯梅娜一样选择顺从——女人顺从男人,弱者顺从强者——一切都我为了能活下去。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安提歌尼也就不能成就她的高贵的道德了,与她妹妹选择屈辱的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活下去相反,安提歌尼用她的决绝的赴死彰显的是她对超越于人法的神的意志的体现的法的遵从。这是安提歌尼所信奉的个人伦理(价值)。在安提歌尼身上,一边是神的诫命也即亲人灵魂的归依,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她必须做出选择。而她的选择是轻死而存义,这正是她崇高之处。从个人伦理(价值)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出悲剧。即在她追求自己所谓的善(神的诫命——埋葬哥哥)的过程中复出了生命的代价。她对她的善的追求被世俗的“凯撒的权力”无情的湮灭。个人的精神上的正义得以实现,而她的肉体确被摧毁。然而从克瑞翁的视角来看,就不止是一个个人伦理(价值)的问题了。对克瑞翁来说他首先是国王(是城邦所有人的父亲),然后才是海蒙的父亲,才是安提歌尼的叔叔和未来的公公。在克瑞翁看来波吕涅克勒斯曾勾结外敌攻打城邦是不可饶恕的罪行,这给城邦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使城邦有倾覆之虞。他作为国王就必须对这种对城邦造成巨大威胁的人给予严惩以儆效尤。所以他必须制定法律来维护城邦的完整。神法与人法的冲突在克瑞翁身上体现得更加突出。克瑞翁是以双重身份出现在剧中的,一方面他是城邦的护卫者——国王,另一方面却是一个父亲,一个公公。在安提歌尼触犯他的命令将要执行死刑时,他的手上一边是城邦的永固,一边却是亲人的幸福。在这两者之间他同样必须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却比安提歌尼的选择要更为费人思量。选择是艰难的,最终他选择了大义灭亲以维护城邦的永固。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作为一个国王的使命,却葬送了儿子的幸福。他所要维护的价值是世俗社会中最重要方面——城邦的利益。为了城邦他必须舍弃个人的小我,这也成就了克瑞翁的不凡,他是一个合格的君王。克瑞翁坚持:国家的法律必须得到遵守,不管事情的大小,不管是对——还是错。毫无疑问,统治者将是最贤明的君王,或为此他是最坚定的国民。在战争时期,他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没有比不服从命令更危险的事情:城邦将毁于此,家园成为废墟,军队溃不成军,胜利成为泡影。而简单的服从命令拯救成千上万善良民众的生命。因此,我坚持法律,永不背叛。在克瑞翁这里,家庭与城邦的对立,神法与人法的对立显得特别突出,这也是由克瑞翁双重身份所决定的。虽然最终他选择了坚持他的法律处死安提歌尼,但是这种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他们之间的张力依然十分紧张,并通过安提歌尼的死亡、海蒙自杀的悲剧而显得更加的永恒了。人们还没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永恒的冲突。选择的艰难依然顽强的存在着。恶法非法?——希腊人自然法观念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自然”的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都以自然为基础。在剧中一开始爱斯梅娜就是以自然法来劝安提歌尼放弃对克瑞翁的反抗,服从他的命令。在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念中,女人应该服从男人,弱者应该服从强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从克瑞翁的命令也是顺应自然法的要求,因为克瑞翁是国王,掌握着强权,对他的服从自然是自然法的要求。但是在此之外,安提歌尼提出了神法的规定性——家庭成员必须由亲人埋葬,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够安息。在这里安提歌尼以神法来对抗自然法的要求。自然法与神法的冲突也凸显了出来。其实在古希腊人那里,除了自然的观念外还有神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要高于神,自然的背后是命运。而命运是希腊人信仰的最高存在,它是终极的信仰。安提歌尼以神法的要求来对抗克瑞翁的人定法实际上是对自然法的一种反叛。而克瑞翁命令的合法性的来源正是自然法的逻辑推演。因此在古希腊人这里恶法亦法。因为它是自然法的延伸。现代观念对于自然法的消解虽然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对于自然法的理解,自然法的内容也在不断变迁,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却没有变。自然法的核心理念是自然与理性以及对于终极的善的追求。自然法一直坚持对终极善(正义)的追求,终极的善(正义)蕴含在自然法之中。自然法的要求是评判世俗法好坏的标准。随着现代性的彰显,“进步”、“进化”等观念开始占据人们的心灵。历史主义、相对主义以及怀疑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兴起使得自然法的基础——理性得以动摇。特别是康德的三大理性批判,更是使自然法的根基产生了很大的动摇,有人评价他是自然法的送终人。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原来越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将来必定超越现在,我们人类正朝着原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进步的观念。进步的观念是历史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念。历史主义坚信,一切的道德观念、价值意义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今天我们认为的善,在明天将会成为恶,而将来的善说不定就是由现在的恶衍生而来。所以看待我们今天的所有价值观念以及道德都要有“历史的眼光”,没有永恒的真理和善,有的只是一时一世的价值。所以就没有必要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空洞的终极的善。这就是历史主义对自然法终极善的追求的一种消解。伴随着历史主义的勃兴的还有相对主义的盛行。相对主义坚信人的认识和价值都是主观的,相对的,没有是非对错的客观标准。其中最著名是论断是休谟的有关事实与价值判断的论述。他认为事实判断是客观的,而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二者之间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不能够从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来。是和应当应该截然分开。这就是被人称为“休谟的铡刀”的著名论断。它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正是相对主义宣称的价值的主观性导致了自然法的对于价值(善、正义等)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在一个社会中,你所认为的善于我而言有可能却是恶,所有价值都是依主体的不同而不同,个人主观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彰显。对于那种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以及善的观念,人们给予了普遍的拒斥。最后给予自然法以致命威胁的是实证主义在法学领域的兴起,实证法学的形成。实证的方法最早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这种自然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功使得它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而来很多信徒。孔德在最初在社会科学领域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孔德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拒斥形而上学的时代,相对于自然法的空洞的逻辑思辨,实证法学的实证方法更能让人感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使人们看到了法律研究的新路径。实证法学对实在法体系、概念的研究使得法律成为现代社会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并使得法律这个工具更加的有效率。总之,自然法受现代观念的影响开始变得式微,而实证法成为了现代法学的中流砥柱。实证法的困境与自然法的复兴二战前,实证法学已是主导的法学思想。但是随着二战后人们对于纳粹法律的反思,导致了自然法的复兴。实证法学所面临的困境在纳粹法律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在战后对战犯的审理过程中,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即依据当时制定的法律而做出的行为在当时不为犯罪,而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有违最基本的正义观念的。对于告密者案,法官感到非常头痛。在纳粹统治时期,许多人通过向党和政府检举自己的敌人来发泄心头的怨恨。被检举的事情包括:私下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偷听敌台;和臭名昭著的流氓无赖以及特务狼狈为奸;囤集超过许可数量的干酪;没有在五天内报告自己丢失了身份证,如此等等。因为这些事情都挡了当时正义实施的道路,所以如果它们被证实了的话,被告就会被判处死刑。在有的案件中,判决的权威依据是“紧急状态”法,在有的案件中,判决的作出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虽然这些判决是由那些被合法任命的法官们作出的。而在纳粹下台以后,人们纷纷要最对这些告密者进行惩罚。然而惩罚却没了合法性依据。按照实证法的观点,法律就是制定的法律,和道德以及正义观念是没有联系的。既然按照当时的法律来说不是犯罪那么它就不是犯罪。问题的吊诡之处正是在于此处——恶人何以逍遥于法律之外?这是实证法学无法回避的事情,实证法学将道德和正义观念完全摒除在法律之外的做法,使法律本身丧失了合法性与合理性。价值无涉的法律很有可能成为对自由和尊严造成破坏的工具。二战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对纳粹罪行的反思。何以在人类进入文明几千年后的20世纪会发生如此对人类的尊严和自由进行践踏的罪行?我们何能在世俗建立真正的自由的国度,以让人能自由、尊严地过活?如何才能建立起自由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对恶进行防范?于是,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入了曾经被我们丢弃的自然法思想,以自然法的要求来评判现存法律制度的优劣,以促进法律向善的发展。自然法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复兴。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背后的价值诸神之争自然法学关注的首先是善的问题,它的途径是通过人的理性去不断地发现善,以善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成就我们的行为规则,在我们的行动中达到具体的善,于是自然法就成了我们行为的准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法的终极价值就是一个字善。在此,我们通过对实证法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实证法摒弃道德、正义等观念,它持一种价值无涉的立场。只要是制定出来的法律哪怕它制定得再差那也是法律,主张“恶法亦法”。虽然实证法学在价值上宣称是价值无涉,但实际上它背后坚持的任然是一种价值观念——秩序。实证法学所有的的理论架设都是为这个价值服务的。秩序才是实证法学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二者的解构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自然法学诉诸对善的追求,而现实之中善却又是不断变迁的,从而使得它必须不断地要求实在法做出改变以适应它的要求。这就使得法的稳定性大大的降低了,法律的秩序性不能得到保障。此外,由于自然法所具有的思辨性和空洞性则容易是法律陷入虚无的境地。而实证法由于诉诸对秩序的要求,从而摒弃道德、正义等观念以求价值无涉,以此来保证法律的秩序性和效率。但是这却是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法律更有可能沦为一种制造恶的工具。由于自然法学和实证法学所具有的这些缺陷,所以二战后,哈特和富勒的论战结果双方都做出妥协。哈特承认实在法必须要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而富勒也接受了实证法学的方法。秩序和善这两位大神的争论仍在继续,他们之间的冲突也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才能够建构起一套内涵善的秩序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难题没有解决之前,当价值诸神大战的时候,我们人类能做的就只有将悲剧缩小更小的范围之内。正如克瑞翁在面临一方面是家庭的悲剧而另一方面是更大的城邦的悲剧的时候所做出的抉择一样。当价值诸神面临凯撒之时,诸神得为凯撒让路。我们虽然可怜安提歌尼,认为她的慷慨赴死使她变得崇高,在屈辱的活着和高贵的死去之间她选择的是高贵,她的死使我们记住了她。她跟随了她坚信的神的脚步,我想她的确是“幸福地死去了”。而如果凯撒为诸神让路,安提歌尼的悲剧将不会出现,但是,我们面临的将是整个城邦的悲剧,克瑞翁所描述的景象:“城邦将毁于此,家园成为废墟,军队溃不成军,胜利成为泡影。”便会出现。所以在我们没能构建出一个内涵善的秩序之时,当价值诸神起纷争之时,我们只有坚信法律,坚信我们所需要一直遵循的秩序。仅此而已。

命运,逃离?

假使你可以预知你的命运,你是否一定能逃离?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奥斯知道他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俄狄浦斯的脚踝并将他丢弃在荒野。俄狄浦斯知道他将会杀父娶母,于是他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回来。两个人都以为自己逃脱了,谁知一切都是神巧妙的安排,俄狄浦斯在流浪的途中,在一个岔路口失手杀死了拉伊奥斯。在忒拜,又因解开斯芬克斯的谜题而继承了王位,俄狄浦斯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至此,一切都应验了,得知真相后的俄狄浦斯最终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多么悲惨!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是由神谕发出并由神安排,最终的命运不可逃离, 唯有接受,如何接受?关于接受,俄狄浦斯是勇敢的,纵使命运残酷,他还是肩负起来了。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才是那个罪人的时候,他履行了说出的诺言,为了消除忒拜城的灾祸,他放逐了自己,即使他是个王。当初是他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城的人民,现在还是他,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解除了忒拜城的苦难。这份果敢是我佩服的,即使瞎眼落魄也不失为一位真正的王。

俄狄浦斯的现实

有人問我哈姆雷特身上是否有“俄狄浦斯情結”,並且說明了什麼問題。於是我作出如下簡單回答。曆史的深處就是現實,個人的深處就是人類。 如何看待千百年來衆人對俄狄浦斯的書寫呢? 弗洛伊德總結出“俄狄浦斯情結”,並不是一時之間的突發奇想。 在之前的各種文學作品中,作家們已經在文本中複制了一個又一個的“俄狄浦斯王”,最有名的莫過于在《王子複仇記》中的哈姆雷特。 榮格在《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系》中認爲:每一個原型意向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曆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並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湧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在寬闊而清淺的溪流中向前流淌。 因此,哈姆雷特的複仇,也是對父權的反抗和重建。 而俄狄浦斯的出發點,終歸是一種命運悲劇,是無可避免又無力抗爭的現實。 往上追溯,又可以聯想到古希臘神話傳說。 宇宙之初,從混沌中出生的神中,有一位地母蓋亞,她從自己身上生出天神烏拉諾斯。烏拉諾斯又與蓋亞生出六男六女,總名提坦。烏拉諾斯將子女囚于地下,兒子克隆諾斯奮起反抗,奪取父親政權,並娶妹妹瑞亞爲妻,克隆諾斯聽說自己將被一個兒子所推翻,便吞掉所生的子女。但小兒子宙斯被瑞亞藏了起來。宙斯成年後,果然打敗克隆諾斯,成爲衆神之王,建立奧林匹斯神系。 而索福克勒斯的創作,也是依據神話傳說而來。 其實,作者是集體無意識的代言人,孕育在作者心中的藝術並不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它專橫地把自己強加給作者,角色完美無缺地從作者筆下湧出,它們好像是完全打扮好了才來到這個世界。而來自無意識中的原始意向限制、影響和幫助了作者的想象,它使作者的想象沿著人心中某些固定的方向發展,並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因此,“俄狄浦斯”這個形象的發展,不僅可以通過個人表現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更加反映出人類在曆史發展中的不斷變化的現實。 而這種現實,摒棄了“殺父娶母”的外衣。在現實中,更多地以自我的抗爭卻無法戰勝本我的悲劇來表現。于是,善和惡有時緊緊糾纏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邏輯可以分開。 由此,“俄狄浦斯情結”不是人類本性的惡,而是思想的惡。

命运的征途

命运的征途——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文本阅读的越来越走向多元的今天,我们总是会从无数个主题中洋洋洒洒的分散出各种解读:现代的,后现代的,现实的,超现实的。只要你想,总是会有结果.然而我们的命题总归会回到几个最本质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早就由古代贤者们提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若干年,经历岁月变迁,大浪淘沙之后,依然的屹立不倒。比如,命运。我曾试图回答自己给自己的提出的一个问题:我的未来是注定的吗?如果是,那么我现在所做的对我的未来还会有影响吗?如果没有,那么我又何必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渐渐的就陷入无限循环的鸡生蛋,蛋生鸡的无聊问题中。如果当时我能早些读到这本《俄狄浦斯王》也许我就不会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这无限的的无聊之中。至少他能告诉你,是该缴械投降,还是奋起反抗。作为科任托斯的儿子,俄狄浦斯从小就接受着高人一等的待遇。在一次向阿波罗祈求神谕时,意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弑父娶母时。他毅然离开科任托斯城。 在流浪的路上,他们碰到了一伙出言不逊的旅人,并发生了冲突,发生了血案,这血案渐渐的变成了无头公案。之后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解决了特拜城的危机,借此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英雄,当上了国王。若干年后,命运的前奏悄然来临,特拜城瘟疫横行,人民苦不堪言。俄狄浦斯便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克瑞昂去阿波罗神庙祈求神谕。克瑞昂带来了神谕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俄狄浦斯先是通过先知特瑞西阿斯了解到自己就是特拜城中的污渍,但他宁愿相信是克瑞昂联合特瑞西阿斯,妄图篡夺王位。直到前来报信的科任托斯的信使同多年前将他亲手救下的牧羊人的口供达成一致时,他才相信自己终究是命运洪流中的一页扁舟,一旦命运到来,便会成排山倒海之势。他冲进曾阻挠自己知道真相的即是妻子又是母亲的伊奥卡斯特的房中,发现他已经自尽而死,于是他决然的拔出了伊奥克斯特的发针,刺瞎了自己双眼。他不能去死,他无脸面对自己冥界的双亲,他只有苦行行乞,用现实的苦难抵消自己所犯下的罪孽。俄狄浦斯的一生无疑是抗争的一生,他抗争着自己恐惧的的命运。然而他的逃避却亲手将自己送到浪尖。正如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说:他急急所向之处,竟是血光之地。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抗争,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亦或者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与命运玩着躲猫猫,其实是掩耳盗铃之举。他笃信命运所以才逃避命运的围剿 :他离开科任托斯,解决斯芬克斯。他以为在远离其实在接近,直到瘟疫爆发,他已经退无可退的踩在了命运的陷阱上。此时他的逃避成就了神谕,命运似乎躲在树后面发出狰狞的笑。俄狄浦斯的悲剧其实是每个人的悲剧。我们无法知晓命运会以怎样的方式展现他的魔力,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命运会以哪样的形式出现。也许,事后我们会说,如果当初......但是我们无法重复人生,命运此时便残酷的将我们与往事隔离。也许我们无法在客观上改变命运的结局,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主观上,进行善意的掩耳盗铃:缩小结果,放大过程,让抗争本身变得有意义,这样,即便我们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很骄傲的度过此生。这也是每个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人应有的觉悟。

《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与人性高歌

《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与人性高歌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伟大作品《俄狄浦斯王》无论在文学史上,戏剧史上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俄狄浦斯为了摆脱神的预言,“杀父娶母”的实现与命运和宿命进行着勇敢地反抗和斗争,但越是反抗的激烈,就像套在犯人脖子上的绳索,绳套越发束紧对其的扎捆,最终这种对命运的反抗越发陷入命运预设的圈套,这种对命运不断地反抗其实在事实上构成了命运预设的部分,成为永恒的悖论,构成了悲剧的意义。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用华美的语言模拟生活中的重大行为; 它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从而完成净化作用,而悲剧人物一定是他所处的受社会所承认的阶级的代表者。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俄狄浦斯身居高位,是国王拉伊饿斯的儿子,忒拜王国的继任者,身份显赫,符合传统悲剧中对主人公英雄显赫地位的要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悲剧中的人物既要是受害者又是加害人,只不过都是在其对自身的行为的过程和后果无从控制的境遇下因自己的行为受苦并祸及他人,最终的错误和责任并由自己承担。俄狄浦斯的悲剧性的行为招致了自我的不幸,故事的开始俄狄浦斯惧怕神谕的降临而逃离了科任托斯,远离了自己的养父母,但在过程当中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误娶了自己的生身母亲为妻,俄狄浦斯既然早就知道神谕,就应该极力避免杀死和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避免与自己母亲年龄相仿的女人结婚,因此俄狄浦斯既是神谕的加害者,又在有意无意间由于自己性格的缺陷而步入了命运的陷阱,同时他的这些错误似的忒拜王国陷入到了灾难当中。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论及俄狄浦斯时也指出,“谨慎”是可以避免他的悲剧的发生的,“俄狄浦斯力求避免杀父之罪,却杀死一个在年龄和地位上都很可能是、而且的确是他父亲的老人;他力求避免乱伦罪,却娶了一位在年龄和地位上都很可能是、而且的确是他守寡的母亲。要是一个普通人处在俄狄浦斯的地位上,只要下定决心根本不杀人,只要终身不娶或不娶年龄比自己大的女人为妻,就会轻而易举地把问题解决。”俄狄浦斯多次到神庙祈求神谕, 却并未留意到镌刻在德尔菲神庙里阿波罗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他从未审视过自我,不了解那个匆忙出击杀人的自我,那个匆忙回应,并为自己的敏捷而高傲的自我。在此意义上,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个在自我认知上出现悲剧过失的例证。作者对俄狄浦斯的描写并不是由于他的种种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而刻意的贬低他,索福克勒斯描绘俄狄浦斯真正的用意在于俄狄浦斯在明知道命运无法战胜的悲剧宿命之后的抗争和斗争,人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在与冥冥中不抗抗拒的众神之间的博弈和对抗当中所迸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和伟大精神力量。既然命运已经被众神所左右,反抗的结果注定走向失败,人是有自由选择的可能的,可以选择消极退却,抑或积极反抗,这种反抗精神是命运悲剧中最重要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做之无果,但绝不可无可为之,命运的大树虽无法撼动,但作为蚍蜉的我们却可以由于反抗而获得某种精神层面的高大,人与天命做着正面的冲突,即使人在这种悲剧命运中注定失败,但是人类的尊严由此而彰显,这不同于就像堂吉诃德一般的战士拿着长矛冲向风车般的鲁莽和滑稽,又不是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消极悲观,而是一种对人性潜能的高歌。而最终俄狄浦斯为自己的责任实现了担当,他刺瞎双眼,自我流放,即使在与命运的战车当中败下阵来,但却彰显了人性,显示了人类的力量,与此同时,作品也就将这种命运神谕带给俄狄浦斯的悲惨转化为了对人类行为高歌的悲壮,俄狄浦斯也就从一个反道德的罪犯变成了一个受人敬仰的悲剧英雄。作者在彰显俄狄浦斯的英雄事迹的过程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个著名的谜语,这个著名的谜语就是斯芬克斯之谜。一头人面狮身的怪物斯芬克斯,向过往行人提出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却用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幼年是四肢爬行,青年则两腿行走,老年就要拄着拐杖。俄狄浦斯以过人的但是和惊人的智慧成功的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铲除了萦绕在城邦之上最大的灾难之源,承担起了城邦的重任,而在城邦遭到了瘟疫的折磨的时候,他果断地肩负起寻找真凶的责任,以消除瘟疫,给城邦以安宁,不料却使自己陷入命运万劫不复的罗网。再次,俄狄浦斯还有着寻找凶手的坚定信念与信心。当他追问伊俄卡斯特有关拉伊俄斯死亡的细节后,他似乎预感到了凶手正是他自己,但他却坚持追查。他知道真相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自己即将要面临的处境与命运,但他却甘愿赴向命定的赎罪之路。真相给了他有罪的证据,他以无畏与勇毅的精神承担了一切,以金针刺瞎双眼,自我放逐,将和平与安宁留给了忒拜城邦。一个如此显赫的人物却得到了如此不幸的结局,他的不幸、他的抗争不得不使人扼腕叹息。回到作者索福克勒斯的个人身上我们也发现在这位古希腊著名的戏剧家身上,他本人的命运就巧妙地演绎着他撰写悲剧戏剧暗示的某种悲剧性,索福克勒斯本人是雅典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的朋友,曾任雅典税务委员会主席,被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远远胜过政治上的业绩。他从事戏剧创作60多年,写了120多部剧本。获奖24次。但是流传完整的剧本只有7部悲剧。其中最著名的是《俄底浦斯王》。他既相信神和命运的无上威力,又要求人们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繁荣时期思想意识的特征。和另一位戏剧家埃斯库罗斯不同,他认为命运不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他以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人物形象,即使在命运的掌握之中,也不丧失其独立自主的坚强性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罗马人马蒂乌斯征服了雅典后,索福克勒斯就如同他戏剧中的英雄一样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作为被俘者,他和妻子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坦然赴死。这种对人类尊严和荣誉的重要性就存在于他的著作当中,也即是作者人生命运轨迹的写照。

无法逃脱,终因作者的恶趣味

剧中的人物都被困于无法逃脱的宿命中,都在尽力摆脱自己的宿命,无奈却弄巧成拙的仍是被抓了回去。但是他们都在努力着,他们本有着千千万万结果,但作者却只给他们设计了最无奈,最心酸的结果,只能说这个作者太恶趣味了。在未知的事物面前永远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每一次都在做着选择,每一次都会慢慢地调整人生的轨道。所谓的“先知”所给出的只是最死板的,也是最漏洞百出的结局

俄狄浦斯的困惑

以前一直对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到最近我翻阅罗念生先生的译本时才真正感受到这部古希腊悲剧的魅力所在,这不是复习时候看看介绍就能领略到的。作为科任托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说是从小就享受着高人一等的尊贵,处处受人尊敬。然而当他在阿波罗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着一个悲剧的命运——杀父娶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科任托斯,在路过忒拜的时候,他杀死了几个和他发生冲突的旅人,遇上了狮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后,他成为了忒拜城的英雄,并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奥卡斯特,成了万人景仰的国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顶点。然而,命运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着,多年后的一场瘟疫在夺去了忒拜城无数人的性命后,也揭开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谜——他并不是过路的外乡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忒拜人;忒拜发生瘟疫的原因是城中有一个罪人,而俄狄浦斯,这个城曾经的英雄和君主,在命运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个罪人。俄狄浦斯其实一直在抗争着。在他召见先知特瑞西阿斯,从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人时,他并不相信先知的话。他更愿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为了夺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设局来陷害自己。直到找到了目击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晓了的时候,他才真正发现命运的残酷。他冲进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伊奥卡斯特的房间里的时候,她已经上吊自尽了。于是他拔出了她的发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古希腊的悲剧一直被认为是命运的悲剧,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无论是离开科任托斯并击退了斯芬克斯,还是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调查瘟疫的原因,他都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他不相信命运的安排,他在尽一切努力去抵抗命运。然而他的悲剧正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命运。他相信命运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运的围剿,所以才离开科任托斯,前往远离“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远离科任托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运,在到达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回到命运预设的轨道上,神谕成了现实。俄狄浦斯的悲剧是每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的悲剧,这些命运英雄们到死前都会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样,结果会如何?”也许,假如不是那样的话,命运会在另一个时候,用另一种方式去展现它的威力。这个谁也无法去猜测,去验证,因为命运已经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发生了。但是,虽然俄狄浦斯的抗争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是他毕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运,结果并不理想,然而斗争的过程更重要。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掐住命运的咽喉,但我们尝试着那样去做了,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这正是这部古希腊悲剧给我们的启示。

这该是怎样一个时代?

更多 ,俄狄浦斯就是人类,他和他的母亲,也是妻子所做的是人类群体意识之下所想要表现的。在漫长的时间流和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以微小德形态存在着。面对宇宙的无穷大时产生的无力感,不止让人类感到沮丧,更多的却给予人类以力量。俄狄浦斯得知命运后的出逃,拉伊奥斯与伊奥卡斯特得知命运后将儿子杀死的计划,这一切都是人类对这天地的抗争。他们所反抗的不单单是命运,这里的命运更深层的隐喻是无穷无尽的宇宙。神也不是那么真实的存在,更多的却仅仅是一个载体,承载起的是“命运”这个抽象的概念。至于结局。。。结局是什么早已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勇气,属于那个年代的爱琴海,属于人类的勇气!

俄狄浦斯的悲劇為何?

首先,對於“悲劇”的定義,不是在通常漢語語境中的“苦情戲”,而是指“通過莊嚴肅穆的輪專場展開劇情”的敘事藝術(詳見劉小楓《哲人王俄狄浦斯》),與戲劇戲謔狂歡的敘事方式相對,因此劉小楓認為定名為“肅劇”更恰當。劉小楓先生這是從悲劇的的表演形式來講,而從悲劇的內容的點而言筆者個人認為叫做“悖劇”更合適。悲劇的展開乃是為揭示命運中的一系列悖論而為。具體到《俄狄浦斯》中,悖論主要有:智慧與真理,先知與哲人,偽與惡,看見與看不見,可說與不可說,神義與人義,罪與欠。俄狄浦斯確實很有哲人的特質,不甘於常人曖昧投機不清不楚的生活(如在第三場中王后所言“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而且俄狄浦斯也確實具有哲人的能力——一種從雜多、零亂的表象中提取單一普遍的“真理”的能力(如對斯芬克斯謎語的解答)。然而正是由於他的不斷追問并嚴格根據追問到的結果選擇行動,導致了最終這個曖昧投機不清不楚的世界中的各種悖謬展現在眼前。追求清楚純粹的人生卻導致了悲劇的產生。難道追求清楚和純粹的真理有錯嗎?這個問題本身問的就不對,“錯”到底是實然的偽,還是應然的惡?或者有時兩者皆是?而就是因為“偽”與“惡”的糾纏難清導致了俄狄浦斯的人生悖論,最後的結論便是俄狄浦斯根本就不應出生或者一出生就死去。而造成“偽”與“惡”的糾纏不清原因即在於“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悖論。俄狄浦斯洞察力極強,能于雜多、零亂、不清的表象中提取單一、普遍、清楚的“真理”。他看得見“人”的普遍規律和真理,卻看不見自己命運的具體、特殊的軌跡。盲先知卻知道具體生命的每次詛咒和預言。在哲人俄狄浦斯來說,知道而不說即“偽”,“偽”即“惡”。而在先知看來,真理也存在“可說”與“不可說”的區別,知道而不說卻恰恰爲了避免“惡”,這才是“智慧”的做法。“不去知道”和“知道而不可說”都是爲了給人生的悖論遮一個面紗,使人得以安心地活下去,而如果是以“神聖”或“道德”的方式說法來達到不說的結果的,那麼這就是一塊“溫情脈脈”的面紗,你也可以叫它“高尚的謊言”。但是造成人生悖論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麽呢?因為人的“欠然”,也就是人的有限性。而且慾望和追求有多或越強烈,欠然也就表現的越緊張。俄狄浦斯的越是執著于真理(或說真相),他的欠然也就越深刻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而由深刻的欠然導致了俄狄浦斯深刻的罪感。事實層面的“不能”與倫理道德的“不能”交織在一塊,最終導致了俄狄浦斯的悲劇。最後,筆者將此文落腳于“神義”與“人義”——人到底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個人間天國(secular heaven)?這類“人義”嘗試在法國大革命、第三帝國、文化大革命都展示了。而“神義”的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被驕傲無知的現代人斥為“虛偽”。然而“人為”之事哪一件又不是“偽”呢?

我们的俄狄浦斯

我们的俄狄浦斯殊错的网:www.shucuo.com我们的俄狄浦斯还在流亡的路上,这么多年的时光。我们看着他走过城镇,路过乡村;我们看着他穿过沙漠,趟过河流;我们看着白发一根根从黑发间穿透而出,皱纹在脸上肆意横生。然后,行走终于变成一种习惯,无需追问意义。在走出忒拜之前,他听到人们说,瞧,那就是俄狄浦斯,我们的王,他正在被自己放逐。在越过忒拜的边境线以后,他听到人们说,瞧,那就是俄狄浦斯,忒拜的王,他杀了自己的父亲,并沾污了母亲的床第,生下神所不能容忍的孩子。我们的俄狄浦斯就这样,在自己的故事里流亡,始终微笑,那是愁惨而端庄的笑容,像神谕一样隐藏玄机,有时我们也会怀疑那笑容里面有嘲讽的成份,但我们只能怀疑,因为俄狄浦斯什么都不会告诉我们。他刺瞎了自己的眼睛,然后,又闭上了自己的嘴。我们曾经那伟大的王,正直而勇敢的王,现在除了行走,一无是处,像一个木偶。没有人不知道俄狄浦斯的故事,也没有人忘记他的故事,无论地点如何转变,时光如何流逝,在他拄着拐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为他备好最香甜的美酒,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吉祥的祝福。我们替他捉去发间的虱子,替他刮去末枝分了叉的胡须,替他换上我们亲手为他做的新鞋。我们请求他留下,他不说话,不摇头,也不点头。第二天我们醒来的时候,他已经离开,路上他留下的足迹一直延伸到没有尽头的远方。很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们的俄狄浦斯遇见一个路人,善良的路人给他水喝,替他擦去额上的汗滴。他请求他在路边的石头上坐下,他想和他谈一谈,他说他的名字叫希利斯•米勒。我们知道那是个学者,研究悲剧、小说还有诗歌,头脑中有一套逻辑严密的属于自己的理论。可是我们知道的,俄狄浦斯不知道,他到哪里都是最后的知情者。我们来谈谈你的命运。希利斯•米勒说,你的命运完全可以和现在不一样,也就是说,神对你的预言完全可以破灭。我们的俄狄浦斯抬起脸,对着太阳落山的方向望了望,尽管他什么也望不到。他不说话,这已经是成了习惯的,路人希利斯•米勒也知道这一点,可他并不在乎。你惨遭痛苦,生来便是个不幸的人。你被预言为一个弑父娶母的人,这是神的旨意,神并不介意人们知道这一点,所以你的亲生父母将你抛弃,所以你被科任托斯的国王养大。在你长大以后,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命运,你以为你能改变它,便离开科任托斯,你以为离开自己的父母,便不会走向那被命定了的结局,你以为理性是可以战胜命运的。可最终,你未能逃得掉。可是你的悲惨的命运看起来如此简单,你只要呆在科任托斯,把所谓的神的旨意当成笑话,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大家相安无事。不是这样吗,俄狄浦斯王?我们的俄狄浦斯安静地坐着,一动不动,一言不发。他的神情坦然,唇边依旧挂着那抹端庄神秘的笑容。他像一座雕塑,披着夕阳的余光熠熠生辉。身边陌生人的任何一个字,都不能使他有所动容。所以说,使你惨遭痛苦的不是作为他者的神,而是你自己,俄狄浦斯王,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你要意识到这一点。你本来完全可以幸福地生活在科任托斯,作为波吕玻斯的儿子继承他的王位,娶一位你喜欢的女子,幸福而平静地生活。可是现在,你只能流亡,无止无境。我真为你感到可惜,为着追求虚无的理性而毁灭了自己的生活。那个自称名叫希利斯•米勒的人的眼睛一直未曾离开过俄狄浦斯的脸,俄狄浦斯出神入定的状态令他怀疑他是否听到自己所说的话。他站起身,向我们那们像神一样端坐着的俄狄浦斯王告辞。在米勒转身的那一刻,他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那是从我们的俄狄浦斯的喉咙里流淌出的声音,带着厚厚的灰尘的重量。他问米勒,你从哪里来?从遥远的美国走来。你要去往哪里?我要去特洛伊,我想去见一见那个名叫海伦的女子,我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容颜,足矣倾掉一个城市。你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吗?不知道。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你为什么不呆在你的祖国?我们的俄狄浦斯说完最后一个字以后,再次紧闭上了他的嘴,他看着希利斯•米勒,脸上挂着洞悉一切的笑容。可是我们知道,其实他什么都看不见。2006-7-20

“无知”即“有罪”

“无知”即“有罪”——读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鲁迅先生有言,“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古语则有云,“不知者无罪”。秉持着这两种观点来读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便对俄狄浦斯产生了一种浅陋而矛盾的解读:一方面,他是勇于挑战命运的强者;另一方面,他又是无辜受害的弱者。然而真正细究索福克勒斯的用意,却会产生另一种解读:“无知”本身,恰恰就是罪过所在;也正是因此,悲剧恰恰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人看。俄狄浦斯因为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给出了“人”的答案,一度解救忒拜城邦;然而因为未能明晰“自己”的身世,因一时血性杀死生身父亲,又不加辨识轻易迎娶了亲生母亲,所以最终将忒拜城推向“麦穗枯萎”、“牛得瘟疫”、“妇人流产”这般生命湮灭的绝望境地,可见确是一位罪人,而罪恶的根源,就在于他对于自身的无知。那么悲剧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说是俄狄浦斯所代表的人类大体对于命运的顽强抗争,可能并不准确。我认为,其价值所在,一是正义的最终胜利,二是对于罪责的主动揽承。无论是不是神明的肆意安排,毕竟是俄狄浦斯弑父又弑君、僭越了父权与王权、淆乱了维持城邦生活的人伦秩序、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重罪。因此神明置俄狄浦斯于失丧亲人、黯淡双眼、流放他乡的悲苦境地,而对忒拜这座罪恶之城降下瘟疫,如同旧约中上帝降下洪水灭绝被罪恶之血污染的一切生灵。可以说,治罪本身即是为了扬善,苦难本身就是“正义”得以彰显。由此悲剧教化观众去认清自身,警示观众远离罪恶,并以罪恶自身的毁灭给人以欣慰与安然之感,正如黑格尔所说,悲剧的快感来自于“永恒正义的胜利”。更重要的是,“罪大恶极”的俄狄浦斯同时也有着英雄的闪光。一旦他洞悉了事实的真相,便不加犹疑地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他说:“是阿波罗使这些凶恶的,凶恶的灾难实现的;但是刺瞎了这两只眼睛的不是别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见于退场,约第1330行),明知自己也是命运的玩偶,神明操纵了他作恶的双手,但是对于罪责的惩戒,却是他自己主动施行的。他当然可以以一句“我不知道”来自我开脱、来苟延残喘、来置瘟疫中的忒拜于不顾,但是他选择了承担。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是真正自由的(又不免使人联想到后世康德所谓“自由意志”),他自由地选择了负担罪责,用无边的黑暗和漫长的流落来赎罪。在今天,在这个科学理性和商业理性压倒神权与命运之敬畏的现代社会,在人们无数次以“没有预见其结果”或“未曾明了其缘由”作为开脱自身错误的借口之时,俄狄浦斯式的崇高更显得弥足珍贵。至于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弑父恋母的暴行,用“力比多”置换掉“原罪”,最终为俄狄浦斯和人类的罪恶免责,不正是将这部悲剧最具价值的思考抹煞了么?

英雄的落寞

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的著名悲剧,一场注定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有着杀父辱母的宿命,种种的疑团随着关键性人物的出场而打破,这部剧的具备色彩不言而喻。一种难以违背的宿命感一直贯穿着整部戏剧,俄狄浦斯王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式的人物,城邦中的其他人也这样认为,面对先知的劝告和暗示,俄狄浦斯王是恐惧的,他害怕自己未知的又与自己命运相关的一切。而强大的自尊和英雄式的骄傲让他迷失了,他无法正视这些悲剧。所以当他最终得知自己的身世的时候,他只能选择自残的方式,肉体上的伤远不及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所有观念的崩塌,一切曾经的骄傲变成一生的耻辱。英雄的落寞,又有给人能解?

开始就是结束

罗念生的版本吧?因为考试的缘故从图书馆把完整版翻出来看。不长,却发人深省。“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开始就是结果。这不是一句唬人的话。俄狄浦斯代表一种悲壮的精神,热衷于探索人生的谜底,最终走向了死亡。实际上是由其本身将斯芬克司之谜表现出来。一本轻轻薄薄的小书一段无法阻止的命运

神示昭昭,迷途茫茫---《俄狄浦斯王》

就这样昭示神的高高在上,主宰宿命。而我们则活在命运联锁的怪圈里,当我们意识到时业已身在其中,懵懵懂懂的浪费了之前被暗中控制的年少时光。当我们意识到要去反抗,控诉时,面对的只有一片残局。只能困惑的等待,结果的未知。 我想整个世界和人类的进化其实就是一个大的蝴蝶效应:从最原初的a影响b,b反之,到a影响c,b影响c,ab共同影响,c则反之,进而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排列组合相互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在我们小时候是无法反抗这种命运的。就像俄狄浦斯是不能决定其母亲伊奥卡斯特将其双足钉钉抛入山中,被牧羊人收养,并被波吕波斯王抚养等一系列事情的,而成长的过程便是一个要求自我独立的过程,只不过他的命运过于悲惨,要求独立,反抗命运,反抗神示却反而坠入了连锁的命运怪圈。神示其实无处不在,在我所处的周围环境的中人们通常是被这样的神示告知的:我们被要求学习人文,自然科学,并被简略的告诉我们之前的不知是否被篡改过,隐瞒过的历史,被放置在被一种主流价值观引领的大环境里(这种主流价值观只是此时代的标准,很可能有悖于之前任何一个和时代的观念。我们在这种怪头换面中嘲笑前代的无知愚蠢,前代的亡灵则唯唯诺诺活在自己的概念中。但不否认即使在时代变革后,美德与否,诟病与否还是被有所保留的沿袭)。我庆幸自己步入了一个质疑的,趋向独立的人生阶段,开始弥补原来的不自主和愚钝无知。每个人在开始都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可自己现在并未成为那种人,这是我自己的缺失和遗憾。现在要求自己有规律计划的去探求未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匮乏和空缺。不再神示下麻木,俄狄浦斯在被折磨中质疑责备了阿波罗,我也没必要过于顺从了。有"命运悲剧大师"的索福克勒斯开辟了这个超越伦理之外的著名悲剧命题,悬念层层揭开,构思创意绝对巧妙。故事,情节,叙事强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1.从先知迟迟不道破天机给俄狄浦斯带来的疑惑---2.伊奥卡斯特提出老国王拉伊奥斯得到的神示,抛弃的婴儿,被杀的地点,初步揭开了事情的原委---3.波吕波斯王的报信人传来老国王的死讯,带来神示未应验的短暂的如释重负---4.再到报信人说俄狄浦斯并不是波吕波斯王亲生和知情的牧羊人的出现,揭开了他弑父娶母并与母亲生下了自己的兄弟的悲剧,最后以王后自杀,俄狄浦斯刺瞎双目为结局。

无知者也有罪

故事情节很简单:有人预言俄狄浦斯将会杀死父亲,玷污母亲。俄狄浦斯逃不开命运,等他知道自己无心的罪孽,他退出王位,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原文很短,两小时就读完了,非常值得一读。摘抄1、俄:漫长的黑夜笼罩着你的一生,你伤害不了我,伤害不了任何看得见阳光的人。 2、伊: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3、第四合唱歌歌队: (第一曲首节)凡人的子孙啊,我把你们的生命当作一场空!谁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一会儿就消灭了?不幸的俄狄浦斯,你的命运,你的命运警告我不要说凡人是幸福的。4、国王(俄狄浦斯王)从她袍子上摘下两只她佩带着的金别针,举起来朝着自己的眼珠刺去,并且这样嚷道:“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你们看够了你们不应当看的人,不认识我想认识的人;你们从此黑暗无光!”   他这样悲叹的时候,屡次举起金别针朝着眼睛狠狠刺去;每刺一下,那血红的眼珠里流出的血便打湿了他的胡子,那血不是一滴滴地滴,而是许多黑的血点,雹子般一齐降下。PS:这是悲剧的高潮,俄狄浦斯因为命运规定的不可避免的罪过,而自残双目,放逐自己到曾被父亲抛弃的地方——喀泰戎山。从此不再看见、也让他人看见这个世间的罪孽。5、歌队:我不能说你的意见对;你最好死去,胜过瞎着眼睛活着。俄:别说这件事做得不妙,别劝告我了。假如我到冥土的时候还看得见,不知当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我父亲和我不幸的母亲,既然我曾对他们做出死有余辜的罪行。我看着这些生出的儿女顺眼吗?不,不顺眼;就连这城堡,这望楼,神们的神圣的偶像,我看着也不顺眼;因为我,忒拜城最高贵而又最不幸的人,已经丧失了观看的权利了;我曾命令所有的人把那不清洁的人赶出去,即使他是天神所宣布的罪人,拉伊俄斯的儿子。我既然暴露了这样的污点,还能集中眼光看这些人吗?不,不能;如果有方法可以闭塞耳中的听觉,我一定把这可怜的身体封起来,使我不闻不见;当心神不为忧愁所扰乱时是多么舒畅啊!PS:上面这段是探讨为什么俄狄浦斯不自杀,这一段非常有意义!自杀也是一种逃避,焉知死后的世界不是现世的延续?所以现世的罪,应该现世偿还。我们只能默默忍受命运的安排,经历和见证人世的苦与乐,直到自然而亡的那一天。6、俄狄浦斯离开前对儿子和女儿的安排,很有教育意义。俄狄浦斯:提起我的儿女,克瑞翁,请不必关心我的儿子们;他们是男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会缺少衣食;但是我那两个不幸的,可怜的女儿——她们从来没有看见我把自己的食桌支在一边,不陪她们吃饭;凡是我吃的东西,她们都有份——请你照应她们;请特别让我抚摸着她们悲叹我的灾难。7、最后的总结:忒拜本邦的居民啊,请看,这就是俄狄浦斯,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谜语,成为最伟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他的好运?他现在却落到可怕的灾难的波浪中了!   因此,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 全剧完2013.12.21流泉影


 奥狄浦斯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