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全三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地理人物 > 杜甫评传(全三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7
ISBN:9787301057995
作者:陈贻焮
页数:1216页

作者简介

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与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北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术文化阵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写下了一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精选北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风范。

书籍目录

上卷 
林庚序
傅璇琮序
作者自识
第一章 “未坠素业”的家世
第二章 童年琐事
第三章 壮游
第四章 续壮游
第五章 “应诏”前后
第六章 旅食京华
……
中卷
……
下卷
……
葛跋
作者赘语
再版后记

内容概要

陈贻焮(1924-2000),字一新,湖南省新宁县人。194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王维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唐诗论丛》、《杜甫评传》(上中下)、

图书封面


 杜甫评传(全三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此书体例上的特点,正如葛晓音教授的跋所言,上卷与中下卷有明显的区别。上卷自壮游时期始,历经旅食长安时期、辗转兵燹时期、任职凤翔、长安和华州时期、最后止于杜甫自华州弃官入秦。这段时间,杜甫生活的环境和他本人的经历都与中央政权联系紧密,因此评传便采用了水墨画大笔勾勒的方法,将他本人的经历和历史环境合起来写,也加入了一些关于其创作问题的大块评论,而中下卷中,由于杜甫本人的生活较为安定,创作与时事的联系没有上卷那么突出,作者便在每一章的第一节中参考《通鉴》和两《唐书》的内容集中叙述当年的大事。流离两川时期和夔州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特点之一便是琐事入诗,作者也随之改用工笔画细致描绘的方法,如草堂初建时期准备了哪些东西,向哪些人赠诗索取财物、草堂周围有什么邻居,各自命运如何、曾去哪些地方旅游等等皆巨细无遗,以时间为轴,重现了杜甫当时的生活情境。及至夔州时期,除了琐事入诗外,杜甫还有意创作组诗,因此这两章小节的标题如“诗的自传和列传”、“深浑苍郁的《诸将》”、“沉实高华的《秋兴》”、“藉浇垒块的《咏怀古迹》”、“追寻盛衰之迹的《洞房》诸篇”等又体现了作者对这个时期创作特点的把握。而此书创作上的特点,大致也可归纳为两点,一为兼收并蓄,二为考据深入。陈贻焮教授在解诗时兼用断制(即通过征引、考校、分析断定诗意应作何解释为当)和串讲的方法,注本主要选用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铨》、钱谦益的《钱注杜诗》、王嗣奭的《杜臆》,还兼或引用萧涤非先生的观点和闻一多先生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他有时援引各家观点互驳互证,有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断制后(或前)对诗进行翻译或串讲,平白如话,声韵调和,根据每首诗内容风格不同多有变化,对理解诗意帮助极大。他不仅兼收各家观点,更是时常提出新意见,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不仅翻译俚俗有趣,还分析了此诗与杜甫之前写给严武的《说旱》之间的联系:杜甫在《说旱》一文中提出蜀中大旱或由于人事不顺引起,向新上任的严武提出三点建议:决狱、轻赋、敬老,认为家中有父老的兵丁不应和常丁缴纳同样的赋税,否则只是加速百姓的死亡,回头看看这首诗,发现田父如此高兴的原因正是他那当“弓弩手”的大儿子被严武遣归务农,侍奉老亲,最后推测杜甫写作此诗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建议被采纳,严武关心民生带来的喜悦,一方面也是鼓励严武继续励精图治,改善两川军政,这一推测合情合理。过去的观点有的认为此诗体现了诗人平等待人的精神,有的认为这只是为封疆大吏涂脂抹粉,都太过简单武断了。此书考据还有一个特点:特别重视地理位置,如秦州时期用了两三节的篇幅分析杜甫并未寄居西枝村或东柯谷,而是住在城中;夔州时期考证西阁、东屯的位置等。受其影响,我在做“山豁何时断,江平不肯流”二句集注时认真查看了阆中的地理,发现嘉陵江于此处拐了一个U型的弯,推测杜甫由此万山攒接,水流湍急之处转入空天平流,豁然开朗之境,又惊又喜,故有“江平不肯流”之句,此解与仇注“江流静犹涌”相差甚多,但这种方法确实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所谓真实的杜甫,必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人眼中那个“贫病老丑”、“忧国忧民”的形象,陈贻焮教授虽爱之深,也未为尊者讳,他笔下的杜甫,是一个普通人,也曾逢迎拍马,也曾做过违心的事,却又是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的心始终是热的,是独立自由的。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出现在旅食长安时期。除了向韦济、韦见素、张垍兄弟乞求援引外,他甚至写诗投赠鲜于仲通和杨国忠。鲜于仲通在天宝十载发动对南诏的不义战争,事情闹大以后,杨国忠匆忙把他调回京城当京兆尹。天宝十二载,鲜于仲通为杨国忠改变选官程序(无问贤不肖,选深者留之)刻颂,填金立于省门。就在同年,杜甫写了《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希望鲜于仲通提拔他。天宝十载的献赋,或许是张垍兄弟(张均同学在“玄元皇帝”现身显灵的闹剧里担任了重要角色)点拨他选对了时机。对于皇帝那种崇道教、慕长生,好巫觋的行为,他未思讽谏,反而上三大礼赋投皇帝所好。天宝十三载,杜甫再次进《封西岳赋》,赋中说:“今兹人安是已,今兹国富是已。况福瑞翕集,福应交至,何翠华之默默乎?维岳,固陛下之本命,以永嗣业。维岳,授陛下元弼,克生司空。斯又不可寝已。”同时拍了唐玄宗和杨国忠两人的马屁,可见技巧纯熟。然而,倘若杜甫仅仅是一个沽名钓誉的庸俗之辈,他就不会是我们认识的杜甫。写《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的同时,他还作了《丽人行》,讽刺矛头直指杨国忠,两首指向完全相反的诗或许正体现了他的真实。钱谦益为他辩解,主要还是出于自己的身世之感,闻一多则直接地说:“夫林甫之阴谋,不待言。若国忠之奸,不殊林甫,公岂不知?……今林甫死后,将有求于国忠,则以见忌于林甫为言,公之求进,毋乃过疾乎?”,接着又原谅了他“虽然,《白丝行》曰:‘已悲素质随时染’,又曰:‘君不见才士汲引难,恐惧弃捐忍羁旅’,审其意所在,殆有悔心之萌乎!故知公于出处大节,非果无定见,与时辈之苟且偷合,执迷不悟者,不可同日语也。”我们可以想象,或许他投诗援求汲引时已十分窘迫,因而显得颇为急切,可他内心毕竟是正直的,投诗后便后悔了,只有羞愧难当之情才会促使他不管不顾地写出“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种可能引来灾祸的诗句来。这么一个不那么理想、不那么值得崇拜的杜甫,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后人评杜诗多称“诗史”,中国古人并没有什么特定的信仰,非要说有一个信仰的话,或许便是“历史”,是非褒贬,笔下春秋,称其写的诗为“诗史”是对一个诗人最大的敬意。又如裴斐先生所言:杜甫诗史不是由社会时事而是由诗人个人身世获得连贯性,诗与人等身,人与社会等身,因为他凄凉的身世已与多灾多难的社会浑融一体。读杜诗时会发现,他即便自身处于失意困窘的境地,也总是推己及人,例如早期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他回家时发现自己的幼子已经饿死,因《礼经》规定不哭丧婴,只能忍住哭声,邻里见此凄凉情境都为之呜咽不止。(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在这种情况下他却笔锋一转,写出:“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如此胸襟,可敬可叹。对“诗史”的理解或许应该把两层意思结合起来看,他自身的经历自然是穷年灾岁的缩影,但决定他诗歌性质的依然是他努力贴近、感受他人命运的伟大胸襟。又如《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每每读之,愀然动容。杜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常用议论来抒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塑造形象,营造意境,希望借此传达自己从现实场景中感受到的情绪,这和讲一个道理,希望读者体会到自己从眼前特殊情境归纳出的普遍规律,其实是一样的机制。杜诗沉郁,或许也是由于他主动地保持和观照对象间的审美距离,“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一个“闻道”写出腹中种种辛酸、愤懑,甚至可以咀嚼出丝丝讽意,含蓄而意丰。再扯远点,如《暮归》:“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南渡无钱置舟,北归世乱未息,虽是悲诗,自有疏落矫健气质,意态甚古,淡而有味,如同说起别人家事。又如“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凄凉老境,却写得优美空灵,既是自嘲又是自解。杜甫的爱物之情,以《水槛》为例,他先说苍江多风飚,自己又在外漂泊,怪不得水槛会被吹歪,又说修水槛其实是容易的事,接着安慰自己临川风景很好,不修水槛也可以,但是又放不下,因为“人生感故物,慷慨有余悲。”他的《破船》其实也是一样的结构:具扁舟(有江海之志)→仓皇避乱,虽有扁舟,无所用之→违背本心,感到羞愧→破船还可挖掘,新船也能再造,都不是难事→可悲的是到处奔窜,无处安居,更不用说具舟了。这样颠来倒去,反复纠结,恰恰是他可爱的地方。如果是苏轼,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洒脱和乐观是优点,可真性情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换个思路,洒脱和乐观不也是磨去了棱角的无奈之举么。然而杜甫又不止于此,他热爱生活,却不被生活束缚,他的心独立而自由。“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前一句自然是隐含着极大的失意,诗人的心志却在这人生极失意黯淡处焕发光彩,就算失意又如何,天地之大,苦痛是多么渺小,我的心志是自由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师曾说,自由的必然性是对不确定的现实表现出确定的信念。倘若现实是确定的(如“这场战争肯定会胜利”),那么信心不可称为信念,也无法体现出个人自由的必然性来。又如“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现实越糟糕,这种超越便愈有力,愈动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学贵得之于心,虽其言出之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余之所得甚浅,聊备一观,大哉乾坤内,此道长悠悠。
  •     封面蒋兆和所作的杜甫像让我一看就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是一个多么“沉郁顿挫”的形象,怅望千秋,忧国忧民。与李白、李贺等生而为诗、为诗而生不同,杜甫的诗是与他的生命历程、伟大心灵分不开的。陈贻焮教授用饱含热情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老杜一生的心路与诗路。百万字的巨著,翔实的生平考据分析,透彻的诗艺点拨,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没有将所引用的杜诗编年,读起来会略有些凌乱的感觉,有些杜诗的解释也许还不是最合理,不过仍然无愧是一部佳作。南大莫砺锋教授也推荐了这本书。
  •     作者的学问,扎扎实实,细致彻底。书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是杜甫传,几乎是整个时代的写照,一个小典故可以有数页的解释。当然这样就难免枝蔓繁多,如果想读快书,就不推荐这一本了。我是拿来当下饭书,每天美美地读上几段,只希望永远也不要看完才好。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从来看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诗有太多,杜甫这一首诗这么有名,是因为他藏的最深。
  •     最详尽的杜甫传记
  •     最关注的是杜甫于浣花溪草堂居住时期的作品,清新明丽,恬淡自然。可再美丽的山水,也是人心外的对象,是受感情支配着的。它对遭逢艰难时世和艰难生计的杜甫,其移情作用是薄弱的,不足以慰藉他的飘零之痛。
  •     终于读完了……再不能更细了,我很满足。两个月左右几乎日日相伴。人说少不读老杜,其实少读老杜亦有好处。近期得写个读书笔记了
  •     呃、陈老先儿简直是要绝了后人为肚子美立传的路= =
  •     这个版本不好,死贵,还是80年的那个版好
  •     以前只读过上卷,后来新出的还没读
  •     心血之作,最好的杜甫传记
  •     就看了第一本……折腾了一个学期
  •     只读完了第一册,内容广博深厚,集叙事考证史论评析。读《杜诗镜铨》时候可以再重复翻阅
  •     子美
  •     孤陋啊,已再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